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点评
《西厢记》是中国古代戏曲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精湛的艺术表现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西厢记》大胆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反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压迫。
这种反封建的思想倾向,在当时社会是极具进步意义的,也符合人性的基本需求。
通过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使人们对自由、平等、真挚的爱情产生了更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从艺术表现上看,《西厢记》的曲辞优美,语言生动,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作者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张生的痴情、崔莺莺的聪慧、红娘的机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西厢记》在情节设置上也独具匠心,充满了戏剧性和冲突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情节,如孙飞虎围寺、崔夫人赖婚、张生相思成疾、红娘传书递简等,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
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综上所述,《西厢记》是一部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情节曲折的古代戏曲佳作。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和欣赏。
同时,《西厢记》所倡导的自由爱情观念和反封建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特点
一、词章华丽:《西厢记》中的词章非常华丽,充满了文人的浪漫主
义情怀。
曾经有文艺评论家称之为“一生之中,只会说一次的情话”,这
体现了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精致的表达能力。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等词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
表达了爱情的深沉和内涵。
三、对白音韵优美:《西厢记》的对白中常常使用排比、对仗等修辞
手法,使人对具体情节和角色映像更加深刻。
同时,利用韵文的特点,使
剧中对白更加婉转动人。
例如,“鼎湖冲溜岸分横,半美与香分窥卿”、“终岁轻魄难论长,从他鸾镜共传祥”等,通过对音韵的处理,使语言更
加美妙动听。
四、以白描写景:《西厢记》中对景的描写往往以白描的方式进行,
不做太多修饰,力图展现出真实的环境和情感。
例如,“插翠欹千岛,含
芳云态宿麦,胧桧碧花囊”等描写,使读者或观众能更加逼真地感受到剧
中场景的美丽和意境。
五、妙用比兴:《西厢记》中的比兴运用得非常巧妙,通过对自然界
事物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例如,“相见
亭亭如带砂,相思浓浓如溪波”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剧中人物形象更
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西厢记》在语言艺术上表现出了词章华丽、用典独特、
对白音韵优美、以白描写景和妙用比兴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该剧的语言
更富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
西厢记赏析

西厢记赏析西厢记是元代戏剧作品,作者是明代王实甫。
该剧是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素材,讲述了宫廷仕宦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纠缠不清的爱情经历。
西厢记以其优美的语言、唯美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戏曲艺术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对西厢记进行赏析。
故事情节西厢记以杨贵妃风月宫为背景,讲述了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开始,张生等待多时的李漫漫终于找到了他。
接着,张生通过千方百计与李漫漫私会,二人相识相爱。
然而,他们的幸福并未持久,张生因担任官职必须离开李漫漫,二人分离。
后来,张生被封为秀才,回到了杨贵妃的宫廷。
在宫中,张生偶遇了李漫漫,通过曲子和詞双方表白了相思,但是却无法再次私会。
最终,经过几番波折和阻挠,张生和李漫漫在蓬莱阁上重逢,他们的爱情终于得到了圆满。
整个剧情刻画了张生和李漫漫爱情的曲折与坎坷,也揭示了宫廷中贵妃与普通人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鸿沟。
戏曲艺术西厢记在戏曲艺术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它采用了对白与唱词的结合,以及以白描代白写的方法。
这种方法使得西厢记有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形象展示。
其次,西厢记采用了唱词折子选取的方式,使得唱词具有独立的完整性,可作为独立的诗词欣赏。
此外,该剧注重唱腔的抑扬顿挫和音律的变化,使得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能体味到音乐的美妙。
主题思想西厢记主要刻画了爱情与宫廷世界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张生和李漫漫的爱情因为宫廷的限制而备受阻挠,无法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杨贵妃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张生和李漫漫之间的差距变得无法逾越,这使得爱情的美丽与残酷在剧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此外,西厢记还揭示了爱情与理想之间的选择。
张生在蓬莱阁上面临着离开宫廷与李漫漫私奔的选择,他最终选择了留下,维护了自己的理想和责任。
通过这一选择,西厢记表达了对于个人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平衡与思考。
总结西厢记是一部深情描绘了爱情和宫廷之间纷繁复杂的作品。
它通过唯美的语言、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张生与李漫漫之间的爱情和宫廷世界的冲突与矛盾。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冲突、社会背景等,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以下是对《西厢记》的赏析,具体如下: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西厢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讲述了一个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莺莺的爱情故事。
