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膜性肠炎的诊断与鉴别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解析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解析杨红;张慧敏;金梦;钱家鸣【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病变.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缺乏特异度,容易误诊及漏诊.本文就UC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及进展进行解析和综述.【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6(031)008【总页数】4页(P813-816)【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诊断;诊断,鉴别【作者】杨红;张慧敏;金梦;钱家鸣【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62杨红,女,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委员,炎症性肠病青年俱乐部副组长,参与与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项目。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度肠道炎症性疾病,与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统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早在1956年北京协和医院文士域等[1]发表了较早一篇关于UC 23例特点描述的文章,之后我国对UC进入了认识、深入认识的发展阶段,并制定了我国UC诊治的共识意见并进行多次修订。
近年来,UC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近10年来其病例数上升了3.08倍,且该病易于反复、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因此该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然而meta分析显示UC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高达27.5%及32.1%,错误的诊断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治疗,从而可能会造成严重并发症。
假膜名词解释

假膜名词解释1. 假膜的概念假膜(Pseudomembrane)是指在某些疾病或感染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黏液和坏死组织形成的薄层。
它通常附着在某些黏膜表面,如呼吸道、消化道、眼睛等处。
假膜的形成是机体对感染或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旨在隔离和清除病原体或刺激源。
2. 假膜的成因假膜的形成通常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2.1 感染假膜最常见的成因是感染。
一些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可以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黏液和坏死组织在黏膜表面堆积形成假膜。
例如,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呼吸道感染,其特征性病变就是咽部出现灰白色的假膜。
2.2 创伤或损伤某些创伤或损伤也可以导致假膜的形成。
例如,化学性烧伤、食道反流引起的食管炎等情况下,黏液和坏死组织会在受损黏膜表面上形成假膜。
2.3 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也可导致黏膜上形成假膜。
3. 假膜的特征与表现假膜通常具有以下特征:3.1 外观假膜一般呈灰白、黄白或灰黄色。
它可以附着在黏膜表面,如咽部、气管、支气管、消化道等处。
3.2 质地和结构假膜一般较为粘稠,并且具有一定的韧性。
它由坏死组织、纤维素和白细胞等组成。
3.3 可移除性通常来说,假膜是可以被轻易地剥离或刮除的。
在剥离假膜后,黏膜表面通常会出现糜烂、出血或溃疡等病变。
3.4 伴随症状假膜的形成通常伴随着一些其他的症状,如发热、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咽部不适、恶心、腹泻等。
4. 假膜相关疾病假膜的形成与许多不同的疾病和感染有关。
以下是一些与假膜相关的常见疾病:4.1 白喉(Diphtheria)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
其特征性表现就是在患者的咽部形成灰白色的假膜,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和窒息。
4.2 猩红热(Scarlet Fever)猩红热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患者常出现高度发红的皮肤、发绀舌苔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在咽部常可见到红色的假膜。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尿白蛋白
目的: 探讨炎症性肠病患者尿中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2例IBD患者(UC 27例,CD 5 例 ) 在疾病的不同时期,用免疫 放射比浊法测定尿中白蛋白,并结合临床 Harvey 和 Bradshaw 指数进行综合分析,选 取25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
结果:患者尿白蛋白活动期比缓解期明显增高(0.002), Harvey 和 Bradshaw 指数
e intestinal lumen, fecal lactoferrin levels quickly increase with the influx of neutrophils during inflam
mation. Sugi and colleagues investigated lactoferrin, 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 (PMN) elastase, and lysoz yme together with myeloperoxidase in fecal material and whole-gut lavage fluid from IBD patients.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并活组织检查(后文简称活检)是UC诊断的主要依据。 结肠镜下UC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1)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质脆、自发或接触出 血和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2)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3)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桥黏膜等。
Lactoferrin is an iron-binding glycoprotein identified in the secretions overlying most mucosal surfac
肠道疾病-小儿真菌性肠炎-病情特征及常用治疗药物

肠道疾病-小儿真菌性肠炎-病情特征及常用治疗药物真菌性肠炎是指因肠道真菌感染而引起的肠炎,有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其中主要以白念珠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白念珠菌性肠炎多见。
白念珠菌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之一,常由口腔念珠菌病发展而来,也可发生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真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肠炎。
