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分析和体会

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分析和体会凝血四项是一项常用的临床检查指标,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它由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活动(PT-INR)组成。
这四个指标能够反映出患者的凝血系统是否正常,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并分享个人的体会。
凝血酶原时间(PT)是观察凝血系统外源激活通路的一项指标,常用来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在临床中,PT主要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以及观察抗凝药物的疗效。
对于肝脏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PT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因为肝脏是凝血因子的合成和清除中心。
同时,PT也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凝血功能与出血风险之间的关系,对于手术前的准备和术后出血的风险评估有着重要的作用。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凝血系统内源激活通路的一个指标。
它主要用于检测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以及观察抗凝药物的疗效。
与PT相比,APTT更能够反映患者的内源凝血系统功能状态。
在一些特殊的疾病中,如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或特发性凝血异常,APTT的检查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此外,APTT也常用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利用它可以预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出血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血小板计数是衡量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它能够聚集在血管损伤的部位,引发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
因此,血小板计数的增高或减低都可能导致凝血功能的异常。
在临床中,通过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异常,进而指导相关的治疗措施。
尤其是在一些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或感染性疾病中,血小板计数对于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凝血酶原活动(PT-INR)是用于评估抗凝治疗的重要指标。
它通过比较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确定患者是否在抗凝治疗的目标范围内。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良导致的慢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血液系统的改变,包括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增多以及血脂异常等。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和血脂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四个指标。
其中,PT和APTT是最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活性。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的影响,导致血管壁的损伤和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小板活性增强,血流变性改变等,从而使凝血功能发生改变。
糖尿病患者常常表现为凝血功能降低,PT和APTT延长,FIB降低,TT延长等。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增多以及血小板的黏附能力增强,也会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
因此,凝血四项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脂检测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四个指标。
高血脂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影响血管壁的损伤和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常常表现为TC、TG、LDL-C增高,HDL-C降低。
血糖控制不良、肥胖、缺乏运动、酗酒和高盐饮食等因素都会导致血脂异常。
因此,血脂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四项和血脂检测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这些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的发展趋势,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应定期进行这些检测,以及注意饮食、加强运动等自我管理措施,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1. 引言1.1 背景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等多种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增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在糖尿病患者中,凝血功能和血脂代谢常常出现异常,导致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凝血功能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或出血等严重后果。
血脂代谢紊乱也是糖尿病患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包括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异常情况。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脂代谢异常,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2000字】。
1.2 研究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脂代谢产生不良影响。
准确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四项和血脂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分析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探讨其在糖尿病治疗和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诊断依据,促进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和预后效果。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为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糖尿病对凝血功能和血脂代谢的影响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体的各个系统产生影响,其中也包括凝血功能和血脂代谢。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液高凝状态的倾向,即易于形成血栓,这可能与高血糖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凝血因子活化等因素有关。
这种高凝状态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糖尿病也会对血脂代谢产生影响,使得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升高。
高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也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

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目的进一步对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选取于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待产的50例孕妇,将其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检查的健康非妊娠女性5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为(9.54±1.31)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27.58±2.65)s,凝血酶时间为(9.52±1.05)s,低于对照组,但观察组纤维蛋白原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同女性的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有所不同,临产孕妇处于血液高凝状态,通过凝血四项检测有利于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further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egnant women in labor coagulation four detection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Methods In October 2012~Octo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delivery of 50 cases of pregnant women,as the study group,and in the same period in our hospital for inspection of 50 cases of healthy non pregnant women as the study of the control group,blood coagulation four tests on two groups,compared two groups of test results.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rothrombin time(9.54±1.31)s,part activated clotting time live enzymes(27.58±2.65)s,thrombin time(9.52±1.05)s,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but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fibrinogen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has mo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Conclusion The blood coagulation four test results of different women,pregnant women in labor in high blood coagulation state,blood coagulation four tests to prevent postpartum complications,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clinic.Key words:Pregnant women in labor;Coagulation four;Clinical significance正常人体内凝血与纤溶系统呈动态平衡状态,两者相互作用与制约,构成了凝血系统的完整性[1]。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1、pt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也可作为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同时,也可用于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控。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疾病等。
2、aptt用于体外人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aptt测定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可检测除ⅶ因子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ⅷ、ⅸ、ⅺ、ⅻ和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
同时,aptt测定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控。
apt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如血内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等。
3、fib用于体外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测定。
fib含量升高:载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fib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4、tt用作体外人血浆中凝血酶时间(tt)测量。
该实验系则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型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物质存在,sle,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病(纤维蛋白原机能不良血症),fdp增多,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并血脂检验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糖尿病患者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凝血四项检验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而血脂检验则反映了患者的血脂代谢状况。
联合应用这两项检验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糖尿病患者的风险,并在临床诊断中起到更准确的作用。
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也存在局限性,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这些检验的应用。
综合分析凝血四项和血脂检验结果对糖尿病患者的诊断非常重要,这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发展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检验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临床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关键词:糖尿病、凝血四项、血脂检验、临床诊断、联合应用、异常结果、局限性、综合分析、研究领域、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
据统计,全球约有4.24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6.39亿。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的影响,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凝血异常和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凝血异常是指糖尿病患者因血液凝聚机制改变导致的出血和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着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活性异常等问题,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血小板凝集功能降低、凝血活酶生成减少等情况。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凝血四项检验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和干预凝血异常,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血脂异常也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着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血脂异常,这些异常状态不仅增加了患者心血管风险,还影响了糖尿病的治疗效果。
定期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情况对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凝血四项检验和血脂检验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通过对这些检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代谢状态和并发症风险,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精修订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4.0—36.0S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
凝血四项检验功能原理、对应凝血途径、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和纠正实验

