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人的不同十种境界

合集下载

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所吸引。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感悟着佛教的智慧,也不断地在心灵上得到了净化。

以下是我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佛教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学佛之前,我总是感到人生无意义,迷茫而痛苦。

然而,自从接触佛教后,我逐渐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佛教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解脱,摆脱生死轮回的痛苦。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而是追求心灵的满足。

二、佛教让我学会了宽容与慈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

而佛教则教导我们要宽容待人,以慈悲为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心中的怨恨,不再为过去的事情纠结。

我明白了,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

只有学会宽容,我们才能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三、佛教让我懂得了因果报应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

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命运。

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善良,多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好的回报。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

四、佛教让我学会了自我反省佛教强调自我反省,认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审视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佛教让我懂得了感恩佛教认为,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

我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感谢亲朋好友的陪伴,感谢老师的教诲,感谢一切给予我帮助的人。

感恩让我学会了珍惜,让我更加热爱生活。

六、佛教让我懂得了放下佛教教导我们要放下一切执着,包括对物质的执着、对权力的执着、对名利的执着。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放下。

我不再追求物质的享受,不再追求名利地位,而是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

放下让我感到轻松,让我的人生更加美好。

佛教的四个境界

佛教的四个境界

境界: 1. 声闻小乘境在佛陀住世时期,能够听闻佛陀所教导的法义,而证得果智,称为佛陀的声闻圣弟子。

后把明悟“四谛”道理(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断除“见思烦恼”,叫“声闻”声闻指的是罗汉,罗汉有四果,第四果罗汉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开始了变异生死的人,是小乘佛教最高果位、大乘佛教里最低果位的人。

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出离了生死轮回,也就是了了分段生死,),叫做声闻乘。

声闻乘是依四圣谛之理而起修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四果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

华言入流。

又名预流。

即初果也。

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

预入圣道法流。

故名入流。

(三界者。

欲界。

色界。

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

华言一来。

即第二果也。

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

断前六品尽。

后三品犹在。

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

故名一来。

(思惑者。

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

心起贪受。

迷惑不了也。

九品得。

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三.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

华言不来。

即第三果也。

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

更不来欲界受生。

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果梵语阿罗汉。

华言无学。

即第四果也。

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

四智已圆。

已出三界。

已证涅盘。

无法可学。

(四智睹。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也。

梵语涅盘。

华言灭度。

)2 .缘觉中乘境也称辟支佛、独觉。

在无佛住世的时候,独自修行,观“十二因缘”之理,觉悟无常,断烦恼,证真理,从缘得觉,故叫“缘觉”,也称“辟支佛”。

缘觉指的是辟支佛,是属于中乘,比第四果罗汉略高,还没到大乘菩萨。

而缘觉乘,则是依十二因缘之理而起修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

缘觉乘圣人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闻乘为深。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

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

在此所谓「道」者,是能通达的意思。

由凡俗而达到涅槃妙境的资粮,渐次修行,有三十七种,谓之「三十七道品」,又谓之「三十七分法」或「三十七菩提分法」。

这三十七道品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依次解说如后:第一、四念处初学行人,入道之初,修五种观想法,可使妄心停止。

一、不净观:观世间一切之不净,以止自己贪欲之心。

二、慈悲观:观一切有情众生,尽是可怜之相,以止自己瞋恚之心。

三、因缘观: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即六根),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十二因缘。

乃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轮回相续之苦,以止自己愚痴之心。

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观照分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乃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之十八种境界,以止自己之我见。

五、数息观:修时观计呼吸的次数,以止自己散乱之心。

以上谓之「五停心观」,修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依五停心观,以止行人之散乱心,是为现法乐住,入「奢摩他」;依四念处,以发行人之观慧,能观见一切事理,四念处是:一、身念处:「观身不净」,时观自己之肉体色身,五脏六腑,皮肉百骸,七窍痰泪,乃至大小便溺,脏污不堪,及至死后,肉烂虫生,尸水臭溢,种种不净之相,遂成白骨骷髅,恐怖等观。

二、受念处:「观受是苦」,谛观人自出胎,呱呱堕地,触风如利刀刮体,衣毛如刺钻身,及至长大,营谋劳动,生老病死,贪求不得,爱又别离,怨家对头,五阴炽盛,天灾人祸,七情六欲,无不是苦;纵或天之骄子,荣华富贵,最后还是大梦一场,无常空苦。

三、心念处:「观心无常」,人都有心,活在世上,有了身体,也即有心,昼时心猿意马,攀缘不息,夜间还要做梦,上天下地,没有一时宁静,时刻变易,永无恒常。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个人学佛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佛教以来,我仿佛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归宿。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逐渐领悟到了佛教的智慧,体会到了佛教带给我的安宁与喜悦。

