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专题二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解离为H+和OH-,由图可知,H+进入阴极,OH-进入阳极,则双极性膜可控制其两侧溶 【解析】 A项,后母戊鼎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B项,煤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SO2及粉尘,天然气燃烧时不会产生粉尘;C项,汽油来自石油,石油是由烃类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仅含碳、氢两种
的焊接,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薄膜。 元素,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是汽车发动机启动时产生的电火花或高温引起空气中N2与O2发生反应生成的;D项,明矾是一种铝盐,体内铝元素聚集到一定量会危害健康,因此做油条用的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 要非金属元素
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
课时二 氨和铵盐
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从1902 年开始研究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 [2] 于 1908年申请专利,即“循环法”,在此基础上, 他继续研究,于1909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 达到6上。这是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 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 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 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 反应
若在4.0 MPa时减小CO2与H2的初始投料比,则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CO2的平衡转化率曲线位于曲线Ⅱ的上方。实际工业生产中往往按照化学计量比进料,原因是可以保持反应物
△ 的高转化率,同时降低产物分离的能耗。
A.将工业废液排入海洋以减少河道污染
NH ·H O=====NH ↑+H O D.做油条用的膨松剂不应含明矾
3 2 。0~1 min内,v(H2)=ΔcΔt=0.2 mol2 L1 min=0.1 mol·L-1·min-1,B项错误。该反应的ΔH>0,升高温度,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C项正确。由于该反应在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学课件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学课件

● A.54 ● C.81
B . 11 6 C
D.88
● 解析:Ⅲ是奇数,第ⅢA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是奇数。题中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的原子序数是 奇数,答案选C。
课堂探究研析
● 问题探究:
知识点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序数由什么决定?主族族序数由什么决定? 2.元素周期表从左到右一共有 18 列,哪一列所含元素种类最多?
● 二、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1.编排原则:
● 2.周期表中周期的划分和一般特点:
个数
元素周期表中有7个横行,共有____7______个周期
特点
同周期中的元素的_电__子_层__数____相同 周期序数=_电__子_层__数____
分类
短周期 长周期
共有___3_______个,包括第__1_、__2、__3___周期 共有___4 _______个,包括第4_、__5、__6_、_7___周期
18
4
36
长周
5
Rb~Xe
18
5
54

6
Cs~Rn
32
6
86
7
Fr~Uuo
32
7
118
位置与结 构的关系
周期序数 =电子层

● 2.族(每一纵行):

周期表中有18 个纵行,除第 8、9、10三个 纵行为第Ⅷ族 外,其余15个 7个 纵行,每个纵 主 行为一族;周 族 期表中包括7个 主族,7个副 族,一个0族,
1
新课标导学
化学
必修② ·人教版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元素周期表
第1课时 元素周期表

氮及其化合物(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氮及其化合物(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NH4HCO3 === NH3 ↑ +CO2 ↑ +H2O
实验5-7
三、氨气和铵盐
4.铵盐的化学性质
与碱反应 △
NH4Cl+NaOH== NaCl+H2O+NH3↑ △
NH4NO3 +NaOH==NaNO3+NH3 ↑ +H2O △
(NH4)2SO4+2NaOH == Na2SO4+2H2O+2NH3 ↑
氨气的还原性 催化剂
①氨的催化氧化 4NH3+5O2=====4NO+6H2O
三、氨气和铵盐
3.铵盐的物理性质 农业上常用的化肥
绝大多数铵盐是白色 或无色晶体,都易溶于水 例如:(NH4)2SO4、NH4HCO3、NH4NO3、NH4Cl 4.铵盐的化学性质
不稳定性 ---受热易分解
NH4Cl === NH3↑+HCl ↑
实验5-6
三、氨气和铵盐
2.氨气的化学性 质
氨气与水反应
NH3+H2O
一水合氨,不可以写成NH4OH
NH3·H2O
NH4++OH-
NH3·H2O==△=== NH3↑+ H2O
氨气:高中阶段唯一的一种碱性气体
2.化学性质 与酸的反应
三、氨气和铵盐
2.氨气的化学性 与质酸的反应
NH3+HCl == NH4Cl 有大量白烟产生 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浓硝酸有挥发性,挥发性酸(HCl、HNO3等) 遇氨气均有白烟生成;难挥发性酸H2SO4、H3PO4无此现象。
改进汽车尾气的处理技术,控制尾气排放


