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合集下载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决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

事实雄辩证明:苏联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就不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

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有深刻教训,对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些教训是应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人民版第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版(修改版)

人民版第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民版(修改版)
(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 立。 三五计划 (1938-1941) 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材料: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928年 煤(万吨)
石油(万吨) 一五计划 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 最佳方案 实际完 成数
3550
1160
6800
1900
7500
2200
6440
笑容的背后会是 什么呢?
探究:农业集体化的成败
有的同学说,农业全盘集体 化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须的粮 食,因而是成功的; 有的同学说全盘集体化没有 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农 业生产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是 不成功的; 还有的同学说集体化消灭了 富农,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 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
2、目的
3、方针的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4、过程:
1930年 1932年 1937年
整顿、发展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农业集体化完成
•5 特点:全盘集体化运动
农业集体化 道路大致可 概括为:
在很短的时期内,通过群众运动 的方式,用行政命令将农民使用的 土地集中起来,组成劳动组合式集 体农庄。消灭富农增派管理干部,提高农民的 文化与技术水平,加强对农庄的领 导。以期在不长的时间内实行农业 集体化。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4、评价: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创 造条件,农业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改变了 农村生产关系。 问题:①它违背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
②政府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农民生产积 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③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发展。
学习探究
这幅图反映了30年代苏 联经济建设中的什么问 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问题?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0传播王辉2111010017 摘要:首先,本文对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在此基础上阐述和分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内容及其特征。

其次,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浅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即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模式。

这三个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固有属性,它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他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表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基本标志。

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

社会主义模式是社会主义本质和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普遍规律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色。

因此,社会主义模式的建立和调整一方面要受社会主义本质即社会主义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与发展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不完全取决于社会主义本质即制度这一内容,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国情和世情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制约因素的多元化决定了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本质,制度的共同性与模式、特色的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前者是实质、内容,后者是现象、形式。

社会主义本质和制度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而社会主义模式主要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即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分析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有助于更好理解我国的方针和路线。

在批评地接受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我们也可以更好的把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所面对的困难和迷惑。

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形成标志: 4、表现:
a. 经济方面: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直接管理、优先发 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b. 政治方面: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以党代政。
C.思想文化方面: 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用行政手段管理和 控制
5、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6、特征及评价:
特征 积极 弊端
由此开始,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和斯大 林同一时期的革命家(老近卫军)被指控为犯有谋杀罪和 叛国罪而被害。接着,内务部的部长们和主要局长被杀。 参加十七次代表大会的1966人中被捕、被杀的有1108人, 大会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有近80人被捕、被杀。在军队 中,大约有2万名军官遭到清洗, 1938年,红军师以上的 军官中,只有39%的人是原任的。全军5名元帅中有3名被 杀害,10多位副国防人民委员中,无一人得以幸免,15名 集团军司令中有13名被清洗
3、方针提出: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要点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 力量积累资金)
4、过程(1926年开始):
1)1926-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企业。 2)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3)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 4)1938-:因卫国战争而被打断。
斯大林模式
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 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 1905年,他第 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列宁的支持者。列宁 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 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 武的强国。
——丘吉尔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农业全盘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p135课前提示) 含义: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 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 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pt10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ppt10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考点要求
1.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3.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4.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 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形成背景 形成原因
斯大林模式
形成过程 评价 教训
斯大林模式:
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 会主义过程中,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 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及 其运行机制。又称为:苏联模式或高度 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形成过程
农 业 集 体 化
工 业 化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四、评价
•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 和历史地位?
功大于过?
过大于功?
请你用一种新视角来评价斯大林模式
人类社会自此有了两种现代化途径,即以英国 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途径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 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途径。前者走的是轻工业先行, 通过市场调节经济生活的道路,政府不直接组织经 济活动,只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后者走的是重工 业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对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的全 部社会生活进行全面干预。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这个名字足以震撼世界 有人说他是个残暴凶狠的魔鬼 有人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暴君 有人说他是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




也有人把他视为天之骄子,扭转 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 他是英勇无畏的,又是冷酷无情

列宁在其遗嘱中有关斯大林的叙述:“……斯大林 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但他能不能谨慎 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 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可以 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是不可容忍的了。” “在十月革命前的革命生涯中,斯大林曾八次被捕, 其中六次从流放地逃脱,又回到原地继续革命。……应 当说,斯大林令人信服地展现了他非凡的意志力。…… 斯大林的思想,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 律则尊重不够;对该做什么比较强调,对能做什么不够 重视,这恐怕是造成斯大林理论思想中主观主义过多的 原由之一。” 斯大林有强烈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专制主义、 皇权主义思想严重。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101硕张卉娟2100759摘要: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历史溯源,往往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更好发展。

