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粹清代民国时期书画鉴赏
清代行书书法作品欣赏

清代行书书法作品欣赏清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行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在清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清代行书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清代行书书法作品的特点之一是字体工整、结构严谨。
清代行书书法家注重笔画的精细和布局的合理,每一笔每一画都经过精心的构思和反复的推敲。
他们追求字体的规整和整齐,注重字形的工整和结构的严谨。
这种工整的字体给人以一种庄重、稳重的感觉,展现了书法家的严谨态度和精湛技艺。
清代行书书法作品的特点之二是笔势豪放、气势磅礴。
清代行书书法家在追求字体工整的同时,也注重笔势的豪放和气势的磅礴。
他们运用大胆的笔触和有力的力度,使字体充满了力量和张力。
这种豪放的笔势和磅礴的气势给人以一种激情澎湃的感觉,展现了书法家的个性和创造力。
清代行书书法作品的特点之三是墨色浓郁、纸张质朴。
清代行书书法家注重墨色的浓郁和纸张的质朴。
他们运用浓墨重彩,使字体的墨色饱满丰润,给人以一种深沉、厚重的感觉。
同时,他们选择质朴的纸张,使字体与纸张相得益彰,展现了书法家对材料的精心选择和运用。
清代行书书法作品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经典的古文诗词,也有当时的政治宣传和社会风俗。
清代行书书法家通过书法作品,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将文字与意境相结合,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清代行书书法作品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当时,而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行书书法家的创作和理论对后来的书法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们的作品不仅成为了后人学习的范本,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
清代行书书法作品的欣赏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赏析,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欣赏清代行书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清代文人的情怀和才情,了解到清代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面貌。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艺术的营养和启发,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总之,清代行书书法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欣赏的对象。
清朝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清朝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至1911年共268年。
它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如大书法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大画家郎世宁的《清明上河图》等。
在此,我们就来一探清朝的书法和绘画艺术。
清朝的书法艺术是在先秦时期、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清朝初期,随着文人墨客的兴起,书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清光绪年间,八大家为民间书法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吴湖帆、朱屺瞻、陈半丁、林风眠。
八大家以民间书法为基础,吸收了古代书法的精华,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书法风格。
张大千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书法大师,擅长行书和草书。
他的行草气势磅礴,丰满而有力,尤其是“楼阁亭台”等作品,堪称绝世杰作。
齐白石是一位兼具书画的全才,他的行书虽不如张大千般铁骨铮铮,但勾勒出的字体五彩缤纷、千姿百态,宛如拟人的动物,美妙而有神韵。
黄宾虹的书法明快豁达,筆势瓢气撼人,力透纸背,一笔一划都充满了稳健自信和自然美感。
这些书法大师的书法风格都各具特色,不仅突破了古代书法的传统桎梏,还填补了传统民间书法与现代书法的空白,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的绘画艺术也颇具特色。
清朝时期,画坛上最为著名的绘画流派是“八大山人”和“四王”。
其中,“八大山人”是由八位汉族画家于18世纪中叶组成的,他们都是稀有的官家后代或附庸。
