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插秧诗布袋和尚

插秧诗布袋和尚
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中,插秧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以描绘农耕劳作为背景,寓意着人们在生活中应当秉持一颗平和、谦逊的心态,不断努力进取。
诗中蕴含的哲理深入人心,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生信条。
而这背后的故事,则离不开那位传奇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原名不详,生活在我国南宋时期,是一位行脚僧人。
他以布袋为衣,行走在民间,传授佛法,救护生灵,深受百姓敬仰。
据传,他曾在一座寺庙附近看到农民们辛勤劳作,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插秧诗。
诗中写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不仅道出了农耕劳作的艰辛,更蕴含了人生哲理。
插秧诗中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揭示了人们在努力奋斗过程中,应保持谦逊,时刻反省自己,这样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
而“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教导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
这种精神境界,正是布袋和尚希望通过插秧诗传达给人们的。
布袋和尚的插秧诗,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揭示了人生道路上的智慧。
无论是农耕劳作,还是为人处世,这首诗都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如今,插秧诗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生座右铭,激励着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
总的来说,布袋和尚的插秧诗不仅是一首描绘农耕生活的佳作,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人生诗篇。
它以简练的文字,阐述了农耕劳作的艰辛和人生道路上
的智慧。
时至今日,插秧诗仍然具有极高的教化作用,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布袋和尚典故

布袋和尚典故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布袋和尚典故的内容,欢迎阅读布袋和尚典故五代后梁开平年间(九○七~九一一年),四明奉化(浙江省)突然来了一位行为怪诞的和尚,皱著额头,腆著大腹,身背一条大口袋,逢人便乞,见物便讨,讨来的东西随手便放入口袋之中。
说也奇怪,那口袋似乎有了魔法,无论放进多少东西总是不满。
他是谁?从哪里来的?大家谁也不知道,总之他身上有一种神秘的东西。
好在奉化民风淳朴,人们见他生活窘迫,只要他乞讨,能给便给了。
这样,那位奇怪的和尚便在奉化住了下来。
因为不知姓名,又见他一条布袋终日不离身,人们便称他为「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虽然奇怪,却也有许多好处∶一是他为人随和,乞讨的时候也不过分,一般总是只要一文钱。
二是他能预言人事,所以每天找他的人极多;布袋和尚也不怕麻烦。
三是他与孩子们很合得来,在他身后经常跟著一大群孩子,与他一起嬉闹。
在孩子们的眼中,什么都是有趣的。
有一天,他们突然使起坏来,追著布袋和尚满街乱跑。
他们是想看看布袋和尚的布袋中到底有什么宝贝。
布袋和尚被追得没办法,只好在大街上把东西倒了出来。
哪里是什么宝贝,不过是钵、鞋、饭、菜、瓦砾、石块而已。
孩子们大失所望,布袋和尚的兴趣却来了。
他把倒在地上的东西一件一件地捡起,口中不停地念道∶「这是什么?噢,是饭钵。
」「这是什么?噢,是瓦片。
」「这是什么?噢,是砖头。
」如此等等,直到他把地上的东西捡完了,口中的话才念叨完毕。
最后,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块粪便,用纸包著说∶「啊呀,这不是弥勒内院里的东西吗?怎么跑出来了?」说罢也随手放入布袋之中。
这下可把孩子们吓跑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道上呆呆站著。
正好有一僧人路过,僧人问∶「你站在这儿干什么?」布袋和尚说∶「我在等个人。
」僧人说∶「等人?是等我吧,我已经来了。
」布袋和尚便伸手入怀,摸出一个橘子递过去。
那僧人一看有橘子吃,急忙伸手去接。
可布袋和尚却把手缩了回去,说∶「噢,你不是那个人。
禅诗的哲学意蕴

禅诗的哲学意蕴文/陈若雷香客或驴友每到名寺宝刹,走到山门,就看到哼哈二将立于门前,靛面血口,立生恐惧,心中的妄念,立即被吓得缩了回去。
待进入第一正殿,又看见四大天王,目怒髭张,刀兵相向,又被垒尖尖地惊吓一场。
如果在佛教寺院里,全都是这样面目狰狞的神像,那佛教就玩完了,人家都不敢去,就只得歇业。
可人家方丈聪明着呢。
他等待人们侧身一看,只见迎面坐着一个挺着大肚、满脸堆笑的大佛爷彩塑,胖和尚笑得你周身暖意融融,心花怒放,让你立刻感到轻松,感到和谐,感到吉祥。
大肚和尚就是未来佛---慈氏弥勒佛。
一位叫青苔草色的博友,他看过若雷的《著名禅诗撷英赏析(上)》后,留言要若雷谈谈这首禅诗。
若雷确实感佩他的悟性和佛缘,立马遵命,转过来来说说对胖和尚这首诗的心得体会。
前两年去访问过在浙江奉化雪窦寺的弥勒佛道场,此地离蒋介石先生的故乡溪口不远,山川钟灵,草木毓秀。
唐代时,浙江出现一位肥头大耳、大腹便便,拖个大布袋到处化缘的胖和尚。
他俗姓张,名契此,号长汀子,奉化县大桥镇长汀村人。
大家都称他为“布袋和尚”。
有人问他佛法大义,他把布口袋往地上一放,笑嘻嘻地一言不发,问他为什么要把口袋丢在地上时,他又把布袋背在肩上,扬长而去。
