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临床病理、分类、表现、诊断

合集下载

口腔知识 龋病

口腔知识 龋病

第九章龋病【龋病】(dental caries)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是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最终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1.概述:常见多发,发病率为三大疾病首位,发生硬组织缺损必须修补;2.发展:病变可累及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并进一步发展为牙髓炎、牙周病、间隙感染、骨髓炎,发生在乳牙可影响幼儿牙颌系统生长发育;3.好发:老年人和女性易感,好发于食物滞留,菌斑堆积而不易清洁的部位(1)好发牙:恒牙为下颌第一、第二磨牙,乳牙为下颌第二乳磨牙和上颌第二乳磨牙;(2)好发部位:咬合面窝沟点隙、邻面接触点下方、唇颊面近龈缘牙颈部和磨牙颊侧点隙。

第一节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三联(四联)因素学说一、细菌和菌斑(一)特异性致龋菌: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产酸、耐酸、产多糖、黏附)(二)【菌斑】(bacteria plaque)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细菌、细菌的胞外多糖和唾液糖蛋白组成的菌斑基质构成,是细菌在空间上排列有序的复杂生物膜,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

1.菌斑的结构层次:(1)基底层:唾液糖蛋白构成的无细胞均质获得性薄膜;(2)中间层:紧靠基底层的致密微生物层(球菌)和其表面的菌斑体部(丝状菌垂直于牙面平行排列,球菌杆菌穿插其间形成栅栏状结构)构成;(3)表层:结构松散,由细菌(丝状菌形成谷穗样结构)、脱落细胞、细菌残渣构成。

2.菌斑的形成:(1)获得性薄膜形成: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于牙面形成生物膜;(2)细菌黏附聚集:主要微生物为链球菌;(3)菌斑成熟:主要微生物为厌氧丝状菌。

3.致龋因素:菌斑处于酸相的频率和时间。

二、食物1.影响方式:能量和营养素、底物(产酸);2.食物状态:含糖量高,粘稠(附着)的食物致龋能力高,粗糙的纤维对牙面有自洁作用;3.微量元素:硒致龋,氟钙磷抑龋。

三、宿主:易感性(唾液、牙形态)四、时间:低pH的维持时间(龋病病程1.5~2年)第二节龋病的病理变化一、龋病的分类(一)根据进展速度分类:【静止性龋】(arrested caries):由于周围环境的改变,牙隐蔽区变为暴露区,细菌及食物残渣易于清洁,并与唾液接触发生再矿化,使病变速度变慢,最终呈静止状态。

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否已经影响到了牙髓。
04 鉴别诊断
牙齿敏感症
总结词
牙齿敏感症是指牙齿在遇到冷、热、酸 、甜等刺激时出现短暂的疼痛感,通常 是由牙本质暴露或牙髓反应引起的。
VS
详细描述
牙齿敏感症的症状包括短暂的刺痛感、酸 痛感或不适感,通常在刺激消除后疼痛消 失。牙齿敏感症的常见原因是牙本质暴露 ,可能是由于磨损、刷牙过度、牙周病等 引起的。
龋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目录
• 引言 • 龋病的临床表现 • 龋病的诊断方法 • 鉴别诊断 • 预防和治疗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对人类 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了解龋病的临床 表现和诊断方法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 龋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 变,龋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 ,对龋病的认识和防治成为口腔医学 领域的重要课题。
详细描述
浅龋通常位于牙齿的表面,症状较为轻微,患者可能没有明 显的感觉。牙齿表面可能出现浅黄色或白色的斑点,有时呈 现小坑状。浅龋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逐渐发展为中龋和深龋 。
中龋
总结词
出现明显的龋洞,牙齿对冷热刺激敏感。
详细描述
中龋是指牙齿的龋坏已经发展到牙本质浅层,牙齿表面出现明显的龋洞。患者 可能会感到牙齿对冷热刺激敏感,有时会出现短暂的疼痛。中龋需要及时治疗, 以避免进一步发展为深龋。
深龋
总结词
龋洞较大,接近牙髓,牙齿对冷热刺激极为敏感。
详细描述
深龋是指牙齿的龋坏已经发展到牙本质深层,甚至接近牙髓。牙齿表面有较大的 龋洞,患者对冷热刺激极为敏感,有时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深龋需要及时治疗, 以避免引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等更严重的口腔疾病。
03 龋病的诊断方法

