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教学大纲供中医针推专业大中专用精

90
2
V
V
V
V
各
论
眩 晕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2
V
V
V
V
各
论
中 风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2
2
V
V
V
V
各
论
郁
病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2
V
V
V
V
各
论
水 肿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2
2
V
V
V
V
各
论
淋 证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2
2
V
V
V
V
各
消
病因病机
2
2
V
论
渴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V
V
V
各
论
内 伤 发 执
八、、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2
V
V
V
V
各
论
腰
痛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2
2
V
V
V
V
各
论
痹
证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2
2
V
V
V
V
各
论
痿
证
病因病机 诊断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2
2
V
V
V
V
各
论
癌
证
病因病机 诊断
《中医内科学》教学实习大纲(精)(合集五篇)

《中医内科学》教学实习大纲(精)(合集五篇)第一篇:《中医内科学》教学实习大纲(精)《中医内科学》教学实习大纲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使用【目的要求】(一)目的通过中医内科教学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处理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能力。
(二)要求1、熟练掌握运用中医辨证诊断知识与技能。
2、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3、了解中医内科急、危、重症的辨证辨病诊断和处理原则。
4、掌握内科常用方剂及常用中药,并能正确应用。
5、掌握病房、门诊常规医疗文件书写方法。
6、了解著名中医专家诊疗内科疾病的经验。
【实习内容】(1)肺系病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
(2)心系病证:心悸、胸痹、不寐。
(3)脾胃系病证:胃痛、呕吐、噎膈、腹痛、泄泻。
(4)肝胆系病证: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
(5)肾系病证:水肿、淋证、癃闭。
(6)气血津液病证: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癌病。
(7)肢体经络病证:痹证、腰痛。
【基本技能操作】(一)各系病证1、掌握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心悸、胸痹、不寐、胃痛、呕吐、噎膈、腹痛、泄泻、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
水肿、淋证、癃闭、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癌病。
痹证、腰痛的病因病机、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2、熟悉肺痨、肺痈、痴呆、痫病、痢疾、便秘、积聚、瘿病、内伤发热、虚劳、痿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二)临床基本技能1、掌握中医四诊诊查方法和八纲、脏腑、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正确辨病识证。
2、掌握内科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范围和临床加减应用。
3、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配伍、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4、掌握内科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医嘱、处方和理化检查申请单的书写方法。
掌握新病人和危重病人的交接方法及内容。
5、掌握剧毒和峻烈中药的使用指征及注意事项,熟悉中药中毒的救治原则。
6、熟悉常用中成药的功效、主治范围和注意事项。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供公共人文管理专业医学法学方向使用)1前言【课程目的】屮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
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Z—。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医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
【课程内容简介】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列有39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内容。
【教学要求】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2学时,无课堂见习,有课间见习。
本大纲的实施以讲授为主,按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配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较好的理解、掌握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
2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目的要求】1.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耍点、以及风寒、风热、醫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2.熟悉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3.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及其病因及预后.教学内容】1.介绍四吋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叙述感冒的病机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
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用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消热祛湿解农法,新加香需饮加减。
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
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授课方法与学时】1.以课堂讲授为主。
2.1课时。
第二节咳嗽【日的要求】1.掌握名类咳嗽的辨证施治.2.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肺通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止。
3.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案大纲(供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本课程教案,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部论概要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地位、任务,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及其依据,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特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各论分八章,分别介绍个病证以及各章所属病证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机述要、治疗要点等基本知识,教案时数为学时,总论目的:.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
.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学时:教案内容: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
2..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3.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4.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发病学特点。
5.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证候学特点。
6.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的特点。
7.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8.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的衔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
各论第一章外感病证概述1.了解外感病证的病因病机特点。
2.掌握外感病证的证候学特征。
3.进一步了解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专业骨伤方向使用)前言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一门学科。
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基础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内科学的进一步讲授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这就是内科学重要性之所在。
本教学大纲的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列有三个内容,第一为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第二为中医内科学基础,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知识;第三为中医内科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各论列50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后附文献摘要、现代文献索引等。
学时分配:课堂教学144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按照本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合理分配学时,可适当配合多媒体课件及声像材料,为学生的临床实习做好准备。
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临证方法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格式及内容。
2.掌握中医内科病历书写的格式及内容。
3.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及治疗学的特点。
4.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的任务及中医内科学的特点。
5.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任务、特点。
2.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3.讲解与分析病因学的特点。
4.讲解与分析病机学的特点。
