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癣菌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皮肤癣菌-足癣的临床诊治与疗效分析

能力,也就是说,真菌并没有完全消除,还在那个地
方潜 伏 ,一旦遇 到适宜 的环 境 ,就 会复发 。这就 是人
伤寒杆菌、副伤寒 甲杆菌变形杆菌以及葡萄球菌、白 色念珠 菌等亦 有 明显 的抑制 效力 ( 纸碟 、平扳法 );
11一般 资 料 . 患 者共 6 8例 ,年龄 1 ~6 8岁 ,男 4 1 8例 ,女 2 0
3 结 果 3 ~5天后 ,双 脚 脱皮 ,露 出微 红色 面 ,有 的还
可 出现淋 巴管红线 ,即急 性淋 巴管 炎 。若 出现 淋 巴管 炎 时 ,可继 续泡脚 ,但要 减少 泡脚 时 间,停 药 以后 自 然就 可恢 复 正常 。7 l ~ 0天后 ,双 脚逐 渐恢 复正 常皮 肤 的颜色 。6 病 人追踪 访 问 ,至今足 癣 都未 发作 。 8例 4 讨 论 足癣 主要 是 由红色 毛癣 菌 、石 膏样毛 癣菌 、絮 状 表皮 癣菌 ,偶 见石 膏样 小孢 菌 、断毛 样小 孢菌 、铁 锈 色 小孢 菌 、紫 色或 断毛 发癣 菌等 致病 真菌 侵入足 部 角
C C 中医 临床研究 2 1 JM 0 0年 VO . ) NO. L( 2 3
.3 .. 2.
皮 肤 癣 菌 一足 癣 的 临 床 诊 治 与 疗 效 分 析
1l l l a : ssa de f c f l ap d s Cl ia ig o i n fe t t e e i ,i c d n " 5l n t t o n O 。 i rS l
l 一7 71 l 4
质裂伤小于 1m 的 I c 级肝外伤,本组有 4 例; ③血压 稳定, 脉搏小于 10 m n 血红蛋 白 0 次/ i, 大于 9g ; 0/ ④ L 病 情较轻 ,无腹 内合 并症 ;⑤有 经验 的 B超专业 医师 的严密观 察及监 控 ;⑥ 严密观 察 生命体征 及腹部 情况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04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的预防策略
疫苗接种
1
疫苗接种是预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有 效手段,通过接种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疫苗, 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
目前已有多种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疫苗被研发 出来,并经过临床试验验证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3
疫苗接种的适用人群主要是高风险人群,如新生 儿、儿童、老年人以及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尤为重 要。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细菌培养和ET检测进行诊断。同时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 病,如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
02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的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病学特征
地区分布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在全球范 围内均有分布,但地区间发病率存在 差异,可能与气候、环境、生活习惯 等多种因素有关。
季节性分布
05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的未来研究方向
新药研发与临床试验
01
02
03
新型抗生素
针对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 综合征的致病菌,研发更 高效、低毒的抗生素,以 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免疫疗法
研究免疫调节剂或单克隆 抗体等免疫疗法,通过调 节免疫系统来抑制病菌的 繁殖和扩散。
临床试验
开展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对新型药物或治疗方法进 行验证和评估,确保其安 全性和有效性。
疾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基因与分子机制
深入研究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基因和分子机制,了解其 发病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调控因素。
细胞生物学
研究皮肤细胞的反应和变化,探索病菌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 响。
动物模型
建立更接近人类的动物模型,模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为研究 提供更准确的实验平台。
