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血量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静脉采血过程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探析

例 不均 , 形 成 抗 凝 剂 过 多 的情 况 , 使T T 、 AP T T以及 P T 等 方 面 在
一
定程 度上发生 延长现象 。
表1 静脉采血期间影响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 《 n )
检查, 尤 其 是 对 于 出血 性 疾 病 以及 抗 凝 治 疗 等 方 面 , 凝 血 四 项 的 检 查 起 到 非 常 重 要 的 影 响 …。 凝 血 四 项 检 验 在 标 本 方 面 的 要 求 较为 特殊 , 其 采 集 方 法 将 会 使 样 本 检 验 结 果 在 可 靠 性 以及 准 确 性方 面受到 直接 的影 响。 本 研 究通 过 对 2 8 0 例 问 题 病 例 进 行 研
本方面的要求较为特殊, 其采集方 法将会使样本 检验结果在可靠性 以及准确性方面受 到直接 的影响。 而采血期间的采血时间
以及抗 凝 剂 等 多 个 因素 均 是 影 响 凝 血 四项检 验 结 果 的 相关 因素 , 因 此 检 验 人 员应 结 合 相 关 因 素 , 加 强对 静 脉 采血 过程 的控 制
力度, 从 而 预 防 检 验 误 差 的 产生 。 【 关键 词 】静脉 采 血 过程 ; 凝 血四项 ; 检验 结果
[ 中图分类号】R 4 4 . 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2 — 5 6 5 4 ( 2 O 1 3 ) O 7 ( a } _ 0 1 5 8 - 0 2
究, 从 而 分 析 静 脉 采 血 的 过 程 对 凝 血 四 项 检 测 结 果 的 相 关 影 响 3讨 论 因素 , 现 总 结 如 下。 凝 血 四项 是 检 验 科 临 床 检 查 中的 一 个 检 查 项 目, 临 床 上 常 采
常见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

常见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目的分析影响因素与检测结果的关系,便于检测中更好的控制影响因素对试验的不良影响,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方法对2011年1月~2011年3月试验用血液标本360例检测不同因素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加以分析。
结果样本血量不足与过量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四项均存在明显差异,溶血样本对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酶时间三项均存在明显差异,室温放置8 h后,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两项均存在明显差异,4 ℃环境温度存放8 h以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结论检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
标签:凝血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The common influencing factor on results of four blood coagulation index ZHAO Hong-ji.The Third People s Hospital of Luoyang,Luoyang 471002,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relation between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he results of detection,control effect factors,and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in the testing data.Methods Tested blood specimens of 360 cases from January 2011 to March 2011 of detec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on the prothrombin time,thrombin time,partial thrombin time and fibrinogen effects.Results Blood deficiency and excess were obvious difference in PT,TT,APTT and FIB.Hemolytic samples were obvious difference in PT,TTand APTT.Samples placed after eight hours in room temperatu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 in PT and TT.Samples placed in 4 ℃temperature for 8 hours had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four test results.Conclusion Examination quality control was a key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n detection results.【Key words】Clotting detection;Prothrombin time;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Thrombin time;Fibrinogen凝血试验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其准确的检查结果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的正确性[1]。
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目的:探讨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00例,均行凝血四项检测,分析不同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及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结果:采集量2 ml标本的TT、APTT、PT均短于重新采集合格标本,FIB水平低于采集量合格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室温内(20 ℃~25 ℃)保存4 h标本APTT明显长于2 h标本,TT 短于2 h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的TT长于未溶血标本,APTT、PT短于未溶血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000 r/min 离心15 min与4 000 r/min离心5 min后,标本的FIB、TT、APTT、P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集量不合理、室温保存时间过长及标本溶血将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为较快获得临床检测结果可采用 4 000 r/min离心5 min替代3 000 r/min离心15 min。
