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

长亭送别诗歌鉴赏一、情景交融的画面美。
1. 自然之景烘托人物之情。
- 在这折戏里,那长亭路上的景色可都是有大作用的。
你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几句那可真是绝了。
蓝天白云下,满地都是枯黄的花,西风呼呼地吹着,大雁往南飞。
这画面一出来,就透着一股凄凉劲儿。
- 还有那霜林,怎么就红得像醉了一样呢?莺莺说那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
这想象可太妙了,把无形的悲伤化作了能染红树林的眼泪,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读着就觉得心里酸酸的。
2. 不同景色的层次变化。
- 从开始的长亭路上的秋景,到后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这景色是随着离别的进程在变化的。
刚开始是比较开阔的秋景,能看到蓝天、黄花、大雁这些,随着张生越走越远,视线就被青山、疏林、暮霭这些挡住了。
- 就好像莺莺的悲伤也越来越浓,开始还能比较清晰地看到周围的景色,还能把悲伤寄托在那些景色上,后来连看都看不清楚了,那悲伤就像被堵住了一样,在心里越积越多,这种景色的层次变化把莺莺的情感变化也表现得很细腻。
二、细腻生动的人物形象。
1. 莺莺的复杂情感。
- 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情感可复杂了。
她对张生那是满满的爱意,可又不得不面对离别。
她一方面担心张生此去考不中,“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说明她对张生的感情有点不自信,毕竟古代男子中举后抛弃糟糠之妻的事儿可不少。
- 另一方面,她又舍不得张生走,“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就听到说要走了,手腕上的金钏都松了,远远看到长亭,人都瘦了。
这把她那种极度的不舍表现得特别生动,好像她的生命都随着张生的离去而消逝了一部分。
- 而且她还有点小埋怨,埋怨老夫人的逼迫,让他们不得不分离。
但她又不能公然反抗,只能把这些情感都揉进自己的悲伤里,通过唱词表达出来,真的是一个情感细腻又可怜的女子形象。
2. 张生的形象侧面烘托。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赏析——看尽王实甫的爱恨情愁原本道“有情人终成眷属”到这是又“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离别。
”莺莺与张生刚刚解了相思之苦却又来了离别之痛,又怎不“泪比江州司马青衫湿”。
虽然王实甫的《西厢记》终归是让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这一折“长亭送别”让有情人洒下多少“离人泪”?这一折作者不仅情景安排巧妙,人物动作刻画细腻而且是以词作曲用精彩的美语佳句写出了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绪。
首先作者情景安排的巧妙,将送别一折安排在暮秋时节。
“自古悲秋多寂寥”又加之情人别离,伤感的气氛油然而生。
本折开头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巧妙的化用了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成为千古名句。
将“黄叶”改成“黄花”,紧扣了这暮秋时节同时也道出了李清照那般的不尽愁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雁儿南飞归来而张生却要北上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此刻的离别是短暂的——“悲欢聚散一杯酒”但是“南北东西万里程”即将而来的是日日夜夜挥之不去的相思,又让她怎能不“险些化作望夫石”。
开头场景由静到动的描写,也是映照了本折离别情人的感情越来越激动的趋势,同时也果断的设定了本折的情感基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里的“霜林”不再是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的恬静舒适而是饯别之酒浸入情人心中化作了离别的泪水,醉的是离别的人。
在本折的后面作者又再次提到“醉”——“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与此形成照应使文章连贯。
两个醉字形象的写出了莺莺的悲伤。
怕离别却不得不离别,不消魂怎地不消魂,新啼痕间旧啼痕,断肠人送断肠人。
莺莺怎不能不茶饭不思——“松了金钏,减了玉肌”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一片痴情和不忍离别以及继之而来的相思之苦。
在“叨叨念”中作者用同一个句式列出了莺莺告之红娘自己不打扮的原因,情感越来越激动,同时读者也是不断深入的干搜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愁绪。
离愁满怀但二人也是情意缠绵——“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一、背景材料《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
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
”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
《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
[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
[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
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
[叨叨令]一曲,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
[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
[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
[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
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
[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
[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
西厢记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快到长亭时,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端正 好”和“滚绣球”这两支曲子一个早上,一个晚上, 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十里长亭路,这 对儿小夫妻从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见难舍之情。
