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顶板突水因素分析
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

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技术摘要:顶板离层水害对煤炭生产的威胁日益增大,已成为近年来矿井水害防治的研究热点。
本文详细分析了煤矿顶板离层水害形成机制、致灾机理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离层水害;致灾机理;防治方法离层水是指煤层开采后顶板覆岩不均匀变形破坏形成的离层空腔积水。
当前,遭受离层水害的矿井分布范围广,涉及的开采煤系齐全,不同煤矿离层水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致灾成因、水害强度等存在差异,由此可见离层水害问题的复杂性。
一、覆岩离层水形成机制1、可积水离层。
发育在导水裂隙带上的离层才能满足积水条件。
采场顶板离层按其持续稳定时间、最大离层量、富水性可分为裂隙型及空腔型,其中,“空腔型”离层具有离层空间大、稳定时间长、富水性和渗水性强特点,是造成离层水水害的主要离层类型。
其主要形成于软硬互层结构地层中,集中发育于厚硬岩层底部;此外,煤层采厚越大,越易形成“空腔型”离层。
2、离层周围存在补给水源。
离层达到“封闭”可积水条件后,只有在相邻含水层补给时,才能形成离层水体。
天然含水层的富水性决定了采动离层空间中积水强度,进而影响离层涌突水强度。
3、离层空间持续时间足够长。
离层发育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采煤工作面不断推进,采空区面积逐渐增大,离层空间逐渐扩大;当离层空间发育到极限时,即当离层空间上伏岩层达到极限破断距时,其上覆岩层发生断裂并整体下沉,离层空间会迅速缩小甚至闭合,上述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即是离层空间持续时间,其持续时间越长,则充水时间越长、积水水量越大。
二、煤层覆岩离层水害致灾机理1、多煤层叠加开采下离层水害形成机制。
在近距离煤层叠加开采条件下,煤层后期开采会重复扰动煤层顶板覆岩,导致顶板覆岩破坏加剧,导水裂隙带抬高,最终在离层空间与下伏采场形成导水通道,引起离层水害。
根据覆岩工程地质条件、导水通道形成原因、突水特征等,可将其分为两类。
①重复扰动突水。
离层突水致灾机理为:煤层开采初期,离层空间位于导水裂隙带上方,处于稳定状态;在后期采煤重复扰动下,导水裂缝突破隔水层,形成导水通道,导致离层突水。
煤矿顶板突水机理探讨

害以及地表水水害 。一般来讲 ,顶板水害是由于采 矿 活动产 生 的导水 裂 隙带 沟 通 了煤 层 上覆 含水 层 ,
含水 层水 涌入 矿井 而造 成 的灾 害或恶 化 工作 面工 作
系底部含水层与 J 。 :含水层直接对接 ,形成第 四系 含水层水下渗补给 J 。 : 含水层 的补给天窗 ,使这些 区域矿 井水 文地 质条 件 明显变 差 。在接 受天 窗补 给
Ab t a t C u e o o fw t rb rt i a gi g I t C a n s a ay e n t i p p r W ae u tme h im a ic se sr c : a s fro a e u s n Hu n l o Mi e wa n z d i h s a e . n s l l tr b r c a s w s ds u s d s n fo c a k z n eg t h c n s fe e t e w tr b riri o fa d h d a l rs u e o q i r r m r c o e h ih ,t ik e so f ci a e a r r o y r u i p e s r fa uf . v e n n c e
2 突水原 因分析
剥蚀面的低洼区域汇水条件好 ,富水性强;第二含
水 层 为 J 。 岩裂 隙含水 层 ,该 含水 层 厚度 在 3 :砂 5~ 4 m 之间 ,补给 条件 较差 ,只能 在地质 结 构许 可 的 0 区域接 受上 部第 四系 含水层 的补给 ,含 水层 的渗 透 性 差 ,地下 水径 流条 件不 好 ,以循 环缓 慢 的静储 量 为 主 ,地下 水水 质差 ,易于疏 干 。第一 隔水 层 为主 采 2号煤 层 直接顶 板 ,以砂 泥 岩互层 为 主 ,根据 地
煤矿井下突水预兆及防治水措施

煤矿井下突水预兆及防治水措施一、矿井突水的一般预兆:采掘工作面或其它地点突水前,一般都有以下预兆:⒈挂红。
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时,附着在裂隙表面,出现暗红色水锈。
⒉挂汗。
水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在煤岩壁上凝结成水珠,此时巷道接近积水区。
但有时空气中的水汽遇到低温煤块也会挂汗,这是一种假象。
所以,遇到挂汗时,要辨别真伪,方法是剥去一薄层,观察新暴露面是否也有潮气,若有则是突水先兆。
⒊煤壁变冷。
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时,气温骤冷,煤壁发凉,人一进去就有阴冷的感觉,时间愈长就愈感到阴凉。
但受地热影响较大的矿井,地下水温高,当掘进工作面接近时,温度反而升高。
⒋出现雾气。
当巷道温度很高时,积水渗到煤壁后引起蒸发而形成雾气。
⒌水叫。
井下的高压积水向裂缝挤压与两壁发生摩擦而发出嘶嘶的叫声,说明已很接近积水区。
若是煤巷掘进,则突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
⒍顶板淋水加大。
⒎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⒏水色发深,有臭味。
老空水含铁质变成红色,酸度大,水味发涩。
断层水呈黄色,水无涩味而发甜。
溶洞水大多在石灰岩中遇到,是呈黄色或灰色,有时带有臭味,有时也出现挂红。
冲击层水色发黄,往往夹有砂子,开始时水小,以后逐渐增大。
⒐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
积水区向外散发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⒑裂隙出现渗水。
如果出水清净,则离积水区尚远;若出水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
当发现上述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判明情况,向矿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
如果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二、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掘进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单靠探放水来保证安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掘进期间采取安全措施加以防范。