03.02 龋病1

03.02 龋病1
细菌选择性吸附是由于细菌表面成分中有 与获得性膜互补的受体 唾液粘蛋白发挥了重要作用 葡糖基转移酶起到关键作用

变形链球菌的附着包括两个反应过程: --初期细菌细胞壁蛋白与获得性膜的唾液糖蛋白之

间微弱的吸附; --葡聚糖同细胞表面受体以配位体形式结合

• •
牙面清洁后8小时至2天内细菌迅速生长 牙面清洁2天后菌斑开始形成直至成熟 微生物组成变得更为复杂
钙移出,矿物质密度降低; ③ 釉质表层氟离子浓度增加; ④ HAP溶解,龋损形成

菌斑致龋性的两种理论
--特异性菌斑学说:龋病由特异性致病菌所致
--非特异性菌斑学说:主要致龋因素为菌斑数量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特异性菌斑学说。
第二节 饮食因素
一、蔗糖和其他碳水化合物

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食糖消耗和龋病流行呈 正相关
埃及:埃伯纸草(Ebers,约公元前1500年)

记载蛀虫钻入牙齿导致牙痛,以及用乳香和 薄荷治疗牙病。
近代
近代牙科之父:法国福夏尔(Fauchard)著
有外科牙科学,使知识系统化。 德国Miller: “化学细菌学说” 美国Black:创立牙体治疗学的完整理论和 操作体系,包括窝洞分类标准。 Keyes 提出:“龋病病因三环学说”
1、链球菌属 1)血链球菌:
2)变形链球菌组 Mutans S. S.mutans 变形链球菌 S.sobrinus 茸毛链球菌 S.cricetus 仓鼠链球菌 S.rattus 鼠链球菌 3)轻链球菌
1)血链球菌
最早牙面定居的细菌之一,最常分离的菌种 利用蔗糖产生细胞外多糖,促进菌斑形成 和细菌聚集 对动物有致龋性,无证据显示其为人类致 龋菌 可能与窝沟龋发生有关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八单元 龋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 第八单元 龋病

第八单元龋病龋是一种牙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是由于细菌作用,牙硬组织脱矿、有机物分解,从而造成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一种疾病。

一、釉质龋釉质是高度矿化的组织,对于其龋病的研究多利用釉质磨片。

涉及龋病病变的研究方法有普通光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扫描电镜、氩离子减薄技术和高分辨电镜、生化分析等。

釉质龋的病理变化1.平滑面龋多见于牙邻接面接触点下方、颊舌面近龈缘牙颈部。

早期表现为牙表面白垩色不透明区,与周围正常的透明釉质不同,这种不透光是由于釉质的脱钙使其光折射率改变。

此时,釉质表面的连续性未丧失,探针探诊时釉质仍质硬、光滑,常规X线摄影也不能检测到病变。

以后,由于色素沉着,白色斑块状病变有黄色或棕色色素沉着,并向周围组织扩展,病变区逐渐变得粗糙,最终病变进展,组织崩溃,龋洞形成。

结合透射光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显微放射摄影观察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断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四层,即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1)透明层:位于病损的最前沿,和正常釉质相连,是龋损最早发生的组织学改变。

此层釉质晶体开始出现脱矿,晶体间孔隙较正常釉质增大,孔隙容积约为1%,较正常釉质(0.1%)增多。

当用加拿大树胶(折光率1.52)或喹啉(折光率1.62)作为介质封片时,这些大分子物质可进入到孔隙中,由于这些介质的折光率与正常釉质(折光率1.62)相似,故在光镜下观察,釉质的结构消失而呈透明状,与深层的正常釉质及透明层表层的暗层分界清楚。

