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

合集下载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在医学领域,凝血四项是一项重要的血液检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

这四项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

为了获得准确的凝血四项结果,正确的采血部位和注意事项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静脉采血、毛细血管采血、动脉采血、皮肤穿刺采血和骨髓穿刺采血的相关信息。

1.静脉采血静脉采血是最常见的采血方式,通过抽取静脉血液样本以获得凝血四项结果。

一般来说,肘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是最佳的采血部位。

在采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保证血液质量。

(2)采血前应确认患者处于空腹状态,以避免饮食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3)使用适当的抗凝剂,以防止血液凝固。

(4)确保针头插入血管,避免反复穿刺,减少患者痛苦。

2.毛细血管采血毛细血管采血主要适用于新生儿、儿童和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

常见的采血部位包括耳垂、指尖和足跟。

在进行毛细血管采血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

(2)确保血液充分流出,避免组织液的渗出。

(3)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

(4)在采血过程中,安慰患者,减少其紧张情绪。

3.动脉采血动脉采血通常用于需要准确测定动脉血气分析的情况。

常见的采血部位包括桡动脉、肱动脉和股动脉。

在进行动脉采血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

(2)充分暴露血管,并确定穿刺点。

(3)插入针头后,确保血液流速顺畅,避免针头堵塞。

(4)在拔出针头后,立即将血液注入含肝素的试管中,以防止血液凝固。

4.皮肤穿刺采血皮肤穿刺采血主要见于部分特殊检查,如了解皮下出血情况等。

在采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

(2)确定穿刺点,避免误伤神经和血管。

(3)在穿刺过程中,要保持针头稳定,避免损伤其他组织。

(4)在拔出针头后,轻轻按压穿刺部位,以避免出血和肿胀。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

8—1。

2 3纤维蛋白原(FIB):2—4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得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与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得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得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得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 INR:0。

8-1、2 PT:凝血酶原时间就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与凝血因子Ⅴ、Ⅶ、Ⅹ得缺陷或抑制物得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得用量,就是监测口服抗凝剂得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得一/种过筛试验,就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得缺陷或就是否存在它们相应得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与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就是否缺乏,由于APTT得高度敏感性与肝素得作用途径主要就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TT凝血酶时间测定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四项操作方法

凝血四项操作方法

凝血四项操作方法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查项目,用于评估出血和血液凝聚功能。

其包括四个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计数(PLT)。

操作方法如下:1. 凝血酶原时间(PT):-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凝血酶原时间试剂,并迅速混匀。

-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在37摄氏度下孵育一定时间后,观察凝血的时间。

2.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并迅速混匀。

- 开始计时,同时观察试管中血液凝聚的时间。

3. 纤维蛋白原(FIB):-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纤维蛋白原试剂,并迅速混匀。

- 观察试管中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凝聚情况。

4. 血小板计数(PLT):- 准备一根清洁的皮肤穿刺器、一支无菌试管和一根无菌的塑料吸管。

- 用皮肤穿刺器抽取适量的患者静脉血样。

- 将血液样本滴入无菌试管中。

- 使用血小板计数仪具体测量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仅为一般操作流程,具体操作需根据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要求进行。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保持操作无菌、准确掌握试剂用量、注意操作时间等,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合理的样本采集、保存和处理,以确保血液样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操作完毕后要对操作用具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清洁,以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凝血四项

凝血四项

凝血四项(APTT、PT、TT、FIB)简单说,检查凝血功能如何,止血要多长时间。

凝血的瀑布学说,要了解,分三个途径:内源性、外源性、共同途径。

内源性因子:12、11、9、8、10。

外源性因子:3、7。

共同因子:10、5、2、1、13。

APTT查的是内源性。

PT查的是外源性。

TT: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FIB: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APTT增高:内源因子或共同因子的缺乏,血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性增强。

APTT缩短:高凝状态DIC,血中有促凝物质,因子活性的增强。

PT增高:外源性因子或共同因子缺乏,维生素K缺乏,血中有抗凝物质。

PT缩短:因子5增多症,高凝状态。

TT增高:血中有肝素(抗凝物质),肝病,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增高。

纤维蛋白原减少。

TT降低无意义。

FIB增高:往往与急性期反应蛋白同时增高,如细菌感染、手术、轻度肝炎。

FIB降低:纤维蛋白原消耗过度如DIC。

营养不良及肝脏疾病时纤维蛋白合成减少.。

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等。

凝血因子(除3因子,它在内皮、巨核细胞等合成)都可以在肝脏中合成,所以肝的损伤,导致因子缺乏,凝血时间也就会增高。

凝血四项体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凝血四项体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凝血四项体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凝血四项体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个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化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IB)等指标,可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凝血系统的运作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凝血四项体检被广泛用于术前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等方面。

