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看法及意见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分析》一、课程背景近些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倡导“以德育为核心,素质为目标,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理念,以改变传统传授知识的课堂授课模式,在育人方面国家也在发挥着关键作用。

2011年,教育部正式发布新教材改革实施纲要,开始以新教材为依托,组织改革课程。

2012年,地理科湘教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启动,2017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及相关教材正式上市。

二、教材特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充分融合国家课程改革的思想,开发和修改标准提出了“以地理科学为基础,全面深入探究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推进地理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发挥了地理学习的功能和作用,使其修习的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具体来看,课程的实施要求学习者更宏观地把握全球变化的前沿科学思想,对地理政治经济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令学习者能将地理学的全局视角和全球经济系统的复杂性联系起来,初步掌握地理调查、空间分析和篇章分析等实践性技能,以及文献、参考书和地图等地理学普通工具的使用。

三、有待提高尽管《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推进教育课程表现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仍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值得提高。

首先,课程内容过分偏理论,单词学习较多,使学生更多的时间用在词汇学习上,而非实践问题的讨论上,所以可以增加实践性学习内容,增加学生对当前地理相关社会问题的实践性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内容的安排不够合理,课程中设置知识点过多,过于理论,缺乏实际操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学生对实际事物的认知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因此宜增加实践性学习内容,从而实现知行结合,拓展学生对地理的认知能力。

最后,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层次不够的缺陷,课程太过追求理论性,过于偏向理论,在实践操作方面太过于松散,无法真正展示地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不能完全发挥教学软件在授课上的重要作用。

总结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融合了国家课程改革的思想,是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工具。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高中地理新教材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探究

高中地理新教材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探究

高中地理新教材对比分析及教学建议探究江甜甜湘教版与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本文通过对两种教材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教材之间的差异,再从高中地理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湘教版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展开分析,包括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讨论、结合时事热点等方案,希望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支持。

前言:当前高中地理教材是依照《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编写的,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教材在内容上都强调了地理知识点的综合运用,但是在教材的细节上还存在诸多不同。

湘教版高中地理在教材的设定上进行了创新,有效满足了未来高中地理教学需求,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湘教版教材的特殊性,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1 湘教版与中图版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对比分析通过对两种教材的分析可发现,两种教材在内容上存在诸多差异,体现在案例数量、对政策文件的使用、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程度等几方面。

1.1 中图版教材的案例数量较多通过对两种教材的案例数量的统计结果可知,中图版教材的数量更多,以必修二为例,中图版教材中的案例数量达到了61个,而湘教版仅有46个,可见两者存在差异。

从案例内容来看,中图版地理教材主要强调了地理知识点的探索活动,并通过作业题栏目等加以应用与分析,并尽可能的呈现出知识点。

相比之下,湘教版的案例则是强调了对知识点的探究与阅读。

但从教材的知识点内容来看,湘教版高中地理课后的也具有和中图版教材相同的作业题栏目,强调了对学生知识点应用技能的探索,这一点两者是相同的。

1.2 中图版教材中更重视对政策文件的使用在对两种教材的案例内容做统计后,发现中图版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关注对相关政策文件的解读与使用。

例如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点中,中图版教材对我国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了详细阐述,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与措施。

而湘教版教材则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来叙事内容,与中图版相比,教材对政策文件的描述更加“温和”,学生通过解读文件就可以基本了解相关政策,并且湘教版教材在教学期间,教师也可以渗透国家的法律规定作为课堂知识点的补充。

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分析
地理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如综合分析、空间 思维等,解决地理问题。
创新能力
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出创新性观点和解 决方案。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人地关系观念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祖国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培养。
全球意识
学生能够关注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树立全球意 识。
教材特点与亮点
01
02
03
04
系统性
教材内容系统完整,各章节之 间逻辑严密,便于学生理解和
掌握。
时代性
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地理 学科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色

实用性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
可读性
文字流畅,图表丰富,版式活 泼,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阅
读习惯。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
教材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调查等,让学 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部分章节内容过于深入,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导致学生学习困难。这可能与教材编写 过程中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有关。
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尽管教材涵盖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但部分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 兴趣。这可能是因为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了与现实生活 的联系。
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
01
02
03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回顾相关知识,引导 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采用案例教学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I《地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

这些内容对整地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基本过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洋流的分布规律,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

》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

呼应初中地理“让我I《地理;“地理学是什么”告诉学生,的角度,“说理”从,们走进地理”,“地理学做什么”学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地理学怎么做”指导学生,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通过天体系统、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

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大气环境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过程。

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和水环境,影响。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分析,征。

差异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聚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通过地形条件、类活动的影响。

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

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物则突出地表过程》I《地理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剖析,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