⒈探水巷道的掘进断面不宜过大,以缩小受压面积。
同时应有两个安全出口,用于通风、流水和撤人。
一般情况下应双巷掘进,必要时在联络巷之间开掘安全躲避洞室。
织金县戴家田煤矿突水危险性分析

现代矿业MODERN MINING总第625期2021年5月第5期Serial No.625May.2021•安全•环保•织金县戴家田煤矿突水危险性分析艾灿伟(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七四队)摘要织金县戴家田煤矿属于岩溶发育区,同时分布着地表水系、老窑及采空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
为给矿山开采提供较好的防治水依据,采用地质调查、钻探、钻孔抽水试验,并展开实地调查、访问和核实工作。
在此基础上,对戴家田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及充水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对矿区突水危险性进行了分析总结。
得出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属于岩溶裂隙充水矿床,未来矿井受到的水害威胁主要来自于老窑及老采空区积水、长兴组及茅口组岩溶水突水,矿井开采过程中应作好防治水工作。
关键词充水因素断层带茅口组突水危险性DOI:10.3969/j.issn.1674-6082.2021.05.058Risk Analysis of Water Inrush in Daijiatian Coal Mine of Zhijin CountyAI Canwei(No.174Exploration Team,Guizhou Bureau of Co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bstract The Daijiatian Coal Mine in Zhijin County is a karst area,with surface water systems,old kilns and mined-out areas at the same time,and its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more complicated.In order to provide a better basis for wa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mining,geological surveys,drilling,and borehole pumping tests are used,and field investigations,visits and verifications are carried out.On this basis,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water-filling factors of Daijiatian Coal Mine are researched and analyzed,and the water inrush hazard of the mining area is analyzed and summariz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mining area belong to karst fractured water-filled deposits.The future water hazard threats to mine mainly come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water in the old kiln and old goaf,and the karst water inrush of the Changxing and Maokou formations.Wa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should be done in the course of mining.Keywords water filling factors,fault zone,maokou group,water inrush risk关于煤矿充水因素及突水危险性分析,潘懋等[1]对断层带中的矿层与岩溶直接接触而导致岩溶水向矿层突水作了分析;胡常清等⑵详细调查了唐山市钱家营矿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了分析;毕尧山⑷对煤层顶板涌(突)水特征进行研究,得出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发生与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有关;程培毅⑷通过五轮山煤矿钻孔资料,研究了各煤层与层间岩性组合分布特征;宋文成等凶通过理论计算与分析,得出煤层底板预先破坏突水部位;张珺0采用突水系数法,确定了煤层开采的安全下限;鲁亮等⑺通过对开采下组煤有影响的主要含水艾灿伟(1985—),男,工程师,550081贵州省贵阳市层的威胁程度进行了分析,得出突水危险区域。
内蒙古新上海一号煤矿突水事故原因分析报告(12.28)

表3
Z7
Z6
1778
1300
(4)15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 15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下距21煤约95m,富水性弱。 共有2个观测孔,Z12孔11月27日以前水位上升,11月28日以后水
位下降;Z13孔11月28日以前水位下降,11月28日以后水位上升,原因
是井下水位已高于该孔水位,出现倒灌。 水位异常变化说明该含水层与突水水源之间存在水力联系。
汇报主要内容
一、矿井概况 二、水文地质条件 三、突水巷道及突水过程 四、突水水源分析 七、事故教训 八、防范措施 九、专家分析 十、111084工作面突水
五、突水前的工作
六、11.25突水原因分析
情况汇报
十一、二起突水事故比较
新上海一号煤矿隶属上海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双维投资管 理公司和山东能源临矿集团在内蒙古上海庙能源化工基地共同出资建设
出水前后直罗组含水层水位变化情况
水文孔 编号 Z1 Z3 Z10 到出水点 平面距离(m) 3068 1817 812 00累计下降3164mm。 11月27日以前无异常,28日后开始下降,平均下降速度170mm/d,至12月21日16: 00累计下降4010mm。 11月27日以前无异常,28日后开始下降,平均下降速度47mm/d,至12月21日16: 00累计下降972mm。 水位变化情况 11月29日以前无异常,30日开始水位下降,平均下降速度167mm/d;至12月21日16:
1.92 1.35 0.61 0.021 0.08 1.72 1.25 0.83 1.25 0.0580 弱 0.0007 0.0027 弱 弱 0.1001 中 等