当时有一智者若有所悟,解析说这是法师在点化人们,世间万事都可放下,万事都可包容,不必萦怀,不必烦恼;布袋又上肩,表明法师要人们用有为的心态,欢乐的仪容,面对社会大众,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以天下苍生为念,普渡慈航,提起众生。
后来,布袋和尚在明州(今宁波)岳林寺灭寂前留下一偈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
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
大家这时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弥勒佛。
大肚胖和尚仅仅是他万万千法身之一罢了。
布袋和尚灭度前曾经作了首关于插秧的禅诗,他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后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作的这首诗,描写了农夫插秧的平凡劳作。
语言非常朴素平直,但处处闪耀着禅机和哲理的万丈光芒。
布袋偈

布袋偈行也布袋,坐也布袋。
放下布袋,何等自在。
这首偈语告诉我们一个哲理:一个人活在世上,只要清心寡欲,就能知足常乐,潇洒自在。
反之,如果一味追求欲望,就会追求越多,失望越多,永远处于烦恼之中。
插秧偈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这首偈语,都是一语双关,实写插秧,虚写修禅,以插秧比喻修禅。
“福田”是佛教用语,“种福田”意为做善事。
“水中天”,意指做了善事,就能达到心底清净,没有污染,内心就像插秧时见到的水中天一样的清澈明亮。
“稻”与“道”谐音,六根清净就能修成正觉。
最后一句“退后原来是向前”,插秧看是倒退,其实是在前进,反映了“进”和“退”的辩证法。
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为人处世,应当学会宽容别人,有了矛盾,应该礼让为先,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你宽容了别人,别人也会宽容你,岂非“退后原来是向前”。
云游偈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这句是说布袋和尚在化缘中经常遭到冷遇,甚至连问一下路也有人不理不睬。
因此他只好向白云问路。
这首偈语的人生哲理是:世态炎凉,人在社会,常常会遇到一些惯用白眼看人的人。
布袋和尚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之生气计较,而是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问路白云头,一笑置之。
这样就避开了矛盾,保持了平和心态。
忍辱偈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征得六波罗。
这首偈语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宽容忍辱。
它所包含的哲理是:生活中若能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最终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
如果是佛教徒,自然会修成正果。
修心偈只个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
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
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
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
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
不疆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
退步原来是向前全诗

退步原来是向前全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唐朝的一位布袋和尚写的一首诗。
依照我国民间的说法,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时常背着袋子行走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
有一次和农夫一同农活时,心有所感,因而做了这一首诗。
故事原文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静方为道(心地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形态,“低头便见水中天”插秧的时候需要弯腰低头,低头时见到水中倒映的天空。
禅诗暗示着做人的道理,心中无杂念,躬身做事,看似卑微,却是低下头来正可看见水中倒映的蓝天,天空的广阔原来低头审视到内心的时候偏偏就见到了!“心地清净方为道”,只有当我们的身心不再为外界物欲困扰的时候才是修行之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后退这种方式他才能把秧田全部插好,退步就是前进。
做人的道理,有时后就象这插田,看似在退步,实则取得了进展,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首诗用插秧来做例子,告诉人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可以让自己有更多前进的空间。
常人的盲目: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
只有当我们愿意谦卑的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才能豁然开朗”退步原来是向前“!
