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合集下载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

此时,夜晚变得漫长,白天则成为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在这一天,太阳的高度达到全年最低点,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

下面将介绍冬至节气的起源、习俗和与冬季相关的养生方法等内容。

一、冬至的起源与意义冬至起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察和农耕文化,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夏代初期。

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变化,发现在冬至这一天太阳高度最低,于是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开始。

冬至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一方面,冬至标志着冬季的到来,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工作告一段落,开始进入冬季休闲期。

另一方面,冬至也代表了一年的渐长之意,太阳在冬至后的每一天都会升高,天气逐渐转暖,人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二、冬至的传统习俗作为重要的节气,冬至在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习俗:1. 冬至祭祖:冬至这一天,许多家庭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人们会烧香、献祭,祈求祖先保佑家庭平安。

2. 吃冬至饺子:吃饺子是冬至的传统食俗之一。

传说吃饺子能避邪消灾,预示着新年的好运。

在北方地区,吃饺子还有增加体力、保暖驱寒的功效。

3. 过冬至:冬至这一天,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度寒冷的冬夜。

在南方地区,一些地方还有舞龙舞狮、放烟花爆竹等传统庆祝活动。

三、冬至养生方法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也意味着天气的寒冷和气温的降低。

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以下是一些冬至养生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 合理饮食:冬季气温较低,人们应多摄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和瘦肉等。

还应注意保持饮食的均衡,避免暴饮暴食和高糖高脂的食物。

2. 注意保暖:冬季寒冷,身体容易受凉。

保暖是冬季养生的重要一环,可穿戴适当的服饰,戴上帽子、围巾和手套等。

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注意适度加湿,以减少干燥带来的不适。

3. 适量运动:冬季运动对于身体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适量的户外活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加抵抗力,并有助于缓解冬季抑郁的情绪。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义及寓意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农历十二
月初十左右。

冬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阳光最短,昼长夜短,阳气极虚,阴气极盛,天气最为寒冷,气温逐渐下降,大地冰冷,草木凋零,生
机渐减。

下面我们来看看冬至节日的含义及寓意。

冬至,在中文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

首先,冬至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预示着严寒的到来。

人们要开
始做好御寒准备,加强保暖,以抵御严寒对身体的伤害。

这也提醒人
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注意保健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冬至在古代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家人团聚,共同
享用团圆饭,象征着家庭的团结和幸福。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
家庭关系、尊重长辈的体现。

人们在冬至这一天,会祭祀祖先,燃灯
祈福,祈求祖宗庇佑,消灾解难,平安吉祥。

此外,冬至还象征着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从而预示着寒冬将过,
春天即将到来。

人们看到冬至这一天,冬日将渐渐走向尽头,希望和
温暖即将到来,生机勃勃的春天即将来临。

因此,冬至也被赋予了充
满希望和憧憬的寓意。

总的来说,冬至这一传统节日,既有着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又寄
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冬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
个承载着文化、情感和希望的特殊日子。

让我们在冬至这一天,怀着
感恩之心,祈福祖先,珍惜家人团聚的时刻,迎接春天的到来,展望
未来的希望。

祝愿大家冬至快乐!。

24节气冬至的含义是什么

24节气冬至的含义是什么

24节⽓冬⾄的含义是什么冬⾄那天是全年⽩昼最短的⼀天,⽽⿊夜却变长了,在这⼀天也代表着数九已经开始了,冬⾄的含义不仅仅代表着节⽓跟节⽇,还代表着⽓候将变冷,以下是⼩编为⼤家准备了24节⽓冬⾄的含义是什么以及冬⾄是在什么时候,欢迎参阅。

24节⽓冬⾄的含义是什么冬⾄的到来代表寒冷即将来临。

冬⾄节⽓是全年中昼夜最长的⼀天,到了冬⾄节⽓后天⽓也会逐渐变寒,进⼊到全年温度最低的数九寒天,古⼈认为⾃冬⾄起,天地阳⽓开始兴作渐强,即下⼀个循环开始了,有“冬⾄⼀阳⽣、天地阳⽓回升”的说法。

冬⾄是在什么时候每年公历12⽉22⽇左右冬⾄,⼜称为冬节,是传统⼆⼗四节⽓中的第⼆⼗⼆个节⽓,冬季的第四个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在古代民间有“冬⾄⼤如年”的讲法,冬⾄节⽓时有吃饺⼦、汤圆、⽺冬⾄节⽓的特点北⽅地区冬⾄节⽓时,北⽅地区的温度已经在0℃以下了,在某些地区还有雪冻灾难。

