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水充水条件分析
水文地质勘查技术:矿床充水条件分析

任务十三矿床充水与矿床水文地质类型一、矿床(坑)充水条件在自然状态下,矿体尤其是围岩中通常充满一定数量的地下水,称之矿床充水。
当开采矿产时,这些地下水和某些地表水,可持续地流入采矿井巷,称之为矿坑(井)涌水或充水,其水量大小称为充水强度或涌水强度。
矿井突水(矿坑透水):超过矿井正常排水能力的瞬时大量涌水。
矿床(坑)充水条件:是指矿床(坑)充水水源、充水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其中充水水源是必要条件,充水途径是充分条件,二者为矿井充水的必备条件。
(一)矿床(坑)充水水源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老窑水,均可构成矿坑(坑)充水水源。
1、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床矿坑涌水特征主要表现:(1)矿坑涌水动态与当地降水的变化过程一致或具有相似性。
(2)同一矿床,随开采深度增加矿坑涌水量逐渐减少,且其涌水高峰值滞后时间加长。
(3)矿坑(井)涌水量的大小与降水性质、强度、延续时间、入渗条件密切相关。
2、以地表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矿床地表水能否成为矿坑充水水源,关键在于二者之间无水力联系,即是否存在充水途径。
其充水途径有天然和人工二类。
地表水作为矿坑充水水源时,它对矿坑的充水程度取决于以下几方面:(1)地表水体的性质和规模(2)地表水体与矿坑的相对位置,包括二者位置高程的相对关系、水平距离。
(3)矿坑与地表水体之间的岩石透水性。
(4)采矿方法的影响。
3、以地下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床能造成矿井涌水的含水层,称为矿床(坑)充水层。
依据矿床与充水层的关系,分为直接充水源和间接充水水源。
直接充水源:充水层直接被矿坑揭露,地下水直接进入矿坑。
间接充水源:含水层的地下水只能通过导水通道进入矿坑。
当地下水成为主要涌水水源时,其充水特点、强度和规律性如下:(1)矿井涌水强度与充水层的空隙性质及富水程度有关。
(2)矿井涌水强度与充水层的厚度和分布面积有关。
(3)矿井涌水量及其变化与充水层中地下水量的组成及大小有关。
4、以老窑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床老窑:历史上开采过,现在已经闭坑不采的矿井。
石壕煤矿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评价

石壕煤矿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评价摘要:通过对石壕煤矿区的实地勘查,本文主要对矿井充水水源及矿井充水水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利用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结果对各可采煤层顶板充水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比拟法予以计算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石壕煤矿充水因素顶板充水大井法比拟法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国内能源供需矛盾日显突出。
重庆市煤炭需求量呈迅速增长趋势,供需形势日趋紧张。
而目前重庆境内许多矿山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不足,面临资源枯竭。
为提高煤炭资源保障程度, 在矿井建设、生产阶段亦应重视详查区浅部地段水文地质观测、资料的收集及综合分析研究,以指导深部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及矿井防治水工作。
1、矿井主要充水水源石壕煤矿是用竖井加斜井开采M6-3、M7-2、M8煤层。
现生产水平标高为+380m,分南北两个盘区生产,主采M8煤层,以M6-3、M7-2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开采面积较大。