(2)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 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2、《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 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从时间上说 是从“晓来”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 最后至“残照”;就空间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 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最后 终于“残照”的天边。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 关联,所以既独立又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 成了秋的整体意境,又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 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 画了崔张二人。
长 亭 送 别
一、《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1、送别前: (1)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 从早晨开始的。“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 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 景色。这幅画面,色彩强烈。强烈的色彩下,一对 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与人物心 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这幅画面是西风,黄叶,寒烟,衰草。离别之时还 不能共桌而食,咫尺天涯。心中多少知心话,欲说还不 能,只能无语怨西风。
2、送别时: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 [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 堤。 “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 又不得不分手了。 [四煞]这个场景说不上新颖别致, 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十分真切地表现了莺莺的孤独思 念之情。一个女子,西楼独倚,怅望古道衰柳,心上人 迟迟不归。这个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弃妇。 [二煞]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 栖迟。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鉴赏
《长亭送别》这折戏充分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在凄凉的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
莺莺的唱词,体现了她大胆反抗而又温顺柔弱的性格特征,同时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
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表现得含蓄深沉,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在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身边也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另一面。
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恨,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
《长亭送别》充分表现出《西厢记》作为一部抒情诗剧的艺术特色。
开头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词句和意境,运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写情,情景交融,构成凄清哀婉的诗的艺术境界。
下面《滚绣球》一曲,则以主观的情感去驱遣客观的景物,既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语言亦雅亦俗,既华美典丽又通俗生动。
夸张、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是极夸张的句子,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怨恨,真实动人。
《三煞》中从笑和哭、喜和悲、暖和寒构成的鲜明对比里,强烈地表现出人物孤寂难耐的离愁别恨。
而整折戏里,从头到尾处处点染的西风黄叶、衰柳长堤等种种凄清的物象,使整
个环境和背景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与人物的感情心境融化为一体,增强了戏剧语言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作品思考领悟

《西厢记·长亭送别》是王实甫的杂剧作品,讲述了崔莺莺与张君瑞在长亭送别的情节,表现了两人之间的爱情与离别的痛苦。
以下是关于该作品的思考领悟: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作品展示了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爱情,以及崔夫人对婚姻和礼教的坚持。
这种冲突体现了爱情与礼教的矛盾,是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崔莺莺是一个勇敢、聪明的女性,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展现了独立自主的精神。
她不畏礼教的束缚,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幸福,表现了女性在爱情中的独立地位。
离别的痛苦:作品通过长亭送别的情节,表现了离别的痛苦。
这种痛苦不仅体现在崔莺莺和张君瑞身上,还体现在其他人物身上。
离别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
作品的艺术价值:《西厢记·长亭送别》作为一部经典的杂剧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通过优美的语言、生动的情节、细腻的人物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具有历史价值。
总之,《西厢记·长亭送别》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通过欣赏该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爱情、人性、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领悟人生的真谛。
《长亭送别》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结构分析:《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有的本子又题作《哭宴》或《伤离》,写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到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
