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付文贵

(重庆市畜牧科学研究院种猪场402460)

摘要:本文从分类、作用机理、耐药性等几方面综述了青霉素类抗生素,以及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出了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配伍禁忌、临床上出现过敏反应的解救措施。

关键词:青霉素类抗生素联合应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抗生素(Antibiotics)是一类重要的β—内酰胺抗生素,自1939年起大量生产。使用以来,为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高效、低毒的有力武器,迄今为止青霉素仍然是医学及兽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兽医临床上,鉴于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认知水平,由于使用范围、剂量不当,针对性不强,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由于配伍不当,药物间相互拮抗、产生反应,使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沉淀、受到破坏而疗效下降,甚至引起毒副反应等。现将青霉素类抗生素及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1、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1-3]

1.1主要抗革兰氏阳性菌的窄谱青霉素,有青霉素G(注射用)钠盐、钾盐、青霉素V(口服用)、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等。

1.2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有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甲氧西林等。

1.3广谱青霉素有氨苄西林、海他西林、阿莫西林等。

1.4对绿脓杆菌等假单胞菌有活性的广谱青霉素,有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替卡西林(Ticarcillin)等。

1.5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菌的青霉素有美西林(Mecillinam)、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替莫西林(Temocillin)等。

2 抗菌作用原理[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菌细胞壁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壁破裂而死亡。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因此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

本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特点是:选择性抑制胞壁的合成,对无胞壁的动物细胞毒性小;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已合成的交联粘肽无作用。

3、细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3.1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1-4]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主要耐药机制在于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是一大类破坏具有β————————

付文贵(1973-):男,四川省崇州市人,兽医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猪的疫病防治研究。

内酰胺环抗生素的钝化酶的总称。它使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生成青霉噻唑酸,失去了与PBPs结合的活性功能部位,从而使其失去了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的功能而失去了抗菌活性。

3.2PBPs介导的耐药机制[1-4]

PBPs即青霉素结合蛋白,是细菌细胞壁合成、维持以及肽聚糖结构特征的调节等有关的一组酶,某些细菌通过改变PBPs的质和量而使其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度降低。由PBPs介导的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因为这种药物有多个作用靶位。因此,只有当所有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作用靶位的亲和力降低时细菌才能达到对药物较高的耐药性。一方面是由于PBPs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使其与这类抗生素的亲和力降低,另一方面是出现了新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即新靶位,抑制了青霉素类药物与PBPs的结合从而降低其抗菌活性。

4、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4,6,7,8]

在防治畜禽疫病过程中,应考虑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稳定性、作用特点等,必须正确、合理的使用,才能奏效,否则,轻者降低疗效;重者造成不良后果。

4.1青霉素类溶液的稳定性

青霉素类抗生素,宜在用前方进行配制,以保证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青霉素类在干燥状态下相对稳定,遇湿即加速分解。青霉素类在水溶液中甚不稳定,放置时间越长则分解越多;对许多环境因素都比较敏感,如:高温、阳光直射、酸碱环境、重金属盐等,都可以破坏青霉素,不仅药效消失,而且产生的致敏物质也增多。

4. 2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配伍禁忌。

4.2.1青霉素类不能与酸性药物的配伍青霉素类在近中性(pH=6~7)溶液中较为稳定,酸性药物可破坏青霉素的β—内酰胺的结构,易使青霉素失效,所以不可合用。最好用注射用水或等渗氯化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类。在兽医临床上,青霉素与酸性药物合用是经常犯的错误,如有人把青霉素与土霉素、链霉素一起用蒸馏水溶解,给雏鸡喷雾,治疗传染性支气管炎。显然这是不对的。因土霉素溶液PH值为2.0~2.9,属于酸性较强的药物。

其他,应尽量避免与四环素注射液(PH2.0)、肾上腺素注射液(PH3.0)、盐酸山梗菜碱注射液(PH4.5)、注射用三磷酸腺昔(PH4.5)、葡萄糖注射液(PH5.0)、氯化钾注射液(PH5.0)、氯化钙注射液(PH5.0)、注射用促皮质素(PH4.2)、盐酸氯丙嗪注射液(PH5.0)、脑垂体后叶注射液(PH3.5)、催产素注射液(PH3.5)等PH值低于5的药物配伍应用,否则难以保证临床效果。

4.2.2青霉素类不能与碱性药液的配伍注射用青霉素钠(或钾)在干燥状态下,稳定不易失效,但如果制成溶液,就极不稳定,对许多环境因素都较敏感,如:高温、阳光直射、酸碱环境、重金属盐等,都可以破坏青霉素,由于青霉素是由β—内酰胺与四氢噻唑两环所组成,是6—氨基青霉烷胺的衍生物,容易被碱性破坏而失去活性,当pH值>8.5时,青霉素可迅速遭到破坏。在兽医临床中,有的把青霉素与碳酸