竖井揭露过程中,长兴组有一处出水点,呈滴水状态,流量为0.00361L/s,说明该层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但在生产过程中,开采N1801工作面北段开采面积累计达4000m2时,顶板来水达23.889L/s。
这说明该层富水性不均的特点。
石壕煤矿运输大巷布置在茅口组顶部,巷道掘进过程中遇有13个溶洞,但绝大多数为干溶洞,仅少数溶洞含有地下水和瓦斯,当一揭穿溶洞,瓦斯和水一起涌出,多年的流量观测资料表明,涌水量为29.55m3/d至91.48m3/d,一般55.16m3/d;待其储存量疏干即断流或水量大减。
这说明茅口组地层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
本矿井水主要来自顶板水和底板水。
矿井水的大小与开采面积及大气降雨关系密切。
开采面积增大,降雨量大,涌水量也随之增大。
2、矿井充水因素分析2.1 充水方式由于矿井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不太强,矿井出水方式主要以渗水、滴水、淋水为主,局部可能突水。
2.2 地表水详查区内主要河流为羊叉河,为常年性河流,切割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等地层、河谷断面呈“V”字形,水流湍急,在两河口地段两极流量为0.50~45.48m3/s。
煤矿矿井水灾防治

矿井水灾
四、透水预兆
采掘工作面透水前一般都有预兆,井下工作人员熟悉这样预兆,对于及时 采取对策,保证 人员安全撤离有着重要作用。透水预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巷道壁或煤壁“挂汗”。这是由于压力水渗过微细裂隙后,凝聚于岩石和煤层表面造 成的。 (2)煤层变冷。煤层含水增大时,热导率增大,所以用手摸煤壁时有发凉的感觉。 (3)淋水加大,顶板来压,或底板鼓起并有渗水。 (4)出现压力水流(或称水线),这表明离水源已较近,应密切注视水流情况,如果出售 混浊,说明水源很近;如果出水清净则较远。 (5)煤层有水挤出,并产生“嘶嘶”声。有时尚能听到空洞泄水声。这是透水危险的征兆。 (6)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为积水区常散发出甲烷、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气体。 (7)煤壁或巷道“挂红”、酸度大、水味发涩和有臭鸡蛋味。这是老空水的特点。 (8)煤发潮发暗。干燥、光亮的煤由于水的渗入,就变得潮湿、暗淡,如果挖去表层。里 面还是这样,说明附近有积水。
矿井水灾
2.充水天然通道
矿床充水天然通道主要包括点状岩溶陷落柱、线状断裂(裂隙)带、窄条状隐伏露头、面状裂隙网 络(局部面状隔水层变薄或尖灭)和地震裂隙等。 1)点状岩溶陷落柱通道。井下岩溶陷落柱的导水形式多样,有的岩溶陷落柱柱体本身导水;有的柱
体是阻水的,还有的岩溶陷落柱柱体内部分导水,部分阻水。 2)断裂(裂隙)带通道。断裂带是否能够成为充水通道主要取决于断裂带性质和矿床开采时人为采 矿活动方式与强度。断层水文地质有隔水断层和导水断层两种。 3)窄条状隐伏露头通道。影响隐伏露头部位多层充水含水层组地下水垂向间水力主要因素: (1)隐伏露头部位基岩风化带的渗透能力大小; (2)上覆第四系底卵孔隙含水层组底部是否存在较厚的黏性土隔水层。 4)面状裂隙网络(局部面状隔水层变薄区)通道。面状展布的裂隙网络随着上、下充水含水层组地 下水水头差增大,以面伏越流形式的垂向水交换量也将增加。 5)地震通道。地震前区域含水层受张力影响时,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矿坑涌水量明显减少。地震 发生时,区域含水层压缩,区域水位瞬时上升数米,矿坑涌水量瞬时增加数倍;强烈地震过后,区域含 水层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区域地下水逐渐下降,矿井涌水量逐渐减少矿井涌水量变化幅度与地震强度成 正比,与震源距离成反比。
第三章矿井充水条件分析

第三章矿井充水条件分析矿井充水条件是指矿井充水源、矿井充水通道和矿井充水强度.矿井充水水源和矿井充水通道时矿井充(突)水的本源,矿井充水强度是矿井充(突)水的结果。
不同矿井充水水源和充水通道的结合构成了矿井充水强度,或者说矿井水文地质复杂程度。
第一节矿井充水水源矿井充水水源主要包括大气降水水源、地表水水源、地下水水源和老空水水源。
