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

合集下载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我加入学校的一个新闻网站已经一年多了,这个月来读的理查德·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让我重新考虑了自己曾经做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事。

作为记者,我该做什么?首先是采访。

曾经我觉得采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去旁听一个会议、观看一场演出、观察一次展览之类的,总之就是把一个活动的全程从头到尾跟踪下来,记住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

因为写的不是人物访谈,所以我没必要采访人物。

这是曾经的想法。

可是书中写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经常与社区居民保持交流(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方式)是形成报道思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

……想当一名好记者,你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还记得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可是在真正着手写作新闻的时候,我对与陌生人交流产生巨大的恐惧,于是我写的新闻中,引语仅限于“某某领导在会上表示……”。

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担心主编认为我的采写质量太差,于是假装自己是“某同学”,接着写“在观看演出后表示……”。

这样的做法只是在文章表面化了些妆,本质上我还是没有迈出步伐去和别人交流。

再到后来,人物信息模糊的“某同学”被指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我不得不在每次活动结束前,花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选定采访对象,想好采访问题,还有深呼吸。

总结起来,至此,我出去采访他人始终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

被迫去进行采访的后果就是,采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十分浅显,而且我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一般不超过5分钟。

我一直觉得这只是我的性格问题,和对新闻的不负责扯不上关系。

直到看到书上的一段话:“有时候,你做最后三四次采访似乎就是仅仅为了得到可以援引的话。

只要你得到了有用的引语就行了,你并不真正关心采访对象在说什么。

因为你不过是需要这些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可以从他们那里引用过来的话而已。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是这么做的——甚至最优秀的记者也是这么做的。

写新闻的读后感400

写新闻的读后感400

写新闻的读后感400写新闻的读后感400第一篇:新闻怎么写一;如何写新闻,首先是“标题”,它是传播信息的眉目,也是信息的精髓。

标题里还有引题,副题,就是经常说的正题和引题、副题,大家常说的引题,经常在正题的上面,例如坚持老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正题为“钢铁工业走出节能增产新路子”。

下面副题是“钢产量6年增加1200万吨,总能耗减少160万吨标煤,短缺品种产量大幅度增长。

出此以外,副题还负有交代形势、说明背景、烘托气氛,以引出正题的作用。

通俗的说,就是正题上面的一行小字是引题,正题下面的是副题。

正题称为主题,是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或思想的概括与说明,它是写新闻的特点,也是必须具备的。

还有一点提醒大家,单行标题(就是一个标题)一定要准确、醒目。

不能写着张三拐到李四身上,文章内容也要围着主题转,叫做一个中心。

准确做到文题相副,不能文不符实,更不能文不对题。

用题目吸引读者,通常看报纸文章标题黑字,格外醒目,标题的鲜明突出,引人注目。

例如昌图一烟花厂发生爆炸,死伤惨重。

这样的标题令读者立即动心想看下去,这就是题目起到的决定性和吸引作用。

讲一下什么叫导语。

所谓的导语,就是文章开场白,或开篇的第一句话,第一段文字。

它是一则新闻里最有价值、最精华部分的概括。

据说导语是美国人发明的,他们是最早提倡新闻必须有导语。

毛主席非常重视文章的精练。

他在审阅一个文件时,加了这样一段话:“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

”导语的写法是多种形式,1、有叙述式;例如,云南干部群众,一说起种砂仁致富的事,总少不了夸奖中国药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是他们为基诺族打开聚宝盆。

这种写法称为叙述式导语,用凝练的语言,扼要的叙述出一则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这种写法是导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

2、结论式例如:题目为“市场决定一切”,导语是中国彩电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日公司,现以似乎到了结束历史使命的时候了。

报纸的新闻内容与读后感

报纸的新闻内容与读后感

报纸的新闻内容与读后感篇一报纸的新闻内容与读后感嘿,咱来说说报纸这玩意儿!每次翻开报纸,那五花八门的新闻内容就像一个大杂烩,啥都有。

有时候看到那些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我心里就暖暖的,觉得这世界还是充满爱呀!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网络时代了,谁还看报纸?我觉得这话可不对!报纸上的新闻经过编辑的精心筛选和整理,那质量可不是随便一个网络资讯能比的。

