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矿井突水预兆与充水条件分析

合集下载

矿井突水的预兆

矿井突水的预兆

矿井突水的预兆矿井突水是矿井灾害中最严重的一种,往往给矿工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危害。

因此,如何及时发现矿井突水预兆,做好预防工作,是每一名矿工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一、矿井突水的原因与危害矿井突水,简单来说就是地下水突然涌入矿井,使得矿井内部水位急剧上升,矿工和设备被淹没。

矿井突水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采矿活动导致地下断层扩大,地下水突然渗入矿井;采矿活动破坏了地下岩石层结构,导致煤层底部渗透性增强;地震活动使得岩石层破裂产生大量裂隙,煤与矿井相接部分开裂,产生突水。

矿井突水的危害非常严重,它往往会造成矿工的身体被淹没,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设备和通风设施被破坏,导致现场的停工、损失和经济影响。

二、矿井突水的预兆虽然矿井突水是一种突发事件,但是它往往会出现一些预兆。

我们只有及时掌握和分析这些预兆,才能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

1、水位上升:这是矿井突水比较明显的预兆。

如果你发现矿井的水位急剧上升,可能意味着煤层底部有大量地下水渗透,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处理。

2、地面裂缝:地面裂缝在一些煤矿常常会出现。

如果你发现地面裂缝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和扩大,可能意味着煤层处于破裂状态,需要严密监测危险状况。

3、瓦斯逸出增加:矿井突水往往和瓦斯逸出量有很强的关联度。

如果你发现瓦斯逸出量急剧增加,则可能意味着煤层正处于突水危险之中。

三、矿井突水的预防措施对于矿井突水,我们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矿井的建设建造一座安全的矿井必须考虑因矿井突水而引发的灾害。

要提高矿井的填充效率,以便减少矿井突水的损害。

还应当加强采掘机械的安装与机加强,在地震和突水出现时保持对矿井的快速反应和来不及获救人员救援。

2、科学矿井工艺在采矿活动中要尽可能的避免破坏煤层的稳定性。

对矿层的支柱要进行铲、清理和填补,采取加固支撑和预防渗透水的措施,杜绝煤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突水的情况。

3、不断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提高矿务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其救援突水事故的意识与能力,引导矿务员参与制定突水事故应急救援计划和推广预警措施,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定期组织疏散演练,增强矿务员应对突水事故的能力。

矿井突水征兆

矿井突水征兆

矿井突水征兆一、矿井突水的原因这是因为井下采掘活动破坏岩层天然平衡,采掘工作面周围水体在静水压力和矿山压力作用下,通过断层、隔水层和矿层的薄弱处很快进入采掘工作面。

矿井突水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的表现很快(一、二天或更短),有的表现较慢(采掘后半个月或数天),这与工作面具体位置、采场地质情况、水压力、矿山压力大小有关。

突水前,在工作面及其附近往往显示出某些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统称为突水征兆。

二、与承压水有关断层水突水征兆1、工作面顶板来压、掉碴、冒顶、支架倾倒或折断柱现象。

2、底软膨胀、底鼓张裂。

这种征兆多随顶板来压之后发生,且较普遍。

在采掘工作面围岩内出现裂缝(特别是顶底板为脆性岩层),当突水量大、来势猛时,与底鼓张裂的同时还伴有底爆响声。

在受压最大地段,柔性岩层变薄,相应压力小的地段会出现增厚现象。

3、先出小水后出大水也是较常见的征兆。

由出小水至出大水,时间长短不一,据统计由1~2小时至20~30天不等。

如峰峰一矿1532工作面1960年5月8日正式开采,6月2日发现工作面有底鼓张裂现象,且在近F断层的运输平巷的煤层由 1.8m增厚至 2.4m,6月4日随矿山压力逐渐增大,采场底鼓张裂也越趋明显,在距开切眼20m处发现一条长11m宽0.1m的裂隙,先出风,后出水,底板破裂时产生巨响,涌水量达到 4.87/m i n。