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分子分型技术主要包括质粒DNA图谱分析、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的染色体DNA分析、核酸探针杂交、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CR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技术。DNA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的实用性强、低用费、可再现性好,可用来进行普查工作。PFGE技术分辨力高,是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的最佳选择。而有更高分辨力和再现力的MLST新技术正在逐渐被使用。这些分子分型技术将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常用的病原微生物分子分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评估分型技术标准的可行性 评估一项分型技术是否可行的标准有2个:完成标准(有效性)和便利标准(效率性)。完成标准包括分型能力、分辨力和分型技术间的一致性,而便利标准包括通用性、快捷性、解释和执行的容易程度。一项分型技术的分型能力意味着通过这项分型技术,分离株被划分为所属类型的比例。再现性是指通过这种技术对同种样品在重复检测时,产生相同结果的能力。分辨力是指拥有一致的或非常相似的相关图谱的分离株事实上具有相同的传播途径的可能性。2种分型技术的一致性通过使用这些技术把高度相似的分类株分组归类而被评价〔1,2〕。因此,对一种分型技术来说首选标准是有效性〔3〕。当应用于细菌病原菌时,一种分型技术必须要有效率性优点。通用性就是用于任何病原菌的能力,这对于医源性病原菌感染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操作和解释结果的容易度以及所需费用、试剂和仪器的可行性都是选择一项分型技术的重要标准〔2-4〕。
2 现代分子分型技术 质粒DNA图谱分型技术 细菌质粒分析是较早被使用的对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的分子分型技术〔4〕。这种技术包括萃取质粒DNA,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这是一种容易操作和理解的技术。由于不同菌株质粒DNA序列和大小不同,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得到的DNA质粒图谱也将不同,因此,与流行病相关的分离株能够被分类分型。质粒图谱分析的再现性和分辨力可通过限制性内切酶消化质粒而提高。支持这个方案的理论是,虽然2个不相关质粒有相同的分子量,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位置和频率是不同的。但此技术也有应用局限,质粒是可移动的非染色体遗传物质,细菌能自发的失去或很容易的获得,结果流行病相关的菌株可以展示不同质粒指纹图谱。许多质粒带有抗性决定因子的基因,存在于转位子上,而转位子很容易丢失或获得,这同样可以迅速改变质粒DNA组成。产生图谱的再现性也会由于质粒空间存在的不一致性(超螺旋的、断口的和线形的)而被影响,而凝胶电泳时具有不同迁移速度。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有质粒,但没有质粒的就不能用此技术分型。此外,由于有些分离株中含有1个或2个质粒,会使菌株納提[ (,。)涞姆直媪档汀?〕。
马拉色菌相关疾病的现状与进展

三书面交流
反应12引。大多数患者血清巾IgE水平增高,同时抗码拉色菌特异性IgE水平也明碌增高。 Bayrou等人12lJ检测106例头颁部特应性皮炎患者,结果显示,其抗糠秕马拉色菌特异性IgE 抗体水乎与临床严重程度硅著相关,并且其总I gE水平也与临床严重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Khosrav i等人122‘研究r特应性皮炎患者对糠秕,5拉色菌粗提成分(CE)及蛋白抗原 (F1)的反应,150名患者中49.6%的患者对CE的皮肤针刺试验呈阳性,42.6%的患者对Fl的 皮肤针刺试验旱阳性,并且不同年龄患者其皮肤针刺实验反应不同,20~29岁年龄组阳性率 最高。以卜结果提示,糠秕马拉色菌抗原征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巾起到一定作用。
5 银屑病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临床上主要以炎症性红色丘疹或 斑块,上附多层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米粒至绿豆大小,边界清楚,可逐渐融合。银屑病病因 不清,发病机制复杂,日前认为与遗传、感染、免疫功能紊、精神及神经内分泌等囚素有 关。 临床早期即发现微生物感染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早在19世纪就有人提出糠秕屿拉色菌 可能是银屑病的致病菌。Lober等人片I灭活处理的马拉色菌对10E静止期银屑病患者进行斑 贴实验,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显示,10名患者均出现银屑病样皮损。另有花斑癣皮损引起银 屑病的病例报道【2引,可见马拉色菌与银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 抗真菌药物显示m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也有力的支持r真菌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A1 ford等人早期的研究表明,酮康唑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并不是单纯直接抑制屿拉色菌生 长,还叮以通过抑制真菌抗原介导的淋巴细胞免疫反应起到免疫辅助作用。近年也有大量实 验证实马拉色菌所导致的免疫异常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银屑病皮损中的主要均种是球肜马拉色菌,而正常皮肤J:的丰要菌种是 限制性码拉色菌,二者有湿箸差异,并且菌种分布与皮损严重程度也存在显著父系【271。 Takahata等人12引利用实HCPCR技术对银屑病患者皮屑中的限制性马拉色菌及球形马拉色菌进 行定量检测,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6 甲真菌病 甲真菌病是由真菌感染甲板和甲床引起、以甲下角质堆积为特征的甲的真菌感染。近 年来同内外均有马拉色菌引起甲真菌病的报道。Chowdhary等人129J从一例临床诊断为甲真菌 病、直接镜检和培养皮肤癣菌均为阴性的患者指甲中,反复检m大量糠秕马拉色菌,酗康唑 治疗12周后有健康新指甲生长,据此推断糠秕马拉色菌是该甲真菌病病例的敛病菌。马拉色
