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探讨2012年中国针灸研究状况_奉书薇_任玉兰_杨明晓_梁繁荣

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7.097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探讨2012年中国针灸研究状况奉书薇1,任玉兰2,杨明晓1,梁繁荣1(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四川成都610075)摘要:目的:探讨2012年中国机构发表的针灸学方面文献的总体规律和特点。
方法: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 数据库为基础,对2012年中国机构发表的中英文针灸学有关学术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
结果:2012年由中国机构共发表文章4991篇,涉及经络研究34篇、腧穴研究84篇、临床研究3656篇、针灸作用机制研究496篇、针刺阵痛和针刺麻醉63篇、文献研究与老中医经验共317篇。
结论:目前国内针灸研究以临床研究较多,水平和质量正在不断提高。
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渗透到了针灸机理和经络腧穴研究的各个方面,同时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
关键词:针灸研究;文献计量学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7-1541-04Bioliometrical Analysis on Acupuncture Research of China in 2012FENG Shuwei 1,REN Yulan 2,YANG Mingxiao 1,LIANG Fanrong 1(1.Tuina and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College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Sichuan ,China ;2.Library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0075,Sichuan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icles on acupuncture published by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2012.Methods :On the basis of data base of CBM ,CNKI and Pubmed ,articles on acupuncture in languag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ublished by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 2012were analyzed using bibliometrics in this current study.Results :Chinese organizations published 4991articles in 2012,34articles on meridians ,84on acupoints ,3656on clinical studies ,496on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63on analgesia and anesthesia ,317on literatures and experience of famous acupuncturists.Conclusion :At present ,the domestic acupuncture research is mainly focused on clinical study ,and the quality of studies is improving.Some new methods and skills have penetrated in acupuncture research ,and more clinical researches of high quality are needed.Key words :acupuncture ;bibliometrics 收稿日期:2014-01-0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2CB518501);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011SZ0302);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项目(2012FZ0082)作者简介:奉书薇(1989-),女,四川内江人,七年制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穴特异性的基本规律。
针刺昆仑、灸神阙治疗晕针42例

针刺昆仑、灸神阙治疗晕针42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治疗晕针的临床效果。
方法:42例晕针患者应用针刺昆仑,灸神阙进行治疗。
结果:有效率达到100%。
结论:针灸结合是治疗晕针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晕针针灸疗法【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74-02笔者多年来采用针刺昆仑、灸神阙治疗晕针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25~78岁。
2治疗方法患者平卧,松开衣带,头部稍低,常规消毒,医者以左手拇指压迫固定取穴,用1寸毫针快速进针,直刺昆仑穴0.5~0.8寸(双侧)。
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来决定针刺强度。
一般体质强者,可稍强刺激;体质弱者,宜轻刺激。
针施补法;用艾条灸神阙穴10~20分钟。
待晕针感解除后起针停灸。
3治疗结果42例经治疗后,全部恢复正常。
4典型病例龚某,男,35岁,干部,体壮,1998年11月26日。
因患“头痛”,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
患者坐位取风池,百会、太阳、率谷、合谷、阿是穴。
当针毕上穴约5分钟后,突然感到精神恍惚,面色苍白,头晕目眩,恶心欲吐,心慌气短,继而头额冒汗,四肢发冷,脉沉细弱。
