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精神..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

日本文学有哪些特点1.和谐与平衡:日本文学一直注重和谐与平衡的表达。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平和的反思,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合在一起。
这种平衡感在日本文学中经常出现,并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情感氛围。
2.精细的描写:日本文学对细节的描写非常注重,尤其是对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绘。
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可以让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到情感和气氛。
日本文学中的描写方式常常借助于景物描写,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
3.雅致与含蓄:日本文学倡导的审美情趣是一种雅致与含蓄的态度。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以简练的文字和节制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避免夸张或过分表达。
这种雅致与含蓄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在对情感的处理上,不善于直接表达内心感受。
4.回归传统与哲学思考:日本文学常常回归传统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考。
它试图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重新思考,来挖掘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思考常常通过对古典作品和传统艺术的回顾和影响来实现,以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思考。
5.注重人物描写与人性探索:日本文学对人物描写非常细腻和深入。
它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人性的善恶、苦乐、智慧和愚昧。
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日本文学试图揭示人类的本质和生活的真相。
6.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关注:日本文学经常关注死亡和终极问题。
它试图通过对死亡和终极问题的思考,引起人们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日本文学中常常出现对死亡的描写和对死亡观念的探讨,以传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
7.对自然和季节的表达: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对自然和季节的热爱和赞美。
它借助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日本文学中常常通过季节变化来表达人物的心情和情感变化。
8.抒情与感性的特点:日本文学具有浓厚的抒情和感性的特点。
它试图通过对情感和感受的表达,来引起读者对生活、爱情、友情以及亲情的共鸣。
日本文学中常常表达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欢乐,以及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命运的抗争。
我了解的日本“物哀”文化

我理解的日本“物哀”--------我眼中的的日本文化物哀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上重要的文学审美理念之一。
在文学上,主要是通过写一些景物,例如萧条的冬景、残破的一处小山丘等等,来表达和宣泄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和幽情、感慨以及对世界黑暗的无奈。
在日本,“物哀”之说,一般人认为应该是来源于日本传统的。
日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形成的一大佐证,东瀛列岛有着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土,但是由于生存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天灾的频仍,令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哀伤的气质。
“物哀传统说”要从本居宣长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注释《源氏物语玉小栉》说起。
但我们可以反观本居宣长所生活的时代,似乎所谓“物哀传统说”还是值得考证的,本居宣长所处的历史背景,是17~19 世纪日本学界风行的“古道学”思潮,它是日本在隋唐时期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德川氏锁国政策施行后日本民族精神重建的反映。
复古学思潮的发端与文艺复兴类似,均为对本民族经典古籍的总结与再阐释,但民族主义的复古学者们在整理古籍时因时生义地添加了自己的思想。
本居宣长的老师贺茂真渊,确立了通过考据“完全摆脱中国思想”的治学目标,一直为后世的复古追随者们效法。
所以,“物哀”是日本大和民族自古所有的一种美学理念或是民族性情,还是那些民族主义者的复古思潮在其所在时代因时生义所“创造”的,还是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思索的。
今日关于“物哀”产生于何时似乎不怎么重要,因为不管是复古主义者根据日本民族经典古籍所“创造”还是日本文化从生就有的,但其都离不开日本文化这个载体。
关于“物哀”的概念,中日学者都有许多见解,就“物哀”的最先提出者本居宣长来说,其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哀”的: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
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

文学史知识: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日本文学的传承和审美观念日本文学一直被视为东亚文学的一种,其传承和审美观念都十分独特。