观 看 氮
及 其 化 合 物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精讲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精讲课件)-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主要反应是:
高温 C(s)+H2O(g)
CO(g)+H2(g)
(3)煤的液化
在一定条件下将煤转化为液体燃料
直接液化:煤与氢气作用生成液体燃料
间接液化:先转化为CO和H2,再在催化剂作用合成甲醇
一定条件
CO + 2H2
CH3OH(甲醇)
二.天然气的组成及其综合利用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天然气 公交车
5.(甘肃·舟曲县第一中学高一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是纯净物 B.煤就是碳,属于单质 C.天然气是一种清洁的化石燃料 D.石油产品都可用于加成反应 【答案】C
6.(吉林长春·高一期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 B.煤液化后可以得到甲醇等液体燃料 C.煤经气化和液化两个物理变化过程,可变为清洁能源 D.根据煤的干馏产品,可推知煤中含有C、H、O、N等元素 【答案】C
本课结束
煤的结构模型
一.煤的组成及其综合利用
2.煤的综合利用 煤直接作燃料——利用率低并污染环境 煤的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是:煤的干馏、煤的气化和液化, 目的是获得洁净的燃料和多种化工原料。 (1)煤的干馏是指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
也叫煤的焦化。
煤干馏的主要产品和用途
(2)煤的气化
在一定条件下把煤中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2.(吉林·长春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石油的分馏的说法中正 确的是 A.石油的沸点较高的烃 C.通过石油的分馏可以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烃分解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 的烃 D.石油的分馏产品都是各种纯净物 【答案】A
3.(重庆南开中学高一期中)下列各组物质中,全部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综合利用: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高一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
因为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是常数(保持不变)! 2.离子反应要改变离子方程式中出现了的离子 (参加了反应的离子)的浓度才能改变其速率。
〖例1〗100.0mL6.0mol·L-1H2SO4溶液跟足量锌粉反应,在 一定温度下,为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不影响生成
H2的总量,可采取的措施( )BDE
A.加Na2CO3(s)B.加水C.升温 D.加Na2SO4(aq)E.降温F.加锌 G.加NaHSO4(s)
A.5s
B.10s C.大于10s D.小于10s
反应条件 不加其他试剂 少量MnO2
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大量气泡
2滴FeCl3溶液
气泡较少
结论
1.催化剂(正)能极大的加快反应速率 2.催化效果: MnO2>1mol/LFeCl3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3 不同浓度盐酸与等量大理石反应 结论 其他条件不变,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注意 1.改变固体和纯液体的量不能改变反应速率。
内因 决定性因素
反应物本身的化学性质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外因
浓度C
溶液、气体
压强P
气体
温度T 催化剂
接触面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1 【2H2O2=F=e=3=+或==M=n=O==2 =2H2O+O2↑】
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的5%的H2O2, 实验步骤 每支试管滴加2滴1mol/L的FeCl3,分别置于
探究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条件 针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
结论 其他条件不变,改变压强可能改变反应速率
◊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气态反应物的压强,化学反 应速率加快,…
改变浓度
改变速率
改变压强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化学反应与热能课件

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二册化学反应与热能课件

该反应是吸收热量
2.实验6-2中能产生有气味的物质,该物质是_N__H_3__(填化学式),反应方程式为 ____B_a_(_O_H__)2_·_8_H__2O__+__2_N__H_4_C_l_=_=_B_a_C__l2__+_2_N_H__3 _+_1_0_H__2_O___。由实验的现象可知该反 应为__吸__收__(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bond and energy change in chemical reaction
1.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的本质
1、微观: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点燃
在25℃、101kPa条件下 H2 + Cl2 == 2HCl 反应为例
能 量
断1 mol H-H 键吸收436 kJ
断1 mol Cl-Cl
键吸收242 kJ
Cl-Cl H-H
H H Cl Cl
放出能量184 kJ
形成2 mol H-Cl E吸收=436+243=679 kJ
键放出2×431 E放出=431×2=862 kJ
kJ即862 kJ能量
E1< E2 放热反应
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大量的热。 除了燃烧,其他化学反应也伴随这放热 或吸热现象。
实验 6-1
在一只试管中加入2 mL 2 mol/L 盐酸,并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 再向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光亮 的镁条,观察现象,并测量溶液 温度的变化。
现象:镁条逐渐溶解,有气泡产 生,温度计温度上升。
1.由实验6-1中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可知镁与盐酸反应 放出 热量(填“放出”或“吸收”), 反 应 方 程 式 为 __M__g_+__2_H_C__l=_=_M__g_C__l2_+__H__2↑__ 。 用 砂 纸 打 磨 光 镁 条 的 目 的 是 ___除__去__镁__条__表__面__的__氧__化__膜_。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专题2-第3单元-第1课时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课件专题2-第3单元-第1课时

●新课导入建议 在我们生活中,手机用的电池,机动车上的铅蓄电池、 干电池等,这些电池的电能是如何转化来的?原理是什么? 这些问题本课时将给出答案。
●教学流程设计
演示结束
课标解读
重点难点
1.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 究,初步了解原电池原理。 2.了解化学电源的原理与应 用。 3.了解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4)从反应类型上判断 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 (5)从反应现象上判断 溶解的是负极,有气泡产生或固体析出的是正极。 (6)从离子移动上判断 阴离子移向的是负极,阳离子移向的是正极。
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1)有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活泼的金属是电池的负 极,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是电池的正极。 (2)有电解质溶液,且负极能与电解质溶液发生自发的氧 化还原反应; (3)构成闭合回路或接触。
1.原电池反应原理及应用。 (重点) 2.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的书 写。(重难点)
原电池原理
1.铜锌原电池 (1)装置:
(2)现象:Zn 片 逐渐溶解 ,Cu 片上有 大量气泡 产生,
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3)电子流向:由 锌极 流向 铜极 。 (4)电流方向: 铜极 →导线→ 锌极 。 (5)离子流向:电解质溶液中, H+、Zn2+
利用反应 Zn+2FeCl3===ZnCl2+2FeCl2 设计 一个原电池。在图中方格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指出正极为 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极为________,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将已知的反应拆成两个半反应(即失去电 子和得到电子的反应):Zn-2e-===Zn2+,2Fe3++2e-===2Fe2 +;然后结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可知,该电极的负极应用 锌作材料,正极要保证 Fe3+得到负极失去的电子,一般可用 不能还原 Fe3+的材料(如铂、碳棒等)作正极,电解质溶液只 能用 FeCl3 溶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