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

一.文章概述:

《雪国》(ゆきぐに)是日本著名现代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1899~1972)于1935年先后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上的中篇小说。同时,这部作品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在其后根据小说被改编成多部同名影视剧。

在这篇文章中,将结合日本著名古典文学《源氏物语》中物哀的思想,根据川端康成全集中川端康成本人所留下的话语,从文章搜寻出作者抒发情感的很多写作方式及其艺术技巧,再现作者内心中最为柔软的深沉情感。

二.关键词:《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源氏物语》

三.正文: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1899年6月出生在日本大阪。自幼父母双亡,父亲去世后跟随祖父母回到老家。在《致父母的信》一文中写道:“深深可入我幼小心灵里的,便是对

疾病和夭折的恐惧。”7岁祖母死去,10岁唯一的姐姐也离开了人世,16岁那年他最后一位亲人——祖父也辞别了人世。少年时代的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孤独与寂寞,同时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和他日后作品的悲凉格调。

他自幼喜欢读书,入中学后更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后来将自作的诗歌、文章和书信编为《谷堂集》,还频频向报刊投稿。1917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读英文系后,他依然热爱阅读,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和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的作品更受其热爱。1920年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东大期间,他热衷文学创作,积极参加编辑出版东大文科系统的同人杂志《新思潮》。在刊物上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

1924年春天,他从东大毕业,决心走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参与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文艺时代》于1927年5月停刊。其后,他又先后加入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疯狂侵略

