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剧情介绍

合集下载

《 长亭送别》 课件(48张PPT)

《 长亭送别》 课件(48张PPT)

三、整体感知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 分为四个场面。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故事的四个场景(学生 讨论)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 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 】【二煞】 :【一煞】【收尾】 明确: ① 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 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 ③ 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 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 离别后的痛苦。
(7)谂知( shěn) (9)绣衾( qīn ) (11)赓续( ɡēnɡ) (13)胸臆( yì )
(8)玉醅( pēi ) (10)鸾鸟( luán) (12)罗帏( wéi ) (14)笑靥( yè )
(二)辨识通假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
“却”同“恰”,才,刚刚
(三)一词多义

(3)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古义: 争取,博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挣扎。
(古4)义鞍:马_秋__风__里__,__最__难__调__护__,__最__要__扶__持_____留__意__。________
今义:搀扶;扶助,护持。
1.红娘将酒来 2.俺今日将莺莺与你 3.彼所将中国人不过五六万 4.曹操自江陵将顺流而下 5.出郭相扶将 6.将进酒 7.暂伴月将影
1.动词,拿 2.介词,把
3.动词,率领 4.副词,将要 5.动词,扶持
6.表敬动词,请

谈《长亭送别》的诗情画意

谈《长亭送别》的诗情画意

谈《长亭送别》的诗情画意《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描写莺莺送张生进京应考的情景。

从元末起,《西厢记》已经有了“天下夺魁”的盛誉,王实甫的华美文采又被比拟为“花间美人”,清王士贞亦称“北曲故当以《西厢记》压卷”,金圣叹更赞《西厢记》为“千古奇文,非人为之,神为之,鬼为之也”。

我认为,《西厢记》在古代戏曲中能有如此高的地位,固然因为有从《莺莺传》到董《西厢》再到王《西厢》的逐步理想的故事和人物,但再好的思想,如若离开了艺术的表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明代朱权在评《西厢》时写道:“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总之,《西厢记》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正是它成功的重要因素。

而《长亭送别》正是《西厢记》中最能表现诗情画意的部分。

具体说,《长亭送别》的诗情画意表现在词美、境美、情美。

先说词美。

中国的戏剧都是诗剧,所以要求唱词都是诗歌。

而《长亭送别》尤为出色。

像[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有很浓厚的宋词味道,渲染送别的凄冷氛围。

[脱布衫]中“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又有很鲜明的律诗中的对仗气息,使离宴笼罩在秋风萧瑟之中。

再像[叨叨令]用了不少“儿”化的词,如车儿、马儿、花儿、靥儿、被儿,枕儿、衫儿、袖儿、书儿、信儿,再配上几组叠音词,如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忄西)(忄西)惶惶。

此曲还把这些用排比、反复手法衔接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

《长亭送别》中还有些唱词纯粹是民间口语,最出色的要数[滚绣球]中“马儿迤违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写出了莺莺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深情。

语句通俗自然,生动活泼,合乎音律。

在[一煞]中“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把“无语”和“有声”(马嘶)两相对照,既突现了凄苦的离情,又因“古道”的联想,平添了苍凉的况味,属出语平易,含情无限的诗句。

此外,《长亭送别》在曲词里使用比喻、夸张、用典、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自然而纯熟,“词句警人,满口余香”。

【课外阅读】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

【课外阅读】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

【课外阅读】王实甫《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

《西厢记》的故事,取材于唐人传奇小说。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面的—折。

关于元杂剧的一般知识。

元杂剧指元代盛行的北曲杂剧。

其剧本,从结构上说,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而《西厢记》则大大突破了,一共五本二十一折,是元杂剧中规模最大的。

元杂剧每一折用一套曲子,这些曲子都属于同一宫调,在第一支曲子上标出宫调的名字。

元杂剧在每本四折外,一般还加有“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析之间,用以衔接剧情,相当于过场戏。

元杂剧剧本,从内容上说,主要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

曲词是剧中人物的唱词,有严格的格律,是元杂剧的主体。

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

元杂剧以唱为主,说白是宾,所以称为宾白。

宾白包括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分白等样式。

独白,是一个人独自说白;对白,是二人或二人以上的对话;带白,是唱曲的过程中偶尔插入的几句说白;插白,是主唱的角色在唱曲时,另一角色插入的几句说白;旁白,是剧中人物对话时,要表明自己的心事,而又不能让对方知道所采用的方式。