氢钠注射液配伍,也有人把青霉素与磺胺类钠盐配伍,由于碳酸氢钠和磺胺类钠盐均呈碱性,这样可以在短时间内破坏青霉素,故此种属于错误的配伍。例外的是治疗脑膜炎时,因青霉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而应采用青霉素与磺胺嘧啶合用,但要分别注射,否则会发生理化性配伍禁忌。

4.2.3 与以醇为溶剂的注射液的配伍禁忌研究表明,醇对青霉素类的作用因浓度不同而异,2%以下的醇,对青霉素无破坏作用;高于2%时,则有轻微破坏作用;25%以上的醇,可迅速破坏青霉素,使之失效。

兽医临床中,如青霉素配伍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眼底封闭注射治疗驴角膜混浊,抢风穴注射治疗骡前肢闪伤等的实例很多,因为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其含乙醇量为47~55%,这远远高出于可使青霉素迅速破坏的最低浓度25%。

4.2.4青霉素不能与配伍后发生浑浊、沉淀和降低效价的注射剂配伍。

青霉素G钠和钾与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注射用辅酶A、注射用细胞色素c、氨茶碱注射液、盐酸异丙嗪注射液、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注射用硫喷妥钠等配伍,可发生浑浊、沉淀或降低效价变化,应用时,都应避免配伍。

4.2.5青霉素不能与高浓度的盐酸普鲁卡因溶液配伍。

用盐酸普鲁卡因溶液溶解青霉素作炎症的封闭注射,其原理是:青霉素G钠盐或钾盐与盐酸普鲁卡因,可结合成青霉素G普鲁卡因,结合后溶解度大大降低,吸收缓慢,因而延长了青霉素在体内的作用时间。但必须选用盐酸普鲁卡因的最适宜浓度,即0.25~0.5%。浓度过高,则不能全部结合,要剩余过量的盐酸普鲁卡因和产生多量的氯化钠,使结合物溶解度降低,而产生多量沉淀,以致堵塞针头影响注射,注入肌肉后吸收不良则疗效降低。兽医临床上属于此种错误的方例比较常见,如有的给马治疗角膜炎,用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作上下眼睑封闭注射。有的给牛治疗蜂窝织炎,用5%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溶解青霉素,作局部封闭注射。所用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比合理浓度高出10~20倍。

4.3青霉素的作用特点与使用

4.3.1青霉素的作用特点青霉素类抗生素系杀菌性抗生素,只在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它们的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时对治疗有利。[1]

4.3.2青霉素的使用[4-8]

青霉素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一般建议增大青霉素类的给药剂量和重复用药,以提高峰浓度及高浓度维持时间。

有资料表明,青霉素从血液消失后,有一部分被组织吸附,仍能在感染细胞周围的组织液中较持久地呈现抗菌作用。而且剂量愈大,被吸附的量也相对增多,故适当增加剂量可延长青霉素的作用时间,可每隔8~12小时重复用药一次。

重复用药,可根据溶媒和疾病轻重不同而异。用注射用水溶解的青霉素,肌肉注射后吸收很快,15~20分钟血中浓度即可达到高峰,半衰期为0.5~1小时,4小时后80%的药物都从尿中排出,治疗严重感染性

疾病时,所以必须每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在治疗一般性感染疾病时、用有延缓青霉素在体内作用时间的溶媒溶解青霉素,可每隔8~12小时重复用药一次。

家畜口服青霉素后一般容易被胃酸破坏而失效,但家畜有单胃与多胃之别,单胃兽如猪、驴、马,药物可直接进入有胃酸的胃中遭到破坏,所以不能口服青霉素,多胃兽如牛和羊,只第四胃中有胃酸,前三胃中没有胃酸,所以可以口服青霉素。

4.3.3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联合用药方案[9]

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克拉维酸(棒酸)、舒巴坦、他佐巴坦(tazobactan)合用有较好的抑酶保护和协同增效作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酶结合,使其对β-内酰胺类破坏减弱)。如克拉维酸、舒巴坦常与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组成复方制剂用于兽医临床,治疗畜禽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

青霉素类和丙磺舒合用有协同作用(丙磺舒和青霉素竞争肾小球分泌而抑制青霉素类排泄,使青霉素类血药浓度升高)。

青霉素类与氨基糖苷类呈协同作用(青霉素破坏细菌细胞壁,有利于氨基苷类药物进入细菌内发挥作用),但剂量应基本平衡,大剂量青霉素G或其它半合成的青霉素均可使氨基糖苷类活性降低。

青霉素G、苯唑青霉素与TMP联合应用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5、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及抢救[5,6]

5.1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

5.1.1 过敏反应的特点

青霉素类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药物热、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型反应、过敏性休克等,其中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紫绀、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反应,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剂量的大小无关。

5.1.2 家畜发生青霉素的过敏反应临床表现

家畜使用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多发生于猪、绵羊、牛犊、骡驹、成年马和骡。其主要症状:

轻微症状为全身发荨疹,注射部位高度肿胀,多见于马。

重剧症状,各种家畜表现不同:骡:成年骡,行路蹒跚似醉,瞳孔散大,大便失禁。骡、驹,突然倒地,瞳孔散大,眼球突出,视力消失,全身出汗,肌肉震颤,呼吸快速,张口呼吸,角弓反张,结膜充血;猪:先兴奋狂叫,以后转入昏迷,不住作呕吐动作,口吐白沫,末倒前不住转圈,或全身抽搐,或犬坐不起,可视粘膜充血发绀,呼吸困难,心跳快速,肛门、阴门松驰,大小便失禁,全身出汗,瞳孔反应消失,胸腹部出现红疹,很快死亡;绵羊:突然倒地,四肢呈游泳状扒动,肌肉震颤,两眼失神,心跳快而弱,呼吸极度困难,可视粘膜发绀。如抢救不及时,很快死亡;牛犊:狂叫不安,站立不稳,呼吸促迫,口吐

白沫,全身战栗,心音弱而模糊,四肢冰冷,瞳孔反射消失,小便失禁,重者死亡。

5.2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的抢救

5.2.1 目前,兽医界尚无作过敏试验的规定,可在用药前先了解畜主患畜有没有青霉素过敏史,如有,就改用其他抗菌素,如无过敏史者,在注射青霉素后,要至少观察半小时,无反应时,方视作安全。

5.2.2 遇到家畜发生青霉素过敏时,可用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皮下注射。其用量:猪、牛、驹、犊0.2~1ml,牛、马5 ml。也可稀释30倍静注,用量减半,也可静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猪、羊、驹、犊200ml,牛、马500m1。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杖榴.《兽医药理学》(第二版)[M]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2002:200-205.

2、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第14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99:44.

3、朱模忠.《药物手册》(第一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47-55.

4、张国红.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畜禽业,2003,(3):24-25.

5、汤日新,董以爱,等.猪青霉素过敏的处理.[J]家畜生态,2002,23(2):13.

6、胡圣荣.用青霉素治畜禽疾病的学问.[J]饲料世界,2000,(3);32-34.

7、刘年秀.氨苄青霉素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8,(6);30.

8、骆艳秋,姜成,徐文勇.青霉素临床应用综述.[J] 吉林畜牧兽医,2002,(10):47

9、陈志华.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在兽医上的应用.[J]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3,28(7):17-19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应用

青霉素的发现及其应用 【摘要】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是抗生素的一种,它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的、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青霉素的发现曾一时轰动了世界,它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本文主要通过对青霉素的发现、分类、制备、药理药效、应用、研究前景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述,这对于人们更充分地了解和认识青霉素的发现过程、充分掌握其药理药效、研究现状和研究前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青霉素,抗生素,弗莱明,杀菌 前言 青霉素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它的发现曾一时轰动了世界。青霉素帮助了无数二战的将军与士兵挽回自己的生命,它是被看作是与原子弹、雷达并列的二战三大发明之一。1944年,青霉素被中国科学家带回中国,译为“盘尼西林”,是有“一两黄金一支”之说的昂贵且珍贵的药品。神奇的青霉素是抗生素的一种,它是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的、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青霉素的应用非常广泛,自从青霉素得到发现和大量生产,世界各地千百万的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等等当时被认为患上不久就会离开人世的疾病的患者的生命得到了及时的抢救。

1. 青霉素的发现 发现青霉素前 20世纪30年代以前,青霉素尚未被发现,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可以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当时人一旦被检测患了肺结核,毫无疑问的是他不久之后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弗莱明的意外发现[1][2]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是长期从事抗菌物质研究的临床细菌学家,青霉素是在他转换研究课题时偶然发现的。在1928年夏天,弗莱明外出度假时,忘记了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当他3周后回实验室时,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霉菌。凭着敏锐的直觉,细心的弗莱明用放大镜发现这团青霉菌菌落周围的金色葡萄球菌菌落被溶解了。他紧紧地抓住这个细节,一步一步的研究,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可惜的是他未能将这种物质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对青霉素的研究成果,但这篇论文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青霉素的再发现[1][2]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伯利斯·柴恩(Sir Ernst Boris Chain)在旧书堆里突然注意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激起了他对青霉素提纯的兴趣,于是开始做青霉素的提纯实验。由于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下去,并于1939年将这些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柴恩。经过一番不懈的努力,亚历山大·弗莱明与恩斯特·伯利斯·柴恩及霍华德·弗洛里三人因对青霉素的研究取得突破而共同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此后,青霉素因其巨大的效用而影响着全世界。