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研究

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研究 摘要日本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日本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二元性,即在接受他国文学特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抵触。日本文学这种文学特征的形成,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原因,本文试对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的接受特征进行研究。 关键词:日本文学中国文学欧美文学接受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日本文学领域乃至日本文化中,到处都将二元结构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我们也发现,在日本文学的二元结构中,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却能够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日本文化的另一个表现,如:一方面,肯定并且接受来自国外强有力的文化感染力;另一方面,又强烈地反抗着来自外来文化的同化。对此,法国文学家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来描述日本的二元结构的文化特征: 按照西欧的理性主义,许多情况具有二者择一的性质,非此即彼,然而,日本竟将两者巧妙地协调一处,超越了它们的对立。 笔者认为,日本文学能够形成这种独特的二元结构,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原因。本文主要探讨日本文学对国外文学的接受特征以及其形成的过程。 一日本文学对中国和欧美文学接受特征的表现 1 超政治性的特征 日本文学具有很强的超政治性。日本文学最早产生于宫廷之中,而进行继承的也都是宫廷、法师、市民等等,其包含了古代的贵族文学、武士文学,以及近代产生的平民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从事文学的学者们几乎很少关心政治,他们都属于政治上的局外人。因此,日本历来的文学中很少见到与政治有关的内容,日本文学是完全超脱于政治并以文学家的精神和思想进行支撑的,这也是日本文学的一个极大特征。 2 南北方的高度融合 日本文学历来都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一方面,对生命怀有无限的敬仰和热爱;另一方面,却又认为死是一种可悲的现象。文学家因此所采取的态度也不同,而这又与他们所处的南北两地的环境有关,即是由南北方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日本很多文化的代表者都与其出生地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两种文化却实现了有机的融合,如北方文化的发现者连歌大师竟然是南方和歌山县人。所以,日本的风土虽然有着南北结构,但其文化却不是单一的,而是南北文化的高度融合。 3 单一性复合性 日本文化是单一性复合文化,其内容非常简单。日本地处中国这一巨大文化圈的边缘,不断从中国吸收大量的先进文化。日本文化也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其本身总是表现出复合性文化这一特点。欧美人称漆器为japan,称陶器为china,然而日本的漆器工艺最初却是由中国引进的。只不过日本将这种复合性文化,逐渐改造成为单一性文化,以至于欧美人将漆器称作japan,并将其视为日本的国粹。追根溯源,日本文化虽属于复合性文化,但经过不断地消化与统一,最终形成了单一性文化。 4 概念性文化汲取 日本近代文学思潮中的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等,都是来自欧洲的文学概念。在欧洲,浪漫主义运动从法国大革命开始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统治欧洲约半个世纪之久,后以德国浪漫主义为开端,在英、法形成巨大的浪漫主义浪潮,随之传入俄国、波兰等斯拉夫语民族。1个世纪后,当这股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风潮波及到日本时,已是强弩之末,只在大洋彼岸激起了几朵美丽的浪花,出现了如北村透谷、岛崎藤村、谢野晶子等追求自我、向往自由、讴歌青春之美的精神界之战士。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再加上日本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发表时间:2018-11-23T09:48:14.9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刘斌 [导读] 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刘斌辽东学院 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美学 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一、何谓“物哀” 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学理念。