随矿山压力增大,底鼓更剧,裂缝增多,涌水量愈来愈大,6月5日23时涌水量达到70.2/m i n。

突水水色开始变为灰色后转为棕黄色,不久变清。

4、采场或巷道内瓦斯量显著增大。

这是因裂隙沟通、增多所致。

三、冲积层水突水征兆1、突水部位岩层发潮、滴水且逐渐增大,仔细观察可发现水中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的趋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到流砂大量涌出。

3、发生大量溃水、溃砂,这种现象可能影响至地表,导致地表出现塌陷坑。

矿井突水的预兆

矿井突水的预兆

矿井突水的预兆矿井突水是矿井安全中常见的灾害之一,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如何在事前发现矿井突水的预兆,将其及时控制和处置,是矿井生产安全管理中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矿井突水的预兆和控制方法。

矿井突水的预兆矿井突水的预兆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常见的预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质构造矿井突水的发生往往与地质构造有关。

有些矿井在遇到某些构造时容易出现突水,因此,在勘探、设计和施工中,要充分了解地质构造特点,做好预防措施。

煤层煤层是矿井突水的主要来源。

煤层裂隙与伸展构造等均可作为矿井突水的通道。

此外,煤层瓦斯指标也是矿井突水的重要指标之一。

矿井地质环境矿井地质环境包括地下水和岩层等。

地下水是矿井突水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岩层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矿井突水的发生。

矿井内部环境矿井内部环境主要包括采掘工作、支护工程和通风等方面。

采掘工作的升降速度和采掘工艺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矿井突水,因此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支护工程的质量和实时监测也是防止矿井突水的重要手段。

煤与瓦斯煤与瓦斯作为矿井生产的主要物质,其存在也是矿井突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煤尘、瓦斯检测指标的异常波动常常表明煤与瓦斯的压力和储量等出现了问题。

矿井突水的控制方法针对矿井突水的各种预兆,下面将从多个方面阐述矿井突水的控制方法。

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预防矿井突水的重要手段之一。

矿井生产安全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煤炭信息化、安全信息化、环保信息化、物流信息化等。

这些信息化系统可协助管理员工及时掌握矿井生产状况,实时分析信息数据,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机械设备管理机械设备是矿井生产的重要保障。

机械设备管理包括设备更新、维修和保养等。

只有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转,才能保障矿井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支护管理采煤过程中支护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矿井的稳定性。

支护管理应从设计上规划,制定完善的支护方案,做好支护工程的实时监测,并加强维修保养。

矿井突水的预兆与应急措施ppt课件

矿井突水的预兆与应急措施ppt课件
制定救援方案
根据矿井突水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救援方案,包括救援人员的组织、救援 设备的配置、救援路线的规划等。
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区域
撤离通知
及时向矿井内的所有人员发出撤离通知,告知突水的危险性 和撤离的必要性。
组织撤离
组织人员有序撤离危险区域,确保所有人员的安全撤离。
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
报告内容
安全培训
加强矿工的安全培训,提 高他们对突水的认识和应 对能力。
技术水平
提高矿工的技术水平,使 他们能够正确操作设备、 判断危险情况并及时采取 措施。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 矿工在应对突水时的应急 反应能力。
03
矿井突水的应急措施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启动应急预案
一旦发现矿井突水的迹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队伍,明确各 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建立健全矿井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安全规程
隐患排查
制定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作业 规程、应急预案等,确保矿工在遇到 突水时能够迅速、正确地应对。
建立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 可能引发突水的隐患。
定期检查
定期对矿井进行安全检查,包括设备 、设施、通风等方面,确保矿井安全 运行。
提高矿工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预防措施不足
分析在预防矿井突水事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包括地质勘探、 水文监测、排水设施等方面。
展望未来如何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矿井突水事件
加强地质勘探工作
完善水文监测体系
提高地质勘探的精度和深度,对矿区的水 文地质条件进行全面了解,为预防矿井突 水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完善的水文监测体系,对矿区的水文 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 置潜在的水患。

