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科医学课件:颞骨外科解剖
合集下载
耳解剖学.ppt

前页 主导航 后页
外 耳 解 剖 标 志
耳廓及耳廓软骨
前页 主导航 后页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耳鼻咽喉 -头颈外科
前页 主导航 后页
(2) 外 耳 道 : 起 于 耳 甲 腔 底 , 止 于 鼓 膜 , 长 2.5~3.5cm。
外耳道外1/3部皮肤含毛囊、皮脂腺及能分泌 耵聍的耵聍腺。皮下组织甚少,皮肤与软骨紧贴, 故在炎症肿胀时引起剧痛。
颞 骨 下 面 观
(二)耳
外耳
耳
中耳
内耳
前页 主导航 后页
前页 主导航 后页
耳 部 模 式 图
前页 主导航 后页
1、外耳 位于鼓膜以外的部分,包括耳廓、外耳道。
(1)耳廓:除耳垂外,均由卷曲软骨架成,借 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丽于头颅侧面,颅耳 角约30度。耳廓皮肤与软骨膜紧贴。
耳廓:前面、后面。
前页 主导航 后页
(3)下面: 形成颅底底面的一部分,标志:颈动脉管外 口、颈静脉窝、蜗小管外口、鼓室小管下口、乳突 小管、茎乳孔。 5、茎突部:平均2.5厘米。
前页 主导航 后页
茎突(styloid process) 毗邻
颞骨鼓部下面,茎乳孔(茎突与乳突间,面神经由 此出颅)前方,伸向前下方 细长形,长短不一,平均长约2.5cm
③前壁:前壁自上而下有4个开口,鼓索小管开口, 鼓索神经经此开口出中耳;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咽鼓管 的鼓室口。岩鼓缝有鼓室动脉及锤前韧带。
上鼓室
鼓
室
中鼓室
下鼓室
前页 主导航 后页
鼓室外壁
前页 主导航 后页
主要由鼓膜组成,上端缺口为鼓室切迹。
• 紧张部:上皮层、纤维层、粘膜层三层组 成。
• 松驰部:上皮层、粘膜层二层组成。
耳科医学课件:颞骨外科解剖

2. 切除范围:
半规管及前庭内的所有软组织
3. 基础:
单纯乳突切除术 广泛磨除窦硬脑膜角处骨质 充分磨薄乳突腔上方颅中窝脑板
4. 步骤
面神经锥段后上方 磨除外半规管(保留前壁)
外半规管后下方 磨除后半规管外半部分
磨除上半规管 (颅中窝骨板底部中间靠后方向)
开放上半规管 (弓下动脉)
开放后半规管 (内淋巴管、内淋巴囊)
彻底磨除天盖下方所有气房
1. 先磨除颞线部位乳突骨皮质至能看到透过骨板的 硬 脑膜颜色
2. 沿硬脑膜的反折弧度磨除骨缘至鼓窦深度
(六)乳突腔完全轮廓化(骨骼化)
上界:乳突天盖
后界:乙状窦前壁
前界:鼓窦、外耳道后壁 下界:乳突尖
内淋巴囊减压
1. 局部解剖 1)位置
乙状窦前内方 后半规管后下方 垂直段面神经后方 颈静脉球上方
颞骨外科解剖
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丁健慧
颞耳颞冲电手工解
颞
骨手骨洗钻术作剖
骨
标术固吸 本显定引
微器器 器
显椅台 微 镜
解 剖 实
械
验
室
的
设
备
颞骨外科解剖操作要点
• 正确的姿势 • 调整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瞳距及调焦 • 选择合适钻柄、钻头 • 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持电钻 • 正确使用电钻 • 解剖前做好计划,按正确解剖步骤解剖 • 从已知的一个解剖标志找另一个解剖标志
面神经水平段 砧骨长突、砧镫关节 镫骨肌、锥隆起、匙突及圆窗等
(二)开放上鼓室
1. 确定颅中窝和磨薄的外耳道后壁 2. 磨除颧弓根部气房,保留上鼓室外侧骨板,
上鼓室内壁可见:
— 水平半规管
— 上半规管
半规管及前庭内的所有软组织
3. 基础:
单纯乳突切除术 广泛磨除窦硬脑膜角处骨质 充分磨薄乳突腔上方颅中窝脑板
