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各出大意及赏析
《西厢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西厢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厢记》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剧本。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西厢记》大胆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反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这种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在当时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也符合人性的基本需求。
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使人们对自由、平等、真挚的爱情产生了更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看,《西厢记》的曲辞优美,语言生动,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张生的痴情、崔莺莺的聪慧、红娘的机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西厢记》在情节设置上也独具匠心,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如孙飞虎围寺、崔夫人赖婚、张生相思成疾、红娘传书递简等,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
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综上所述,《西厢记》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情节曲折的古代戏曲佳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欣赏。
同时,《西厢记》所倡导的自由爱情观念和反封建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西厢记》每回概括200字

《西厢记》每回概括200字西厢记每回概括第一回悬镜台上诱唱,并怒斥潘金莲妖媚无耻。
第二回牡丹亭前遇相思,留连忘返生离死别。
第三回情窦初开亲亲密密,芳草迷眼意意扑扑。
第四回柴桑亭处枕离愁,美女相逢忧心纠结。
第五回同门异梦两心远,亦舒深情别有时。
第六回举案齐眉心有灵犀,枷杨花笑傲短亭西。
第七回一场宫闱情愫暗动,七夕之夜欢娱绵绵。
第八回品笛僧来沧海笑,驾风船上天空舞。
第九回赵楚两家喜得千金,天定终成姻缘合。
第十回生死之间命运捉弄,爱恨交织未了情。
...(以此类推,依次概括剩余回数)西厢记全文概括《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剧作,共分十二回。
该剧以唐代文学家元稹与严郑妾之间的爱情为背景,主要描写了儿女柴荣、李龙、张菊等在相思之苦中,艰辛奋斗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剧中情节曲折离奇,语言华丽动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珍品之一。
全文的主要情节包括:宴词对唱、牡丹亭游观、柴荣相思、柴荣奉图、柴荣求医、李龙学书、张菊招亲、罗宼买棺、俗临阵辞、籍夫人拜寿、订亲、阻婚等。
这些情节构成了剧作的主要线索,通过反复的磨难和考验,最终塑造了主人公们的真挚爱情、坚贞品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整部剧作以其深情动人的爱情描写和对人性的真实刻画而深受读者喜爱。
《西厢记》无论在情节发展还是人物形象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不仅展示出了古代女性勇敢追求爱情的形象,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和女性地位的局限。
同时,该剧中丰富的音乐、舞蹈和曲艺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充满唯美情致的艺术画卷。
总之,《西厢记》是一部具有深厚人文主题和艺术魅力的古代剧作,通过其精巧的剧情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传递了对爱情、友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和真挚表达。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冲突、社会背景等,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以下是对《西厢记》的赏析,具体如下: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西厢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讲述了一个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莺莺的爱情故事。
张生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偶遇美丽聪慧的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却将她许配给郑恒,张生为了爱情,历经磨难,终于与莺莺结为夫妻。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张生是一个聪明才智、风度翩翩的书生,他对爱情执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
莺莺则是一个美丽聪慧、温柔贤淑的女子,她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崔夫人则是一个守旧、势利眼的女性,她为了家族利益,将女儿许配给郑恒。
郑恒则是一个无才无德、贪婪好色的男子,他为了得到莺莺,不择手段。
二、情节结构与戏剧冲突《西厢记》的情节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误会、巧合、误会消除等情节,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例如,张生误以为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而郑恒则误以为莺莺已经和张生私奔,这些误会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同时,《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也十分丰富。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但其中还穿插了许多其他情节,如崔夫人与郑恒之间的矛盾、红娘与张生之间的误会等。