(2)暗层:紧接于透明层表面,当磨片浸渍于树胶或喹啉时,此层表现为暗黑色。

暗层较透明层孔隙增加,孔隙容积约为2%~4%。

孔隙大小不一,部分孔隙较大,部分孔隙较透明层中的小。

由于树胶和喹啉分子较大,不能进入这些较小的孔隙中,小孔隙由空气占据,空气的折射率为1.0,与正常釉质羟基磷灰石的折光率相差较大,当偏光透过此层时,产生了较大的散射,故呈现为色暗。

(3)病损体部:是釉质龋病变的主要部分,从表层下一直延伸到近暗层。

牙体牙髓名解

牙体牙髓名解

龋病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实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发生在牙体硬组织上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其基本病理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其临床特征: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的变化。

获得性膜acuired pellicle:唾液蛋白或糖蛋白吸附至牙面所形成的生物膜。

形成部位不仅仅限于牙,也可在玻璃珠表面、各种修复材料以及义齿上形成。

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龋病治疗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洞缘周围牙体组织破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织不密合,留有小的缝隙,这些都可能成为致病条件,产生龋病,称继发龋。

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是采用药物或再矿化等技术终止或消除龋病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化学治疗chemical therapy:采用化学药物治疗龋损,终止或消除病变。

再矿化治疗remineralizative therapy:是采用人工方法使脱矿的牙釉质或牙骨质再次矿化,恢复其硬度,终止或消除早期龋损。

窝沟封闭pit and fissure?sealing:是窝沟龋的有效防治方法。

封闭剂通过隔绝窝沟与口腔环境,阻止细菌、食物残渣等进入,达到防治的目的。

修复性治疗=牙体手术治疗operation dentistry:即用手术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制备窝洞,选择适宜的充填材料修补组织缺损,终止龋病发展,恢复牙齿的形态与功能。

无基釉:?失去牙本质支持的釉柱。

•龋病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实在B为主的多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进行性无菌性溶解,有机物分解的一种Binf性cd。

基本组病: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临床特征:色形质变化?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 complex:从解剖生理学和胚胎学的观点来看,牙髓和牙本质属于一个相关联的整体。

两种组织都是从牙乳头发育来的。

牙本质暴露后引起的各种变化,包括牙本质内的变化,都是和牙髓密切联系的。

龋病(陈)

龋病(陈)
第九章
龋 病
第九章
本章重点
龋病病因
釉质早期龋的病理变化
牙本质龋的病变及发展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九章
B
F
H
B:细菌 F:食物 H:宿主

龋病病因(三联因素)
第九章
B
F T
H
B:细菌 F:食物 H:宿主 T:时间 龋
四联因素学说
第九章 釉质平滑面龋
病变呈三角形,底部向釉质表面,顶部向釉牙本质界
第九章
a. 釉质早期龋病变分四层: 1.透明层 2.暗层 3.病损体部 4.表层 b.显微放射摄影:病变呈三角形透射区
第十章 牙髓钙化
1
2
牙髓钙化的两种形式
1.髓石,多见于髓室内; 2.弥散性钙化,多见于根管内
第十章 牙髓网状萎缩
牙髓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状间隙,其中充满液体 牙髓细胞减少,血管和神经消失,呈现纤维网状结构
第十章 牙髓纤维性变
牙髓细胞、血管、神经减少甚至消失,纤维成份增多 胶原纤维呈粗大的束状或呈均质红染的玻璃样变性,伴有不规则钙化
第十章 牙髓坏死
牙髓细胞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牙髓结构消失, 呈现为无结构的红染颗粒,坏死组织中可见炎症细胞
第十章 生理性牙体吸收
乳恒牙替换时的乳牙根吸收的X线照片
第十章 牙内吸收
X线片:牙根部有卵圆形吸收阴影 组织切片:牙本质内壁呈现凹陷状吸收,可见多核破骨细胞
第十章 牙外吸收
可见牙本质吸收陷窝,内有多核破骨细胞(P:牙髓)
第十一章
第一节 急性根尖周炎
急性浆液性根尖周炎
急性化脓性根尖周炎
排脓途径:经根管从龋洞排脓 经牙周袋排脓 经骨髓腔从黏膜或皮肤排脓

