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首先是中医按摩,它是中医护理的基础技术之一、中医按摩通过手法的推、拿、揉、按、捏等手段,刺激人体穴位、经络、肌肉等,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常用的中医按摩手法有推拿、按摩、拨痹、扣痛和抠耳朵等。

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的排毒,减轻疲劳,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等。

接下来是针灸,它是中医护理的特殊技术之一、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具来调节人体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

根据疾病的不同,中医护理人员会运用不同的针灸方法,如经络穴位针刺、耳针、手针、灸、拔罐等。

此外,中药熏洗也是中医护理常见的操作技术之一、中药熏洗是将中药煎剂进行熏蒸,使药物成分通过皮肤渗透或呼吸道吸收,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药熏洗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通经脉,散寒祛湿,治疗一些皮肤病、风湿病等。

中医护理人员通常将中药熏洗应用于特定的部位或穴位,如足三里、风池、关元等。

除了以上介绍的常见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外,中医护理还包括中药熏蒸、中医贴敷、中药煎服等。

中药熏蒸是指将中药煎剂蒸发后熏蒸患者,起到清热解毒、散寒祛湿、祛除恶臭等作用。

中医贴敷是将中药煎剂或粉末敷于患者的相应部位,起到调理气血、祛湿热、止痛等作用。

中药煎服则是将中药材加水煎煮后饮用,以起到治疗或调理的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技巧,包括按摩、针灸、中药熏洗、中药熏蒸、中医贴敷以及中药煎服等。

这些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刺激人体穴位、经络,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医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中医护理作为一门重要的技术,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促进康复。

为了保证中医护理的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了本文档,旨在规范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操作步骤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 准备工作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环境准备:确保操作场所清洁、安全,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注意消毒操作区域和操作工具。

2.材料准备:根据具体操作需要,准备所需药材、器具等。

3.个人防护: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帽子等。

2.2 操作步骤根据具体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清洁患者皮肤:根据需要,使用温水和适当的清洁剂清洗患者的皮肤。

2.操作准备:将需要使用的药材、器具等准备好,确保其干净、整齐。

3.操作步骤:根据具体操作内容,执行相应的操作步骤,如按摩、刮痧、拔罐等。

4.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要轻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操作力度和频率;–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操作方法;–若发现异常情况,如患者不适或出现过敏反应等,应立即停止操作;–操作后应及时清理操作区域和器具,做好消毒工作。

5.操作结束:操作完成后,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感受,记录相关信息。

3. 注意事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1.操作者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操作准确、安全。

2.患者应提供必要的病历和健康信息,供操作者参考。

3.对于具有特殊病情或身体状况的患者,应谨慎选择适合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操作。

4.操作者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5.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操作过程合法、道德。

4.本文档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说明,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遵循本规程能够提高中医护理技术的质量和安全性,促进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项目
1、穴位贴敷:根据不同疾病,选用相应的穴位贴敷,如膻中穴、涌泉穴、足三里穴等,能够起到舒筋活络、散寒止痛、祛湿排毒等作用。

操作时,先擦拭穴位,再在穴位周围敷上药膏、热敷贴或艾叶等,定时更换。

2、拔罐:将空杯子放置在特定穴位上,借助气压的力量使皮肤和肌肉组织被吸入杯中,再用推拿或按摩等手法,以达到解毒、祛痰、活血、行气等功效。

3、刮痧:用刮痧板或以手指代替,按照穴位、经络的走向,以相应的手法刮动,解除疲劳、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等。

4、按摩:可以通过手法推、拿、捏、揉、挤等,在患者的穴位、经络上施加力量,以调节身体机能、改善血气循环、调整脏腑功能等。

5、艾灸:先将艾叶烧烤热,然后放在患者身体的特定穴位上,定时更换。

通过热刺激,调节脏腑气血、温煦筋骨、祛除湿气等。

6、针灸:在定位准确、穴位清楚的前提下,将针灸针插入特定穴位适当的深度和方向,以达到调整气血、解除疼痛、美容养生等目的。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中医护理基本操作技术规程完整
一、概述
中医护理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治疗方式,操作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掌握其中的基本操作技术规程非常重要。

二、操作技术规程
以下是中医护理的基本操作技术规程:
1. 按摩手法:包括推、揉、捏、按、拍、抖、点、搓等手法,按照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手法进行按摩。

2. 刮痧:使用瓷勺、牛角刮痧板等工具,刮痧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

3. 拔罐:将玻璃杯或者其他材质杯倒置于皮肤表面,通过加热或者吸气等方法在杯内形成负压,起到通经活络、化瘀祛湿、散寒止痛等作用。

4. 灸法:使用艾绒或者其他材料,燃烧放烟熏制或者直接烧灼皮肤,起到温通经脉、化湿、祛寒、疏通腧穴等作用。

5. 针灸:采用麻衣针等细针刺入穴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注意事项
1. 操作前洗手并消毒,确保操作环境卫生。