张生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偶遇美丽聪慧的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却将她许配给郑恒,张生为了爱情,历经磨难,终于与莺莺结为夫妻。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张生是一个聪明才智、风度翩翩的书生,他对爱情执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
莺莺则是一个美丽聪慧、温柔贤淑的女子,她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崔夫人则是一个守旧、势利眼的女性,她为了家族利益,将女儿许配给郑恒。
郑恒则是一个无才无德、贪婪好色的男子,他为了得到莺莺,不择手段。
二、情节结构与戏剧冲突《西厢记》的情节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误会、巧合、误会消除等情节,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例如,张生误以为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而郑恒则误以为莺莺已经和张生私奔,这些误会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同时,《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也十分丰富。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但其中还穿插了许多其他情节,如崔夫人与郑恒之间的矛盾、红娘与张生之间的误会等。
这些情节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西厢记》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特点鲜明。
王实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西厢记》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
王实甫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四、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它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西厢记》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它通过崔夫人将女儿许配给郑恒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的束缚和无奈。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

《西厢记》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厢记》原文及鉴赏【导语】:【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根无线,如蓬转。
《西厢记》鉴赏与评析

《西厢记》鉴赏与评析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戏剧作家,《西厢记》是他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大型喜剧。
这个剧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高峰之一。
《西厢记》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歌颂了反封建礼教的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精神,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进步社会思想。
这在古代艺术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因此它被封建统治阶级斥为“淫书”,列为禁书。
今天我们阅读这部著作就要联系它的时代背景,体会它的进步意义。
《西厢记》在当时受到市民阶层的欢迎和后世无数青年的喜爱。
流传几百年来,使王实甫名垂不朽,然而“金无足赤”,任何一部艺术作品很难说十全十美,阅读时需考虑剧本有无不足之处?诸如是不是杂有一些色情描写?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上有没有尚可推敲的地方……。
我们今天阅读它不能生吞活剥,不能为爱情而终日愁眉苦脸或者相互猜疑甚至勾心斗角。
围绕着《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而展开的有三对戏剧矛盾。
首先是老夫人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
老夫人要把莺莺许配给当朝尚书之子郑恒为妻,不许外人窥视;而莺莺、张生不仅一见钟情,还在此后一连串或明或暗的交往中加深了解,互相爱慕,不顾封建家长的反对,坚持自愿结合的婚姻。
红娘则是积极帮助他们结合的人物。
这就在封建家长所积极维护的礼教与青年一代所全力追求的爱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构成一条贯穿全剧的主线。
老夫人作为相国遗孀、封建家长,在家庭内部有支配一切的权利。
她在跟莺莺、张生、红娘的矛盾冲突中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
但她虽则道貌岸然,却背信弃义、口不应心,为了维护封建礼教,不惜牺牲爱女纯洁的爱情和终身的幸福,严酷地设置了几乎难以跨越的障碍,从而激起了莺莺强烈的反感,和张生、红娘连成一气,一步步走向背叛她的道路。
在当时,剧作家如此大胆地处理这一对尖锐矛盾,无疑是对封建思想的极大震撼,也无怪会引起后世百年剧评家们的纷纭聚讼。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西厢记》是中国元代戏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以其浪漫唯美的风格和独特的戏剧性而著称。
下面是对《西厢记》戏剧性的分析:
1.精巧的剧情结构:《西厢记》的剧情结构精巧,情节紧密
连续。
它以李娘子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核心,描绘了两位主人公经历阻碍和磨难、最终取得幸福的过程。
剧中设置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转折和反转,如张生假冒僧人、李娘子绕墙而出等,增加了戏剧的悬念和吸引力。
2.鲜明的人物形象:《西厢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
象,各具特色和个性。
李娘子美丽纯洁,有着坚定的爱情观;张生聪明机智,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宋青书机智过人、李娘子的侍女玉环等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以及之间的互动和矛盾,使剧情更具张力和戏剧性。