其中地下水水源又分为孔隙含水层水源、裂隙含水层水源和岩溶含水层水源(薄层灰岩含水层水源和厚层灰岩含水层水源)。
据统计地下水水害占到水害事故的60%,老空水水害占到30%,所以地下水和老空水是矿井防治水的重点对象.一地下水对矿井充水影响1、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为了区分个含水层对矿井充水性质和强度的影响差异,明确勘探工作和防治水工作的重点,将含水层分为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见表3—1。
表3—1 直接充水含水层和间接充水含水层2、各类含水层对矿井充水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含水层作为矿井充水水源引发的矿井水害与其含水空间的发育特征和补给条件有关,又与不同类型含水层和开采煤层的空间相对位置有关,即煤层与含水层的赋存条件。
各类含水层对矿井水害的影响见表3—2表3-2 各类含水层对矿井充水的影响二地表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地表水是指江、河、湖、海、池塘、水库中的水。
地表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见表3-3。
表3—3地表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三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除了露天煤矿大气降水与矿坑充水有直接联系外,井下开采的煤矿,大气降水多事矿井充水的间接水源,通过入渗补给充水含水层进入矿井。
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见下表3-4.表3—4 大气降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大气降水很少造成矿井灾难性水害,但暴雨径流常沿位置较低的井口(包括废弃井口)、采空塌陷区和岩溶塌陷坑等灌入井下,形成灾难性水害。
这种水害很难与地表水害严格区分。
四、老窑积水对矿井充水的影响老窑积水包括古代老窑积水、近代地方小窑积水、地方煤矿和国有大矿的采空区积水。
煤矿水害防治技术

提纲
一、矿井充水条件分析 二、矿井防治水技术管理 三、矿井防治水实用图编制 四、突水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2
一、科学开采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 矿井充水条件分析
3
一、科学开采是一煤炭、工矿业井发展充的水必条由之件路分析
矿井充水条件分析,是矿床水文地质学重要研 究内容之一,也是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环节之 一。
(二)、人为充水条件分析
1.人为充水水源
袭夺水
老空水
8
一、科学开采是一煤炭、工矿业井发展充的水必条由之件路分析
地面岩溶塌陷带
封孔质 量不佳 钻孔
底板矿压破坏带 底板水压导升带
顶板冒落裂隙带
9
一、科学开采是一煤炭、工矿业井发展充的水必条由之件路分析
(三)、充水强度分析
充水强度分析
定性 分析
定量 预测 评价
充水“水源” 充水“通道” 充水“强度”
矿井充水 条件分析 内容
4
一、科学开采是一煤炭、工矿业井发展充的水必条由之件路分析
根据充水条件特征,可将矿井充水 条件分析划分为:
矿井充水 条件分析
自然充水 条件分析
人为充水 条件分析
5
一、科学开采是一煤炭、工矿业井发展充的水必条由之件路分析
(一)、自然充水条件分析
1、地面防治水
1、查清矿区及其附近地面水流系统的汇水,渗漏情况,疏水能力 和有关水利工程等情况。了解当地水库、水电站大坝、江河大堤、河道、 河道中障碍物等情况,掌握当地历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建立疏 水、防水和排水系统。
2、矿井井口和工业场地内建筑物的标高,应当高于当地历年最高 洪水位。应当避开可能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地段。如果是井口及工业场 地建筑物的标高低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的,应当修筑提坝、沟渠、或 者采取其他防排水措施。