4. 步骤
面神经锥段后上方 磨除外半规管(保留前壁)
外半规管后下方 磨除后半规管外半部分
磨除上半规管 (颅中窝骨板底部中间靠后方向)
开放上半规管 (弓下动脉)
开放后半规管 (内淋巴管、内淋巴囊)
彻底磨除天盖下方所有气房
1. 先磨除颞线部位乳突骨皮质至能看到透过骨板的 硬 脑膜颜色
2. 沿硬脑膜的反折弧度磨除骨缘至鼓窦深度
(六)乳突腔完全轮廓化(骨骼化)
上界:乳突天盖
后界:乙状窦前壁
前界:鼓窦、外耳道后壁 下界:乳突尖
内淋巴囊减压
1. 局部解剖 1)位置
乙状窦前内方 后半规管后下方 垂直段面神经后方 颈静脉球上方
颞骨外科解剖
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丁健慧
颞耳颞冲电手工解
颞
骨手骨洗钻术作剖
骨
标术固吸 本显定引
微器器 器
显椅台 微 镜
解 剖 实
械
验
室
的
设
备
颞骨外科解剖操作要点
• 正确的姿势 • 调整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瞳距及调焦 • 选择合适钻柄、钻头 • 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持电钻 • 正确使用电钻 • 解剖前做好计划,按正确解剖步骤解剖 • 从已知的一个解剖标志找另一个解剖标志
面神经水平段 砧骨长突、砧镫关节 镫骨肌、锥隆起、匙突及圆窗等
(二)开放上鼓室
1. 确定颅中窝和磨薄的外耳道后壁 2. 磨除颧弓根部气房,保留上鼓室外侧骨板,
上鼓室内壁可见:
— 水平半规管
— 上半规管
耳科医学课件:颞骨表面临床解剖标志

岩部前面
➢ 构成颅中窝后部 ➢ 外侧与鳞部相连 —— 岩鳞缝 ➢ 从内向外有以下标志
三叉神经压迹 岩浅大神经沟(后、内) 面神经管裂孔 岩浅小神经沟(前、外) 鼓室小管上口 内耳道顶壁、迷路盖、鼓室盖、弓状隆起、鼓窦盖
岩浅大神经是经颅中窝进路手术的重要标志
➢ ➢ ➢ ➢ ➢ ➢
内前内岩外构
岩
淋庭耳上侧成
孔位于其内侧
➢ ➢
内
后
侧 颈:
静 脉 窝
( 茎 突 与
茎 乳 孔
方 :
乳
突
茎 突
之
间
)
鼓窦进路手术
➢ 常用于:
化脓性中耳炎、中内耳畸形
➢ 标志:
前下界:外耳道后上嵴后上 上界:颞线以下 后下界:乙状窦投影线以前
经乙状窦后进路手术
➢ 常用于:
听神经瘤、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梅尼埃病
➢ 进路:
乙状窦投影线以后,横窦投影线以下; 边长3cm骨窗
颞线:颅中窝底的标志
乳突部
➢
➢
➢
➢
➢
➢
➢
MacEwen
筛外乙茎枕乳乳
区耳状乳动突突
(道沟孔脉切孔外上Biblioteka 沟迹(耳棘外
道(
口
Henle
上
三三
角角 )、
棘 )
、 内 口
)
➢ ➢ ➢ ➢
岩
一 一底 三尖 三个 个面 缘
部
➢底
相当于岩鳞缝,与鳞 部和乳突部相接
➢ 岩尖
向前、内、上 与蝶骨大翼后缘和枕骨 基底围成破裂孔 前下方有颈动脉管内口
➢ 投影线:
乙状窦:顶切迹 —— 乳突尖 横窦:颞线延长线(顶切迹以后)
《耳颞部影像解剖》课件

耳颞部血供
1
外耳动脉
向外耳提供血液,维持耳廓的正常功能。
颞浅动脉
2
为内耳提供血液,维持听觉和平衡功能。
3
颞深动脉
供应颞叶和颞肌,对大脑功能起支持作
颈内动脉
4
用。
通过后门供血,与耳颞部相连的大血管。
耳颞部解剖位置
左侧耳颞部
位于头部左侧,与外耳和后部相连。
上方耳颞部
位于头部上方,与颞骨和颅顶相连。
右侧耳颞部
岩乳窦感染和炎症,常导致偏 头痛和颅内压增高。
• 耳朵疼痛 • 听力减退 • 发热和流清鼻涕等感冒症状
• 持续性头痛 • 眩晕和平衡问题 • 听力减退
耳颞部神经介绍
听觉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颈丛神经