《金刚经》中的“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静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也是教我等在世态、别离、爱憎、名利甚至战争前不妨退步,进是前,退亦是前,何处不是前?。
布袋和尚: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布袋和尚: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布袋和尚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说四明人)。
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
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
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
有一首偈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遥放旷,无拘无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
”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
”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布袋和尚诗偈对为人处世的指导

奔南走北欲何为,日岁光阴顷刻衰。
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
俗话说“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之人整天为了生计而奔忙,但光阴如梭,在人还没有忙出名堂的时候,不觉人生已经老态龙钟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觉悟自心,便只有在轮回之中流转,不能得到解脱自在。布袋和尚意即劝人在为利益而忙的同时,要为自己的将来集聚资粮,不能永在生死轮回中沉浮。
契此和尚的这首诗偈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心无烦恼的人,就应当学会少欲知足,一切随缘。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应当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宋的伤害,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够使你生活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
居士又问布袋和尚:“有行李否?”答以偈曰:
层士又曰:“和尚此去,须止宿寺舍,莫依族舍而住。”答以偈曰:
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者解安排,千古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弟子劝告布袋和尚,应到寺院之中投宿,不到世俗人家去,免得被世人所轻慢。布袋和尚以这首偈语回应了弟子。他认为自己有一个三宝堂屋,这个堂屋内空没有色相,既不高也不低,四周也没有任何遮挡。布袋和尚所说的自己居住的屋子是无形五色的,他所说的堂屋是人心量的屋子,若人心量宽容,足可以容纳任何事物。诗愒接着说,这个堂屋是学者的身体比不上的,求法之人也难以得到具体的模样。这种堂屋具有大智慧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安排,不需要工匠的雕琢,一个人若拥有了这样的堂屋,就能够修得正果,得到十方的供养了。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师答以偈曰:
关于布袋和尚的题画诗

关于布袋和尚的题画诗
题目:《布袋和尚的画卷:题画诗一首》
布袋和尚,作为我国佛教禅宗的传奇人物,其豁达洒脱的形象深入人心。
以下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布袋和尚的画卷,诗中充满了禅意,带您领略这位禅宗高僧的风采。
画卷铺开展,布袋和尚映入眼,
拄杖笑盈盈,袈裟随风轻舞翻。
浓眉似青山,目光如流水,
肚量大如海,包容世间是与非。
题画诗一首,吟咏禅心无限:
行脚遍四方,渡人于苦海无边,
布袋空空如也,装载乾坤大千。
脚下泥土香,头顶阳光灿,
谈笑间破除烦恼,悠然自得真神仙。
总结:
布袋和尚的画卷,让人领略到禅宗的博大精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3-8-18 12:16:53繁體版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
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
明州奉化(浙江)人。
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
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
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
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
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
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
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
”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
”师答以偈曰: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诗偈表达了布袋和尚看破人我是非,不染指是非恩怨,忍辱宽容的哲理思想。
