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合集下载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

浅谈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在掌握母语之后所学习的第二种语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学习一门或多门外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二语习得并非易事,他们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障碍。

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成为了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进行探讨,以期为二语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语言输入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习者所接触到的语言输入的多少和质量决定了他们的语言习得的效果。

语言输入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学、课外阅读、听力训练和交际实践等方面。

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会导致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受到限制。

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也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学习者会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一些学习者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而另一些学习者则更倾向于通过大量的实践来提高语言水平。

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对于他们的语言习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言习得中存在着瓶颈效应。

瓶颈效应是指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者进一步提高语言水平的障碍。

瓶颈效应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可逾越的困难。

语法的习得是一个常见的瓶颈效应。

许多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会遇到语法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与母语语法差异较大的外语,学习者往往会感到困惑和无力应对。

语言输出也是一个常见的瓶颈效应。

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自己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情况,这会导致他们的语言水平得不到提高。

瓶颈效应的出现会制约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因此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面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因素和瓶颈效应,学习者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语言水平。

学习者需要注重语言输入的质量和多样性。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听力训练和交际实践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输入,从而提高语言水平。

学习者需要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对于不同的学习者来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是不同的,学习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以提高语言水平。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

从实例中探讨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华槿颜众所周知,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因素,人们普遍认为外部因素包含环境因素,即自然环境和教学环境,有人在自然环境下无意识地习得第二语言,有人在规律的教学环境下掌握第二语言。

这两种环境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不同的,前者更倾向于习得的自然属性,后者偏向于营造一种目的语环境,例如采用“沉浸式”教学法,让老师和学生完成处于目的语的教学环境中,模拟自然环境,来实现二语习得的目的。

除此之外,社会文化和社会距离等因素也是重要外部因素。

至于内部因素,则更加复杂,母语的迁移,智力,动机,学习态度,方法策略,情感认知等等,都会造成习得效果的差异,而这些因素在实际过程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哪种因素的影响力更大呢?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结合实例来探讨。

一、环境因素差异所导致的二语习得效果异同探讨(一)自然环境下的的二语习得自然环境,也就是指学习者处于自然的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在第二语言国家或者社团中,日常交际用语都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潜移默化和实际应用中不自觉习得目的语。

如同儿童习得母语,一直处于目的语环境,并没有老师系统地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就像儿童学习母语汉语一样,没有父母会按照“拼音,汉字,听说读写。

”的顺序,依照“语音,词汇,语法”的体系来讲解,但是儿童会从简单的字词习得,例如“爸爸”,从单字词过渡到双字词阶段,从电报式表达过渡到完整的表达。

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也具有某种相似性,目的语的输入刺激学习者进行分辨,在大脑中加工处理,在反复的实际操练和不断输出后,掌握目的语。

比如,很多人熟悉的日本乒乓球女子运动员福原爱,她对汉语的掌握就属于在自然环境下的二语习得。

她出生于日本,从小学习打乒乓球,四岁时来到中国,跟随中国教练学习,和中国孩子一起训练,十几岁时又加入辽宁乒乓球俱乐部,这样的经历让她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并且具有鲜明的辽宁口音,在词汇的使用上也习惯说东北方言词汇。

福原爱对汉语的习得就是在自然环境下实现的,她没有系统地针对性地参加课程,也没有以学汉语为主要目的,她只是生活在中国,不断的输入让她掌握了汉语的语音和含义,不断地输出让她有机会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操练汉语,因此她在长年累月中习得了汉语,而且是具有方言特色的汉语。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 205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宁夏大学/吕婷婷【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二语习得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研究重心也从教学过程逐渐向学习过程转变。

二语习得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年龄、动机等因素。

本文浅析了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四项因素,旨在对二语教学提供指导。

【关键词】二语习得 语言迁移 情感 动机 年龄一、语言迁移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由于目标语与母语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对语言学习产生的一种影响。

行为主义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习惯形成的过程。

如果对语言的刺激足够充分,那么对此类刺激的回应逐步成为自动化。

因此学习者被认为是在建造目标语的一种学习模式或学习习惯。

而建立一门新的语言学习习惯就意味着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干扰。

正如布莱特和麦克格雷戈所描述的:“在母语干扰第二语言的顺利习得的过程中,语法装置植入了语言学习者的大脑中”。

研究者普遍认为,当母语和第二语言习惯相同时,语言迁移是积极的。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第二语言时不会发生错误。