现代戏曲也称之为“打背弓”。

分白,是二人各自道白,而所说的内容又是彼此有关系的。

故事情节主要靠宾白交代出来。

科范,是元杂剧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指示。

下面再谈《西厢记》故事的渊源和发展。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中唐诗人元稹所作的传奇《莺莺传》,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

在这篇传奇中,张生是个骗取了莺莺的爱情,却又另娶高门的轻薄书生,莺莺则是个饮恨吞声的悲剧形象。

但作者却回护张生,借张生之口说莺莺是“尤物”,“妖孽”,而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卑污行为却被美化为“善补过。

”这种“女人祸水”的观点,反映了《莺莺传》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暴露了封建士大夫的传统偏见。

宋代以崔、张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有《调笑转踏》和《商调蝶恋花》。

这些作品,内容都未超出《莺莺传》的范围,但观点却有变化。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收尾》曲词鉴赏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 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 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 急,去后何迟? 1、联系《一煞》,谈谈“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的特点。
①时间较《一煞》更迟,青山、疏林、古道、禾黍 都融入四围山色之中。
西 厢 • 玉骢 cōng 记 • 金钏 chuàn
• 禾黍 shǔ • 蹙眉 cù • 玉醅 pēi • 忏悔 chàn • 暮霭 ǎi • 赓 gēng
迍迍 zhūn 靥儿 yè 挣揣 zhèng chuài 谂知 shěn 泠泠 líng 霎时 shà 揾 wèn 珙 gǒng
西 厢 记
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卷情景 交融的别离图。”这幅图由几个画 面组成?请为这些画面拟个小标题。
西 厢 记
长亭送别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西 元杂剧简介 厢 元曲分为 杂剧和散曲,散曲包括 记 小令和套数 。元杂剧的产生、 繁荣,标志着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 金时代的到来。
正宫是什么名?端正好是什么名?
西 宫调 :即曲调,表声音高低。元曲常用 厢 的有五宫四调,包括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 记 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
西 厢 记
一曲【端正好】,诗意浓郁, 哀愁绵长,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互 统一,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一在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 一在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 一在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因景生情 情景交融
《滚绣球》曲词鉴赏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 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 (刚刚)告了相思回避(停止),破题儿(离别的开始) 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chuan);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
双玉读曲
宝玉正踟蹰[chí chú ]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 :“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 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 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 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 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 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 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 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 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 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 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 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 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 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得卖也”。他 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 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什 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地狱不得超生 ,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金圣叹,也因评点《西厢》而 不得善终云云。 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 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 是 超 越 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 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 情别绪则隐寓其中。埋 之秋景,此句将青山摄入 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 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怨“芳草”无情,正见 画面,并使天、地、山、 色彩斑斓的画面。
出作者多情、重情。 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赏析
【滚绣球】 恨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恨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

长亭送别 PPTPPT课件

长亭送别 PPTPPT课件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 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也是以爱情为题材的元代 杂剧的高峰。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 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021/8/22
4
第4页/共64页
➢王 实 甫 的 杂 剧 《 西 厢 记 》 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时越 复恨 杂越 感深 情, 。表
现 了 离 别
[叨叨令]排比、反复手法;先用儿 化词,后用五个叠词;排比、反复 和叠词的运用使剧中人物哽咽泣诉 的口吻毕现,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 回环流转,突出了依依难舍的悲苦 之情。
第26页/共64页
第27页/共64页
分析第二部分
思考下列问题:
1、[脱布衫]中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用 了什么手法?与哪一句诗表情达意手法相 同?
第9页/共64页
3、舞台角色(脚色) 末:男主角,如张生(正末、副末、大末等); 旦:女主角,如莺莺(正旦、花旦、老旦等); 净:花脸、扮刚强狞猛的人物,如:张飞; 丑:小花脸,男性次要人物,鼻尖、眉骨皆白,
主要是插科打诨。(元杂剧中无此角色) 杂:如扮老人的孛老、扮老妇人的卜儿等各种角
色 外: 末、旦、净的次要角色。
高一不努力,高二徒伤悲。等闲度日,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不寐,长了白发, 又赔泪,悲也,叹也,悔也。
回首高一,重品往事。欲寻些催人泪下,日月同悲之事,转念一想,何必添忧,遂 作罢。便去寻些喜上眉梢,普天同庆之事,却又不知从何谈起。唯独老师们的轻声细语, 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为这色调偏暗的高一,添上了不少颇亮的色彩,才不使人生显得无 趣。
故事之美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长亭送别


