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合集下载

“元素化学实验”中的热致变色现象(一)——部分Co(II)化合物的热致变色现象及其变色机理探讨

“元素化学实验”中的热致变色现象(一)——部分Co(II)化合物的热致变色现象及其变色机理探讨

大 学 化 学Univ. Chem. 2022, 37 (1), 2104004 (1 of 7)收稿:2021-04-06;录用:2021-04-28;网络发表:2021-05-10*通讯作者,Email:************.cn基金资助:2021年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研究课题(20212058);教育部2020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002060029);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化学实验• doi: 10.3866/PKU.DXHX202104004 “元素化学实验”中的热致变色现象(一)——部分Co(II)化合物的热致变色现象及其变色机理探讨阮婵姿,潘蕊,许振玲,翁玉华,张春艳,吕银云,董志强,任艳平*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005摘要:以探讨Co 2+鉴定实验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适量CoCl 2溶液中加入适量NH 4SCN 溶液的体系具有可逆热致变色现象为切入点,在分析和探讨其热致变色机理的基础上,顺势通过“先做后教、以做定教”实验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即学生完成元素化学实验,具有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后,以“问题”为导向,以生动直观的演示实验现象为基础,引导学生直观认识一些Co(II)化合物的热致变色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启发学生应用化学原理与化学知识解释和探讨热致变色现象产生的本质,以加深学生对配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分裂能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归纳、推理、总结和探索规律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Co(II)化合物;热致变色;影响因素;机理探讨中图分类号:G64;O6Thermochromic Phenomena in “Elemental Chemistry Experiment” (I): Thermochromic Phenomenon and Discussion on Thermochromic Mechanism of Some Co(II) CompoundsChanzi Ruan, Rui Pan, Zhenling Xu, Yuhua Weng, Chunyan Zhang, Yinyun Lü, Zhiqiang Dong, Yanping Ren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enter for Experimental Chemistry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Fujian Province, China.Abstract: In the Co 2+ identification experiment, it was accidentally found that with an appropriate amount of SCN − added into CoCl 2 solution, the solution presented reversible thermochromic phenomenon. Inspired by this phenomenon,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doing first, teaching later, teaching determined by doing” was adopted according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its thermochromic mechanism. Specifically, students do the experiment first and have questions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rocess, then the teacher demonstrates with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questions, leading students to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rmochromic phenomen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ome Co(II) compounds or complexes. This article inspires students to use chemical principles and knowledge to explain and discuss the nature of thermochromic phenomenon, so as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properties and concept of splitting energy of complexes. It also cultivates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observation, analysis, judgment, induction, reasoning, summary, conclusion regular and “critical” thinking.Key Words: Co(II) compounds; Thermochromism; Influencing factors; Discussion on thermochromic mechanism . All Rights Reserved.某些物质在受热或遇冷时会发生颜色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热致变色(thermochromism)现象。

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论文:硅胶微球表面镉离子印迹巯基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论文:硅胶微球表面镉离子印迹巯基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论文:硅胶微球表面镉离子印迹巯基合物的制备与性能【中文摘要】离子印迹技术(Ion Imprinted Technique, IIT)是以特定离子为模板,制备出对目标离子具有专一识别性能的聚合物技术,在分离提纯、免疫检测、生物模拟和痕量分析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痕量和超痕量分析中采用离子印迹聚合物技术,使得化学分离和预富集技术获得重大突破。

本文依据在硅胶微球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一种基于硅胶表面修饰的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采用接枝方法,先将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大分子偶合接枝到硅胶微粒表面,然后以镉离子为模板离子,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通过配位键作用,制备了复合型离子印迹材料ⅡP-MPS/SiO2。