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9月的一天早晨,英国伦敦圣玛丽医院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很多玻璃培养器皿,上面分别贴着标签写着:链状球菌、葡萄状球菌、炭疽菌、大肠杆菌等。这些都是有毒的细菌,弗莱明收集了它们,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制服它们,把它们培养成无毒细菌的方法。尤其是其中的一种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葡萄球状的细菌,存在很广泛,危害也很大,伤口感染化脓,就是它在“作怪”。弗莱明试验了各种药剂,力图找到一种能杀它的理想药品,但是一直没有成功。 弗莱明来到架子前,逐个检查着培养器皿中细菌的变化。当他来到靠近窗户的一只培养器前的时候,他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道:“唉,怎么搞的,竟然变成了这个样子!”原来,这只贴有葡萄状球菌的标签的培养器里,所盛放的培养基发了霉,长出一团青色的霉花。 他的助手赶紧过来说:“这是被杂菌污染了,别再用它了,让我倒掉它吧。”弗莱明没有马上把这培养器交给助手,而是仔细观察了一会儿。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在青色霉菌的周围,有一小圈空白的区域,原来生长的葡萄状球菌消失了。难道是这种青霉菌的分泌物把葡萄状球菌杀灭了吗? 想到这里,弗莱明兴奋地把它放到了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青霉菌附近的葡萄状球菌已经全部死去,只留下一点枯影。他立即决定,把青霉菌放进培养基中培养。 几天后,青霉菌明显繁殖起来。于是,弗莱明进行了试验:用一根线蘸上溶了水的葡萄状球菌,放到青霉菌的培养器中,几小时后,葡萄状球菌全部死亡。接着,他分别把带有白喉菌、肺炎菌、链状球菌、炭疽菌的线放进去,这些细菌也很快死亡。但是放入带有伤寒菌和大肠杆菌等的线,这几种细菌照样繁殖。 为了试验青霉菌对葡萄状球菌的杀灭能力有多大,弗莱明把青霉菌培养液加水稀释,先是一倍、两倍……最后以八百倍水稀释,结果它对葡萄状球菌和肺炎菌的杀灭能力仍然存在。这是当时人类发现的最强有力的一种杀菌物质了。 可是,这种青霉菌液体对动物是否有害呢?弗莱明小心地把它注射进了兔子的血管,然后紧张地观察他们的反应,结果发现兔子安然无恙,没有任何异常反应。这证明这种青霉菌液体没有毒性。 1929年6月,弗莱明把他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他把这种青霉菌分泌的杀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人们向他祝贺。英国一位显贵建议他申请制造青霉素的专利权,那样将来就会发大财。弗莱明经过考虑,写信婉言拒绝了那位显贵的建议。他说:“为了我自己和我一家的尊荣富贵,而无形中危害无数人的生命,我不忍心。” 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似乎是偶然的,但却是他细心观察的必然结果。让人又感到遗憾的是,当时青霉素还无法马上用于临床治疗,因为青霉素培养液中所含的青霉素太少了,很难从中提取足够的数量供治疗使用。如果直接用它的培养液来治病,那一次就要注射几千甚至上万毫升,这在实际上无法办到。因此,弗莱明只好暂时停止了对青霉素的培养和研究工作。但是他的发现,为后来的科学家开辟了道路。

【医疗药品管理】药理学 抗生素类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十章抗生素类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基本要求重点难点讲授学时内容提要 1 基本要求[TOP] 1.1 掌握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抗菌谱、适应症、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1.2 熟悉青霉素G,各种半合成青霉素以及各种头孢霉素的特点。 1.3 了解两类药物的发展概况。 2 重点难点[TOP] 2.1 重点 青霉素G的理化性质,抗菌谱,抗菌作用原理和作用特点,临床用途。细菌耐药性,过敏反应及其防治。 2.2 难点 比较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各代的特点。 3 讲授学时[TOP] 建议3学时 4 内容提要[TOP]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4.1 第一节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4.1.1 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青霉素G和口服用青霉素V为代表。 2.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甲氧西林和口服、注射用氯唑西林、氟氯西林为代表。 3.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口服用氨苄西林和口服用阿莫西林为代表。 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为代表。 5.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用美西林和口服用匹美西林为代表。 (二)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第一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口服用头孢拉定和口服用头孢氨苄为代表。 2.第二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呋辛和口服用头孢克洛为代表。

3.第三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口服用头孢克肟为代表。 4.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注射用头孢匹罗为代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4.1.2 抗菌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autolysins)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 PBPs是存在于细菌胞浆膜上的蛋白,分两类,一类是具有转肽酶和转糖基酶活性,参与细菌细胞壁合成。另一类为具有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形态有关。细菌种类不同,所含PBPs数目不等。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故对繁殖期细菌的作用较静止期强。 4.1.3 耐药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机制有: 1.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产生的一类能使药物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的酶。 2.与药物结合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 3.改变PBPs 可发生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 4.改变菌膜通透性敏感G-菌的耐药主要是改变跨膜通道孔蛋白(porin)结构。接触抗生素后,突变菌株的该蛋白基因失活使蛋白表达减少或消失,导致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入菌内大量减少而耐药。 5.增强药物外排在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它是一组跨膜蛋白,由①转运子(transporter);②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③附加蛋白(accessory protein)组成。细菌可以通过此组跨膜蛋白主动外排药物,从而形成了低水平的非特异性、多重性耐药。 6.缺乏自溶酶当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降或仅有抑菌作用时,原因之一是细菌缺少了自溶酶(autolysins)。 4.2 第二节青霉素类抗生素[TOP]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分析报告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一季度住院患者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按DDDs计) 二、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完成情况 三、成效分析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天)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以上指标均在二级医院要求的范围之内。 2、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100%, 我院使用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用万古霉素(目录外)审批,使用流程符合规定。2月份妇产科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 4DDDs。 3、2015年1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比例29.4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2%均超过要求。