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国匾』k叠堂苤蠢2Q鳗生!旦筮箜鲞箍!翅!咝』幽璺堡:地幽强2Q鳗。
№l:箜:№:!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方法研究进展hq粤弹∞ill咎州田pitlgr|le|龇0fm声D6口c钯哦肌mk比触焦伟伟(综述)申阿东(审校)【摘要】结核病是单一病原体所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人口流动的增加和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增多更加剧了结核病在人群间的传播,因此必须加强对结核感染的控制和监测。
分子流行病学,尤其是基因分型方法是监测结核病传播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基因分型方法有:插入序列61lO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法、多位点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及缺失分析等。
该文就这些分型方法作一综述。
【关键词】分枝杆菌,结核;基因分型1998年结核分枝杆菌(nlycobacteri岫nlberculosis,wrB)标准菌株H37Rv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结核病的研究进入了基因时代。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新技术也在逐步建立。
由于MrB基因组具有重复序列多态性的特点,用于菌株间的鉴别独具优势。
MIB基因分型技术在结核病的暴发流行、耐药结核菌的传播、内源性复发和外源性再感染等方面解决了传统方法难以证实的问题。
本文就目前常用的一些MIB基因分型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进行综述。
l插入序列6110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插入序列(insenionsequence,璐)是可移动的基因元件,通常小于2.5kb,它在基因组内可发生转位、重复或缺失。
1990年111ierry等最先描述了I:s6110,其全长1355bp,末端含有不完整的28bp反向重复序列,是IS3家族的一个成员,完整的序列特异地存在于MrIB复合群中,拷贝数从O。
26不等。
1993年,啪Ernbden等提出了以Is6110为基础的DNA印迹杂交的标准化操作方法,即IS6110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IS6110.R兀P)。
基因分型方法在结核分枝杆菌分型中的应用进展

基因分型方法在结核分枝杆菌分型中的应用进展
方梓昊;赵文丽;徐雁南;郑佳雄;纪丽微;刘苏洋;林健雄;常巧呈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24(64)15
【摘要】结核分枝杆菌(Mtb)基因分型在结核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应用广泛,对结核病疫情的监测、溯源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Mtb基因分型方法中,IS6110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曾经是国际公认的Mtb分型的“金标准”,但其缺陷明显,包括分型能力不足、对样本质量要求高和实验操作繁琐等;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技术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稳定性较高,但其分型能力同样不足,结果可能趋向同型化;长序列多态性分型可以简便、快速鉴别牛型、人型和北京基因型菌株,并且在遗传进化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的分辨率高、可重复性好,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优化位点组合,已经成为结核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具有高通量、高分辨率和结果准确性高等优点,在结核分子流行病学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有望成为Mtb分型的下一个金标准。
【总页数】5页(P103-107)
【作者】方梓昊;赵文丽;徐雁南;郑佳雄;纪丽微;刘苏洋;林健雄;常巧呈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汕头市结核病防治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2;R181.2
【相关文献】
1.结核分枝杆菌流行病学研究中基因分型的方法
2.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方法及其应用
3.RD105缺失基因检测法在结核分枝杆菌分型中的应用
4.三种基因检测分型方法在耐碳青霉烯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对比观察
5.用全基因组测序评价VNTR分型在泛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传播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肤科学术研究最新进展和趋势