本文从苏联模式的内涵探究出发,寻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其相关的蛛丝马迹,并借全球化的大背景,从积极角度提出了苏联模式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全球化一.引言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成长起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

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

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苏联模式的内涵及特点1.苏联模式的内涵正确理解所谓“苏联模式”,不仅应符合实际标准,更有助于我们在今时今日给予其科学的评价。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

2.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国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举。

苏联模式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这一成功实践将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转变为成功实践。

苏联模式坚持共产党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核心作用和领导地位。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今天看来是无比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概论

专题七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概论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毛泽东是这样说的,可后来我们自己呢?
学习思考:
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 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 少了26%。
想一想,那时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和我国开展的哪一项运动比较类似?
⑴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地方把农民的住房、小牲 畜等强行收归农庄所有,这类过火行为引起了农民的强 烈不满和抵制,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退出集 体农庄。
⑵与人民公社化比较类似。来自中苏农业改造比较时间 背景 富农 方式
影响
苏农业集体化
中农业改造
1929~1937
1953~1956
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消灭富农
变成合作社农民
强制推行
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但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处 于停滞状态
自愿互利,后期过快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但 也遗留了一些问题
1.背景:
(1)国内——①列宁逝世,斯大林成领导人; ②苏联是落后农业国;
(2)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2.目的:
加强国防维护独立;为社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
工业化方针——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4.过程:
1926年开始,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
如何进行工业化呢?
工业化的道路选择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化的资金来源问题: 依靠本国力量 工业化的发展速度问题: 发展要快,要高速发展
——斯大林:《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知道其确立 的标志;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重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难点: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中历史:7.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由于工业化高速发展,农业不能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2、目的
(1)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根本) (2)克服粮食收购危机,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直接)
(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3、方针的提出: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4、过程:
1929年 1930年 1932年
1937年
开始 整顿、发展;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力的发展;为卫国战争胜 展;压抑地方和企
利提供物质基础。
业的积极性
保证党的领导,发挥党 个人专断,破坏了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 用,维系政局稳定; 制
有利于统一全国人民 的意志。
不利于思想 文化的繁荣。
5、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⑶政治形势: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封建残余;专制 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
西方国家的工业化一般都是先
轻工业后重工业,而苏联的工 思考探究一
业化却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想一想,为什么?
提示:从当时苏联国情, 面临的国际形势考虑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只有经过一个 长时间,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 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 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 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 就无法保卫zx国xk 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 了,就要失败。”
第二个五年 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经历了两年的准备、四年 的全盘集体化、四年的巩固大致经历的十年时间。 准备期:1928年12月以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准备期 特别是党内展开了批判布哈林—李可夫右倾集团运 动。 全盘集体化时期:1929—1932年 全盘集体化时期 巩固时期: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把分 巩固时期 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 史任务已经完成。”
五、列宁逝世前后的党内斗争
(一)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 (二)反对新反对派的斗争 (三)反对托—季联盟的斗争
第五节、 斯大林模式” 第五节、“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一、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次转折发生在斯大林时 期。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政大权,大 约从1927年12月党的15大开始,他开始放弃新经济 政策又走上了直接过渡的道路,其具体做法是搞 “三化”: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农业全盘集 体化,三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通过“三化”,斯大 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二)“七月事件”后的政治形势 七月事件”
7月17日,资产阶级公开使用暴力对付上 街示威游行的50万士兵工人,造成50多人死 亡,打伤600多人的流血事件,表明革命的和 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复存 在,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列宁及时调整了斗争策略,并制订了武 装起义的计划。
(三)十月武装起义
三、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一)1920年秋苏俄政治经济危机 年秋苏俄政治经济危机
1、对农民的超经济的强制使大部分农民失去了 经营土地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2、工业生产陷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3、1921年2月28日,发生了彼得格勒门户的咯 朗施塔德兵变。
(二)、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及影响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及影响
第三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现代化道路的开创
本章重点难点 1、两个政权的并存和列宁的革命路线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特点
第一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与列宁的革命
路线和策略 1917年2月27日(公历3月12日),俄国人民 年 月 日 公历 月 日), 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举行了武装起义,推 翻了沙皇政权和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 诺夫王朝,二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俄国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完成。
二、国内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国内战争