2. 针灸、拔罐、灸法操作前必须进行充分的望、闻、问、切四诊作为判断的依据。

3. 操作时力度要适宜,不能过度用力。

4. 操作前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询问患者的医疗史。

四、总结
中医护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需要操作者具备
专业技能并严格按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操作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卫生环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操作技术规程,确保患者安全,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总则1.为了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确保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服务,制定本规程。

2.本规程适用于中医医院内各个科室的护理操作人员,包括护士、护理员等。

3.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获得相关证书。

二、操作规程1.患者接触1.1护理操作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应主动介绍自己的姓名、职位,并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流。

1.2护理操作人员要注意仪容仪表,保持清洁衣着,佩戴相应的工作证。

1.3护理操作人员的手部必须保持清洁,需进行常规的手部消毒。

2.患者体格检查2.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患者体格检查时,应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遵守医疗保密法规定,确保患者个人信息的保密。

2.2护理操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记录相应的体征数据,并及时报告医生。

3.输液操作3.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输液操作前,需确认患者的输液医嘱,核对患者的身份和输液液体。

3.2护理操作人员在输液操作过程中,需按照常规操作程序进行,如消毒针头、挂瓶等,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3.3输液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输液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4.注射操作4.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需核对患者的身份和注射药物,如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4.2护理操作人员需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如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针头深度和注射速度。

4.3注射操作完成后,护理操作人员需及时记录注射药物的剂量和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

5.中医疗法操作5.1护理操作人员在进行中医疗法操作前,需获得相应的中医学或中医护理技术培训证书。

5.2护理操作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当的中医疗法操作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煎服等。

5.3中医疗法操作过程中,护理操作人员需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终止操作,并报告医生。

三、安全措施1.操作前,护理操作人员需了解操作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做好相应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一艾条炙【目的】:预防或治疗某些痹症,如头痛、心悸,温通经脉,消瘀散结,升阳举陷,回阳固悦,预防保健。

【作用原理】:用艾绒制成的艾条烧灼或熏烤体表穴位或患部,通过激发经气,加强气血运行,从而使痹阻、壅滞的经络疏通,达到预防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风湿病、外伤、瘀血、痛经、颈肩腰腿痛【禁忌症】:孕妇的小腹,腰骶部等。

【注意事项】: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根据病情及部位采取适当的方法2、施灸程序一般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部后灸四肢3、根据施灸目的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艾条4、施灸处一般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后用力摩擦,若灸处出现小水泡让其自行吸收5、施灸时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及损及衣物6、对于过激、过饱、过劳、醉酒、情绪激动者不宜立即施灸【用物准备】:治疗盘、无茵纱布缸、艾条、打火机、弯盘、灭火小口瓶、酒精灯、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步骤】1、着装整齐。

2、转抄医嘱并核对。

3、携治疗单到病房核对床号、床尾卡并解释如×床×××小组你好!我是今天的当班护士×××,因为最近外感风寒,引起了胃部不适现在遵医嘱给你进行一个艾条炙,这样可以祛风散寒,缓解胃部不适的效果,请问你需要解大、大小便吗?今天艾条炙的部位在内关穴,在手上,请将手伸出来(检查局部皮肤:完好无破损)你先休息一下,我去准备用物,马上过来。

4、回治疗室,六步洗手法洗手,带口罩。

5、准备用物并检查:无菌纱布缸、95%酒精灯、灭火小口瓶、弯盘、打火机、艾条(治疗单、笔)推治疗车至病房。

6、对床尾卡:例如:×床的×××小姐你好,请问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好的我现在给你艾条炙,请你配合,请将手伸出来(定位:腕横纹线上三指,两肌腱中点,按压穴位)×××小姐会有像麻的感觉吗?“有”。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八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一、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中医八项护理技术中最常见的一种技术。

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穴位,调动气血运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应练习基本的按摩技法,熟悉穴位的位置和刺激方法。

2.手法要轻柔、细腻,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疼痛感为宜。

3.穴位按摩时要维持手部温暖,避免出现手冷的情况,同时要注意穴位的清洁卫生。

二、拔火罐拔火罐是通过在皮肤上制造负压,促进气血运行,排除病邪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熟悉拔火罐的方法和手法,避免对皮肤造成创伤或过度疼痛。

2.要注意罐内气压的调节,保持适当的吸附力,避免罐与皮肤脱落或过度吸附对皮肤造成伤害。

3.拔火罐后,要对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红肿。

三、耳穴贴压耳穴贴压是通过贴合特定的耳穴位,刺激脑神经,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耳穴位置和压迫力度,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耳穴进行贴压。