通过凝血四项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避免出现出血或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什么是凝血四项体检、为什么需要进行凝血四项体检以及如何进行凝血四项体检,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向读者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概述凝血四项体检的基本概念,为读者提供对主题的初步了解。

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分工,让读者了解本文的整体布局。

最后阐明文章的目的,明确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和解决的疑问。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什么是凝血四项体检,为什么需要进行这项体检以及如何进行。

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凝血四项体检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指导读者如何正确进行这项体检。

在结论部分,总结凝血四项体检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

通过结论部分,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凝血四项体检在医学领域的意义和潜力,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出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凝血四项体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者凝血异常的情况。

通过凝血四项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凝血四项体检还可以用于评估手术前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

同时,对于患有凝血疾病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的患者,凝血四项体检也具有重要的监测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 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
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见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理情况。此时,凝血四项指标可能也会出现异常。通 过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有助于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凝血四项与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血小板在止血 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等机制发 挥作用。凝血四项中的部分指标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 状态。
凝血四项检测的局限性
特异性不足
凝血四项检测只能反映凝血系统 的部分功能,不能全面反映凝血 系统的整体情况,因此对于某些
特殊疾病可能存在局限性。
影响因素多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因 素等,因此对于个体差异较大的
患者可能存在局限性。
需要综合判断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应结合临床情 况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判断,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
凝血四项中的PT和APTT可以用于计算INR。 INR的升高表示血液凝固需要更长的时间,这 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抑制物存在。 INR的监测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有效地接受治疗。
05
凝血四项的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检测前的准备
01
02
03
04
饮食
血小板计数减少时,凝血四项指标可能出现异常。例如,血 小板减少症患者的APTT可能延长,这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 有关。此时,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可以更全面 地了解患者的止血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凝血四项与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是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比血浆与 正常血浆的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出的 ISI比值计算出的比值。INR可以反映 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常用于监测抗 凝治疗的效果。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

医学凝血四项采血部位
医学凝血四项检查是临床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对于评估患者的止血与凝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四项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等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采血部位的选择和操作规范至关重要。

一、采血部位的选择原则
1.首选手臂内侧的静脉,因为此处血管丰富、表浅,易于操作,且出血和疼痛感较轻。

2.避免在皮肤破损、感染或瘢痕处采血,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避免在患者接受过抗凝治疗或服用抗凝药物的部位采血,以免影响凝血指标的准确性。

二、常见凝血四项检查项目的采血部位
1.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手臂内侧的静脉采血,通常选择肘部正中的静脉。

2.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在手臂外侧的静脉采血,可以选择手背静脉或者手臂内侧的静脉。

三、采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患者在采血前应空腹,避免饮食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2.采血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

3.采血针头应选择合适的大小,避免过度疼痛和出血。

4.采血后,应迅速将血液样本放入抗凝管中,并轻轻颠倒混合,以保证检
测结果的准确性。

四、总结
医学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血栓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掌握正确的采血部位和操作方法,能够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范围:11~14S
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FDP增多,恶性贫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实质性损伤时损害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2、凝血酶时间(TT)参考范围:16~18S
TT在凝血酶作用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常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FDP增多,SLE,肝病,肾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

缩短:标本可能有微小凝块或有钙离子存在。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范围:30~45S
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能加速因子X的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的时间。

APTT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Ⅴ、Ⅷ、血小板增多,幼儿,DIC高凝期,标本离心不足,标本混有血小板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参考范围:2~4g/L
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FIB作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含量增高:可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轻度肝炎等。

含量减低:可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
影响因素:
(1)、抗凝剂:草酸钠、EDTA、肝素不适用。

(2)、黄疸、脂血、重度溶血和冰冻血浆影响结果。

(3)、使用纤溶药物如:双香豆素、链激酶、尿酶等。

(4)、超过治疗剂量的肝素可使凝固延长。

(5)、FDP增加使凝固延长。

(6)、某些药物如避孕药、雌激素有影响。

(7)、标本采集和处理不当有影响。

(8)、妊娠和急性炎症会影响某些测定结果。

乙肝五项检查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乙肝五项检查
乙肝五项检查是用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粗略估计病毒复制水平的初步检查,虽然项目少,检查简单,但是意义非常重要。

乙肝五项检查分别是:1.表面抗原(HBsAg)2.表面抗体(抗HBs)3.е抗原(HBeAg)4.е抗体(抗HBe)5.核心抗体(抗HBc),乙肝五项又叫乙肝两对半。

目录
展开
编辑本段乙肝五项意义
1、HBsAg-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出现
乙肝五项检查
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

临床意义:为已经感染病毒的标志,并不反映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强弱。

2、HBsAb-表面抗体:一般简称表面抗体。

当乙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人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人体免疫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分泌出一种特异的免疫球蛋白G。

它可以和表面抗原特异地结合,在体内与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共同作用下,可把病毒清除掉,保护人体不再受乙肝病毒感染,故称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临床意义:为中和性抗体标志,是否康复或是否有抵抗力的主要标志。