西北地区冬⾄节⽓时,西北地区的平均⽓温普遍在0℃以下,天⽓寒冷。

南⽅地区冬⾄节⽓时,南⽅地区的平均⽓温只有6℃⾄8℃左右。

西南地区在西南某些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上旬,平均⽓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冬。

⾁汤、⽶酒、鸡鸭鱼⾁的饮⾷传统。

潮汕冬⾄习俗冬⾄,是⼆⼗四节⽓之⼀。

据《⽉令七⼗⼆候集解》载:“⼗⼀⽉⼗五⽇,终藏之⽓,⾄此⽽极也。

”《通纬孝经援神契》载:“⼤雪后⼗五⽇,⽃指⼦,为冬⾄,⼗五⽇中。

阴极⽽阳始⾄,⽇南⾄,渐长⾄也。

”据《辞海》载:“天⽂学上规定冬⾄为北半球冬季开始。

”冬⾄,不仅是⼆⼗四节⽓之⼀,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个⼤节⽇,有“⼩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天备⾜猪⾁、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围桌共餐,⼀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团聚。

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

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

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冬至是冬天第几个节气冬至是24节气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天的第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冬至的传统习俗有哪些1、祭天历代统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礼,是历代帝王禳灾祈福,在冬至日必须举行的一种仪式。

2、祭祖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

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

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

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3、数九九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大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

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

这些谚语和顺L:I溜在许多古籍:卜部多有记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4、圆仔贴门在闽南,潮汕一带,每逢冬至,除了吃汤圆外,还要搓两个大的圆仔贴在大门环上,象征团圆、吉利。

5、冬至节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换,是上天所赐的福气。

汉朝把冬至作为“冬节”,官府要举行庆贺仪式,称为“贺冬”,依例放假。

《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因此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听命,边塞关闭,商旅停业,亲朋皆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访,愉悦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24节气冬至的意思

24节气冬至的意思

24节气冬至的意思〔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最短,那么冬至是什么意思呢,下面给大家共享关于24节气冬至的意思介绍,欢迎阅读!冬至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

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特殊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风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来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慢慢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风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当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如今,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风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风俗。

冬至的风俗冬至三候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麇角解,三候水泉动一候:蚯蚓结〔传奇〕蚯蚓是阴曲阳生的生物,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照旧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照旧蜷缩着身体。

冬至三候二候:麋鹿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冬至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的由来与含义

冬至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的由来与含义

冬至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冬至的由来与含义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12月23日之间。

它标志着阳光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一年中最短的时刻。

冬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是民间的重大节日,也有着丰富的传说和寓意。

冬至这个词汇来源于古代人们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察。

古人发现,每年太阳的位置会在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停留在北回归线上的一个点,之后开始向南迁移,所以他们称之为“冬至”。

冬至这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最南端,阳光直射点达到最北端,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

从古至今,冬至都被视为中国农历的重要节气之一,与春节、清明、端午等节日齐名。

在中国农村,冬至通常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人们会围坐在一起吃汤圆,象征团圆和祈求来年的幸福。

冬至也是养生的重要节点,因为冬至过后,阳光逐渐增多,阴寒之气逐渐消失,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保健,以迎接新年。

冬至所代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与阴阳气息转换有关的重要时刻。

冬至之后,阳气开始逐渐复苏,而阴气则逐渐衰退。

人们相信,冬至这一天阳气达到最弱的时候,万物开始向春天的生长活动转变。

因此,冬至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的到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冬至也是人们反思过去一年的时刻。

一年的生活已经进入尾声,人们开始回顾自己的所想所做,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收获。

冬至是一个安静的时刻,人们在这个时候会对自己进行反思,为未来制定新的目标和计划。

除了在中国,冬至在世界各地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在南半球的国家,冬至正好相反,标志着夏天的开始。

比如,澳大利亚的“夏至音乐节”是一个庆祝夏至的盛大音乐活动,人们在海滩上唱歌跳舞,享受夏日的开始。

总结起来,冬至作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也是人们反思过去、迎接未来的时刻。

冬至的到来象征着阴阳气息的转换和新的开始,提醒人们关注自己的养生和内心的成长。

冬至是什么意思_冬至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是什么意思_冬至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是什么意思_冬至的含义是什么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它标志着一年的冬季正式开始。

