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二十四节气 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此时,夜晚变得漫长,白天则成为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在这一天,太阳的高度达到全年最低点,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
下面将介绍冬至节气的起源、习俗和与冬季相关的养生方法等内容。
一、冬至的起源与意义冬至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察和农耕文化,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夏代初期。
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变化,发现在冬至这一天太阳高度最低,于是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开始。
冬至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一方面,冬至标志着冬季的到来,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工作告一段落,开始进入冬季休闲期。
另一方面,冬至也代表了一年的渐长之意,太阳在冬至后的每一天都会升高,天气逐渐转暖,人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二、冬至的传统习俗作为重要的节气,冬至在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习俗:1. 冬至祭祖:冬至这一天,许多家庭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人们会烧香、献祭,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
2. 吃冬至饺子:吃饺子是冬至的传统食俗之一。
传说吃饺子能避邪消灾,预示着新年的好运。
在北方地区,吃饺子还有增加体力、保暖驱寒的功效。
3. 过冬至:冬至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度寒冷的冬夜。
在南方地区,一些地方还有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等传统庆祝活动。
三、冬至养生方法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也意味着天气的寒冷和气温的降低。
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以下是一些冬至养生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 合理饮食:冬季气温较低,人们应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瘦肉等。
还应注意保持饮食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高糖高脂的食物。
2. 注意保暖:冬季寒冷,身体容易受凉。
保暖是冬季养生的重要一环,可穿戴适当的服饰,戴上帽子、围巾和手套等。
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注意适度加湿,以减少干燥带来的不适。
3. 适量运动:冬季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适量的户外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并有助于缓解冬季抑郁的情绪。
24节气冬至的知识简介

24节气冬至的知识简介冬至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之一,它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冬至通常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到来,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点达到一年中最南点时,北半球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冬至的知识。
1. 起源与发展冬至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古人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发现太阳的直射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但也意味着冬天将要过去,春天即将到来。
因此,在农耕社会中,人们将冬至看作一个重要的节气,并传承了许多相应的习俗与庆祝活动。
2. 冬至的习俗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在这一天有许多传统的习俗。
例如,北方人会吃水饺、腊八粥等食物以展示节日的热闹气氛。
南方人则会吃汤圆,寓意团圆和团结。
同时,还有许多地方会举行庙会、农民画展览以及打饺子比赛等活动,让人们能够共同参与、增进友谊。
3. 冬至的饮食习俗冬至是一个与食物相关的节日。
在中国民间,冬至时期有一个重要的食俗,那就是吃饺子。
吃饺子的习俗形成于唐朝,饺子的形状像古代的铜钱,寓意着“除旧迎新”之意。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腊八粥的食物,也是冬至时期人们的常见食物。
人们用各种杂粮、莲子、豆类等熬成的粥,具有增强身体抵抗力的功能。
4. 冬至与中医养生冬至是中医养生的关键节气之一。
传统中医认为,在冬至这一天,阳气已经到达最低点,而阴气开始增长。
在此期间,人们要注重保暖养生,以应对寒冷的冬季。
建议多喝温热的汤类食物,增加热量摄入,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度的运动,提高体温和免疫力。
5. 冬至与文化传承除了食俗和养生习惯,冬至还与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冬至被视为阴阳交替的重要时刻,代表着新一轮的开始。
此外,冬至也与古代祭祀活动有关。
冬至这一天,人们多会烧纸钱、在祠堂祭扫、奉祀祖先,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总结起来,冬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具有丰富的习俗和传统意义。
冬至小知识

冬至小知识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即为冬至。
冬至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有许多与冬至相关的习俗和小知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冬至的小知识吧。
一、冬至的由来冬至这个节气的名称源于古代的农耕文化。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冬至是农民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冬至之后,阳光逐渐增加,天气逐渐变暖,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非常关键。
因此,农民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二、冬至的习俗1. 吃冬至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冬至这一天吃饺子是一项传统习俗。
饺子的形状像古代的银元宝,寓意着来年财源滚滚。
此外,饺子还寓意团圆,因为饺子的包法需要家人一起动手,象征着家庭的团聚和和谐。
2. 吃冬至汤圆在中国南方地区,冬至这一天吃汤圆是一项传统习俗。
汤圆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形状圆润,寓意着团圆和完整。