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范畴。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就已产生“哀”的美学理念。换句话说,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与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产生的根源 日本人何以催生出物哀文化?为何华夏文明、欧美文化都没有衍生出这样纯洁哀婉,不染纤尘的文学形式?物哀的根源据我来看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阐述: 首先,日本的自然环境是影响物哀文化产生的重要条件。 日本国土狭小,且自然条件多样,列岛四面环海,岛内火山纵横交错,有水汽蒸腾的温泉,茂密森林覆盖大地。由于日本地处岛国,终年雾霭笼罩、景色朦胧。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产生了日本自然环境的多样;同时,由于岛国较易受到火山、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使日本人时刻处于一种朝不保夕,现在的拥有顷刻就会消散的悲凉感。 其次,日本的宗教及中国佛教、道教也对物哀文化的产生起到了推进作用。 日本的宗教教义奉行“万物皆有灵”,视自然界万事万物为神祇。日月星辰、山川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它们都是神灵,作为人都应崇敬、亲近以及感怀。至于佛教,日本学者村岗典嗣指出:《源氏物语》中的“物哀”,“流露着一种悲哀、空寂的情调,其中有的平安朝文化的伴随享乐而生的空虚,也可看出佛教无常观和厌世观的影响。”道教崇尚“虚空”,本身就带着消极、悲观的情感色彩,这种消极悲观融合进自然而生凄美悲凉的美感,这种美感就带给人清冷淡泊的超然感受。所以说,物哀文化的产生与当朝宗教的影响密不可分。 再次,日本文学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以来,中日两国的人员频繁接触,当时中国的文学作品以及文学思想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文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美意识,这些都对日本“物哀”情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玄学的最大特征是关注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格至上,最后演变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法则。这种思想与法则促使人们形成“指礼法为俗流,目纵诞以清高”的心理,他们抛弃世俗礼法的束缚,注重发挥自身个性、以自我为尊,热衷于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认识社会。这种文化特质构成日本“物哀”文学观的特质,是一种相对缺乏理性、注重直觉感受、重视细微之处的文化特质。中国古代文学的悲美意识促进“物哀”文学观的深入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悲剧意识对日本“物哀”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叹,以及社会环境和势力的重压而产生的失落。这些悲剧意识强烈的唤起生命主体痛惜生命的悲愤,以及积极寻回生命的灼热激情,进而引发悲剧主体试图寻求各种方式解脱生命之苦闷以及寻找生命意义的无奈心境。 三、日本文学中“物哀”的体现 1.《雪国》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大地一片莹白。”这样简单的文字,却勾画出了动静结合、浩大震撼的画面,让人读此书第一眼,就不由自主与身体所处的闹世所隔离,仿佛也跟着飞去了幽冷清寂的雪国。 《雪国》中对人物、情节的描写无不透露出一股淡淡的无可奈何的忧愁,渴望寻找到迷惘的生命意义,并试图回避城市纷扰的岛村终究没能在雪国完成心灵的超越之旅。男主人公岛村在与驹子或明或暗的情感纠缠中,这次看似脱离桎梏的狂欢,却实则弥漫着压抑与虚无的基调。这种美得悲凉的感觉即是“物哀”之美。 2.《伊豆的舞女》体现出的“物哀”之美 《伊豆的舞女》的故事背景位于日本伊豆汤岛,一个雾霭迷蒙,绿意葱茏的所在。两位主人公也是纯洁干净,不染尘埃的天真:他们虽然都对对方有着清浅单纯的好感,然而从未说出口有过任何表达。故事的推进缓慢宁静,在山路上,在客栈中,十几天的相处宁静淡然,清寂优美。当然这样的清寂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二人终究是萍水相逢,离别是理所当然。 川端康成用写尽樱花纷落如雨,或是火山喷薄而出的壮烈与汹涌来写他们的离别,与之前相处的宁静淡然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也正是这对比突出了物哀的终极消散的思想观念。