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交联剂的种类等因素对产物的影响,确定了优化的合成条件。

通过不同温度、时间和pH条件下,ⅡP-MPS/SiO2对Cd2+的吸附能力研究,表明在不同温度下(30~60℃),ⅡP-MPS/SiO2都具有非常高的吸附效率。

同时ⅡP-MPS/SiO2在pH为4~8的条件下,吸附效果较好。

吸附速率也非常快,20 min 就基本可以达到吸附平衡。

所以在不同水体条件下,ⅡP-MPS/SiO2都能较好的选择性去除其中的Cd2+。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ⅡP-MPS/SiO2对Cd2+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Cd2+印迹材料ⅡP-MPS/SiO2对Cd2+具有强的记忆识别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Cd2的结合量大,ⅡP-MPS/SiO2对Cd2+的吸附容量比印迹前复合材料ⅡP-MPS/SiO2提高了2倍多;(2)对Cd2+的选择性较好,相对于Ni2+、Zn2+、Cu2+和C02+,ⅡP-MPS/SiO2对Cd2+的相对选择性系数分别为26.39、23.28、1.44和32.16。

另外印迹材料ⅡP-MPS/SiO2具有优良的洗脱和再生性能。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

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

第53卷第3期 辽 宁 化 工 Vol.53,No. 3 2024年3月 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 March,2024基金项目: 辽宁科技大学大创项目,β-环糊精印迹凝胶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检测性能研究;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LKDYC202121);辽宁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LJKZ0300)。

收稿日期: 2022-11-25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侯艺帆1,冯文璐1,赵雍1,孙鸿艺1,张伟1,2*(1.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114051; 2. 辽宁省精细分离工程技术中心,辽宁 鞍山 114051)摘 要: 离子印迹聚合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吸附与识别能力,广泛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固相萃取、电化学传感器、生物医药等方面。

阐述了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化学印迹系统,综述了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各种生产方式与应用。

关 键 词:离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O63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935(2024)03-0423-04分子印迹技术[1]的进展最早是受酶-底物、抗 原-抗体特异性识别能力的启发,20世纪90年代MOSBACH 在《Nature 》上发表了关于制备茶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相关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大量关注,此后分子印迹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研究领域。

离子印迹技术[2]是分子印迹技术的分支,运用离子印迹技术制备印迹聚合物是通过将模板离子与功能单体进行组装以键能形式相互结合形成配合物,加入引发剂和交联剂通过聚合反应形成聚合物在将模板离子进行洗脱后进而得到离子印迹聚合物 (IIP )[3]。

由于IIP 具有较高的识别能力与吸附能力、可预定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4],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处理、固相萃取、电化学传感器、生物医药[5-6]等方面。

笔者调研了近年来有关离子印迹的相关文献,梳理了IIP 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旨在为离子印迹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分子印迹化合物的研究与进展

分子印迹化合物的研究与进展

分子印迹化合物的研究与进展发表时间:2019-12-27T15:13:36.1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李荣康吴一鸣王小双[导读]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种有效的在高度交联,刚性的聚合物母体中引入特定分子结合位点的技术,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叫做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这类聚合物具备优秀的可识别性、物理化学稳定性,目前广泛应用在色谱分离、固相萃取、催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在此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现状,并且基于文献基础对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江苏大学,江苏镇江 212013)摘要:分子印迹技术(MIT)是一种有效的在高度交联,刚性的聚合物母体中引入特定分子结合位点的技术,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的高分子材料叫做分子印迹聚合物(MIP)。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这类聚合物具备优秀的可识别性、物理化学稳定性,目前广泛应用在色谱分离、固相萃取、催化、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在此对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现状,并且基于文献基础对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分子印迹技术;聚合物;研究与发展引言分子从多种多样的物质中识别和结合特定分子的能力是受人们关注的生物学特征之一。

这种能力赋予了人体信号调节、催化、免疫和物质运输等各种生理机能。

随着技术的成熟,关于酶、抗体等是如在体内进行特定识别的问题,吸引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科学家们开始尝试各种方法试图研究并且合成能模仿其功能的材料,通过化学合成具有特征结构域的生物功能材料来复制和呈现生物体特异识别功能,以此为切入点研究其作用机制,分子印迹聚合物便是其中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仿生功能材料,在生物传感器、生物调节器、合成酶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客观的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or Technology,MIT)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界中“抗原-抗体”分子识别作用的仿生分子识别技术[1~3]。