标签: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速度;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凝血四项检查是诊断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疗效评估和术前预测凝血功能及抗凝血药物用量监测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其诊断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将对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造成直接影响[1]。
血凝的实验室检测不是分析某一中特定物质,而是监测一系列酶促反应终点,故其诊断结果易受凝血标本存储时间、采集量、离心时间、溶血等多种因素影响[2-3]。
因此,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异常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及治疗准确性的提高。
基于此,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100份血液标本展开研究,旨在探讨采集量、保存时间、溶血及离心时间与速度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为实验室检查凝血四项的质量控制提供指导,现报告如下。
采血量多少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疗效 的评 估 与监 测 有 直 接 指 导 作用 。研 究 表 明 , 不 同 比例 的抗 凝剂 导 致 的血量 不 同对 凝血 四项 结 果有 一定 的影 响 , 当抗 凝剂 比例 大 于 标 准抗 凝 比例 即样 本 血 量 不足 时 , 对凝 血 四项 的测定 结果较 标 准组偏 高 ; 当抗凝 剂 比例小 于标 准 抗 凝 比例 即样 本 量 过 多 时 , 只 有凝 血 酶 时间 ( T T) 的测 定 较 标 准 组 偏 低 j 。凝 血试 验 中对 采血 量 的控制 直 接 影 响 着 结果 的 可靠 性 与 准 确 性 _ 3 ] 。 因此 , 探讨 采 血量 的多 少 对凝 血 四项 的影 响 具 有非 常 重要 的临 床 意 义 。本 实 验 采 集 2 0 1 4年 1月一 6月 在 鄂尔 多斯 市 中心 医 院体 检 的健 康 成 人标 本 , 相 对 于标 准血 量标 本 , 研 究 全 血 血 量 的 变化 对 凝 血 四项 结果 的
摘要 : [ 目的] 探 讨 不 同采 血 量 对凝 血试 验 结 果 的 影 响 。 [ 方 法] 选取健康成人 1 2 0人 , 于 清晨 空 腹 采 血 , 在 真 空 定 量 采 血 管 中分 别 收
集 1 . 7 mI 2 . 7 mL、 3 . 7 mI 全 血 , 标本 3 mI 血 为标 准采 血 量 , 检 测凝血 酶原 时间( PT) 、 部分凝 血酶原 时 间( AP TT) 、 纤 维 蛋 白 原
护理研究 2 0 1 5年 9月 第 2 9卷第 9 期 上旬 版 ( 总第 5 l 3 期)
采 血 量 多 少 对 凝 血 四项 测 定 结 果 的 影 响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

静脉采血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合称凝血四项,其作为凝血功能异常的筛查试验,在出血性疾病诊断、抗凝治疗监测、术前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该试验对标本要求特殊,采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所以探讨静脉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和临床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10年8月~2011年8月我院进行术前凝血四项检查中,其中一项以上异常,但经重新抽血复查为正常的标本200份。
均排除仪器和试剂因素。
1.2方法①观察血液标本是否凝固②观察血液标本中有无小凝块③观察血液标本量④观察血液标本中有无溶血和脂血等。
2结果:在200份标本中,血液凝固60份(占30%),有小凝块100份(占50%),采血量少32份(占16%),溶血和脂血8份(占4%)。
3讨论:近几年提出了pt、aptt测定的标准化[1],其内容包括样本的采集、样本的保存、试剂的标准化和报告方法等方面。
护理人员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按要求采集标本,避免因检验结果异常延误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
3.1血液标本凝固与抗凝剂有关①抗凝剂加入试管中过少②从正在输液的静脉导管中抽血造成抗凝剂浓度降低③误用同种但不同浓度的抗凝剂,如血沉枸橼酸钠抗凝浓度为3.8%,凝血四项枸橼酸钠抗凝浓度为3.2%④注入血液标本量过多⑤枸橼酸钠是钙离子的快速螯合剂,能有效阻止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降解,并能稀释血液,所以应严格按1∶9比例抗凝。
抗凝剂过多是导致pt、aptt 延长的重要原因[2]。
目前,预留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被广泛应用,对于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减少医源性感染、保证采样量准确等方面很有帮助⑥抗凝标本误用普通干燥试管。
3.2血标本凝块与护士操作方法有关①抽血不顺利,时间过长,血液已经在空针里凝固②试管过多,先后注入顺序不对,最后注入抗凝管,造成血液在注射器里已经凝固,凝血试验标本应取第1管[3]③血液注入试管后未立即轻轻摇匀,使部分血液凝集④摇匀时间不够,使血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但也不要猛摇,以防溶血)。
不同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效果分析

不同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效果分析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探讨优良方法的临床适用性。