以下是我个人学佛的一些感悟心得体会。

一、信仰的力量佛教让我明白了信仰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而信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有了信仰,我们才能在逆境中保持坚定,勇往直前。

学佛让我明白了,信仰是一种精神支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二、慈悲为怀佛教教人慈悲为怀,关爱众生。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原谅,不再对他人持有偏见。

在与人相处时,我努力做到以慈悲之心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这种慈悲的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三、放下执着佛教教人放下执着,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

在学佛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痛苦往往源于对名利的执着。

放下执着,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我开始学会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在放下执着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四、修行与感悟学佛需要修行,修行需要感悟。

在日常生活中,我努力践行佛教的教义,通过修行来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1. 勤奋修行:佛教教人勤奋修行,通过不断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自律,努力克服自己的懒惰和懈怠,使自己不断进步。

2. 珍惜当下:佛教教人珍惜当下,不要过于追求未来的虚幻。

在修行过程中,我学会了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再为过去的遗憾和未来的忧虑而烦恼。

3. 修心养性:佛教教人修心养性,培养自己的慈悲、宽容、谦卑等品质。

在修行过程中,我努力培养自己的慈悲之心,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4. 看破红尘:佛教教人看破红尘,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

在修行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人生如梦,一切皆为虚幻。

看破红尘,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五、学佛对生活的启示学佛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问:“什么是佛教十法界?”
答:十法界,又称十界,佛教术语。

十法界包含了四圣和六凡。

其中,四圣指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十法界是佛教的生命观。

四圣中的佛和菩萨应该不难理解。

缘觉的意思是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

声闻则是听闻佛之声教,观察四谛之理,而证得阿罗汉果者。

六凡是六道轮回中的六道,即天道、人道、修罗道、鬼道、畜生道和地狱道。

十法界:
一、佛法界,自觉、觉他、觉行共满之境界;
二、菩萨法界,为无上菩提修六度万行之境界;
三、缘觉法界,为入涅槃,修十二因缘观之境界;
四、声闻法界,为入涅槃,依佛之声教修四谛观法之境界;
五、天法界,修上品十善,兼修禅定,生于天界,受静妙之乐之境界;
六、人法界,修五戒及中品十善,受人中苦乐之境界;
七、阿修罗法界,行下品十善得通力自在之非人境界;
八、鬼法界,犯下品五逆十恶,受饥渴苦之恶鬼神境界;
九、畜生法界,犯中品五逆十恶,受吞啖杀戮苦之畜类境界也;
十、地狱法界,犯上品五逆十恶,受寒热叫唤苦之最下境界。

总之感受果报有十种不同,故谓之十法界。

十地品讲解

十地品讲解

《十地品》是《华严经》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段,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和法云地。

在欢喜地中,菩萨发起自利利他的佛法大愿,生起欢喜心,思维一切善法,从而进入修行之门。

离垢地则是菩萨彻底离开贪欲、杀性等世间污垢,达到清净无染的状态。

发光地菩萨修行观察众生界、观察法界等十法明门,生起十种深心,进入发光地。

焰慧地菩萨通过修行观察虚空界、观察识界等十法明门,获得智慧之火,烧除一切烦恼障。

难胜地菩萨发起十种平等清净心,成就最上菩萨之位。

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和法云地的修行内容则分别是观察世间差别、观察国土差别、观察业报差别、观察根机差别和观察方便差别等。

总的来说,《十地品》讲解了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修行内容和目标,是理解华严思想的重要部分。

菩修行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菩修行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菩修行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修行的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行者得此基本的功力,具足精明之心,始得悟空性。

已然超越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也成就了四加行心,入菩行之金十地了。

在大乘始教中,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位位;得陀洹道前又要有暖、、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

然後才能入菩道金十地之位。

1.十信:有得精明之心行者,是已超越十信位之修,得入十住位。

十信者菩五十二位中,最初十位修之十信心;此十信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

十信:(1)信心:一心定,欲成就道;(2)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3)精心:思菩藏,精勤修善;(4)定心:能系心安住,一切、躁、想分;(5)慧心:菩藏,思量察,知一切法我、人,自性空寂;(6)戒心:受持菩清律,身口意,不犯,有犯悔除;(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有;回施生,不己;回求,不著名相;(8)法心:防己心,不起,更修默、念、智、息心、他等五行;(9)心:不惜身,所得能;(10)心:修。