其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告诉我们世事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见解和自身修养水平的不同,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人产生怨恨心理。
这些憎恨,既有同事之间因为名利等方面的争端引起嫉妒乃至暗中加害,也有因恋情失败产生的怨恨心理。
人世的许多悲剧莫不由怨恨产生。
总之,人世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
恩爱的夫妻可能转瞬间变成陌路,患难之交的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
世事变幻不定。
对于人世这么多的是非恩怨,布袋和尚却不去计较分别,因为他已经将世事看得很淡了。
所以有爱时不洋洋自得,恨来时亦坦然处之。
时刻以平常心来对待,是非憎爱自然也无法左右自己了。
后面的几句诗偈告诉人们,为人心量要大,对他人过分的言行要学会宽容对待。
即使对那些曾与你结怨的冤家,你也应当以宽容之心宋对待,天长日久,那些冤家会从你的宽容中幡然省悟,对自己错误行为感到羞愧,他们会对你倍加尊敬。
作为修行之人应当具备忍辱宽容的心量,就是俗世中人,这也是一种必备的基本修养。
如《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这两句话是对契此和尚忍辱宽容思想的最好注解。
其实,我们在平日生活中若能够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你最终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
布袋和尚在本偈中告诉人们为人处世应当具备的态度:对待知己之人,也应当讲究分寸,若过分亲密,时间一长也会由亲变疏;对于冤家对头,也不必整天咬牙切齿,适当学会以和善的态度来与他们相处,你会发现,他们对你的态度会明显改善。
久而久之,就会与你和睦相处了。
人只有放下世间的是非爱憎,才能不受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能够在与人和平共处中悟道成佛了。
有居士问布袋和尚:“和尚有法号否?”师又答以偈曰: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传说布袋和尚在浙江一带化缘时,每天身上背着一个大布袋,不论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笑而纳之。
奇怪的是,这个布袋好像很大,里面装再多的物品永远也装不满。
所以布袋和尚在本偈中说这个布袋打开可以足遍十方,可见布袋之大,难以想象。
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的本意不在于此,而是旨在告诉人们为人的道理: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具有像布袋一样的心量,无论世间善恶美丑等各种东西都能容纳得下,并且能够对此心无挂碍,你就会生活洒脱自在。
布袋和尚另外一首诗偈中说: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在我们纷繁复杂的尘世上,总有一些人整天无事生非,今天道东家的长,明天说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
这些人不只是评论别人的不是,有时还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本来关系融洽的人,因挑拨而心存隔阂。
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以诽谤他们看不惯的人,使人每天处于他们的造谣中伤之中而不能自拔。
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大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对方。
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一时之快。
但同时也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
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
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
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
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无中生有,诽谤别人的人。
契此和尚的这首诗偈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心无烦恼的人,就应当学会少欲知足,一切随缘。
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应当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伤害我们的人。
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宋的伤害,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够使你生活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
居士又问布袋和尚:“有行李否?”答以偈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这首诗歌表达了契此和尚旷达潇洒、逍遥自在,不为物役的洒脱自然的生活态度。
佛家历来主张人们应当清心寡欲,认为一个人如果减少对物质的欲望,自己便会生活得心无挂碍,轻松自在。
世间之人,对物质的追求往往贪多勿得,被名闻利养所累而不得自由。
契此和尚以一钵一袋的化缘经历告诉人们,人只有少欲知足才会活得悠然自得。
首两句“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淡泊处世的简单生活。
布袋和尚居无定所,所乞无类,为求正果虽孤身万里亦无所惧。
无居所,无定食,放下杂念超然入世,方能修得悟彻圆明,了然生死。