而“四王”则是清朝末年的画家,由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组成。
这些画家的绘画风格虽各不相同,但都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画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珍贵遗产。
“八大山人”善于以文人的风度和个性化的笔墨表达自我,尤以笔墨激越、情感强烈、超脱世俗之感最为突出。
而“四王”则更注重形式和色彩的表现,他们的画作往往色彩缤纷、充满浓烈的生命力,形式感强烈,吸收了不少西方绘画的技巧。
总之,清朝的书法和绘画艺术在其时间背景下,是具有世界文化价值和地位的。
清代花鸟名家居巢、居廉作品赏析

清代花鸟名家居巢、居廉作品赏析居巢、居廉是19世纪中后期⼴东画坛的两位重要画家,以撞⽔、撞粉法绘花鸟草⾍著称,⾃成“居派”。
20世纪初,居派的绘画风格更成为了当时岭南的主流画风。
岭南画派创始⼈之⾼剑⽗、陈树⼈均是居⽒学⽣。
居巢(1811—1865),字梅⽣。
原籍为江苏扬州宝应县,先世来粤做官,落籍番禺河南隔⼭乡(今在⼴州市海珠区)。
居巢在技法上主要延续明清两代逐渐发展起来的⼯写结合的新画风,并进⼀步发展了恽派的没⾻法。
恽⽒的没⾻法特别注重⽔的运⽤,以湿笔为主,⾊中⽤⽔,⽔中⽤⾊,使⾊与⽔浑然⼀体;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染,点染同⽤。
在此基础上居巢创撞⽔、撞粉法。
撞⽔法即画花叶时,在⼲未⼲之际,注⼊少许的⽔,花叶的边沿带有轻微的轮廓线,⾊、墨有丰富的浓淡变化,有阴阳向背;⽽撞粉法则先施薄粉,再注⽔少许,将纸稍倾斜,粉⾊⼀边厚,⼀边薄,产⽣富实感的凹凸效果。
居巢在拿捏⽤⽔、⽤⾊、⽤粉分⼨总恰到好处,妙在有意⽆意间,似⾮刻意经营。
这种技法创造出的鲜润透明的效果,特别适合于表现岭南明丽阳光下,带着清晨露⽔,映着斑驳光影下的花果鱼⾍,使笔下物象具有光感、质感和空间感。
居巢具有较⾼的⽂化修养,他的作品富有诗般意境,诗情与画意在其⾼超的写实技艺下到达了和谐统⼀,亦由此传递出⼀份⽂⼈宁静、雅致、闲适的⽣活状态和⼼境。
居巢的作品在当时就获得很⾼的评价,“尺幅兼⾦,⼈争购之”,⼈们将他与另⼀著名画家黎简相提并论,惜其早逝,其影响⼒却通过从弟居廉持续影响岭南画坛半个多世纪。
居廉(1828—1904)是居巢从弟,字古泉、⼠刚,号隔⼭⽼⼈。
居巢长居廉⼗七岁。
居廉在技法上并未青出于蓝,但胜在题材上能突破传统所限,丰富多样,种类涉及花卉、蔬果、⽵⽊、昆⾍、禽鸟、家畜、⽔族等,当中很多都是过往的画家从来没画过的,诸如⽉饼、⾓⿉、⽕腿、腊鸭、江瑶柱、粽⼦、猪⾁等常见⽽不经意的东西均能⼊画,眼之所到,笔便能到,⽆物不写,⽆奇不写,皆涉笔成趣。
清代早期四王之一王鉴二十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

清代早期四王之一王鉴二十六幅精品绘画作品赏析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朝初期。
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兴盛,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
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居画坛正统地位。
活动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我们这里一起分享清朝早期四王之一大画家王鉴精品绘画作品。
王鉴(1598年~1677年),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江南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四王”之一。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出生,崇祯六年(1633年)举人。
后任廉州府知府,世称“王廉州”。
工画,早年由董其昌亲自传授,董其昌向王鉴表示“学画唯多仿古人”,“时从董宗伯、王奉常游,得见宋元诸名公墨迹”,与同族王时敏齐名,王时敏曾题王鉴画云:“廉州画出入宋元,士气作家俱备,一时鲜有敌手”。
吴伟业将王时敏与董其昌、王鉴、李流芳、杨文骢、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和邵弥合称为“画中九友”,并作《画中九友歌》。
康熙十六年(1677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王鉴代表作有《长松仙馆图》《仿巨然山水》秋山图》《仿黄子久山水》《梦境图》《夏日山居图》《仿吴镇溪亭山色图》《青绿山水图》《仿宋元山水册》《四家灵气图》《九峰读书图》《溪亭山色图》《山水图》《仿黄公望烟浮远岫图》《溪山深秀图》《仿叔明长松仙馆图》《仿大痴山水图》《仿梅道人溪亭山色图》《仿倪云林溪亭山色图》《花溪渔隐图扇页》《关山秋霁图》《远山岗峦图》《岭上白云图》《富春山居图》《仿梅道人山水图》《仿范宽山水图》等。
清代人物画赏析

清代人物画赏析清代的人物画在绘画发展史的整体颓势下,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到晚清则因“海派” 人物画的加人,使人物画的整体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同时在人物画发展史上也出现了历史的反弹。
清代的人物画画家主要为两大阵营。
一方面是供奉内廷的宫廷画家,他们或画肖像,或图功绩,乾隆时期曾多次诏画功臣像,规模之大、要求之严,也是历史上少有。
这些由皇室组织的大型创作,分别记录了清初重大的历史事件,而参与创作的画家在当时都深具影响。