故立刻将已刺之针全部拔出,立即扶之于床上,松开衣带,快速针刺双侧“昆仑穴”,针施补法;用艾条灸神阙穴,片刻患者即感头昏大减,面色渐转红润,脉趋平和,恢复如常。
故随即起针停灸。
稍作休息,患者高兴返家。
5体会晕针,一般多由于患者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或当劳累、空腹、体位不当、或医者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造成脑部暂时缺血、缺氧而发生此症。
如《针灸甲乙经·奇邪血洛第十四篇》云:”刺血而仆者,何也……”。
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明确指出了“晕针”现象是由于气虚之故。
邱氏等认为“昆仑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1]。
《灵枢·经脉》篇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额络脑”。
中医灸与人体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特性研究

在 八 十年 代 之 前 , 法 的操 作 都 是 非 常原 始 的 , 十 年 代 医学 工 程 与 医 疗
器 械 技 术 的 发展 , 们 发 现 了许 多 替 代 传 统 灸 的 仪 器 _ , “ 医灸 疗 仪 ” “ 红 外 治 疗 仪 ” 。这 些 仪 器 的 人 7 如 中 J ,远 等 研 制 为促 进 灸 的 现 代 化 , 及 灸 的 I 应 用 作 出 了重 要 的 贡 献 。但 是 由 于 对 灸 治 疗 机 理 及 施 灸 过 程 中许 多 普 临床 物 理 化 学 参 数 的 不 明 确 , 得 这 些 仪 器 研 制 中 所 能 依 据 的现 代 科 学 基 础 数 据 很 少 , 器 的科 学 性 及 I 实 用 使 仪 临床 效 果 自然 受 到很 大 影 响 。 以 现代 生 物 医 学 的 观点 来 考 察 灸 治 疗 作 用 , 要 是 艾 绒 燃 烧 后 产 生 热 的能 量 辐 射 , 主
由于 针 灸 治 病 的 机 理 一 直 未 被 现代 科 学 所 阐 明 , 因此 它 始 终 带 有 经 验 医 学 的色 彩 , 西 方 被 称 为是 替代 在
医 学 。但 是 近 年 来 由于 针 灸 独 特 的 I 临床疗 效 、 全 简 单 的 操 作 以及 极 低 的 副 作 用 和 费 用 , 起 了 国 际前 沿 科 安 引 学 界 的关 注 【- 2 4 。美 国 NI 和 F J H DA都 在 不 同程 度 上 肯 定 了针 灸疗 法 的效 果 _ 。 5 J 灸 法 主 要 是 通 过燃 烧 艾 叶绒 , 生 高 温 , 激 体 表 穴 位 来 达 到 治 病 健 体 的 目的 。灸 法 的种 类 很 多 , 要 产 刺 主 是 艾 炷 灸 与 艾 条 灸 , 炷 灸 又 分 直 接 和 间接 灸 。 直 接 灸 就 是 将 艾 炷点 燃 直 接 放 在 皮 肤 上 , 艾 间接 灸 就 是 在 艾 炷 与 皮 肤 间隔 垫 姜 片 、 片 或 附 子 饼 等 物 品而 施 灸 。艾 条 灸 就 是 将 艾 绒 卷 成 条 杆 状 在 一 端 点 燃 后 , 准穴 位 直 蒜 对 接 施 灸 。现 代 I 研 究 也 表 明 , 灸 确 实能 提 高 人 体 的免 疫 力 , 双 向调 节人 体 的 循 环 、 吸 、 临床 艾 能 呼 消化 及 神 经 内
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和重点领域2熟悉中医药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一、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背景、意义●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中医现代化——按照中医自身发展规律,满足时代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优势和特色,使中医学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新的变革和升华,成为具有当代科技水平的医学理论体系的过程。
中药现代化——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
●中医药现代化的背景、意义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医学领域出现的巨大转变1疾病谱的变化感染和营养失调→代谢和调控失常2 老龄化社会的形成2000年中国老龄人口1.3亿,占总人口10%,平均寿命74.1岁3 医学模式的转变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4 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药学的优势1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中医学的生命观、健康观、整体观、“以人为本”2 个体化的诊疗体系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3 整体综合调节的医疗手段和方法中药复方的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调节非药物疗法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4 丰富系统的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天人合一、法于自然、形神共调的养生保健理念和实践经验5 浩瀚的古典医籍文献信息资源8000余种古代医籍文献,蕴藏着丰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6 融自然、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学科特色富含中华民族的古代科学深厚底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制约中医药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1技术手段落后,现代科技含量较低四诊,中药性味归经、气机升降、君臣佐使等2 缺乏现代社会可以接受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临床疗效评价,药物质量标准,各种疗法的技术标准3学科的现代科学基础薄弱诊断仪器,实验研究,统计方法4 “以病为本”的办院观念和模式的束缚●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地位——中医药重要、关键作用初级保健体系:乡村医生1009665名,40-60%使用中医药中医药简、便、廉、验7000余所西医院,药品收入中药约占30%非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正骨等养生、康复、保健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世界1%的卫生费用——世界22%人口医疗保健2003年10月WHO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国际研讨会”:中医抢救了很多SARS患者的生命;在预防和恢复期治疗方面,中医有其独到之处;中医配合治疗SARS经验可作为其他国家防治传染病的参考防治SARS费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中医药治疗5000元/例西医药治疗5-10万元/例2000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与中医医院部分病种住院医疗费用疾病名称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脑血栓18 6566 20.65 4364急性心梗15 10489 17.85 5278肺炎13 4781 12.52 2589慢性肾炎16 6970 18.75 3724胃癌22 16918 32 11434急性阑尾炎7 2367 6 1041支气管肺炎7 1227 8.13 1251中医药治疗优势20世纪90年代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 统计:乙肝重叠甲肝疾病死亡率1988中国上海1983-1988美国本土以中医药为主治疗以西医药为主治疗0. 05%11.7%1 234中医药毒副作用较少1998年美国药源性反应住院抢救2160000人1949-1999 中国中药毒副作用报道5000 例,多属用药不当惠及13亿人口医疗卫生体系的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是系统先进的生命科学认知体系中医药学重视作为生命整体的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中医药来源于自然,取法于自然中医药学主张“治未病”,防重于治中医药学注重养生保健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诊治经验中医药学曾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世界医学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二、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及其重点领域、重点任务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超越传统、规范表述、建立标准、融会新知●中医药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基础研究:重大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研究现代中医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临床研究:重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疑难病证的中医药防治情志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养生保健康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基础性工作●中医药现代化的重点任务1重大基础理论研究973 基础理论研究——证候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方剂配伍规律研究(1)方剂药效物质研究——方剂药效化学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2)方剂物质分离分析及活性评价的方法学研究——方剂药效化学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3)方剂配伍和多靶点整合调节的作用机制研究——方剂药效化学基础及作用原理研究已完成的973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选择疗效确切的五个代表性方剂,在基本搞清其药效物质和作用原理的基础上,开展主组分、主靶点、主效应相关性研究,寻求研制增效减毒、安全可控的现代中医方剂;提出了组分中药思想,中药组分配伍研究不仅可集中药性优势,提高制剂质控水平和临床疗效是创新中药研究较理想的模式。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研究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研究目的:研究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22例偏头痛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1例患者使用复方羊角颗粒和西比灵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8.69%。
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是在治疗偏头痛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并使用。
标签:针灸;中药;偏头痛偏头痛可谓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病痛,在全球有几亿人患有偏头痛。
引起偏头痛的主要原有有遗传、内分泌、环境以及饮食等,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习惯都发生很大变化,偏头痛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
因此,临床上需要积极探索治疗偏头痛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照组61例患者,其中男33例,女28例,最小患者22岁,最大患者69岁,平均(43±2.6)岁;观察组61例患者,其中男36例,女25例,最小患者24岁,最大患者72岁,平均(45±1.7)岁。
1.2方法对照组治疗方法:复方羊角颗粒,开水冲服,一次8g,一日2~3次;西比灵,65岁以下的患者每晚服用2粒,65岁以上的患者每晚服用1粒。