就像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则关于环保的新闻,说某个地方的河流被污染得不成样子。

这让我心里一揪,难道我们就这么对待大自然?难道就不能好好保护我们的家园?不过,同时也有一些振奋人心的消息,比如某个贫困地区通过努力脱贫致富了。

这让我不禁感叹,人的力量真的是无穷的!报纸的新闻啊,有时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种种。

读了这些新闻,我觉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又多了一些,也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一切啦。

篇二报纸的新闻内容与读后感哟呵,报纸!这可是个老古董但又离不开的东西。

你瞧那上面的新闻内容,啥样的都有。

有时候是明星的八卦,有时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

我就觉得挺有意思的,这报纸咋能把这么多不同的事儿都装一块儿呢?比如说,看到一则关于科技新突破的新闻,哇塞,感觉未来一下子就近在眼前了。

难道以后我们真能像科幻电影里那样到处飞?可再看看那些社会问题的报道,心里又沉甸甸的。

像就业难啊,房价高啊,这可咋办呢?不过,读报纸的过程中,我也在想,这些新闻到底准不准?会不会有夸张的成分?但不管咋样,报纸还是给了我一个了解世界的窗口,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有喜有忧,有进步也有挑战。

篇三报纸的新闻内容与读后感说起报纸,那可真是个奇妙的存在!翻开它,新闻内容就像潮水一样涌来。

有时候是惊心动魄的犯罪案件,看得我心惊肉跳;有时候是温馨感人的邻里故事,让我心里暖暖的。

有一次,看到一则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新闻,说很多珍稀动物都濒临灭绝,我就在想,人类咋就这么贪婪呢?难道就不能和动物们和谐共处?还有一则新闻是关于教育改革的,这可关系到咱们的未来啊!我觉得吧,改革是好事,可到底能不能落到实处呢?报纸上的新闻,让我一会儿愤怒,一会儿感动,一会儿又充满希望。

新闻报道英文读后感作文

新闻报道英文读后感作文

新闻报道英文读后感作文Reading the news article about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 couldn't help but feel a sense of uncertainty about the future. The fluctuating stock market and the ongoing trade disputes between major countries have created a sense of instability that is hard to ignore.The report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left me feeling angry and frustrated. It's disheartening to see how human activities continue to harm the planet, and it's a stark reminder of the urgent needfor collective action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The article about the humanitarian crisis in aconflict-stricken region was deeply moving. The suffering of innocent civilians caught in the crossfire is a stark reminder of the harsh realities of war, and it left me feeling a sense of helplessness about the ongoing conflicts in the world.The news about the breakthrough in medical research was incredibly inspiring. The potential for new treatments and cures gives hope to so many people who are battling serious illnesses, and it's a powerful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of continued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innovation.The report on the latest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left me feeling both amazed and slightly overwhelmed. The pace of change in the tech industry is so rapid, and it's both exciting and daunting to think about how these developments will continue to shape our lives in the future.In conclusion, reading the news article was a rollercoaster of emotions. From frustration andhelplessness to inspiration and amazement, it's a reminderof the diverse range of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that are shaping our world today.。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读后感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读后感

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读后感以前看新闻的时候,就觉得那些记者好厉害,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能把一个事情说得明明白白。

看完这本书才知道,这背后的门道可太多了。

就拿采访来说吧,这可不是简单地拿着个话筒去问人家几个问题就完事儿了。

它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寻宝之旅”,记者得先找到宝藏的线索,也就是确定采访对象和采访方向。

这就好比我们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宝藏,要是连往哪儿走都不知道,那可就白搭了。

书中提到采访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我原本以为记者都是即兴发挥的高手,没想到他们在采访前得像学生准备考试一样,把各种资料查个底朝天。