吃汤圆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相传汤圆是由一位仙女赐予人间的美食,吃了汤圆可以驱除厄运,带来好运。
3. 冬至祭祀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平安和顺利。
祭祀的对象可以是祖先、神灵或其他重要的精神符号。
这是一种传统的宗教仪式,也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4. 冬至戴红线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戴上红线,寓意着驱邪和祈福。
红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戴上红线的人们相信,红线可以保护自己免受邪恶的侵害,同时也可以带来好运和福气。
三、冬至的养生方法1. 吃饮食保暖冬至是寒冷的季节,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温热的食物来保暖。
比如热汤、热粥、热饮等,可以帮助我们保持体温,增强抵抗力。
2. 多运动锻炼冬至是冬季的开始,也是一个适合运动锻炼的时机。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是哪一天

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冬至是哪一天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
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但由于太阳运行轨迹的影响,有时也会在12月23日出现。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俗。
首先,冬至是中国农历的岁首,意味着新年即将来临,因此人们以冬至为分界点,来感受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更替。
其次,冬至也是家庭团圆的日子。
在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品尝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冬至还被视为致敬祖宗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会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此外,冬至还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传统中医养生学中,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人们常说“冬至吃饺子,更长一岁”,意味着在寒冷的冬季食用汤圆或饺子能够保暖,有益于身体健康。
不仅如此,冬至还被认为是阳气最弱的时候,同时也是壮阳固本的最佳时机。
因此,冬至时节,人们会讲究饮食起居,注重保健调养,预防感冒和其他寒冷带来的疾病。
冬至对于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意义。
冬至之后,太阳开始南升,阳光逐渐增多,既为农田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也为春耕做好了准备。
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在现代社会中,冬至节仍然被重视和庆祝。
许多城市和乡村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庙会、联欢会等。
此外,冬至也成为人们一年中与亲友相聚、享受美食的时刻。
冬至,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人民向往春天,祈求丰收和平安的象征。
在这一天,人们团聚、祭祖、品尝美食、燃放烟火等活动,既是对岁月的感慨,也是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冬至的到来,预示着寒冷的冬季即将开始,同时也预示着新年的临近,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希望和喜悦。
总之,冬至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一天,人们会庆祝、祭祀祖先、享受美食,表达对时间的感慨,对未来的憧憬。
中 国传统节日介绍冬至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冬至《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冬至》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每年公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 270°时,便迎来了冬至。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过了冬至,白天会一天天变长,夜晚会逐渐变短。
在古代,人们对冬至十分重视,认为它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有着特殊的意义。
冬至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它不仅是节气,更是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
在饮食方面,冬至有着独特的美食。
北方地区,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
民间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据说,这种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东汉时期,张仲景看到很多百姓在寒冬中耳朵被冻烂,就用面皮包上羊肉、胡椒等驱寒的食材做成“娇耳”,施舍给百姓吃。
吃了“娇耳”后,人们的耳朵都好了。
后来,人们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成了饺子。
在寒冷的冬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其乐融融。
而南方地区,人们则更倾向于吃汤圆。
汤圆象征着团圆、美满,吃汤圆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
此外,江南一带还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糯米饭香甜可口,加上赤豆,不仅美味,还有驱寒保暖的功效。
除了美食,冬至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在这一天祭祀祖先。
他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前往祖先的墓地,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这种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家族传承和孝道的重视。
在民间,还有“数九”的习俗。
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一直数到“九九”,共八十一天。
“数九寒天”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
人们会根据“数九歌”来预测天气的变化和寒暖的程度。
比如“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形象地描绘了天气逐渐变冷的过程。
冬至也是养生的好时节。
中医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此时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生。
因此,要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脚部和背部。
冬至的民俗习俗