在上一折中,莺莺终于战胜自己,与张生私自结合。
老夫人知道后虽勉强答应了莺莺与张生的婚事,却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迫张生上朝取应,并说:“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因此张生和莺莺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不能不捏一把汗。
对莺莺来说则更多一重烦恼:张生若是考中得官,怕他“停妻再娶”,若是科场失意,又怕他真不敢回来。
再加上“昨日允婚,今日别离”,更增添别离的痛苦。
这折戏的男女主人公就是这样带着满腔的幽怨、重重的心事出场的。
元杂剧体制规定一折戏只能由一个角色演唱,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因此主要是通过莺莺的演唱来刻划莺莺和张生别离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戏中没有明显的正面冲突,但通过莺莺的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剧中人对送别的不同态度,反映了现实的矛盾和性格的冲突。
这折戏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在全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按时间顺序、场景转移和人物上下场,可分为三个段落:一赴亭;二饯宴;三亭别。
一、赴亭:在这个场景中,人物分两批,先写老夫人同法本上场。
交待规定情节。
莺莺因为不愿张生上朝取应,依依惜别,所以行动迟缓。
她一想到“南北东西万里程”,早已“离人伤感”;见到暮秋景物,便触景生情,唱了第一支曲子[正宫•端正好],这是莺莺的内心独白,曲词典雅华丽,委婉含蓄,想象丰富,感情深浓。
它选用的全是典型的暮秋景色,不仅起了戏曲布景作用,而且借景抒情,烘托气氛,传达出女主人公伤离怨别的感情,在“满地黄花堆积”的季节里,凄冷的西风吹送南行的大雁,这景象又怎能不动人离愁呢?“晓来”两句带上了更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
树叶经霜变红,这是自然现象,并不是一个早晨变红的,更不是离人的泪染红的。
用一个“晓”字,强调了变化的突然,用一个“染”字和“醉”字,将主客观融合为一。
在为离别的痛苦而彻夜流泪的莺莺看来,这些霜叶竟是她悲伤的眼泪染红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长亭送别》借景抒情艺术赏析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手法。
然而在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
以《西厢记》为例,曲词中就有景物描写的唱词。
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本文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中几处写景的作用。
《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尤以《长亭送别》为最。
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为最佳。
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
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看来,这出戏中的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即下文谈到的景一、景二、景三、景四)中作了境异情殊的描写,为角色的喜怒哀乐创设一个特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的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意写情产生的浮泛。
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的具体性和真实感。
《长亭送别》总是在情节转折之处,用秋景显现环境。
景一:这是赴长亭前之景。
这样就把莺莺在途中的离情别绪,包笼在一径秋光之境中了,形成了情与境的交融。
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的离筵。
不是小庭深院的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之情,把整个离筵用秋的萧条气氛笼罩起来,使秋境和离情统一,愈显悲苦。
景三:这一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在苍山落照的秋境之中了。
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景四:此又一境,又一情。
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景一:十里长亭路,相思慢慢行[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支曲词是历来公认的写景名句。
相传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扑地而死(晕厥)。
曲子写的是秋景,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通过萧瑟的景物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这值得商榷。
我认为这幅秋景的基调不是悲凉萧瑟的,此曲所本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为“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
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再加上漫山的红叶,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
那么,怎样理解此处景物在表现人物心情方面的作用呢?其实,范仲淹的词上阕的景物虽然色彩斑斓,但还是为了表现的悲凉的思绪,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此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抒发了伤感的思乡之情,而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
“端正好”曲词用的也是这种手法。
曲词中的一个“晓”字告诉我们,长亭送别是从早晨开始的。
“碧云天,黄花地,雁南飞,霜林醉”正是刚走出家门的崔莺莺去长亭的路上看到的景色。
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
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
“北雁南飞”,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
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
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慰,没想到……她甚至更会想到,假如张生此时不是上京赶考,而是与她去郊外游玩,那该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啊!没想到母亲却对张生说:“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