(1)脏腑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2)气血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3)风火湿痰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4)六经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卫气营血病机、病证概念的及特点。
(6)三焦病机、病证的概念及特点。
5.分析与讲解分类学与治疗学的特点。
6.分析与讲解中医内科临证方法特点。
7.重点讲解中医内科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中医内科学1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内脏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疾病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常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等内容,以及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证的治疗法则。
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分别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生五气(风、寒、湿、燥、火)、脏腑、气血津液等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总论教学时数为15学时。
各论介绍51个常见病证及其所属附篇,各论教学时数为160学时,其中包括病案讨论14学时。
总论、各论教学时数共计175学时。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电化教学、课间见习等多种方法。
此外,亦可根据各个病证的需要适当利用图表示意、补充讲义、病历讨论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大纲供中医专业五年制教学使用。
教师授课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各院校可按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病证授课时数,或增加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种的讲授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总论第一章导言【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最新)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适用专业:中医(针灸推拿)专业(一)前言1、课程性质《中医内科》是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岗位能力核心课程,也是该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是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措施的临床综合课程,是指导该专业临床实践的主要课程之一。
2、设计思路(二)课程目标1、教学目的(1)通过改进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依据与类证鉴别诊断;(2)结合前导课程,学会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技巧;(3)导入临床案例、临床见习和引入执业医师考试模拟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资格考试能力;(4)学会书写完整中医病历。
2、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程,了解各系统病症的关联,理解各病概念;(2)熟悉中医内科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3)学会对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类证鉴别诊断;(4)重点掌握疾病的分型论治,尤其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思想的实际运用。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本课程原用余甘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医内科学》。
今年开始使用肖文冲老师主编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中医内科学》教材(2013年8月印刷)。
该教材按照项目任务体例编写,创新历代中医内科学编写体例,内容上作了删减和编写结构上作了调整,顺应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参考教材:《中医内科学》,吴勉华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第九版。
《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2版。
2、教学建议采用理论授课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病案分析或模拟病人训练,加强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教学评价本课程采取形成性综合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师教学效果。
(1)平时成绩(50%)=10%提问+20%作业+10%考勤+10%临床案例处理能力;(2)期末考试(50%)=40%选择题+10%名词术语+15%填空+20%简答题+15%病案分析。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docx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供高职高专用,32学时)»i—1—刖百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辨证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了解内科病证中、西医研究进展,为培养现代实用型中医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的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其它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分绪论和各论两部分。
各论介绍44个常见病证,教学时数共为32 学时,我们选择其中33个病种教学,其他部分由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亦难解答为辅。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采用课外辅导、集中答疑、课间见习、病例讨论等多种方法。
教师必须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围绕目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
教师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和要领的同时,应将理论联系临床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的性质及中医内科学的范围。
2.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3.对学好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知识要求。
【教学内容】1.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2.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
3.学习中内的要求。
第1章感冒【目的要求】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熟悉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
【教学内容】1.讲解感冒的概念,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前言一、课程简介及在本专业所处地位《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明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既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各科的基础,在中医学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二、课程教学目的【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范围;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证名涵义及临床特征;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类证鉴别;各证型的证候、病机、治法和主治代表方。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和命名;内科疾病中病、证、症的含义及联系与区别;中医内科辨证论治原则;内科临证方法;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和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3.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学习要求和方法;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调护、转归及预后。
【能力目标】1.熟悉掌握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正确诊断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并具备对类似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
2.能运用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分析、拟定治法及选择主治代表方,并结合临床变化加减用药。
【素质教育目标】1.培养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学习和工作态度,具有中医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2.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关心、爱护、体贴患者。
3.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具体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范围。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和命名;内科疾病中病、证、症的含义及联系与区别。
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学习要求和方法。
本大纲供针灸推拿高职高专使用,教学时数为90学时,讲授72学时,病例讨论18学时,采用讲授与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应用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内科辨证论治原则和临证方法。
2.熟悉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内科疾病中病、症、证的含义;内科常用治法。
3.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能力目标】能初步掌握内科的临证方法和步骤。
【教学内容】1.讲述中医内科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2.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重点讲授《内经》与《伤寒》对内科学的贡献,金元四大家学术思想特点。
3.简介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与命名。