日本文学的历史时期划分

日本文学的历史时期划分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日本文学的历史时期划分》的内容,具体内容:日本文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日本文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 日本文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 日本文学一般分为三个主要时期: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以及近现代文学。上古日本文学 上古日本文学兴于八世纪,日本直到中国的汉字传入之后才开始有书写系统,但在最早汉字尚未能适用于书写日语时,中国文言文搜索仍是唯一的文学形式。直到后来才发展出能够用于表记日语的万叶假名(万叶仮名) ,纯日本文学粹假借一套指定汉字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在日本奈良时代所创作的作品包括712年的《古事记》(为神话与史实参半的史书)、720年的《日本书纪》(以编年体写成,为日本流传至今最早的正史)和759年的《万叶集》(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万叶假名即是以此书命名)等。此时在文学创作上所使用的日文,无论在语法和音韵等方面更接近上古日语,与后来的日文有明显的差别。甚至同时各地方言上的差异还很明显。 古典日本文学 古典日本文学兴于九世纪至十二世纪,古典日本文学的经典名著《源氏

物语》。古典日本文学与日本平安时代的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时被誉为"日本艺术与文学的黄金时期"。女性文学家紫式部的著作《源氏物语》被视为当时最杰出的经典名著,该书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此外同时代重要的文学作品尚有905年的《古今和歌集》(为一部和歌总集)以及990年代由另一位女性作家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散文集,描述对生活、感情与贵族生活等的观察与感想)。伊吕波(いろは)是一首排列日文假名的全字母句("いろは"是该诗歌的首三个音),同样创作于平安时代前期。相较于同时期中国正处于唐宋的诗歌黄金时期,当时的日本并没有杰出的诗人,诗歌大都是宫中朝臣或女性所创作,而贵族气息则反映在诗歌的端庄、老练,并注重修辞表达情感上。 中古日本文学 中古日本文学兴于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近代日本文学明治、大正、昭和时期文学 (1868年-1945年)近现代文学 日本文学的日本文学形式 散文物语 - 拟古物语 -军记物语 - 歌物语 - 历史物语 - 说话物语 小说 - 私小说 - 剧本戯曲 - 能 - 歌舞伎 - 文楽(人形净琉璃) 随笔日记纪行传记自传 - 往生传文艺评论日本汉文韵文诗 - 自由诗 - 定型诗 - 散文诗和歌 - 短歌 - 长歌- 旋头歌 - 佛足石歌连歌 - 俳谐连歌 - 狂歌 - 俳谐(连句)俳句 - 定型 - 自由律川柳 - 狂句短歌(近代短歌)歌谣 - 记纪歌谣 - 今様 - 小呗汉诗 日本文学的文学家与作品 中古日本文学