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日本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迁和演变,但是它们都为日本文学注入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古典文学的传承在日本文学的长河中,最古老的文学是万叶集和古事记。
其中,万叶集收集了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初日本人的诗歌,是日本文学中最早期的文本。
古事记则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和神话传说的汇编。
这两本古籍对于后来日本文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典文学主要分为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两个时期。
在平安时代,文学的主题多集中在皇室、贵族和士族生活等权贵的经历和思想,有着浓郁的宫廷文化,其中的作品大多是诗歌和散文。
而在江户时代,对民间文化的关注逐渐加深,歌舞伎、俳谐、狂言等流行文艺依次出现。
同时,通俗文学流行,通行于各阶层之间的读书会和文艺沙龙开始在民间形成。
在这个时期里,日本文学经历了一次蓬勃的发展。
经典日本文学的审美观念日本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在经典日本文学中得到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细节、风格和意象。
细节是日本文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日本人传统上注重细节,把每一个细节都看作一个展示美感的机会。
在日本文学中,人物形象、场景和情节的细节描写都非常精致,以形成准确的感性印象。
比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人物穿着和饰品的分类细致到了极致,力求表现出日本贵族社会的华丽和复杂;在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在铁道的旁边》中,作家通过对人物行路的描述,表现了冬天的孤独和绝望。
风格是具有标志性的审美特征。
由于日本的地理位置特殊,日本文学受到了中国文化影响,特别是诗词格律与句法等方面的影响。
日本文学独特的文体体系和语言风格,如俳句、优谷物语、歌舞伎等,不仅凸显出日本文学的时代特征,也展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
意象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特质。
日本文学通过使用意象来传达人类情感体验。
意象通常是与自然世界或其他象征物联系在一起的符号或意思,用于表达对人情感的反应、心态和心情。
日本文学的特点

日本文学的特点日本文学自古以来就拥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文学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和风格,体现出日本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气质。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日本文学的特点。
1. 清新淡雅的风格日本文学的写作风格通常清新淡雅,语言简练优美。
日本人喜爱借助诗情画意的修饰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来表达情感。
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古典文学中,也贯穿于现代文学的作品之中,使得日本文学独具雅致和韵味。
2. 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日本文学以其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著称。
作家们经常从角色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情感中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展现出角色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变化。
这种写作手法使得作品更加接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引发共鸣,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3. 强烈的传统文化烙印日本文学浸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古代的诗歌、歌舞伎、小说,还是现代的流行文学、漫画等,都能在作品中找到传统文化的影子。
这种传统文化烙印赋予了日本文学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得作品更加有血有肉,富有魅力。
4.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日本文学在探讨人物命运的同时,也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反思。
许多作家通过作品揭示社会问题、分析人性弱点、反映时代变迁,展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这种现实关怀使得日本文学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气息,引导人们思考、反思现实社会。
总的来说,日本文学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角色心灵的深刻剖析、传统文化烙印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反思而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赋予了日本文学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使得日本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独占一席之地。
日本文学的传统与现代思潮

04
传统与现代思潮的交融与 碰撞
传统元素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1 2 3
古典美学的影响
现代日本文学中常常出现对古典美学的引用和借 鉴,如物哀、幽玄等概念,以及对传统诗歌、戏 剧的化用。
历史文化的传承
许多现代作家通过创作历史小说、传记文学等形 式,深入挖掘和传承日本历史文化,以此表达对 传统的尊重与继承。
战后派与无赖派
战后文学的背景
二战后,日本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为战后派和无赖派等文学 流派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战后派的特点