冬至的民俗习俗冬至,又称“冬节”、“冬至节”,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作为冬季的开始,冬至在中国民间有着丰富的习俗和民俗文化。
以下是关于冬至的一些民俗习俗的介绍。
1. 冬至祭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以感谢天地神明的保佑。
这样的祭祀活动通常会在家庭或村庄的庭院中进行,人们会摆放祭祀品如水果、酒食、糕点等,燃香炉,并在香炉上插上鲜花。
家人会一起跪拜神明,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幸福。
2. 吃“冬至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吃“冬至饺子”是一种传统的习俗。
饺子是中国菜肴中的一种特色美食,被广泛认为象征着团聚与幸福。
人们会用各种食材如猪肉、牛肉、蔬菜等,制作出美味的饺子。
在冬至这一天,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在一同制作的过程中加强感情,共同期盼来年的好运和美好。
3. 吃“冬至饼”在南方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人们会吃“冬至饼”来庆祝冬至节日。
这种饼通常由糯米和豆沙制成,形状圆润,口感糯软。
在冬至这天,家人会一起制作冬至饼,加入自己喜爱的馅料,如红豆沙、莲蓉等。
冬至饼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人们相信通过吃冬至饼可以招来幸福与吉祥。
4. 赛龙舟在一些地方,冬至也是赛龙舟的日子。
龙舟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活动,它寓意着对一年丰收的庆贺。
在冬至这天,人们组织龙舟竞赛,沿着河流或湖泊划龙舟,以庆祝冬季的到来,同时也企盼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5. 燃黄纸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天燃烧黄纸来祭祀祖先和神明,以示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燃黄纸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在庭院中焚烧黄纸,也可以放在河流或湖泊中,用火燃烧。
这种习俗寓意着对过去的敬重和对来年的祈愿,也是对家族的纽带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结冬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有着丰富的民俗习俗。
无论是祭祀、吃饺子或饼、赛龙舟、燃黄纸,这些习俗都代表了对天地神明的敬意、对丰收与康宁的期盼,以及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冬至知识15问答

冬至知识15问答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下面,让我们通过 15 个问答来深入了解一下冬至。
1、冬至是怎么来的?冬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发现太阳运行到黄经 270 度时,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便将这一天定为冬至。
它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
2、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的地位如何?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气。
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其重要性。
此时,阴气达到极盛,阳气开始萌生,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点。
3、冬至有哪些气候特点?冬至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低,北方往往已经进入寒冬,南方气温也逐渐下降。
此时冷空气活动频繁,可能会出现降雪、大风等天气。
4、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传说医圣张仲景在冬至这天看到百姓受冻挨饿,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用面皮包上羊肉、胡椒等驱寒食材做成耳朵形状的“娇耳”,施舍给百姓吃。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寓意防止耳朵冻掉。
5、除了饺子,冬至还有哪些传统食物?在南方,人们在冬至常吃汤圆,象征团圆。
还有一些地方会吃羊肉、狗肉等温热滋补的食物,以抵御寒冷。
6、冬至有哪些祭祀活动?在古代,冬至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前往宗庙、祠堂,献上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7、冬至的养生要点有哪些?冬至养生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部、脚部和背部。
饮食上宜多吃温热性食物,如核桃、红枣、桂圆等。
同时,要注意早睡晚起,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
8、冬至如何防寒保暖?外出时要穿戴暖和,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
室内可以使用暖气、空调等设备保持温暖,但也要注意通风换气,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9、冬至适合进行哪些运动?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损伤阳气。
10、冬至的民俗活动还有哪些?有的地方会举行九九消寒活动,画九九消寒图。
二十四节气冬至的习俗活动大全

二十四节气冬至的习俗活动大全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标志着寒冷季节的正式开始。
在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冬至习俗活动,这些习俗不仅展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一、北方地区1、吃饺子在北方,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美食。
民间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时节看到百姓耳朵冻烂,便用面皮包上羊肉、胡椒等驱寒食材做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煮熟后分给百姓吃,治好了他们的耳朵。
此后,人们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制作饺子,并在冬至这天食用,寓意着防止耳朵被冻。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馅料也是多种多样,有韭菜鸡蛋、猪肉大葱、牛肉萝卜等,满足了不同人的口味需求。
2、喝羊肉汤冬至喝羊肉汤也是北方的传统习俗之一。
羊肉性温,能御风寒,补身体,在寒冷的冬至时节,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既能驱寒保暖,又能滋补身体。
有些地方还会在羊肉汤中加入枸杞、红枣等食材,使其营养更加丰富。
二、南方地区1、吃汤圆南方地区在冬至这天有吃汤圆的习俗。
汤圆象征着团圆、美满,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汤圆的馅料有甜有咸,甜的有芝麻、花生、豆沙等,咸的有猪肉、虾仁、荠菜等。
一家人一起动手做汤圆,煮好后一起分享,温馨又甜蜜。
2、吃烧腊在广东地区,冬至有吃烧腊的习俗。
烧腊包括烧鹅、烧鸭、叉烧等,色泽红亮,香味四溢。
人们认为在冬至这天吃烧腊可以祈求来年鸿运当头,吉祥如意。
3、酿米酒在江浙一带,有冬至酿米酒的习俗。