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

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 的交流 摘要:学的某些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所以要清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就必须反思日本文学影响这一事实,也就是应尽可能地返回历史现场,弄清中国近现代文学认同、接受日本文学的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背景及其特点,追问日本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想象、建构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意义何在,由此深化对20世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识。 关键字:中国文学、日本文学、交流 一、以近代为例 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是留日学生(梁启超等少数人例外),日本文学主要是经由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留学日本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注: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留日学生长期生活在日本,接受日本式教育,对日本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了某种程度不一的认同感,例如鲁迅对日本“认真”、“余裕”文化的认同(注:参见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周作人对日本人“爱好天然”、“崇尚简素”文化的喜爱(注:参见周作人:《最初的印象》,载《知堂回想录》,群众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他们虽然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民族歧视,但对日本近现代化本身并无抵触,甚至极为向往,因为他们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输入日本近现代化经验。这样,他们与日本文化、文学间便缺少文化、文学传播接受中应有的距离感,也就难以在认同、接受中作一种冷静的观察、分析。这意味着他们中多数人难以看清日本文化、文学的优与劣,势必导致接受上的某种盲目性。而这些留日学生,大都是关注现实、满怀理想的激进的革命青年,充满青春激情,为拯救祖国,在世界上重塑中国形象,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让中国实现近现代化,跨入世界强国之列。所以只要他们认为是有用的,就于焦虑、情热之中不惜一切地加以介绍、吸纳,因而往往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2012年第·9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4期 Sep2012 [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 种难以诉说之美。论文主要从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的精神特质分析“物哀”美学思想产生 之原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就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的正确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为日本 文学中的“物哀”倾向相关文学理念研究的探讨抛砖引玉。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9-0202-02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陈晓敏 (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一、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之起源 在日本文学代表著作《源氏物语》中,“哀”字处处 可见,揭露了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充分体现了日本文学淡然幽深的审美情趣。据统计,在《源氏物语》中“物哀”一词就出现了13次,这种频繁出现的“物哀”或多或少对全文作品的价值取向形成了一定的基调,并形成了弥漫在整个《源氏物语》中的审美情趣。在这之后,从紫式部开始,村上春树、川端康成等日本文学家一如既往地继承了日本文学“物哀”之倾向。其中,川端康成将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特质进行了简单归纳:第一,“物哀”,“物”是指的外部世界,而“哀”是自我的情绪表达,是个人的主观感受,“物哀”所体现的对象非仅是“感于物”而哀,而且是物客观存在的本身之哀。具体来说,就是对于“物”的个人情绪的一种外露,一种审美价值的表达。 第二,“物哀”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元素,是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与哀伤并无直接关系。 第三,纵观日本文学史,“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主基调,几乎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日本文学作品中,这种审美取向作为日本文学的特征,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在日本人看来具有高洁的意味。 第四,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精神在日本人意识中具体体现,已经上升到具有某种人物统一、物我两忘、自然流露的美学境界,其讲究的是外部事物在个人世界的如何体现,强调的是“物”的反映,是“哀”的体现。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之原因 任何文学作品产生的精神特质都是有原因的,或受历史、自然、民族、地理等等因素影响,都是受一定因素制约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物哀”倾向产生的原因同样如此。纵观日本文学史中的古典文学作品,从最早《古事记》算起,“物哀”倾向伴随始终。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三方面: 1.自然地理原因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为了共同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千百年来,日本人总是强调坚韧、集体主义,骨子里磨炼出了顽强、好斗的性格。但尽管如此,个人的力量在自然界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在千百年与自然界抗争的过程中,日本人的心理难免产生不平衡,怨天尤人在所难免。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最初的文学作品中,对于自然灾害的描写格外引人瞩目,给人感觉弥漫着一种悲观、对现实不满意的情调,如描写地震,感叹风暴,抱怨火山等等。我们所熟知的村上春树的地震题材小说《神的孩子全跳舞》、小松佐京日本灾难小说《日本沉没》都属于这一类型,《日本沉没》中作者小松佐京运用很大篇幅描写了日本地质地壳变动、日本列岛逐渐沉入大海、日本人流离失所的故事。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在日本人的思想中灌输着这种意识,自然而然地在日本文学中,这种因自然地理原因导致的“物哀”倾向曾几何时便成了主流价值观,成了日本文学作品的基本格调。 2.审美价值原因 就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美学思想而言,情和物都是“物哀”构成的主体,情只有和物完全融为一体,才能称之为“物哀”,在这其中,“物”作为“物哀”之现实基础,格外关键。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豪迈大气的作品对象相反,日本人似乎更喜欢精致典雅的事物,究其原因,与日本人的审美价值取向不无关系,整个日本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是通过小巧玲珑、精致典雅的事物与天地自然相对比,如此更增添一种无助、渺小之感,先天地蕴含着一种“哀”的思绪。这种审美价值取向更进一步强化了日本文学作品中的“物哀”之倾向,成为了整个日本社会的真实映照。此外,在日本人的固有思维中,瞬间即逝才是美的最高境界。众所周知,日本国花樱花的花期是很短的,大约在每年4月左右,持续时间仅 202··

日本的文学特征

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自古以来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对文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以前,在日本文学中几乎听不到强烈的社会抗议的呼声。古希腊悲剧的那种雄伟崇高的观念,也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对象。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の地理的条件、社会条件や歴史的条件、その文学的特性を決定します。最初に、主に短い、単純な構造の形で日本近代文学、前に。古代から、文学のバラードの形式は、ほとんどの開発、およびそれ以降の曲で開発された、高調波俳句、俳句などは、今のところ悪くない持っています。詩の形式を韻を踏んで日本の音節、シンプルな古いメロディーは、日本の詩と散文が簡単に散文の詩の形成と混同条件を、持っていない。日本のエッセイ、日記文学、スタイルに重点を置いては非常に美しいです。開発ストーリーの形で散文の短編小説の