常村煤矿矿井充水条件分析

组。
和 东南 边界 安 昌断层 、 泽 断层 。 外 , 生 产 中 能 , 水动 态 比较稳 定 。矿井 充水 通道 主 要有 : 藕 另 在 故 还发现了 l 4个陷落柱 ,另据三维地震资料 发现 () 1采动裂隙导水 。由于矿井采用放顶煤采
2 井 地 质 和 水 文地 质
常村 煤 矿 广 为 第 四 系黄 土 掩 盖 ,仅 于北 部 阎 村 、 隆一 带 有二 叠 系 上打 盒 子 地 层零 星 出 常 露 , 批 区 内大 量 钻 孔 资 料 , 老 到 新 分 别 为 奥 根 从 陶 系 巾 统 峰 峰 组 ( 2) 石 炭 系 II 本 溪 组 0 f、 } 统
关 键 词 : 文 地 质 ; 矿 开 采 ; 存 水 ; 究 水 煤 赋 研
常 村矿 位 于 f珂 省 屯 留县 东 部 , 跨 路村 、 斜 、 f j 横 水东村背斜 、 宋庄 向斜、 王村背斜 、 郭庄背斜 。 层 , 其中 , K1 仅 0砂岩含水层 富水性稍强。该含 上 村 、 岗 等 乡 镇 , 区 东 两 宽 74 i, 北 长 区内断层不发育 , 北 矿 . n南 k 主要有北部边界文王山南断层 水层厚度大 , 面积广 , 具有 良好的多年水 调节性 1k 面 积 为 173 k 全 区 广 为 第 四 系 黄 土 7 m, 0 .8 m , 沉积掩盖 , 地形平缓 , 局部黄土冲沟发育 , 为高原 盆 地 内 的河 谷平 原 区 。常 村煤 矿 属 海 河 流 域 , 浊 漳河南源 自南向北 、西源 自西 向东流经矿区, 对 矿 区开采有较大影响 ; 南源的支流绛河 , 由西 向 东 穿 越 矿 区 ,由 于 河 水 流 向 与 地 层 走 向基 本 垂 直, 不利于地表水 的垂直下渗 ; 田北部有阉村 、 井 常 隆 两座 小 型 水库 , 距 煤层 的垂 直 距 离 远 大 于 因 冒落 裂隙 带 高度 , 煤 层 开采 无 太 大 影 响 。 对 1区域 地 质 与水 文 地 质 区 域地 层 自东 而 西 由 老 至新 为 :上 元 古 界 震 旦 系 、 生 界寒 武 系 、 陶系 、 炭 系 、 叠 系 、 古 奥 石 二 新生界第三系及第 四系 , 东部边缘为新华夏构造 的 褶皱 和 断 裂集 中发 育 地 带 , 部 为新 华夏 系构 西 造 体 系控 制 的 长治 地 , 地 构 造 位 置 处在 我 国 大 华北地 东部新华夏丰造体系第三隆起带 中段 , 勾 即 太行 山 新华 夏 系 一 级 隆起 之 上 的 二级 构 造 带 : 晋 ( ) 获 ( ) 断 带 与武 乡一 阳城 凹 褶 带 之 城 — 鹿 褶 间, 与该 带 主要 压 性 结 构 面斜 交 的 方 向上 , 发 均 育有两组扭裂面 , 一组为 NN 走向的张主 性断 W Ⅱ 裂 , 一 组为 N E走 向 的 压扭 性 断 裂 , 该 带 的 另 E 在 漳河、 沁河及其支 流 , 普遍受这两组扭 裂面的控 制, 而形 成 追踪 河 谷 。 井 田位于辛安泉域南部 长治 地水文地质 单元内 , 区域 东部 出露一套碳酸盐岩地层 , 呈长 条 状 南北 方 向展 布 , 岩 溶 裂 隙 水 , 西地 势 逐 含 向 渐 降低 。 域 中 、 部 属 长治 翁 地 , 区 西 为新 生 界 早 期 形 成 的断 陷 地 , 积物 较 厚 约 3 0 并 夹 有 一 堆 0 m, 系 列孔 隙 含水 层 。根 据 岩 性 特 征 和 富水 空 间 性 质 , 啵内 自下 而 上 可划 分 碳 酸 盐 岩岩 溶 裂 隙 含 水 层组 、 屑 岩类 灭 碳 酸 盐 类 含 水 层 组 、 屑 岩 碎 碎 类 含水 层 组 、 散 岩类 含水 层组 。 中 , 酸 盐 岩 松 其 碳 岩溶裂隙 含水层组 由灰岩 、 泥灰岩 、 白云质灰 岩
顾桥煤矿东区矿井充水因素及分析

顾桥煤矿东区矿井充水因素及分析顾桥煤矿东区是位于山西省的一座重要煤矿,其矿井充水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随着煤矿开采量的增加和煤层深部开采的不断深入,矿井充水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难题。
本文将对顾桥煤矿东区矿井充水因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有效解决矿井充水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地质构造因素地质构造是影响顾桥煤矿东区矿井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