煤矿井下突水预兆及防治水措施

煤矿井下突水预兆及防治水措施

煤矿井下突水预兆及防治水措施一、矿井突水的一般预兆:采掘工作面或其它地点突水前,一般都有以下预兆:⒈挂红。

水中含有铁的氧化物,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时,附着在裂隙表面,出现暗红色水锈。

⒉挂汗。

水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在煤岩壁上凝结成水珠,此时巷道接近积水区。

但有时空气中的水汽遇到低温煤块也会挂汗,这是一种假象。

所以,遇到挂汗时,要辨别真伪,方法是剥去一薄层,观察新暴露面是否也有潮气,若有则是突水先兆。

⒊煤壁变冷。

工作面接近大量积水时,气温骤冷,煤壁发凉,人一进去就有阴冷的感觉,时间愈长就愈感到阴凉。

但受地热影响较大的矿井,地下水温高,当掘进工作面接近时,温度反而升高。

⒋出现雾气。

当巷道温度很高时,积水渗到煤壁后引起蒸发而形成雾气。

⒌水叫。

井下的高压积水向裂缝挤压与两壁发生摩擦而发出嘶嘶的叫声,说明已很接近积水区。

若是煤巷掘进,则突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

⒍顶板淋水加大。

⒎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⒏水色发深,有臭味。

老空水含铁质变成红色,酸度大,水味发涩。

断层水呈黄色,水无涩味而发甜。

溶洞水大多在石灰岩中遇到,是呈黄色或灰色,有时带有臭味,有时也出现挂红。

冲击层水色发黄,往往夹有砂子,开始时水小,以后逐渐增大。

⒐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

积水区向外散发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⒑裂隙出现渗水。

如果出水清净,则离积水区尚远;若出水浑浊,则离积水区已近。

当发现上述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判明情况,向矿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

如果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二、采掘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掘进工作面接近积水区时,单靠探放水来保证安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掘进期间采取安全措施加以防范。

⒈探水巷道的掘进断面不宜过大,以缩小受压面积。

同时应有两个安全出口,用于通风、流水和撤人。

一般情况下应双巷掘进,必要时在联络巷之间开掘安全躲避洞室。

煤矿水害防治基本知识

煤矿水害防治基本知识

井,导致11人死亡。
某煤矿一号井南翼502工作面地表水、黄泥溃入示意图
(3) 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和第三系砂砾含 水层水害
第四系松散孔隙充水含水层、第三系砂砾含水层呈不整 合覆盖在煤系地层上,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展布其上的河流、 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的渗透补给,形成在剖面和平面上结 构极其复杂的松散孔隙充水含水体。如: 安徽皖北祁东煤矿新矿井首采面刚刚推进40m后,发生了 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水溃入淹井。
造成灾难性的岩溶陷落柱水害。
193 北大巷 北翼胶带 大煤
13 -425 总回风巷 -450
-475 北翼回风 -500 野青 -525 -550 山伏青 小青 大青 -600 下架 -625 奥灰 -650 -575
1984年6月开滦范各庄矿在回采距煤层底板奥陶
系灰岩含水层超过200m的第七号煤层时,这个岩溶
矿井采掘工作面有时可听到水的“嘶嘶”声;
矿井采掘工作面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鼓。
(2)不同类型水源的透水特点



冲积层水。冲积层水一般开始涌水量较少,夹带泥砂, 水色发黄,以后水量急剧增大的特点。冲积层水一般 不至于构成对人体的伤害。 小窑、老空水一般积存时间长,水量补给差,属于 “死水”,所以有“挂红”、酸度大、水味发涩的特 点,出现雾气。 断层水。常常出现工作面来压,淋水增加,有时还可 在岩缝中见到淤泥。断层水混浊,多为黄色,很少“ 挂红”,水无涩味。
陷落柱是一个短轴46m、长轴67m的椭圆形岩溶陷落 柱,柱体冒落高度竟达200m,顶部直到七号煤层顶 板,由于岩溶陷落柱沟通了煤系地层与奥灰强充水 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发生了突水量高达2053m3/h的 恶性突水淹井事故,损失巨大,在世界采矿史上留 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案例。

