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东北军抗战史

合集下载

东北抗日作文

东北抗日作文

东北抗日作文
《我所知道的东北抗日》
咱今天就来讲讲东北抗日那些事儿。

那时候东北的冬天,哎呀妈呀,那叫一个冷啊,嘎嘎冷。

我听老一辈人说过,抗日志士们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得和小鬼子战斗。

有一件事儿让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个抗日英雄叫王大牛,这可不是我瞎编的啊。

有一次,王大牛他们那一小队人执行任务,大冬天的,雪都能没到腰了。

他们为了不暴露目标,就在雪地里趴了好长时间,身上都快被雪给埋住了。

等敌人过去后,他们站起来活动下身子,那腿都冻得快不会打弯儿了。

可人家一点儿没含糊,接着去跟小鬼子干仗。

就这么艰苦的条件,他们也没退缩,就是为了把小鬼子赶出咱东北。

这些抗日英雄们真的太了不起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保卫着咱的家乡。

咱可不能忘了他们的付出和牺牲啊,得把他们的故事一直传下去。

东北抗日的精神永远都在咱心里头呢,咱也要像他们一样坚强勇敢,啥时候都不能丢了咱东北人的骨气!这就是我知道的东北抗日,永远铭记,永远自豪!
怎么样,我这讲得够生动吧,这可都是真事儿呢!。

东北军

东北军

东北军何柱国何柱国,别字铸戈,1897年出生,广西人,父何继福是地方上的名绅。

何柱国从小立誓从军报国,1917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

归国后经奉军炮兵团长邹作华介绍投奔奉军,在东北讲武堂任教官兼队长,逐渐得到张学良的赏识和信任,他的前半生与张学良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何柱国在联军指挥部任作战科主任,不久,任司令部上校参谋处长兼作战科长。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任命他为东北陆军第3旅旅长。

“九·一八”事变时,何柱国因参加平息石友三叛乱,驻军石家庄。

1932年7月,张学良任命何柱国兼临永警备司令,率领守军抵抗进犯偷关之日军。

榆关之战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

华北战事失利,张学良下野,东北军经过改编,何柱国升任57军军长,进入东北军最高领导层。

1935年,何任新组建的骑兵军军长,深得张学良信任。

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队西征进入宁夏。

为迎接2、4方面军北上抗日,彭德怀给何柱国写信,希望他让开道路,以便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何柱国最后同意给红军让开了道路。

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西安事件”并发生前后,何柱国一直跟随张学良,参加了“西安事变”,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作出了贡献。

“二·二”事件中,王以哲被杀,何柱国闻讯躲到杨虎城总部幸免于难。

为调解东北军的分岐,何柱国多次到三原面见周恩来,请求周恩来指导,从此二人结下了很深的情谊。

何柱国凭着与顾祝同的同学关系,奔走于南京、开封、西安之间,经过多方交涉,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的善后问题,使东北军没有再受更大的损失。

抗战时期,何柱国与中共军队协同作战,关系友好,引起蒋介石的注意。

蒋用偷梁换柱、明升暗降的方法,调任何柱国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没有实权,将骑2军军长一取交由蒋的亲信廖运泽担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命何柱国为东北行营参谋长职。

不料临行前夕,蒋下毒手使他双目失明,从而结束了他四十年的戎马生涯,届时年仅48岁。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序列概况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序列概况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序列概况15107017东北武装抗日战争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一些原东北军中下级爱国的军官发起的。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最高长官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国民党东北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学良将军。

张学良将军于1928年7月3日宣布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天保安司令,7月末任东北海军总司令,11月任东北航空司令,12月29日宣布东三省及热河省易帜,与南京政府实行统一合作,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自张学良接替他父亲张作霖职位并易帜后,其军队才被称为东北军,在此之前,人们习惯称这支军队为奉系军队,意指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