儿科,急诊科、五官科室抗菌药物处方比例58%,54%,52%远超20% 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40% 与2014年第一季度同期比较 与2014年同期相比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有所提高,但未到达大于40%的要求。 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病原学检查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一季度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仅为31.9%, 四、不足之处 1、一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9.43%、42%超过要求,门诊儿科处方比例58% 2、一季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40%)28.43%、38%、29.3%,未达到不低于40%的要求。 3、改变抗菌药的给药途径,用于局部粘膜。我院五官科常给病人雾化吸入庆大霉素疗程3到7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指出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庆大霉素是静脉注射剂,雾化使用是否能起到药效目前没有充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的发展历史 青霉素(Penicillin,或音译盘尼西林)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 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分 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 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一.青霉素的发现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 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亚历 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2月13日英国伦敦大学圣玛莉医学院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在他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研究导致人体发热的葡萄球菌。由于盖 子没有盖好,他发觉培养细菌用的琼脂上附了一层青霉菌。这是从楼上的一位研究青霉菌 的学者的窗口飘落进来的。使弗莱明感到惊讶的是,在青霉菌的近旁,葡萄球菌忽然不见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深深吸引了他,他设法培养这种霉菌进行多次试验,证明青霉素可以 在几小时内将葡萄球菌全部杀死。弗莱明据此发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193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钱恩(Earnest Chain, 1906-1979)、弗洛里(Howard Florey, 1898-1968)及希特利(Norman Heatley, 1911-2004)领导的团队提炼出来。 二.青霉素的药效 1.青霉素的药理 青霉素药理作用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青霉素的结构与细胞壁的成分粘肽结构中 的D-丙氨酰-D-丙氨酸近似,可与后者竞争转肽酶,阻碍粘肽的形成,造成细胞壁的缺损,使细菌失去细胞壁的渗透屏障,对细菌起到杀灭作用。 2.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青霉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观察

青霉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观察 发表时间:2015-03-16T13:29:17.0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0期供稿作者:李琳 [导读] 因为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使青霉素分解破坏,维生素C注射液中的每一种成分。 李琳 (黑龙江省妇幼保健院 150000) 【摘要】目的:讨论青霉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采用传统青霉素过敏试验皮内注射法与青霉素快速过敏试验法作对照并观察记录。结果:两种方法的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霉素皮试仪准确性高,效果安全可靠,临床应用最好实行每日剂量2~4次给药方案。 【关键词】青霉素抗生素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0-0033-02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的细胞只有细胞膜而没有细胞壁,因此对人类毒性较小。青霉素具有高效、低毒,剂量选择幅度较大等有点,所以青霉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用药剂量逐渐递增。临床上虽有不良反应,大部分集中在药物的过敏、药效及临床所忽视的不良反应上。青霉素及β-内酰胺抗生素在临床使用时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甚至发生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由于青霉素的过敏反应较危险,所以在使用时必须先对患者进行过敏试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8年9月~2009年1月48例来我院就诊的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年龄50~67岁。患者均无其他药物过敏史,经试验结果均对青霉素不过敏。 1.2 方法 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试验,快速过敏实验法为试验组,传统青霉素皮内试验法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做青霉素快速过敏试验和皮内试验,进行临床观察,对照局部体征及全身反应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 1.2.1 青霉素快速过敏试验法? 取注射用水(严禁用生理盐水)将青霉素稀释成每毫升含1万u浓度的试液,用注射用水棉签擦净前臂内侧皮肤(忌用乙醇),在电极板负极的方形头子上滴上配好的试液1滴(0.1 ml即1000 u),中间圆形正极上滴注射用水1滴,将电极板束于前臂内侧面,按下“开关”、“工作”键,此时数码管数点闪亮。受试5 min后蜂鸣器自动报警“试毕”。此时取下电极板,再经5 min后观察皮肤反应情况。阴性:在青霉素及注射用水的电极板下试验处皮肤充血和压迹程度相同,1~2 min消失,全身无反应。阳性:试验处皮肤出现明显突起的风团或大丘疹,周围充血或不充血。部分患儿伴有臂部痒、刺、灼、压等感觉或全身反应,为强阳性[1]。为防止青霉素迟发性变态反应,须继续观察5 min[2]。 1.2.2? 青霉素皮内试验法? 将青霉素溶于生理盐水配制成每毫升含500u浓度的皮试液,每次取0.1ml(即50u)做皮内试验,20min后观察皮肤反应情况。阴性:皮丘大小无改变,周围无红肿及全身反应。阳性:皮丘隆起增大,出现红晕,直径大于1cm,周围有伪足伴局部痒感。可有头晕、心慌、恶心,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1.3 经实验,两种试验均无人出现过敏反应,证实青霉素适合广谱应用。 2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原因及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系由抗原、抗体相互作用而引起,青霉素G是一种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组织蛋白质结合而成为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内。当过敏体质的人遇有相应抗原进入机体后,即发生过敏反应。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药疹、药物热和过敏性休克等,可见速发反应和迟缓反应两种形式。 2.1 速发反应 在做皮试或注射后数秒钟和数分钟即出现全身过敏反应,有时呈闪电式发生。表现有胸闷、心悸、口舌发麻、气短、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弱、血压急剧下降。继则神志丧失,大小便失禁、昏迷后抽搐。 2.2 迟缓反应 注射后数小时或3天后才出现红疹等。偶有于用药后数日突然发生过敏性休克者。 3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要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抢救,要迅速及时,就地抢救为原则。 3.1 立即停药、平卧、保暖、氧气吸入。 3.2 即刻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小儿酌减,如症状不缓解,可每20~30min皮下或静脉再注射0.5ml,同时给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或用氢化可地松200~3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 3.3 抗组织胺类药物如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肌肉注射。 3.4 针刺疗法:如取人中、内关等穴位。 3.5 经上述处理病情不见好转,血压不回升,需扩冲血容量,可用右旋糖酐。必要时可用升压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等。 3.6 呼吸受抑制可用兴奋剂,如尼可刹米、山梗茶碱等。必要时行人工呼吸或行气管切开术。 3.7 心脏骤停时,心内注射强心剂,并行胸外心脏按压。 3.8 肌肉张力减低瘫痪时,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1ml。在抢救同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如意识状态、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尿量和