矿井水充水条件分析

矿井水充水条件分析

目录前言 (2)1 水源 (3)一、天然充水水源 (3)1、大气降水 (3)2、地表水 (3)3、地下水(围岩地下水水源) (4)二、人为充水水源 (4)1、袭夺水 (4)2、老窖及采空区积水 (5)2 矿井充水通道 (6)一、天然充水通道 (6)1、点状岩溶陷落柱通道 (6)2、断裂带通道 (6)3、窄条状隐伏露头通道 (7)4、面状裂隙网络(局部面状隔水层变薄区)通道 (7)5、地震通道 (7)二、人为充水通道 (7)1、顶板冒落裂隙带及底板矿压破坏带 (8)2、封孔质量不良钻孔 (8)3 影响矿井充水程度的主要因素 (9)1、井田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9)2、矿井地下水疏降深度的影响 (9)3、开采因素对矿井涌水量的影响 (9)4 矿井突水特征 (9)前言在矿井开拓、采掘过程中,因井巷、工作面接近或直接沟通充水水源(含水层、地表水体、老空)或充水通道(导水裂隙带、陷落柱、顶板冒落带、构造破碎带等),各种水渗入、滴入、淋入、涌入和溃入井巷或工作面,简称矿井冲水。

影像矿井冲水的主要因素:矿井水的来源、通道及冲水强度。

掌握这些资料,对计算涌水量、预测矿井突水的可能性及制定防治水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 水源一、天然充水水源矿井的充水天然水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种水源。

1、大气降水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所有矿井充水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大气降水有关.但这里所讲的大气降水水源,是指对矿井直接充水的大气降水水源.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煤层矿床埋藏特点:a。

开采煤层时其主要充水岩层(组)是裸露的或者其覆盖层很薄;b。

煤层埋藏较浅;c。

开采的煤层处于分水岭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地段.大气降水充水特点:大气降水是矿井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所有的矿井充水,都间接受到大气降水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生产矿井而言,大气降水首选渗入地下,补给含水层,然后再涌入矿井。

以大气降水为主要充水水源的矿井,其涌水量变化有如下规律:a.矿井充水程度与地区降水量大小、降水性质、强度和入渗条件有关.如长时间的降雨对入渗有利,矿井涌水量大,反之,则矿井涌水量就小;b。

防治水培训资料

防治水培训资料

矿井突水预兆及避灾路线一、矿井突水的一般预兆掘进工作面突水前,一般都有以下预兆:1、煤壁发潮发暗。

由于水的渗入,使得煤层变得潮湿、暗淡。

如果剥离一层,里面的仍然如此,说明附近有积水。

2、巷道壁或者煤壁挂汗。

水在水压作用下,通过煤岩裂隙在煤岩壁上凝结成水珠,称为“挂汗”,说明此时巷道接近积水区。

如果剥去一薄层煤,新暴露面也有潮气,说明距离积水区已经很近。

3、工作面温度降低。

工作面接近积水区域时,温度会骤然降低,煤壁发凉,人一进去就有阴冷的感觉,时间愈长就愈感到阴凉。

4、煤壁“挂红”。

老空区积水中的铁经氧化后颜色变红,煤壁上挂汗呈暗红色,被称为“挂红”,这是接近老窑水的征兆。

5、有水叫声。

井下的高压积水向裂缝挤压时,与两壁发生摩擦而发出嘶嘶的叫声,说明已很接近积水区。

若是煤巷掘进,则突水即将发生,这时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的人员。

6、出现雾气。

当巷道温度很高时,积水渗到煤壁后引起蒸发而形成雾气。

7、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

老空区积聚一定量的的瓦斯,巷道临近老空区前,积水区会向外散发出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8、顶板来压,底板鼓起。