观察组治疗方法:针灸穴位主要有外关穴、三阴交、太阳穴、百会穴、四神聪、合谷穴、太溪穴、膈俞等。
针灸的具体方法:患者侧卧位,对针灸穴位进行消毒,使用26号3寸针实施针灸,从患者患侧的太阳穴处进针,沿着皮透向患者同侧的率谷穴进针,将患者的酸胀感延伸到患侧的颞部;针灸风池穴时针尖朝向对侧额眼眶部位,针感要扩散至患者的枕部。
其他穴位则需要按照常规的针灸方式进行,每天患者需要针灸一次。
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其太阳穴部位采用拔罐放血的方式,或是采用局部火针针灸,每天也需要进行一次。
内服中药,配方中主要包括蝉蜕、生石膏、旋夏花、陈皮以及夏枯草等[2]。
针刺麻醉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针刺麻醉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摘要:针灸是我国的特色医学,也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治疗方法。
针刺麻醉是在针灸理论指导下的麻醉方法,具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点。
现代针刺麻醉在几十年内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也在世界上产生了一定影响。
现如今针刺麻醉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同时也存在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
这些问题是需要今后的研究者继续努力研究改进的,对此,文章中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根据手术部位、手术病种等,按照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原则进行针刺,在得到了麻醉的效果后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外科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针刺麻醉是我国针灸学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重大发展和新的突破。
针刺麻醉研究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我国医学科学研究5项重大成果之一,它不仅将传统的针灸学推向世界,也进一步使中医学在世界范围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而且为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学术理论发展开拓了新领域。
针刺麻醉的成功不仅为现代外科手术创造了一种非药物性的麻醉方法,而且对外科麻醉学和痛觉生理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促进和影响,催化了现代自然科学多学科对疼痛学的研究,掀起了疼痛生理学领域的研究高潮,使神经生理、生物化学、组织化学、神经递质等学科产生了不少新概念,已成为现代世界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1】针刺麻醉在我国古代就有记载。
唐代文学家薛用弱在《集异记》中记载:唐初政治家狄仁杰擅长医术,尤长针刺,显庆年中,狄氏应制入关,途中遇一约十四五岁的孩子,鼻端生一拳头大的肿瘤,疼痛难忍。
狄氏给患儿针刺脑后穴位,并顺利地为其摘除了鼻端的肿瘤。
虽然历史事件无法还原,我们也无从考证,但可以看出针刺麻醉在我国是有深远历史的。
现代针刺麻醉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60年代,盛行于70年代。
1958年9月5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和中医科合作——采用针刺代替药物麻醉,已获得成功”。
到1959年底,全国12种公开发行的医学杂志共刊登了30篇报道针刺麻醉手术的文章。
传统疗法( 针灸推拿) 配合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脑卒中30例临床分析

生; 同时 护理人员还 要给 予患者静脉 液体补充 治疗 , 从而对 患者进行 能量补 给 , 并对 患者 的酸碱平衡及 电解质紊 乱现象
息现象 ; 对 于血压处 于稳定 状态 的患者 , 要取 其半 卧位 , 为
休克 引起 的死亡 。这就说 明对外 伤性小肠破裂 患者 须早期诊 断, 及 时给予患者相 应 的手术 治疗 , 同时还要 给予患者 系统 的护理干预 , 从 而有效的降低患者 的病死率及并 发症 发生率 ,
改善患者 的预后 。
参 考 文 献
其体 位 引流提供 便 利 的条件 , 从 而减 少术后 并发 症 ; 此外 , 对于伴 有多发性 脏器损伤 的患者 , 护理 人员要耐 心 的对其腹 膜 刺激征 程度及 范围 的变 化情况进 行观察 , 一旦有 异常现象
发生要及 时告知 主治 医师 。②引流 管护理 , 给予 患者 胃肠减 [ 1 ] 李福 . 外伤性小肠破裂 3 6 例 临床 分析 . 辽宁医学院学报 , 2 0 1 1 , 压持续 负压 , 并且 要确保 胃管处 于持续 通畅状 态 , 如果需要 8 ( 4 ) : 1 2 7 . 可抽 胃管 ; 通 常术后 2 — 3 d 患者 的肠鸣 音恢复 正常 , 肛 门排 [ 2 ] 谢立成 。 冯相周 . 外伤性小肠破裂 的诊 治分析( 附2 6 例报告 中 国社 区医师 。 2 0 1 3 , 5 ( 5 ) : 3 4 — 3 6 . 气后 可将肠 胃减压终止 ; 同时要将腹 腔引流管 和患者床旁 的 3 ] 朱永 军 . 外伤性小肠 破裂 6 7 例 临床 诊治分析 . 中外医学研 究 , 无 菌瓶 相连接 , 同时要确保 其通 畅性 , 并对其 进行有 效 的固 [
中医针灸论文范文

中医针灸论文为了促进中医药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内中医学、针灸学方面的学术刊物大都附有由论文标题构成的英文目录。
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起到概括全文、吸引读者和便于检索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原作者和刊物的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1 标题的语言特点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
