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儒名字训诂撷谈
简答训诂学

1 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2 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 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作、当为。
4 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 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 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文选注》。
7 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 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 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训诂传》。
10 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成果是《毛诗诂训传》。
11 四书集注是指《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与《中庸章句》。
12 毛传:“思,辞也。
”这里“辞指的是虚词。
13 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词)。
14 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司马贞《史记索追》、张守节《史证正义》。
15 “四声别义”大体出现在的时期是汉魏六朝。
16 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的毛亨的《毛诗训诂传》。
17 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 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 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 《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 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毛诗训诂传》。
22 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 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字词(词义)。
24 《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 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记〉、〈大学集注〉和〈中庸章句〉。
26 《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以形索义。
27 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为据。
28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训诂术语

训诂术语转语指语词因声音有变转而别为一意义相通的语词。
语言变转,有因时而变的,有因方言地区不同而变的。
晋代郭璞注《尔雅》、《方言》每每说“语声转”,或说“语转”、“声转”。
例如《尔雅·释诂》:“□,我也。
”郭璞注:“□犹□也。
语之转耳。
”又《释鸟》: “□□,戴□。
”郭注:“□□犹□□,语声转耳。
”这些都是声母相近而意义相同的词。
又《方言》卷一说:“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
”郭注:“语声转耳。
”又卷三:“苏、芥,草也。
”郭注:“苏犹芦,语转也。
”又卷五说:“杷,宋魏之间谓之渠□, 或谓之渠疏。
” 郭注:“语转也。
” 又同卷:“薄,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或谓之□。
”郭注:“此直语楚,声转也。
”(“楚”是伧楚的意思) 这些都是韵母相同,意义也相同的词。
自从郭璞解释语词提出“语转”、“声转”的观念以后,清代学者研究训诂,就从声音转变而意义相通这一条规律去说明见之于古书中的音义相关的各类语词,或为古今语,或为方俗语。
“转语”这个名称始见于扬雄《方言》,如《方言》卷十说:“□,火也。
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
”清代戴震有《转语二十章》。
其书不传,可是有序一篇,载于《戴东原集》。
他把声音的变转,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位”,一类是“位同”。
“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
这都是就声母来说的。
“同位”就是发音部位相同,“位同”就是发音方法相同。
如“端”、“定”两母相转是同位,如“端”、“精”两母或“定”、“从”两母相转是位同。
他说:“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
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
”他认为由此就可以“疑于义者以声求之。
疑于声者以义求之”。
总之,用音义相求,才能把散漫的材料转为有系统的知识。
上溯可以求语根,下推可以解语词分化的缘由。
王念孙作《广雅疏证》,郝懿行作《尔雅义疏》,钱绎作《方言笺疏》,都以此阐发训诂,成就极大。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总论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释古今这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7、训诂实践形式有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三是注释书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100、训诂的原则有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三科学技术的发达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三上下文的感染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一释人事的名称二释天文的名称三释地理的名称四释植物的名称五释动物的名称16、从内容上看,《方言》中包括一不含地域性普通话里二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三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四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五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17、《方言》所释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里包括一四方之通语二四方异语而通者三某某之间通语四某地通语18、《方言》的价值及影响一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二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三可以让我们从它收集的词汇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四能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19、《释名》与《尔雅》不同之处有一《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尔雅》为义训之书,间有音训二《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三《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释名》则必求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四《尔雅》之篇目少,《释名》的篇目多20、《说文》价值和作用有一编写目的在于探讨字源,说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二它保持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资料三它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四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五给后代字典辞书的编以很大的影响。
(00819)训诂学小抄(非常全,我通过了)

总论一“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
二“训”字《说文》解释为“说教”,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说文》解释为“训古言”我们理解: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三唐代孔颖达综合许多人的说法,给训诂下个定义:“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辩物之形貌,(形貌指词的含义)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四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诂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集的字典)为最早。
《诗经诂训传》和《尔雅》是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成果。
五、黄侃对训诂的解释:“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总的解释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也。
”六新版《辞海》的定义: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的叫“诂”七,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八训诂学的定义:它是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文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九训诂学的任务:(1)“释古今之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2)“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两项根本性的任务是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十训诂学的内容①解释字词;②解释文句。
③分析篇章;④分析表达形式;⑤分析时空关系十一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
十二传统训诂学以经书为中心,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校,定为“五经”十三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十四训诂实践的形式:1.解释语义的专著(1)总释群书语义的,如《尔雅》西汉初年,作者不详。
训诂学1