皮肤科学术研究最新进展和趋势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对我们的健康和外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皮肤科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介绍皮肤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的趋势。
一、皮肤老化的机制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皮肤老化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皮肤老化的机制,努力寻找延缓皮肤老化的方法。
最新的研究表明,皮肤老化与DNA损伤、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新的抗老化分子和技术,如多肽和基因修饰,已经被应用于抗皮肤老化的产品中。
二、皮肤病的治疗方法更新皮肤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如痤疮、湿疹和银屑病等。
随着皮肤科学的进步,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
光治疗、冷冻疗法和生物制剂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善了皮肤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此外,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技术的突破使得一些难以治愈的皮肤病有了新的希望。
三、皮肤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皮肤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早期的皮肤癌通常是可以治愈的,因此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近年来,皮肤科学研究者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发现了一些与皮肤癌相关的标志物,并开发出了一些早期诊断方法。
在治疗方面,局部治疗和光动力疗法等新的方法显著提高了治愈率。
四、皮肤微生物组的研究皮肤微生物组是指生活在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群落。
最新的研究发现,皮肤微生物组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一些皮肤疾病的发生与皮肤微生物组的失调有关。
因此,研究皮肤微生物组的组成和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皮肤健康和疾病,并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五、个性化皮肤护理的兴起随着对个性化护肤需求的增加,个性化皮肤护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肤质分类已经不再适应于不同人群的需求。
科技的进步使得个体化皮肤护理成为可能,通过对个体基因、生活方式和环境等数据的分析,能够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皮肤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皮肤科学研究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涉及到皮肤老化、皮肤病的治疗、皮肤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皮肤微生物组的研究以及个性化皮肤护理等方面。
家庭内红色毛癣菌病患者间菌株差异性分析

Va r i a bi l i t y a n al ys i s o f T r i c ho ph yt o n r ub r u m i s o l a t e s i n me mb e r s o f t h e s a me f a mi l y
c a t i o n o f t a n d e m r e p e a t s u b — e l e me n t s( T R S S )i n s t r a i n t y p i n g w e r e p e r f o r me d a n d t h e p r o d u c t s w e r e c o m p a r e d . R e s u l t s A l l t h e
t h e s a me f a mi l y a n d t o d e t e r mi n e t h e d e r ma t o p h y t o s i s we r e t r a n s mi t t e d wi t h i n t h e f a mi l y o r i n f e c t e d f r o m o u t s i d e . Me t h o ds S c a l e s s c r a p e d r f o m p a t i e n t s wi t h d e r ma t o p h y t o s i s i n t h e s a me f a i n i l y w e r e i n o c u l a t e d o n S DA. r u b r u m w a s i d e n t i i f e d b y 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a n d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c o m p a r e t h e c a r i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T r i c h o p h y t o n r u b r u m s t r a i n s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 m e m b e r s b y P C R i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型 法及 其在皮 肤癣菌 病的防治 和流行病 学研究 中的意义 。 [ 键词 ] 皮肤癣 菌 ; 基 因分 型 关 [ 中图分类 号] R 5 76 [ 文献 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7 — 48 2 1) 1 06 — 3 64 86 (0 00 — 0 8 0