地 质 及 水 文 地 质 综 合 柱 状 图 图2
Z6
新疆大南湖七号煤矿顶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与防治

新疆大南湖七号煤矿顶板突水危险性评价与防治吴晓军;冯光俊;高海涛;刘景【摘要】为确保大南湖七号矿井安全采掘,基于地质及水文资料、钻孔数据和瞬变电磁勘探成果,对矿井含水层发育特征、富水性、顶板隔水层及导水裂缝带发育特征展开研究,并综合考虑上部含水层及老空水的影响,评价首采区10煤顶板突水危险性,提出相应防范措施.研究表明:10煤开采直接充水含水层为7煤~10煤间含水层,厚度0~62.3 m,自N向S逐渐减小.瞬变电磁勘探划定5处相对富水区,位于首采区西北部及南部边界区域.首采区北部10煤顶板隔水层隔水性能较好,南部较差.10煤开采导水裂缝带高度19.47~29.98 m,自SW向NE逐渐增大.10煤顶板突水危险性评价表明首采区南部受7煤老空水威胁严重,西部及北部局部区域受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强富水性威胁,需提前开展针对性探水、防水工作.【期刊名称】《煤矿安全》【年(卷),期】2018(049)009【总页数】5页(P252-256)【关键词】顶板突水;导水裂缝带;充水含水层;瞬变电磁;矿井水【作者】吴晓军;冯光俊;高海涛;刘景【作者单位】国投哈密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哈密 839000;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 221116;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22顶板突水水害一直是矿井较为突出的致灾因素之一,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和复杂性[1-4],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
新疆哈密大南湖矿区七号煤矿是西北地区典型的中侏罗纪煤田,资源储量丰富,具有煤层层数多、厚度大的特征[1,5]。
矿井突水预兆

矿井突水预兆1)一般预兆.(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即臭鸡蛋味).(3)有时可闻到水(de)“嘶嘶”声.(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肢.2)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股起,底殿量有时可达500mm以上.(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de)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5)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3)松散孔隙含水层水突水预兆(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发现水中含有少量细砂.(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沙,流沙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浊,总(de)趋势是水量、沙量增加,直至流沙大量涌出.(3)顶板发生溃水、溃沙,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矿井突水征兆1.与承压水有关断层水突水征兆(1)工作面顶板来压、掉渣、冒顶、支架倾倒或断柱现象.(2)底软膨胀、底鼓张裂.(3)先出小水后出大水也是较常见(de)征兆.(4)采场或巷道内瓦斯量显着增大.这是因裂隙沟通增多所致.2.冲积层水突水征兆(1)突水部位岩层发潮、滴水、且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可发现水中有少量细砂.(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de)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到流砂大量涌出.(3)发生大量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至地表,导致地表出现塌陷坑.3.老空水突水征兆(1)煤层发潮、色暗无光.(2)煤层“挂汗”.(3)采掘面、煤层和岩层内温度低,“发凉”.(4)在采掘面内若在煤壁、岩层内听到“吱吱”(de)水呼声时,表明因水压大,水向裂隙中挤发出(de)响声,说明离水体不远了,有突水危险.(5)老空水呈红色,含有铁,水面泛油花和臭鸡蛋味,口尝时发涩;若水甜且清,则是“流砂”水或断层水.矿井出现“突水”、“透水”有何征兆矿井透水前(de)主要征兆:1、挂红.矿井水中含有铁(de)氧化物,在它通过煤岩裂隙而渗透到采掘工作面煤岩体表面时,会呈现暗红色水锈,这种现象叫挂红.挂红是一种出水信号.2、挂汗.积水区(de)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而在采掘工作面(de)煤岩壁上结成许多水珠.3、水叫.含水层或积水区内(de)高压水,向煤岩裂隙挤压时,与两壁摩擦会发出“嘶嘶”叫声,这说明采掘工作面距积水区或其他水源已经很近了.4、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空气温度会下降,煤壁发凉,人一进入工作面就有凉爽、阴冷(de)感觉.5、出现雾气.当采掘工作面气温较高时,从煤壁渗出(de)积水,会被蒸发而形成雾气.6、顶板淋水加大;顶板来压,底板鼓起.7、水色发混,有臭味.8、采掘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积水区向外散发瓦斯、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9、裂隙出现渗水等.如果出水清静,则离积水区较远;若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当采掘工作面遇到河床,采空区等地质条件时会出现“透水”事故.必须“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对淋头水较大以及积水较深(de)地方进行排水放水等措施.矿井水灾(de)预测和突水预兆1.矿井水灾(de)预测矿井水灾(de)预测是指矿井在开采前,根据地质勘探(de)水文地质资料及专门进行(de)水害调查资料,确定矿井水灾(de)危险程度,并编制矿井水灾预测图.(1)矿井水灾危险程度(de)确定①用突水系数来确定矿井水害(de)危险程度.突水系数是含水层中静水压力(kPa)与隔水层厚度(m)(de)比值,其物理意义是单位隔水层厚度所能承受(de)极限水压值.②按水文地质(de)影响因素来确定矿井水害(de)危险程度.该方法是按水文地质(de)复杂程度将矿区(de)水害危险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2)矿井水灾预测图(de)编制.