顶板来压,淋水加大,如落雨状。

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并出现渗水。

9、水色发深,有臭味。

老空水含铁质变成红色,酸度大,水味发涩,有时带有臭味,有时也出现挂红。

10、岩层变软。

打钻时,发觉钻孔岩石松软或者钻孔由水流出,说明接近积水区。

上述征兆,并不是每次出水都会出现,有时候可能出现一个或几个,极个别情况甚至不出现。

因此,必须密切注意,认真分析。

当发现上述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判明情况,向矿有关部门或领导报告。

如果情况紧急,必须立即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威胁地点的人员。

二、突水后避灾路线矿井避灾原则:往高处有风流通过的巷道走。

(一)西山井各掘进迎头及采煤工作面避灾路线1、+40水平各迎头(东绕道、西绕道、轨道暗斜井、1201材料巷、2501材料巷)从作业地点→+40石门→+40暗风井联络巷→暗风井→平硐2→地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矿床分布于湖底下,煤系地层与煤系充水含水 层位于湖底下。 ④一般矿床,井田范围内无第四系松散覆盖沉积 层和地表水体分布,煤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 ⑤矿床分布于季节性河流下部,季节性河流成为 矿床开采的季节性充水水源。 2、第二防线 充水含水层组侧向边界的导水与隔水条件 3、第三防线 矿层顶、底板岩层的隔水条件
第三章 矿井涌水条件分析





关于矿井水的几个概念 矿床开采前的自然状态下于矿床和围岩中赋存的水, 称为矿床充水(是一种自然现象)。 采矿过程中流入矿井(山)巷道的水,称为矿井水。 采掘过程中水进入矿井(坑)的过程称为矿井涌水。 超过矿井排水能力的瞬时大量涌水称为矿井突水。 充水、涌水和突水的水量大小分别称为充水强度、涌 水强度(或涌水量)和突水强度(或突水水量、突水 涌水量),单位为m3/h。 注:在我国,“矿井”是井工开采的煤矿,其他金属 矿、非金属矿和露天煤矿一般称为“矿山”或“矿 坑”。勘探时期对矿井涌水条件的分析一般称为“矿 井充水条件分析”。
第三章 矿井涌水条件分析

矿井之所以有水的涌水,是各种水源通过各种 通道进入井巷造成的,其水量的大小主要受到 矿床赋存条件(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 的具体条件(开采条件)控制。因此,矿井涌 水的水源和通道是矿井水形成的必备条件,其 它因素则影响矿井涌水量的大小及其动态变化。 因此,人们习惯于将矿井涌水水源、涌水通道 和影响矿井涌水程度的因素等综合作用结果称 为矿井涌水条件。分析矿井的涌水条件,就是 分析矿井水的来龙去脉。
A、矿井疏干时地下水位随采掘工作面向深部移动、 降低。 B、矿井疏干涌水量较小,矿井开采初期涌水量稍 大,后期变小。 C、矿井水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不大。 ②矿区位于平原地区,煤系地层与煤系充水含水层 大面积与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直接接触,矿床开 采时由于第四系砂砾石含水层强烈充水,形成拟 定水头强渗边界,矿井涌水较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用矿井涌水量表示充水程度 所谓矿共涌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入矿井 的水量,通常见Q表示。 根据涌水量的大小可将矿井分为: 涌水小的矿井: Q=100m3/小时; 涌水中等的矿井:Q=100~500m3/小时; 涌水大的矿井: Q=500~1000m3/小时; 涌水最大的矿井:Q>1000m3/小时。




3老窑积水与其它水源无联系时,短期突出易 于疏干;老窑一般位于浅部,若与地表水有水 力联系,则造成稳定的充水水源危害较大; 4老窑一般深度部大,但查清位置较困难,准 确位置无法查清,又无人敢下去查; 5老窑积水长期处于停滞,水循环条件差,水 中含有大量H2S气体,硫化氢气体危害性大。 一般酸性大,腐蚀性强,别是高速运转中的水 泵叶轮,由于水的冲击和摩擦,腐蚀损坏得更 快。


根据矿山调查资料表明,矿床开采后矿井充水强度 除取决于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厚度和分 布面积外,还取决于三个条件。即矿井充水的关键 性条件