该矿区煤层多为褶皱煤层,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部分煤层发生了抬升、断裂等变形。
这些地质构造变形导致了煤层裂隙的扩大,使得矿井中的水流量增加。
地下构造的变形也增加了顾桥煤矿东区矿井采空区的水力压力,加剧了矿井充水的程度。
二、开采工艺因素矿井的开采工艺也是导致矿井充水的因素之一。
顾桥煤矿东区为深井开采,采用的主要开采方法为长壁工作面和综采工作面,这些开采方法都会对矿井的充水问题产生影响。
长壁开采会对矿井上覆岩层造成破坏,使得上覆岩层的渗水能力增强,导致矿井充水。
综采工作面的煤矿开采方式也会产生大量的尾矿和渣渣,这些物质会影响煤层的渗透性,增加矿井充水的风险。
三、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顾桥煤矿东区矿井充水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矿井周围地下水丰富,地下水的渗透性和渗透压力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充水情况。
随着煤矿的深部开采,地下水的压力逐渐增大,加剧了矿井充水的程度。
地下水的含盐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对矿井设备和维护产生了严重的腐蚀影响。
四、煤矿自身管理因素煤矿自身的管理水平也会影响顾桥煤矿东区矿井充水问题的解决。
一些煤矿在管理上存在漏洞,比如矿井周围地下水的监测不到位,对地下水的渗透性和渗透压力缺乏充分了解,导致对矿井充水问题的预防和控制难度加大。
一些煤矿在设备维护和管理上存在不足,使得矿井内部的设备无法及时维护,增加了矿井充水的风险。
通过对顾桥煤矿东区矿井充水因素的分析,现对如何解决矿井充水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应加强对地质构造变形的监测和预警,在煤矿开采前对煤层的地质构造进行深入了解,有效预防地质构造变形导致的煤层裂隙扩大现象。
矿井水充水条件分析

目录前言 (2)1 水源 (3)一、天然充水水源 (3)1、大气降水 (3)2、地表水 (3)3、地下水(围岩地下水水源) (4)二、人为充水水源 (4)1、袭夺水 (4)2、老窖及采空区积水 (5)2 矿井充水通道 (6)一、天然充水通道 (6)1、点状岩溶陷落柱通道 (6)2、断裂带通道 (6)3、窄条状隐伏露头通道 (7)4、面状裂隙网络(局部面状隔水层变薄区)通道 (7)5、地震通道 (7)二、人为充水通道 (7)1、顶板冒落裂隙带及底板矿压破坏带 (8)2、封孔质量不良钻孔 (8)3 影响矿井充水程度的主要因素 (9)1、井田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9)2、矿井地下水疏降深度的影响 (9)3、开采因素对矿井涌水量的影响 (9)4 矿井突水特征 (9)前言在矿井开拓、采掘过程中,因井巷、工作面接近或直接沟通充水水源(含水层、地表水体、老空)或充水通道(导水裂隙带、陷落柱、顶板冒落带、构造破碎带等),各种水渗入、滴入、淋入、涌入和溃入井巷或工作面,简称矿井冲水。
影像矿井冲水的主要因素:矿井水的来源、通道及冲水强度。
掌握这些资料,对计算涌水量、预测矿井突水的可能性及制定防治水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水源一、天然充水水源矿井的充水天然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种水源。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所有矿井充水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大气降水有关.但这里所讲的大气降水水源,是指对矿井直接充水的大气降水水源.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煤层矿床埋藏特点:a。
开采煤层时其主要充水岩层(组)是裸露的或者其覆盖层很薄;b。
煤层埋藏较浅;c。