战后派作家以深刻的思考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 的灾难和痛苦。
无赖派的崛起
无赖派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展现了战后日本社会的混乱和 无助,成为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中世文学
镰仓时代文学
以佛教思想为背景,出现大量僧 侣文学家和作品,如道元的《正 法眼藏》等,表现对禅宗思想的
追求和体悟。
室町时代文学
武士阶层崛起,出现以武家生活为 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平家物语》 等,展现武士道精神和忠诚观念。
能乐与狂言
能乐是一种古典歌舞剧,狂言是能 乐的附属品,以幽默诙谐为主,反 映中世日本人的审美趣味和戏剧艺 术。
结论
日本文学传统的深厚底蕴
日本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包括诗歌、物语、随笔等多种形式。这些传统作品不仅在文学技巧和艺术性 上达到了高峰,还深刻反映了日本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现代思潮的多元融合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文学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思潮。这些现代作品在主题 、形式和技巧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反映了当代日本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分析现代思潮影响
日本文学“物哀之美”与传统理念的关联性研究

日本文学“物哀之美”与传统理念的关联性研究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即在物体消逝、毁灭、腐朽、老化和死亡的过程中,仍然能够产生悲伤之外的美感,这种美感与传统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五感美”思想与“物哀之美”密不可分。
传统美学强调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在美感体验中的作用,而“物哀之美”正是通过视觉与嗅觉,感知对象的颜色、纹理和气味等细节,以及通过听觉,感受它们的声响与声息,最终产生特殊的美感。
例如,《小林一茶集》中的一首短歌写道:“黄昏灯下/侵蚀褪色的旧时刊物/一页一页流逝/洒落纸尘的音响”。
这首短歌通过描述旧时刊物变旧、变褪,发出纸尘轻轻飘落的声响,唤起了读者心中的惆怅和感怀,形成了“物哀之美”的审美体验。
其次,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也与“物哀之美”有着紧密的关系。
禅宗强调“把握当下”,追求“无我”、“空”、“寂静”等境界,这些思想在日本文学中也得到了体现。
许多经典的日本小说、短歌和俳句中,都有表达“无常”、“无我”的主题,以及对短暂、飘忽而又珍贵的人生的感慨。
例如,《飞鸟集》中的一首短歌写道:“今朝是/世上最好时节/因为我在此”。
这首短歌表达了抓住当下的重要性,以及对时间短暂而珍贵的感慨,意味着当下的美好,不久将消逝,因此更加珍视它。
这种通过珍视“无常”而产生的美丽的审美体验,正是“物哀之美”的一种体现。
此外,日本文学中的“侘寂”美学也是“物哀之美”的表现。
侘寂美学强调自然的不完美、独特和独特之美,以及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性,这种思想在日本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枕草子》中写道:“秋之夕,或らへば、天の涯まで、あらしふく、/ときもあり、けさもあら、ゆめのかよひ路”。
“秋之夕”是一句特别的季节性词汇,黄昏时的感受和境界被表现出来了,黄昏时,人们不禁会想象到秋天的到来,在黄昏的时刻,这种想象尤其的强烈;而“天の涯まで”表现出人类永远无法到达那片天空的边缘,即使多么美丽和令人向往的东西也是如此,这种茫然不知道日积月累会不会真正实现的、遥远却又真实存在的感觉,可以称作“物哀之美”。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
叶渭渠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精神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及其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日本人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是相当普遍的,不局限于文学艺术,而是及于生活的各个层面。
”“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
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
”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物哀。
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日本有很大关系。
许多中国作家热爱日本文化是发自内心的。
郁达夫曾就日本文艺美的特征说过这样的话:日本文艺“在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义”。
它“似空中的柳浪,池上的微波,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终,飘飘忽忽,袅袅婷婷。
短短一句,你若细嚼反刍起来,会经年累月地使你如吃橄榄,越吃越有味”。
戴季陶说:“日本的…山水都是幽雅精致,好像刻意雕琢成功一样。
这样明媚的风光,对于他们的国民当然成为一种美育‟。
自身内心感受的日本人来说,现实的物只是普通的物,只有特殊环境下展现出的美的瞬间,才是永恒的。
日本文学中的极致审美——死亡美学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日本文学中的极致审美——死亡美学李沛红 中国海洋大学摘 要: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死亡是形成艺术美感的必备方式之一,众多日本文学家不但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孜孜不倦地描绘出死亡之美,更是不惜以自杀的方式印证着自身的生死观。
当一幅幅描绘死亡的画卷凝聚成群星闪耀的日本文学呈现在读者面前,透过深沉凄婉的文字,大和民族的深沉气质也跃然纸上。
关键词:日本文学;死亡美学;民族精魂[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118-021.“死亡美学”的起源1.1“物哀”思想——死亡的指路牌在日本的文学传统里,樱花凋零的转瞬之间最为文人所称道:盛开之时极尽奇艳,凋零之时却尽显柔弱缥缈,那是一种面向终极死亡的“须臾之美”。