龋病学讲义(无图)

龋病学讲义(无图)

龋病学讲义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龋病学课程融合课题组2005.10.“龋病学”讲义前言龋病是人类口腔疾病中最常见和多发病的一种疾病。

研究龋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龋病学”在高等口腔医学教育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许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重点内容;与其他口腔医学专业疾病比较,龋病学的理论课、实验课和临床实习课在课程体系中占的比例最大。

而且,龋病学的发展状况一直是口腔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我校龋病学理论课程内容的教学由五个教研室,即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生物学、牙体牙髓病学、口腔预防学和儿童口腔病学教研室分别授课。

因此,口腔医学生学习龋病学的总体时间虽然不少,但存在理论不连贯、系统性不强;龋病学内容某些部分的讲课常有重复;而龋病学的某些基础内容,如病因研究、发病机制和氟防龋机理等却显深度不足。

多年前,本院多位教授和教学主任就陆续提出过开设“龋病学”课程的倡议,学生和研究生们也曾提过开设“龋病学”综合课程的要求;同时本院承担的国家教育部课题“长学制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教学课程体系研究”已将开设“龋病学”课程作为改革的重点问题之一列入课题计划内。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2001年我院多学科教师联合成立了“龋病学”课程融合课题组,进行课程融合的教学研究,连续两年为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学本科99级和2000级学生开设了“龋病学”课程。

课题组高学军、高岩教授、王伟健、郑树国、王晓灵和沈嵩副教授承担讲课并编写了这本讲义供学生使用。

希望阅读和使用该讲义的教师和学生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修改和完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龋病学课程融合课题组2005年10月目录第一章龋病学概述— (4)第二章龋病流行病学—— (6)第三章龋的病理和病因—— (12)第四章菌斑微生物与龋病的关系—— (20)第五章菌斑生化及其与龋病的关系—— (33)第六章龋的发病过程和机理—— (41)第七章龋齿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技术—— (44)第八章龋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47)第九章儿童龋病—— (53)第十章龋病预防—— (62)第十一章龋病研究的前景—— (75)第一章龋病学概述一、定义(definition)龋病(dental caries),即龋齿,是一种以细菌为主要病原,多因素作用下的,发生在牙齿硬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口腔病理学PPT课件