负责传递听觉信号到大脑,参与听力功能。 控制面部肌肉的动作,包括表情和咀嚼。 负责舌咽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包括多个神经,控制颈部和上肢的运动和感觉。
《耳颞部影像解剖》PPT 课件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耳颞部的影像解剖。您将了解该区域的结构、 功能以及相关的疾病。通过丰富的图像和详细的解释,我们将带您逐步了解 这一主题。
耳颞部基本结构
听骨
由耳骨组成,传导声音以及维持 听力功能。
内耳
包括耳蜗和前庭,负责听觉和平 衡功能。
颞骨
构成耳颞部的骨架,保护内部结 构。
使用颞骨移植修复听觉功能。
2 前庭神经切断术
切断前庭神经,减轻患者的眩晕症状。
4 乳突手术
用于解决骨梁解剖异常等问题。
耳颞部感染
外耳道炎
常见的局部耳朵感染,由细菌 或真菌引起。
• 外耳道红肿疼痛 • 耳廓和耳后淋巴结肿大 • 耳道分泌物增多
耳的应用解剖学ppt课件

鼓部
鳞部之下,岩部外下侧,乳突部之前,鼓部为 一扁曲的“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 壁、部分后壁
鼓沟内端之窄小沟槽,鼓膜边缘纤维软骨环嵌 附于此,其上为缺口-鼓切迹,无鼓沟和纤维软骨 环
鼓乳裂、鳞鼓裂、岩鼓裂 岩鳞裂:幼儿时显,为幼儿中耳炎入颅途径
岩部
形似三棱锥体,名岩锥,介于枕、 蝶骨间,位于颅底
判断声源方向
声波共振作用:外耳道长:2.53.5cm,共振峰为3500Hz,可提高声压 10-15dB
3、中耳的生理
声阻抗匹配作用-鼓膜与镫骨足板的面积差; 听骨链的杠杆作用;鼓膜的杠杆作用
鼓 膜:振动膜,振动面积为解剖面积的2/3 ,为 55mm2 镫骨底板面积3.2mm2 55 / 3.2 = 17
中耳 (middle ear)
乳突 鼓室
中耳
鼓窦 咽鼓管
鼓室(tympanic cavity)
位于鼓膜与内耳外侧壁之间,额断面似双凹 透镜状
上 下 径 : 15mm , 前 后 径 : 13mm , 内 外 径 窄 (上:6mm,中:2mm,下:4mm)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边缘为界,将鼓室分 为上、中、下3部分
鼓室内容: 听骨链:锤骨、砧骨、镫骨。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韧带: 锤骨:前、上、后; 砧骨:上、后 镫骨:环 神经:面神经 鼓索神经 鼓室丛
鼓室血管与神经
动脉:上颌动脉的鼓室前动脉―前部及鼓膜 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后部及乳突 脑膜中动脉的鼓室上动脉、岩浅动脉―天盖、内
侧壁 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下部及肌肉
耳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
(一)颞骨 (temporal bone)
鳞部 乳突部 岩部 鼓部 茎突部
颞骨大体解剖及ct解剖课件

颞骨的组成
颞骨主要由鳞部、鼓部、 岩部和乳突部四个部分组 成。
鳞部位于颞骨的外侧,呈 鳞片状,是颞骨的主要组 成部分。
鼓部位于鳞部下方,形成 外耳道的前壁。
岩部位于中部,内有耳蜗 和面神经管。乳ຫໍສະໝຸດ 部位于颞骨的后下方, 内有乳突窦。
颞骨的表面标志与毗邻关系
01 颞骨的表面有许多重要的标志,如颧突、颧弓、 颞嵴等,这些标志有助于确定颞骨的位置和形态。
颞骨大体解剖及CT 解剖课件
目录
• 颞骨大体解剖 • 颞骨CT解剖 • 颞骨与周围结构的解剖关系 • 颞骨的生理功能 • 颞骨病变的CT表现
01
颞骨大体解剖
颞骨的部位与形态
