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合集下载

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

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

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一、入川初期部队序列表(1933年春)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曾中生①政治部主任张琴秋②副主任傅钟第十师师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参谋长吴展政治部主任傅钟(兼)28团团长汪烈山政委甘良发29团团长徐士奎政委肖永贵30团团长方庆焱政委詹才芳第十一师师长倪志亮政委李先念政治部主任周光坦31团团长李德堂(后陈再道)政委叶成焕32团团长孙玉清政委徐长勋33团团长程世才(兼政委)第十二师师长旷继勋政委甘元景副师长何畏政治部主任韩继祖34团团长许世友政委熊国其35团团长王学礼36团团长余天云副团长韩东山第七十三师师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黄超217团团长洪美田政委闻盛世218团团长徐深吉政委陈少清219团团长陈友寿政委曾传六二、1933年秋扩编时部队序列表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兼)副主任曾传六傅钟第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副军长刘世模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后洪学智)第10师师长汪乃贵政委甘良发(辖第 28、第 29、第 30团)第11师师长陈再道政委叶成焕政治部主任彭瑞珍(辖31、32、33团)第12师师长刘世模(兼后张才千)政委徐长勋政治部主任吴世普(辖34、36团)第九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第25师师长许世友(兼)政委陈海松(辖73、74、75团)第27师师长王学礼(后刘理运)政委梅宏华副师长武传圣(后汪成功)(辖79、80、81团)第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张成台(后李天焕)第88师师长汪烈山政委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汪加申(辖262、263、264团)第89师师长柴洪儒政委杜义德政治部主任裴寿月(辖265、266、267团)第90师师长邹洪盛(后徐盛礼)政委程世才政治部主任李述方(辖268、270团)第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兼)孙玉清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黄超(后张成台)第91师师长朱德崇政委林英安政治部主任张仕全(辖271、273团)第92师师长陈友寿政委杨朝礼政治部主任洪学智(辖274、275、276团)第93师师长叶道志政委王德安政治部主任冯秀之(辖277、279团)第三十三军(1933年10月)全军共1万余人军长王维舟③政委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11月后到职)第97师师长师长罗南辉(兼任)(辖289、290、291团)第98师师长师长蒋群麟政委龚堪彦(辖292、293、294团)第99师师长师长冉南轩(辖295、296、297团)三、与一方面军懋功会师后部队序列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兼)副主任曾传六傅钟第四军军长许世友政委王建安参谋长张宗逊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第十师师长王友均(后王近山)政委叶道志第十一师师长周世元政委陈锡联第十二师师长张贤约政委胡奇才第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第二十四师师长韩东山政委盛修铎第二十七师师长陈家柱政委李德明第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第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政委郑维山第八十九师师长邵烈坤政委张文德第九十师师长汪乃贵第三十一军军长余天云政委詹才芳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张成台(后朱良才、王新亭)第九十一师师长余家寿(后徐深吉)政委桂干生第九十三师师长柴洪儒政委叶成焕第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荣第九十八师师长吴世安政委吴成忠第九十九师师长王波政委王德安注释:①曾中生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2010-07-26 14:57:04|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订阅本文引用自alisonke(王慕康)《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红色记忆系列——之十三三、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

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

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3万余人。

时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下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

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政府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

10月12日,迫于政府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

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物质,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苏区到达顶峰时期。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长征各队伍

长征各队伍

长征各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万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36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2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乘42岁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司令员叶剑英37岁政委陈云29岁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武亭是朝鲜人延安派领袖)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31岁政委宋任穷25岁3、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林彪28岁政委聂荣臻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参谋长左权29岁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第一师(下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第2团政委邓发24岁第二师(下辖第4、5、6团)政委刘亚楼23岁第4团团长耿飙24岁政委杨成武20岁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28岁政委肖华18岁4、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

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军团长彭德怀36岁政委杨尚昆27岁李富春34岁参谋长邓萍26岁第四师师长张宗逊26岁政委黄克诚32岁第五师师长李天佑20岁政委钟赤兵20岁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政治处主任王平27岁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5。

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39岁政委李卓然35岁参谋长陈伯钧24岁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34岁6、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42岁7、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31岁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29岁注: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1-1出身三个方面军的元帅大将上将