根据隔水层厚度和矿区各地段(de)水压值,计算某开采水平(de)突水系数,编制相应比例(de)简单突水预测图,然后根据矿区突水系数(de)临界值,圈定安全区和危险区.水灾预测图(de)另一种编制方法是在开采平面图上圈定地下水灾(de)等级区域,据此制定最佳矿井规划和防治水害(de)措施,加强危险区域(de)监测,保证安全生产.把安全工程师站点加入收藏夹2.矿井突水预兆矿井突水过程主要决定于矿井水文地质及采掘现场条件.一般突水事故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突水水量小于矿井最大排水能力,地下水形成稳定(de)降落漏斗,迫使矿井长期大量排水;另一种是突水水量超过矿井(de)最大排水能力,造成整个矿井或局部采区淹没.在各类突水事故发生之前,一般均会显示出多种突水预兆.(1)一般预兆:①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水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②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或硫化氢气味.③有时可闻到水(de)“嘶嘶”声.④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鼓.(2)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①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鼓起,底鼓量有时可达5OOmm以上.②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③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de)增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④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伴有“嘶嘶”声或刺耳水声.⑤底板发生“底爆”,伴有巨响,地下水大量涌出,水色呈乳白或黄色.(3)松散孔隙含水层水突水预兆:①突水部位发潮、滴水且滴水现象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发现水中含有少量细砂.②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de)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至流砂大量涌出.③顶板发生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以上预兆是典型(de)情况,在具体(de)突水事故过程中,并不一定全部表现出来,所以应该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判断.矿井突水预兆及防治水措施一、矿井突水(de)一般预兆:掘进工作面或其它地点突水前,一般都有以下预兆:⒈挂红.水中含有铁(de)氧化物,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时,附着在裂隙表面,出现暗红色水锈.⒉挂汗.水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在煤岩壁上凝结成水珠,此时巷道接近积水区.但有时空气中(de)水汽遇到低温煤块也会挂汗,这是一种假象.所以,遇到挂汗时,要辨别真伪,方法是剥去一薄层,观察新暴露面是否也有潮气,若有则是突水先兆.⒊煤壁变冷.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时,气温骤冷,煤壁发凉,人一进去就有阴冷(de)感觉,时间愈长就愈感到阴凉.但受地热影响较大(de)矿井,地下水温高,当掘进工作面接近时,温度反而升高.⒋出现雾气.当巷道温度很高时,积水渗到煤壁后引起蒸发而形成雾气.⒌水叫.井下(de)高压积水向裂缝挤压与两壁发生摩擦而发出嘶嘶(de)叫声,说明已很接近积水区.若是煤巷掘进,则突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de)人员.⒍顶板淋水加大.⒎顶板来压,底板鼓起.⒏水色发深,有臭味.老空水含铁质变成红色,酸度大,水味发涩.断层水呈黄色,水无涩味而发甜.溶洞水大多在石灰岩中遇到,是呈黄色或灰色,有时带有臭味,有时也出现挂红.冲击层水色发黄,往往夹有砂子,开始时水小,以后逐渐增大.⒐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积水区向外散发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⒑裂隙出现渗水.如果出水清净,则离积水区尚远;若出水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当发现上述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判明情况,向矿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如果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de)人员.二、掘进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应采取(de)安全措施:掘进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单靠探放水来保证安全是不够(de),还必须在掘进期间采取安全措施加以防范.⒈探水巷道(de)掘进断面不宜过大,以缩小受压面积.同时应有两个安全出口,用于通风、流水和撤人.一般情况下应双巷掘进,必要时在联络巷之间开掘安全躲避洞室.⒉掘进巷道坡度不准起伏不平,以免低处(de)水流不出去,施工人员有被堵(de)危险.⒊上山方向(de)水害威胁未消除或正在探水时,为保证下山工作人员(de)安全,应暂停其工作,等水害威胁消除后再继续工作.⒋探到老空并已放水(de)掘进工作面,如果不能马上与老空掘透而在几天后再掘进时,应重打2~3个检查孔,以免原有(de)钻孔坍塌堵塞而重新积水.切不可冒然掘进.⒌探水巷道必须严格掌握巷道掘进方向,沿着探水孔(de)中心线掘进,以免造成超前距和帮距缩小而遭遇老空透水.如果地质变化必须偏离时,应进行补充钻探或采取其它措施予以补救.⒍大部分积水已经放出,还应注意盲巷老空积水或因断层(de)隔离而形成(de)孤立积水区.⒎合理选择巷道掘进(de)爆破方法,在探水眼严密掩护下,且保持超前距和帮距时,可以采取多打眼、少装药、放小炮(de)方法,以利于保持煤体(de)稳定性.⒏严格执行“三不装药”制度,即炮眼或掘进工作面有出水预兆不装药,超前距不够或偏离探水方向不装药,掘进工作面支架不牢或空顶距超过规定时不装药.⒐为了预防探放水以后又重新积水造成事故,上山巷道或坡度大(de)穿层斜石门掘进接近老空放炮时,应将所有人员撤到联络巷或下部平巷.⒑掘进打眼沿钎杆向外流水时,应停止工作,不准拔出或摇晃钻杆,要设法固定,并向矿报告,听候处理.