颞骨位于头颅两侧,呈不规则的扁平状,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颞骨的形态结构与脑颅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具有保护大脑、维持颅内压力稳定等功能。
颞骨与脑实质的关系
颞骨位于脑实质的外侧,对脑实质起到保护作用。
颞骨内有许多孔洞,容纳脑神经和血管,对脑实 质的神经和血液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颞骨与脑脊液的关系
颞骨内有许多小腔隙,是脑脊液循环 的通道。
脑脊液在颞骨内流动,对脑实质起到 缓冲和保护作用。
04
颞骨的生理功能
听觉功能
01 收集声音
颞骨的外耳和中耳结构能够收集周围环境中的声 音波并将其导入内耳。
颞骨炎性疾病的CT表现
骨质增生硬化
炎性疾病可引起骨质 增生硬化,CT表现为 骨质密度增高,骨皮 质增厚。
骨髓炎
急性骨髓炎时,CT可 见骨质破坏、骨皮质 中断,并伴有周围软 组织肿胀和液体聚集。
骨膜反应
慢性炎症时,可能出 现骨膜反应性增生, 表现为骨膜增厚、骨 膜下钙化或骨化。
病变局限或蔓延
颞骨解剖学习曲线及耳后入路颞骨解剖PPT课件

独立操作与评估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者的技能水平逐渐提高,操作速度加快,错误率降低。
应用
在学习颞骨解剖时,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曲线来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影响
学习曲线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曲线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习者。
CATALOGUE
02
学习曲线通常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个体在特定技能或知识领域内的进步和成长。
学习曲线定义
了解学习曲线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学习过程,预测学习效果,并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重要性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特点
01
02
03
04
基础理论学习
实践操作训练
出血
颞骨手术部位容易发生感染,医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时处理感染病灶。
感染
颞骨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面神经、三叉神经等重要神经,医生应熟悉神经走向,尽量减少损伤。
神经损伤
颞骨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耳痛等症状,医生应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
术后疼痛
颞骨解剖的研究进展
CATALOGUE
05
颞骨解剖是耳鼻喉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颞骨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颞骨骨折
颞骨炎性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等,颞骨解剖有助于医生了解炎症部位和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颞骨炎性疾病