冬至一词由“冬”和“至”组成,意味着冬天的“极点”或“最深处”。

冬至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代表着节气的交替和自然界的轮回。

冬至具有丰富的含义,它代表着以下几个方面:1. 宇宙之阴阳平衡: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阴阳平衡是宇宙法则的核心概念之一。

冬至时,阳气开始逐渐增长,标志着阴阳转换的开始。

冬至象征着阴阳达到平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能量。

2. 万物休养生息:冬至是寒冷的季节,自然界的万物逐渐休眠和休养生息。

此时,农作物进入冬眠期,人们也减少了户外活动,尽量保持温暖。

冬至提醒人们要按照自然规律调整作息,合理安排休息和劳动,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3. 团圆与祈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重要的团圆节日。

冬至之夜,家人会聚在一起,共进团圆饭。

这象征着人们希望团结、和睦,并期待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此外,冬至也是一些地区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上供祖先和神明,祈求平安和好运。

4. 文化传承:冬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

人们会过冬至节,传承着民间的习俗和礼仪。

比如吃饺子、喝汤圆、挂红灯笼等,这些习俗都与福运、团圆和好运息息相关。

冬至也是文人墨客们描写冬天景色和抒发情怀的重要题材。

总之,冬至作为一年中的重要节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阴阳平衡、万物休养、团圆与祈福以及文化传承。

无论是天文学上的特殊时刻,还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冬至都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家庭和幸福的美好期许和祝福。

让我们在冬至这一天,与亲人团聚,感受节日的温暖与快乐,同时也思考自然规律和生活的无尽智慧。

二十四节气之冬日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冬日节气

二十四节气之冬日节气冬至,又称为一年中的冬日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

此时,北半球地区的日照时间最短,夜晚也是最长的一天。

冬至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下面将通过介绍冬至的起源、气候特点,以及中国的传统庆祝活动,来探索冬至节气的意义与习俗。

一、冬至的起源与含义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农耕社会。

在古时候,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时间来确定农事活动。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的最南端,同时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短,夜晚也是最长的一天。

冬至的到来标志着阳气开始逐渐增长,阴气逐渐减少,象征着一年的最冷时期到来,并且意味着新阳气的诞生和新一年的希望。

从冬至起,白昼逐渐延长,寒冷也逐渐减弱,人们开始迎接新的一年、新的生机。

二、冬至的气候特点冬至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寒冷干燥和日照时间短暂。

在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逐渐下降,在高纬度地区可能会出现降雪,而在南方地区则大多是干燥的寒冷天气。

此时,阳光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受到太阳辐射的角度较小,导致日照时间较短。

白天短暂的时间使人们的活动更多地集中在室内,而温度的下降也让人们更需要保暖措施。

三、中国传统庆祝活动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活动的重要节点。

参与这些庆祝活动的人们相信,通过特定的仪式和活动,可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1. 吃汤圆在中国的许多地区,人们会在冬至这天家庭聚餐,特别是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由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物,象征着团圆和美好的祝愿。

在南方,人们习惯将汤圆煮在甜汤中食用,而在北方,则常常将其煮熟后拌上酱料。

2. 冬至节宴在一些地区,还有冬至节宴或冬至盛宴的传统。

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饭菜和热腾腾的汤羹,共同庆祝冬至的到来。

这些宴会不仅是一种享受美食的方式,也是家人团聚、增进感情的机会。

3. 祭祀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也是祭祖的重要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之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的含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至"为至极的意思,也就是到头了。

冬至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最短,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其含义为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日时分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的特点
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

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在夏天有"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养生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

冬至来临后,对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来说,要特别提高警惕,谨防发作,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

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5.随时观察和注意病情变化,定期去医院检查,服用必要的药物,控制病情的发展,防患于未然。

严冬时节还要注意老人的低体温。

低体温是以35℃为界限,低于35℃者为体温过低。

由于老人出现低体温后,可能无任何不适与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

体温过低的老年患者,发病多缓慢,甚至危及生命时也无明显症状。

这类病人一般不出现寒战,但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意识模糊。

语言不清,继而昏迷,体温随即降至30℃以下。

此时,患者脉搏及呼吸甚微、血压骤降、面部肿胀、肌肉发硬、皮肤出现凉感。

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应采取防寒保暖措施。

冬至饮食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

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

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

“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

”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冬至的地位
一、是闰月的参照标准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

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二、亚岁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

后来实施夏历。

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

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冬至有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
谚语
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

(赣)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

(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

(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

(鲁、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