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分析作者:李晓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0期摘要: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由此日本的文学观念也受此影响较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与其融合互相辉映,特别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逐步成熟的标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学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学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实,强调艺术要和生活相贴合。
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强调自然美,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美学价值作者简介:李晓宇(1980-),男,汉,河南省汤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圖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2前言:“物哀”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日本的某个史书当中,主要表示感叹等意思,但是随着日本文学的不断发展,其基本内涵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伸,从过出去的感叹词,到现在的能够表达任何一种情感。
本文从日门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物哀”的具体概念,并进行了美学意义的品鉴,从具体的影响进行了讲解,介绍了日本“物哀”文化的兴起和具体的成因,将其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实现了对其美学价值的深入了解。
1、日本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日本的传统文化之中,最重要的要素就是真实,由此日本的文学观念也受此影响较大,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断的与其融合互相辉映,特别是其中“物哀”概念的提出,是日本的文学领域逐步成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日本的美学理念也在深深的扎入了日本文学家的心中,它立足于真实,强调艺术要和生活相贴合。
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强调自然美,遵循诚实的基本原则。
特别是在今后的日本文学的发展上,这种基于真实原则的“物哀”为其注入了新的灵魂,使日本的文学界除了许多文学巨匠,丰富了世界文学的构成和发展,为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必要支持[1]。
物哀与侘寂——日本古典美学的核心

物哀与侘寂——日本古典美学的核心一、“物哀”概念的由来“物哀”最早由日本江户时代学者本居宣长(1730~1801)提出,他认为此为日本文学之根,后来又进一步衍生为美学和世界观层面的概念。
“物哀”美学的审美过程中最经典的就是“叹息”——“所见所闻,所接触之事,心中有感而发的叹息之声。
”“叹息”的意义为“断绝前后联系”,这才是叹息的本来面目。
即,为了留有余韵而利落地省略后面的东西,“叹息”后和前面是干净利落、一旦切断。
叹息也有各种形式。
突如其来才是本意。
“物哀”并非一般的“愁”。
本居宣长曾在著作《石上私淑言》中阐述“物哀”,是“从所见之物、所听之事中用心体味出的情感”。
这一情感里,有对于“悲苦”情怀的体认,有对于“清冷之境”的欣赏,更有对于历史的钟声却须臾而飘逝的领悟。
中国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枫桥夜泊》,不仅在中国传颂千年,在日本也同样家喻户晓,也同样被纳入了国语课的背诵篇目。
之所以会这样,不仅仅是因为诗词读来朗朗上口,理解浅显易懂,更是因为它体现出了东亚的共同审美。
钟的悠久与钟声的须臾,构成了奇妙的紧张关系,日本人的理解,寒山寺的钟声,仿佛樱花之美,如同“音乐的樱花”,正是蕴涵着本居宣长的“物哀观”。
所以这首诗才能如此触动日本人的心弦。
二、“一角式”与“侘寂”南宋时期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图中的构图法被称作“一角式”,日本美学中的“减笔体”就是受此影响而来。
超脱孤绝的残缺构成了另一种美的形式,同时也诠释了:美,不一定是完整的,与“完美”相对立。
这种超脱的孤绝,在日本文化中就称之为“侘(わび)”,中文译文“侘寂”,本意是“过孤寂生活”。
虽然有些消极,但换个角度说,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不被大时代潮流所裹挟,不随波逐流,不依赖世俗事物,包括财富、权力、名声等,而去营造内心感受到某种超越时代和社会地位的具有最高价值的事物存在。
关于“侘”,在《现代日汉双解词典》中解释有两层含义:1.幽居安乐;2.(茶道、俳句的极致之趣)幽闲和恬静。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摘要: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物哀”的体现越来越普遍。
其属于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理念,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里所说的“物哀”,指的是和自然景物进行接触时产生的抽象情感。
在日本的审美体系中,“物哀”主要包括了“物”、“情”、“意”三种,将其综合起来便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习惯。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进行分析,能对其文化风俗、社会趋势产生极深的了解。
在本文中,笔者也深度分析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而且剖析了其美学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日本;美学;文学作品;物哀;一、什么是“物哀”所谓“物哀”,指的是日本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系或思想,同时也是人除了自身之外的世界的一种反映。
人们通过观察外部世界,从而采用主观的表达方式,展现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物哀”在日本文学中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更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作为一个日本词汇,代表了细腻深层的情感、思想,其包含面非常广阔,很难用一个词语来进行概括。
其中的“物”指的是实际、客观的物体,而“哀”则包含了主观的情感态度和观念。
两者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概念。
最早所产生的“物哀”,来源于日本的古书《古语拾遗》。
其中将“物哀”作为一个形容词,展现出了对情感的表达,相当于中文里的“啊”。