奉系军阀张作霖1902年被官府收编,归顺新民府做了巡防营的管带。

1909年张作霖的巡防营改编为奉天前路巡防队,1911年11月,张作霖接到警卫奉天省城的命令,率领3500名巡防队进驻奉天城,从此便成了奉系军阀扩张势力的开端。

1912年巡防队改称第27镇,张作霖为统制;同年9月,第27镇又改称第27师,张作霖又当上了第27师师长,从此以后,第27师就成了奉系军阀的摇篮。

沈阳被称为奉天,又是张作霖发迹的地方,自他当了第27师师长后,东北军从此便迅速发展起来。

第27师当年的战斗序列如下:第27师师长:张作霖参谋长:马凯一等参谋:单世俊二等参谋:阚朝玺三等参谋:梁序芳中军官:赵锡福正军械官:王国政下辖2个旅、6个团、2个营第53旅:旅长:汤玉麟下设2个团:第百五团团长:张麟书团副:鲍德山辖:3个营第1营:营长:梁朝栋第2营:营长:宋显一第3营:营长:崔俊臣第百六团:团长:邹芬团副:赵恩臻辖:3个营第1营:营长:孙德山第2营:营长:齐占九第3营:营长:于文甲第54旅:旅长:孙烈臣下设2个团第百七团:团长:蔡永镇团副:赵玉周辖:3个营第1营:营长:牛永福第2营:营长:宋维贤第3营:营长:齐恩铭第百八团:团长:刘香九团副:李桂林辖:3个营第1营:营长:张乐山第2营:营长:杨遇春第3营:营长:崔鸣山骑兵第27团:团长:张景惠团副:赵玉周辖:3个营第1营:营长:郑殿升第2营:营长:张明九第3营:营长;张荣炮兵第27团:团长;张作相团副:单世俊(兼)辖:3个营第1营:营长;李振声第2营:营长:蔡平本第3营:营长:陈九芝工兵第27营:营长:赵明德辎重兵第27营:营长:闫玉成张作霖在奉天省城驻扎5年之后,不断扩充实力,权势已经凌驾于奉天将军之上。

东北军第六十七军抗日史略

东北军第六十七军抗日史略

东北军第六十七军抗日史略
吴庆仁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1989()4
【摘要】东北军第67军,在抗日战争中,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支御敌劲旅。

由于
众所周知的原因,对该军抗日战绩,史学界过去很少提及,近几年偶有论述并予以肯定,但略欠翔实。

尤为痛惜者,本世纪30年代末,原国民党军政当局,竟以“投敌附逆”
等莫须有罪名,诬陷在长城、津浦路、平汉路、上海前线同日伪军血战的67军官兵。

时过境迁,一切都已真相大白,然而50年的冤案,迄今仍未得到澄清。

有感于此,笔者不揣浅陋,依据原国民党战史档案及其它资料,秉笔详述该军抗日战史,重新评估67
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如有舛误,敬希史学界同志和参加过抗日诸役的前辈赐教
斧正。

【总页数】6页(P100-105)
【关键词】30年代;东北军;参谋长;长城抗战;部队;蒋介石;将军;战役;国民党政府;南京
【作者】吴庆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5.1
【相关文献】
1.忆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将军 [J], 郭维城
2.中国共产党与东北军十七路军洛川三方会晤考述 [J], 苏志纬;
3.统战工作楷模联合抗日先锋——东北军57军112师667团第一期新兵队 [J], 鲍林
4.值得回顾的足迹——忆东北军57军111师抗日义勇宣传队 [J], 华诚一;张苏平;王振乾
5.东北军与东北抗日义勇军 [J], 卞直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抗日斗争史(百度版)

东北抗日斗争史(百度版)

3. 研究特点
地域性:东北抗日斗争史既是东北地域史的一部分 又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性:东北抗日斗争是东北各族人民抗击和反对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及伪满洲国殖民统治的反侵略反 封建战争,所以既具有民族战争的性质又具有反封 建统治的性质。即东北抗日斗争就带有“反日反满” 之双重性。 国际性:东北抗日斗争史既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 间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朝两国人 民共同抗击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