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
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
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2 标题的写作要求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
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其中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
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
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025522930(2007)0520373206
中图分类号:R2203 文献标识码:A
思路与方法
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Ξ杜元灏 李 晶 孙冬纬 刘维红 李桂平 林 雪 任 辉 王 涵 邹蓓蕾焦素林 黄 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摘 要] 目的:归纳中国现代针灸临床的治疗病症,总结现代针灸临床病谱。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中1978-2005年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并统计每一个病症被报道的论文篇数(即频次)。结果:通过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了16类针灸病谱461种,包括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结论:针灸疗法适应证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主题词]
疾病/针灸疗法;文献计量学Studyonmoderndiseasemenu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herapyinChinaDUYuan2hao,LIJing,SUNDong2wei,LIUWei2hong,LIGui2ping,LINXue,RENHui,WANGHan,ZOUBei2lei,JIAOSu2lin,HUANGWei(FirstHospitalAffiliatedtoTianjinUniversityofTCM,Tianjin300193,Chi2
na)ABSTRACT Objective Toanalyzeandsummarizethediseasesandsyndromestreatedbyacupunctureandmoxi2bustion.Methods Usingliteratureresearchingmethodstoanalyzeandsummarizethediseasesandsymptomstrea2tedclinicallyby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forobservationoftherapeuticeffectsfromChineseBiomedicineOpticalDiskDatabasebetween1978-2005,andthefrequency2time(number)ofreportedpapersforeachdiseaseandsyn2dromewerecalculated.Results Thediseasemenuof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therapy,461kindsin16classifi2cationswereattained,including338diseasesofwesternmedicine,73symptomsofwesternmedicineand50TCMsyndromes.Conclusion 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areaneffectivetherapywithwideindications.KEYWORDS Disease/amther;Bibliometrics
中国是针灸医学的发祥地,世界医学界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命题,即针灸到底能治疗哪些病?在197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推荐了43种针灸治疗的适应证,有力地推动了针灸走向世界。但是,这一针灸病谱的总结很不全面,许多针灸的适宜病种并未涵盖。至今国内并未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开展针灸临床病谱的研究势在必行。为此,笔者成立了现代针灸临床病谱研究组,经过4年的工作,初步获得了现代针灸病谱。1 针灸病谱文献研究方法111 文献采集源本次研究选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建立的《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12 文献检索策略Ξ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I12B01第一作者:杜元灏(1964-),男,教授,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病谱研究及针刺治疗中风的微血管机制研究。e2mail:jpjs_cn@sina.com (1)文献收集策略:按照《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的检索程序设计,为了能全面收集到有关针灸的文献,笔者采集时应用了广口径的检索,即在检索入口处键入“缺省”(即在题目和内容自由词中检索),输入检索词“针灸”,共得到1978-2005年的针灸文献45081篇。将收集到的文献再用人工阅读方法,按纳入、排除标准决定取舍。(2)文献纳入标准:①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
;
②论文要求至少有自身前后对照的疗效对比;③论文要有一定的样本数,至少不少于10例。(3)文献排除标准:①个案、验案报道类;②动物
实验类、综述类;③其他非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④病名不规范、诊断不明确或很难理解其所指疾病。(4)病谱统计方法:①病名:病谱统计中病名统计