这些情节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西厢记》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特点鲜明。
王实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西厢记》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
王实甫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四、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它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西厢记》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它通过崔夫人将女儿许配给郑恒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的束缚和无奈。
《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

《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摘要: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越调·斗鹌古典剧曲鉴赏辞典·宋代剧曲·元代杂剧·王实甫《西厢记》原文与翻译、赏析【越调·斗鹌鹑】云敛晴空,冰轮乍涌; 风扫残红,香阶乱拥; 离恨千端,闲愁万种。
夫人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他做了个影儿里的情郎,我做了个画儿里的爱宠。
【紫花儿序】则落得心儿里念想,口儿里闲题,则索向梦儿里相逢。
俺娘昨日个大开东阁,我则道怎生般炮凤烹龙?朦胧,可教我“翠袖殷勤捧玉钟”,却不道“主人情重”?只为那兄妹排连,因此上鱼水难同。
(红云) 姐姐,你看月阑,明日敢有风也? (旦云) 风月天边有,人间好事无。
【小桃红】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
想嫦娥、西没东生有谁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
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
(红做咳嗽科) (末云) 来了。
(做理琴科) (旦云) 这甚么响? (红发科) (旦唱)【天净沙】莫不是步摇得宝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环珮玎咚?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莫不是金钩双控,吉丁冬敲响帘栊?【调笑令】莫不是梵王宫,夜撞钟?莫不是疏竹潇潇曲槛中?莫不是牙尺剪刀声相送?莫不是漏声长滴响壶铜?潜身再听在墙角东,原来是近西厢理结丝桐。
【秃厮儿】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 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 其声高,似清风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圣药王】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我近书窗听咱。
(红云) 姐姐,你这里听,我瞧夫人一会便来。
(末云) 窗外有人,已定是小姐,我将弦改过,弹一曲,就歌一篇,名曰凤求凰。
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
(歌曰)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西厢记》鉴赏与评析

《西厢记》鉴赏与评析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这个剧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高峰之一。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封建礼教的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进步社会思想。
这在古代艺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它被封建统治阶级斥为“淫书”,列为禁书。
今天我们阅读这部著作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体会它的进步意义。
《西厢记》在当时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后世无数青年的喜爱。
流传几百年来,使王实甫名垂不朽,然而“金无足赤”,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很难说十全十美,阅读时需考虑剧本有无不足之处?诸如是不是杂有一些色情描写?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有没有尚可推敲的地方……。
我们今天阅读它不能生吞活剥,不能为爱情而终日愁眉苦脸或者相互猜疑甚至勾心斗角。
围绕着《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而展开的有三对戏剧矛盾。
首先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
老夫人要把莺莺许配给当朝尚书之子郑恒为妻,不许外人窥视;而莺莺、张生不仅一见钟情,还在此后一连串或明或暗的交往中加深了解,互相爱慕,不顾封建家长的反对,坚持自愿结合的婚姻。
红娘则是积极帮助他们结合的人物。
这就在封建家长所积极维护的礼教与青年一代所全力追求的爱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构成一条贯穿全剧的主线。
老夫人作为相国遗孀、封建家长,在家庭内部有支配一切的权利。
她在跟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冲突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但她虽则道貌岸然,却背信弃义、口不应心,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不惜牺牲爱女纯洁的爱情和终身的幸福,严酷地设置了几乎难以跨越的障碍,从而激起了莺莺强烈的反感,和张生、红娘连成一气,一步步走向背叛她的道路。