⒒老空放水后允许恢复掘进时,还必须注意:当掘进到离老空3~5m处时,应先打2~3个检查孔进行一次再检查,只有证实积水确已放净后方可揭露老空.揭露老空时,要先由小断面从放水钻孔上方与老空打透,还要注意处理瓦斯、硫化氢等有害气体.⒓在受水威胁地区施工(de)所有人员,都必须熟悉避灾路线,懂得突水后(de)急救知识.⒔掘进中各班班(组)长必须在掘进工作面交接班,交接班允许掘进剩余(de)距离,严禁超越.⒕掘到批准位置时,其最后停止放炮,用手镐采齐迎头,以利于下次探水时,安全套管不致安设在被炮震松(de)煤岩层内.三、探水(de)一般原则:采掘工作面必须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de)原则,因而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探水.⒈接近水淹(de)井巷、老空、老窑或小窑时.⒉接近含水层、到水断层、含水裂隙密集带、溶洞和陷落柱时,或通过它们之前.⒊打开隔离煤柱放水前.⒋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蓄水池、水井等相通(de)断层破碎或裂隙发育带时.⒌接近可能涌(突)水(de)钻孔时.⒍接近有水或稀泥(de)灌浆区时.⒎采动影响范围内有承压含水层或含水构造,或煤层与含水层间(de)隔水岩柱厚度不清,可能突水时.⒏接近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de)地段,采掘工作有涌(突)水预兆或情况不明时.⒐采掘工程接近其它可能涌(突)水地段时.四、探放老窑水(de)原则:⒈积极探放(de)原则.当老空区不在河沟或重要建筑物下面、排放老空区内积水不会过分加重矿井排水负担、且积水区之下又有大量(de)煤炭资源急待开采时,这部分积水应千方百计地放出来,以彻底解除隐患.⒉先隔离后探放(de)原则.与地表水有密切水力联系且雨季可能接受大量补充(de)老窑水;老空(de)积水量较大,水质不好(酸性大),为避免负担长期排水费用,对这种积水区应先设法隔断或减少其补给水量,然后再进行探水,若隔断水源有困难无法进行有效(de)(de)探放,则应留设煤岩柱与生产区隔开,待到矿井生产后再进行处理.⒊先降压后探放(de)原则.对水量大、水压高(de)积水区,应先从顶、底板岩层打穿层放水孔,把水压降下来,然后再沿煤层打探水钻孔.⒋先堵后探放(de)原则.当老空区为强含水层水或其它大小水源水所淹没,出水点有很大(de)补给量时,一般应先封堵出水点,而后再探放水.重视科技落实煤矿防治水规定在各种煤矿灾害中,煤矿水害是仅次于瓦斯(de)重大地质灾害,因此煤矿工人和井下其它作业人员必须具备煤矿防治水方面(de)基本知识,这些知识包括矿井水(de)来源,煤矿常见(de)水灾,发生矿井水灾(de)原因,井下突水(de)征兆,各种突水(de)特征,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探水,探水作业安全注意事项,突水时怎么避灾等.这其中关于突水(de)征兆和关于发生突水时自救和互救(de)知识是必须掌握(de).煤矿采掘工作面或其它地点发生透水前都有一定征兆,归纳起来有以下九种.1、挂红.因井下水中含有铁(de)氧化物,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时,附着在裂隙表面,出现暗红色水锈.2、挂汗.当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水在自身压力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而在煤岩壁上凝结成许多水珠;但空气中(de)水分遇到低温煤块也会挂汗.所以遇到挂汗时需辨别真伪.辨别方法是剥去表面层,观察新暴露煤层有无潮气,如果煤岩潮湿则是透水预兆.3、空气变冷.采掘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时,气温骤然降低、煤壁发凉,人一进去就有凉爽阴冷感,时间越长越感阴冷.4、出现雾气.当巷道内温度很高时,积水渗到煤壁后引起蒸发而形成雾气.5、水叫.井下(de)高压积水,向煤岩裂缝强烈挤压与两壁磨擦而发生嘶嘶叫声.这说明掘进工作面距积水区已很近;若是煤巷,则透水即将发生.6、顶板淋水增大.原有裂隙淋水突然增大,应视作透水前兆.7、顶板来压,底板鼓起.在地下水压作用下,顶板和底板弯曲变形,有时还伴有潮湿、渗水现象.8、有害气体增加.积水区向外散发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9、辨别水(de)味道.老空水多为“死水”,水色发红、酸度大、味发涩;断层水多为“活水”,水色发黄、甜而无涩;溶洞水呈黄色或灰色,一般带臭味.10、裂隙出现渗水.如果出水清,则离积水区尚远;若出水浑浊,则离积水区较近.以上预兆不一定会同时出现,有时会出现一个预兆,有时会出现多个预兆,有时征兆不明显甚至无预兆.因此要留心观察、认真辨别.采掘工作面或者其它地点发现突水征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措施,立即报告煤矿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de)人员.矿工和其他井下作用人员还必须具备自救和互救知识,这包括熟悉并掌握所在矿井水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熟悉避灾路线和安全出口等.井下一旦发生了透水事故,要尽力判明水源性质(断层水、含水层水、老空水)并用最快(de)方式通知附近地区(de)工作人员一起按规定(de)路线撤出.透水时,水势很猛,冲力很大,要手扶支架躲过水头冲击后向高处走,进入上一个水平,然后出井.假如出路已经被水隔断,就要迅速寻找井下位置最高、离井筒或大巷最近(de)地方暂时躲避.同时定时在轨道或水管上敲打,发出呼救信号.透水以后,特别是采空区(de)积水突出以后,往往会从积水(de)空间内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如瓦斯、硫化氢等,所以在避灾中,要注意防止有害气体中毒或窒息.在贯彻落实煤矿防治水规定(de)过程中,要加大对煤矿工人和其它井下作业人员培训力度,调动工人(de)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防治水知识水平,提升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de)水平,共同搞好防治水工作.记者:从多年来煤矿(de)典型水害事故案例看,全国煤矿防治水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为什么重大水害事故仍不断发生董: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类型多样,客观上给防治水工作增加了很大(de)难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煤炭工业(de)快速发展,煤炭资源大规模、超强度(de)开发开采,也加剧了煤矿水害事故(de)复杂性.