颞骨畸形如先天性耳前瘘管、耳后囊肿等,颞骨解剖有助于医生了解畸形部位和程度,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颞骨畸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者的技能水平逐渐提高,操作速度加快,错误率降低。
应用
在学习颞骨解剖时,学习者可以根据学习曲线来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影响
学习曲线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曲线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习者。
CATALOGUE
02
学习曲线通常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个体在特定技能或知识领域内的进步和成长。
学习曲线定义
了解学习曲线有助于更好地规划学习过程,预测学习效果,并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重要性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特点
01
02
03
04
基础理论学习
实践操作训练
出血
颞骨手术部位容易发生感染,医生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时处理感染病灶。
感染
颞骨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面神经、三叉神经等重要神经,医生应熟悉神经走向,尽量减少损伤。
神经损伤
颞骨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耳痛等症状,医生应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
术后疼痛
颞骨解剖的研究进展
CATALOGUE
05
颞骨解剖是耳鼻喉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颞骨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颞骨骨折
颞骨炎性疾病如中耳炎、乳突炎等,颞骨解剖有助于医生了解炎症部位和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颞骨炎性疾病
颞骨畸形如先天性耳前瘘管、耳后囊肿等,颞骨解剖有助于医生了解畸形部位和程度,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颞骨畸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蜗导水管:
内耳道口与颈静脉球间
5. 开放内听道、识别神经
沿长轴将暴露的内听道硬脑膜仅靠其下缘切开 上半规管壶腹处既为前庭上神经
内听道内神经的识别:
后上 — 前庭上神经 后下 — 前庭下神经 前上 — 面神经 前下 — 耳蜗神经
经迷路后径路暴露小脑脑桥角
1. 单纯乳突切除术 2. 磨除乙状窦与后半规管间后颅窝骨板 3. 切开该处硬脑膜 4. 向后压迫和牵开乙状窦暴露小脑脑桥角 5. 由上至下可见:
2. 切除范围:
半规管及前庭内的所有软组织
3. 基础:
单纯乳突切除术 广泛磨除窦硬脑膜角处骨质 充分磨薄乳突腔上方颅中窝脑板
4. 步骤
面神经锥段后上方 磨除外半规管(保留前壁)
外半规管后下方 磨除后半规管外半部分
磨除上半规管 (颅中窝骨板底部中间靠后方向)
开放上半规管 (弓下动脉)
开放后半规管 (内淋巴管、内淋巴囊)
2. 前期步骤:
乳突切除术 经乳突迷路切除术