2.要用手指轻轻按压耳穴,力度适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耳部不适。

3.注意耳穴的清洁和消毒,避免感染的发生。

四、刮痧刮痧是通过特殊的刮痧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擦产生红肿和淤血,促进身体气血运行的一种方法。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使用带有平滑表面的特殊刮痧工具,避免对皮肤造成伤害和刺激。

2.刮痧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刮伤皮肤,同时要掌握刮痧的速度和频率。

3.刮痧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刺激。

五、火针火针是通过在穴位上点燃艾条,烧灼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火针的操作方法和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烧伤。

2.点燃后的火针要及时放置在穴位上,避免烧灼时间过长或火针烧断。

3.火针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消毒和护理,防止感染和烧伤。

六、艾灸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热气温热皮肤,刺激穴位达到调整人体功能的目的。

操作要点如下:1.操作者要掌握艾灸的操作方法和艾条的燃烧的适度,避免对皮肤造成过度烫伤。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评估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评估,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的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准备工作
在进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用品、为患者做好安全和舒适的准备等。

三、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具体步骤
1. 中医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按摩操作,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促进身体循环。

2. 中药熏蒸: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熏蒸,有利于祛湿、通络、活血、驱寒等作用。

3. 针灸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灸操作,有助于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疼痛等。

4. 艾灸操作: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艾灸操作,有助于温通经络、祛寒散寒、舒筋活络等。

四、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1.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整洁,避免细菌感染。

2.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3. 在操作过程中,要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操作节奏和力度。

4. 操作结束后,要对器械进行清洁和消毒,做好后续的资料记录和患者交流工作。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是中医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程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患者得到安全、高效的护理服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疗护理技术技术操作规程一、艾条灸 (2)艾条灸操作流程图 (5)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 (5)隔物灸技术 (7)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 (10)二、拔罐法 (11)拔火罐疗法操作流程图 (15)拔火罐法操作评分标准 (16)三、耳穴贴压技术 (17)耳穴贴压技术操作流程图 (19)耳穴贴压操作评分标准 (20)四、穴位贴敷疗法 (21)穴位贴敷法操作流程图 (23)穴位贴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24)五、穴位按摩疗法 (25)穴位按摩法操作评分标准 (28)六、中药热奄包(热熨)法 (29)中药热奄包(热熨)操作流程图 (32)中药热奄包(热熨)法操作评分标准 (33)七、中药湿敷法 (34)中药湿敷操作流程图 (36)中药湿敷法操作评分标准 (37)八、中药涂药法 (38)中药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40)中药涂药法操作评分标准 (41)九、中药熏洗法 (42)中药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44)熏洗法操作评分标准 (45)十、中药塌渍疗法 (46)中药溻渍操作流程图 (48)中药塌渍疗法操作评分标准 (49)十一、红外线照射治疗 (50)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流程图 (53)红外线照射治疗操作评分标准 (54)十二、中药保留灌肠法 (55)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流程图 (58)保留灌肠操作评分标准 (59)一、艾条灸用纯净的艾绒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熏烤,达到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操作方法。

一、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况。

3、对疼痛、艾灸气味的耐受、接受程度。

4、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5、心理状况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型疾病及寒湿所致的疼痛,如胃脘痛、腰背酸痛、四肢凉痛、月经寒痛等;中气不足所致的急性腹痛、吐泻、四肢不温等症状。

三、禁忌症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3、空腹或餐后一小时左右不宜施灸。

四、告知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烫伤等情况。

2、艾绒点然后可出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水疱。

5、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五、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巾、艾条、打火机、弯盘一套(内有无菌纱布)、小口瓶、酒精灯、棉签、必要时备浴巾、手消、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指压切迹;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距离2-3厘米,时间10-15分钟。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止烧伤。

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15-20分钟,酌情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 常用施灸方法:(1)温和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约2~3cm,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约2~3cm,一上一下进行施灸,如此反复,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回旋灸: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2cm处,反复旋转移动范围约3cm,每处灸10~15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3.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空腹或餐后一小时左右不宜施灸4.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6.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7.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8.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9.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10.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1.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2.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13.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艾条灸法操作评分标准科室:姓名:考核时间:监考人注:1.艾条灸常用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三种。

2.若有艾条火脱落烧伤皮肤、烧坏衣被均为不合格。

隔物灸技术隔物灸也称间接灸、间隔灸,是利用药物等材料将艾柱和穴位皮肤间隔开,借间隔物的药力和艾柱的特性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治疗虚寒性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属于艾灸技术范畴。