捷克军团叛乱与国内战争的爆发(1918 捷克军团叛乱 年夏) 战争的三个阶段: 1918年下半年是战争的第一幕 1919年是战争的高潮 1920年是国内战争的最后一幕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何谓“战时共产主义”? 、何谓“战时共产主义”
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上,斯大林作了关于成立苏 国联盟 联的报告,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当时加入 苏联的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 俄罗斯、 俄罗斯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四个共和 国。 1924年1月,苏联第二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苏联宪法 苏联宪法,从 苏联宪法 法律上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形式固定下来,完成 了苏联建国的全部工作。 苏联从其成立之时就是按照斯大林的思想和路线进行运 作的,这个法律上遵循民族平等原则的国家实际上是一个高 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对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评价
全盘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 全盘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阶级被消灭,个体农民变成集体农庄庄员,分散的小生产 变成集中的大生产,农业成为直接听从党政机关指挥的部门。 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奠定基础,使城市居民的 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料的供应不断增多。计划还为工业提供了 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它就没有单一的计划经济,就无法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也就没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 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列 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原则和逐步原则 自愿原则和逐步原则。使千百万农民和 自愿原则和逐步原则 牧民在这场变动中遭受本可以避免的苦难和死亡。集体化把 农民束缚在农庄里,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甚至连迁徙 自由也受到限制。农民的物质利益被忽视,用超经济手段剥 夺农民,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时局特点
两个政权并存: 两个政权并存 : 即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 时局的特殊性可以从二个层面上说明: 埃。时局的特殊性可以从二个层面上说明: 其一,两个性质不同的政权并存,彼得格勒工 兵代表苏维埃有权无职,掌握武器,临时政府有 职无权。 其二,两个对立的政权相互妥协共处。掌握武 器的工兵代表苏维埃自愿把政权让给临时政府, 支持临时政府,甘心充当监督角色,临时政府则 表示高度尊重苏维埃,用诺言片区苏维埃的信任, 把持了各级权力机关。这种特殊性表明,俄国的 政局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其中一个政权必然化 为乌有,俄国正处在一个不稳革命路线和策略。 定的过渡时期。列宁正是根据二月革命后时局的 特点,制定革命路线和策略。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
(1)、实行全部工业国有化;
(2)、实行余粮征集制; (3)、推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4)、实行贸易国有化,取消私人贸易; (5)、食物定额配给制。
3、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
主要有三种观点:
基本肯定观:只有采取战时体制,才能保卫新政权, 打败国内外敌人,舍此无他。 基本否定观:违背经济规律,引起人民不满,导致政 治经济危机。 两重性:既要考虑当时的客观环境,也要估计到布尔 什维克直接过渡思想的错误性。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其政治经济体制的基 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 在政治方面,实行一党制,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 在政治方面 权三权合一。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集中于党中央最高机 构(政治局或主席团)。共产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直接发 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各级领导机关变成徒具虚名 的附属品。联盟制有名无实,民主法制被忽视。 在经济方面,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 在经济方面 和惩罚体制。工商企业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凡不 受国家控制的经济成分均被消灭,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 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和暴力惩 罚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 强调高积累,低消费,片面发展重工业,以提高国力,赶超 资本主义国家。 文化思想方面,高度的舆论统一。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文化思想方面 被高度政治化。并采取行政手段特别是“学术批判”和“组 织处理”的办法对待不同意见和观点。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1925年12月党的14大后,苏联开始工业化建设。 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工业化和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并阐述了苏联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纲领。他认为,从轻工业开始的工 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 家的做法,苏联不应走这条老路,苏联要从发展 重工业开始,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 分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至于 轻工业、农业等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为发展重 工业效力的部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关 系可以不予顾及。
列宁的革命路线和策略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主要内容: 纲》,主要内容: 1、布尔什维克党目前的新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 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 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2、革命采取和平的方法。提出口号:立即实现 立即实现 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 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 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3、经济政策,没收一切大地主的土地,交给当 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合并所有银行接受 苏维埃监督,苏维埃还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四、“大清洗”(肃反运动)与 大清洗” 肃反运动) 集权体制的定型
1、“基洛夫案”与大清洗的开始(1934年12月1 、 基洛夫案”与大清洗的开始( 年 月 日)
列宁主义指导下十月革命决定性地改变 了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在人类社会 的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 模式。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起点的社会主义实践 虽然没有如其发动者的愿望引爆西方发达 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但却在东方落后国 家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俄国自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影响下 的社会界社会主义运动,给20世纪的历史 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内 容: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 2、由全部工业国有化改为实行各种形式的 国家资本主义; 3、由国家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和评价
以建立工农联盟为目标,重视并利用市场机制的新经济 政策的推行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次重大转折。 一个重要阶段, 一个重要阶段 一次重大转折。 在实践上,它缓解了人们的不满情绪,调动了人们的积 在实践上 极性,使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 展。 在理论上,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承认商品 在理论上 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 会主义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不存在商品交换的论述。 在政治上,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 在政治上 向。20年代,联共(布)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产 生了尖锐的分歧和斗争,能否坚持新经济政策便成了衡量各 种意见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三、五年计划的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