日语高考日本文化常识题背诵题

日本国基本概况以及民族风俗 一、基本概况 1、国名全称为日本国。 2、地理位置 是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它多山地、多地震、多温泉、多火山、多森林、多河流、多湖泊,但平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濒颚霍茨克海,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相望。 日本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 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千米。 3、山川河流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部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并湾山系和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火山,被日本人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该山海拔3776米。 日本列岛河流密布,共有河流上百条,主要有利根川、信浓川、石狩川、北上川、天盐川、木曾川六大水系。其中信深川最长,为367千米,而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广,达16840 平方千米,为日本第一大河。湖泊较多,共有600多个,最大的是琵琶湖,面积为672平方千米;最深的是田泽湖,最深处达423.4米。 4、气候 日本列岛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多雨、多雪、多台风。终年比较温和湿润,夏季东海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夏秋之交多台风,年均降水量在1700-1800毫米左右。 日本的平均气温多在10摄氏度以上,最冷的月份一般为1月和2月,最热的月份一般为7月和8月,梅雨和台风也是日本气候的特点。 5、人口、民族 日本人口为1.2594亿,人口总数居世界第八位。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占人口的99.3%以上,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有1.24亿人。少数民族只有阿伊努族,旧称"虾夷"族。 6、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全国共分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下设662个市、1993个町、81个村和23个特别区。 7、宗教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神道教和佛教是并立的两大宗教,为多数日本人所信奉,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信徒较多。 8、教育 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

日本各个时期文学代表作

日本各个时期文学代表作 日本文学歴史 時代年代 縄文時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 弥生時代(やよいじだい) 古墳時代(こふんじだい) 飛鳥時代(あすかじだい) 以上的文学少有记载。 奈良時代(ならじだい) 711古事記(こじき)(太安万侶おおのやすまろ) 713風土記(ふどき)(?) 720日本書紀(にほんしょき)(太安万侶おおのやすまろ、舎人親王とねりしんのう)751懐風藻(かいふうそう)(?) 759~万葉集(まんようしゅう)(?) 平安時代(へいあんじだい) 901?竹取物語(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 904?伊勢物語(いせものがたり)(?) 905古今和歌集(こきんわかしゅう)(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 935?土佐日記(とさものがたり)(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 951?大和物語(やまとものがたり)(?) 975宇津保物語(うつぼものがたり)(?) 975蜻蛉日記(かげろうにっき)(藤原道綱母ふじわらのみちつなのはは) 996?落窪物語(おちくぼものがたり)(?) 1001?枕草子(まくらのそうし)(清少納言せいしょうなごん) 1010?源氏物語(げんじものがたり)(紫式部むらさきしきぶ) 1013?和漢朗詠集(わかんろうえいしゅう)(藤原公任ふじわらのきんとう) 1060?更級日記(さらしなにっき)(菅原孝標女ふじわらのたかすえのむすめ) 1080?大鏡(おおかがみ)(?) 1120?今昔物語(こんじゃくものがたり)(?) 1169梁塵秘抄(りょうじんひしょう)(後白河法王ごしらかわほうほう) 1187?千載和歌集(せんざいわかしゅう)(藤原俊成ふじわらのしゅんぜい) 1190?山家集(さんかしゅう)(西行さいぎょう) 鎌倉時代(かまくらじだい) 1205?新古今和歌集(しんこきんわかしゅう)(藤原定家ふじわらのさだいえ) 1212方丈記(ほうじょうき)(鴨長明かものちょうめい) 1213金槐和歌集(きんかいわかしゅう)(源実朝みなもとのさねとも) 1216?宇治拾遺物語(うじしゅういものがたり)(?) 1220?保元物語(ほげんものがたり)(?) 1220?平治物語(へいじものがたり)(?) 1235?小倉百人一首(おぐらひゃくにんいっしゅ)(藤原定家ふじわらのさだいえ)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文化中的中国元素——茶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融哲学、宗教、文学、伦理、道德、绘画、建筑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文化艺术。“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传”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其目的是要人们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清洁纯净、远离浮躁、发展茶道文化。探究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这一综合文化艺术的精华所在,促进中日茶道文化的深入交流。 关键词:茶文化、高僧、日本文化、中国元素 日本古代就同中国友好往来,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在茶文化方面。据记载,“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由台湾茶文化界首先创造出来的,用以概括品茶艺术的内涵。但是品茶本身却是很早就存在,并且在品茶过程中生发出茶道精神。在日本,茶道是一种通过品茶艺术来接待宾客、交谊、恳亲的特殊礼节。茶道不仅要求有幽雅自然的环境,而且规定有一整套煮茶、泡茶、品茶的程序。日本人把茶道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 日本茶道的源流是最早通过陆路和海路东传的中国茶叶和茶文化,是通过僧侣传播、茶禅一味的文化交流。“茶禅一味”之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而其哲学基础则在于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 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见《古事记》及《奥仪抄》两书:日本圣武天皇曾于天平元年(729年)四月,召集僧侣进禁廷讲经,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皆感到荣幸。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一749),一生曾兴建不少寺院,并开始在寺院中种茶。但这两种记载都无法证实这些茶是否来源于中国。日本种茶有明确记载的是805年,到中国学佛求法的高僧最澄,回国时带去浙东茶籽在日本播种。到了16世纪后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规:和、敬、清、寂,一直沿袭至今,奉为圭桌。 唐代以后,日本来中国学佛的僧人很多,据日本《云游的足迹》记载,仅南宋至明代,日本来华求法的僧人就有443人。宋元时期,中国从明州赴日传经布道的高僧则有27人。 日本佛教源于中国,“茶禅一味”既是参禅学佛需要,更是一种境界。在中国茶叶、茶文化东传日本之初,不论是茶及茶籽,包括茶具、茶器、茶书等,都是寺院、官府或民间赠与的,浸润着浓浓的友谊,留下了很多动人佳话,如最澄曾向台州刺史献上黄金和珍宝,被婉言谢绝;两次到中国受到礼遇的荣西,回日本后以感恩之心送来100多棵日本珍贵木材,助建明州天童寺千佛阁;荣西好友重源和尚也曾捐木材建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 法 一.文章概述: 《雪国》(ゆきぐに)是日本著名现代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1899~1972)于1935年先后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上的中篇小说。同时,这部作品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在其后根据小说被改编成多部同名影视剧。 在这篇文章中,将结合日本著名古典文学《源氏物语》中物哀的思想,根据川端康成全集中川端康成本人所留下的话语,从文章搜寻出作者抒发情感的很多写作方式及其艺术技巧,再现作者内心中最为柔软的深沉情感。 二.关键词:《雪国》川端康成物哀《源氏物语》 三.正文: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1899年6月出生在日本大阪。自幼父母双亡,父亲去世后跟随祖父母回到老家。在《致父母的信》一文中写道:“深深可入我幼小心灵里的,便是对