青霉素的临床应用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分类: (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基青霉素)。 (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 (3)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 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②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二、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 1. 青霉素: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注,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青霉素类抗生素为长效制剂,肌注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青霉素类抗生素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青霉素类抗生素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适用于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2.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耐药者除外)感染,如败血症、脑膜炎、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等;也可用于溶血性链球菌或肺炎链球菌与耐青霉素葡萄球菌的混合感染。单纯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或青霉素敏感葡萄球菌感染则不宜采用。 3. 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的抗菌谱较青霉素为广,对部分革兰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亦具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青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氨苄西林为肠球菌感染的首选用药。 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谱较氨苄西林为广,抗菌作用也增强。除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外,对铜绿假单胞菌亦有良好抗菌作用;适用于肠杆菌科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胆道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品课件)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测试题 1. 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T,F) 2. 应用头孢菌素前应进行皮内试验(T,F) 3. 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T,F) 4. 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不宜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即使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敏感(T,F) 5. 两性霉素B静滴容易发生发热、高钾血症、肾功能不全等不良事件(T,F) 6. 头孢唑啉可用于治疗MSSA、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T,F) 7.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未成年人(T,F)

8. 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万古霉素(T,F) 9. 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无需合并抗厌氧菌药物(T,F) 10. 治疗不典型病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T, F) 11. 两性霉素B静滴时较少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T,F)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治疗(T, F) 13. 某些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较大剂量使用时可有出血倾向(T,F) 14. 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肺炎(T, F) 答案 1. F, 2. F, 3. F 4. T,

5 F 6 F 7. T 8. F 9. T 10. F 11. F 12. F 13. T 14. T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测试题——题型来源于:宁夏远程网__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 1、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因为耐药尽量不选择哪种抗菌药物()? A:大环内酯类药;B:头孢菌素类;C:青霉素;D:喹诺酮类药 2、以下不属于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是():