方法选择2012 年10 月于本院健康体检40例的血液标本,按照不同的抗凝比例和不同的放置时间测定PT、APTT、TT、FIB,分析比较各组测定的差异。
结果抽血量在1.4 mL(7∶1)、1.6 mL(8∶1)和2.0 mL(10∶1)时,与标准1.8 mL(9∶1)测定的PT、APTT、FIB、TT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室温下放置4、8 h和24 h PT、APTT、FIB、TT值测定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严格遵守标本采集和检测规范对测定数据的准确度有很大的意义,医务人员应认真掌握规范操作,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指导数据。
标签:不同;影响因素;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是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四项,它在临床上的作用很广泛,比如术前凝血的评估,抗凝药物治疗监测、休克等出血性或血栓性疾病初步诊断等,如何追求可靠的检验数据历来都是研究的重要课题[1-2]。
本院针对一些临床上常出现的影响数据的因素展开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2年10月1日~31日健康体检者40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龄20~50岁,平均(31.6±2.4)岁;且入选患者近期未使用与凝血有关药物,无出血史,肝功能、血液常规无异常。
1.2 仪器与试剂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法国STAGO Compact),原装配套试剂、校准物和质控品及一次性反应杯等。
一次性使用血凝真空负压采血管(湖南安信医用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2410045)。
1.3 方法要求一名专业采血者实施标本采集,抽血者选用抽取5 mL注射器,每位体检者抽取4管血液,共20 mL。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摘要】目的观察血液标本、采集、运送、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2009年至2010年住院患者2149例标本,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测定。
结果在2149例标本中有273例有误差,误差率12.7%。
其中采血量比例不当者253例,占92.7%;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1例,占4.02%;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占2.93%;混有肝素者1例,占0.33%。
结论标本采集不当与送检时间是导致测定结果误差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凝血四项;影响因素;解决方法凝血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除了靠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外,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和运送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凝血四项是判断凝血系统病理变化、术前筛查凝血系统病和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指标。
Rod-gers等研究认为,Duke法测定出血时间不能作为凝血功能的预测指标[1]。
2000年卫生部明令停止使用术前的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测,用凝血四项取代,使临床标本量激增。
丛玉隆等认为:血液离体即开始变化,随存放方式和时间的不同,凝血因子逐渐消耗而导致检验结果不同[2]。
本文分析了非疾病因素异常结果和标本、收集及放置时间的关系,探讨造成凝血四项误差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来源所有标本均来自于本院住院患者,由护士采集送到本科。
收集我院2009年至2010年2149例标本住院患者静脉血。
收集不合格标本273例(非病理因素引起结果异常者),其中血量比例不当者253例,标本与抗凝剂没充分混匀者11例,混有肝素者1例,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者8例,重新抽血复查。
1.2 仪器SYSMEX CA51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
1.3 试剂SYSMEX原装试剂1.4 比色杯原厂比色杯。
1.5 试管杨州市华光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2 ml血凝管带盖。
1.6 方法检测项目为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进行静脉采血患者血标本300例,觀察其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并对影响四项检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溶血、脂血、血液凝固不良、采血量不足、小凝块等均是导致凝血四项结果偏差的重要原因(P<0.05)。
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能够受到抗凝剂使用、采血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准确性,相关人员要加强控制静脉采血过程及时间。
标签: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凝血四项是患者术前必须接受检查之一,目的在于对患者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观察,减少术中大出血现象。
凝血四项是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常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出现偏差,对手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对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患者情况:男186例,女114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2.65±5.21)岁。
1.2方法使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生产公司:日本sysmex公司),使用质控品与试剂均为进口配套产品。