煤矿水害事故多发(de)原因是多方面(de),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1、对水文地质条件认识不清.一些煤矿未采取有效(de)手段对充水水源进行探查,在水害隐患没有排除(de)情况下盲目组织生产,致使煤矿发生水害事故,如2006年5月18日山西大同左云新井煤矿发生(de)采空区透水事故,就是一起由于水源不清楚、防水煤(岩)柱严重不足引起(de)透水事故.2、对突(透)水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限于目前(de)研究水平,尽管有时水源是确定(de),但对采矿诱发(de)导水通道(de)形成机理还缺乏足够认识,导致煤矿水害事故时有发生.如华北型煤田奥灰岩溶水发生(de)许多突水事故,其机理还不十分清楚.3、在探测技术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尤其在导水构造探查方法上存在较大缺陷.目前,对垂向导水构造,尤其是导水陷落柱缺乏有效(de)探测手段,致使此类水害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如2003年4月12日,河北邢台东庞煤矿发生特大导水陷落柱突水,其峰值突水水量70000m3/h,矿井一、二水平全部被淹,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4、管理工作不到位,监管不力也是煤矿水害事故高发(de)原因之一.在当前煤炭市场供应紧张(de)形势下,一些煤炭企业面临采掘接替紧张(de)局面,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de)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不严格执行矿井水文地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工作条例,最终导致煤矿水害事故(de)发生.当前,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煤矿防治水规定,转变观念,落实措施,主动治水,科技治水,缺什么,补什么,消除事故隐患.工作要抓实、抓细、抓到位.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记者:煤矿水害事故大致分为哪几种类型并介绍典型案例,如何预防董:煤矿水害事故类型(de)划分原则是不同(de),如果按照水害事故(de)水源划分,可分为暴雨洪水类型、地表水害类型、地下水害类型和老空水害类型等,如果按照水涌入矿井(de)途径和方式,可以划分为断层、裂隙密集带、陷落柱、封堵质量差和未封堵(de)钻孔等水害类型,此外还可以按透(突)水原因进行事故类型划分等.实际工作中,最常用(de)是按突水水源和突水途径混合分类.1、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是矿井水灾(de)一种类型,应高度重视.成立雨季“三防”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防范暴雨洪水所需(de)物资、设备、资金和救灾队伍.案例1 2006年7月 14日~7月17日,受第4号强台风“碧利斯”(de)影响,湖南省湘南地区(衡阳、郴州、永州)普降暴雨,降水量达600mm 以上,引发山洪暴发,造成百年一遇(de)特大洪涝灾害.由于灾害严重,人力难以抗拒,造成217对矿井被淹,另有43对矿井水平被淹.其中省属湖南省煤业集团公司6处矿井、湖南省监狱管理局所辖2处矿井被淹,矿区多处重要基础设施淹没和冲毁,湘煤集团沈家湾煤矿8名矿工在井下撤退途中遇难,伍家冲煤矿井下死亡1人,其它煤矿地面死亡6 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元.为了应对“碧利斯”台风,确保矿山作业人员安全,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湖南煤矿安全监察局根据气象预报,在灾前紧急电告各市州安监局、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省属大型煤矿,通知所有可能受灾害袭击矿山企业立即撤出井下作业人员,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做好防汛工作.各煤矿按照省安监局通知要求,在台风来临之前就撤出了井下所有作业人员,备足防洪物资,抗灾保井.由于监管、监察部门预先采取了预报预警和预防措施,使本次事故灾难降到了最小程度.案例2 2002年6月24日,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北部山区突降大到暴雨,山洪暴发,由于涌发煤矿井口低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使洪水倒灌井下,造成16人死亡.案例3 2003年4月17日,山西省临汾市古县古阳镇江水坪煤矿发生1起洪水淹井事故,造成14人死亡.直接原因是:突降大雨,形成洪峰,加之经江水坪煤矿旧井口(de)矸石堆,由于洪水受阻,行洪不畅,抬高了洪峰水头,洪峰夹以矸石、泥沙、树枝顺河而下,堵塞了煤矿(de)排水涵洞,洪水倒灌主斜井.案例4 2007年8月17日,山东省华源矿业有限公司发生洪水淹井事故,死亡172人,与其相邻(de)名公煤矿也被洪水淹没,致使9名矿工遇难.16日至17日,山东新泰市连续两天集中强降雨,16日4时至18日6时,柴汶河上游又突降大暴雨,降水量为,三天降雨量为50年一遇,而且主要集中在17日2时至15时,这一时段降雨量占本次降雨量(de)70%,为70 年一遇.由于强暴雨导致山洪暴发,流经华源矿区(de)柴汶河水位暴涨漫过河岸,漫溢(de)洪水冲蚀河岸,掏空基础,最终冲开约65米(de)决口,冲入落差约5米(de)岸外低洼处,在洪水强烈冲刷作用下,形成三个集中溃水点溃入井下.溃入井下(de)水量约1260万立方米,砂石和粉煤灰约30万立方米,导致淹井.由于溃水流量大、速度快,水流湍急,增加了华源矿业有限公司井下撤人难度,当班井下作业人员756人,有584人安全升井,172人被困井下遇难.2、地表水水库淹井事故.案例 2008年5月7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李家洲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此次事故造成李家洲煤矿、费家堡煤矿、稠树沟煤矿被淹,1人死亡.该矿为个体乡镇煤矿,生产能力约3万吨/年,在漳河水库周边开采.漳河水库总库容亿m3,是荆门市生活和工业用水(de)水源地.该矿采掘工作面无设计方案、无作业规程,违规开采水库防隔水煤(岩)柱,直至打通老窑采空区,发生透水事故.漳河水库水通过李家洲煤矿、费家堡煤矿向水库下游泄水,透水强度最大达到立方米/秒,下游人民群众受到严重威胁.经过3个月(de)注浆治理,堵水成功.3、老空透水事故.据国家煤矿安监局统计,2006年发生(de)45起重大突水事故都是老空透水事故.案例1 2006年5月18日,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发生1起透水事故,造成56人死亡.新井煤矿属张家场乡乡办集体煤矿,始建于1992年,该矿批准开采4煤层,设计生产能力为9万吨/年.但于2005年10月,该矿主井却违规通过暗斜井延深至8、11、14-1和14-2煤层,进行超层采掘活动.经过40天(de)紧张排水,共排出井下积水万m3,56 名遇难矿工遗体全部找到.从事故发生前(de)5月12日,邻近燕西一号井采空积水区(de)东13巷和东14巷,就已经出现了明显(de)滴水和淋水等透水征兆.东13巷附近(de)异常水文地质情况引起了矿方(de)注意,从东6巷抽调钻机到东13巷与东14巷之间进行探水,但遗憾(de)是,5月17日钻机在施工中出现了故障,5月18日安排修理.但就在透水征兆明显、尚未完成探放水工作(de)情况下,矿方没有停产,也未撤人,继续违章冒险组织生产,最终导致突水事故发生.事故直接原因为:由于受放炮震裂松动、水压浸泡以及采掘活动带来(de)矿山压力变化影响,破坏了燕西1井采空积水区(de)有限煤岩柱,最终导致了这起特别重大透水事故.。
