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 肢 部
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
13 寸 19 寸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 纵向距离(臀沟至胭横纹相当 14 寸)
胭横纹至外踝尖
16 寸
直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 纵向距离
(图 15-1-1 (三)指寸定位法
常用的骨度折量寸)
指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 又称“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常用有以下三种。见(图 15—1—2) 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 l 寸。可用 于四肢部位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2.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 1 寸。适用于四肢部位取穴 的直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 。令患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 以中指关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 3 寸。 (图 15-1-2 (四)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如立正姿势,垂手中指指端取风 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端到达处取列缺穴等。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 法,为了取穴的准确,最好结合体表解剖标志或“骨度”折量定位等方法取穴。 指寸定位法)
第四篇
中医护理基本技能
第十五章 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素问•气府论》解释腧穴 是“脉气所发” ; 《灵枢•九针十二原》解释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 筋骨也” 。诸腧穴分别归属于某一条经脉,而每一经脉又各隶属于某一脏腑。在 体表的腧穴上施以针或灸的刺激,可以调整经气的运行,治疗所属脏腑和经络循 行部位的某些疾病。
背 部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上 肢 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寸 直寸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 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 3寸 8寸 9寸 12 寸 横寸 横寸 直寸 直寸
椎,两髂嵴相当于第四腰椎,量时两 手应自然下垂 用于确定背腰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上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 向距离
穴名 中府 定位 胸骨正中线旁开 6 寸,平 第一肋间隙处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 桡侧缘 前臂内侧,尺泽与太渊连 线上,腕横纹上 7 寸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定位、主治与操作
主治 咳嗽、气喘、喉痹,胸中胀满 或疼痛、肩背痛 操作 向外斜刺 0.5~0.8 寸, 可灸。不可向内深刺, 以免伤及肺脏
尺泽
咳嗽、气喘、咳血、潮热、咽 直刺 0.8~1.2 寸,或点 喉肿痛、 胸部胀痛、 小儿惊风、 刺出血,可灸 吐泻、肘臂挛痛 咳嗽、 气喘、 咳血、 咽喉肿痛、 直刺 0.5~1 寸,可灸 失音、肘臂挛痛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定位、主治与操作
主治 操作
咽喉肿痛、热病、中风、昏迷、 浅刺 0.1 寸或点刺出血 鼻衄、耳鸣、耳聋、齿痛 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 牙关紧闭、口眼斜、耳聋、痄 直刺 0.5~l 寸 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 汗、腹痛、便秘、闭经、滞产 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热 病、瘰疬、瘾疹、腹痛吐泻、上 肢瘫痪、高血压、癫狂 直刺 l~1.5 寸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 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1.固定标志:指以各部位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以及五官轮廓、 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固定不移的标志,用以腧穴定位的方法。如脐 旁两寸定天枢,乳头之间取膻中等。 2.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 凹陷、皱纹、尖端等标志,用以腧穴定位的方法。如张口耳屏前凹陷处取听宫, 握拳掌后纹头处取后溪等。 (二) “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 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定位法。即以《灵枢·骨度》 篇记载的人体各部的分寸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 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 1 寸,作为定穴的依据。不论男女、老幼、 高矮、胖瘦,均可按这一标准在其自身测量。 (见表 15-1-1、图 15-1-1) 表 15-1-1 常用骨度折量寸表
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阿是”之称,始见于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 三、腧穴的主治作用 (一)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即这些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 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等穴位,可以 用于治疗眼病;胃脘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位,可以用于治疗胃病;膝关节 周围的鹤顶、膝眼、阳陵泉等穴位,可以用于治疗膝关节疾病。 (二)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所属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经 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涉 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 器官、 脏腑的病证, 甚至具有治疗全身疾患的作用。 如 《针 灸大成》载: “三里、内庭穴,肚腹妙中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痛可撤;腰背痛 相连, 委中、 昆仑穴; 头面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由 于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及其分布特点,腧穴在远治作用中除能治疗本经病变以 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疾患。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不仅治本经的咳嗽、 胸闷,还能治疗与其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等。 (三)特殊作用 特殊作用是指腧穴具有双向性的良性调整作用 ( 简称双向作用) 和相对特异 性的作用(简称特异作用)。双向作用是指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同一腧穴体现出两 种相反的治疗作用。腧穴的这一特性,使针灸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和一定的安 全性。如天枢穴即有止泻之功,又有通便之效。此外,针刺某些腧穴对某些病症 具有相对的特异作用。如大椎穴能退热;至阴穴能矫正胎位等。 十四经穴的主治作用,归纳起来是: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 治互为表里的经脉、脏腑疾病,经穴还能治局部病症。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 殊性,又有共同性。 四、腧穴的定位法 在临床上,治疗效果与取穴是否准确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定准穴位,必须 掌握好定位方法。常用的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种:
太渊 少商
(二) 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的商阳穴, 沿食指桡侧入手背一、
二掌骨间,循上肢外侧前缘上肩峰,经颈过颊,环口,交人中,止于对侧鼻旁的 迎香穴,左右各 20 穴(图 15—2—2) 。 1.主治要点 (1)脏腑病症: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等症。 (2)经脉病症:胸部胀满、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及循行肢体 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第二节
常用腧穴
一、十二经脉常用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本经起于胸前壁外上方的中府穴,循上肢内侧前缘,沿 鱼际,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左右各 11 穴(图 15—2—1) 。 1.主治要点 (1)脏腑病症:咳嗽、咳血、气喘、短气等症。 (2)经脉病症: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寒冷、 疼痛等症。 (图 15—2—1 手太阴肺经体表循行示意图及常用腧穴) 2.常用腧穴定位、主治与操作(表 15-2-1) : 表 15-2-1
第一节 腧穴总论
一、腧穴基本概念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通,有 转输、输注的含义, “穴”即孔隙的意思。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 、 “会” 、 “气穴” 、 “气府” 、 “骨空”等,俗称“穴位” 。人体的腧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 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腧穴一般分布于经脉上, 而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一定的脏腑, 故腧穴一经脉一脏腑之间形成了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腧穴的分类 人体腧穴很多,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一)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 ,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本类腧穴有固定 的名称、固定的位置和归经,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是腧穴的主要组成 部分。 (二)奇穴 又称“经外奇穴” ,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或 不便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腧穴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三)阿是穴 又称“压痛点” 、 “天应穴” 、 “不定穴”等,这类腧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
部位 起止点 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 第 7 颈椎棘突下(大椎)至后发际正中 头 部 眉间(印堂)至后发际正中第 7 颈椎棘 突下(大椎)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胸骨上窝 ( 天突 ) 至胸剑联合中点 ( 歧 骨) 胸 背 部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两乳头之间 腋窝顶点至第 11 肋游离端(章门) 8寸 5寸 8寸 直寸 直寸 横寸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 胸部直寸,一般以肋骨计算,每一 条肋骨为 1.6 寸) 腰 第一胸椎至骶尾联合 21 椎 直寸 数脊椎, 两肩胛骨下角相当于第七胸 9寸 9寸 9寸 横寸 横寸 直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经穴的纵向距离 18 寸 直寸 折量寸 12 寸 3寸 3寸 度量法 直寸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 的纵向距离 说明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合谷
曲池
肩髃
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疬
直刺或向下斜刺 0.8~ 1.5 寸
迎香
鼻塞、鼻衄、口、面痒、胆道 蛔虫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斜刺或平刺 0.3~0.5 寸
(三)足阳明胃经
本经起于眼球与眶下缘之间的承泣穴,直下挟口角,绕
面颊,经耳前至额角头维穴;另一线由面颊下颈,循胸正中线旁开 4 寸,腹正中 线旁开 2 寸,经下肢外侧前缘,沿足背,止于第二趾外侧端的厉兑穴,左右各 45 穴(图 15—2—3) 。 1.主治要点 (1)脏腑病症: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口渴、肠鸣腹胀等症。 (2)经脉病症:头痛、目赤肿痛、口眼斜、鼻衄、齿痛、咽喉肿痛及循 行肢体部位痿痹等症。 (图 15—2—3 足阳明胃经体表循行示意图及常用腧穴) 2.常用腧穴定位、主治与操作(表 15-2-3) : 表 15-2-3
穴名 定位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 眼眶与眼球之间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定位、主治与操作
主治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口眼 斜 操作 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 紧靠眶缘缓慢直刺 0.5~ 1 寸,不宜提插,以防损 伤血管引起血肿
承泣
地仓 颊车
口角旁 0.4 寸 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凹 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 的最高点处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 上 0.5 寸,头正中线旁 开 4.5 寸 脐旁 2 寸 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 凹陷中 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 嵴外一横指处 外踝高点上 8 寸,胫骨 前嵴外二横指处 第二趾外侧指甲角旁 0.1 寸
孔最
列缺
侧掌,桡骨茎突上方,腕 横纹上 1.5 寸。 前臂内侧, 气喘、 咽喉肿痛、 牙痛、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 咳嗽、 向上斜刺 0.3—0.8 寸, 纹上 7 寸。简便取穴:两 偏头痛、颈项痛、口眼斜、 可灸 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 半身不遂 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 尽处是穴 掌后横纹上,桡动脉桡侧 凹陷处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 0.1 寸处 咳嗽, 气喘, 咳血, 咽喉肿痛, 避开动脉,直刺 0.3~ 胸痹,无脉症,手腕疼痛 0.5 寸 咽喉肿痛、 咳嗽、 鼻衄、 发热、 浅刺 0.1 寸或点刺出血 昏迷、癫狂
(图 15—2—2 手阳明大肠经体表循行示意图及常用腧穴) 2.常用腧穴定位、主治与操作(表 15-2-2) : 表 15-2-2
穴名 商阳 定位 食指桡侧端,距指甲角 0.1 寸 手背一、二掌骨之间, 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 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 的中点 肩峰端下缘,三角肌上 部中央。肩平举时,肩 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 的凹陷中 鼻翼外缘中点, 旁开 0.5 寸,当鼻唇沟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