开采的煤层处于分水岭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地段.大气降水充水特点:大气降水是矿井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所有的矿井充水,都间接受到大气降水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生产矿井而言,大气降水首选渗入地下,补给含水层,然后再涌入矿井。
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井,其涌水量变化有如下规律:a.矿井充水程度与地区降水量大小、降水性质、强度和入渗条件有关.如长时间的降雨对入渗有利,矿井涌水量大,反之,则矿井涌水量就小;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前言 (2)1 水源 (3)一、天然充水水源 (3)1、大气降水 (3)2、地表水 (3)3、地下水(围岩地下水水源) (4)二、人为充水水源 (5)1、袭夺水 (5)2、老窖及采空区积水 (5)2 矿井充水通道 (6)一、天然充水通道 (6)1、点状岩溶陷落柱通道 (6)2、断裂带通道 (6)3、窄条状隐伏露头通道 (7)4、面状裂隙网络(局部面状隔水层变薄区)通道 (7)5、地震通道 (8)二、人为充水通道 (8)1、顶板冒落裂隙带及底板矿压破坏带 (8)2、封孔质量不良钻孔 (9)3 影响矿井充水程度的主要因素 (9)1、井田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9)2、矿井地下水疏降深度的影响 (10)3、开采因素对矿井涌水量的影响 (10)4 矿井突水特征 (10)前言在矿井开拓、采掘过程中,因井巷、工作面接近或直接沟通充水水源(含水层、地表水体、老空)或充水通道(导水裂隙带、陷落柱、顶板冒落带、构造破碎带等),各种水渗入、滴入、淋入、涌入和溃入井巷或工作面,简称矿井冲水。
影像矿井冲水的主要因素:矿井水的来源、通道及冲水强度。
掌握这些资料,对计算涌水量、预测矿井突水的可能性及制定防治水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水源一、天然充水水源矿井的充水天然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种水源。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所有矿井充水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大气降水有关。
但这里所讲的大气降水水源,是指对矿井直接充水的大气降水水源。
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煤层矿床埋藏特点:a.开采煤层时其主要充水岩层(组)是裸露的或者其覆盖层很薄;b.煤层埋藏较浅;c.开采的煤层处于分水岭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地段。
大气降水充水特点:大气降水是矿井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所有的矿井充水,都间接受到大气降水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生产矿井而言,大气降水首选渗入地下,补给含水层,然后再涌入矿井。
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井,其涌水量变化有如下规律:a.矿井充水程度与地区降水量大小、降水性质、强度和入渗条件有关。
如长时间的降雨对入渗有利,矿井涌水量大,反之,则矿井涌水量就小;b.矿井涌水变化与当地降水量变化过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多年周期性变化规律;c 同一矿井,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涌水量贬值出现时时间滞。
这是由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岩层透水性减弱和补给距离增加所致。
大气降水可分为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三种基本类型。
2、地表水在有大型地表水体分布(河流、水库、水池)的矿区,查清天然条件下和矿井开采后的地表水对矿井开采的影响,是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和矿井水文地质工作的头等大事,是评价矿井开采价值的重要内容。
