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
《雪国》中川端康成物哀探析

《雪国》中川端康成物哀探析作者:吴雁汶来源:《资治文摘》2017年第03期【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它标志着川端康成的创作已经到了成熟阶段。
《雪国》作品中细腻的抒情色彩以及它所体现的忧郁、伤感的“物哀”之美,历来被研究者所称道。
《雪国》中处处透着的悲凉气息,既有着作者的生世之恸,又折射出日本文学的传统特点——“物哀”。
本文主要从川端康成的“物哀”在《雪国》中的体现来进行探析,力求揭示《雪国》整体上呈现给人的忧郁、哀伤之感。
【关键词】川端康成;《雪国》;物哀;体现《雪国》是川端康成最高代表作品,其间描绘的悲哀之美、虚无之美、洁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读后怦然心动可又惆怅不已。
川端康成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他几乎是穿过灵堂的烛光长大的,从小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生活和不幸的人生遭遇养成了川端康成孤僻的性格和悲伤的情感,并形成了他日后创作的基本基调。
《雪国》更是他“物哀”意识影响下的代表作品,《雪国》幽婉、凄美的情爱故事让人经久难忘,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文学自《源氏物语》以来就滋生的“物哀”之美。
一、物哀“物哀”一词由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学者本居宣长在评论《源氏物语》时提出来。
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种情绪,而“物哀”不仅限于悲哀的情绪,凡是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这一切都可以称为哀,也就是说,寂寞伤怀之情,忧郁徘徊、恋慕追思之感、“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等情感都是“物哀”。
在日本,许多的作家名人笔下的作品中都透出“物哀”这样一种意识,可以说“物哀”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有相关研究指出日本民族很少有抗争激烈的英雄神话,即使有,也是悲剧英雄的挽歌。
然而,“物哀”纵使与文化有关,但与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
日本气候温润适宜,四季变化缓慢而有规律,植被覆盖较广,绿韵悠悠。
加上日本列岛自古以来就经常被雾霭所笼罩,使其原本静美的风物又增添了几分飘忽变幻的朦胧之美。
日本空间狭小美景众多然灾害频发,四季的变换更为敏感,多少年来日本人所看到的美都是稍纵即逝,顷刻间化便为乌有,这一切造成了在日本人的心中始终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是不长久的。
我了解的日本“物哀”文化

我理解的日本“物哀”--------我眼中的的日本文化物哀是日本平安时代的王朝文学上重要的文学审美理念之一。
在文学上,主要是通过写一些景物,例如萧条的冬景、残破的一处小山丘等等,来表达和宣泄人物内心深处的哀伤和幽情、感慨以及对世界黑暗的无奈。
在日本,“物哀”之说,一般人认为应该是来源于日本传统的。
日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形成的一大佐证,东瀛列岛有着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土,但是由于生存资源的相对匮乏和天灾的频仍,令日本人形成了崇尚哀伤的气质。
“物哀传统说”要从本居宣长在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的注释《源氏物语玉小栉》说起。
但我们可以反观本居宣长所生活的时代,似乎所谓“物哀传统说”还是值得考证的,本居宣长所处的历史背景,是17~19 世纪日本学界风行的“古道学”思潮,它是日本在隋唐时期大量吸收中国文化、德川氏锁国政策施行后日本民族精神重建的反映。
复古学思潮的发端与文艺复兴类似,均为对本民族经典古籍的总结与再阐释,但民族主义的复古学者们在整理古籍时因时生义地添加了自己的思想。
本居宣长的老师贺茂真渊,确立了通过考据“完全摆脱中国思想”的治学目标,一直为后世的复古追随者们效法。
所以,“物哀”是日本大和民族自古所有的一种美学理念或是民族性情,还是那些民族主义者的复古思潮在其所在时代因时生义所“创造”的,还是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和思索的。
今日关于“物哀”产生于何时似乎不怎么重要,因为不管是复古主义者根据日本民族经典古籍所“创造”还是日本文化从生就有的,但其都离不开日本文化这个载体。
关于“物哀”的概念,中日学者都有许多见解,就“物哀”的最先提出者本居宣长来说,其在《紫文要领》中是这样阐述“物哀”的:世上万事万物的千姿百态,我们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身体力行地体验,把这万事万物都放到心中来品味,内心里把这些事物的情致一一辨清,这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就是懂得物之哀。
进一步说,所谓辨清,就是懂得事物的情致。
辨清了,依着它的情致感触到的东西,就是物之哀。
传统物哀文学与现代派技巧结合的典范_谈川端康成_雪国_

余惠琼 传统物哀文学与现代派技巧结合的典范
一定的内在关系。 这与日本古典文学艺术中并列式的 结构方式分不开。正如川端曾经指出过的那样, 从长篇 物语文学到古典绘画, 全部采取由许多互相关联的部 分并列成一个平面的方式, 并不追求复杂的、整体的结 构。《雪国》正是继承了这种结构安排方式。