叶渭渠说过:大和民族偏爱残月,偏爱含苞待放的花蕾和花瓣凋零的景象,因为残月、花蕾、花落中蕴含着一种令人怜惜的物哀美。
日本人这种对残缺美的崇拜发展到极致,最终就促成了他们对死亡的宽容与向往;死亡之美,也就这样成了众多日本作家追求的最终归宿。
因此,日本的文学作品多是以悲剧的结尾给人留下深刻的遗憾,而且日式悲剧倾向于内敛平和,通过飞鸟、花草、日月、风雨等细微事物的渲染,浸透着细腻的体验和物哀的思想,从中展现的却是日本人对于生与死的永恒的思考。
1.2轮回思想——死亡如同重生中国人对生命无常也有深刻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多建立在对死亡的恐惧与厌恶、对生命的重视与眷恋之上。
孔子就曾表述过“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生死观。
相比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往往是回避或无奈地接受,日本人则要坦然达观得多。
日本文学中,死亡甚至被看做是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
这种达观态度背后,其实可以窥见佛教“轮回思想”的影响:生为死之开端,死为生之开始。
在日本文学中,生与死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生者与死者的世界并非完全隔绝;死亡如同重生,甚至是一种别样的美丽,所以日本文学宽容生死、尊重生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学的传统审美精神
学院: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专业:10级园林(风景园林方向)学号:10226601201 姓名:陈小越时间:2011年11月1日
诚,物之哀,空寂,闲寂,幽玄是日本独特的传统美意识,以致影响着日本人深层文化心理。
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
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接受外来佛教的“心性”和禅宗的“无中万般有”的思想影响,融合了多种风等审美意识,成为不易的日本美学精神。
日本“真实”审美意识
日本古代的“真实”审美意识,除了表现“事”、“言”的真实以外,还表现“心”的真实,即“真心”、真情的一面。
所谓真实,即艺术要真实的反映人情世相,抒情言志必有发,强调坐着立著唯诚,发掘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的美,不提倡浮丽虚妄的风格,是一种艺术上的写实主义,如《万叶集》。
在文学方面,《万叶集》所表现的“真实”审美意识,以真实的感动为根本,尤其是后期的恋歌,更多的真实的感动表现为“真心”。
在美术方面,从原始美术到古代佛教美术,除了具有宗教的神秘性的艺术意匠的一面,还具有写实性的艺术形态的一面。
在土偶、埴轮、佛画、佛雕,乃至某些初期的人物塑像,都表现了日本古代绘画、雕塑艺术所追求的写实的真实性。
乃至综观日本古代各种文学艺术形态,都存在“真实”审美学意识,主要表现人性的真实,同时也表现美的体验,即把握人性与美两方面的真实性。
这就是日本古代“真实”审美的基本性格特征。
“物哀”审美意识
日本“真实”的美学意识与“哀”和“物哀”的美学意识,是先于美学的其他形态而存在。
“物哀”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最早是与“真实”美学意识孪生,深深地渗透和参与古代日本美学思想的形成。
川端文学在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与西方现代意识的接合点上创造了女性的美,充满了纤柔、风雅和深沉的悲哀。
三岛文学在日本古典主义与希腊古典主义的融合中创造了男性的美,表现了肉体、刚毅和力量。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以“真实”为根底,将“哀”发展为“物哀”,将简单的感叹发展到复杂的感动,从而深化了主体感情,并由理智支配其文学素材,使“物哀”的内容更为丰富和充实,含赞赏、亲爱、共鸣、同情、可怜、悲伤的广泛涵义。
紫式部将“哀”发展为更富多义的“物哀”审美思想,创造了日本式的浪漫的“物哀”审美理念,从而确立了日本古代美学的主体性。
日本古代“物语绘卷”这一美术形态中,最具代表性的《源氏物语绘卷》,不仅将各回的故事、主人公的微妙心理和人物相互间的纠葛,还有人物与自然的心灵交流,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面上,而且将《源氏物语》的“物哀”精神融入绘画之中,将《源氏物语》的神髓出色地表现出来,颇具艺术的魅力。
空寂的审美意识
“空寂”一词深深的影响了日本的各方各面。
在空间艺术方面,有桂离宫建筑,它质朴而近乎自然,非对称性而近乎不完整乃至残缺,且小巧而几近纤弱。
它的平淡、单纯、含蓄和空灵,散发出一种空寂的效果,产生一种幽玄的美。
在茶道方面,千利休以“空寂”作为茶道的基本精神,创造了草庵式的茶道,并进一步提出的“空寂”是以“贫困”作为根底。
在能乐和水墨画方面,世阿弥的“能乐”论著《风姿花传》,成为近古艺术理论的基础概念,使之具有独自的美学意义。
这是一种寂静而深沉的情趣,具有寂寥、枯淡、洗练等内涵。
不拘泥于对华丽外表的追求,而是凝视人生无常的那种宁静而深邃的内心世界自然的流露。
“闲寂”的审美意识
“寂”之美不止存在于茶道、俳谐之中,它也表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日本人的内在气质、趣味和修养。
例如,一些我们看起来近乎荒芜的庭院或斑驳的建筑,日本人却常常会久久伫立观望,流连忘返。
日本典型的旧式庭院里长满青苔,他们似乎对这些有时间经历、岁月痕迹或有荒凉氛围的事物情有独钟。
更有芭蕉“闲寂”的美学观,其根本源于:一是日本传统的“真实”(诚)、“物哀”、“幽玄”文学思想。
芭蕉以古代传统的歌情作为媒介,捕捉自然物象的固有生命,并将此固有生命称作“本情”,以为风雅终极的目的。
芭蕉将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朱子的“天道即人道”思想移在俳句上,在把握主客合一的基础上,觅寻俳句的人生救济的至高之道。
他所主张的“贯道之物一如”,就是老子主张的顺应自然,则必须“惟道是从”,抱守着本体“一”也。
他的“闲寂”看似是消极无力,但内里却蕴藏着无限的力量。
《徒然草》第七段中说:“如果化野的朝露不会消失,鸟部山头的青烟一直弥漫在天空,将是何等的索然无味!正因为这世上一切都是无常的。
所以才格外美好。
”
尾声
日本美学还有许多形态,但占据着重要的中心位置的,是古代的“真实”、“物哀”和近古的“空寂”、“闲寂”,它们彼此相辅相成,形成日本美学的特质,概括地表现了日本审美观的整体。
一位日本学者论述“物哀”、“空寂”、“闲寂”三者在日本审美观构成方面的重要性时说:“如果物语没有‘物哀’的形象,茶道没有‘空寂’的形象,俳句没有‘闲寂’的形象,就如同调膳忘却下佐料。
它们的美形态占据着日本美的心脏部位。
”可以说,日本美学是有其色彩鲜明的民族特质的。
写实的“真实”、浪漫的“物哀”、象征的“空寂”和“闲寂”这四种精神相通的美学思想,大大地增加了日本民族文艺思想的丰富性,以及艺术表现的力度,进一步深化了日本文艺美,完成了日本美学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