地表水不仅可能千万矿井突然涌水,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水沙同时溃入矿井。
地表水能否进入井下,由一系列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决定,主要取决于巷道距地表水体的远近、水体与巷道之间的地层及构造条件和所采用的开采方法。
一般来说,矿体距地表水体愈近影响愈大,充水愈严重,矿井涌水量愈大。
若矿井充水水源为常年存在的地表水体时,则地表水体越大,矿井涌水量越大,且稳定,淹井时不易恢复;而季节性地表水体为充水水源时,对矿井涌水量的影响则随季节性变化;另外,地表水体所处地层的透水性强弱,直接控制矿井涌水量的大小,地层透水性好,则矿井涌水量大,反之则小。
当有断层带沟通时,则易发生灾难性的突水,同样,不适当的开采方法,也会千万人为的裂隙,从而增加沟通地表水渗入井下的通道,使矿井涌水量增加。
3、地下水(围岩地下水水源)围岩地下水充水类型划分:a 根据充水岩层性质不同可分为:砂砾石孔隙充水矿井,坚硬岩层裂隙充水矿井,岩溶充水矿井。
b.根据矿层与充水岩层接触关系不同可分为:直接充水矿井,间接充水矿井。
c.根据矿层与充水岩层相对位置不同可分为顶板水充水矿井,底板水充水矿井,周边水充水矿井。
矿井由表土层至含煤地层间存在有众多的含水层,但并非所有含水层中的地下水都参与矿井涌水,即使参与矿井充水的含水层,它们的充水程度也有很大的判别,故必须对矿体周围含水层按对矿井充水程度加以区分。
在煤矿生产中,井巷直接揭露或穿过的含水层和煤被开采后经冒裂带及底板突水等途径直接向矿井进水的含水层称直接充水含水层。
那些与直接充水含水层有水力联系,但只能通过直接充水含水层向矿井充水的含水层称间接含水层,它是直接充水含水层的补给水源。
在天然条件和开采时都不能进入井巷的地下水,则不属于充水水源,仅属于矿区内在存在的地下水。
流入矿井的地下水由两部分组成,即储存量和动储量。
储存量是指充水岩层空隙中储存水的体积,即巷道未揭露含水层时其实际储存的地下水。
动储量是指充水岩层获得的补给水量。
它是以一定的补给与排泄为前提,以地下径流的形式,在充水岩层中不断进行水交替。
矿井在开采初期,进入矿井的地下水以储存量为主,随着较长期的降压疏放,动储量逐渐取代了储存量而进入矿井。
因此,以消耗存量为主的矿井,在排水初期就会出现最大涌水量,随着储存量的消耗,涌水量就逐渐减少,以致很快疏干。
相反,如果以消耗动储量为主,则排水初期涌水量较小,以后随着开采巷道的不断扩大,并随着降落漏斗的形成而趋于稳定。
由此可见,二者相比,储存量较易疏干,而动储量则往往是矿井充水的主要威胁。
岩溶水在我国华北和华南的许多矿区较为常见。
如华北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厚度达数百米,假整合于岩溶比较发育的奥陶系灰岩强含水层之上。
就郑州矿区而言,多次发生的重大突水事故,其直接或间接水源绝大多数为灰岩含水层中的岩溶水。
岩溶水源突水的一般特点是:水压高、水量大、来势猛、涌水量稳定,不易疏干,危害性大。
其突水规律受岩溶发育程度及规律的控制。
二、人为充水水源1、袭夺水由于矿井开采,降落漏斗不断扩展,人工流场强烈改造矿区天然地下水流场,人工地下水流场获得新的补给水源称为袭夺水源。
袭夺水源存在下列几种情况:a.位于矿井地下水排泄区的泉水;b.位于矿井地下水排泄区的地表水体(湖、河、水库);c.位于矿井地下水迳流带内的排泄区一侧相信含水层;d.相邻水文地质单元地下水。
2、老窖及采空区积水老窖水:古代及近期的采空区及废弃巷道,由于长期停止排水而使地下水领取。
当采掘工作面接近它们时,其内积水便会为矿井充水的人为水源。
它们具有下列特点:a.水以静储量为主,静储量与采空区分布范围有关;b.老窖水为多年积水,水循环条件差,水中含有大量H2S气体,并多为酸性水,有较强的腐蚀性;c.老窖一般水势迅猛,H2S气体危害性大;d.采空区积水成为突水水源时,来势猛,易造成严重水害事故;e.当与其它水源无联系时,易于疏干,若与其它水源有联系时,则可造成量大而稳定的涌水。
老窖一般深度部大,但查清位置较困难,准确位置无法查清,又无人敢下去查。
它长期处于停滞,水循环条件差,水中含有大量硫化氢气体,危害性大,酸性大、腐蚀性强,由于水的冲击和摩擦,水泵叶轮腐蚀损坏得更快。
在郑州矿区,沿煤层露头一带广泛分布有小煤窑及老窖,特别是老窖,它们采深一般为40~100米,个别达140米,这些老窖废弃井巷多已积水,其积水对采矿活动构成直接充水威胁。