重点讲述病因病机分类的内涵意义,简述历代对内科分类的概况;简述内科病证的命名方法。
4.重点讲授中医内科学中的病、症、证含义。
阐述病、症、证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理解三者分辨的意义。
5.重点讲授中医内科辨证论治原则。
突出内科的治疗原则,简介其治疗方法。
6.详细介绍中医内科临证方法。
重点介绍内科临床临证方法和步骤、辨病与辨证的临床意义。
7.简述《中医内科学》学习要求与方法。
说明内科学与其它学科的有机联系,强调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各论其中对感冒、咳嗽、哮病、喘证、心悸、胸痹、眩晕、中风、不寐、胃痛、呕吐、呃逆、腹痛、泄泻、便秘、黄疸、胁痛、头痛、癃闭、遗精、郁证、痹证、痉证、痿证和腰痛25个病证,必须熟练掌握。
第一章肺病证【目的要求】1.掌握感冒、咳嗽、哮病、喘证各病证的病名涵义及临床特征,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临床常见证型的证候特征、治法和方药。
2.熟悉上述各病症病因和病机、基本病机、病位、病性,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3.了解上述各病证的预防调护、病机转化和预后。
【能力目标】能对临床常见肺系病证典型病例进行正确诊断和辨证施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感冒、咳嗽、哮病、喘证的辨证论治,难点能够准确的进行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讲授、病历讨论。
【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感冒【目的要求】1.了解感冒的涵义和历史沿革,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2.掌握感冒的病因和病机,明确感冒的基本(主要)病机、病位、病性及病机转化。
3.感冒的诊断要点,感冒与时行感冒、感冒与风温早期的鉴别。
【教学内容】1.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表现,并重点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2.叙述感冒的病因以风邪为主,冬春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秋季多为燥邪所致,病机重点为卫表失和。
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4.分别讲解四证感冒以及体虚感冒的症状特点。
5.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
【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
2.病历讨论。
3.有条件介绍有关感冒的录象片。
第二节咳嗽【目的要求】1.了解咳嗽的涵义和临床特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并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并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
2.熟悉咳嗽的病因和病机,明确咳嗽的基本(主要)病机、病位、病性及病机转化。
3.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4.掌握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1.介绍咳嗽的概念,指出其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分析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
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注意咳嗽性质与咯痰性质对辨证的意义。
3.讲述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4.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
5.简介咳嗽的调摄护理。
6.综述咳嗽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
2.病历讨论。
第三节哮病【目的要求】1.了解哮病的涵义和临床特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2. 掌握病因病机,明确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
3.掌握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4.熟悉哮病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
【教学内容】1.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明确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
2.指出发病的内因----宿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至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导致喘息哮鸣有声。
3.讲述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
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
4.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说明发作时应祛邪利气;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
5.简介哮病的预防调护和预后。
6.综述哮病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
2.典型病例开展课堂讨论。
第四节喘证【目的要求】1.了解喘证的涵义和历史沿革,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并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2.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论治。
3.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时喘脱的治疗。
【教学内容】1.介绍喘证和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2.说明喘证的病因为外感、久病所致。
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又有虚实之分,虚喘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3.讲述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虚实。
治疗原则,实证祛邪利肺;虚证培补摄纳。
4.介绍喘证大发作时,导致喘脱危证的应急处理。
5.简介喘证的预防调护和预后。
6.综述喘证的研究进展。
. '【教学方法】1.以课堂教学为主。
2.典型病例课堂讨论。
第二章心脑病证【目的要求】1.掌握心悸、胸痹、眩晕、中风、不寐各病证的病名涵义和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临床常见证型的证候特征、治法和方药。
2.熟悉上述各病证的病因和病机、基本病机、病位、病性;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3.了解上述各病证的预防调护和预后。
【能力目标】能对心脑各病证临床常见病例进行正确诊断和辨证施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心悸、胸痹、眩晕、中风、不寐的辨证论治,难点能够准确的进行鉴别诊断。
【教学方法】讲授,病历讨论。
【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节心悸【目的要求】1.了解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与西医联系。
2.熟悉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及其主要病机类型。
3.掌握心悸的诊断、辨证及治疗要点,各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
【教学内容】1.介绍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仲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历史沿革及病证范围。
2.讲解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明确心悸的病位、病性及常见病机类型的区别、联系及演变。
3.讲述心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详细讲解各证候类型表现特点,治法方药。
4.介绍心悸的调摄护理转归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病历讨论。
第二节胸痹【目的要求】1.了解胸痹心痛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2.熟悉胸痹心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掌握胸痹心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4.了解胸痹心痛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1.介绍胸痹心痛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
2.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了解虚实两者的内涵及其转化,明确其基本病机、病位及病性。
3.详细讲解胸痹心痛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重点讲解病证类型的辨证施治,明确临床治疗时的标本缓急。
4.介绍胸痹心痛的调摄护理转归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围绕典型病例展开理论。
第三节眩晕【目的要求】1.了解眩晕的基本概念。
2.掌握眩晕的病因病机,眩晕的基本病机(总病机)及与虚、火、痰、风的关系及转化。
3.熟悉眩晕各种类型的证候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
【教学内容】1.介绍眩晕的证候特点及历史沿革。
2.讲解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痰与瘀血的特征和区别。
3.了解眩晕与中风、厥证的鉴别。
4.详细讲解眩晕各证候特点、治法、方药与加减,及治疗方法。
5.讲解眩晕的转归预后,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教学为主。
2.病历讨论。
第四节中风【目的要求】1.了解中风病的的概念,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2.熟悉中风病的范围、证候特征和调护。
3.掌握中风病的病机要点和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1.介绍中风病的概念、历史沿革和范围。
2.分析中风的病因和主要病机,及其病机转化,明确其主要病机、病位及病性。
其病位在脑髓血脉,基本病机是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3.叙述中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和辨证要点。
4.明确中风病证治内容。
重点讲解中风中经络与中脏腑、闭证与脱证、阳闭与阴闭的区别,以及各分型的治法方药。
5.扼要介绍中风的先兆和病势顺逆的辨识。
6.介绍中风病的调护,转归及研究进展。
【教学方法】1.以课堂讲授为主。
2.病历讨论。
第五节不寐【目的要求】1.了解不寐的概念,历史沿革及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2.掌握不寐病位、病性,简介其病机转化,以及不寐的证候表现、治法、方药。
3.熟悉不寐的调摄护理。
【教学内容】1.介绍不寐的基本概念、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明确不寐的病位、病性及常见类型。
2.详细讲述各型不寐的临床表现,重点讲解清心安神、清肝安神、滋阴安神、清热化痰以及补益心脾、交通心肾、益气镇惊定志等治法、方药在不寐临床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