肤 、 发和 指 ( ) 寄 生 或腐 生 于表 皮 角质 、 毛 趾 甲, 毛发 和 甲 板 的角蛋 白组 织 , 引起头癣 、 癣 、 足癣 和 甲癣 。皮 肤 体股 手
癣 菌所致 的浅 部真菌病 是皮肤科 常见病 , 其发 病率 和复 发
率均较 高 。疾病 复发 的原 因 可能 是 药物剂 量 不 足或 病原 真菌对 抗真菌 药物不敏感 而导致 的治疗失败 , 可 能是治 也
确的地 区特性 和特定 区域 内长期 传播或 地区 性爆发 现象 。 致病菌 的基 因分型研 究对 解 释疾 病 的特 性 以及 致病 菌 的 流行病学 特点 和疾 病 的防治有实 际意义 。
2 皮 肤癣茵 的基因分 型法 2 1 随机 扩 增 多 态 性 D A( o meaec a eci . N Pl rs h i rat n— y n o
P R反 应将 1 须癣 毛癣菌分 为 3种基 因型 。 C 4株
2 2 限制性 片段 长度 多态 性 ( oy eaec a eci . P lm rs h i rat n~ n o
rs i i am n nt oy op i C etc o f g e teghplm rhs P R—R L ) rtn r l m F P
rn o m l e oy op i D A,C a dm a pi dplm rhe N P R—R P i f A D)
皮肤 癣菌属 于半知 菌亚 门丝孢 菌 纲丝 孢 目的丛梗 孢 科 。包括 3个 属 , 即毛癣 菌属 、 孢子菌 属和 表皮癣 菌属 。 小 皮 肤癣菌是 人 兽 浅部 真 菌 病 的 主要 致 病 菌 , 主要 侵 犯 皮
困难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 皮肤癣菌常用基 因分型 法及其在皮肤癣菌病 的防治 和流行 病学研究中的意义 。
1 皮肤癣菌基 因分型 的 目的和意 义
相似 , 基 因同 源性 越高 、 其 亲缘 性越 近 。 自 R P A D技术 建
立 以来 , 它在 生 物 种 属 分类 鉴 别 方 面 已 经 取得 了很 大进 展 。钟志红 ” 等通 过 R D法研 究红色 毛癣菌基 因分型 , AP 结 果提示 红 色 毛癣 菌 具 有 独 特 而 稳 定 的 R P A D带 型 , 0 3
愈后不 同菌株 的再感 染 或 多菌 株重 复感 染 所致 … 。致病 菌的基 因分型研究在 临床上对解 释疾病的复发原 因和治疗
RP A D是一 种利 用 一 系列 不 同 的 随机 排 列 的 寡 核苷 酸链 为引物 , 通过 P R反应 扩增靶 细胞 的 D A, C N 由此 可形 成众 多大小不 一 的 P R扩 增 产 物 , 在 电泳 凝 胶 上 的带 C 其 型呈 现多态 性 。R P A D技术 就是 通 过分 析 这 种 多态 性 来 对皮肤 癣菌进行 分 型研 究 。菌株 在 电泳 凝 胶上 的带型 越
感菌株 或易感基 因 。 皮肤 癣菌 的分型有形态 学特征 为主 的分 型法 , 之 以 辅 生理生化 特性 、 酶学分 析 、 级 代谢 产 物分 析 和免 疫学 分 次
株 临床分 离的 红 色 毛癣 菌 分 为 9种 基 因 型 , 问 差异 较 株 小 。Eaea 等应 用重复 序列 ( A A 4作 为引 物 , sbt t G C) 通过
皮肤癣菌基因分型的 目的: ①追踪皮肤癣菌感染的传
染源, 明确传播途 径 , 防止爆 发 流行 。② 确定 同一患 者 反
复感染是源于复发或再感染 。③确定某一菌株是否与
某 一临床表现有 关 , 而发 现其独特 的致病 机制 。④ 了解 从 皮肤癣 菌感染 的发生 除 与宿 主全 身或 局 部易 感 因素 有关 外, 菌株本 身因素 即遗传 型 是否 与感 染 有关 , 是否 存 在易
Dig oi n h rp o ra fDemaovn roo y e ray2 1 .Vo. 7,No 1 a n s a d T ea yJ un l r t—eee lg ,F bu r 0 0 s o 11 .
皮 肤癣 菌 Leabharlann 因分 型研 究 进展 张萍 , 帕 丽达 ・ 阿布 利 孜
RL F P是指将 不 同个体 的 同源 D A分子 用 限 制性 内 N 切酶 酶解后经 电泳 分离 表 现 的限 制性 片段 长 度 差异 。这
析 等传统分 型手段 。尽 管这 些基 于 表 型 的分类 分 型方 法 仍 具有不 可代替 的基 础地位 , 但它们 存在不 可避 免 的缺 点 和不 足 。皮肤癣 菌传 统分型法 由于人 为因素较 多 , 易造 成 主 观上 的判 断错 误 , 一般 只 能达 到种 间 鉴别 , 费时 费 且 并 力、 稳定性 差及缺乏 严格 标 准 等 , 限制 了其在 分 子流 行 病 学研究 中的应 用 , 基 因分 型 克 服 了 传 统分 型 方 法 的不 而 足 , 从遗传分 子水平 反映生物 间 的差 异 , 能 具有 重复性 好 、 特异性强及 分辨率 高 等优 势 。基 因分 型 比表 型分 型 更稳 定 且精确 。另外 某些皮肤 癣菌 , 头癣 的致 病菌 有 明 如
( 新疆医科大学第 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 乌鲁木齐 新疆 80 5 ) 3 03
[ 摘要 ] 皮肤癣 菌所致 的浅部真菌 病是皮 肤科常见 病 , 较高 的发 病率 和复发率 。皮肤癣 菌的传统 分 有 型手 段主要是 形态学特 征为 主的表型分 型法 , 缺 陷 限制 了其 在临 床和 流行 病 学上 的应用 ; 因分 型 其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