清代人物画的另一方面是宫廷之外的画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上官周、黄慎、罗聘、丁以诚、改琦、苏六朋、苏长春、费丹旭等。
清末的“海上四任”在中国人物画的低潮时期,将人物画推向了一个高峰,在人物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奚官放马图奚官放马图清张穆绢本设色纵110.5 X横57.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张穆,生干1607年,卒年不详,明末清初画家,广东东莞人,擅画马、山水、兰竹。
此图绘一人一马相伴而行,背景大片空白。
马的姿态颀长、健壮,浑圆身躯表明它刚饱餐完毕,奚官神情怡然。
画面意境广阔空远,清秀隽永。
线描劲细,渲染浓淡相宜。
进酒图进酒图清周璕绢本设色纵147.4 X横47厘米中国美术馆藏周鲟(1649-1729),上元(今南京)人,擅画人物,花卉、龙马。
此图中画一妇人提壶作进酒状,低首缓步,神色凝重,眉目清秀。
面部线条纤细,渲染微妙。
踏雪寻梅图踏雪寻梅图清肃晨纸本淡设色纵123 X横58.5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肃晨(1656-?),江苏扬州人,工诗,擅画山水、人物。
师法唐、宋人的笔法,功力极深。
此图是画家的传世作品,也是一幅耐人寻味的佳作,不落“踏雪寻梅”的俗套。
洛神图洛神图清肃晨扇面纸本设色纵18.8 X横53.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以细笔淡墨勾画暈染出烟波浩渺的水面,画面中间洛神风姿飘摇,凌波而行。
人物几乎全以白描手法写出,只略以艳色点染,显其冰姿雪肌之容。
画中线条流畅宛转,得铁线描之神韵。
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八大山人朱耷三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八大山人朱宜三十三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2021-12-1007:30•听月工作室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__题记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
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
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
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
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
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宛,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祭竹、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r雄浑渊懿的书风。
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卜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
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田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
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莹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桂i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埔。
13清朝中期蒋廷锡二十幅精品花鸟绘画作品赏析

清朝中期蒋廷锡二十幅精品花鸟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中国清代绘画,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
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
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
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清代绘画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迁相联系,亦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清代中期,清代康熙末至乾隆、嘉庆年间,随着政权的逐步巩固,社会日趋安定,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绘画领域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宫廷绘画”可谓名家辈出,人物画家如郎世宁、冷枚、丁观鹏;山水画家如袁江、袁耀;花鸟画家如蒋廷锡、邹一桂,等等。
这些画家的出现,都为清代中期宫的廷绘画增添了不少色彩。