疾病和夭折的恐惧。”7岁祖母死去,10岁唯一的姐姐也离开了人世,16岁那年他最后一位亲人——祖父也辞别了人世。少年时代的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孤独与寂寞,同时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和他日后作品的悲凉格调。 他自幼喜欢读书,入中学后更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后来将自作的诗歌、文章和书信编为《谷堂集》,还频频向报刊投稿。1917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读英文系后,他依然热爱阅读,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和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的作品更受其热爱。1920年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东大期间,他热衷文学创作,积极参加编辑出版东大文科系统的同人杂志《新思潮》。在刊物上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 1924年春天,他从东大毕业,决心走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参与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文艺时代》于1927年5月停刊。其后,他又先后加入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疯狂侵略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056R12AH5课程名称:外国文学名著赏析改卷教师:杨德煜 学号:153000517 姓名:郑濛得分: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以《源氏物语》为例 [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的影响。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巨著,它创立了对日本文学影响最大的“物哀”文化。本文将以赏析的形式解读《源氏物语》中的“物哀”之美。 [关键字]:日本;物哀;源氏物语; 什么是物哀?“物”指自然万物,“哀”即悲哀,睹物伤情、物我同悲是物哀的最直观的理解。日本古典文学以其特有的哀伤情调与精美的语言表达闻名于世,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标志性巨著,是被誉为日本古代文学最高峰的《源氏物语》。在《源氏物语》中时时可见的哀怜之情,被概括为“物哀”,润泽着后世文坛。 物哀的含义比悲哀广。叶渭渠指出:“‘物哀’除了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思。”“在美的形态上‘哀’已经不是悲哀的同义语,因而本居宣长(十七世纪日本学者)将这种‘哀’的感动称作‘物哀’。”“对日本文艺中的‘物哀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悲哀美’。悲哀只是‘物哀’中的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所包含的同情,意味着对他人悲哀的共鸣,乃至对世相悲哀的共鸣。”杨薇指出:“所谓的‘物哀美’即指喜怒哀乐的种种感动和体验,其所展现的是一种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林林说:“物哀包括对人的感动、对自然的感动和对世相的感动三个层次的结构。”在不同的层次里,物哀可能是悲哀的消解、超越或深化。 《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物哀”文化的开山之作,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 纪初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其中的“物哀”文化是贯穿在日本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观念。 《源氏物语》中有大多日本诗谣形式的篇幅,将“物哀”与人物性格顺其自然地结合。 《桐壶》 冷露凄风夜,深宫泪满襟。 遥怜荒诸上,小草太孤零。 纵然伴着秋虫泣,哭尽长宵泪未干。 哭声多似虫鸣处,添得宫人泪万行。 嘉荫凋残风力猛,剧怜小草不胜悲。 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出身低微的她并没有外戚做靠山,因而在宫中备受冷落与欺凌,就如同 这诗中所写,桐壶更衣将自己比作那荒地上的小草儿一般,孤苦无依靠在一个冷凄凄的露水夜里, 更衣在深宫中泪流满襟,看到荒地上的小草儿,就像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无比怜惜。秋虫的鸣叫如 同哭泣的声音,眼泪过了一宿还未干完。这虫鸣声越响,深宫中的人儿流得泪越多。猛烈的风儿吹 得树叶飘荡,对小草的怜惜就越发地深重了……更衣死时,天皇吟诗道:“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 香魂住处来”,可见天皇对其之死深深的愧疚与无奈。而之后出现的藤壶妃子因极像更衣,因此受 宠于天皇。但她与男主角光源氏发生暧昧关系,生下了后来的冷泉帝。“山樱若是多情种,今岁应 开墨色花!”这使她陷入矛盾与痛苦的深渊中,仿佛万物的存在,都只是为了增添悲伤。因此源氏 公子的出现对她来说,就像是一束光芒照进了黑暗,况且源氏公子又是如此的青春年少、光滑照人。