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较多,起病可急可缓,大便次数增加,为黄色水样便,有黏液,泡沫多,伴发霉气味,有的像豆腐渣样,严重者的可为脓便或脓血便,可有低热、呕吐、腹胀及腹痛。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1.病因主要由真菌寄生于肠黏膜而引起炎症致病。
但在下列情况时易继发本病:(1)当机体患严重肝肾疾病、粒细胞缺乏症或恶性肿瘤时引起恶病质,均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
(2)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化学抗癌药物、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等皆可使机体和组织的抗病能力减弱,或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真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侵袭肠道组织而易引起肠道真菌病。
(3)继发于消化道的某些疾病,如痢疾、食管脓肿、肠梗阻等,或某些基础疾病如慢性肝病、糖尿病、艾滋病(AIDS)等。
(4)肠道营养不良和手术创伤同样可诱发真菌性肠炎。
2.发病机制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清楚。
感染的发生是病原菌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机体方面: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吞噬细胞数量减少,杀菌力下降,趋化性丧失等,都是真菌性肠炎发病的主要因素。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一个特点,就是常发生于有基础疾病的患儿,这些患儿的共同之处就是免疫功能低下。
(2)菌体方面:如白念珠菌细胞壁含甘露糖,能加强其黏附力,且白念珠菌在组织内常呈菌丝体,与酵母体相比,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
又如荚膜组织胞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不易被杀死,可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感染播散。
而曲菌内毒素和溶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则可导致感染灶的周围组织坏死。
此外,1次摄入的真菌数量亦可成为感染发生的决定因素。
儿科学腹泻病

(Howie et al 1990)
目录
易肠道菌群失调
母乳喂养
100 % of total faecal micro-organisms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5 10 15 20 25 % of total faecal micro-organisms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5 10 15 20
目录
1、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3)、产毒性细菌引起的肠炎 发病季节:多发生在夏季; 症状:起病较急;腹泻和呕吐,无明显全身感染中 毒症状; 大便:水样或蛋花样,无粘液脓血,镜检无白细胞; 脱水:常发生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预后: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 3~7 天。
目录
1、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目录
不同病原腹泻病临床特点
疾病名称 发病时间 年龄段 6~24月 大婴幼 儿 典型症状 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带有少量黏 液,无腥臭,每日数次至十余次。常 伴脱水和酸中毒。
轮状病毒肠炎 秋冬季
诺如病毒肠炎 全年
较大儿 童
同轮状病毒肠炎
呕吐、腹泻、大便呈水样,有明显的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发热、呕吐、水样便
目录
1、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5)、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6)、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假膜性小肠结肠炎 真菌性肠炎
目录
1、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第5章大肠疾病的形态学诊断与病理(下)

第四节 大肠隆起型病变一、大肠良性隆起型病变(一 )颗粒状大肠病变 1.假膜性大肠病变 假膜性肠炎,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和小肠的急性纤维素渗出性炎症,多系在应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 ,难辨梭状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大量繁殖 ,致使肠黏膜坏死、纤维素渗出所致。
该病于 1893 年由 Finny 首先 描述。
15%~20%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结肠炎是由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 ,是一种对生 命有潜在危险的急性感染性肠炎 。
临床分为轻、中、重及暴发型。
高龄、体弱、患有多种 疾病,又因各种感染而较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者 ,易导致此病。
该病起病急,病情凶险, 及早诊治至关重要。
临床特点:均有应用抗生素史 ,突然发病,最短 3d,最长 3~4 周,平均 10~14d。
临床表现:均有水样泻 ,7 ~30/d,呈黄绿色或墨绿色,带黏液,部分患者可有脓血便 或鲜血便 ,部分患者粪便中可见白色膜状物 ;可有脐周阵发性隐痛、腹胀满、轻压痛、无反 跳痛,肠鸣音减弱。
有的病人有发热,体温在 38~40℃,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抽搐、 谵妄等;偶见皮疹 。
此外,重症及暴发型患者 ,可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出血、 败血症、低血容量性休克、中毒性巨结肠 、肠穿孔等,甚至死亡。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升高、电解质紊乱,便常规见白细胞 ,普通细菌培养未发现致病 菌。
结肠镜检查:均可见假膜,呈直径 3~10mm 的黄色颗粒,散在分布,亦可较为密集, 如图 2-131 所示。
假膜周围黏膜大致正常 。
部分肠段可见棉絮状片状假膜 ,易脱落,露出 充血黏膜面 。
活检病理组织学报告:显微镜下假膜由纤维素样物 、炎症细胞、细胞碎片及细菌菌落组 成,可见肠黏膜炎性细胞浸润、腺体断裂、出血 ,如图 5-132~5-134 所示。
X 线腹部平片显示肠麻痹。
X 线钡剂灌肠检查显示: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 失,可见颗粒样充盈缺损状改变。
腹泻病

腹泻病概述在未明确病因前,大便性状改变与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统称为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
腹泻病是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根据病程腹泻病分为: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按病情分为: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轻度至中度脱水或有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等)。
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如痢疾、霍乱、其他感染性腹泻等;非感染性,包括食饵性(饮食性)腹泻;症状性腹泻,如过敏性腹泻;其他腹泻病如乳糖不耐症、糖原性腹泻等。
