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及答案第22课《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第22课 寓言四则-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解析版

22 寓言四则★基础达标1.下列各组词语的注音或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庇.(pì)护寓.(yù)言躇.步跐蹈(chú)废寝忘食B.溉.(gài)汲星宿.(sù) 身亡.所寄(wú)杞人优天C.较.(jiào)量中.(zhòng)伤闻而传.之(chuán)饶.头(ráo)D.崩坠.(zhuì) 充塞.(sè) 舍(shì)然大喜爱幕虚荣【答案】C【解析】 A项,“庇护”中“庇”的读音应为“bì”。
B项,“星宿”中“宿”的读音应为“xiù”,“杞人优天”应为“杞人忧天”。
D项,“爱幕虚荣”应为“爱慕虚荣”。
故选C。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无井/而出溉汲。
B.有/闻而传之者。
C.奈何忧/崩坠乎? 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答案】C【解析】C项,根据句意“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可知应划分为:奈何/忧崩坠乎?故选C。
3.对句中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平常的人)B.奈何..忧崩坠乎?(为何,为什么)C.穿.井得一人。
(挖掘、开凿)D.国人道.之。
(讲述)【答案】A【解析】A项,“凡人”应为“尘世的人,区别于神仙。
”故选A。
4.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晓之.者曰B.求闻之若.此若.屈伸呼吸C.只使.坠得一人之使.D.亦.不能有所中伤晓之者亦.舍然大喜【答案】D【解析】D项都是“也”的意思。
故选D。
5.下列对语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译文: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B.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译文:丁氏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C.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22课 寓言四则 课时练(课后作业设计)

第22课寓言四则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边塞.(sè)爱慕.(mù)喇.叭(lǎ)舍.然(shì)B.赫.拉(hè)庇.护(pì)添.头(tiān)崩坠.(zhuì)C.凯.歌(kǎi)雕.像(diāo)中.伤(zhōng)杞.人(qǐ)D.汲.水(jí)较量.(jiào)蜘.蛛(zhī)星宿.(xiù)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其家/穿井B.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C.非得/一人/于井中也D.晓之者/亦/舍然大喜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很浓的讽刺意味,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本文讽刺性之所在。
B.《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讽刺了蚊子在战胜狮子之后的得意忘形之态,告诫人们要戒骄戒躁,时刻保持清醒。
C.《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一书,该书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
D.《杞人忧天》出自《列子》,该书是儒家学派重要典籍著作,相传为列御寇所著。
4.在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它和神话一样,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和来的。
有文字记录的寓言出现在春秋末年,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
战国时代是寓言创作的黄金时期,创作数量大,艺术性、思想性都非常高。
在《孟子》《庄子》《韩非子》《战国策》等著作中,就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如“滥竽充数”“揠苗助长”等。
可以说,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初期,寓言对人类有启蒙作用。
A.发展创造因为所以B.创造发展不仅而且C.发展制造因为所以D.制造发展不仅而且5.名著阅读(1)《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寓言,既篇幅短小又寓意深刻。
其中《马和驴》的故事就运用的修辞手法,讲述了的故事,揭示了的道理。
(2)写出以下这则寓言的出处,并根据内容写出它的寓意。
冬天,蚂蚁翻晒受潮的粮食,一只饥饿的蝉向他乞讨。
第22课 寓言四则 同步练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 (统编版)(含解析)

第22课寓言四则同步练习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含解析)第22课寓言四则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庇护(bì)溉汲(jí)宙斯(zhòu sī)躇步跐蹈(chú)B.爱慕(mù)饶头(ráo)凯歌(kǎi gē)舍然大喜(shě)C.中伤(zhòng)强大(qiáng)称(chèn)职身亡所寄(wú)D.较量(jiào)崩坠(zhuì)添头(tiān tou)闻而传之(chu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赅人听闻炫耀头衔精致B.随声附和缥渺妥当神秘C.莽莽榛榛寂寞呈报陛下D.钦差大臣烦燥腥臊爵士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B.家无井而出溉汲(喝水)C.身亡所寄(无,没有)D.只使(纵使,即使)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宋之丁氏因往晓之B.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C.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如此D.有闻而传之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常常用假设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B.寓言这种体裁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C.伊索是古罗马寓言家,人们习惯于把古罗马寓言都归到他的名下,统称“伊索寓言”。
D.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等,但两者也有区别。
6.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雾霾越来越严重,每个公民都要有杞人忧天的意识,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B.与大鱼较量了半小时后,钓友终于成功钓起了这条50多斤重的大青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同步练习(二)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寓言四则》同步练习(二)及答案22 寓言四则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赫.拉(hè)爱慕.(mù)舍.然(shě)B.庇.护(pì)躇.步(chú)雕.像(diāo)C.凯.歌(kǎi)溉汲.(jí)粘.住(nián)D.中.伤(zhònɡ)蜘.蛛(zhī)喇.叭(lǎ)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身亡.所寄(死亡)凯.歌(胜利)B.庇.护(遮蔽,掩护)及.其家穿井(待,等到)C.国人道.之(讲述)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D.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若.屈伸呼吸(你)3.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2)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4.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寓言是将生活哲理寄托在一个假想的、具体形象的、具有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里的一种文学体裁。
()(2)寓言中的人物都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
()(3)寓言主题的表现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把较深刻的道理寓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4)寓言在艺术手法上的重要特点是夸张,此外,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5.综合运用。
(1)请给下列成语各配上另一个成语,结成对子。
(只填选项)守株待兔——()杞人忧天——()亡羊补牢——()狐假虎威——()愚公移山——()雪中送炭——()(备选:A.叶公好龙 B.缘木求鱼 C.狗仗人势 D.画龙点睛 E.精卫填海 F.锦上添花)(2)寓言都含有深刻的哲理,给人以生活的启示。
阅读下面这则寓言,你会得到什么启示?普罗米修斯造人,给每个人挂上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恶行,另一只装自己的。
他把那只装有别人恶行的口袋挂在前面,把另一只挂在后面。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学与练第22课寓言四则(学生版+解析)