第一:充水含水层出露和接受补给源的条件; 第二:充水含水层侧向边界的导水与隔水条件; 第三:矿床顶、底隔水岩层的隔水条件。
三条防线:1、第一防线 充水含水层组出露和接受补给水源的条件: 划分为五种情况: ①矿区位于山前地带,煤系地层与煤系充水含水层大面积被 第四系黏土、亚黏土层覆盖。 此类矿井的特点:


4.面状裂隙网络(局部面状隔水层变薄区) 根据含煤岩系和矿床水文地质沉积环境分析, 在华北煤田的北部一带, 煤系含水层组主要以 厚层状砂岩含水层组为主, 薄层灰岩沉积较少。 在厚层砂岩含水层组之间沉积了以细砂岩、粉 细砂岩和泥岩为主的隔水层组. 在地质历史的 多期构造应力作用下, 脆性的隔水岩层受力后 以破裂形式释放应力, 致使隔水岩层产生了不 同方向的较为密集的裂隙和节理, 形成了较为 发育的呈整体面状展布的裂隙网络。
二、表示矿井充水程度的方法




矿井充水程度反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情况。通常,生产矿 井用含水系数来表示;基建矿井用涌水量大小来表示。 1、用含水系数表示矿井充水程度 含水系数又称富水系数,是指矿井中排出的水量 Q(米)与同 一时期煤炭开采量 P(吨)的比值,通常用KB表示——吨煤排水 量; 涌水小的矿井: KB <2; 涌水中等的矿井: KB=2~5; 涌水大的矿井: KB = 5~10; 涌水最大的矿井: KB >10;
二、人为充水水源 老窑水:是古代和近期的采空区及废弃巷道,长 期停止排水而积存的地下水; 老窑水一般分布在老矿山的浅部,它具有下列充 水特点: 1老窖水以静储量为主,静储量与采空区分布 范围有关; 2老窑积水一旦巷道揭露或巷道与老窑之间的 煤岩柱强度小于它的静水压力时,积水倾出, 瞬时涌水量大,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可造成严重事故;
第三章 矿井充水条件分析 第一节 矿井充水水源 第二节 矿井充水通道 第三节 影响矿井涌水的因素
矿井突水预兆与充水条件分析



第一节 矿井突水预兆分析 一般突水事故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是突水量小于矿 井最大排水能力,地下水形成稳定的降落漏斗,迫使矿井 长期大量排水;另一种是突水量超过矿井的最大排水能力, 造成整个矿井或局部采区淹没。在各类突水事故发生之前, 均可能表现出多种突水预兆。 (一) 一般预兆 (1)煤层变潮湿、松软;煤帮出现滴水、淋水现象,且淋 水可由小变大;有时煤帮出现铁锈色水迹; (2)工作面气温降低,或出现雾气及硫化氢气味; (3)有时可闻到水的“嘶嘶”声; (4)矿压增大,发生片帮冒顶及底臌。


矿井突水易发生的地段
1、断层交叉或汇合处。 2、断层尖灭或消失端一带 3、褶曲轴部裂隙密集带或小断裂密集带 4、背斜倾伏端一带 5、两条大断层相互对扭地带,即张扭性破碎带,导致小 构造密集。 6、与导水或富水大断裂成人字形连接的小断裂带。 7、复合部位小断层与次级小褶曲轴在地层倾向急转折带 上的复合部位,或小褶曲轴与地层倾向转折带的复合部位 或平缓小轴曲翼部。 8、压性断裂下盘、张性断裂上盘因富水性强,井巷通过 或接近时往往发生突水。 9、新构造活动强烈的断裂带。 10、不同力学性质的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富水性最强,易 于发生突水。



第二节矿井充水水源分析
矿床充水水源分为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两大类。 一、自然充水水源 1.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所有矿床充 水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大气降水有关。 2. 地表水水源 在有大型地表水体分布(海、湖、大河流、水库、 水池)的矿床地区,查清天然条件下和矿床开采后的 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是矿区水文地质勘探和矿 井水文地质工作的重要大事,是评价矿床开采价值的 重要内容。