再如, 日本文学传统崇尚对自然美的描绘, 追求人 与自然、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强调抒发真实的感情。 平 安时代前期的源宗于朝臣在《冬歌》一诗中写道:“山间 冬至日, 寂寞与时增。 万物随枯草, 人情也似冰。”近院 右大臣在朋友逝世之秋, 作《哀伤歌》曰:“入门增寂寞, 红叶空婆娑。邸宅今无主, 叶红也不多。”两位作者将自 然界的冬之寂、秋之寂与人生际遇巧妙地联系起来, 带 上了几分哀愁、悲戚的情绪, 传达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 “寂”。川端继承并发扬了这种传统, 在《雪国》中努力表 现这一特色。小说尽情地描绘了一幅幅自然美的画卷: 冷清寂静的虚空, 蓝色的月光, 幽暗的群山, 流动的晚 景, 飞雪的银色世界, 飘浮的冰冷的雪花瓣, 秋色点染 下的原野、红叶, 墓地上闪耀着银色光的白萱草花, 透 明的银河……。 川端笔下的大自然与一般现实主义或 自然主义作家笔下的大自然并不相同, 他不是按自然 景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真实、细致地描绘, 而是从人物的 虚幻意识和痛苦感情来感受自然, 描绘景物。
如日本传统文学重视表现人物的主观感受, 表现 人物纤细的感情和瞬间的感受, 这与日本的自然环境 和民族性格特征有关。 文学史家吉田精一曾说:“日本 从未受过外来侵略, 四面环海, 季候风使大自然富于变 化。 这样得天独厚的岛国, 培育了人们柔和、细腻且具 有现实精神的性情和对于大自然的细密感受性, 文学
物哀

《雪国》:物哀从极致到扭曲
• 啊,银河!岛村也仰头叹了一声,仿佛自己的身体悠然飘 上了银河当中。银河的亮光显得很近,像是要把岛村托起 来似的。当年漫游各地的芭蕉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所看见的 银河,也许就像这样一条明亮的大河吧。茫茫的银河悬在 眼前,仿佛要以它那赤裸裸的身体拥抱夜色苍茫的大地。 真是美得令人惊叹不已。岛村觉得自己那小小的身影,反 而从地面上映入了银河。缀满银河的星辰,耀光点点,清 晰可见,连一朵朵光亮的云彩,看起来也像粒粒银砂子, 明澈极了。而且,银河那无底的深邃,把岛村的视线吸引 过去了。
11/27/2014
11/27/2014
物哀的背景
• 江户时代,儒教受到幕府的保护、奖励,“劝善惩恶”的 理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学者针对过去的平安时代的文学, 以这个概念为前提进行讨论,否定了这个理念,并创造了 新的视点——物哀。 • 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 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但日本多火山地震。多 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一 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 • 佛教的传入(“人生虚幻,万物无常”)
11/27/2014
《源氏物语》:物哀的滥觞
• 由平安时代女作家紫式部所著的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 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 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 和权力斗争。源氏的爱情婚姻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 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 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 (一个有着恋母情结的花美男和一群御姐、萝莉的故事) • 据日本学者上树菊子,大川芳枝的统计,《源氏物语》中 出现“哀”多达1044次,出现“物哀”13次。紫式部将 “哀”(あはれ)之前加上了“物”(もの),这样就将 主客观合一了“物”是客观存在,“哀”是主观情感,两 者“物心合一“。物哀即是世情。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作者:岳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7期摘要:物哀与幽玄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美学观念,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体现在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的四个方面。
在物哀这种审美意识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作家的笔端特别重视传统美和自然美,善于捕捉色彩美,崇尚纯洁的人性美。
本文将举例探讨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希望可以为日本文学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哀” 倾向;日本文学;审美意识;作家作者简介:岳琳,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2“物哀”在日语中写作「物哀れ」,是日本文艺审美理念之一,可以翻译成物哀、物之感情、幽情和多愁善感等,原本属于平安时代的文艺特点,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
本文将简单介绍“物哀”的内涵,并从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这四个方面来举例探索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一、“物哀”的内涵“物哀”是日本文学的审美理念之一,在日语中写作「物哀れ」,它是起源于平安时代的艺术观,凝聚着清幽、余韵和古典,追求自然、伤感的美。
日本作家认为即使不用语言来表达,也可以感受到“物哀”的美丽与哀愁[1]【1:1】。
“物哀”审美意识原本就属于佛教和道教思想,注重追求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