患者晨起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加入枸橼酸钠109mmol/L,抽出血液后,将之放入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枸橼酸钠:血液为1:9。
查看血液样本体积,是否出现溶血、止血及血块等现象。
抽血完成后分别在1、2、4h随机抽取50份血液标本,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将剩余150份血液标本随机分为三组,3000r/min离心机离心5、10、15min,取上层血浆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采血量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凝血功能主要用于判断病人有无出血或血栓形成倾向,是手术前、口服抗凝剂监测、血栓诊断中经常使用而且非常实用的一项指标。
其实验室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临床诊断和疾病治疗,所以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工作中,凝血标本常见问题有:黄疸、脂血、溶血、标本量的过多或过少、HCT过高或者过低等。
以下,我们主要针对后两个问题来讨论不同采血量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当HCT在20%—55%之间,或者当HCT<20%或HCT>55%时,不同采血量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一、HCT在20%—55%之间,不同采血量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影响。
当HCT在20%—55%之间时,有学者通过实验得出以下数据:样本血量不足与标准血量标本检测结果比较(±s)
样本血量过量与标准血量标本检测结果比较(±s)
不同抗凝比例下凝血四项的检验结果比较(±s)
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标本的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那么,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血液凝固的过程很复杂, 钙离子会参与到凝固反应的每一个步骤,作用至关重要。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凝血检测采用的抗凝剂为109 mmol/L枸橼酸钠, 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
枸橼酸钠能有效的阻止凝血因子Ⅴ、Ⅷ的降解, 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此作用是可逆的, 如果再加入足量的Ca2+,凝血功能即可恢复正常。
当采血量为1.8 ml时, 枸橼酸钠和钙离子的比例适当, 钙离子能被枸橼酸钠完全的络合封闭, 凝血过程将被阻断;当采血量超过1.8ml时,钙离子相对的过量, 没有被络合的钙离子促进血浆的凝固, 会消耗部分的凝血因子, 因此测量的APTT和PT的结果延长;当采血量不足1.8 ml 时, 枸橼酸钠相对过量, 而测定APTT和PT加入定量的钙离子, 测定时过量的枸橼酸钠络合了部分的钙离子, 导致凝血过程中钙离子不足, 同样会导致结果延长。
因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当血细胞比容在20%—55%之间时,标本量不能过多或过少。
二、HCT<20%或HCT>55%时,不同采血量对凝血四项测定结
果影响。
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凝血四项所用抗凝剂与全血比例为1∶9,分析这个全血比例1∶9,不能代表血浆与抗凝剂比例为固定值, 因为健康人群男女红细胞比容正常范围在0.35~0.55之间,且规定当红细胞比容超出0.2~0.55范围要对抗凝剂的量进行调整。
HCT>55%时
HCT<20%时
高低HCT组校正前后的对比
从上述数据我们知道:在实验室,经常遇到各种类型的贫血和高红细胞血症的患者,其血细胞比容常超出正常值范围,此时如果直接
检测患者的凝血四项,就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因此,当红细胞比容超出0.2~0.55范围,实验室要对抗凝剂进行校正,其校正公式为:
抗凝剂的量=0.00185✖全血量✖(100-HCT%)。
但是,在实际采血操作中采用的是真空负压管,试管中已加入固定剂量的0.2ml抗凝剂。
为了方便临床采血操作,将抗凝剂的剂量校正公式加以变化:
全血量ml= 抗凝剂用量ml /0.00185/(100-患者HCT%)即全血量ml= 0.2ml /0.00185/(100-患者HCT%)=108.11/(100-患者HCT%)。
那么,患者1的正确采血量为:全血量ml= 108.11/(100-患者HCT%) =108.11/(100-65.4)=3.1ml
患者2正确采血量为:全血量ml= 108.11/(100-患者HCT%)=108.11/(100-16.3)=1.3ml 。
总的来说,了解不同采血量对凝血四项造成的影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凝血四项对临床在辅助诊断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DIC、严重肝肾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抗凝治疗的监测和术前检查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2. 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当HCT超出0.2-0.55范围要对抗凝剂的量进行调整。
3. 新生儿、严重呕吐腹泻患者、大面积烧伤病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患者,HCT 都可能出现过高的情况。
而严重贫血或妊娠和大量输液的患者,则可能出现HCT过低。
HCT 需要检测血常规来确定抗凝剂的用量或者采血量,对于一些已知 HCT 异常的患者,要和临床医生护士沟通,避免二次采血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
参考文献:
1. 戴红梅 .标本量及红细胞压积对凝血项目检测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7(81):114-137.
2. 娄峻,王森钰,邱卫强.抗凝剂校正公式在凝血四项检测中的
应用[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6,6(3):189-191.
3. 牟小庆,杨立春.不同抗凝比例对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5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