病因有多种病因、多种因素所致,分内在因素、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三类。
1.内在因素(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时期,胃酸及消化酶分泌不足,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神经系统对胃肠道调节功能较差,不易适应食物的质和量,且生长发育快,营养物质的需要相对较多,胃肠道负担较大,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2)机体防御功能较差:婴幼儿时期免疫功能相对不够成熟,血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个秒均较低,胃肠屏障功能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肠排空较快,对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
(3)体液分布特点:婴儿细胞间质液较多,且水代谢旺盛,肾功能调节差,易发生体液紊乱。
2.感染因素(1)肠道感染:主要由细菌和病毒引起:①细菌:除法定传染病外,有:a.大肠埃希杆菌b.空肠弯曲菌。
c.耶尔森菌。
d.其他:鼠伤寒沙门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等。
②病毒:a.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
b.诺沃克病毒。
c.肠道腺病毒。
③真菌和原虫:真菌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珠菌,一些原虫的感染如阿米巴原虫等。
(2)肠道外感染: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盂肾炎、中耳炎、皮肤感染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时可伴有腹泻,这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的影响,使消化功能紊乱,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增加所致。
第三章 病例分析——小儿腹泻

第三章病例分析——小儿腹泻概述(一)概念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病因1.感染因素1)肠道内感染①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
②细菌感染:致腹泻性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沙门菌等。
③真菌感染④寄生虫感染2)肠道外感染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2.非感染因素1)饮食因素2)气候因素(三)临床表现1.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1)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
常急性起病,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①胃肠道症状: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10余次至数10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粘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②水、钠平衡紊乱等渗性脱水临床表现与分度脱水失水量精神眼口尿量皮肤粘眼窝前卤四休克征程度%(ml/kg)泪渴膜肢轻度5%(50)稍差略烦躁有轻稍减少稍干燥略干稍凹陷稍下陷温无中度5%-10%(50-100)萎靡烦躁少明显减少干燥,苍白,弹性差干燥凹陷下陷稍凉不明显重度>10%(100-200)淡漠昏迷无烦渴极少无干燥,花纹,弹性极差极干明显凹陷显现下陷厥冷有,脉细,血压下降等渗性脱水:血清钠130~150mmol/L;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③钾平衡紊乱正常血清钾:3.5~5.5mmol/L,<3.5mmol/L为低钾血症。
④低钙、低镁血症⑤代谢性酸中毒: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口唇樱红,呼吸深大,呼出气体有丙酮味等症状,但小婴儿症状可不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膜性肠炎的诊断与鉴别
发表时间:
2012-09-04T09:34:33.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2期供稿 作者: 金玉善
[导读]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假膜。
金玉善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院集团让北医院 163114)
【中图分类号】
R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171-02
【摘要】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假膜。现已证实是由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引起。目的
讨论假
膜性肠炎的诊断与鉴别。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查体发现腹部压痛、反跳痛,严重者似急腹症
或急性肠梗阻的体征。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便常规镜检有白细胞,便潜血阳性。
【关键词】假膜性肠炎
诊断 鉴别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黏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假膜。现已证实是由于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的毒素引起。病情严重者可致
死。
一 病因
假膜性肠炎患者辨中分离出的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能产生具细胞毒作用的毒素和肠毒作用的毒素,前者是假膜性肠炎的重要致病因
素。毒素可造成局部黏膜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使组织缺血坏死,并刺激黏液分泌与炎性细胞等形成假膜。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使
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
病。
本病也可发生与手术后,特别使胃肠道肿瘤手术后以及其他有严重疾病如肠梗阻、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心力衰竭、败血症等
患者,这些病例一般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肌体的内环境发生变化,肠道菌群失调,有利于难辨
梭状芽胞杆菌繁殖而致病。难辨梭状芽胞杆菌及其毒素为本病致病因素,但便中毒素的效价高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并不平行。由此说明该
毒素并非影响疾病严重程度的惟一因素。
二 病理生理
假膜性肠炎主要发生在结肠,偶见于小肠等部位,病变肠腔扩张,腔内液体增加。遍布肠黏膜的肉眼观察,可见凝固性坏死,并覆有
大小不一、散在的斑点状黄白色假膜。严重者假膜可融合成片,并可见到假膜脱落的大、小裸露区。显微镜下可见假膜系由纤维素。中性
粒细胞、单核细胞、黏蛋白及坏死细胞碎屑组成。黏膜固有层内有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重者腺体破坏断裂,细胞坏死。
黏膜下层因炎性渗出而增厚,伴血管扩张、充血及微血栓形成。坏死一般局限于黏膜层,严重病例可向黏膜下层伸延,偶有累及肠壁全层
导致肠穿孔。
三 临床表现
1.
腹泻 是最主要的症状,多在应用抗生素4~10日内或在停药1~2周内,或于手术后5~20日发生。腹泻程度和次数不一,轻型病
例,大便每日
2~3次,可在停用抗生素后自愈。重者有大量腹泻,大便每日可30余次之多,有时腹泻可持续4~5周,少数病例可排除斑块
状的假膜,血便少见。
2.