● 国际学术动态 日本:主要是对日本关东军、日本人开拓团、满 洲国“近代化”等相关资料性研究。 韩国:东北被视为韩国独立运动史中心舞台,故 而从“韩国正史”的角度来研究 。 朝鲜:东北被视为朝鲜民族解放运动和金日成 “主题思想”发源地,故亦是从“朝鲜正 史” 的角度来研究。
5.课程要求
具体要求: ●第一,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 究对象,掌握东北抗日斗争史的基本体系 和历史特点,了解有关东北抗日斗争史的 最新前沿性研究动态。 ●第二,系统学习东北抗日斗争史基本知识 的基础上,培养和掌握独自思考历史问题 的意识与能力。
《现代史资料》7,东京:すずみ书房,1964年,第182-409页。)
◎日本政府两次声明:1931年9月24日,日本在《关于 满洲事变的第一次政府声明》中说:“帝国政府在满 洲没有任何领土欲望”。10月26日,又在第二次声 明中提出“尊重中国的领土完整”等五项所谓“协商 大纲”。(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和主要文书》下卷,
◎新国家理念——“民本政治”;元首——“执政”;
国号——“满洲国”;国旗——“新五色旗”; 首都——“新京”(长春);年号——“大同”。 ◎满洲国树立:1932年3月1日,宣布“满洲国”成立
并颁布《国家组织法》、《人权保障条例》及中央地方 管制,3月9日溥仪就任并发表《建国宣言》;3月10 日溥仪与本庄繁签字,并3月12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通 过《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9月15日日本帝国特命 全权大使武藤信义与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签订《日满 协议书》。

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抗战第一枪

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抗战第一枪

东北军在沈阳北大营打响了抗战第一枪作者:王建学来源:《百年潮》2009年第01期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主流观点,即认为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坚决执行了“绝对不准抵抗”的命令,在九一八事变中不放一枪就把沈阳城让给了日军。

即便是近年来一些史学研究者经过考证认为中国军队实际上进行了抵抗,但是由于史料多数来源于北大营亲历者和一些东北军将士的回忆,而没有引起重视。

2008年9月18日,著名收藏家詹洪阁先生向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捐献了7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为反驳这种所谓主流观点,并进而在谁打响了中国抗战第一枪的问题上提出新的看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1945年8月15日投降前后,日本销毁了大批侵华罪证。

詹洪阁先生捐献的7幅照片,应该说是弥足珍贵的。

这些照片是日军为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自己拍摄并进行纪念和发行的。

这些照片都以北大营为背景,从不同场面和不同视角,反映了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具体过程。

其中有两幅照片最为珍贵:图一是日军为在进攻北大营时被击毙的一名士兵修建墓碑时的场景,墓碑上刻有“故陆军步兵伍长,新国六三君之碑”;图二是几名日军士兵在新国六三墓碑前举行悼念仪式的照片。

照片文字中显示的具体时间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的9月19日。

结合有关资料,分析这两幅照片:第一,日军驻奉天独立守备队在九一八事变进攻北大营时,由于东北军的反击,当场被击毙了步兵伍长新国六三等人。

这两张照片就是日军为表彰和纪念新国六三而修建墓碑和祭奠时的真实照片,时间应该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地点是北大营附近。

修建墓碑的目的是让进攻北大营的日军参拜和祭奠,同时也是对新国六三的褒奖和纪念。

第二,这两幅照片是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彪炳“战绩”而发行的,类似现在的明信片。

从后面的纪念印章可以看出,有相当一批日本人持有这种明信片,因此这两张照片有一定影响。

既然作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战绩”而留存,那么流入民间为收藏家所收藏当属正常。

据照片原持有人称,他的长辈曾有人在日伪时期为日本人做事,因而能够得到这些照片,并且留存下来。

张学良的东北军最后怎么处理了,建国后授衔时竟出了25位将军

张学良的东北军最后怎么处理了,建国后授衔时竟出了25位将军

张学良的东北军最后怎么处理了,建国后授衔时竟出了25位将军
九⼀⼋事变后,国内抗⽇情绪⾼涨,张学良多次请⽰要率兵重回东北,不过都未得到应允,于
是发⽣了西安事变,张学良⼀去不复返,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活,那么失去主⼼⾻的
东北军⼜⾯临着什么样的局⾯呢?
1937年2⽉2⽇,不顾⼤局的东北军少壮派应德⽥、苗剑秋、孙鸣九等⼈,除掉东北军元⽼王以
哲,徐⽅,宋学礼等⼈,随之⼀场复仇战⼜被拉响,内部残杀的悲剧愈演愈烈,中共实在不忍
⼼看东北军这样下去,于是周总理出⾯作以劝说,这才避免了事态进⼀步扩⼤。

与此同时,部分东北军⾼级将领接受了国民党提出的东调的“⼄案”,简答来说就是归属国民军,
仅仅两个⽉的时间,南京政府就将那些队伍经整训,缩编,化⼤为⼩,化强为弱,再也不复东
北军原来的强势。