例如,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陈述句时,由于两者单词顺序基本相同。

所以很容易掌握。

相反,当中英文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时候,就会发生负迁移。

如:即使是高级学习者也会犯像“They go the zoo yesterday.”这样的错误。

因为中文的动词是没有时态变化的。

然而,从对比分析假设的角度来看,当母语与目标语之间存在相似时更容易发生负迁移。

如:以汉语作为母语的学习者很容易把“I ” [i]发成“一”的音。

但由于英文的Wh 问句在结构上与汉语的问句有很大差别,因此中国学习者能很容易掌握Wh 问句的使用。

总而言之,在二语习得的这个过程中,母语迁移会随着学习者熟练程度的增长,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弱。

二、情感因素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对新的语言的掌握不仅是对语言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情绪等一些情感因素。

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对策

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对策

R 研究ESEARCH OCCUPATION2013 06124摘 要:动机因素对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速度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索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方法,对外语教学来说将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动机因素 二语习得 影响 对策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及对策文/周晓阳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人际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人进行二语学习,以英语学习为代表的二语学习最为突出。

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动机因素与成功的二语习得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对外语教学来说是个重要的启示,教育者可以通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加快学习者二语习得的过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学习动机是学习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学习成功者都具有很强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较强的学习者在学习语言时积极主动,自愿付出更多努力,积极抓住各种机会学习外语。

因此,对于外语教学者来说,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成功教学的重要一步。

1.动机对学习态度的影响在动机对学习态度影响的研究中,加德纳和兰伯特曾提出采用“态度动因指数”来测定动机的强弱。

他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态度有显著的影响。

学习动因不强、态度不端正的学习者,即使他有好的学习策略、环境,由于其缺失学习动机,也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受到很大影响。

反之,学习动因强、态度端正的学习者,学习方法虽有缺陷,但却也可以改进,并且由于动机的支撑,学习态度端正,并能坚持不懈,学习效果明显。

2.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Oxford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动因的强弱是唯一对学习策略有最强影响的因素,学习者的目的有可能决定其策略的使用。

”Oxford指出,在通常情况下,英语学习成功者更频繁地运用不同形式的学习策略。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动机对其学习和掌握二语的影响非常大。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

浅析二语习得的几点影响因素摘要:母语,语言环境以及个人心理特点中的不同方面会对二语习得产生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年龄以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也对二语习得产生一定影响,了解和认识这些方面对二语习得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影响。

关键词:母语;学习观念;动机;学习策略;语言学能倾向;认知风格第二语言习得,通常简称二语习得,是指人们逐步提高第二语言或外语能力水平的过程(王宗炎,1985)。

二语习得涉及语言的、认知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

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对二语习得本质与过程的不同的认识形成了行为主义、心灵认知和社会认知三种不同认识论下的二语习得理论与范式。

迁移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Lado在跨文化语言学(Lado,R.1957),是指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获得的影响。

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来看,迁移可分为正迁移(促进作用)和负迁移(干扰作用)。

如果母语与第二语言的特点相似或相同则母语会促进第二语言的最终习得。

反之,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特点差异比较大则会产生负迁移,这种迁移会使得语言学习困难较大或错误增多。

语言迁移又可分为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

语际迁移是指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迁移,这种迁移会对语言的习得产生很明显的影响。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常不由自主地认为英语的表达与汉语相似或一致,在表达某种意思时,他就会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语法特点、发音方式来表达英语中非常不同的概念。

例1.Please receive my apologize.(apology)。

在这句话中,语句使用者错误的使用了动词来代替本应是名词的词。

汉语使用中词性的使用比较灵活,有的词既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但英语这种更重形合的语言则更注重形式本身。

因此,如果用汉语的规则去学习英语,无疑会让英语的学习困难变大。

二、语言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对语言环境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曾葡初教授来看,他把语言学习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种。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