第22课《寓言四则》(一)基础知识一、文体知识1、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3、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青蛙的肚皮、驴与愚蠢的狼、怯懦的蝙蝠、狼和小羊、贪婪的狗、愚蠢的乌鸦等.二、作品简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名著。
全书全书二十六卷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是先秦杂家经典著作。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今本八篇,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穿井得一人》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杞人忧天》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重点字词溉(_____________)汲(jí) 中(_____________)伤躇(_____________)步跐(cǐ) 蹈(_____________)舍(_____________)然杞(_____________)人忧天溉汲:打水浇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 寓言四则 练习(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 寓言四则》2021年同步练习卷(2)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注音。
(1)那个在电影院门口恶意中伤别人的小伙子,受到大家的谴责后低头认错了。
(2)蚕儿先用吐出的丝粘住纸,然后不停地移动自己的头,不辞辛劳地日夜工作,终于结成茧子。
[知识点]字音[解答过程]答案:(1)zhòng shāng(2)zhān[答案]见解答过程[思路启发]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即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B.寓言这种体裁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C.伊索是古罗马寓言家,人们习惯于把古罗马寓言都归到他的名下,统称“伊索寓言”。
D.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等,但两者也有区别。
[知识点]文学文化常识[解答过程]A.正确。
B.正确。
C.有误,伊索是古希腊寓言家。
D.正确。
故选:C。
[答案]C[思路启发]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3.《蚊子和狮子》中写狮子与蚊子的“战斗”时主要运用了和。
(只填序号)A.对话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神态描写E.心理描写[知识点]描写手法[解答过程]通过文章可以看出,全文只有蚊子在说话,狮子并没有说话,所以运用的是语言描写;对二者之间的“战斗”的描绘运用了很多动作描写。
故选:B C[答案]见解答过程[思路启发]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解答此题要了解人物描写的常用方法,结合前后文内容来分析其具体作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寓言四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参考答案:《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写蚊子在狮子面前夸口,终于战胜狮子,正当它得意忘形时却被蜘蛛吃掉了。
讽刺了那些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
二、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
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读懂《穿井得一人》,并指导实践。
参考答案:《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闻,更不能盲目传播,说话要表述清楚。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三、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
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培育思辨能力。
参考答案:“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
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
如李白《梁甫吟》:“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
”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
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
”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闻.而传之者……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4.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奈何..忧其坏?点拨: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参考答案:1.听说2.讲述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3.无,没有4.伤害5.为何,为什么。
寓言四则第2课时(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22张PPT)语文部编版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告知,开导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古希腊寓言故事,今天我们来看两则中国古代的寓言。十七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今天我们看看这两个寓言各讲了什么故事,寄寓什么道理。
第24课 寓言四则
第二课时
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
纵使,即使
伤害,受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个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聚集的气体
行动
你
为何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体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打水浇田。
3.解释下列句中标蓝词的意思。
待,等到。
讲述。
告知,开导。
伤害,受伤。
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大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课练及答案第22课《寓言四则》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课时训练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吾穿井得一人()
(3)国人道之()
(4)不若无闻也()
(5)有闻而传之者()
(6)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吾穿井得一人 ( )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3.翻译下列句子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危害。
二、阅读理解
瞎子摸象
有王告大臣,汝牵一象来示盲者,时众盲各以手触。
大王唤众盲问之,汝见象类何物?触其牙者言象形如萝菔根。
触其耳者言如箕。
触其脚者言如臼。
触其脊者言如床。
触其腹者言如瓮。
触其尾言如绳。
(选自《涅槃经》,有删改)
【注释】①萝菔:萝卜。
②箕:簸箕。
③臼:舂米的石臼。
5.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注释。
①时众盲各以手触 (A.摸B.接触)( )
②汝见象类何物? (A.象B.相同)( )
6.这个成语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答案
一、1.(1)等到(2)得到、获得(3)说、讲(4)不如(5)听说(6)向
2.得到、获得找到能够
3.(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
(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
(3)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以讹传讹
二、5.①A ②A
6.看待事物要有全局的眼光,切忌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