按照“能西不中”,症状类病名“能中不西”,即有西医病名不用中医病名,有中医病证名不用西医症状名,
但又考虑到中医文献的特点,将病谱按西医病名诊断、西医症状诊断和中医病证诊断进行分类统计。为了化繁就简,部分病名进行了合并归纳。②疾病系
・373・中国针灸2007年5月第27卷第5期统:病谱分类上主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1],根据针灸病谱的实际情况,共分为16大类,对少数的疾病按临床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如脑血管病在ICD10中被归入循环系统,本次调整到神经系统;痛风在ICD10中被归入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本次调整到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中。③疾病统计:对文献中每一个疾病所报道的次数进行统计,称为频次。病名不规范或在本次研究的文献中出现的频次只为1次,按文献研究中的“孤证不立”原则不作为本次病谱统计,予以剔除。④对每一个病症进行了国际疾病分类编号。2 结果本次文献研究共得到了16类针灸病谱461种,其中包括西医病338种,西医症状73种,中医病症50种。各系统疾病按频次排序如下:211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谱29种(病名后括号内的数字为报道的频次,病名先后以频次多少为序,以下各系统同此)带状疱疹(368)、病毒性疣(包括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和未特指疣,126)、流行性腮腺炎(88)、病毒性肝炎(包括慢性乙型肝炎、甲型肝炎、丙型肝炎、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及未特指肝炎,75)、蛔虫症(47)、细菌性痢疾(36)、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34)、癣(包括头癣、足癣、甲癣、花斑癣及未特指皮癣,26)、颈淋巴结结核(包括未特指淋巴结结核,20)、乙型脑炎后遗症与并发症(18)、病毒性脑炎及后遗症(17)、艾滋病(16)、百日咳(16)、肺结核(15)、疟疾(15)、尖锐湿疣(10)、风疹(9)、破伤风(新生儿,9)、丹毒(7)、流行性出血热(4)、传染性软疣(3)、病毒性心肌炎(2)、鹅口疮(2)、骨结核(2)、钩虫病(2)、霍乱(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淋菌性关节炎(2)、单纯疱疹(2)。212 肿瘤病谱9种血管瘤(36)、子宫肌瘤(24)、肝癌(7)、宫颈癌(7)、食道癌及胃癌(6)、乳腺肿瘤(4)、鼻咽癌(3)、肺癌(3)、神经纤维瘤(2)。213 血液及造血器官病谱5种白细胞减少症(4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变应性(过敏性)紫癜(4)、再生障碍性贫血(4)、贫血(2)。214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病谱9种肥胖症(196)、糖尿病及并发症(16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61)、痛风(56)、高脂血症(44)、甲状腺肿及甲状腺腺瘤(22)、高催乳素血症(4)、甲状腺炎(3)、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2)。215 精神和行为障碍病谱29种西医病26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嗜睡、梦魇,
217)、痴呆症(包括血管性、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未
特指的痴呆,137)、癔病(135)、性功能障碍(包括阳萎、早泄、机能性不射精、性欲减退和未特指的性机能障碍,103)、抑郁症(包括原发性、继发性和更年期抑郁症,76)、戒断综合征(包括戒烟、戒酒、戒海洛因、戒可卡因,74)、精神分裂症(59)、肠(激惹)易激综合征(49)、多动障碍(43)、抽动障碍(36)、精神发育迟滞
(弱智儿,28)、慢性疲劳综合征(27)、胃肠神经官能症
(胃肠功能紊乱,27)、神经(官能)症(包括中医的脏
躁、奔豚气,24)、神经衰弱(24)、心脏神经症(13)、焦虑症(12)、竞技综合征(考试综合征,12)、反应性精神病(11)、脑震荡综合征(7)、强迫症(7)、唐(Down)氏综合征(先天愚型,6)、儿童孤独症(2)、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2)、神经性呕吐(2)、睡行症(夜游症,2)。西医症状2种:酒精中毒(4)、成人夜磨牙(3)。中医病症1种:梅核气(28)。216 神经系统病谱61种西医病46种: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缺血性、烟雾病及其并发症和后遗症,1828)、面神经麻痹(包括周围性、中枢性、外伤性,1482)、坐骨神经痛(418)、小儿脑瘫(247)、偏头痛(245)、三叉神经痛(原发性,
178)、面肌痉挛(173)、癫痫(原发性和继发性,111)、
截瘫及四肢瘫(91)、血管神经性头痛(87)、股外侧皮神经炎(感觉异样的股痛,76)、震颤麻痹(74)、枕神经痛(包括枕大神经炎、枕神经嵌压综合征,55)、格林巴利综合征(50)、桡神经病变(包括损伤、麻痹和深支卡压,40)、臀上皮神经病变(包括损伤、卡压、炎症,39)、带状疱疹后神经痛(35)、不宁腿综合征(32)、多发性(末梢)神经炎(25)、臂丛神经损伤(麻痹,23)、重症肌
无力(23)、运动神经元病(22)、椎2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22)、眶上神经痛(20)、腕管综合征(19)、腓神经(腓总神经)麻痹(18)、肋间神经痛(15)、紧张性头痛(11)、舞蹈病(11)、幻肢痛(10)、脑积水(10)、多发性硬化(8)、脑膜炎及其后遗症(7)、发作性睡病(6)、脊髓空洞症(6)、跖管综合征(6)、脊髓炎(5)、周
期性麻痹(4)、正中神经损伤(卡压,4)、丛集性头痛(3)、股神经及闭孔神经痛(3)、大脑脚综合征(2)、非
典型面痛(2)、眶上裂及眶尖综合征(2)、视神经脊髓炎(2)、胸出口综合征(2)。西医症状10种:假性球麻痹(141)、失语(39)、吞咽障碍(20)、植物状态(人,19)、眼睑痉挛(14)、昏厥(8)、脑萎缩(7)、听幻觉(7)、共济失调(小脑,4)、睡眠
呼吸暂停(梗阻性,2)。
・473・ChineseAcupuncture&Moxibustion,May.2007,Vol.27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