最惨的莫过于张学良带出了⼆⼗多万部下,⼀⽅准备反蒋,⼀⽅却主张继续
听从蒋介⽯,在双⽅发⽣了严重的内讧,伤亡惨重后,国民政府这才出⾯,将其分别派往中国
不同的战区,由此彻底消除了隐患。

不过值得⼀提的历史是,抗战国军共牺牲661位飞⾏员,其中近半数为东北军飞⾏员;⽽在
1955年中国⼈民解放军第⼀次授衔时,原本东北军出⾝的将领,有25⼈都被授予了将衔,有的
当年随张学良出关后,⼀辈⼦再也没有回来,他们都是英雄!
参考资料:《抗战时东北军去哪⼉了,还原⼀个真实的东北军》《西安事变中东北军⼀⼩时⼲
掉蒋介⽯卫队》。

东北三省的丢失

东北三省的丢失

东北三省的丢失柳条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台独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

夜22时20分左右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

爆炸同时,呆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文官屯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开始袭击北大营。

爆炸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进攻。

南军为平田幸弘指挥关东军第2师步兵第2旅第29团,北军为岛本正一指挥的铁路守备队第2营。

1931年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次日1931年9月19日张学良在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

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

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当局在事发后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因此1931年9月18日当夜,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

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

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王铁汉的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被迫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

(因为王铁汉的对日抵抗行为,事后蒋介石曾于召见他时称赞道:“我记得你,在沈阳北大营当时情况,你做得很好!”)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

辽宁、吉林城镇沦陷日军在沈阳当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

1931年9月19日凌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辽阳的第2师主力增援对奉天的进攻;独立守备队第3营进攻营口、第4营进攻凤凰城、安东(丹东);第2师第3旅主力、骑兵第2团、独立守备第1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区、二道沟、南岭等地。

至1931年9月19日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遗忘的东北军抗战史
近代史上的东北军,张作霖可以说是图腾一样的存在。

这个在北伐战争期间,面对小六子劝阻日军会抄东北军后路,打不过日军与北伐军的夹击,拍案训斥:“我30万东北军,收拾他南满也就1万多人,各县地方保安团就能把他们铁路扒了!东北军就直接打他重镇大连、旅顺!”这个在北洋乱世叱咤风云十余年的东北老炮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打江山的阅历确实不是张少帅可以相比的,知己知彼的攻伐果断,也是其后那场令人叹惋的九一八事变中张学良所欠缺的。

作为近代史上最强大的一支军阀武装,没有之一,东北军的的抗战史,并非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悲凉,他们是14年抗战烽火中的全程亲历者,演绎着背井离乡的血色征程。

淞沪大会战,东北军主力67军作为最后一支援军,领命阻击,掩护淞沪血战中40余万残军撤退,接防的松江防线,原守军第43军,全军仅剩500余将士,
一个军打成了一个营。

而面对3个日军甲种精锐师团的进攻,军令是坚守3天,自军长吴克仁中将以下几乎全军殉国战后无法重建,番号与编制被取消。

南京保卫战,淞沪大战中国军以29万余人的伤亡阻敌3个月后,全线溃败,参加江阴要塞阻击战的东北军112师战况惨烈,师长霍守义中将也中弹受伤,战后又领命参与南京保卫战,面对20余万精锐日军的追击,驻守长江一线阵地阻击的112师,在日军强大的火力打击下伤亡惨重,麾下2个团几近拼光,退守太平门时,副师长李兰池率领残部冲锋肉搏,力战殉国,112师也几乎等同于全军覆没。

于扬州一线负责阻击的东北军111师同样伤亡惨重,都在用生命为大军的撤退争取时间。

民国三十二年,东北军出身的国军第53军,成为远赴异域的远征军序列之一,麾下116师是滇西反攻中腾冲战役的主力之一,在4个月的时间里,打下日军固守2年之久的滇西要塞腾冲,全歼日军包括旅团长藏仲康美少将在内的6000余守军。

遥想15年前,皇姑屯事件,医官温守善经历张作霖峥嵘一生的最后时光,
老帅交代得很清晰,“除了日本人,别人炸不了我。

”还有就是“让小六子回来,不要坐火车,把东北军都带回来,打……”打字后没说完就昏了过去,回来帅府就已不行了。

自古枭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张家背后那支曾经睥睨北洋王朝的军队,似乎也并不缺少硬骨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