腹痛 为较多见的症状。有时很剧烈,可伴腹胀、恶心、呕吐,以致可被误诊为急腹症。手术吻合口漏等。
3.
毒血症表现 包括心动过速、发热、谵妄以及定向障碍等表现。重者常发生低血压、休克、严重脱水、电解质失衡以及代谢性酸中
毒、少尿,甚至急性肾功能不全。
四 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周围血白细胞增多,多在10000~20000/mm3以上,甚至高达40000/mm3或更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便常规检查
无特异性改变,仅有白细胞,肉眼血便少见。有低白蛋白血症。电解质失平衡或酸碱平衡失调。粪便细菌特殊条件下培养,多数病例可发
现有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生长。便内细胞毒素检测有确诊价值,将患者粪的滤液稀释不同的倍数,置组织培养液重,观察细胞毒作用,
1:
100
以上有诊断意义。污泥梭状芽胞杆菌抗毒素中和试验常阳性。
2.
内镜检查 在高度怀疑本病时,应及时作内镜检查。本病常累及左半结肠,而直肠可无病变。乙状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之
一。如病变在右半结肠,则需要用纤维结肠镜检查。如在初期未发现典型病变者尚需重复进行。内镜肉眼观察:在早期或治疗及时者,内
镜可无典型表现,肠黏膜可正常或仅有轻度充血、水肿。严重者可见到黏膜脆性增强及明显溃疡形成,黏膜表明覆有黄白或黄绿色假膜。
3.X
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毒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
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表现。上述
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诊断价值不大。
空气钡剂对比灌肠检查可提高诊断价值,但有肠穿孔的危险,应慎用。
五 诊断与诊断标准
1.
中老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多数起病急骤。
2.
多有应用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等广谱抗生素病史。
3.
在应用抗生素期间或停用抗生素短期内,出现发热、腹痛、腹泻,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每日大便可达30余次,有时可有伪膜排
出,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定向力障碍、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
4.
查体发现腹部压痛、反跳痛,严重者似急腹症或急性肠梗阻的体征。
5.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便常规镜检有白细胞,便潜血阳性。
6.difficile
毒素鉴定便内difficile毒素检测阳性。
7.X
线检查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
8.
内镜检查发现病变主要累及左半结肠,也可累及右半结肠、直肠,小肠偶见。呈连续性肠道受累,早期可见结肠黏膜充血、水肿,
肠腔中附有清色黏稠分泌物或有散在小圆形浅溃疡,严重者则见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假膜。
9.
黏膜活检为急性或慢性炎症。
10.
新鲜便培养有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生长。
六 鉴别诊断
1.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20~40岁的患者,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
状;结肠镜检发现病变多累及乙状结肠、直肠,也可全结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可见多发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变浅
或消失,假息肉等;钡剂灌肠检查发现黏膜粗乱,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黏膜病理活检呈炎症性改变。
2.
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多见于青壮年患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可伴腹部肿块、肠瘘和肛周病变;钡剂灌
肠检查可见多发性、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裂隙状溃疡、瘘管、假息肉形成及鹅卵石样改变等;内镜下可见节段性、非对称性的黏膜
炎症,可有肠腔狭窄和肠壁僵硬等,病变呈跳跃式分布。活检为非干酪样肉芽肿。
3.
急性坏死性出血性小肠炎 常见于夏、秋季节,青少年多见,有发热、腹痛、腹泻及血便,短期内可出现贫血、休克、衰竭,肠出血
为主要临床表现。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白细胞较少。大便培养无致病菌。
4.
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多见于老年患者或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患者及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临床上有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力
衰竭、心律失常等
“低流灌注”的诱因,患者突然发生腹泻、腹部剧烈疼痛、排暗红色血便,查体发现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可伴有周
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内镜检查可见病变段与正常黏膜有明显分界,病变早期可见黏膜水肿、黏膜下瘀斑或黏膜糜烂、表浅溃疡,肠腔内有
血;结肠钡剂检查发现典型的拇指压痕样改变;肛门指诊检查发现指套染血。选择性血管造影可发现病变部位。
5.
急性细菌性痢疾 患者多有不洁饮食史,常在每年夏秋季发作,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便常规镜检有大量
白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6.
艾滋病性腹泻 AIDS患者出现腹泻、消瘦,腹泻可以为迁延性、反复发作性的腹泻;组织学检查发现小肠黏膜低度萎缩、有丝分裂减
少,直肠黏膜溃疡和
HW抗体阳性,外周血CD4细胞<0.2×109/L。
参
考 文 献
[1]
徐克成.消化病现代治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7-101.
[2]
梁扩寰.消化疾病治疗指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