日本文学各个时期代表作

奈良時代(ならじだい) 711古事記(こじき)(太安万侶おおのやすまろ) 713風土記(ふどき)(?) 720日本書紀(にほんしょき)(太安万侶おおのやすまろ、舎人親王とねりしんのう) 751懐風藻(かいふうそう)(?) 759~万葉集(まんようしゅう)(?) 平安時代(へいあんじだい) 901?竹取物語(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 904?伊勢物語(いせものがたり)(?) 905古今和歌集(こきんわかしゅう)(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 935?土佐日記(とさにっき)(紀貫之きのつらゆき) 951?大和物語(やまとものがたり)(?) 975宇津保物語(うつぼものがたり)(?) 975蜻蛉日記(かげろうにっき)(藤原道綱母ふじわらのみちつなのはは)996?落窪物語(おちくぼものがたり)(?) 1001?枕草子(まくらのそうし)(清少納言せいしょうなごん) 1010?源氏物語(げんじものがたり)(紫式部むらさきしきぶ) 1013?和漢朗詠集(わかんろうえいしゅう)(藤原公任ふじわらのきんとう)1060?更級日記(さらしなにっき)(菅原孝標女ふじわらのたかすえのむすめ)1080?大鏡(おおかがみ)(?) 1120?今昔物語(こんじゃくものがたり)(?) 1169梁塵秘抄(りょうじんひしょう)(後白河法王ごしらかわほうほう)1187?千載和歌集(せんざいわかしゅう)(藤原俊成ふじわらのしゅんぜい)1190?山家集(さんかしゅう)(西行さいぎょう) 鎌倉時代(かまくらじだい) 1205?新古今和歌集(しんこきんわかしゅう)(藤原定家ふじわらのさだいえ)1212方丈記(ほうじょうき)(鴨長明かものちょうめい) 1213金槐和歌集(きんかいわかしゅう)(源実朝みなもとのさねとも) 1216?宇治拾遺物語(うじしゅういものがたり)(?) 1220?保元物語(ほげんものがたり)(?) 1220?平治物語(へいじものがたり)(?) 1235?小倉百人一首(おぐらひゃくにんいっしゅ)(藤原定家ふじわらのさだいえ) 1240?平家物語(へいけものがたり)(?) 1250?源平盛衰記(げんぺいせいすいき)(?) 1254古今著聞集(ここんちょもんじゅう)(橘成季たちばなのなりすえ) 1280?十六夜日記(いざよいにっき)(阿仏尼あぶつに) 1283沙石集(しゃせきしゅう)(無住むじゅう) 1330?徒然草(つれづれぐさ)(吉田兼好よしだけんこう) 室町時代(むろまちじだい)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亚洲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影响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对亚洲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影响 在20世纪初,日本唯美主义文学产生,可谓在日本掀起了一层巨浪,而对中国和亚洲文学的影响虽没有大的波澜但也有小的浪花。就拿中国来说,五四时期的文学大解放和文坛的全方位开放使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顺理成章地影响到了中国的文人,虽然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唯美主义流派存在,但纵观我国的现代文学可以明显地发现其在创作风格和创作方向上的唯美主义倾向。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注重求新求异,主张追求情调和官能,具有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家的笔下透露着伤感颓废的情绪,用恶魔主义的写作模式进行着变态性的描写,对肉体主义女性的看法等观点和思想,成为了中国和亚洲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来源之一。 一、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 20世纪初,当时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文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为了反对揭露人性丑恶的自然主义文学,唯美主义应运而生,也被称为享乐主义、耽美主义等,而它的来源是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学。在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佐藤春夫等多位作家,而代表作品有永井荷风的《地狱之花》、谷崎润一郎的《纹身》《春琴抄》等。从这些代表性的作品可以看出反社会、反道德是唯美主义的本质,它所宣扬的美实际上与传统道德的思想是相悖的,是一种道德的反叛。作家们反常态,以丑为美,大幅度、无底线地对一些可谓称得上变态而令人作呕的行为进行大胆细致而赤裸裸的描写,沉迷于享乐、肉欲,超乎常人的想象。 虽然由始至终唯美主义文学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但它将反社会、反道德的思想表达地酣畅淋漓,达到了作家们写作的目的反对当时的黑暗政府和黑暗社会、反对政府对民众思想的控制等。实际上,日本的唯美主义文学是追求纯粹肉体的官能性享乐,是变态的,是令人作呕的恶魔主义。 二、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和亚洲兴起的原因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20世纪初产生,随后带动了以中国为主的整个亚洲唯美主义思潮的兴起,其实它的兴起不是平白无故的,相反是有着多方面的原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文字,汉字作为众多文字中的一种,它有着独特的笔画和形状,而纵观众多文字,我们会发现,还有一种语言——日文中也有部分文字与中国汉字相类似。回望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字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的代表之一,日本的文字也收到中国文字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日本与中国有着各方面的往来,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自己民族的语言。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据说,到我国隋唐时代,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日本才开始系统地利用汉字记载自己的语言。最初是把汉字作为表音的符号使用的,即日语有几个音节,就用几个汉字。这些汉字后来逐渐演变成假名。“假”即“借”,“名”即“字”。只借用汉字的音和形,而不用它的意义,所以叫“假名”。那些直接沿用其音、形义的汉字叫真名。可见,中国的文化影响到了日本文字的形成。 在日本,和服是民族服饰,人们会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穿上端庄的和服。和服给人一种庄重、宁静、安稳、美观的感觉,和服承载了近30项关于染织技艺的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以及近50项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工艺品。可是,殊不知,原来和服的形成也与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日本飞鸟和奈良时代,中国对日本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最为重大,这时,中国古代吴越地区的宽袖、叠襟式长衫流传到了日本,成为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的礼服,特别是朝廷的正规制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虽然和服不断得改良,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和服的基本要素始终没有脱离吴服的定格。而且,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在服饰的纹样,服饰的设计,服饰的用途以及穿法等,都能在和服上找到与我们中国唐代服饰相类似的地方,而我们中国的唐代正是与日本交往较为频繁的一个时期。所以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和服也有着相当的影响。 日本的茶文化也是源于中国,相传中国茶叶传入日本是在秦朝,而从唐朝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进了日本,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素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的讲究,它贯彻了儒家的“礼、义、仁、德”。而日本茶道则是以“和、静、清、寂”为茶道精神,这与中国茶文化有着相当类似的地方。 而讲到茶文化,就想到我们中国的儒家思想,儒家传统指得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中的儒学一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而且,近代日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现代日本社会的人文理念中,更是渗透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还规范着日本人的思维和行动。 由此可见,由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的文化广受其影响,至今仍影响着日本的各个领域。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