比如说要采访一个科学家关于新的科研成果,那得先把这个科研领域的基础知识、这个成果的来龙去脉、科学家的背景等等都了解清楚。

这就像你要和一个武林高手过招,得先知道人家的招式套路,不然一上去就被打得落花流水。

在采访过程中,怎么问问题也是一门大学问。

不能像查户口似的,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机械地问。

得学会巧妙地引导,让被采访者打开话匣子,说出那些有价值的信息。

这就像是钓鱼,你得有耐心,还得知道怎么下饵,才能钓到“大鱼”。

而且,要注意提问的方式,要是问得太生硬或者太刁钻,人家可能就不愿意跟你聊了,那就啥都采访不到了。

再说说新闻写作吧。

以前我觉得新闻写作不就是把采访到的东西写下来嘛,能有多难?读完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真是太天真了。

新闻写作就像是做一道精致的菜肴,采访到的素材是原材料,而写作就是烹饪的过程。

要把这些素材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起来,还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观众或者读者一眼就能看明白。

这就像做菜,要把各种食材搭配好,调味料放得恰到好处,做出来的菜才色香味俱全。

书里还强调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这就像新闻的灵魂一样,要是没了这两点,新闻就变成了胡编乱造的故事。

记者就像是一个公正的裁判,要把事情的真相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不能夹杂自己的个人感情和偏见。

这可不容易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作为记者就得克制住自己,只做事实的搬运工。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

“回到事实本身,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听着中孝介的《花》写阅读梅尔文.门彻所著《新闻报道与写作》的读后感,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一个是据说“世界上最纯净的男音”在吟唱召唤人类追求内心梦想的歌曲,一个是统合哲学、心理学、文学后深入浅出的新闻学经典教材。

写这篇读后感是因为在企业做内训师后的要求作文。

沉下心来,有点迷离,此时此地。

梅尔文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历时数十年不衰,行文朴实,素材凝练。

规则都是简单的,关键是理解规则后的价值观、方法论,坚持执行。

道理触类旁通,从文中提炼出的采访、写作原则,应用到为人处世、工作管理,不无裨益。

(一)新闻采访的一些指导原则第一,不要在采访开始时一下子就提尖锐的问题,相反打破坚冰,解释你是谁,你正在做什么,为什么你要找他,说几句奉承话听上去很有效果。

第二,采访分为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两种,开始的问题通常应该是开放式问题,从消息来源最熟悉的问题开始,提一些采访对象与你共同态度的问题,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不要一开始就闭合,用开放性问题转移注意力。

第三,仔细观察并且倾听,采访对象的反应怎么样。

他看起来是知无不言还是藏有秘密。

他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打断他,问一个小问题,或者仅仅试试他的反应,你得仔细观察并倾听。

运用你在早期阶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你在采访前关于他的预感是否正确。

如果他坚持要正规,你可能也要做出公事公办的样子。

如果他是轻松和随意的,你也应该那样。

但是要提防,采访在那时可能演变成一种你无法控制的漫无边际的闲谈。

第四,通过你的问题,从采访开始就要引导对方进入你设计好的思路,最好引入你的思路。

在逻辑上应该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在提一个尖锐问题之前,应有两三个问题做铺垫。

第五,要不断提醒自己,内容是否已经足够,要补充什么,导语该怎么写,怎么切入,跟原来的设计思路会不会改变。

第六,不要忘记问关键问题:你的主编让你问的问题,或者将引出支持主题的材料的问题;第七,不能回避令人尴尬的问题。

新闻读后感实践报告(2篇)

新闻读后感实践报告(2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闻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有幸阅读了多篇新闻,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

本文将结合我所阅读的新闻,谈谈我的读后感。

二、新闻内容概述1. 《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这篇新闻讲述了我国在2020年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并在月球表面进行采样返回任务的故事。

该新闻展现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以及我国科研人员的拼搏精神。

2. 《我国实现新冠疫苗全球接种,助力全球抗疫》这篇新闻报道了我国在新冠疫苗接种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我国积极向全球提供疫苗援助,助力全球抗疫的情况。

该新闻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和国际友谊。

3.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株,提醒全球加强防控》这篇新闻讲述了我国科学家在新冠病毒变异株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以及这一发现对全球疫情防控的重要意义。