这种水源突水特点是当井巷误揭积水老空时,老空水会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矿坑,有时也会造成淹井事故。
综上所述,并结合郑州矿区的实际,该矿区矿井充水可来自不同水源。
一般开采深度比较大的矿井以煤层底板灰岩岩溶裂隙水为主,兼有其他水源,浅部矿井包括地方小窑则以大气降水水源为主,地表水和老空水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对矿井充水中起作用。
2 矿井充水通道水源的存在表明矿井充水的可能性,要使矿井充水成为现实,还必须有矿井充水的通道,充水通道是决定矿床充水程度的主要方面,不同充水通道的充水特征及对矿井危害性是不一样的。
对防治水来说,研究充水通道的意义成为重要。
矿井充水通道有天然充水通道和人为充水通道。
一、天然充水通道矿井天然充水通道主要包括点状岩溶陷落柱、线状断裂(裂隙)带、窄条状隐伏露头、面状裂隙网络(局部面状隔水层变薄或尖灭)和地震裂隙等。
1、点状岩溶陷落柱通道岩溶陷落柱在我国北方较为发育,在地下水的长期物理和化学作用下,中奥陶统灰岩形成了大量的古岩溶空洞,在上覆岩层和重力的作用下,空洞溃塌并被上覆岩层下降填实,被下塌的破碎岩块所充填的柱状岩溶陷落柱像一导水管道沟通了煤系充水含水层中地下水与中奥陶统灰岩水的联系,特别位于富水带上的岩溶陷落柱,可造成不同充水含水层组中地下水的密切水力联系。
岩溶陷落柱的地表特征比较明显,特别在基岩裸露区更为明显。
一般陷落柱出露处岩层产状杂乱,无层次可寻,乱石林立,充填着上覆不同地层的破碎岩块。
陷落柱周围岩层因受塌陷影响而略显弯曲,并多向陷落区内倾斜。
陷落柱形态一般呈下大上小的圆锥体,陷落柱高度取决于陷落的古溶洞的规模,溶洞空间愈大则陷落柱发育高度也愈高,甚至可波及地表。
堆积在陷落柱内的岩石碎块呈棱角状,形状不规则,排列紊乱,分选性差。
陷落柱的导水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陷落柱柱体本身导水;有的柱体是阻水的,但陷落柱四周或局部由于受塌陷作用影响形成较为密集的次生带,从而沟通多层含水层组之间地下水的水力联系;还有的陷落柱柱体内部分导水,部分阻水。
影响岩溶陷落柱分布的因素较为复杂,其展面规律至今研究不够。
但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地质构造是控制岩溶陷落柱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之一。
2、断裂带通道断裂带是否能够成为充水通道主要取决于断裂带性质和矿井开采时人为采矿活动方式与强度。
(1)隔水断层:一般为压扭性断层或断层带被粘土质充填,使两侧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在矿井开采时,由于人为活动,天然状态下隔水断层常变为导水断层。
隔水断层处于不同位置其水文地质意义亦不同,隔水断层分布于主要充水岩层内时,常分割充水岩层的水力联系;隔水断层在边界上时,阻止区域地下水补给。
(2)导水断层:一般为张性断层。
导水断层所处位置不同其水文地质意义亦不同。
当导水断层位于区域边界时,常形成充水含水层或监控充水含水层的补给通道;当导水断层与地表水连通时,常形成地表水体补给矿井的主要通道;当充水岩层被导水断层切割时,将增加充水岩层与外界的水力联系程度;当导水断层切割矿层隔水顶、底板时,断层常引起顶板或底板突水问题。
沟通充水含水层组密切水力联系的线状断裂带多发生在断层密集带、断层交叉点、断层收敛处或断层尖灭端等部位。
另外,节理尤其是张节理是矿井充水的有利通道。
在一般情况下,脆性岩石较柔性岩石的节理更为发育,其裂隙宽度较大;柔性岩石中的裂隙大多是细小闭合的,其透水性差,但多组裂隙相互沟通时,也可形成矿井充水的良好通道。
3、窄条状隐伏露头通道在我国大部分煤矿区,煤系薄层灰岩含水层和中厚层砂岩裂隙含水层以及巨厚层的碳酸盐岩含水层多呈窄条状的隐伏露头形式与上覆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不整合接触。
影响隐伏露头部位多层充水含水层组地下水垂向间水力交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a.隐伏露头部位基岩风化带的渗透能力大小,一般地说,风化还的风化强度愈强或愈弱,其渗透性均较强;b.上覆第四系底孔隙含水层组底部是否存在较厚的粘性土隔水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