二语习得教案考试重点一、二语习得理论基础1.1 定义及重要性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强调二语习得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1.2 主要二语习得理论介绍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等分析各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应用二、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2.1 个人因素介绍年龄、性别、认知风格、动机、态度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具体作用2.2 社会文化因素介绍社会、文化、教育环境等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在二语习得中的具体作用三、二语习得的过程与阶段3.1 习得与学习解释习得与学习的区别分析习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3.2 发展阶段介绍沉默期、语法干扰期、调整期、成熟期等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特点及教学策略四、二语习得教学策略与应用4.1 教学方法与技巧介绍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教学方法分析各种方法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及效果4.2 教学设计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分析如何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兴趣、水平等因素设计教学活动五、评估与测试5.1 评估方式介绍口试、笔试、课堂观察等评估方式分析各种评估方式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5.2 测试设计与分析介绍如何设计有效的二语习得测试分析测试结果,为教学提供反馈和建议六、语言输入与输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6.1 语言输入解释语言输入的概念及重要性探讨如何提供足够的、适合学生水平的语言输入6.2 语言输出解释语言输出的概念及重要性探讨如何通过语言输出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七、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7.1 语言迁移概述解释语言迁移的概念及类型(正迁移、负迁移)探讨语言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7.2 减少语言迁移的策略分析如何通过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减少语言迁移介绍避免错误、利用已有知识等策略八、语言习得中的错误分析8.1 错误分类介绍错误分类及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各种错误产生的原因及特点8.2 错误处理策略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介绍宽容对待、纠正与反馈等策略九、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9.1 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分析如何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设置课程及选择教材强调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与学习者需求的一致性9.2 教师角色与专业发展探讨教师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角色分析教师如何通过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十、二语习得研究及其启示10.1 研究方法与成果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分析各种研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10.2 发展趋势与展望分析二语习得领域的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二语习得研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十一、学习策略与二语习得11.1 学习策略的概念与分类解释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分类,如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等。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_毕业论文提纲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_毕业论文提纲

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_毕业论文提纲论文导读::本文主要分析学习者个体差异中年龄、动机、语言学习能力、认知风格、性格等五个最主要的因素与而与习得的关系,从而为如何根据个体差异来采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二语习得做个参考依据。

论文关键词:个体差异,二语习得一、引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习者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被广泛关注毕业论文提纲,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也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主线之一。

按照众多学者的共识,这些个体差异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如何学习外语所持的看法和观点;2)精神和心理状态;3)年龄因素;4)学习动机;5)语言能力倾向;6)认知风格7)性格因素。

本文主要探讨的时后四项个体差异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二、动机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动机指的是那些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因素免费论文下载。

其可分如下类型:1.内在激励,它指外语学习者从学习本身所获得的满足。

教师和学生保持和谐的关系是维持学生兴趣的关键。

2.结果动机毕业论文提纲,是指外语学习者由于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产生成就感而获得的满足。

动机与学习成绩是相辅相成。

3.综合动机,指的是由于外语学习者对其所学语言为母语的民族及其文化等怀有一种浓厚的兴趣二学期语言,以达到与其交往,甚至融于该社会文化之中的目的。

4.工具性动机毕业论文提纲,是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本身并无兴趣或没有与讲母语的人进行焦急的条件,学习外语知识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如找工作,读原文报刊或通过考试等等,这样的动机成为工具性动机。

三、语言学习能力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语言能力倾向指外语学习者所具备的一种自然的语言学习能力毕业论文提纲,即它是一种可能发展出来的潜在能力。

一般认为语言能力倾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免费论文下载。

1.语言解码能力,即具有辨别、记忆所学外语音素的能力。

2.语法解码能力,有的学者亦称其为语法敏感性,这主要指学习者具有辨别句子中各个词所具有的语法功能的能力。

试论影响二语习得的社会因素

试论影响二语习得的社会因素

敢论. 景 = 乏 响二 语 习得 的 社会 因 素
卢 秀丽
( 运 城 师 范 高 等 专科 学校 , 山西 运 城 0 4 4 0 0 0 )
[ 摘
要 】 在 二 语 或 外 语 的 学 习过 程 中 , 文化 的 冲 突 是 不 可 避 免 的 。 文 章从 政 治 、 经 济 因 素 对 学 习者
种 方 式 习得 语 言— —通 过可 理解性 信 息或通 过接 受
可理 解性输 入 。或者说 ,通 过经 常接触 目标 语 的输
国文化 的机 会 , 使得 中国文化 的声 音一 直处在 暗 处 ; 另 一层含 义是 用英语 表 达 中国文化 能力 的缺 失 。最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一 l 2 — 2 7
作 者简 介 : 卢秀丽( 1 9 7 6 一 ) , 女, 山 西运 城 人 , 运 城 师 范 高 等 专科 学校 讲 师 。