该新闻提醒我们,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4. 《我国成功举办进博会,推动全球贸易发展》这篇新闻报道了我国成功举办的进博会,以及进博会对全球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

该新闻体现了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三、读后感1. 爱国主义情怀通过阅读这些新闻,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我国在航天、抗疫、科研等领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广大科研人员、医护人员、志愿者的辛勤付出。

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播正能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责任。

2. 科研精神在阅读《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这篇新闻时,我深感科研人员的拼搏精神。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勇往直前。

3. 国际担当在阅读《我国实现新冠疫苗全球接种,助力全球抗疫》这篇新闻时,我看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

在疫情肆虐之际,我国积极向全球提供疫苗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力量。

十篇新闻媒体报道读后感

十篇新闻媒体报道读后感

十篇新闻媒体报道读后感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一、2015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科研单位起薪最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各种针对就业的调查全方位、具体细致才是最重要的。

对201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的统计和分析,样本涉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份的28所高校,数据精准,趋势清晰,分析全面透彻。

这篇报道分为好几个部分: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学历层次的比较、性别之间的比较、学校类型的比较、学校所在地的比较等,从这些角度入手调查,客观、简明易懂,增强了说服力。

帮助读者及时准确地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为教育决策和毕业生就业提供更丰富有效的信息。

二、小伙闯进高校女生宿舍砍伤三人被判无期本报道采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方式,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对于此故意杀人(未遂)事件,从社会、法院等角度,多方面评价,得出最后审判结果。

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行为分析也作了简明的交代。

同时,添加网友的评论以及法律小贴士,丰富报道的内容,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三、男子驾车撞人致3死18伤当地称其因赌博输光而撞人报道采用总分总的形式。

第一段以概括为主,文字精炼,前因后果交代的清楚。

接下来罗列市民、居民的目击证词,以及网传多张现场图片和视频。

根据多方消息进行汇总,跟进案件调查结果。

“犯罪嫌疑人已被警方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查之中。

”“据奉新县委宣传部消息””央视新闻称”这些词句增加了报道的严谨性。

四、“流沙星星”手机壳你用过吗英国女孩用了留下终生疤痕首先报道简要概述了这一事件。

而后根据两点展开“流出化学物质烧伤了腿”“淘宝上也有卖而且便宜”。

文章前半段以记叙文的形式将采访内容夹叙夹议,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结合当事人的采访和调查结果,得出“事件发生后,该商家将同款的产品全部停止了销售。

”记者深入搜索并咨询各方专家,并在报道最后根据调查发现,提醒读者购买液体手机壳的安全隐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到事实本身,用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与写作》读后感
听着中孝介的《花》写阅读梅尔文.门彻所著《新闻报道与写作》的读后感,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一个是据说“世界上最纯净的男音”在吟唱召唤人类追求内心梦想的歌曲,一个是统合哲学、心理学、文学后深入浅出的新闻学经典教材。

写这篇读后感是因为在企业做内训师后的要求作文。

沉下心来,有点迷离,此时此地。

梅尔文的《新闻报道与写作》历时数十年不衰,行文朴实,素材凝练。

规则都是简单的,关键是理解规则后的价值观、方法论,坚持执行。

道理触类旁通,从文中提炼出的采访、写作原则,应用到为人处世、工作管理,不无裨益。

(一)新闻采访的一些指导原则
第一,不要在采访开始时一下子就提尖锐的问题,相反打破坚冰,解释你是谁,你正在做什么,为什么你要找他,说几句奉承话听上去很有效果。

第二,采访分为开放式问题和闭合式问题两种,开始的问题通常应该是开放式问题,从消息来源最熟悉的问题开始,提一些采访对象与你共同态度的问题,营造一种开放的气氛,不要一开始就闭合,用开放性问题转移注意力。

第三,仔细观察并且倾听,采访对象的反应怎么样。

他看起来是知无不言还是藏有秘密。

他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打断他,问一个小问题,或者仅仅试试他的反应,你得仔细观察并倾听。