3. 内耳道定位:
面神经锥段至窦硬脑膜角间 上缘 — 面神经水平段至窦硬脑膜角间连线 下缘 — 锥段与降段相交点向后并与上缘平行
4. 磨除内耳道外侧骨质,暴露内耳道的标准:
从内耳道底部: 下至颈静脉球区域 上至岩上窦及颅中窝 后至乙状窦
内耳道的识别:
尸体和没有肿瘤的活体标本 — 暗蓝色 有肿瘤的标本 — 粉红色
盆形磨除乳突皮质
(四)暴露乙状窦轮廓
1. 先磨除乳突腔后部外侧骨皮质(仅几毫米)至枕骨
2. 可见浅蓝色平滑骨板(与乳突天盖骨板一样)
3. 磨除窦脑膜角区域气房
4. 磨除乳突尖气房,暴露颈静脉球区域
(五)暴露鼓窦
1. 鼓窦位于近外耳道上棘和颧弓根后方颞骨深侧(成 人鼓窦距乳突表面约1.0~1.5cm,注意Korner隔)
扩大面神经隐窝
• 1. 用途:
•
暴露颈静脉球体瘤
胆脂瘤侵及面神经乳突段深侧和下鼓室
• 2. 解剖标志:
内界 — 面神经乳突降段 外界 — 鼓膜的纤维鼓环
下界 — 颈静脉球
• 3. 再扩大:
上界 — 后半规管和耳蜗
后界 — 颅后窝脑板 前下界 — 颈静脉球
•
经乳突切除迷路(耳后进路)
1. 用途:
治疗迷路源性眩晕 经迷路暴露内听道的最常用手术径
1. 选用金钢石钻头 2. 多量冲水 3. 范围:
锥段 — 茎乳孔 (垂直段)
锥段 锥段 —匙突 (水平段)
4. 部位:
螺旋式磨薄面神经骨管
1)茎乳孔 —锥段间:面神经后1/2骨管 2)锥段 — 面神经隐窝:面神经外1/2骨管 3)锥段 —匙突间:面神经下1/2骨管
5. 剥除鞘膜外的骨壳 1)细而锐利的器械 2)顺神经走行方向剥 3)不可以相邻的面神经为支点 6. 切开神经鞘膜 1)刀:刀刃锐利,刀背钝 2)必须松解环状纤维带
•
2)特征 : 颜色较硬脑膜白、厚; 无血管走行 2. 去除:
内淋巴囊外侧脑板 3. 切开:
内淋巴囊囊壁
开放面神经隐窝及鼓室
一、解剖标志及临床意义
(一)解剖标志
内侧:面神经锥段 外侧:鼓索神经 上方:砧骨窝 下方:鼓索嵴 前外方:鼓膜
(二)临床意义
1. 中耳病变侵犯乳突腔的一个途径
•
2. 清除累及该处的病变,建立中耳与乳突腔换气通道 3. 水平段面神经减压 4. 耳蜗植入
三叉神经 面、听神经 舌咽、迷走神经
经乙状窦后径路暴露小脑脑桥角
2. 外半规管、其前上方砧骨窝和上鼓室、前内下方面 神经锥段、后下方后半规管
3. 内淋巴囊(外半规管延长线以下、后半规管与乙状 窦前内壁之间)
4. 面神经垂直段(砧骨窝至二腹肌嵴连线以下)
(二)乳突腔盆形化
前界:磨薄的外耳道后壁 后界:略超过乙状窦
下界:乳突尖
后上:窦硬脑膜角
前上:颧弓根
(三)磨薄乳突天盖骨板
颞骨外科解剖
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丁健慧
颞耳颞冲电手工解
颞
骨手骨洗钻术作剖
骨
标术固吸 本显定引
微器器 器
显椅台 微 镜
解 剖 实
械
验
室
的
设
备
颞骨外科解剖操作要点
• 正确的姿势 • 调整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瞳距及调焦 • 选择合适钻柄、钻头 • 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持电钻 • 正确使用电钻 • 解剖前做好计划,按正确解剖步骤解剖 • 从已知的一个解剖标志找另一个解剖标志
彻底磨除天盖下方所有气房
1. 先磨除颞线部位乳突骨皮质至能看到透过骨板的 硬 脑膜颜色
2. 沿硬脑膜的反折弧度磨除骨缘至鼓窦深度
(六)乳突腔完全轮廓化(骨骼化)
上界:乳突天盖
后界:乙状窦前壁
前界:鼓窦、外耳道后壁 下界:乳突尖
内淋巴囊减压
1. 局部解剖 1)位置
乙状窦前内方 后半规管后下方 垂直段面神经后方 颈静脉球上方
开放和切除前庭池 (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
经耳道切除迷路
• 1. 磨除后上部分骨性鼓环和外耳道,暴露前庭 窗区和圆窗区。