3、e抗原(HBeAg):一般通称e抗原。

它源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是核心抗原的亚成分,或是核心抗原裂解后的产物。

e抗原是可溶性蛋白。

当核心抗原裂解时,可溶性蛋白部分(即e抗原)就溶于血清中,存在于血液循环中,若取血化验就可查出来。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标志,持续阳性3个月以上则有慢性化倾向。

4、HBeAb-e抗体:e抗体是乙型肝炎e抗体的简称(抗-HBe),它是由e 抗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出来的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e抗体能够和e 抗原结合。

临床意义:为病毒复制停止标志,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较弱,但抗-HBe和抗-HBs不同,e抗体不是保护性抗体,不代表患者有了免疫力。

5、HBcAb-核心抗体:核心抗原虽然在血清中查不出来(它在血中很快被裂解),但是它具有抗原性,能刺激身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出特性抗体,即核心抗体,故检测抗-HBc可以了解人体是否有过核心抗原的刺激,也就是说是否有过乙肝病毒的感染。

所以抗-HBc是一项病毒感染的标志。

临床意义:曾感染或感染期出现的标志。

核心抗体IGM是新近感染或病毒复制标志,核心抗体IgG是感染后就会产生的,对于辅助两对半检查有一定意义。

编辑本段乙肝五项检查时间分析
一般说来乙肝两对半很少可出现相当大的变化,要检测是否有病情波动,还要勤检测肝功,与此同时要做腹部B超,的确有很多人肝功在正常情况下,从影像学逐渐看见肝脏有些损害。

健康身体检查的时候不仅仅查肝功,与此同时还要做B超检查。

乙肝五项未必需要过勤检测。

每1-2年检测1次便可,或是发觉肝功有波动的时候检测一次,假如肝功一直好,没有必要每次查肝功都查。

建议每隔三到半年左右查一下肝功,做个B超。

编辑本段乙肝五项检查结果分析
五项指标出现在化验单上时,可以表现为如下几种形式,其意义各不相同,须认真识别。

一、乙肝小三阳,即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同时阳性,这是乙肝病毒“大三阳”转变后的形式过去一直认为乙肝小三阳预示患者的传染性已显著或相对降低,病毒复制程度已降低或明显缓解。

但是近年发现不少乙肝小三阳患者,老是肝功异常,同时伴有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阳性,病情迁延不愈,经统计表明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乙肝小三阳检出率依次增加,表明乙肝“小三阳”不一定预后就好,这是乙肝病毒变异所致。

临床上不可忽视,这种情况仍需进行治疗。

识别乙肝小三阳是好是坏的标准是:如果肝功能始终正常,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阴性,说明是好现象;如果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为阳性,肝功能异常,则为坏现象。

二、乙肝小二阳,即乙肝表面抗原、核心抗体同时阳性,这种形式的临床意义和乙肝小三阳基本一致,小三阳和小二阳有时可以互变。

三、乙肝大三阳,即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

这是乙肝病毒完整存在的经典和规范模式,e抗原阳性说明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此时检查肝功能,如果转氨酶升高,或做肝穿刺检查,证实炎症存在,表示肝炎呈发病状态,必须治疗,可以使用抗病毒和恢复肝功治疗。

四、单纯表面抗体阳性,表面抗体是对乙肝病毒免疫和保护性抗体,是中和性抗体,打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让它产生,一些人即使没有打疫苗,也会在感染病毒后,主动产生表面抗体,这肯定是一件好事。

血清中乙肝肝炎表面抗体滴度越高,保护力越强,持续时间也越长(3~5年以上)。

再次感染乙肝病毒后,乙肝表面抗体可在2周内滴度明显升高。

但也有乙肝表面抗体阳性而又发生乙型肝炎者,这种情况可能为不同亚型感染。

90%以上接受乙肝疫苗注射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可转阳。

极少数情况下表面抗原和抗体均为阳性,常见于不同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血液中的乙肝表面抗体常不能处理表面抗原;或是感染了s基因发生了变异的乙肝病毒。

五、单纯核心抗体阳性,它是乙肝核心抗原的总抗体,阳性时表示乙肝既往感染或现症感染,区别的标准是进一步检查核心抗体的两种分型:核心抗体IgM和IgG。

高滴度的异性肝炎核心抗体IgM是急性或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在慢性肝炎炎症活动期也可呈阳性,标志乙肝病毒正在复制,有传染性。

核心抗体IgG可持续存在数年至数十年,是既往受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表示现在已没有什么问题了。

六、几项抗体同时阳性,表现为表面抗体和e抗体、核心抗体,或表面抗体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这些情况说明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以清除,身体恢复健康。

但是个别的患者也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呈阳性,仍然要考虑是否有病毒变异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