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层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一、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定义煤矿开采过程中,地下水主要存在于煤层中和煤层顶板上。
煤层顶板涌(突)水是指在煤矿生产中,由于采空区或采煤工作面的逼压作用而产生的地下水破坏顶板引起渗水或突水现象。
煤层顶板涌(突)水不仅会影响采矿生产的正常进行,还会造成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煤层顶板涌(突)水进行危险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1、煤层顶板涌(突)水会影响采矿生产的正常进行。
地下水的涌(突)水会直接影响煤矿的采矿进度,延缓生产进程,甚至使得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2、煤层顶板涌(突)水会增加煤矿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
地下水的涌(突)水会使煤矿巷道、工作面及设备受到水的侵蚀而威胁到矿工的人身安全。
4、煤层顶板涌(突)水会增加煤矿的生产成本。
地下水的涌(突)水会增加煤矿的排水处理成本,增加煤矿的生产成本,降低煤矿的经济效益。
5、煤层顶板涌(突)水会影响煤矿的环境保护。
地下水的涌(突)水会对煤矿周边的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周边的生态环境。
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煤矿安全监测工作,也是预防煤矿事故、保障煤矿生产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煤层顶板涌(突)水进行危险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的渗水和突水隐患,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证煤矿的安全生产。
1、确定评价指标。
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评价需要确定评价指标,包括地质条件、煤层埋深、煤层厚度、煤层含水量、煤层顶板岩性、采矿工作面进度等指标。
2、收集煤矿现场数据。
通过对煤层顶板涌(突)水相关数据的收集,包括地质勘探数据、煤层顶板涌(突)水历史数据、煤矿生产数据等,对煤层顶板涌(突)水进行深入分析。
3、建立数学模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煤层顶板涌(突)水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其危险性程度,确定突水风险等级。
4、制定预防措施。
根据煤层顶板涌(突)水的危险性评价结果,针对不同突水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改进煤矿的排水系统、加强煤层顶板支护、提高煤矿透水采空区的涵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顶板突水因素分析
【摘要】过去较长时期中,由于煤矿顶板水害导致煤炭开采中的重大事故较少,因而对顶板水害预测的研究不如底板水害预测那样受到重视。
但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煤矿综合机械化的普及,顶板水害对正常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
因此,研究分析煤矿开采时的充水条件,总结突水规律,预测顶板水害和超前制订防治措施,对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键词】顶板水害预测;突水规律;防治措施
1.煤层顶板突水预测理论方法
顶板突水机理研究主要有“上三带”[2]理论、岩移“四带”理论等学说。
煤炭科技研究院刘天泉院士按照长壁开采后,覆岩变形特征及其导水性能,将上覆岩层分为“三带” [3],即冒落带、裂缝带和整体弯曲下沉带,该理论目前为国内研究顶板突水的主要理论基础。
“两带高度”即冒落带和裂缝带,对矿井顶板突水研究有重要意义,经大量实践研究,总结了两带高度公式,拓展了“上三带”理论的实用性。
此后,山东科技大学高延法教授突破了传统的三带观念,提出岩移“四带”模型[4],对第四纪岩层的作用、特征及对岩移的影响作了对比计算分析,得出了四带划分的必要性,认为岩层结构力学模型应划分为破裂带、离层带、弯曲带和松散冲击层带,进一步拓宽了对顶板突水机理的认识。
其他相关专家学者对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突水机理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2.影响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的主要因素分析[5]
影响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根据我国多年来大量煤层顶板突水案例的系统分析与研究,影响煤层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的主要控制因素主要包括:
1)顶板充水含水层的岩性特征:主要包括含水层厚度、有效含水层厚度与隔水岩段厚度比(脆、塑性岩厚度比)等;
2)顶板充水含水层的渗流特征:主要包括单位涌水量、渗透系数、冲洗液消耗量、井下突水情况、近期水位变化等;
3)水化学特征:主要包括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比;
4)地质构造特征:主要包括断层、裂隙、褶皱及岩溶陷落柱等。
3.顶板突水地层岩性的特征[6]
3.1浅埋深、薄基岩、厚松散层突水
突水条件:1)工作面上方或附近存在现代或古河床洼地,厚层第四系冲积砂层和底部砂砾石层饱和富水;2)煤层埋藏较浅;3)顶板煤层弱~半坚硬,基岩结构强度和稳定性较差;4)导水裂隙带高度大于薄基岩厚度.