在这个词中,“物”指的是世界上存在的客观事物,而“哀”则指的是一种思想、情感,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哀”的思想,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包括了傍晚的残月,以及秋天散落的花瓣、傍晚的夕阳等等。
在作者们看来,容易消逝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尽管这些景色属于现实事物的体现,但却被赋予了主观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用来表现惋惜和哀愁,这就是“物哀”及其美学意义。
二、为什么会产生“物哀”(一)日本的地理环境原因日本的地理条件并不好,因为四面临海的缘故,频发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日本人形成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坚强意志和心理。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探究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探究谭培培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化中十分突出的美学思想,在日本文学领域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想要对“物哀”进行深入理解,除了要加强概念层面的认知以外,深入到其形成的环境中进行探知,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必要功课。
文章首先从“物哀”这一概念出发,指出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偏差,始于翻译。
而后进一步考察其内涵以及产生的环境,深入对“物哀”思想展开辨析,对于加强对这一思想的认知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物哀;日本;文学“物哀”是贯穿于日本传统文学以及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在日本文学体系中,可以追溯到《古事记》,并且在对于日本文学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源氏物语》中,“物哀”一词同样有着极高的出现频率。
而在《源氏物语》之后,日本的文学大多都受到其影响,也因此进一步带动“物哀”不断深入人心。
“物哀”曾经在日本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但是中国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却并无一帆风顺。
“物哀”的思想,对于中国而言,首先是一个外来词,即其翻译文“物哀”本身,并不对应于中国文化中的任何一个词,因此造成了对于这一思想理解偏差的出现。
“物哀”在日语中被表示为「もののあわれ」,在这之中「もの」翻译成汉语就是“物”,同时「あわれ」翻译成汉语就是“哀”,这种直接翻译固然在一定层面是有效的,但是也会带来理解领域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将这个思想理解成为关于“物”的“哀”。
但是如果深入到日本文学环境中,就会发现“物哀”的思想远远不至于表面的理解。
例如川端康成,曾经对于“物哀”的概念做出过明确的解释,即“物哀’中的‘物’指的是人类本身的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而‘物哀’中的‘哀’指的则是对于外部世界人类自身的一种主观情感表达,不仅限于哀伤的情感,更是一种对世界万物独特的审美”。
并且日本作家本居宣长在对《源氏物语》的注释书中也对“物哀”的内涵进行了细致的解释,他认为“物哀”的思想更加注重在变化的世界中,自然流露的情感表达,而不是对于某个物体对象的机械性的情感主张。
浅议日本文学物哀思潮的发展历程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物哀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 探究物哀思潮在各个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及 发展脉络,以期深入理解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研究方法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
05
深远意义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推动作用
拓展了文学表现的主题和内容 01
提供了新的审美视角和感受 02
增强了作品的情感渲染和艺术表现 03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传承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优 秀传统
结合了日本本土文化特色 ,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创 作技巧和手法
“物哀”对日本文学创作的影响
01
02
03
情感表达的深化
物哀思潮强调对生命短暂 、世事无常等主题的感悟 ,使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创作手法的创新
物哀思潮激发了日本作家 在创作手法上的创新,如 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的 运用。
作品意境的拓展
物哀思潮使日本作家的作 品具有更深的哲理性,拓 展了作品的艺术意境。
“物哀”思潮对日本文学的未来展望
01 将继续在日本文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02 有望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03
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以适应时代的发
展和变化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01 日本文学物哀思潮起源于平安时代,是日本文学 中的一种重要思潮,强调对生命无常和悲剧美的 欣赏。
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哀思潮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 逐渐上升,成为日本文学独特的审美追求。
日本文学“物哀之美”与传统理念的关联性研究

日本文学“物哀之美”与传统理念的关联性研究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指的是一种独特的美感,即在物体消逝、毁灭、腐朽、老化和死亡的过程中,仍然能够产生悲伤之外的美感,这种美感与传统理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五感美”思想与“物哀之美”密不可分。
传统美学强调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在美感体验中的作用,而“物哀之美”正是通过视觉与嗅觉,感知对象的颜色、纹理和气味等细节,以及通过听觉,感受它们的声响与声息,最终产生特殊的美感。
例如,《小林一茶集》中的一首短歌写道:“黄昏灯下/侵蚀褪色的旧时刊物/一页一页流逝/洒落纸尘的音响”。
这首短歌通过描述旧时刊物变旧、变褪,发出纸尘轻轻飘落的声响,唤起了读者心中的惆怅和感怀,形成了“物哀之美”的审美体验。
其次,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也与“物哀之美”有着紧密的关系。
禅宗强调“把握当下”,追求“无我”、“空”、“寂静”等境界,这些思想在日本文学中也得到了体现。