• 2. 摘除镫骨,经前庭窗吸引膜迷路。
• 3. 磨除两窗间鼓岬, • 暴露耳蜗及前庭, • 磨开耳蜗,除去 • 三个半规管壶腹。
经迷路开放内耳道
1. 常见手术:
经迷路前庭神经切断术 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
面神经水平段 砧骨长突、砧镫关节 镫骨肌、锥隆起、匙突及圆窗等
(二)开放上鼓室
1. 确定颅中窝和磨薄的外耳道后壁 2. 磨除颧弓根部气房,保留上鼓室外侧骨板,
上鼓室内壁可见:
— 水平半规管
— 上半规管
— 部分面神经水平段 3.磨除后拱柱 4.开放前上鼓室:去除锤骨头、砧骨体及骨性嵴突
经耳后径路行面神经减压
乳突切除术
一、局部解剖标志
• 外耳道口 • 道上棘(Henle棘) • 道上三角区(Macewen triangle) • 颞线 • 乳突切迹或二腹肌沟 • 乙状窦颅外标志线
颞骨表面标志
二、解剖操作步骤及要领
(一)切除乳突皮质
上界 道上棘(Henle棘)--窦硬脑膜角(颞线以下)
前界 道上棘(Henle棘)--乳突尖(紧靠外耳道后壁)
二、解剖操作步骤及要领
(一)开放面神经隐窝
1. 于以磨薄外耳道后壁确认面神经: 经处理的标本呈乳白色 新鲜尸体呈粉红色
2. 鼓索神经定位: 锥隆起下方2mm 距茎乳孔上方4mm 面神经垂直段中间
3. 面神经隐窝: 一般不 >2~3mm
4. 避免: 穿透外耳道后壁 损伤鼓索神经及鼓环
5. 保留隐窝与砧骨短突间的骨柱(后拱柱) 6. 经隐窝可看到中耳腔内:
内耳道口与颈静脉球间
5. 开放内听道、识别神经
沿长轴将暴露的内听道硬脑膜仅靠其下缘切开 上半规管壶腹处既为前庭上神经
内听道内神经的识别:
后上 — 前庭上神经 后下 — 前庭下神经 前上 — 面神经 前下 — 耳蜗神经
经迷路后径路暴露小脑脑桥角
1. 单纯乳突切除术 2. 磨除乙状窦与后半规管间后颅窝骨板 3. 切开该处硬脑膜 4. 向后压迫和牵开乙状窦暴露小脑脑桥角 5. 由上至下可见:
2. 切除范围:
半规管及前庭内的所有软组织
3. 基础:
单纯乳突切除术 广泛磨除窦硬脑膜角处骨质 充分磨薄乳突腔上方颅中窝脑板
4. 步骤
面神经锥段后上方 磨除外半规管(保留前壁)
外半规管后下方 磨除后半规管外半部分
磨除上半规管 (颅中窝骨板底部中间靠后方向)
开放上半规管 (弓下动脉)
开放后半规管 (内淋巴管、内淋巴囊)
2. 前期步骤:
乳突切除术 经乳突迷路切除术
3. 内耳道定位:
面神经锥段至窦硬脑膜角间 上缘 — 面神经水平段至窦硬脑膜角间连线 下缘 — 锥段与降段相交点向后并与上缘平行
4. 磨除内耳道外侧骨质,暴露内耳道的标准:
从内耳道底部: 下至颈静脉球区域 上至岩上窦及颅中窝 后至乙状窦
内耳道的识别:
尸体和没有肿瘤的活体标本 — 暗蓝色 有肿瘤的标本 — 粉红色
盆形磨除乳突皮质
(四)暴露乙状窦轮廓
1. 先磨除乳突腔后部外侧骨皮质(仅几毫米)至枕骨
2. 可见浅蓝色平滑骨板(与乳突天盖骨板一样)
3. 磨除窦脑膜角区域气房
4. 磨除乳突尖气房,暴露颈静脉球区域
(五)暴露鼓窦
1. 鼓窦位于近外耳道上棘和颧弓根后方颞骨深侧(成 人鼓窦距乳突表面约1.0~1.5cm,注意Korner隔)
扩大面神经隐窝
• 1. 用途:
•
暴露颈静脉球体瘤
胆脂瘤侵及面神经乳突段深侧和下鼓室
• 2. 解剖标志:
内界 — 面神经乳突降段 外界 — 鼓膜的纤维鼓环
下界 — 颈静脉球
• 3. 再扩大:
上界 — 后半规管和耳蜗
后界 — 颅后窝脑板 前下界 — 颈静脉球
•
经乳突切除迷路(耳后进路)
1. 用途:
治疗迷路源性眩晕 经迷路暴露内听道的最常用手术径
1. 选用金钢石钻头 2. 多量冲水 3. 范围:
锥段 — 茎乳孔 (垂直段)
锥段 锥段 —匙突 (水平段)
4. 部位:
螺旋式磨薄面神经骨管
1)茎乳孔 —锥段间:面神经后1/2骨管 2)锥段 — 面神经隐窝:面神经外1/2骨管 3)锥段 —匙突间:面神经下1/2骨管