3.夸张的舞台表演:《西厢记》的舞台表演常常采用夸张、
华丽的手法,增加了剧情的戏剧性。
丰富的舞台设置、奇装异服以及精彩的歌舞场景,使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4.浓厚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以浓郁的情感表达闻名。
剧
中展现了李娘子和张生之间纯真、坚贞的爱情,以及他们面对外界的压力和阻碍时的心理挣扎和情感抉择。
这些情感的真实展现,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情感
的荡漾,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而言之,《西厢记》在剧情结构、人物形象、舞台表演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体现了强烈的戏剧性。
它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爱情与命运的冲突、个体追求幸福的艰辛和抉择,引起了观众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
这些特点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维角度赏《西厢》

多维角度赏“西厢”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部戏曲作品,王实甫的《西厢记》号称“北曲压卷”。
作者通过运用美不胜收的词章,描述了剧中人物跌宕起伏千变万化的情怀。
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皇皇巨著,其艺术成也是多方面的。
《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西厢记》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
只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才能有力地表现典型的冲突。
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崔莺莺、张生、红娘。
三个人物性格、作风大相径庭,却各具特色。
【崔莺莺】作为出身名门的相国小姐,知书达礼,深受封建礼教、文化的熏染是必然的。
贵族家庭的教养要求她一切行动都必须合乎规矩礼法。
但是,崔莺莺又是一个有独立思想、有高深的文化文化修养的的青年女性,对生活有自己的愿望和追求。
然而,显赫的门第,深厚的封建文化教养,已经有婚约在身的特殊身份,这一切都使得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崔莺莺一方面强烈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因此,形成了她“乖性儿”和“假意儿”兼备的矛盾性格特征。
从出场的“惊艳”到“闹斋”再到“寺警”,从“听琴”到“酬简”,中间经历了老夫人的“赖婚”阻挠,崔莺莺的性格一步步克服软弱,走向冲破束缚,为自由恋爱而斗争,终于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愿。
面对渴望的爱情,崔莺莺表现为既撒娇,又撒野,这种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深沉曲折、迟疑反复的相互冲突的性格把一个想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又担惊受怕、愁恨无穷的真实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崔莺莺大胆追求爱情自由又拘于礼教、顾虑重重,不敢断然行动的心理状态,刻画的是一个贵族小姐的叛逆形象,反映出她性格的犹疑、软弱的同时,又兼有克服困难、冲破桎梏的勇敢,这样的崔莺莺比《莺莺传》和《董西厢》中的在性格发展上又有了飞跃。
塑造了更为真实可信,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艺术形象。
【张生】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显然迥异于《莺莺传》中的形象。
经过王实甫的加工改造,从“始乱终弃”的浪子形象摇身一变,成为了善始善终的有情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情、戏、思四位一体:《牡丹亭·惊梦·皂罗袍》赏析【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惊梦》在《牡丹亭》的结构中居于重要位置,女主人公春情始发,是整部戏的情感基础,其中的唱词《皂罗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脓艳而不失蕴籍,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
一景现情发,情入景存《皂罗袍》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
“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
“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我们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尤存。
二情之萌,戏之始戏的本质就是矛盾冲突,成功的唱词应该到位地呈现戏剧的对抗性运动,《皂罗袍》内蕴着激烈的斗争,本身就是一出“戏”,这一曲情词到位地呈现两种景致的对立和反差,主人公自然而生的春情和管制人情的礼教的冲突则是潜在的、且更为深刻的。
结合全剧来看,这段唱词更是整出戏的心理、情感基础,主人公的寻爱行动将以此为起点伸发开去。
论及“临川四梦”的成因,汤显祖解说道:“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按照这种情——梦——戏的逻辑,“戏”的生发起点归根到底源于“情”。
在游园的过程中,少女的情思被激活了,想象的春逝虚景又从反面警醒了少女的心思,主人公春情既发,青春意识已经长成一根青翠而渐行坚韧的芽,成为主人公接下来遇梦,并进而求梦寻情的逻辑起点,情的要素被汤显祖提升到新的高度,导引着主人公进行生命抉择。
可见,《皂罗袍》展现的正是杜丽娘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第一次强烈撞击,也拉开了下一步梦中求情的序幕。
三戏之真,思之切优秀的作家是有思想的作家,他善于体贴人的深层世界,在文学创作中糅合自己的哲学思考。
这段唱词便体现了汤显祖对情感的思考,少女内在的“戏”,发乎情,但并不止乎礼义,偏离了礼教的管制,反映了思想家汤显祖对情感的真实状态的确认。
杜丽娘第一次接触千花争妍的春景,大自然就以积极热烈的态势呈现在她面前,少女的情欲在“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的基础上经由“如许春色”洗礼而走向成熟,大自然才是真实的,自然的情感才是真实的情感,少女的意识流逐步向“自然”复归了,情欲有理的思路为后来的寻梦无罪找到了最重要的心理依据。
关注人的本质、承认人的情欲是明代心学思潮的重要部分,汤显祖对人性人情的考察反映到戏曲创作,寄托着作者对青春意识的颂扬。
在《皂罗袍》的创作中,情景交融的笔法充分展示了文学家汤显祖超凡的描述能力;其内蕴的强烈冲突态势透露了戏剧家汤显祖对“戏”的冲突本质的掌握;把情感作为本剧的终极推动力则显露了哲学家汤显祖对人类情感的理解,《皂罗袍》是揉和了情、景、戏、思四大因子的戏曲佳构。
