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本章将对商品的属性、决定因素、价值量、价值形式及其发展,货币的本质、职能和流通规律进行分析和说明,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什么要从商品开始?

(1)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财富的最普遍形式,商品关系是最普遍的经济关系

(2)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

(3)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

2.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有什么关系?

(1)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由物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属于自然范畴;不同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物品还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

价值是商品在经济意义上的必要条件,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为本质的因素;价值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般人类劳动才是价值实体,才形成价值,劳动才成为衡量价值尺度。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劳动的一种社会形式,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4)商品的二因素集中反映商品的物质内容及其所采取的社会形式,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5)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关系:

统一性:一方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也必须也必须承担价值,才能成为商品,二者缺一不可。

矛盾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取得价值,因而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出去。只有通过交换,实现两者的分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对交换价值的认识: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它交换到的另一个商品的数量来表示。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达和表现形式。(价值:基础、内在、抽象;交换价值:形式、外在、具体)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3.劳动二重性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商品的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如何?

(1)劳动二重性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存在的永恒范畴。不同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就形成社会分工。

(3)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和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商品生产特有的范畴;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只有在商品经济中,劳动才表现为抽象劳动。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统一性:

统一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是劳动的共性,具体劳动是劳动的个性,抽象劳动把彼此不同的各种具体劳动联系起来。

矛盾性: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式都存在的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自有在商品经济中,劳动才表现为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只有通过交换,具体劳动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两者之间的矛盾才得到解决。

(5)无论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是价值,都是劳动的产物,并且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是不一样的,即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其原因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它们之间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劳动二重性为因,商品二因素为果。

4.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内在矛盾和价值的本质,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严密的科学基础上。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马克思经济学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以及地租理论等。

三.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①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由于社会分工,不同的生产者个人互相依赖,自己生产的物品是供应别人的,同时自己需要的物品又依赖别人提供,他们彼此为对方劳动,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一开始就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由于私有制,每个生产者都是分散生产、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劳动是商品生产者自己的私事,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这就形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指的是私人劳动是否能够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成为社会总劳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的问题,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都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剩余价值就能被让渡而实现其价值,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才得到解决。

第二节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的质的决定即商品价值的实体:劳动;价值的量的规定:劳动时间

一.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计算。因此: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个别必要劳动时间: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