2.十住:有此精明之心行者,也已超越十住位之修,得入十行位。

十住位者指菩修行之五十二位中,第十一至第廿位所修十利他之行。

十心住:(1)初心住:有善根人以真方便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常住八四千般若波蜜,受一切行、一切法,常起信心,不作邪、十重、五逆、八倒,不生,常值佛法,多慧,多求方便,始悟入空,住於空性之位;(2)持地住:常空心,八四千法中其心明,如琉璃精金;以初之妙心,持履地,故之;(3)修行住:心、持地二住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障;(4)生住: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生於佛家法王子;即行佛同,受佛之分,如中身,自求父母,信冥通,入如;(5)方便具足住: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6)正心住:成就第六般若智,故非相貌,且心亦佛智同;(7)不退住:既入於生竟空,心常行空、相、三昧,身心和合,日日增;(8)童真住:自心起,始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相乃一具足;(9)法王子住:自初心住至第四之生住,入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胎;而此法王子住相形具足,於焉出胎;如佛王之教中生解,乃隆佛位;(10)灌住:菩既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之灌;如帝利王子之受灌。

学佛和修行能得到这7种财富

学佛和修行能得到这7种财富

学佛和修行能得到这7种财富时光飞逝,光阴荏苒,每逢年底,都会总结这一年时间里,收获了多少知识和财富,有什么长进、进步。

有些人收获的可能是财富,又或者是知识,亦或是爱情。

但“几家欢喜几家愁”,也总有一些人收获是不尽如人意的,那也是人之常情。

就好比之前我所结识的一些佛学爱好者中,就不乏有人给我反映,说自己学佛修行整整一年了,可在修学的这一年时间里,总感觉自己并没有什么收获可言。

于是,对学佛修行产生了质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够在修学佛法一事上坚持下去。

听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学佛不等同于工作赚钱,它的“财富”并不像金钱物资那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或许自己已经在学佛修行中得到了难能可贵的财富,只不过是自己不自知罢了。

那么学佛修行可以得到的“财富”究竟是什么呢?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收获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学佛修行所能带来的利好不外乎这七种,被佛家统称为“七圣财”,每一种都是最真实的福报。

那些认为自己学佛没有收获的朋友不妨看一看,看看自己得到了几种,哪怕只有一种,那这一年努力修学,也绝对称得上物超所值,不枉此行了。

01信财所谓“信财”,是每一位禅修者学佛修行后最先得到的一种财宝,意为信受正法,断绝颠倒梦想。

正如《楞严经》中有云:“信为功德源,滋长明慧善根。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告慰佛弟子,佛门佛法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教导众生明心见性,离苦得乐,了生脱死。

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深信佛法教诲,皈依三宝,净心不疑。

若禅修者能够蒙佛护念,对佛门宗教有了正信正念,就能够善护自身,除灭所有的无明妄想,日后才能在修行过程中坚定不移,为佛缘圆满打下牢固厚实的基础。

因此,“信财”实乃学佛人的第一财富。

02戒财“戒财”是七圣财之二,其作用就是规范人的行为心念,规避罪业的滋生。

作为正信佛教的佛弟子,不论居家修行还是皈依佛门,都应该遵守佛门清规戒律。

因为唯心中铭记佛门戒律,才可以不妄动邪念,避免造作罪业,时时刻刻将佛陀的警告教诲铭记于心,使身心得到约束,获得正确的指引,日后少生是非祸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佛人的不同十种境界
学佛有不同十种境界,看自己是那种境界的人。

十个境界如下:
第一,求佛相助:初步学佛者都是求佛相助者,也是信仰者,他们学佛只是一种信仰,都是为了“有求必应”。

那些人经常进寺,烧香及拜佛。

第二,为人做事:有些人学佛是为了做好人,做好事,不犯错误而学佛。

那些人经常爱看佛教故事,也爱讲佛教的小故事。

第三,请佛祈福:有些人学佛是为了求佛满足自己的心愿如意。

那些人经常搞佛事活动,打鼓敲锣,为活人祈福,为死人超度。

爱说冤情债主,孽障深重等神神秘秘。

第四,学术知识:有些人把佛教当着学术性,学佛就是学佛教的知识。

那些人经常讲佛教历史,宗派的区别和佛教的理论。

第五,改善好人:有些人学佛只是为了自己改善,变成好人。

那些人经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因果报应。

第六,增加福报:有些人学佛是纯真为了增加自己的福报,财运,运气等。

那些人经常讲佛法的功德,放生,布施,救济,做慈善等,他们只是为功德而学佛。

第七,精神文明:有些人学佛是为了养身及养心,获得精神快乐。

那些人经常讲学佛是世上最大的享受,最究竟的幸福。

他们只是为快乐而学佛。

第八,往生极乐:有些人学佛是为了今世解脱烦恼,来世往生极乐世界。

他们经常讲人生苦,涅槃乐。

他们天天念佛,天天祈祷往生极乐世界。

第九,修炼自心:有些人学佛是为了认识自心,战胜自我。

那些人经常讲反观自心,明心见性等。

他们天天念经,持咒及打坐禅修。

第十,解脱成佛:有些人学佛是为了今世解脱烦恼,来世成就阿罗汉及菩萨,有些人学佛是为了获得般若的大智慧及成就佛。

那些人经常发菩提心,观无常,观无我,观空性等天天证悟真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