7 5—
2 0 1 5年
卢 秀丽 :试 论 影响二 语 习得 的社会 因素
第 1期
直 接 的体 现是 笔者 在教学 中发 现相 当一部 分学 习英
化 对语 言 的影 响 是 内化 的 、不可或 缺 的。文化 同时 也 是语 言 的组 成部 分 。同时 ,人 的思想 和意识 形态
( 中 图分 类 号 ]H 3 1 9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章编号)1 6 7 3 — 7 0 1 6 ( 2 0 1 5 ) 0 1 - 0 0 7 5 — 0 3
C D oI ]1 0 . 1 4 1 5 2  ̄. e n k i . 1 6 7 3 - 7 0 1 6 . 2 0 1 5 . O 1 . 0 2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pplied Linguistics14级期末论文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姓名:李琴琴班级:1408学号:2014030813日期:2016/06/20Abstract:A great many studies have suggest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cently. The studi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ha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file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paper emphatically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motivation ,ag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t two lights on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elucidate these factors the enlightenment of teaching.Key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otivation, Age摘要: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个体差异对二语习得起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差异研究已经成为二语习得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重点介绍和分析了个体差异的动机、年龄、情感三个方面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阐释了这些因素对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二语习得,个体差异,动机,年龄,目录引言 (1)一、个体差异和学习动机间的关系 (2)1.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2)2.经典的学习动机的研究 (2)3.中国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 (3)3.1 内在兴趣 (3)3.2 成绩型动机 (3)4.激励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的策略 (4)二、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4)1. 年龄与二语习得关系的研究现状 (4)2.儿童与成人关于二语习得的比较研究 (5)(一)从语音习得方面来分析 (5)(二)从语法方面来分析 (5)(三)从语音规则和句法结构方面分析 (5)3.年龄在二语习得中的教学启示 (6)三、结论 (6)参考文献 (6)引言多年来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们一直在探讨为什么在相同环境下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语言最终的学习成效上存在显著差异。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习者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被广泛关注,如Skehan,Larsen-Freeman和Long,Ellis等都对二语习得中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也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主线之一。

影响二语习得的主要因素个体差异对学习者最终的学习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个体差异非常必要。

一、个体差异和学习动机间的关系1.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认为,人类从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

这种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扩大,当然也体现在外语习得中。

第二外语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有很多,如认知风格、个体智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性格差别以及年龄因素等等。

其中,学习动机是第二外语学习个体因素当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之一。

动机一直被视为二语教学的关键,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经典的学习动机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动机外语学习研究中颇受关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Gardner和其他的教育人员(1958)提出的社会教学模式(social-educational model)。

他们将动机分为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 两种不同的学习动机。

融合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受环境的熏陶,"对目标语有了特殊兴趣,希望与之交往或亲近,成为目标语社会的一员",而工具性动机则强调学习是为了工具性的目的,例如为了通过考试,晋升职务或找到一个很好的工作等等。

Harter(1981)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他指出内部动机是指由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而引起的学习动机,它取决于二外习得者个体的内在需要。

内部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学生内在的兴趣与爱好。

而外部动机来源于外界影响,是指学习者受到外力推动而进行的学习活动,目的无非为了获取外部奖励。

内部动机对学习者而言更有持久性。

而外部动机更容易受学习成绩的影响。

关于动机研究的流派很多,分类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些研究都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

例如,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的定义和分类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并且Gardner对动机的研究结果具有地方性,它只适应于加拿大等双语国家或地区,在世界其它地方很难成立。

所以对动机的测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动机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环境。

所以,在中国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致力于更适合中国外语教学环境的动机研究。

3.中国研究者对学习动机的研究高一虹(2003)对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主要是英语学习)进行了定量的考察研究,他指出中国的二外学习者七种动机类型:内在兴趣(对目的语文化的内在兴趣)、成绩型动机(通过考试,获得升学资格和毕业证书)、学习情境(课程,教师,教材,和班级的影响)、出国(出国寻找教育机会和工作机会,体验文化和移民)、社会责任(报效祖国)、个人发展(获得理想的职业,地位和成就)和信息媒介(通过英语了解信息,学习其他的专业)。