第二节 训诂的学的任务 及其目的
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训诂学, 就不难明白它的任务和目的。其 目的和任务,具体有如下四个方 面:
(一)
指导训诂实践,培养继承文 化遗产的人才
我国是文化发达的古国,几千年流传下来 的文化遗产是极其丰富的。正因如此,我们必 须批判地继承这丰富多彩的旧文化遗产,使我 们的新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而这些文化遗产都 是用古代的书面语言记录下来的,要掌握那些 古老难懂的语言,就必须培养一大批专门人才 去整理、注释、翻译古籍。要胜任这些工作, 就必须懂得训诂学,否则,就无法完成这些任 务。
有人认为学点古代文化常识,依靠几 本工具书,就可以把古籍全部看懂,这未 免把事情看得太简单了。读懂古书,谈何 容易,没有长期刻苦地学习古代汉语的各 方面知识,是很难办到的。
(二) 辨析词义,使人们增强运用 词语的准确
我们利用语言进行交际和思维,首 要的一条就是要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否 则是不可能的。而准确地掌握词义,又 不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古代汉语,绝大 部分是一词多义,近义词之间又存在各 种各样的细微差别,需要我们进行仔细 辨析。而辨析词义又是训诂学所有的事 情。
因此,清代学者三百年的努力 成果,可以说是集中地发展了训诂 学科。
近代学者,在清代研究训诂 的基础上,使训诂的方法更加科
学化。
至此,传统的“小学”分 成了三个互相有分工又有 关联的门类:文字、音韵、 训诂。这三个门类的综合, 就是我国初具规模的传统 语言学。
所以,我们今天谈到“训诂学” 时,往往有两个不同的含义: “一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 著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另一 个则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 列的以研究语义为主要内容的传 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的门类。
此后,在这种随文释义的训诂的基础上,发展出另 一种训诂方式。一些训诂学家从实际的语言材料,也就 是注释书中,把被解释的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原则抽取
训诂学整理

训诂学综合练习题第一章绪论1.名词解释:训诂、训诂学。
2.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什么?3.训诂学与语义学有什么关系?4.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⑴“训诂”二字在古代是不能分开解释的。
×⑵最先提出“训诂”一词的是晋代的郭璞。
×⑶训诂学主要解释词义,所以与修辞学、语法学都没有关系。
√⑷现代的词典编纂也必须借助训诂学。
√⑸“诂”和“训”分开解释时,都有“解释”的意思。
5.传统训诂学有什么局限性?你认为训诂学应该如何革新?6、为什么从事语言研究、从事古典文学以及历史研究等工作的,需要学习训诂学?第二章训诂体式(上)1.名词解释:传、说、笺、诠、订、校、证、微、隐、疑、疏、集注、义疏、音义、章句。
2.注疏的内容包括哪些?3.注疏可分为哪几类?4.文献正文的训诂有哪几方面的内容?5.辨别正误。
×⑴文献正文的训诂最早出现在先秦以前的《诗经》等著作中。
×⑵说明章旨中的“章旨”是指解释古诗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思。
×⑶“述”和“诠”两个注疏名称都含有谦逊之义。
×⑷注书叫笺,是从汉代的许慎开始的。
√⑸叙事考史和考论古音古义都是注疏的内容。
第三章训诂体式(下)1.《尔雅》有哪些价值及缺撼?雅学群书中还有哪些比较重要的著作? (五雅)2.《释名》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广雅疏证》主要有哪些开创性工作?4.《文始》一书的主要成就与不足是什么?《果裸转语记》《同源字典》等都是什么性质的专著?5.解释俚言、俗语的著作主要有哪些?它们的作者是谁?6.解释文言虚词的著作主要有哪几部?它们的作者是谁?7.《说文解字》四个创造性特点是什么?8.《玉篇》和《说文》的不同点有哪些?9.高邮王氏四种、当代五大汉语工具书分别指哪些书?10. 《汉语大字典》突破性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汉语大字典》的总体设计思想是什么?《汉语大字典》整理汉字字形时采取了哪些措施?11.简述训诂的四种样式?12.《康熙字典》有哪些成就与不足?13.《汉语大词典》的编纂方针是什么?14. 《玄应音义》和《慧琳音义》为什么是研究训诂、考证典籍的宝贵资料?15.写出下列著作的作(编)者:《广雅》张揖、《经籍纂诂》阮元、《转语》张元干、《读书杂志》王念孙、《经义述闻》王引之、《群经平议》俞樾16.写出下列学者的主要著作:[汉]扬雄《太玄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南朝梁]顾野王《玉篇》、[晋]吕忱《字林》、[明]梅应祚《字汇》、[清]朱起风《辞通》、[唐]颜师古《匡谬正俗》、《急就章注》《汉书注》17.判断正误,需改正。
训诂学讲义