(二) 工作面底板灰岩含水层突水预兆 (1)工作面压力增大,底板臌起,底臌量可 达500mm以上; (2)工作面底板产生裂隙,并逐渐增大; (3)沿裂隙或煤帮向外渗水,随着裂隙的增 大,水量增加,当底板渗水量增大到一定程度 时,煤帮渗水可能停止,此时水色时清时浊, 底板活动时水变浑浊、底板稳定时水色变清; (4)底板破裂,沿裂缝有高压水喷出,并有 “嘶嘶” 或刺耳水声;(5)底板发生“底 爆”,伴有巨响,水大量涌出,水色乳白或呈 黄色。




2.线状断裂(裂隙)带通道 断裂带是否能够成为充水通道主要取决于 断裂带性质和矿床开采时人为采矿活动方式与 强度。 3.窄条状隐伏露头通道 在我国大部分煤矿, 煤系薄层灰岩含水层和 中厚层砂岩裂隙含水层以及巨厚层的碳酸盐岩 溶含水层多呈窄条状的隐伏露头形式与上覆第 四系松散沉积物不整合接触.





二、人为充水通道 矿坑充水人为通道包括顶板冒落裂隙带、 地面岩溶疏干塌陷带和封孔质量不佳钻孔等。 1.顶板冒落裂隙带 采空区冒落后,形成的冒落带和导水裂隙 带是矿坑充水的人为通道,其特点如下: ①当冒落裂隙带发育高度达到顶板充水岩层时, 矿坑涌水量将有显著增加,当未能达到顶板充 水岩层时,矿坑涌水无明显变化; ②当顶板冒落裂隙带发育高度达到地表水体时, 矿井涌水量将迅猛增加.

3.围岩地下水水源 围岩地下水充水类型划分: ① 根据充水岩层性质不同可分为:砂砾石孔隙 充水矿床,坚硬岩层裂隙充水矿床,岩溶充水 矿床。 ②根据矿床与充水岩层接触关系不同可分为: 直接充水矿床,间接充水矿床。 ③ 根据矿床与充水岩层相对位置不同可分为: 顶板水充水矿床,底板水充水矿床,周边水充 水矿床。




(三) 冲积层水的突水预兆 (1)突水部位发潮、滴水,滴水逐渐增 大,仔细观察可发现水中有少量细砂; (2)发生局部冒顶,水量突增并出现流 砂,流砂常呈间歇性,水色时清时混,总的趋 势是水量、砂量增加,直至流砂大量涌出; (3)顶板发生涌水、涌砂,这种现象可能 影响到地表,致使地表出现塌陷坑。
第三章 矿井涌水条件分析


由于不同矿井涌水水源不同,涌通道不一和涌水程度的差 异,决定了矿井水的涌入特征、水量大小和动态变化,即 决定了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因此正确评价矿井 水条件,认识矿井水文地质规律,对于指导矿井水文地质 工作,以及预测和计算矿井涌水量,预测矿井突水、制定 矿井防治水规划及进行防治水工程设计乃至矿区水资源的 合理开发与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矿井涌水条件既决定于矿井所处的自然地理、地质和水文 地质特征,也决定于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采矿活动对天 然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即决定于一系列自然因素和人为 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因此,在正确分析和评价矿井涌水 条件前,应首先了解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对矿井涌水所起 的作用。
第三节 矿井充水通道分析


一、充水天然通道 矿床充水天然通道主要包括点状岩溶陷落柱、线状断 裂(裂隙)带、窄条状隐伏露头、面状裂隙网络(局 部面状隔水层变薄或尖灭)和地震裂隙等。 1.点状岩溶陷落柱通道 岩溶陷落柱在我国北方较为发育,在地下水的长期 物理和化学作用下, 中奥陶统灰岩形成了大量的古喀 斯特空洞, 在上覆岩层和矿床的重力作用下, 空洞溃塌 并被上覆岩层下陷填实,被下陷的破碎岩块所充填的 柱状岩溶陷落柱像一导水管道沟通了煤系充水含水层 中地下水与中奥陶统灰岩水的联系, 特别位于富水带 上的岩溶陷落柱, 可造成不同充水含水层组中地下水 的密切水力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