湘教版地理《必修I》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湘教版地理《必修I》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6)一般地,在“阅读”的处理时,没有必要将其设计 成内容庞杂的教学活动
⑺处理“阅读”时,配上图像效果好 例 P49大气运动的方 向
等压线
水平气压 梯度力
风向
998 (hpa) 1000
1002 1004 1006
等压线
水平气压 梯度力
风向
水平地转 偏向力
998 (hpa) 1000 1002 1004
1006
一力作用:
两力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垂直, 自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高层大气风向)
等压线
水平气压 梯度力 摩擦力
风向
水平地转 偏向力
三力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近地面风向)
998 (hpa) 1000 1002 1004 1006
⑻处理“阅读”时,引导学生绘图 ,(将全球气压带、风带图与 全球洋流分布图相联系),效果会更好 例 P62世界洋流分布
P74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地形与土壤
P105 农业自然资源与古代文明
③对地理概念的解释
页码
阅读名称
P14 太阳黑子
P18 地转偏向力、地方时
P21 近日点和远日点
P23 晨昏线
P32 化石
P72 常见的沉积物(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
冲积物)
P97 雪线、冰盖
⑵延伸型阅读(对基本知识的适当扩充和延 伸)
⑷导入型阅读(提供与本节课主题密切相关的地
理知识或材料,引发注意,导入新课)
页码
阅读名称
P25 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3.“阅读”的处理方法
(1)在备课时,先大致认定该“阅读”的类型,再仔细 琢磨教材中每一个“阅读”的作用是什么?
(2)在授课时,一般对“解释”类型的阅读(包括起正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一、教材的容分析及处理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

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

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

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

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

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

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

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1)人口与环境。

《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

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传承了初中教材的一些成功作法,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练习和小活动是其一大特点,这样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巩固新学的知识,也方便了教师教学;课本中的语言表述追求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教材在编排和结构上,基本遵循了课标中内容标准表述的逻辑和顺序。

1.教材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注重必修3册教材的递进性和相互联系,选修7册教材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教材的分工与衔接,初中教材偏重于说“地”,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高中教材则更侧重于讲“理”,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确保了地理课程体系的渐进性和完整性。

2.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论题,加强自然地理知识、人文地理知识和区域地理知识的相互联系与渗透。

如,必修《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由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宇宙中的地球”到人类周围的环境“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引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这种时空上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严重影响着人类活动,最后以“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全书的总结。

整个教材紧扣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和人地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在突出自然地理内容时,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融合。

必修《地理Ⅱ》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阐述了“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
等,最后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结尾,阐述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必修《地理Ⅲ》以区域为载体,阐述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并在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论题的同时,不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在最后部分阐述了时代气息浓厚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紧跟了地理科学的时代步伐。

必修三册教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基础性、时代性。

3.突出地理素养的培育。

地理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经济活动及个人决策等所需的地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套教材在体现地理学科时代精神的同时,精选了那些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毕生发展有利、具有恒久价值的相对稳定的地理知识,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及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进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如,必修《地理Ⅰ》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仅仅选取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及“地球的结构”等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大影响的“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并没有系统在阐述天文学知识。

教材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注重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能力培养。

教材给出了大量的地理图表,如“图解法求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以及“1998年长江洪水淹没范围图”等,通过这些图表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及运用地图能力、搜集和处理
信息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力求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材常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说明某一地理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及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然后再设置相关的地理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如教材在阐述中国的洪涝灾害时,以1998年洪涝灾害为例,阐述其特点和原因,紧接着给出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让学生自己分析、探讨淮河流域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第三,注重探究与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如,教材在讲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以土壤为例,从成土母质与土壤、气候与土壤、生物与土壤、地形与土壤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壤几个方面阐述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以“广西平果县妙冠屯的综合治理方案”为例,阐述了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相结合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探究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层次,摒弃空洞的说教,而是将它们孕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倡导学生从身边的实际出发,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如必修《地理Ⅱ》》在阐述“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时,选用了一幅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照片——“抱着易拉罐的猴子”,并层层设问,逐步探讨,最后点明“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这一主题。

4.突出专题地理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本套教材抓住地理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现代地理学的实际问题,如社会地理问题、生态
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等进行阐述,而选用的内容又常是紧扣实际,大多与学生熟悉的地理事物、地理环境紧密相关,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或在阐述较为抽象的地理理论时联系实际等,如,教材中插入了大量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活泼、生动的“阅读材料”。

本套教材还将森林破坏、酸雨、荒漠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

这一点在必修《地理Ⅲ》中尤为突出,教材“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说明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洞庭湖为例来说明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来阐述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农业为例来说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专题地理的内容。

5.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和个性发展。

本套教材把中学的地理学习与今后的实际工作广泛地结合起来,力求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教材力求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共同基础的同时,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如,教材每章后的选学内容“双语学习”,英语短文不但与本章的主题内容紧密联系,而且配以精美的图片和中文活动设计,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差异性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本章中心议题的理解和知识视野的拓展,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大学时代的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再如,选修教材7册,完全从学生的特长、兴趣、发展出发,强调各册教材的相对独立性和平行性。

6.表达形式多样化。

本套教材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形式,对地理问题的阐述,多借助于地图、示意图、照片、表格、人物自述等形式来
进行,强调直观、生动。

语言表达力求活泼有趣,简单明了,在教材中难以看到长篇累牍、枯燥乏味的文字。

教材版式设计新颖,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富于趣味性、可读性。

如必修《地理Ⅰ》,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而非正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5个部分,各组比例分配合理,符合地理课程及学生的兴趣要求。

7.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操作性强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的探究与合作学习。

教师行为由“满堂灌”转变为引导、归纳和总结,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大大提高。

但是,湘教版对农村学校有点难,也不是太系统,不过注重素质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