A:红霉素;B:庆大霉素;C:阿奇霉素;D:克拉霉素3、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最突出的原因是()A:患者药物知识的欠缺;B:药品不合理的销售方式;C:医院现行的体制;D:医务人员知识的欠缺 4、据调查我国住院患者中大概有多大比例的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 A:40%;B:60%;C:80%;D:95% 5、所谓合理用药是指() A:选择正确的药物和给药途径;B:要以最小的社会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果;C:安全;D:以上都是 6、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必须要加强哪方面的管理() A:选择正确的药物和给药途径;B:要以最小的社会消耗取得最大的社会效果;C:安全;D:以上都是 7、我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最常见的是() A:有适应症却没有用;B:该用高剂量的时候的剂量不足;C:没有适应症却用了,或使用抗菌药物剂量过大、疗程过长;D:选用对病原体不敏感的药物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总结性分析,主要包括的方面有:药物浓度、抗菌谱、给药方式和注意事项等。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过敏反应少和组织体液浓度高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得该类药物的耐药率增强了,出现了较多的不良反应,所以必须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合理的应用。 标签:头孢菌素;抗生素;应用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过敏反应少和组织体液浓度高等特点,它是一种广谱半合成的抗生素,由抑制细菌细胞壁和繁殖期杀菌剂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近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临床上出现了较严重的滥用现象。因此,临床上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必须做到科学合理。本文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总结性分析,主要包括的方面有:药物浓度、抗菌谱、给药方式和注意事项等。 1头孢菌素的品种及作用特点 1.1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对肺炎链球菌等G+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作用比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要强。它对革兰阴性肠道菌株一般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对β-内酰胺酶的作用具有不稳定性。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肠球菌通常情况下起不到任何效果,并且存在较大的肾毒性。第一代头孢菌素的代表药物,主要包括: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等。 1.2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较广,对G-菌的抗菌的作用比第一代头孢菌素强,它改进了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作用。第二代头孢菌素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比较,其不良反应明显变轻了。第二代头孢菌素的肾毒性比第一代低,对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较好,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第二代头孢菌素对泌尿系统和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第二代头孢菌素的代表药物,主要包括:头孢丙烯、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和头孢克洛等。 1.3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药效比第一、二代明显要强,它对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非常稳定,抗菌谱扩大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较强。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多数品种的组织都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对肾脏无毒性,它对严重的感染作用较强。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代表药物,主要包括:口服品种(头孢泊肟、头孢克肟等)、注射用品种(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等)。 1.4第四代头孢菌素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球菌抗菌活性强于第三代,弱于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本类药物可分为:(1)主要作用于革兰阳性细菌的药物,如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 (苯氧甲基青霉素)。(2)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如甲氧西林(现仅用于药敏试验)、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3)广谱青霉素,抗菌谱除革兰阳性菌外,还包括:①对部分肠杆菌科细菌有抗菌活性者,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②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具抗菌活性者,如哌拉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 一、适应证 1. 青霉素:青霉素适用于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敏感(不产青霉素酶)金葡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丹毒等,也可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心内膜炎,以及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白喉、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李斯特菌病、鼠咬热、梅毒、淋病、雅司、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奋森咽峡炎、放线菌病等。青霉素尚可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某些操作或手术时,预防心内膜炎发生。 普鲁卡因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基本相同,供肌注,对敏感细菌的有效浓度可持续24小时。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轻症感染。 苄星青霉素的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本药为长效制剂,肌注120万单位后血中低浓度可维持4周。本药用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及扁桃体炎,预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风湿热;本药亦可用于治疗梅毒。 青霉素V对酸稳定,可口服。抗菌作用较青霉素为差,适用于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轻症感染。 2.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类:本类药物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仿,但抗菌作用较差,对青霉素酶稳定;因产酶而对青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敏感,但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对本类药物耐药。主要适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甲氧西林

浅谈青霉素的临床作用

浅谈青霉素的临床作用 摘要: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1]。随着青霉素类药物的发展,它们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联合用药的品种增多,药物之间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多,造成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加重以及卫生资源浪费。为了促进临床抗感染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安全性,本文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作用及副作用注意事项作简要探讨。 关键词:青霉素临床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 1概念理解 1.1青霉素[2] 青霉素又被称为青霉素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1.2副作用 副反应指应用治疗量的药物后所出现的治疗目的以外的药理作用。 2青霉素分类[3] 本类药物包括以下四类: 1.天然青霉素,包括青霉素G、青霉素V、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嗜血杆菌属。 2.氨基青霉素类,包括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巴氨西林、匹氨西林等。这一组主要用于对青霉素敏感的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和流感杆菌等。 3.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包括本类药物包括氯唑西林、双氯西林、苯唑西林、

氟氯西林、甲氧西林、萘夫西林等,本组青霉素对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属亦有良好作用。 4.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包括羧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本组药物对草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天然青霉素或氨基青霉素为差,但对某些革兰阴性杆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有抗菌活性。 3青霉素的主要作用[4] 青霉素是一种高效、低毒、临床应用广泛的重要抗生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但与此同时,部分病菌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药效更强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获得抵抗基因,并以植物为原料开发抗菌类药物。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使用该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干粉剂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4青霉素的副作用 青霉素的副作用一般有以下三种: 1.变态反应。这是最常见的。以皮肤过敏(荨麻疹、药疹等)和血清病样反应较多,但一般不严重,停药后可消失。