一、适用范围1.隔姜灸:适用于缓解因寒凉所致的呕吐、腹泻、腹痛、肢体麻木酸痛、痿软无力等症状。

2.隔蒜灸:适用于缓解急性化脓性疾病所致肌肤浅表部位的红、肿、热、痛,如:疖、痈等症状。

3.隔盐灸:适用于缓解急性虚寒性腹痛、腰酸、吐泻、小便不利等症状。

4.隔附子饼灸:适用于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所致的腰膝冷痛、指端麻木、下腹疼痛及疮疡久溃不敛等症状。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及是否妊娠。

3.有无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哮喘病史或艾绒过敏史。

4.对热、气味的耐受程度。

5.施灸部位皮肤情况。

三、告知1.施灸过程中出现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心慌出汗等不适现象,及时告知护士。

2.施灸后如出现轻微咽喉干燥、大便秘结、失眠等现象,无需特殊处理。

3.个别患者艾灸后局部皮肤可能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遵医嘱处理。

4.灸后注意保暖,饮食宜清淡。

四、物品准备艾炷、治疗盘、间隔物、打火机、镊子、弯盘(广口瓶)、纱布、必要时准备浴巾、屏风。

五、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评估患者,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遵照医嘱确定施灸部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在施灸部位放置间隔物点燃艾炷,进行施灸。

6.常用施灸方法:(1)隔姜灸;将直径约2~3cm,厚约0.2~0.3cm的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放在施灸的部位,将艾柱放置在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10壮。

(2)隔蒜灸:用厚度约0.2~0.3cm的蒜片,在其上用针点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蒜片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3)隔盐灸:用于神阙穴灸,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肚脐,上放艾柱,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3~9壮。

(4)隔附子饼灸:用底面直径约2cm、厚度约0.2~0.5cm的附子饼,用针刺小孔若干,将艾柱放置在药饼上,从顶端点燃艾柱,待燃尽时接续一个艾柱,一般灸5~7壮。

7.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8.观察皮肤情况,如有艾灰,用纱布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取舒适卧位。

9.开窗通风,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六、注意事项1.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2.一般情况下,施灸顺序自上而下,先头身,后四肢。

3.防止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

4.注意皮肤情况,对糖尿病、肢体感觉障碍的患者,需谨慎控制施灸强度,防止烧伤。

5.施灸后,局部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自行吸收。

如水泡较大,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液,并以无菌纱布覆盖。

隔物灸技术操作流程图二、拔罐法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使局部皮肤充血或瘀血,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适应范围适应于头痛、腰背痛、颈肩痛、失眠及风寒型感冒所致咳嗽等症状;疮疡、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二、评估1.病室环境及温度。

2.主要症状、既往史、凝血机制、是否妊娠或月经期。

3.患者体质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

5.对拔罐操作的接受程度。

三、告知1.拔罐的作用、操作方法,留罐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

应考虑个体差异,儿童酌情递减。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吸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出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紫红色瘀斑,此为正常表现,数日方可消除。

治疗当中如果出现不适,及时通知护士。

3.拔罐过程中如出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护士会做相应处理。

4.拔罐后可饮一杯温开水,夏季拔罐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

四、禁忌症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五、物品准备治疗盘、罐数个(包括玻璃罐、陶罐、竹罐、抽气罐等)、润滑剂、止血钳、95%乙醇棉球、打火机、广口瓶、清洁纱布或自备毛巾,必要时备屏风、毛毯。

六、基本操作方法1.核对医嘱,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的大小及数量,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缺损裂痕。

排空二便,做好解释。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协助患者取合理、舒适体位。

4.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护隐私及保暖。

5.以玻璃罐为例:使用闪火法、投火法或贴棉法将罐体吸附在选定部位上。

6.观察罐体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询问有无不适感。

7.起罐时,左手轻按罐具,向左倾斜,右手食指或拇指按住罐口右侧皮肤,使罐口与皮肤之间形成空隙,空气进入罐内,顺势将罐取下。

不可硬行上提或旋转提拔。

8.操作完毕,协助患者整理衣着,安置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9.常用拔罐手法:(1)闪罐:以闪火法或抽气法使罐吸附于皮肤后,立即拔起,反复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发热的拔罐方法,以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

适用于感冒、皮肤麻木、面部病症、中风后遗症或虚弱病症。

(2)走罐:又称推罐,先在罐口或吸拔部位上涂一层润滑剂,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再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罐体,前后推拉,或做环形旋转运动,如此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深红或起痧点为止。

适用于急性热病或深部组织气血瘀滞之疼痛、外感风寒、神经痛、风湿痹痛及较大范围疼痛等。

(3)留罐:又称坐罐,即火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10~15分钟。

适用于临床大部分病症。

其他拔罐方法(1)煮罐法:一般使用竹罐,将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药液中,煮沸1~2分钟,用镊子夹住罐底,提出后用毛巾吸去表面水分,趁热按在皮肤上半分钟左右,令其吸牢。

(2)抽气罐法:用抽气罐置于选定部位上,抽出空气,使其产生负压而吸于体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