训诂学讲义2010年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1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朴学:清儒的理学批判与经学发展

宋 明理 学 的批 判 、 总结 和反思 的基础之 上 , 经 过 明 末
“ 本义 ” 取代 “ 理” “ 心” , 重 构 儒 家经 典 的解 释方 法 。 朴学从此滥觞 。
面对理学空谈 的泛滥 , 许多有识 之士开始 指责其 空疏 。如焦 批评 时人 : “ 今子弟饱食 安坐 , 典籍满前 ,
乃束书不观 , 游谈无根 , 能不 自愧? ” 杨慎感慨 : “ 宋世
儒者失之专 , 今世儒者 失之陋 。失之专 者 , 一 骋意见 ,
两者区别对待方面 , 学者们 可谓不遗 余力 。以顾炎 武
己治人之实学 ” 。 。 。 在这种背景下 , 以顾炎武为先驱 , 对宋 明理学 , 尤 其是 明代 陆 王心 学 大 胆质 疑 , 彻 底批 判 ; 以“ 考据”
证字音 、 字义 、 名物 , 审订文献 、 辨别真伪 、 校勘谬 误等 的学 问。由于 其侧 重考 据 , 故又称“ 考据 学 ” 。据梁 启超先生归纳 , 清代朴学 以其 十大特色而 成就一时代
的关 系 。
用 了“ 分 步走 ” 的战略 :
第 一步 , 将经学一分 为二 , 批 陆王心学 , 树程朱理 学。最早朴学 家采取 这种分 而攻之 的办法 , 固然一部 分是因为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着天然的差别 , 但从 根本 上来说 , 这 主要还 是他们 的一种 斗争策 略。在 对
二、 朴学的形成背景
在专制君主治下 犯大不 敬律 ” 。譬 如 , 清代刘震 宇 《 佐理万世 治平新 策》 一案 , 仅 因 冒犯 朱 熹便 遭斩 首
毁书之命运 。有鉴于此 , 朴学家们在斗争策 略方 面必 须格外小心 , 以免惹来杀身灭族之祸 。 为完成对理学 的批判 , 清儒 们可 谓煞 费苦 心 , 在 战略和 战术上都是小 心翼翼 。今天看来 , 他 们实际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儒名字训诂撷谈
作者:曹海东 郭笑
清人的训诂考据之学讲究无征不信、实证不诬,力求在充分占有可靠材料的基础上作判
断、下结论,显现出了敦朴严谨的学风。为获得大量可用的训诂材料,清儒广开路径,旁求
博讨,甚至连古文献中的人名资料亦勤加搜采。由此,依据名字之义考求古训、裁正疑误也
成为清儒常用的一种训诂考据方法。
在清儒看来,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或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或
相因相关。惠栋《九经古义》卷一六说:“《仲尼弟子列传》云:„巫马施字子旗。‟……案
《说文》云:„施,旗貌。齐栾施字子旗,知施者旗也。‟古人名字相配,故《白虎通》云:
„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七云:“古人名字必相应。……
《春秋传》如归生、归父之字子家……(仲)由之字子路,(樊)须之字子迟……皆义相协。……
若(公孙)黑之字子皙,则又以相反为义也。”基于此,清儒普遍认为古代人名资料具有训
诂研究价值。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云:“名字相应,故训所存”;“名字者,自昔相承之
诂言也。……盖名之与字,义相比附,故叔重《说文》屡引古人名字发明古训”。这说明,
利用古代人名资料,依名字相应之理推考,可以发明古训,窥见语言文字的古初之义。俞樾