自本居宣次评价紫式部的代表作品《源氏物语》的特性为“物哀与幽玄”以后,“物哀与幽玄”就被当作文艺本质的概念[2]【2:1】。
作为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前期的代表和歌诗人藤原俊成采用了大量的“物哀”手法编制了《千载和歌集》。
此后,能乐、茶道、俳谐和小说以及现代日本文学都在使用“物哀”审美理念。
物哀在日本文学史中被定义为:「言葉の意味には表れず、また、目には定かに見えなくても、その奥に人間が感じることが可能な美の世界、これが物哀れといえる。
たとえば、花を見て美しいと思う。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

浅谈《雪国》中的物哀美作者:殷如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7期摘要:川端康成于1968年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获奖原因之一是他“为架设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精神桥梁作出了贡献”。
本文试以其获奖作品之一《雪国》为例,解读川端对日本传统文化精神中物哀美的继承。
关键词:物哀;感动;悲凉;虚幻作者简介:殷如昕(1985-),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031968年,川端康成成为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
瑞典文学院在他的奖状上的题词是:“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的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1]川端康成是作为日本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的中坚分子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吸取了多种西方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但他的作品所呈现出的主要还是东方的气质,或者说是日本传统的文化精神。
川端康成自己曾经说过:“我接受西方近代文学的洗礼,自己也做过模仿的尝试。
但我的根基是东方人。
从15年前开始,我就没有迷失自己的方向。
[2]本文试以川端获奖作品中的《雪国》为例,来解读其作品对日本传统文化精神中物哀美的继承。
一、日本文学传统中的“物哀”《古事记》作为日本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著作,在真实的基础上带上了悲哀的情调。
日本的诗经《万叶集》中的抒情诗歌,通过对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进而产生了“哀”的文学意识。
这种以风雅和悲哀为主的审美意识,经过物语文学《竹取物语》、《伊氏物语》,发展到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经由日本文学批评家本居宣长在理论上的提出、总结,便形成了日本文学的一个基本美学理念——物哀。
[3]“物”是客观的存在,可以是人,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社会世相和人情世故。
“哀”则是主观的感情,对“物”的感动之心和感动之情。
日本学者久松潜一将“物哀”的性质分为感动、调和、优美、情趣和哀感等五大类。
传统文学悲与美的震撼——以《雪国》传承的“物哀”美为中心

The sorrow & beauty shakings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The grief-touching beauty spread and inherited by the novel THE SNOW COUNTRY 作者: 全贤淑
作者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出版物刊名: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4-107页
主题词: 物哀 悲慨 审美 日本传统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 古典诗学
摘要:<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传统文学悲与美的震撼_以_雪国_传承的_物哀_美为中心_全贤淑

第4卷 第2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4,N o.2 2005年6月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n.,2005传统文学悲与美的震撼———以《雪国》传承的“物哀”美为中心全贤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雪国》以其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和对梦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一种日本美。
作家以他对日本传统文学独特的理解和挚爱,传承了日本平安朝的“物哀”精神。
小说中对空寂的追求以及遍布小说始终的感伤、凄怆、悲凄和孤独等都凝聚了日本传统文学的悲与美,这是作者审美情结的真实体现。
我们在感受这种“物哀”精神悲与美的同时,会联想到中国古典诗学中所崇尚的“感动”、“感兴”以及“悲慨”所表现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理念。
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悲与美所表达的同情和感动是相通的:在让读者领悟到悲与美的真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学特有的悲与美的震撼。