青霉素的研究综述

姓名:何科伟学号:09312071 班级:09药学(2)班 有关青霉素的研究综述 摘要:青霉素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第二次时间大战期间,青霉素青霉素拯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同时也成就了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人们把青霉素、原子弹和雷达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三大发明。时至今日它依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作用机理、合理应用、耐药性、合成一、霉素的发现、发展史 (一)青霉素的发现 1928年9月,弗莱明来到实验室检查培养皿时发现一个没加盖的培养皿长出了一团青色的菌,但令他惊奇的是,与青色霉菌接触的葡萄球菌都在消。于是他又开始了进一步的研究,惊讶的发现,不仅这种青色霉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真正杀菌的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1]. 1935年钱恩正注重研究溶酶菌的效能[2],他在图书馆献时无意中发现了弗莱明发表的关于青霉素的文章,这篇文章极大地鼓舞了钱恩正的同事弗洛里。于是他们便把精力投入到青霉素的研究中去。经过多年的研究,于1940年两人把研究成果刊登在著名的杂志上,一直在关注这项研究的弗莱明发现了这篇文章,深受鼓舞,于是他们便开始一起有关青霉素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派上了用场,一开始并不顺利,很多人对他表示怀疑,直到后来受伤的士兵越来越多,青霉素的需求也不断在增加,它的疗效也逐渐显露出来,救了许多受伤的战士。在诺曼底战役中,一位陆军少将由衷的称赞道:青霉素是治疗战伤的一个里程碑。并在军方的大力支持下青霉素走上了工业化生产的道路。使得曾经危害人类的疾病,如猩红热、白喉、淋病、梅毒、肺炎、伤寒等,都受到了有效的抑制。

兽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应用及污染防治

兽用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应用及其检测方法 (08生物技术一班邸龙 0809020104) 摘要青霉素自上世纪40年代问世以来,距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以其高效、低廉、低毒的特点,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医药科技的高速发展,很多新的抗生素不断涌现,但青霉素以其独有的特点仍无法为其他抗生素所替代。尤其是在我国畜牧养殖业,青霉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抗菌药物。本文详细阐述了青霉素类抗生素在畜牧业上的应用,畜产品中青霉素类药物的污染以及检测方法。 关键字青霉素;应用;检测方法;污染 1、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应用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内酰胺类抗生素自1939年起大量生产使用以来为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高效低毒的有力武器迄今为止青霉素仍然是医学及兽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 在兽医临床,鉴于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认知水平由于使用范围、剂量不当,针对性不强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由于配伍不当药物间相互拮抗发生反应,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沉淀而疗效下降甚至引起毒副反应等。现将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一)注射用青霉素钠(钾) 1. 抗菌谱。本品为窄谱抗生素,抗菌作用强,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阴性球菌有作用。主要敏感病原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猪丹毒杆菌、化脓性稳秘杆菌、破伤风梭菌、猪放线杆菌、李氏杆菌、嗜血杆菌属、钩端螺旋体等,但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很弱,对支原体属、衣原体属、立克次体属、真菌和病毒均无效。 2. 作用与用途。青霉素适用于治疗或预防敏感菌所致的各种局部和全身性的感染。特别适宜用于治疗一些急性传染病综合症,如各种呼吸道感染、肾盂肾炎、乳腺炎、子宫炎、肺炎、败血症、脓肿等,是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链球菌感染,如急性败血症、乳腺炎、肺炎、脑膜炎、关节炎、淋巴结炎、中耳炎、产褥热等;葡萄球菌感染,如各种化脓性疾病、蜂窝织炎、乳腺炎、子宫

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一季度住院患者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按DDDs计) 二、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完成情况

三、成效分析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天)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以上指标均在二级医院要求的范围之内。 2、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100%,我院使用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用万古霉素(目录外)审批,使用流程符合规定。2月份妇产科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4DDDs。 3、2015年1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比例29.4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2%均超过要求。

儿科,急诊科、五官科室抗菌药物处方比例58%,54%,52%远超20% 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 40% 与2014年第一季度同期比较 与2014年同期相比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有所提高,但未到达大于40%的要求。 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病原学检查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一季度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仅为31.9%, 四、不足之处 1、一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9.43%、42%超过要求,门诊儿科处方比例58%

2、一季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40%)28.43%、38%、29.3%,未达到不低于40%的要求。 3、改变抗菌药的给药途径,用于局部粘膜。我院五官科常给病人雾化吸入庆大霉素疗程3到7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指出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庆大霉素是静脉注射剂,雾化使用是否能起到药效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而雾化是很容易产生耐药菌,这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之一,应当引起重视。 五、原因分析 1、一季度门、急诊诊处方比例,儿科1月份为58%与季节性因素有关。 对各种单纯性病毒感染的病人,如流感,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秋季腹泻等多系病毒感染所致使用用抗菌药物,若无合并细菌感染,盲目使用抗菌药治疗,不仅无明显疗效,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但。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表现之一 2、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低存在技术方面因素,病原检查多采用传统细菌培养法,该方法耗时长,阳性培养结果3~4d才能报告,而血培养阴性结果7d后才能报告,不便于早期指导临床针对性用药,很大程度影响了医生的送检积极性。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医师的长期经验性用药习惯未改变。 4、医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知识不熟悉,对各个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疗程,抗菌谱知识缺乏。给药间隔时间、剂量和疗程不足或过大。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必须保证血药浓度大于MIC 值时才能发挥抗菌作用,正确的给药方式为每6~8小时给药一次,且宜用100ml 输液滴注,这样才能保证在体内保持足够杀灭细菌的血药浓度。但临床中常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