突水特点:1)主要发生在顶板初次来压时的切眼附近;2)突水伴有少量泥砂;3)一般突水量60~150 m3/h,最大突水量200~400 m3/h;4)当松散层部黄土隔水层较厚且连续分布时,突水危险性降低.该类突水属于导水裂隙诱发的孔隙水突水。
3.2浅埋深、薄基岩、厚砂层溃砂
溃砂原理:1)工作面上方或附近存在现代或古河床洼地,第四系厚层松散砂层以中、细砂为主,饱和,松散~中等密实;2)采动动载作用使砂层孔隙水压力增大,导水裂隙带淋水使饱和砂层水力坡度达临界溃砂水力坡度;3)砂层底部缺失砾石层作阻砂层;4)煤层埋藏浅,基岩薄,冒落带向上发育突破基岩面。
溃砂特点:溃砂量大,可达4 000~7 000 m3;饱和砂层渗透系数较小,溃砂过程中涌水量较小,一般在30~80 m3/h.
3.3薄松散层、厚基岩、白垩系突水
突水条件:1)第四系松散层较薄,白垩系(K,zh)与直罗组(J:z)构成煤层顶板厚层基岩;2)白垩系洛河组为主要富水含水层;3)由于直罗组顶部风化或延安组上部冲刷等原因,煤层与白垩系含水层间距减小;4)煤层顶板导水裂隙达白垩系含水层底板;5)断层等因素增加厚基岩突水危险性.
突水特点:突水量可达50~400 m3/h;当裂隙连通地表水体时突水量增大.该类型突水属于导水裂隙引起的孔隙水裂隙水突水。
4.地质构造与顶板突水关系[7]
4.1断裂构造与顶板突水关系
断裂构造本身往往就是导水通道,即使在煤层开采前原始状态为非导水构造,在煤层开采后因矿山压力作用,也有可能会发生活化而成为顶板水的导水通道.例如华丰矿3405面顶板涌水量就与断裂构造有密切关系.该面下平巷西端揭露的F52断层,落差达5 m.向西部尚有地震勘探控制的F51断层(H=0~20 m),因此,该面西段构造较为复杂.另外,工作面西部处于井田向斜西部转弯处,煤岩原始应力集中,裂隙发育,断裂构造成为勾通砾岩与顶板砂岩水力联系的通道.该面西部及井下钻孔出水,说明在此带砾岩水与砂岩水具有较好的水力联系.3405上面推采已经揭露工作面上平巷落差2.5 m的逆断层,且顶板压力大,煤壁片帮严重,说明采动影响下上覆砾岩层已经活动断裂,导水裂隙带进一步发
育,从而造成顶板淋水及老空侧出水。
4.2.斑裂线与顶板突水关系
华丰煤矿4煤层开采顶板涌(突)水有2大特点:一是主要沿工作面下平巷涌出;二是涌水持续不断.这种突水特点是华丰煤矿山西组煤层开采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形成这种规律的主要原因有3点:一是顶板突水主要通道为斑裂线,二是顶板覆岩的厚层砾岩和黏土岩岩层界面之间容易形成离层裂隙,三是上覆岩层的倾角较大.在工作面倾斜方向发育的斑裂线就如平行排列的断层组,如图1所示.2条斑裂线之间的距离便是工作面斜长。
5. 滑动构造顶板裂隙致突模式[8]
滑动构造造成地层缺失,隔水层厚度变薄,从而成为构造薄弱带,因此此类突水模式的导水通道为构造薄弱带,具有突水水量大,水源补给范围广(包括地表水的水层补给),突水前期以顶板淋水为前兆,而且水质混杂,突水趋势增大的特点。
滑动构造顶板裂隙突水模式是针对郑州矿区特殊的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提出的一种基于滑动断裂面(带)的一种模式。
这种模式在重力下滑(挤压滑移)过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作用力和剪切作用力,岩石破碎、镜面、擦痕、裂隙比较发育,形成滑动裂隙破碎带。
当煤层顶板砂岩中具有这种滑动裂隙破碎带时,富水性增大,可引起煤矿突水(图2)。
图 2 滑动构造致突型示意图
6. 结论
引起煤矿顶板突水的因素有很多种,分析各种不同因素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防治,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基本方针,以“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为基本原则,并根据矿井水害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防、堵、疏、排、截”综合防治措施[9]。
参考文献:
[1] 宁喜文.GIS复合分析在煤矿顶板水害预测中的应用.高新技术.2011.
[2] 赵春虎1,刘其声1,田干1,李贤志2.平朔井工三矿首采区特厚煤层综采顶板水综合防治技术实践.地质与测量.
[3] 王新.煤矿顶板突水机理探讨.煤矿开采.2007(10).
[4] 高延法.岩移“四带”模型与动态位移分析[J],煤炭学报,1996,21(1).
[5] 李云龙.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姚桥矿水害防治方法与应用研究.博士论文.2010.5
[6] 缪协兴1,王长申2,白海波1.神东矿区煤矿水害类型及水文地质特征分析.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27(3).289~290.
[7] 景继东,施龙青,李子林等.华丰煤矿顶板突水机理研究[Jl.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35(5).
[8]董东林,孙录科,马靖华,刘争伟,李健.郑州矿区突水模式及防治对策研究.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9).
[9]徐连利.平朔一号井工矿顶板水害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博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