关键词:物哀;悲慨;审美;日本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古典诗学中图分类号:I313.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031(2005)02-0104-04 The sorrow&beauty shakings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The g rief-touching beauty spread and inheritedby the novel THE SNOW COUNTRYQUAN Xian-shu(College of Litera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Changchun,130024,China)A bstract:The novel THE S NO W COUN TRY depicts the Japanese beauty through its characters'real heart feelings and cherish and pursuit of illusion wo rld.The autho r w ith his distinctive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traditio nal literature inherited and spread the g rief-touching conspicuousness of Japanese PINGAN Dy nasty.The pursuit of illusion and loneliness in the w orks and the sentiment,desolation,lamentation and solitary through the w orks from beginning to end,all are the author's real reflections of his aesthetics of so rrowfulness and beautifulness in traditional literature.While affected by this grief-touching beautifulness &so rrow fulness,w e should associate with the aesthetic sense of beautifulness&sorrow fulness of touch-ing,vehement advocated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The sym pathy&touching expressed throug h beauty and sorrow under the tw o cultural backg rounds are identical.While readers g rasp the true essence of beauty and so rrow,they should also be shaken by the particular sorrow fulness&beautifulness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Key words:g rief-touching;vehement;aesthetic;shake;traditio nal literature;classical poetics 川端康成的《雪国》(成书于1935-1948年)是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入选作品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雪国》中体味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表现手法 一.文章概述: 《雪国》(ゆきぐに)是日本著名现代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1899~1972)于1935年先后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上的中篇小说。同时,这部作品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在其后根据小说被改编成多部同名影视剧。 在这篇文章中,将结合日本著名古典文学《源氏物语》中物哀的思想,根据川端康成全集中川端康成本人所留下的话语,从文章搜寻出作者抒发情感的很多写作方式及其艺术技巧,再现作者内心中最为柔软的深沉情感。 二.关键词:《雪国》 川端康成 物哀 《源氏物语》 三.正文: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1899年6月出生在日本大阪。自幼父母双亡,父亲去世后跟随祖父母回到老家。在《致父母的信》一文中写道:“深深可入我幼小心灵里的,便是对疾病和夭折的恐惧。”7岁祖母死去,10岁唯一的姐姐也离开了人世,16岁那年他最后一位亲人——祖父也辞别了人世。少年时代的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人生的孤独与寂寞,同时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和他日后作品的悲凉格调。 他自幼喜欢读书,入中学后更热衷于阅读文学作品。后来将自作的诗歌、文章和书信编为《谷堂集》,还频频向报刊投稿。1917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读英文系后,他依然热爱阅读,其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俄国作家和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等日本作家的作品更受其热爱。1920年考入东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转入国文系。在东大期间,他热衷文学创作,积极参加编辑出版东大文科系统的同人杂志《新思潮》。在刊物上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 1924年春天,他从东大毕业,决心走上文坛,成为专业作家。