运用你在早
期阶段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你在采访前关于他的预感是否正确。

如果他坚持要正规,你可能也要做出公事公办的样子。

如果他是轻松和随意的,你也应该那样。

但是要提防,采访在那时可能演变成一种你无法控制的漫无边际的闲谈。

第四,通过你的问题,从采访开始就要引导对方进入你设计好的思路,最好引入你的思路。

在逻辑上应该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在提一个尖锐问题之前,应有两三个问题做铺垫。

第五,要不断提醒自己,内容是否已经足够,要补充什么,导语该怎么写,怎么切入,跟原来的设计思路会不会改变。

第六,不要忘记问关键问题:你的主编让你问的问题,或者将引出支持主题的材料的问题;
第七,不能回避令人尴尬的问题。

在问完了你想出来的全部问题后,问尖锐问题的时机就会到来。

第八,不要回避幼稚的问题。

要让采访对象知道你也有笨的时候,你也不是无所不至,即使你做了准备工作,你肯定有不熟悉的,失误的和笨的地方,这样采访对象会很高兴的填补这种差距,他的警惕性降低马上会跟你说很多。

第九,养成追问的习惯,比如:说你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你为什么会那样呢?通过追问使采访对象不断往下说下去。

第十,有时候改变一下谈话节奏会有助于采访。

例如突然将你的笔记本放在一边,营造一种问完了的假象,突然对一个不相关的问题表现极大的兴趣,但是在做完这个戏以后一定要再回到敏感的问题,
一个突然的停顿是非常有用的,当采访对象说了一段话以后,如果你面带暧昧的笑容看他几秒钟会使他不安,这种不安会使他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关键的内容。

第十一,千万不要因为采访对象说无可奉告便放弃那个问题,那仅仅是攻坚战的开始,你可以表现得好像是误解了他的话,稍稍改换措词后重新提问。

如果他依然拒不开口,你可以表现得他误解了你。

第三次的时候假装他不会拒绝这个问题,根据他的拒绝提出一个令人为难的结论。

第十二,偶尔你最好的采访可能来自采访对象认为采访已经结束的时候,当你要说再见的时候,采访对象经常会放松下来,说出一个根本没有事先准备的话,因此在离开大门之前都要保持警觉。

美联社的记者就说,采访的宝石可能在笔记本合上之后才到来,根据工作经验我发现在这个时候获得的东西可能比在采访的时候获得的东西还要多。

第十三,注意倾听,从中找出你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的线索。

注意:你事先选好的主题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只是次要的。

在这种情况下应灵活应对。

他偶然间做的评论可能使你写出一篇比你原先设定的好许多的报道。

如果情况是那样,立即进行挖掘。

通常情况下,挖掘的主体是记者,为了实现预期的采访目的,需要理性思考,搜集基础素材后拟定采访谈话路径,而事实是多变的,采访中,可能出现超过预期的点,这时需要尊重事实,进行适时的调整。

这体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灵活应
变的状态,隐含了一种冷静自持、淡定达观的境界。

在做策划,做管理的时候,同样需要有这样的状态和境界。

(二)新闻写作十项原则
1、先理解事件,然后再写。

2、知道自己想说什么时再写
3、要展现,不要讲述。

4、把好的引语和具有人情味的内容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5、把相关的说明或有趣的故事放在报道的显著之处。

6、使用具体的名词和生动的行为动词。

7、避免滥用形容词,避免用大量副词修饰动词。

8、避免在报道中做判断和推论。

让事实说话。

9、不要在文章中提出你无法回答的问题。

10、质朴、诚实并迅速地写作。

人心不如天心,尊重事实,可以预设事实不能编造事实,预判不能冒充判断,不是不判断而是延迟判断。

质朴、诚实的态度和表述更具力量,根据经济学物以稀为贵的原理推断,做到这一点很难。

环顾身边优秀的前辈同仁,该风格皆具。

在此时此地此境,同样的特质在偏离预想的土壤上依旧生根发芽,或曾想,在企业经历对实事的历练,好过一开始就在文字中挥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