《春秋名字解诂补义》在考论冉雍的名字时说:“冉雍字仲弓,盖取辟雍春射之义。《文选·东
京赋》„徐至于射宫‟薛综注曰:„射宫谓辟雍也。‟此可以证仲弓名字,而„辟雍‟古义亦即见于
此矣。”可见,考究冉雍名字之间的语义关联及其蕴涵的文化信息,即知古人用以指称天子
所设大学的“辟雍”一词,古义与射事相关。因此,章太炎在《正名杂义》中说:“若能搜集
故言,如昔儒之为《春秋名字解诂》者,其于古训当愈明也。”
清儒利用古代人名资料,依循名字相应之理,求证古义,考辨古籍,解决了不少文献语
言文字解读上的疑难问题。兹撮要略述三点:
其一,纠正了前人在古书字词训释上的一些错误。例如,《国语》中有“布宪施舍于百
姓”“施舍分寡”“明施舍以导之忠”等句,三国韦昭分别注曰:“施,施惠。舍,舍罪也”;“施,
施德。舍,舍禁”;“施己所欲,原心舍过”。对此,王引之不以为然:“同一„施舍‟而前后屡
易其说”,均非;他认为“施舍之言赐予”,此据《孟子·公孙丑》中“孟施舍”名字之义的对应
关系可以推知:“施,其字也。先言施后言舍者,襄十年《左传》正义曰:„古人名字并言者,
皆先字而后名。‟……舍之为言予也(舍古音暑,与予声相近),施之为言赐也,赐亦予也,
故名舍字施。”(《经义述闻》卷一八、卷二二)可见,“施”与“舍”能构成同义关系,上引《国
语》中“施舍”即为同义连文,谓给予德惠;“舍”实为“予”之借字,其义并非赦免、解除之类。
清人孙诒让对王氏之解甚为认同,其《古籀拾遗》云:“王说辨别„施舍‟之义甚析,实则凡„施
舍‟之训赐予者,舍即予之借字。《隶续》载魏三体石经《大诰》„予惟小子‟,予字古文作舍。”
其二,考释了一些在后世湮晦不彰的古词古义,使之得到确切的训解。如《诗经·羔羊》:
“素丝五紽。”毛传:“紽,数也。”可见“紽”是计算丝缕数的单位词。然则,一紽有多少丝呢?
王引之作了这样的考证:“紽之数今失其传。案《释文》曰:„紽,本又作佗。‟春秋时陈公
子佗字五父,则知五丝为紽,即《西京杂记》之矣。”(《经义述闻》卷五)此就古人名字钩
考“紽”之义,谓一紽五丝,令久已散佚的古义复明于世。又如《尚书·盘庚》:“先王有服。”
俞樾《群经平议》卷四解云:“《说文·又部》:„,治也。从又从卪。卪,事之制也。‟然则服
事之„服‟字本作„‟。……卪为事之制,故服亦为制。郑石制字子服,是也。”此据春秋时郑石
制的名字,考释《盘庚》之“服”,推其义为制度,使这一鲜见的古义得以昭显。
其三,辨订了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文字讹误。如《史记》所载孔子弟子伯虔,
字子析,王引之谓“虔、析,皆敬也”,“析”与“惁”通,并进而认定后世《说文》传本中“悊,
敬也”之“悊”是“惁”字之误:“二徐本惁误作悊,音陟列切。案悊乃哲之重文,已见《口部》
而训为知,不得又见《心部》而训为敬。”(《经义述闻》卷二二)又如《说文》:“耴,耳垂
也。……《春秋传》曰秦公子耴者,其耳垂也,故以为名。”段玉裁注:“今按《左氏传》秦
无公子耴,惟郑七穆子良之子公孙辄字子耳。以许订之,古本《左传》当作公孙耴。……《左
传》云:„以类命为象。‟生而耳垂,因名之耴。”这说明,《左传》传本中“公孙辄”之“辄”应
校订为“耴”,否则与“子耳”之义不相应。又如,洪颐煊《读书丛录》卷六:“《(襄公)十九
年》„郑杀其大夫公子喜‟,《释文》:„喜,二《传》作嘉。‟……古人名字相配,嘉字子孔,
宋有孔父嘉,则作嘉字为是。”是谓《公羊传》传本此处作“喜”者为误,当如《左传》《谷梁
传》作“嘉”,若此,便与“子孔”之字义相协,俱有美好之意。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08月29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