同年10月,他参与创办同人杂志《文艺时代》,发起新感觉派文学运动。《文艺时代》于1927年5月停刊。其后,他又先后加入了《近代生活》杂志、“十三人俱乐部”和《文学》杂志。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疯狂侵略政策并发动战争。在战争期间,他大部分时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继续写着几乎与战争无关的作品,但也参加过一些与战争有关的活动。不过从总体来看,他在战争期间没有狂热地鼓吹“圣战”,没有特别积极地投身到战争风暴中去。1945年8月15日,日军战斗投降,这对他是个巨大的冲击。他对日本战后的现实感到不满和失望。这种态度决定了他战后生活和创作的基调。在战后的创作中,川端康成不断取得了多种荣誉头衔和奖励。1968年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他在工作室里口含煤气管自杀,没有留下遗书。 川端康成主要成就在小说领域,总共写了430多篇小说,包括手掌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以作品《雪国》 《古都》 《千羽鹤》为代表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提名。可以说,在阅读以《雪国》为代表的川氏小说时,女性美、颓废美与虚无美成为了理解川端康城笔法的线索。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散发出一种“物哀”的日本古典主义美。这与作者生前欣赏日本古典文学《源氏物语》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物哀”(もののあはれ)? 大体上说,在日本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产生和发展的同时,古典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也产生和发展起来,可以说二者都具有久远的历史。如果说日本的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是从“真”和“真实”演变而来的,那么日本的古典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则是从“哀”和“哀物”演变而来的。早在日本古代人的原始信仰中,在《古事记》 《日本书纪》和《万叶集》的时代,“哀”就作为感动的一种形式出现了。如果说《古事记》 和 《日本书纪》里用“哀”所表示的感动还具有国家的性质和原始的色彩,那么到《万叶集》里用“哀”所表示的感动则逐步有国家的性质向个人的性质演化,即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怀。也就是说,这些典籍开始抒发“哀”的感情,开始产生“哀”的意识。正因为如此,研究者可以从这些典籍里找出许多使用“哀”的实例。 如在《万叶集》中,既用“哀”表示对人的感动(如面临生离死别时的种种不同表现),也用“哀”表示对物的感动(如面临自然景物变化时的种种不同反应)。而从“哀”向“物哀”的转化又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其中起过一定推动作用的有藤原道纲母和清少纳言等人。藤原道纲母的《浮游日记》虽然强调写真实,写真事和真情,但在其真情中自然就融入了自己的主观体验在内。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虽然都是事实的记录,但这些事实也都是经过自己选择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而其中的“随想”部分,就是表述作者关于自然和人生种种感受的。这就是说,在她们的作品中,已经包含了“真实”和“物哀”两个方面,已经表现出“真实”和“物哀”两种倾向,只不过她们强调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罢了。而最终使“哀”向“物哀”转化的完成者则是紫式部。在《源氏物语》里,她的内容比较简单,浅显的“哀”转化为内容比较复杂、深刻的“物哀”,并且由此大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自己作品的内容。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标志着以“物哀”为核心的古典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一步步趋向成熟。这时“物哀”的内容更加成熟,不再限于感叹、悲哀、同情、共鸣,还可以包括快乐、怜悯等感情,并且产生感动的对象也更加多样化了,既有人,也有自然景物,还有社会状况等。 “物哀”是一个日语词,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概念,很难用一个汉语词翻译它。大意是指微妙而深沉的感触、细微而复杂的感情、无名的伤感情绪、感人的幽深情趣以及因物生情、感悟兴叹、多愁善感等意思。具体地说,“物哀”中的“物”是指客观对象,包括人、自然景物和社会状况等方面;“哀”是指主观感情,包括悲哀、同情、快乐和怜悯等方面;“物哀”是指二者调和一致时所产生的情趣境界。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概念,“物哀”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根基。 《源氏物语》被公认为表现“物哀”最充分、最出色的小说。研究者发现,这部小说多次直接使用“物哀”这个词,场合各有不同,对象也各有不同。如有的是对人的感动,其中最多的是对异性的感情,是在男女恋爱关系方面的感情;有的是对自然景物的感动,其中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有对季节轮换的感怀;还有是对自然景物的感动,其中有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有对季节轮换的感怀;还有的是对社会生活的感动,其中有对世态炎凉的感触,有对人事无常的慨叹等。由于川端康成受到《源氏物语》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其作品中,“物哀”的感觉最为浓厚。