糯米酒香气浓郁,口感醇厚,营养丰富。
冬至时节气温较低,有利于米酒的发酵和保存。
人们会在这一天酿造米酒,等到过年时享用。
三、祭祀活动1、祭祖冬至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
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水果、糕点、鲜花等,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祠堂进行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兴旺发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传统二十四节气冬至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有一句谚语是这么说的:冬至到,吃水饺。
而且还有一些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
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既然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那么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也会慢慢变短;南半球接近这一年的黄昏,北半球接近下一年的早晨。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其实冬至并非一年最冷的一天,人们所说的“进九”之后,还有一个月才是一年里最冷的时间(即翌年1月8日—1月18日交节)。
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节),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十天阳历年(元旦)。
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根据《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礼记·月令》中说:“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这可真是个一年一度的大吉日。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的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又称为冬节,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四至六日为一候,三候十四至十六日为一节或一气,(以地球转速为准,这也是为什么农历不是阴历而是全世界唯一的阴阳地三合历的原因。
)在一年里又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择日学上所用的节气,择日学上是依农历的节气来选定吉课,而所谓的农历则为阳历与阴历的结合,阳历指的就是二十四节气(把太阳运行的周期分为十二个阶段,再划分二十四个节气,一节一气为一个月),阴历乃为纯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周期而定),日子都在公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两日。
正好临近西方国家的圣诞节。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冬至”的英文解释与介绍。
一般来说,冬至的英文名称是Winter Solstice而“solstice”这个词,一般来说我们不太看到,也很少用到。
因为它的意思很特别,表示“the time of either the longest day in the year (about June 22) or the shortest day in the year (about December 22)”。
(一年之中最长的一个白天,或者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这么看来,这个词的用武之地似乎局限性就很大了。
基本上也就用在“Winter Solstice”(冬至)以及“Summer Solstice”(夏至)之处而已。
根据周朝的记载,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虽然冬至不是年节,但人们习惯把冬至看成‘节气年’的分界点”(《载敬堂集·风物记》)。
陈志岁《汤圆》诗就反映了冬至节汤圆制作和人们度节意觉。
诗曰:“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
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
推入汤锅驱白鸭,捞来糖碗滚黄珠。
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摘自《江南靖士诗稿·节日诗》)。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就因历法的不同,使得民间一直传承著周历历法,认为冬至过后就是另一年的开始(才有吃圆仔后就多了一岁的说法)这也是冬至为何在民间会那么受重视,但是这样的错误传承,使得民间的观念与目前择日学上,所用的夏历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这样的错误观念应该矫正,把正确的历法传承才对。
正如之前说过,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
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
《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
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
”《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至’者,极也。
”可见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
冬至日虽基于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已入春,因此被称为“九九艳阳天。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
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
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
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食宜清淡,不宜吃浓浊、肥腻和过咸食品。
冬天阳气日衰,脾喜温恶冷,因此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
吃饭宜少量多餐。
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有些地方还有吃狗肉的习俗,据说这样的习俗,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西鄂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
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
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况且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还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关于全国节气习俗,有一些共同习俗。
例如: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
因此值得庆贺。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
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