《牡丹亭》赏析作者王永利随着白先勇先生致力于振兴昆曲,特别是青春版《牡丹亭》,并多次率昆剧团来京和在上海等大都市甚至大学的校园里演出,在海峡两岸的确掀起了昆曲热和《牡丹亭》热。
那么,如何赏析明代汤显祖先生最杰出的剧作《牡丹亭》呢?我有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
一、了解刚正不阿的汤显祖汤显祖是个正直的人,可以用刚正不阿来概括他的品格。
他生于1550,死于1616年,字义仍,号若士。
江西临川人,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少饱读诗书,才气过人。
二十一岁中举,但不肯侍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作官。
但是,当他看到贪官污吏的腐败,愤怒地上书《论辅臣科臣疏》,抨击了朝政,被贬职到广东徐闻县当典史,后来到浙江遂昌任知县。
其间,他为民驱除虎害,严惩欺压百姓的豪绅,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家和亲人团圆。
因此他受到百姓称誉,但是受到政敌的弹劾,和上级官吏的挑剔。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他悲愤满腔,弃官回家。
在老家临川写出了《牡丹亭》。
他一生作品不少,其他作品还有《红泉逸草》、《雍藻》、《问棘邮草》、《紫霄记》、《邯郸记》、《南柯记》、《玉茗堂文集》。
正因为作者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所以,他才把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地表达在作品中,才赋予了作品控诉社会不公平,批判封建礼教害人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正义的力量,才赋予了作品讴歌真善美的进步思想和审美观念。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
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
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
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
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
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
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
后来,死掉了。
她被埋在后花园中。
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
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
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
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
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
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
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
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
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
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
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
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
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的夫人,用反奸计,破围。
当柳梦梅前来认岳父,杜宝这个不近人情的人把中了头名状元的柳梦梅抓进牢中吊打,不肯承认女儿能够还魂的现实。
至到,皇帝亲自考问杜丽娘和柳公子,才使一家骨肉团圆。
杜丽娘的母亲,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母亲。
只知道女子要守封建妇道,不知道这种封建礼教残害的正是自己的亲骨肉。
作品,还用大量的篇幅,展现了社会的动荡,民不聊生,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这种现实主义的手法,使作品赋予了时代的活生生的现实基础。
因而使故事有了合理性。
第三,优美的文字和唱词,情景交融地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伤感情怀,成为千古绝唱。
《牡丹亭》的文字非常优美,特别是第十出《惊梦》小姐游后花园一段唱词,情景交融,委婉地表达了杜丽娘此时的伤感情怀。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第54页)又如,杜丽娘内心向往个性解放,要求追求幸福,她的独白表达了心境:[江儿水]“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
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
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 (见《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4月版第67页)这些词句,都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感动着中外读者,也丰富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
总之,欣赏《牡丹亭》要从全方位来欣赏剧作的美,切不可只读了片段,那样绝对了解不了这部剧作的精髓。
特别是,大学文学史的介绍很有极左的痕迹,例如把杜丽娘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吹过了头,把她的私塾先生贬低得一塌糊涂。
其实,只要你细读全剧,就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杜丽娘不是大胆的叛逆女子,只是梦中遇到了秀才,两情相悦。
行为上,仍在大家闺秀的范围内。
她与私塾陈先生对诗经“关关雎鸠”的理解争执,只反映出她天真可爱调皮的一面,而不是反封建的旗手发出的号角。
特别是她从鬼变成人后,就不再与秀才私和,“在鬼可以,在人就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劝公子去考取功名,这些陈腐的思想,基本反映了这个弱女子恪守妇道的行为规范。
而学究陈先生,精通学问,又有正义感和计谋,特别是当他发现小姐的坟被扒后,费尽艰辛去告之杜丽娘的父亲杜宝,要求严惩盗墓劫财的恶人。
正值金人围城,是他写了一封信,并冒死送出,用反奸计破了围。
是个英雄。
而不是“百无一用”的腐儒。
这些需要你细细体会。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赏析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舆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