《雪国》刻画出日本古典主义中女性美的特色,从表面上来看,作品是以男性形象——岛村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的。通篇都是通过岛村的感觉与眼观展示女性形象——驹子和叶子的。从川端康成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证明。例如:
我认为与其说以岛村为中心把驹子和叶子放在两边,仿佛不如说以驹子为中心把岛村和叶子放在两边好。对于处在两边的岛村和叶子,我采用了不同的写法,但哪个都没有写得很明白(日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日文版),第33卷,390,391页。)
又如: 作者深深进入到作品人物——驹子之中,对岛村则仅仅是稍予理睬。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我是岛村,不如说我是驹子把。我有意识她尽可能把岛村和自己分开来写。(同上书,388页。) 作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巧妙地架设在男女主人公之间,虚中有实,前后呼应,具有别具一格朦胧之美。他所描写的女性美、颓废美和虚无美都是反衬出自身对世界细腻的沉思与感悟。 注重主观感受、具有理想色彩、重视性格刻画和以朦胧为手段,是川端康成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第一个突出特点。他的小说往往以主观感受作为刻画人物形象的基础,往往以主观感受作为从事小说写作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起点。主观感受浅深结合,强弱协调,从更加深入的描写人物心灵的种种风情,提倡看世界不仅仅用眼,耳朵等感觉器官,更提倡用心灵去感受的“物哀”精神。看过、听过只是一种表面的经验之谈,为看过的事与物去爱,去恨,去同情,如鲁迅所说的“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鲁迅全集》,第三卷,33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必须体验过某种感情”(【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丰陈宝译,11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雪国》是川端康成在自己强烈的艺术感受下进行创作而成的,即用作者自身的世界观进行人物塑造。正如上面的例子所说,《雪国》里驹子的感情就是作者的痛苦与寂寞,作者在写作同时,与主人公之间仿佛没有了时空的障碍,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思考,描写驹子的动作行为,然后通过主人公岛村的口中向人们倾诉自己的悲哀与痛苦。这些写作特色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理想色彩,这也与作者极力倡导“新感觉派文学”分不开。 在阅读有关《雪国》的评论后,一段令人心醉的话出现在眼前。“雪月花时最怀友”体现出日本文化的精神。川端康成曾经描述过:
“以研究波提·切利尼而闻名于世的矢代幸雄博士,对于古今东西美术博学多识。他把‘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简洁地概括为‘雪月花时最怀友’的诗句。当看到雪的美,月的美,即四季时令的美而有所感触时,当由于这种美而获得愉悦时,便会热切思念知心友人,愿与他们共享此乐。这就是说,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友人的怀恋之情。这个‘友’,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人’。‘雪’‘月’‘花’这三个字,表现了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包括山川草木、宇宙万物、大自然的一切以及人间感情的美在内,这是日本的传统。日本的茶道也是以‘雪月花时最怀友’为基本精神的,所谓茶会就是‘欢会’,是良辰美景亲朋好友的欢聚。”(【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日文版),第28卷,347、348页)
这段话说明川端康成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特别注重将自然与人情融合,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也是“物哀”中,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在《雪国》中,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雪国四季不同的景致。根据时间的不同,描写夏绿满山,冬雪皑皑,春暖花开以及秋高气爽的景色。不仅限于此,我们从小说开篇的一句话: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一位姑娘从对面座位上站起身子,把岛村座位前的玻璃窗打开。一股冷空气卷袭进来。姑娘将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地喊道: “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一个把围巾缠到鼻子上、帽耳聋拉在耳朵边的男子,手拎提灯,踏着雪缓步走了过来。
白茫茫的夜空,初夏夜晚卷入车窗的冷空气,雪国这个初夏的夜晚一切是那么的宁静,与作者的心境保持一致。这段话对后世的影响很深。往往开篇的景物为全篇作品奠定了一个稳定的感情基调。因为要表现作者的“物哀”,所以安静的环境才能给读者以思考与理解的空间。川端康成的小说一直追求着纯粹的美,甚至极端下的美。作者不仅仅充分表现雪国自然环境的种种形态,而且生动地展示了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与这种环境交织在一起的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