蛋白质分子印迹

蛋白质分子印迹

知识介绍蛋白质分子印迹宋锡瑾 龚伟 王杰#(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 #化学系 杭州 310027)摘 要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分离技术,具有空间选择性识别特性。

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在蛋白质大分子上的应用和发展,包括蛋白质分子印迹选用的单体和交联剂、印迹方法、印迹机理、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分子印迹 分子印迹聚合物 蛋白质 选择性识别Proteins Molecular Imprinted T echniqueS ong X ijin,G ong Wei,Wang Jie#(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Chemistr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7)Abstract M olecular im printing technique(MIT)is a new effective separation technique,it can prepare a polymer featuring selective recognition to a certain m olecular com pound.Because of the stability of m olecular im print2 ing polymer in chemically and mechanically,MIT has been applied in several fields,such as chromatography separa2 tion,s olid phase extraction,biosens or and s o 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T,proteins im printed technique als o obtains great progresses in recent years,various proteins have been success ful im printed,such as Bovine serum albu2 min,Hem oglobin,proteinase et al.In this paper,the application and progress on proteins im printed technique was introduced.The types of functional m onomer and cross2linking agent,methods of im printing,mechanism of im printing and problems of proteins im printing in this field we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K ey w ords M olecular im printing,M olecular im printing polymers,Protein,Selective recognition分子印迹(m olecular im printing)是指制备对某一特定分子(称为模板分子或印迹分子)具有选择性识别能力的聚合物的技术,得到的聚合物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 olecular im printing polymers,简称MIP)。

CL-20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CL-20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CL-20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吸附性能易娜;殷雄飞;赵蓓;吴耀国;胡思海【摘要】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在模板分子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功能单体丙烯酰胺(AM)、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的摩尔比为1∶7∶20,反应温度为60℃的条件下,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粒径约为1μm的Ct-20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CL-20-MIP).用UV光谱,SEM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研究了CL-20-MIP的吸附和识别性能.结果表明,CL-20与AM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所得产物为规则的球形.在1 mmol· L-1的CL-20/乙醇溶液中,CL-20-MIP和非印迹聚合物(NMIP)对CL-20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4.02 mg·g-1和6.77 mg·g-1;吸附过程由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和Freundlich方程描述.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CL-20-MIP对CL-20具有特异性吸附,对竞争吸附物RDX,TNT的吸附量分别为6.98 mg·g-1和8.46 mg· g-1.【期刊名称】《含能材料》【年(卷),期】2015(023)001【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有机化学;分子印迹聚合物;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沉淀聚合法【作者】易娜;殷雄飞;赵蓓;吴耀国;胡思海【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陕西西安710129;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陕西环境监测中心站,陕西西安710054;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陕西西安710129;西北工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陕西西安7101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J55;O6261 引言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是对某一特定分析物在功能基团、分子尺寸、空间结构具有“记忆功能”的结合位点,是对目标分子具有特定识别能力的合成聚合物[1]。

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技术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技术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技术研究进展张慧;谭学才;严军;刘敏;李晓宇;陈晓【摘要】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技术具有分子印迹技术的高选择性及电化学发光技术的高灵敏性,以及发光易于调控、稳定性好、便于微型化和仪器操作简单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重金属检测、免疫传感技术、基因传感技术、酶传感技术、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等领域.该文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原理和构建思路.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技术在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期刊名称】《分析测试学报》【年(卷),期】2016(035)006【总页数】8页(P769-776)【关键词】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综述【作者】张慧;谭学才;严军;刘敏;李晓宇;陈晓【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高校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8;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高校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8;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高校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8;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高校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8;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高校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8;广西民族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广西高校食品安全与药物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广西南宁53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1;F767.2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又称电致化学发光,是将电化学与化学发光相结合的技术,是化学发光的一门分支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