许多经典的日本小说、短歌和俳句中,都有表达“无常”、“无我”的主题,以及对短暂、飘忽而又珍贵的人生的感慨。
例如,《飞鸟集》中的一首短歌写道:“今朝是/世上最好时节/因为我在此”。
这首短歌表达了抓住当下的重要性,以及对时间短暂而珍贵的感慨,意味着当下的美好,不久将消逝,因此更加珍视它。
这种通过珍视“无常”而产生的美丽的审美体验,正是“物哀之美”的一种体现。
此外,日本文学中的“侘寂”美学也是“物哀之美”的表现。
侘寂美学强调自然的不完美、独特和独特之美,以及生命的脆弱和有限性,这种思想在日本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例如,《枕草子》中写道:“秋之夕,或らへば、天の涯まで、あらしふく、/ときもあり、けさもあら、ゆめのかよひ路”。
“秋之夕”是一句特别的季节性词汇,黄昏时的感受和境界被表现出来了,黄昏时,人们不禁会想象到秋天的到来,在黄昏的时刻,这种想象尤其的强烈;而“天の涯まで”表现出人类永远无法到达那片天空的边缘,即使多么美丽和令人向往的东西也是如此,这种茫然不知道日积月累会不会真正实现的、遥远却又真实存在的感觉,可以称作“物哀之美”。
浅谈日本物哀文化

浅谈日本物哀文化作者:刘晓檬来源:《学习导刊》2017年第07期摘要:纵观日本文学发展,物哀理念贯穿始终。
物哀是一种独特美学的体现,不仅对日本的文学发展产生影响,对日本人的审美取向及社会意识形态同样发挥重要的作用。
物哀理念为日本人的性格、价值观体系形成注入了婉转、阴柔的动力,使日本人在其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难以诉说的性格之美。
本文针对“物哀”产生的历史根源、原因进行阐述,期待对日本文学理解高度的全面提升。
1“物哀”的内涵“物哀”是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一,在日语中写作「物哀れ」,它是起源于平安时代的艺术观,凝聚着清幽、余韵和古典,追求自然、伤感的美。
日本作家认为即使不用语言来表达,也可以感受到“物哀”的美丽与哀愁。
“物哀”审美意识原本就属于佛教和道教思想,注重追求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
自本居宣次评价紫式部的代表作品《源氏物语》的特性为“物哀与幽玄”以后,“物哀与幽玄”就被当作文艺本质的概念。
作为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前期的代表和歌诗人藤原俊成采用了大量的“物哀”手法编制了《千载和歌集》。
此后,能乐、茶道、俳谐和小说以及现代日本文学都在使用“物哀”审美理念。
文化传承伴随历史车轮不断前行,日本文坛对“物哀”独特的热爱方兴未艾,众多文学著作中继承和发扬了“物哀”理念,不断将“物哀”理念进行升华、具体化,逐步使物哀理念脱离文学的依托,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取向。
“物哀”理念也是日本人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境界,是人与物实现高度统一之后形成的一种人对物的思想状态,着重强调外部世界在个人世界中的体现。
2 透视日本文学“物哀”理念的成因哲学领域认为万事万物存在因果联系。
文学领域认为任何文学著作必须具有内在精神支柱。
无论因果联系论还是精神支柱论,无不说明一种理念的产生具有多重因素,“物哀”理念的产生同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
不同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人文形态对不同民族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从而造成不同民族之间各自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
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探讨

2018-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关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探讨王露(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学观念,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意识集中体现在自然之美、传统之美、色彩之美以及人性之美等四个方面。
有许多日本作家都深受“物哀”的影响,极为推崇自然之美和传统之美,善于挖掘色彩之美,追求人性之美。
文章深入探究了日本文学当中的“物哀”倾向,旨在为日后的日本文学研究提供相应的指导借鉴。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倾向中图分类号:I313.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7-0072-01一、引言作为日本文学的主流审美倾向,“物哀”情感成分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简而言之,“物哀”即人和人、人和世界之间构建起来的情感共鸣,形成一种人们共识的自然而然的情感意识。
日本文学中“物哀”倾向的产生有针对性地接受了我国文学中的部分元素,并且进行了改良完善,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风格。
深入探讨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有助于全面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境。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内涵在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中,“物哀”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其在日语中的表达为「物哀れ」,源自于日本平安时代的艺术感,散发着古典、忧伤以及追求自然的美感。
“物哀”的审美意识来源于道家以及佛教思想,崇尚追求自然之美、传统之美、色彩之美以及人性之美。
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长曾对紫式部的代表作品《源氏物语》给予了“物哀与幽玄”的高度评价之后,“物哀与幽玄”随后便被诸多学者视为文艺本质。
和歌诗人藤原俊成使用了诸多“物哀”手法编写了《千载和歌集》,随后茶道、小说、俳谐以及当代日本文学当中都开始普遍使用“物哀”的审美观。
“物哀”在日本文学史当中被定义为:不用言语表达,即便肉眼无法直视,也可以说它是人类可以感受到的美的世界,这便是“物哀”的深层内涵。
比方说看到了鲜花就想到了美,那是客观存在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发表时间:2018-11-23T09:48:14.9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刘斌
[导读] 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刘斌辽东学院
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美学
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一、何谓“物哀”
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学理念。
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
”“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范畴。