而这七种语言学的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3.1 内在兴趣内在兴趣是对目标语言和文化处在这浓厚的兴趣,与经典的“融合性动机”有相似之处,但理性成分比较多,而情感和归属上的融入较少。

并且,高一虹还谈到:“学生的内在兴趣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兴趣是指第二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文化和语言本身,或对外语的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感兴趣;而间接兴趣是指由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而引起的兴趣”。

高一虹接着解释到:“前者可以使学生感到学的活动或内容引人入胜,但持续时间不长,而后者则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而把学习活动坚持下去”。

3.2 成绩型动机成绩型动机是指为了通过考试,得到入学资格或取得毕业证书等等。

这种动机类似于“工具型动机”,但是也具有了很浓的中国特色,在中国长久以来都采用的是的应试教育体制,考试结果的重要让学生们只注重考试成绩,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

测试的结果可以决定学生上大学的好坏,工作的好坏,甚至是婚姻的好坏。

4.激励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的策略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学者们对二语习得中的学习动机的分类有不同的观点,但他们都一致承认学习动机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

他们都一致的认为动机可以保持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提高自己的水平,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能积极的投入到外语学习当中。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找出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成为他们教学的首要任务。

二、年龄对二语习得的影响1. 年龄与二语习得关系的研究现状1972年Selinker提出的中介语理论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应用语言学和生成理论中独立出来(桂诗春,2000)。

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并做出了大量理论研究及实践证明,至今仍存在不同观点。

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习得外语的时候,儿童要比成人学得快,学得容易,所以要使儿童越早学习外语越好。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学Lenneberg的临界期假说或关键期假说为代表。

他认为,通过接触(Exposure)就能自然系的任何语言的关键期是2—12岁左右,即青春期结束之前。

由于学习者年龄较小们同事生理及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大脑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可以较容易学会第二语言;反之,对承认而言,成人发育已完全成熟,大脑可塑性减弱,过了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年龄阶段,所以很难学会第二语言。

Penfiled和Poberts(1959)甚至认为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是0—10岁之间,尽管这一理论一直被一些语言学家所质疑,但年龄对外语学习的重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Stern也指出:“在学习因素中,与二语学习相关的年龄问题一直是语言教学理论中最受争议的一个问题。

不管其答案是什么,对于学校体质中的语言教学的组织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Stern,1983)另一种观点认为,成年人学习期外语来要比小孩子要快要好,他们认为小孩子可能在发音上超过承认,但成人的语法却比小孩子学得好的多。

Krashen,Long和Scarcell(1979)甚至认为成人比儿童习得语言的速度更快,大童也比小童习得的更快。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青少年是最佳语言学习者。

对于年龄与二语习得的关系,目前的我国国内研究成功蒋剑云和戴运财归纳指出:成年人在最初的习得速度上存在优势,特别是句法方面。

但是,如果儿童学习者获得足够的二语接触,最终会超过成人学习者。

(蒋剑云,戴运财,2002)。

2.儿童与成人关于二语习得的比较研究(一)从语音习得方面来分析关于年龄因素对二语语音习得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儿童比成人更有优势。

从生理来看,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大脑的可塑性就越强,模仿能力越强,因为儿童生理未完全,正处于生长期,所以语音和听力方面明显优于成人。

从受影响程度来看,儿童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不怕丢人,而成人旺旺碍于面子,不敢开口,所以较难掌握纯正流利的外语发音。

由此看来,儿童在二语习得中的语音方面比成人更有优势。

(二)从语法方面来分析通过研究表明,成人在语法方面比儿童习得的更好更快。

年龄限制贯穿于二语习得的始终,达到一定的年龄,便具有一定的思维逻辑及语篇分析能力,在语法习得的过程中,成人比儿童更容易掌握语法内的联系,形成一定的抽象思维,进而更好地掌握二语习得的语法方面,由此看来,成人在语法习得的方面比儿童更具有优势。

(三)从语音规则和句法结构方面分析Snow&Hofnagel-Hohle(1978)调出来英语母语者的荷兰语习得情况,得出了如下结论:儿童和成人在西德语音规则和句法结构的速度上差异悬殊,而这种差别主要由于系的这的起始年龄不同,成年人在最初语音规则及句法结构的掌握中的表现远优于儿童,因为成人已经具备了较完整的逻辑及抽象思维,成人可以较容易理解一定的语言内容及其形式变化,更能将语言规则和句法结构使用恰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