”“母亲啊,你为什么要逼张生求取功名,世人啊,你们为什么重利轻情?”这是此时此刻崔莺莺在心里的呐喊。
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枫林自然就洒满了离人的红泪。
这幅画面,色彩热烈。
热烈的色彩下,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
自然景境与人物心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正因为他们的“马儿迍迍的行”,因此,快到长亭时,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
“端正好”和“滚绣球”这两支曲子一个早上,一个晚上,时间跨度如此之大,作者用心良苦。
十里长亭路,这对儿小夫妻从早晨走到了晚上,足见难舍之情。
当然这里面包含了夸张的成分。
景二:短暂饯行宴,有言难表白[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这是第二幅画面:西风,黄叶,寒烟,衰草。
夕阳西下,西风渐紧,“黄叶纷飞”,叶子落得又多又急,不是“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的温柔状态,而是肃杀的,是秋风扫落叶,一股冷嗖嗖的感觉袭上身来。
再笼以寒烟、缀以衰草,一动一静,愈觉凄冷。
饯行之宴就在这样一个冷风冷色的场景中开始了。
这是通过莺莺眼看到的秋景。
这是一场沉默的晚餐,除了几个人物应酬性的对话外。
在即将分别的筵席上,二人有多少知心宽慰的话要向对方表白啊,可是一切都是沉默,只剩下两个人的叹息声。
这沉默和叹息埋藏着莺莺心中无限的“怨”。
目睹眼前瑟瑟的西风、黄叶、寒烟和衰草,莺莺的怨情滚滚涌出。
“幺篇”曲词怨张生“轻别离”“情薄”,甚至不希望他进京赶考。
“满庭芳”曲词怨母亲“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暂的饯行宴上居然还不肯回避,弄得莺莺和张生不能温存话别,只能“暗送秋波”。
“朝天子”曲词中莺莺痛斥世人追逐名利的心态,充分表现了她珍视爱情、鄙视功名利禄的思想。
极目是黄叶纷飞,眼前老夫人面沉似水。
西风瑟瑟之中一片沉寂。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这恰恰是莺莺怨极产生的幻觉。
“霎时间”言筵席时间很短,可是读者却同曲中二人一样感到这场沉默的饯行宴是那样地漫长。
而他们在赴长亭的路上,走了一天却显得时间那么短,这也许就是情人心中的时间辨证法。
景三:把酒相告别,情殷意切切[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宴席结束,余人散去,唯有一对恋人和红娘。
“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又不得不分手了。
看到眼前的横山,又心里不禁一沉,因为没有山的阻挡,分手之后,还能以目相送片刻,使思念之情得到慰藉。
莺莺再也无法沉默了,刚才筵席上被压抑的情感此时一下子释放了出来——用泪。
莺莺“把酒”向张生告别。
她有太多的话想说,却又不能在这即将分别的瞬间全部倾吐出来,一时语塞的莺莺有的就是泪。
一个“哭”字确实胜过千言万语。
“哭”中甚至有些绝望的成分,“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莺莺觉得自己剩下的只有梦,她寄希望在梦中与张生相见。
果然,下一折戏(第四折)就写了莺莺做梦追张生到草桥店要与其一起上京的情节。
然而,一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对即将远行的丈夫,确实是不能“一个哭字了得”,如此岂不太“低俗”了。
所以当莺莺心情平静下来时便有殷殷的嘱托。
尤其“五煞”曲词的嘱托,说得多么一往情深!情意切切,让人不忍卒读。
此时的莺莺,她是那么地软弱、孤独、无助、温柔又伤感,让人挥之不去。
而当她莺莺连梦也没有的时候,或曰梦也不能圆她见张生一面的时候,她就只有望眼欲穿了。
于是便有了“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的描写。
这个场景说不上新颖别致,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
可用在这里却化腐朽为神奇,十分真切地表现了莺莺的孤独思念之情,这是莺莺的大痛苦和大悲凉,也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大痛苦和大悲凉。
一个女子,西楼独倚,怅望古道衰柳,心上人迟迟不归。
这个形象很使人想起古代的弃妇。
从而自然带出“二煞”曲词中莺莺对张生些许的请求,或曰乞求。
莺莺害怕自己倾心的爱全部付出后被玩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身名门的崔莺莺未必不懂得这个道理,张崔的“两情”,在莺莺看来,就怕不是“久长时”,那么她就更要在乎朝朝暮暮。
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悲剧可见一斑。
景四:独自长徘徊,心愁车难载[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这是后两只曲子。
这个场景写莺莺送别张生后,迟迟不肯归去,怅然若失、徘徊反侧的情景。
精彩之处是情景交融,细腻地刻画了莺莺几起几伏的思念之情。
“青山”三句写莺莺刚刚送走张生后,始终目送他渐行渐远。
直到张生转过一片山,山、树和暮蔼淹没了张生。
此时莺莺转过眼睛,西风之下,她看到的是夕阳古道,只剩自己孤独地站着。
“无人语”有二说,一是古道无人,寂静荒凉;一说张生已去,再无人与莺莺知心相谈。
总之,这句是写莺莺思念的心情开始渐渐平缓下去了,就要回家了。
可就在这时,她却突然听到了一声“马嘶”。
这马嘶无疑告诉莺莺她的心上人此时就在路上,这使她已经平静了的心骤然又涌动起离别的悲苦之情。
她又不忍心马上回家了,这才有了“懒上车儿”的想法。
这是“一伏一起”。
随着马嘶声的渐渐远去,莺莺的心情又开始慢慢平静下来。
再加上红娘在一旁的催促,莺莺要动身走了。
当她就要抬脚登上车子时,下意识地再一次环顾四周,也许她在寻找什么,而她看到的只是四面暮蔼沉沉的青山。
她也下意识地望了一下张生离去的远方,那里是一轮如血的残阳即将没入山巅。
而突然间,“一鞭残照里”,这是莺莺万万想不到的。
残阳的余晖中瞬间出现了一个黑色的起马人的剪影。
他正跃马扬鞭,他是谁?是张生。
莺莺两度平静下去的心情再一次空前地激荡不已。
这是“再伏再起”。
本已相思之极的她此时真是“遍人间烦恼填胸臆”,眼前的车子是如何也载不起的了。
关于“一鞭残照里”,也有二解。
一说写实,即如上文所言;一说写虚,即莺莺幻觉。
二说均可,幻觉亦表明莺莺的思念之切。
或许,被莺莺误看成的残照中的“一鞭”,就是一头暮归的牛呢!结论:以景造境,情境交辉《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秋景。
从时间上说是从“晓来”之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最后至“残照”;就空间而言是起于“长亭路”,继而是长亭外的近景,然后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最后终于“残照”的天边。
正因为景物之间具有纵的和横的关联,所以既独立又作为整体一部分的几幅清秋图便构成了秋的整体意境,又兼过渡、引起情节的作用。
《长亭送别》中的景物描写,又围绕着一个“情”字展开,以景造境,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崔张二人尤其是莺莺依恋、哀伤、悲苦、关切、忧虑、孤独等复杂的心理。
这折戏把男女之情写到了极致,崔张二人就是在长亭这样的意境时空下“话别”,从而演绎了一曲“两情若是久长时,也在朝朝暮暮”的情爱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