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就已产生“哀”的美学理念。
换句话说,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与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产生的根源
日本人何以催生出物哀文化?为何华夏文明、欧美文化都没有衍生出这样纯洁哀婉,不染纤尘的文学形式?物哀的根源据我来看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阐述:
首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影响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
日本国土狭小,且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纵横交错,有水汽蒸腾的温泉,茂密森林覆盖大地。
由于日本地处岛国,终年雾霭笼罩、景色朦胧。
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同时,由于岛国较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现在的拥有顷刻就会消散的悲凉感。
其次,日本的宗教及中国佛教、道教也对物哀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进作用。
日本的宗教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
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
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露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
”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
所以说,物哀文化的产生与当朝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再次,日本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以来,中日两国的人员频繁接触,当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想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美意识,这些都对日本“物哀”情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玄学的最大特征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格至上,最后演变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法则。
这种思想与法则促使人们形成“指礼法为俗流,目纵诞以清高”的心理,他们抛弃世俗礼法的束缚,注重发挥自身个性、以自我为尊,热衷于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认识社会。
这种文化特质构成日本“物哀”文学观的特质,是一种相对缺乏理性、注重直觉感受、重视细微之处的文化特质。
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美意识促进“物哀”文学观的深入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对日本“物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叹,以及社会环境和势力的重压而产生的失落。
这些悲剧意识强烈的唤起生命主体痛惜生命的悲愤,以及积极寻回生命的灼热激情,进而引发悲剧主体试图寻求各种方式解脱生命之苦闷以及寻找生命意义的无奈心境。
三、日本文学中“物哀”的体现
1.《雪国》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
”这样简单的文字,却勾画出了动静结合、浩大震撼的画面,让人读此书第一眼,就不由自主与身体所处的闹世所隔离,仿佛也跟着飞去了幽冷清寂的雪国。
《雪国》中对人物、情节的描写无不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无可奈何的忧愁,渴望寻找到迷惘的生命意义,并试图回避城市纷扰的岛村终究没能在雪国完成心灵的超越之旅。
男主人公岛村在与驹子或明或暗的情感纠缠中,这次看似脱离桎梏的狂欢,却实则弥漫着压抑与虚无的基调。
这种美得悲凉的感觉即是“物哀”之美。
2.《伊豆的舞女》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伊豆的舞女》的故事背景位于日本伊豆汤岛,一个雾霭迷蒙,绿意葱茏的所在。
两位主人公也是纯洁干净,不染尘埃的天真:他们虽然都对对方有着清浅单纯的好感,然而从未说出口有过任何表达。
故事的推进缓慢宁静,在山路上,在客栈中,十几天的相处宁静淡然,清寂优美。
当然这样的清寂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二人终究是萍水相逢,离别是理所当然。
川端康成用写尽樱花纷落如雨,或是火山喷薄而出的壮烈与汹涌来写他们的离别,与之前相处的宁静淡然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也正是这对比突出了物哀的终极消散的思想观念。
3.《挪威的森林》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当代文学中的佳作,受到了许多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追捧。
它的写作手法是借用西方创作手法来反映日本民族独有的文化。
所以,书的字里行间总是会透露出“物哀”之美。
《挪威的森林》超脱于其他物哀文学在于文章不只是要表达凄美之情,而是凄美中包含着救赎,就是主人公绿子和渡边的相互拯救。
渡边处在孤独之中,所以对同病相怜的直子有惺惺相惜之情,从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自救。
直子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低迷也试图拯救精神危机,最后在绝望和孤独中失败。
而精神洒脱又残缺的绿子与渡边的恋爱就是双方的自救,小说的结尾渡边找到自己,意味着两个人自我救赎成功,这是物哀意识在作者笔下的突破和深化。
不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观,“物哀”倾向作为日本文学的审美价值观念,有其本身的特点。
在学习日本文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这一价值内涵,更好地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含义,更好地理解日本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更好地从心理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叶渭渠,康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尚学艳.悲与美的盛宴——解读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07):129-132.
[3]张锦.以悲为美——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J].外语学刊,2016(05):172-174.
作者简介:刘斌,1968.1 讲师,辽东学院日语系,硕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