1-1出身三个方面军的元帅大将上将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红一方面军(115师343旅)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由总前敌委员会兼任领导,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中央军委总司令朱德(元帅)总参谋长刘伯承(元帅)政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上将)政治保卫局红军工作部执行科科长李涛(上将)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指挥科科长周士第(上将)教导营营长陈士渠(上将)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诚(上将)司令部教育科科长陈奇涵(上将)政治部破坏部(敌工部)部长周桓(上将)军委纵队司令叶剑英(元帅)政委宋任穷(上将)干部团团长陈赓(大将)干部团特科营营长韦国清(上将)教员宋时轮(上将)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元帅)政委聂荣臻(元帅)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保卫局长罗瑞卿(大将)后方部部长赵尔陆(上将)第1师(1、2、3团)师长李聚奎(上将)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1团团长杨得志(上将)第2师(4、5、6团)政委刘亚楼(上将)(37)师长黄永胜(上将)4团政委杨成武(上将)5团政委赖传珠(上将)第15师(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上将)政委肖华(上将)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元帅)(10月)参谋长肖劲光(大将)随营学校任党的总支书记唐亮(上将)卫生部政委李志民(上将)第4师师长张宗逊(上将)政委黄克诚(大将)第5师师长李天佑(上将)政委钟赤兵第10团政委杨勇(上将)第11团政委张爱萍(上将)政治部主任王平(上将)第12团政委苏振华(上将)红五军团(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陈伯钧(上将)第13师政委朱良才(上将)红八军团(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并入五军团)军团长周昆参谋长张云逸(大将)红九军团(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参谋长郭天民(上将)(34年10月从中央苏区出发,35年10到达陕北,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出发时8万6千人,到达7千人)红军大学学员邓华(上将)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元帅)副总指挥萧克(上将)参谋长李达(上将)红2军团(120师358旅)军团长贺龙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上将)第4师(10、11、12团)第5师(13、14、15团)师长贺炳炎(上将)第6师(16、17、18团)政委廖汉生18团政委余秋里红6军团(120师359旅)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上将)政治部主任夏曦第16师(46、47、48团)第17师(49、50、51团)第18师(53团)(35年11月湘西出发,36年10月到宁夏,历时11月16000里,出发时21000人,到达13300人。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中国工农红军百科名片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目录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中央颁布第一次反“围剿”(1930)第二次反“围剿”(1931)第三次反“围剿”(1931)第四次反“围剿”(1932)第五次反“围剿”(1933)长征改编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1935年7月的序列表1935年11月——1936年10月1936年12月——1937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中央颁布第一次反“围剿”(1930)第二次反“围剿”(1931)第三次反“围剿”(1931)第四次反“围剿”(1932)第五次反“围剿”(1933)长征改编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1935年7月的序列表1935年11月——1936年10月1936年12月——1937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展开编辑本段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一、时间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6年10月22日,共742天,合2年零12天。

二、人数长征出发:约300000人;长征结束:约25000人。

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

1、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出发人数86789人,抵达终点约六七千人。

2、红四方面军:出发人数8万多人,1936年到陕北约3万人(含西路军)。

3、红二方面军:出发人数1.7万人,抵达终点约1万余人。

4、红25军:出发人数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

三、行程总行程6.5万余里;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二万余里红四方面军:一万余里。

红25军:近万余里。

长征经过省:14个。

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甘肃、陕西等。

翻越大山:40余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海拔4000米以上20座山。

跨过大河:近百条,其中大河24条。

四、战斗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15个整天进行大决战;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攻占大小城市62座。

五、年龄主要领导人平均年龄31岁;军级领导平均年龄28-29岁;师、团将领平均年龄25岁;年龄最小的红军:9岁。

长征开始时,9位元帅平均年龄36.5岁;8位大将平均年龄31.7岁;48位上将平均年龄25.9岁;157位中将平均年龄23.8岁。

六、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其中,师职干部80多人。

七、功勋1955年首次授衔,中将以上245名中222人参加过长征。

红一方面军:元帅8人,大将7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红二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4人红四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4人,中将51人八、装备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余支,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图文版)作者铁岭晓豊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土城渡口二渡赤水太平渡口三渡赤水茅台渡口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巧渡金沙江,2金沙江。

红军四渡赤水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迫使敌滇军仓皇东调,红军乘虚直入云南,巧渡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岩洞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泸定桥。

红军夺桥时,敌人将桥板烧毁。

红军攀着铁索前进,攻占了对岸桥头堡爬雪山过草地攀登六盘山清平乐 . 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1929年,中共中央军事部向各省委通报了各地红军概况,随后在1930年4月15日的《中央军委军事工作大纲》中规定了全国红军军级建制的番号和活动区,这时红军共有军级建制十四个,编为红(军第)一军至红十四军。

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统一了红军的编制,并对军以下建制的番号和序列作出了统一规定。

193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已有主力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这一决定未得到各部队执行,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

并再次命令将全国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只有预定改编为红三军的红二军团与预定改编为红四军的红一军、红九军、红十五军中的红一军、红十五军执行了决定,改编为红三军与红四军。

其余各部仍未进行改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