这是一位游方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偈还反映了对世态炎凉的感受。
“睹人青眼在”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漠的失望,世人执迷不悟如是,值得青眼相加的人太少,欲度化此凡尘众生,可谓艰难。
诗句中的“青眼”是指人高兴时眼睛正着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间。
比喻对人的喜爱和重视(跟“白眼”相对)。
契此和尚在游方化缘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相待,甚至连他问路,世人也是不理不睬。
但契此和尚并不以为意,反而将此作为度化世人的一个契机。
他把自己所化得的食物都留给那些生活困苦的人,以此使那些冷眼之人得到感化。
后面的“问路白云头”,写得颇有些矫矫不群,豁然间展开了全诗的境界,深远幽邃。
居士又问:“弟子愚鲁,如何得见佛性?”以偈答曰:即个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布袋和尚回答弟子的偈语十分巧妙。
他的这种“即心是佛”的主张,正是禅宗顿悟成佛思想的体现。
禅宗要学徒断除对外境的攀缘分别之心,但凡内观自心,心若清净,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就会显现。
若被外境所转,自己就会每天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而不得自在,更谈不上见性成佛了。
布袋和尚认为纵然“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也不如反观自心来得真实。
层士又曰:“和尚此去,须止宿寺舍,莫依族舍而住。
”答以偈曰: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者解安排,千古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弟子劝告布袋和尚,应到寺院之中投宿,不到世俗人家去,免得被世人所轻慢。
布袋和尚以这首偈语回应了弟子。
他认为自己有一个三宝堂屋,这个堂屋内空没有色相,既不高也不低,四周也没有任何遮挡。
布袋和尚所说的自己居住的屋子是无形五色的,他所说的堂屋是人心量的屋子,若人心量宽容,足可以容纳任何事物。
诗愒接着说,这个堂屋是学者的身体比不上的,求法之人也难以得到具体的模样。
这种堂屋具有大智慧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安排,不需要工匠的雕琢,一个人若拥有了这样的堂屋,就能够修得正果,得到十方的供养了。
居士听过布袋和尚的偈语,又作礼曰:“愿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
”是夕,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曰: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所说的一躯佛,就是指的自性佛,这个自性佛是人人本具的。
这一躯佛不用雕塑也不用装饰,没有泥土和色彩,没有形象和声音,技术再高超的画工也难以描摹出其形象,最擅长偷盗的窃贼也难于施展其法术。
这个清净佛性本来具足,清净皎洁,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能够见自本性,于是便有了烦恼痛苦。
布袋和尚认为,这种佛性虽然无形无像,但却可以分身千百亿度化众生。
布袋和尚一次接受农家的斋供养,农夫问他如何是道,他答曰: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偈实写插秧,虚写禅者的修持。
诗人将插秧这一平常的劳动来比喻为修道,认为人若能达到心底清净,没有污染,修道者的内心就会像插秧时见到的水中天一样清净明澈,这时人就回归到了本来面目,得大自在。
诗歌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作为劳动,插秧的后退其实是在前进。
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是: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当学会宽容别人,凡事退让一步为高。
当你宽容了别人,你就会得到别人善的回报,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有所成就的人。
一次,布袋和尚路过集市,见市人挤挤。
叹曰:奔南走北欲何为,日岁光阴顷刻衰。
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
俗话说“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
世间之人整天为了生计而奔忙,但光阴如梭,在人还没有忙出名堂的时候,不觉人生已经老态龙钟了。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觉悟自心,便只有在轮回之中流转,不能得到解脱自在。
布袋和尚意即劝人在为利益而忙的同时,要为自己的将来集聚资粮,不能永在生死轮回中沉浮。
布袋和尚在集市上作了上首诗偈之后,又作偈云:趣利求名空自忙。
利名二字陷人坑。
疾须返照娘生面。
一片灵心是觉王。
布袋和尚认为世人每天忙忙碌碌不过是在追名逐利,其实名利是一个陷人坑,一个人一旦被名利所束缚,便永远难于从这个陷人坑中走出来。
这样的人永远也活不出生活的乐趣。
因为名利容易滋长一个人的贪心,人有了贪心就会造作恶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
对此,布袋和尚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
”所谓“娘生面”是禅宗的名词,意思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清净佛性,这是禅宗学徒经常要参的一个话头。
一旦人能够觉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不会再迷惑颠倒了,自己就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