口腔病理学PPT课件


有时有冷热刺激痛,小底大的倒凹状缺
刺激消除后疼痛消 损,有的洞底不光


牙本质深 有明显刺激痛,合 层、近髓 并牙髓炎时有自发 或穿髓 痛,刺激消除后,
疼痛持续一段时间
牙齿缺损明显,龋 洞大而深,洞底近 髓时髓室角变低, 髓室变小
继发龋:龋病治疗后,窝洞周围牙体组织又发生的龋坏,
X线见高密度精充选填202物1最新周课围件 的低密度影。
体积较大
范围 侵袭范围广
多为单发
精选2021最新课件
15
第四节 牙发育异常
一、牙体形态异常
(一)畸形中央尖(central cusp)
1.病理及临床:由造釉器异常突起所致, 好发于下颌或上颌第二前磨牙;
2.影像学表现: ⑴高出牙合面2—3㎜ 的圆锥形突起; ⑵多伴牙根短小,髓室根管粗大,根尖孔
呈喇叭口样;
2
精选2021最新课件
3
第二节 牙髓病
一、牙髓钙化(pulp calcification)
1.成因:各种理化因素长期的、缓慢的刺 激,导致牙髓变性后钙盐沉积,形成大 小不等的沉积物。
2.形式及影像学表现:
⑴髓石形成:X线示局部高密度圆形影或 线条状影;
⑵弥散性钙化:X线示正常髓室及根管低
密度影变窄或消失。
形状 圆形,规整
边缘 清晰,无硬化缘
密度
较均匀的透光区,个 别不均匀
根尖脓肿
1.感染→牙周膜充血 →组织水肿→白细胞 浸润→损伤坏死→脓 液形成→脓液扩散→ 骨质破坏 2.根尖肉芽肿中央液 化坏死→脓液形成→ 扩散→骨质破坏 患牙不适,咬物痛, 牙龈瘘孔,牙变色
根尖尖端
1—2cm 类圆形,不规整
模糊,不整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矿化:
使钙磷和其它矿物离子沉积于正常 或部分脱矿
的釉质中或釉质表面的过程。
2020/11/14
31
二、龋病的分类
2020/11/14
32
(一)按发展速度分类 (动力学角度)
1.急性龋:多见于儿童或青年,病变进展较快,
病变组织颜色较浅,质地较软且湿润,很容易
用挖器剔除。又叫湿性龋。
修复性牙本质无或少 易牙髓病变
17
损害主体:
1.病理改变的主要部分; 2.矿物质大量丢失,硬度降低; 3.釉柱纹理等正常结构破坏; 4.可25%
2020/11/14
18
表层:
1.表面虽有脱矿,但是结构相对完整; 2.表面干燥后呈白色或白垩色; 3.对细菌、低分子糖等有较高的通透性;
髓腔
23
坏死崩溃层 最外层,正常结构破坏,小管变形消失,组 织松软,易崩解而形成洞。(破坏最严重)
细菌感染层 小管变形,牙本质松软,大量的细菌,
治疗时一定要去除干净。
脱矿层
部分矿物质丢失,小管基本完整或管腔扩大, 硬度轻微降低,细菌未侵入,
治疗时候可以保留。
硬化层
矿物质反应性沉积。结构致密,小管密集, 管径变小,通透性降低。
2020/11/14
36
静止龋:龋病发展至某一阶段,由于龋病环境发生变 化,隐蔽部位变得开放,原有致病条件发生变化, 龋病损不再继续进行,损害保持原状,叫做静止龋。 2例02如0/:11相/1邻4 牙被拔除;咬合面龋部分磨平 37
26
牙骨质龋: 发生于牙颈部或牙根面牙骨质层的龋病。
2020/11/14
27
特点:
1. 统称根面龋; 2.该层较薄,无细胞组织,有机物含量较高, 无机物含量较低,龋病易环绕牙根发展,速度较快 3.老年人好发。
§ 病变性质:
早期-表层下脱矿
2表02层0/矿11/化14程度较高
28
病理变化:
1.釉质龋 2.牙本质龋 3.牙骨质龋 4.牙髓组织对患牙的反应
2020/11/14
3
一、临床病理
龋病的临床特征: 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
2020/11/14
4
2020/11/14
5
(一)龋病的病变过程及特点:
牙体硬组织 菌斑产酸 脱矿 时间 牙体硬组织破坏
2020/11/14
6
特点:
1.牙齿脱矿,酸性物质在牙本质/牙釉质内微细通道 渗透,逐渐发展,病变速度可加快、减慢或停止;
细菌附着、成熟 牙菌斑 碳水化合物
12
病理变化:
1.釉质龋 2.牙本质龋 3.牙骨质龋 4.牙髓组织对患牙的反应
2020/11/14
13
牙釉质龋:
早期表现为表面白垩色、无光泽,色素沉着后表面为 褐色或黑褐色
2020/11/14
14
病理切片观
釉质
釉质表层 病损体部 暗带 透明带
髓腔
2020/11/14
2.病变发展到EDJ/CDJ时,呈潜行性发展,即牙冠处 龋坏范围小,釉质下方破坏较大;