在当时,剧作家如此大胆地处理这一对尖锐矛盾,无疑是对封建思想的极大震撼,也无怪会引起后世百年剧评家们的纷纭聚讼。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元代戏曲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戏剧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对《西厢记》进行探讨。
一、思想内容1. 爱情观念《西厢记》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潘金莲和张生、红娘和张生之间的爱情纠葛。
在明清时期,封建礼教束缚严重,婚姻多是以门第和利益为主,而真正的爱情成为一种奢望。
《西厢记》通过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婚姻的束缚。
在戏剧中,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表现得深沉而坚定,他们不顾一切地为爱情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真、真挚爱情的理解和呼吁。
2. 婚姻观念《西厢记》也涉及到婚姻观念的改变。
通过红娘为张生和红娘对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进行支持和帮助,表达了对封建婚姻观念的批判。
在这部戏剧中,作者描绘了婚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实的爱情和婚姻。
3. 教育观念《西厢记》中还包含了对教育观念的批判。
红娘是一位开明而严谨的教育家,她创造了开放而丰富的教育环境,给予张生以全面的教育,培养他的才情和品德,为他的成才之路指明方向。
她也对潘金莲进行了开明的教育,帮助她自立自强,成为了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女性。
在戏剧中,红娘教育观念的提倡,对社会教育制度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追求和理念。
二、艺术特色1. 表现手法《西厢记》是一部情节曲折、情感细腻的戏剧作品,它运用了多种戏曲表现手法,如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使戏剧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是在对白方面,通过对话的设置和表达,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2. 人物刻画在人物刻画方面,《西厢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西厢记》原文及注解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西厢记》原文及注解](https://img.taocdn.com/s3/m/20f6f517524de518974b7d27.png)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西厢记》原文及注解篇一 :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原文地址:《西厢记》原文及注解作者:童菲第一节王实甫的《西厢记》王实甫生平及评价1(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
2(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3(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4(人之赋才,各有所近。
马东篱、王实甫,皆胜国名手。
马于《黄粱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遇丽情,便伤雄劲;王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你称。
尺有所短,信然。
5( 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
《西厢记》[1]选注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一折[2][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仆上开[3]] 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4]也,先人拜礼部尚书[5],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后一年丧母。
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6],游於四方。
即今贞元十七年[7]二月上旬,唐德宗[8]即位,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9],过蒲关上[10]有一故人,姓杜名确[11],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
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进。
暗想小生萤窗雪案[12],刮垢磨光[13],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14],满马春愁压绣鞍。
[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15]。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16]。
[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17]。
将棘围守暖[18],把铁砚[19]磨穿。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20]。
才高难入俗人机[21],时乖[22]不遂男儿愿。
空雕虫篆刻[23],缀断简残编[24]。
行路之间,早到蒲津。
这黄河有九曲,此正古河内之地,你看好形势也呵~[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2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本,楔子:
崔相国过世,崔夫人携女儿护送灵柩至博陵安葬。
路途有阻,只好暂时将灵柩放在普救寺内,让已经与崔小姐订婚的未来女婿郑恒前来协助。
普救寺香火凋零,崔夫人心生伤感,唤女仆红娘陪同崔小姐散步。
第一本,第一折:
张君瑞文才出众,无奈父母早亡,功名未遂。
张君瑞进京赶考,顺道前去拜访结拜兄弟杜君实。