凝血四项检验功能原理、对应凝血途径、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和纠正实验凝血途径凝血途径分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
从3因子开始,3因子(组织因子)由于血管损伤等途径进入血液、激活7因子,形成3-7复合物。
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
12 因子接触到血管损伤时暴露的胶原而被激活,进而激活 11 因子,11 因子激活 9 因子和 8 因子,最后形成 9-8 复合物。
无论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还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后面都有一段相同的过程,则为共同途径凝血四项原理凝血酶原时间 (PT) 测定。
向待测血浆中加入凝血酶原时间试剂(含组织因子、磷脂),模拟因子进入血液,从而促发凝血机制,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
在37 ℃ 条件下,向血浆样本中加入足量的带有负电荷的接触因子激活剂与适量的磷脂共同孵育,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激活FⅫ 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使乏血小板血浆凝固。
凝血酶时间 (TT)。
在37 ℃ 条件下,向待测血浆加入纯化的凝血酶,将其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
纤维蛋白原 (Fg)。
用 9 体积的因子稀释液稀释 1 体积的血浆样本,37 ℃下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经过温育的凝血酶试剂触发凝血过程,使得纤维蛋白原快速转变为纤维蛋白,测定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根据凝固时间对应定标曲线得到 Fg 浓度。
凝血四项对应凝血途径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而 TT 与 Fg 的检测步骤基本相似,均是向受检血浆加入凝血酶溶液,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但是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是加入足量的凝血酶,以及使血浆中的 FIB 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而 TT 是测量纤维蛋白丝开始出现的时间。
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PT。
PT 延长可能是 7-10-5-2-1 含量减低;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合成,比较严重的肝脏疾病会导致 PT 延长;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是2-7-9-10(记忆方法:2+7=9,9 后面接着 10),而香豆素类(比如:华法林)抗凝剂会对抗维生素 K 的作用,导致 PT 的延长,所以服用此类抗凝剂时使用 PT 及 INR 进行监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适用范围 1、 出血性疾病,
2、 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
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 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
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 正常值24.0
—36.0S 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临床意义
APTT延长
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
血友病等
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
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等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
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
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
长
1、 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
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
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
2、 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FDP)等。循环中有抗凝物质,
3、 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PT缩短
1、 凝血因子增多症,如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
2、 高凝状态,如DIC高凝血期;
3、 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 4、 口服避孕药。
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正常值70—120%凝血酶原活动度(%)=330/(PT-8.7) 例如,正常
人血浆PT为12s,则凝血酶原活动度=330/(12-8.7)=330/3.3=100。
血浆凝血酶原比率(PT-RATIO) 患者血浆PT值除以正常血浆PT值=PT比值(PTR),正常
值为1.00±0.15
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 INR正常值 0.85--1.15,临床意义
INR是根据PT试剂标定国际敏感指数,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国际标准化比值。但INR并不
能完全解释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
国际正常化比值(INR)=PTR ISI (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 。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受检患者PT/正常对照PT(正常值为1.00±0.05) WHO规定不同情
况下抗凝治疗时合适的INR范围 1、 术前2周或口服抗凝药INR1.5~3(2.25)
2、 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2.3~3.0(2,5)
3、 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INR2.0~4.0(3.0) 4、 动脉血栓预防
INR3.5 5、 INR缩短:表示高凝状态。
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值14.0—18.0S 临床意义
TT延长
1、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FIB
减少时TT延长)
2、 循环中有抗凝血酶活性增高,如FDP存在、高肝素血症、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等。 3、 肝
硬化、肝肿瘤、DIC、异常抗凝物质增多。
TT缩短: 较罕见,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可缩短。
TT缩短不代表高凝状态、不代表DIC早期。
.纤维蛋白原(FIB) 正常值2.0—4.0G/L 临床意义
1、 生理性增高见于应激反应、妊娠晚期。注意先兆子痫和妊高症合并DIC时FIB不一
定低于2.0/L。与ATPP、PT、TT结合分析。 2、 病理性增高: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
血栓疾病、脑梗、心梗、糖尿病、动脉硬化,妊高征。非特异反应:毒血症、败血症、大叶
性肺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 其他:外科手术后、创伤、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
心血管疾病FIB增高易发急性血栓。
FIB在溶栓时下降表示溶栓有效,一般控制大于1.5/L左右。 3、血浆FIB减少:见于DIC
中晚期(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
症肝炎、肝硬化等;
可能性出血性疾病
APTT PT TT FIB 设想诊断
延长 正常 正常 正常 血友病甲、乙、丙、狼疮样物质增多 Ⅻ缺乏
正常 延长 正常 正常 先天或获得性FⅦ缺乏
延长 延长 正常 正常 FⅡ、FⅤ、FⅩ缺乏、肝病、K缺乏 应用抗凝药
延长 正常 延长 正常 肝素样物质增多
延长 延长 正常 降低 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
延长 延长 延长 降低 DIC、纤溶亢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