2020/11/14
7
3.龋病一旦发生,无自愈能力。早期龋可再矿化,一旦 形成实质性破坏,无法通过再矿化自愈。 4.龋病发展过程中,局部牙髓成牙本质细胞处于防御状 态,形成修复性牙本质。急性龋常来不及修复,牙髓易 感染坏死。
2020/11/14
33
猛性龋:急性龋的一种类型,病程进展快,多数牙在短 期内同时患龋,常见于颌、颈放疗、Sjgören综合征、严 重疾病易发。
2020/11/14
34
上:口干症患者多个牙龋坏 右:短期内多个牙龋坏
2020/11/14
35
2.慢性龋:一般龋属此类,进展慢,色深,呈
黑褐色,质地干硬,又叫干性龋。
15
透明层:
最深层,可能由损害体部溶解的Ca、P沉积形成, 光学显微镜下发亮得名。
脱矿:该层孔隙所占容积约为1%
2020/11/14
16
暗层:
1.紧贴透明层 2.因含有微小空隙,内有气体,偏光镜下颜色较深得名 3.可能与龋病发生及再矿化有关
脱矿:该层孔隙所占容积约为2%-4%
2020/11/14
龋病临床病理、分类、表现、诊 断
课堂目标
1.掌握龋病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2.掌握龋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龋病的临床病理。
2020/11/14
2
定义:
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体硬组织 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牙体硬组织 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致病因素:细菌和牙菌斑、食物及牙所处的环境 基本变化:无机物脱矿、有机物分解
2020/11/14
29
牙髓组织对患龋的反应:
1.龋病发生在釉质时,成牙本质细胞功能活跃; 2.龋病发生在牙本质时,修复性牙本质形成;
慢性龋:修复性牙本质较多,牙髓症状不明显 急性龋:修复性牙本质形成不够,牙髓组织常被感 染,细胞丧失修复功能。
2020/11/14
30
脱矿和再矿化:
脱矿:
在酸的作用下,牙中的矿物质发生溶解,钙和 磷酸盐等无机离子从牙中脱出称为脱矿。
脱矿:该层孔隙所占容积约为1%-10%
2020/11/14
19
发展过程:
1.透明带的出现 2.透明带的扩大和暗带的出现 3.病损体部的出现 4.色素沉着 5.釉牙本质界的侧向扩展 6.牙表面崩解,龋洞形成
2020/11/14
20
病理变化:
1.釉质龋 2.牙本质龋 3.牙骨质龋 4.牙髓组织对患牙的反应
2020/11/14
24
修复性牙本质:
也称反应性牙本质或第三期牙本质。当釉质 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病等而遭受破坏时,其 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及胞体受 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2020/11/14
25
病理变化:
1.釉质龋 2.牙本质龋 3.牙骨质龋 4.牙髓组织对患牙的反应
2020/11/14
2020/11/14
8
2020/11/14
9
2020/11/14
10
(二)龋病的病理变化:
牙体硬组织 脱矿 表面失去光泽、质软 外源性色素沉着 深褐色、黑褐色或墨绿色 组织崩解 色、形、质的改变
2020/11/14
11
牙齿表面
釉质脱矿、 有机物分解
获得性膜 发酵产酸
龋洞形成
2020/11/14
2020/11/14
21
牙本质龋
由釉质龋或牙骨质龋进一步发展而来。 病变过程与釉质龋不同。
①含有相对较高的有机成分——有机基质分解破坏 ②存在牙本质小管——病变沿小管进展,病程较快 ③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髓组织出现防御性反应
2020/11/14
22
2020/11/14
病理切片观
釉质 坏死崩解层 感染层(细菌侵犯区) 脱矿层 硬化层(高度钙化区) 修复性牙本质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