过了蒲津到了城里,张君瑞在一家旅店里打听到附近的普救寺值得一访,便轻装前往。
在普救寺意外碰见崔家小姐崔莺莺,张生对其一见钟情。
为了能再见崔小姐,决定不惜放弃考取功名的机会,要搬进寺内居住读书。
第一本,第二折:
张君瑞与寺院长老见面交流后,得到长老应允可以暂居寺中。
此时红娘奉崔夫人之命来唤长老前去崔夫人处议事,张君瑞请求前往,长老同意了。
红娘看穿张生心思,便用道德伦理的说辞教训了张生一番,要张君瑞循规蹈矩切忌害人害己。
第一本,第三折:
张君瑞得知崔莺莺每夜都去后花园内烧香,便来到后花园,偷看崔小姐烧香。
张生为了引起崔小姐的注意,在墙角吟诗,崔莺莺也回作了一首诗而且对张心生好感。
漆黑月夜,崔莺莺由于担心被人发现而疑神疑鬼逃回房内,只留下张生一人独自惆怅。
第一本,第四折:
二月十五日,崔家在普救寺做法事。
寺院长老请求崔夫人让张君瑞带斋追荐亡亲,谎称张是其亲戚,得到崔夫人应允。
张君瑞得以入内追荐亡亲,并暗地观望让他魂牵梦萦的崔家小姐。
第二本,第一折:
叛将孙飞虎听闻崔莺莺的美貌便起了贼心,率领人马包围普救寺,想强抢其作为自己的压寨夫人。
大家束手无策时崔夫人无奈作出决定:谁能击退强盗便将女儿许配给他。
危难之中张君瑞主动请缨要承担此重责。
第二本,楔子:
张君瑞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信请自己的结拜兄弟率兵前来援救,三日后杜元帅带兵打退了孙飞虎。
第二本,第二折:
强敌已退,崔夫人让红娘请张君瑞赴宴,要答谢其救女之恩,张生与红娘交谈后,以为崔母真的要将崔小姐许配给自己,满心欢喜。
第二本,第三折:
崔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为由拒绝了张生和盈盈的婚事,而让他们结为兄妹并承诺会厚赠金帛。
张崔二人看到这些一时之间痛苦不已。
第二本,第四折:
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达自己对她的心意,崔莺莺也向张生倾吐自己对张的爱慕之情。
第三本,楔子:
崔莺莺央求红娘帮她去探望听说病重的张君瑞,红娘答应了。
第三本,第一折:
原来张君瑞害的是相思之病,趁红娘探病之际,张生托她捎信给崔小姐。
第三本,第二折:
红娘将信带回来放在崔小姐的妆盒上,崔莺莺看到后大发脾气,责怪红娘不应该做出这等违背规矩的事。
红娘以她不识字为由要崔小姐把信看完,并把张因为思念崔而犯重病的事说给崔听。
崔莺莺心生担忧,于是又托红娘回简书一封给张君瑞。
第三本,第三折:
根据信中约定,夜晚,崔小姐在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后急欲见面便翻墙而入。
崔莺莺见他这样进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气不再见他,张君瑞因此病情加重。
第三本,第四折:
崔小姐的之张生病情加重,托红娘送药方一折给张。
张看后领悟其中的意思,知是崔小姐挂念他而作此书。
红娘见他们如此痛快,便想安排他们相会。
第四本,楔子:
到了晚上,崔莺莺因为害羞不敢去见张君瑞,红娘将她劝服。
第四本,第一折:
在红娘的帮助下,张君瑞与崔莺莺终于见面,两人在房中秘密相会并定下终生。
第四本,第二折:
崔夫人看女儿最近神情恍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心生怀疑。
于是逼问红娘,红娘无奈不得不说出实情,并未张崔二人求情,说崔夫人不可言而无信。
崔夫人只好同意二人的婚事,但要求张君瑞先考中状元才能上门来娶莺莺。
第四本,第三折:
崔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要遵守与自己的约定,不可“一春鱼雁无消息”。
第四本,第四折:
长亭送别后,张君瑞行至草桥店,梦中与崔莺莺相会缠绵,醒来发现孤身一人不胜怅惘。
第五本,楔子:
张君瑞一举及第,中了头名状员,唯恐莺莺担心,便策书一封让琴童送去崔家。
第五本,第一折:
红娘收到信后将好消息告之崔莺莺,莺莺看完信后欣喜不已,将一封书信和几样物件交给琴童让他带回给张。
第五本,第二折:
张生收到莺莺回信后稍感宽慰,但由于身体抱恙无法即刻赶回催驾驭莺莺相见,仍唏嘘不已。
第五本,第三折:
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君瑞已经被尚书招为女婿,抛弃了崔莺莺。
崔夫人大怒,再次将女儿许配给郑恒并决定择日完婚。
寺院长老得知此事暗道崔夫人愚昧。
恰巧此时张君瑞的结拜兄弟得知张中举并封为河中府尹,便前往拜访。
第五本,第四折:
郑恒与崔莺莺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结拜兄弟杜元帅也前来祝贺。
真相终于大白,郑恒羞愧自尽,张君瑞与崔莺莺最终有情人成了眷属。
分析剧中主要人物形象:
张君瑞:他文采横溢,却敢于追求理想的爱情。
在面对孙飞虎霸抢姑娘时,他挺身而出,勇敢机智。
中了状元后没有贪图富贵,遵守约定回乡娶妻,诚信本分。
崔莺莺:她美丽多情,面对强盗,她忠贞不渝。
面对心仪的爱人,她肯等待,对爱情忠诚。
她善良,却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而害羞。
红娘:她正义,不忍看一对真心相爱的人沦为苦命鸳鸯。
她机智,豪爽,足智多谋。
崔夫人:她封建保守,冥顽不灵,虽然爱女却摆脱不了封建的本质。
她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尽管最后之间的女儿还是和张君瑞结成眷属。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唱词:
[旦上,云]昨夜红娘传简去与张生,约今夕和他相见,等红娘来做个商量。
[红上,云]姐姐着我传简帖儿与张生,约他今宵赴约。
俺那小姐,我怕又有说谎,送了他性命,不是耍处。
我见小姐去,看他说甚么。
[旦云]红娘收拾卧房,我睡去。
[红云]不争你要睡呵,那里发付那生?[旦云]甚么那生?[红云]姐姐,你又来也!送了人性命不是耍处。
你若又翻悔,我出首与夫人,你着我将简帖儿约下他来。
[旦云]这小贱人倒会放刁,羞人答答的,怎生去![红云]有甚的羞,到那里只合着眼者。
[红催莺云]去来去来,老夫人睡了也。
[旦走科][红云]俺姐姐语言虽是强,脚步儿早先行也。
分析唱词:
从这段唱词中可以看出崔莺莺虽然离经叛道渴望追求自由的爱情,但内心却仍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羁绊,想去见心爱的人却因害羞而再三推脱。
相反的,红娘显得正义而豪爽,她看不下去两人的痛苦而安排他们相会,并且一再劝服崔莺莺,真可谓与封建礼教斗争的巾帼。
此剧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不足:
全剧只塑造了崔夫人这一主要的封建卫道者形象,这显然与事实不太相符。
在元朝,被封建礼教深深羁绊而充当卫道者的又岂止崔夫人一个?纵观全剧,张崔二人成为眷属虽也历经曲折,但把故事放在元朝那个背景之下还是显得过于轻松了。
事实上,在那种封建压制下,怎么可能只有来自崔夫人的压力?想想寺院的长老,想想当时的社会舆论,这些在当时都会是阻碍张崔二人在一起的重要元素,而这些在剧中却没有太多的体现。
所以我认为这是本剧的一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