然而“扬州八怪”也诞生于同一时期,且在画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我们一起分享蒋廷锡精品绘画作品。
蒋廷锡(1669—1732),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江苏常熟人,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官员、画家。
清初恽寿平在花鸟画坛起衰之后,蒋廷锡学其没骨画技,变其纤丽之风,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
传世画作有《海棠牵牛图》、《塞外花卉图》、《梅竹图》、《芙蓉鹭鸶图》、《兰石图》、《萱花图》、《梅雀图康熙帝书雪梅诗折扇》、《梅竹图康熙帝临米芾书折扇》、《柳蝉图》、《长春富贵图》、《富贵寿考图》、《大吉图》、《赐莲图》、《兰竹图》、《御园瑞蔬图》、《行书五言》、《长寿富贵图卷》、《蜀葵萱花图》、《花鸟》、《四瑞庆登图》等。
馆藏明清山水画赏析

馆藏明清山水画赏析张媛媛【期刊名称】《《艺术家》》【年(卷),期】2017(000)009【总页数】2页(P16-17)【关键词】明清山水画; 洒金笺本山水图册; 纸本墨笔山水图册【作者】张媛媛【作者单位】[1]青岛科技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12中国的山水画有着厚重的文化沉淀,画家们通过种种手法表现,向后人传递着情感、意境与气韵。
明清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较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画风迭变,画派繁兴,画家们既吸纳了前人的笔墨技法,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本文所提的四位明清画家分别是奠定“南北宗论”的董其昌、董氏的好友赵左、“海阳四家”之一的查士标以及“清六家”之一的王原祁。
一、明董其昌洒金笺本山水图册该洒金笺本山水图册(见图1)纵48厘米,宽68厘米(×7)。
图1 明董其昌洒金笺本山水图册本册共七页,每页多临古人笔意写自己胸中的江南秀美风光。
所绘江南山水丘壑,或以倪瓒笔意写出古媚静谧之意,或以米家山水的横点皴表现云雨微茫之趣。
坡石上丛树、树干以湿笔略勾,叶以浓淡的润笔横点,渲染出江南秀润风光。
董其昌的此册山水画图绘峰峦重叠,林木葱郁,屋舍点缀其间。
构图紧密,兼用平远与深远法,讲究开合起伏。
干笔、湿墨并用,青绿、浅降结合,多种画法融合。
格调清秀精致,高逸淡雅。
画家运笔疏淡,用墨细润,具秀逸清幽之气韵。
董其昌作画追求写意,使磅礴如虹的山水更富浪漫色彩,他亦擅长书法、诗文,常绘后题以诗文。
因此,他的作品诗、书、画相映成趣,极具特色,是文人画追求意境的典范。
二、明赵左纸本墨笔山水图册明赵左纸本墨笔山水图册(见图2)纵40厘米,横53.5厘米(×24)。
图2 明赵左纸本墨笔山水图册此十二页山水,乃赵左平时习作,画不落款,只盖“文度”“赵左”等小章。
对开则是董其昌的题诗、观语。
所画山水多江南风景,风格近似倪黄,清润飘逸。
他创作的墨笔山水图册,景物大多较为繁复,画烟岚云雾流动于层峦叠嶂、坡谷幽溪涧,并以斜径、溪桥、房屋、树木,掩映穿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重岩暮霭图》,图中峻岩怪 石突兀而立,山中泉水飞注入 溪,杂树挺立浓郁,水阁依山 临水,其中一高士展卷沉思, 神态超然。
• 《映花书屋图》清 方薰 体 现了方薰的典型绘画风格,笔意 秀挺,设色简淡,画中花草娟洁 明净,绰有余妍,稍却雄古之趣, 觉单薄而无精彩。
• 《岩居秋爽图》清 奚冈虽不是极力追 求形似,笔妙墨也妙,达到了一种山水画 的传播有限公司
• 张大千山水画《黄山九龙 瀑》飞流直下三千尺,线 条极细,立体感很强。山 上的小亭子向下看的感觉 就是险,脚底发软,一个 看画的局外人都能够感觉 到。
•
张大千的《爱痕湖》画面前景为青翠的山峦,后景则一泓湖水,掩映其间;湖的后岸,又有淡墨、 淡彩勾勒的屋舍。作品采用的手法,为张大千开一代画风的“泼彩”:抽象的墨与彩“泼”出的 山,如海浪般汹涌于画面;清晰、谨饬的房舍,则静处于“波涛”间。构思的宏阔,与细节的清 晰,有机地融为一体。
• 《盘车图》清 李寅 画大幅雪景,笔法工 整,风格古朴
• 《山水图》清 唐岱其绢本 中幅,丘壑位置,神似王原祁, 但画风稍嫌骨格软甜,只是 摹其形,尚未得其神韵,此画 构图严谨,气势雄劲。
• 《晴峦春霭图》山水用笔沉着,布置 沉稳,从宋人中吸取最多
• 《山水册》清 潘恭 寿 此册山水是依据 唐人诗意补图,每 图左上方均有王文 治所录唐人原诗。 其画面既紧扣原诗 主题,又绝不囿于 字面而亦步亦趋, 是在对诗文充分理 解后所作的进一步 艺术发挥,因此构 成了别具特色的艺 术佳品。
• 书画诗翰合册 清 黄易
• 《春流出峡图》清 张崟 画 面以俯瞰角度绘巴山蜀水的青 绿风景,中间杂生红、黄等色 调的花木,色调比较浓重,衬 得山间溪流更加清澈
• 丰子恺《登高》
• 此图子恺先生以其十分简约之笔作山 水远岫,峰峦叠翠,映与夕阳投照, 隐约暖意融融,近处山石林立,幽径 上达平台,筑屋临崖,极目远望,无 限怅然。
艺粹清朝—民国书画鉴赏
上海艺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西岩松雪图》 弘仁 画大山兀 立,山石如刀削般险峻而清朗, 岩石上的偃松则冷竣静寂,整幅 作品,布局精密,结构严谨,而 无板滞之感,得风神懒散、气韵 荒寒的奇致。
《临水双松图》中,弘 仁极少用粗笔浓墨,也 少点染皴擦,不让作品 中出现丝毫的粗犷霸悍, 张扬外露的习气,全以 精细的松灵之笔徐徐写 出,于空灵中显充实, 静谧于寓深秀,结构出 一派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