理清剧情结构
• 第一部分赴亭送别 (【端正好】【滚绣球】
【叨叨令】) 。 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 受,抒发内心压抑的苦痛和难以离舍的情怀
• 第二部分把酒饯别 (【脱布衫】【小梁州】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 三】【朝天子】【四边静】 )。 集中表现莺莺 的依踟蹰[chí chú ]间,只听 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 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 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 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 是《中庸》、《大学》。”黛玉 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 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 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 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 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 ,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 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 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 ,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 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 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 诵。
•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
• • • • • • • • • •
1、《窦娥冤》——元· 关汉卿 2、《汉宫秋》——元· 马致远 3、《赵氏孤儿》——元· 纪君祥 4、《琵琶记》——元· 高明 5、《精忠旗》——明· 冯梦龙 6、《娇红记》——明· 孟称舜 7、《清忠谱》——清· 李玉 8、《长生殿》——清· 洪升 9、《桃花扇》——清· 孔尚任 10、《雷峰塔》——清· 方成培
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一剧四折通 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 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白,即宾白,是剧中 人的说白。有散白、韵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 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 称“科”,如“把酒科”“张生吁科”。
五、元杂剧常用的一些古白话词:行动些(走快些)、 没来由(没由来)、葫芦提(糊涂)、只合(只应该)、 也么哥(词尾助词)怎生(怎么)、哥哥行(哥哥那边。 哥哥,对一般男子的客气称呼。行,宋代和元代口语里自 称或者称呼别人的词后边,有时加“行”字,大致相当于 “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兀的(“这” 的意思,带有惊讶语气)咱(元曲中常用于句尾,表示祈 使语气,相当于“吧”)、着(命令)、子母每,“每”, “们”。

《长亭送别》解析演示教学

(科白):“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 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二、《长亭送别》曲词以词采典雅见长,情景交融。 试以[端正好]为例,说说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 B. 虽 然 眼 底 人 千 里 ( 眼 前 ) 趁路程节饮食(赶)
•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 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 )


王送
实 甫

长 亭 元送 王别
实 甫
·
长亭
长亭短亭是古时设在官道 旁的供旅客休息的亭子, 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 里,长亭短亭。即言十里 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 王实甫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 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 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 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莺莺复书:“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 玉人来。”张生如约跳墙莽撞而入,却遭莺莺羞辱,怏怏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崔张成婚:张生染病,莺莺放心不下,托红娘问汤药,传情诗: “休将闲事苦萦怀,取决摧残天赋才。不意当时完妾命,岂防今日 作君灾?仰图厚德难从札,谨奉新诗可当媒。寄语高唐休咏赋,令 宵端的云雨来。”是夜,莺莺冲被封建礼教束缚,迈出决定性一步: 与张生私下成婚。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作者:朱茂林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8年第04期【摘要】《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作者通过对暮秋景色的描绘烘托出了莺莺与张生分别时的悲凉气氛,又通过对莺莺行为和心理的描写,写出了莺莺的极愁极恨,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关键词】《长亭送别》;离愁;别恨《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

在这折戏中,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上朝取应”的书生张生饯行,通过十九支由莺莺主唱的曲词,展现了一幅凄美动人的别离图,刻画了在送别时莺莺柔肠百结的心绪。

她身为相国的女儿,为了自身的爱情幸福曾做出了不懈的抗争,刚刚获得片刻的欢愉转眼又要分别。

莺莺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此恨谁知?”这悲苦的滋味全融入一个“恨”字中。

一、“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头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一曲“长亭送别”几乎可以视为“一首动人心魄的抒情长诗”,借以景物描写来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其笔下的景语无不可视为情语”,能够“准确而生动地揭示戏剧主人公隐秘奥妙的内心世界”,其情景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然天成。

莺莺前往十里长亭送张生。

一路上,她眼见到蓝天白云、满地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些暮秋时节的景致,怎有心思去消受呢?一句“西风”凄紧,点染出萧瑟寥落的寒意,生动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无法排遣的忧郁心情。

这离愁别恨溢满心头,化作“离人泪”,在清秋之晨滴滴染醉了“霜林”。

以“染”至“醉”,形象地传出了莺莺内心曲折而深沉的悲愁之情。

作者又捕捉来“柳丝”“疏林”与“斜晖”,有意地将人物的主观之情寄寓于这些别具特色的客观之物。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长亭送别

长亭送别教案[翻译](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

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

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

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人呀?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

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

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

(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

(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

(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

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