5. 剥除鞘膜外的骨壳 1)细而锐利的器械 2)顺神经走行方向剥 3)不可以相邻的面神经为支点 6. 切开神经鞘膜 1)刀:刀刃锐利,刀背钝 2)必须松解环状纤维带
•
2)特征 : 颜色较硬脑膜白、厚; 无血管走行 2. 去除:
内淋巴囊外侧脑板 3. 切开:
内淋巴囊囊壁
开放面神经隐窝及鼓室
一、解剖标志及临床意义
(一)解剖标志
内侧:面神经锥段 外侧:鼓索神经 上方:砧骨窝 下方:鼓索嵴 前外方:鼓膜
(二)临床意义
1. 中耳病变侵犯乳突腔的一个途径
•
2. 清除累及该处的病变,建立中耳与乳突腔换气通道 3. 水平段面神经减压 4. 耳蜗植入
三叉神经 面、听神经 舌咽、迷走神经
经乙状窦后径路暴露小脑脑桥角
2. 外半规管、其前上方砧骨窝和上鼓室、前内下方面 神经锥段、后下方后半规管
3. 内淋巴囊(外半规管延长线以下、后半规管与乙状 窦前内壁之间)
4. 面神经垂直段(砧骨窝至二腹肌嵴连线以下)
(二)乳突腔盆形化
前界:磨薄的外耳道后壁 后界:略超过乙状窦
下界:乳突尖
后上:窦硬脑膜角
前上:颧弓根
(三)磨薄乳突天盖骨板
颞骨外科解剖
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丁健慧
颞耳颞冲电手工解
颞
骨手骨洗钻术作剖
骨
标术固吸 本显定引
微器器 器
显椅台 微 镜
解 剖 实
械
验
室
的
设
备
颞骨外科解剖操作要点
• 正确的姿势 • 调整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瞳距及调焦 • 选择合适钻柄、钻头 • 左手持吸引器、右手持电钻 • 正确使用电钻 • 解剖前做好计划,按正确解剖步骤解剖 • 从已知的一个解剖标志找另一个解剖标志
彻底磨除天盖下方所有气房
1. 先磨除颞线部位乳突骨皮质至能看到透过骨板的 硬 脑膜颜色
2. 沿硬脑膜的反折弧度磨除骨缘至鼓窦深度
(六)乳突腔完全轮廓化(骨骼化)
上界:乳突天盖
后界:乙状窦前壁
前界:鼓窦、外耳道后壁 下界:乳突尖
内淋巴囊减压
1. 局部解剖 1)位置
乙状窦前内方 后半规管后下方 垂直段面神经后方 颈静脉球上方
开放和切除前庭池 (椭圆囊和球囊的囊斑)
经耳道切除迷路
• 1. 磨除后上部分骨性鼓环和外耳道,暴露前庭 窗区和圆窗区。
• 2. 摘除镫骨,经前庭窗吸引膜迷路。
• 3. 磨除两窗间鼓岬, • 暴露耳蜗及前庭, • 磨开耳蜗,除去 • 三个半规管壶腹。
经迷路开放内耳道
1. 常见手术:
经迷路前庭神经切断术 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
面神经水平段 砧骨长突、砧镫关节 镫骨肌、锥隆起、匙突及圆窗等
(二)开放上鼓室
1. 确定颅中窝和磨薄的外耳道后壁 2. 磨除颧弓根部气房,保留上鼓室外侧骨板,
上鼓室内壁可见:
— 水平半规管
— 上半规管
— 部分面神经水平段 3.磨除后拱柱 4.开放前上鼓室:去除锤骨头、砧骨体及骨性嵴突
经耳后径路行面神经减压
乳突切除术
一、局部解剖标志
• 外耳道口 • 道上棘(Henle棘) • 道上三角区(Macewen triangle) • 颞线 • 乳突切迹或二腹肌沟 • 乙状窦颅外标志线
颞骨表面标志
二、解剖操作步骤及要领
(一)切除乳突皮质
上界 道上棘(Henle棘)--窦硬脑膜角(颞线以下)
前界 道上棘(Henle棘)--乳突尖(紧靠外耳道后壁)
二、解剖操作步骤及要领
(一)开放面神经隐窝
1. 于以磨薄外耳道后壁确认面神经: 经处理的标本呈乳白色 新鲜尸体呈粉红色
2. 鼓索神经定位: 锥隆起下方2mm 距茎乳孔上方4mm 面神经垂直段中间
3. 面神经隐窝: 一般不 >2~3mm
4. 避免: 穿透外耳道后壁 损伤鼓索神经及鼓环
5. 保留隐窝与砧骨短突间的骨柱(后拱柱) 6. 经隐窝可看到中耳腔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