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
浅析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研究方向

上海交通大学俞正liáng@①教授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战争现象的原因的研究,以及中央党校姜长斌等教授对苏东问题的研究,等等,成为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重要知识基础,也为外交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可以这么说,中国之所以避免步入苏联式社会主义道路和对外政策模式,之所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汪洋大海里始终能够战胜惊涛骇浪,除了战略文化、国内政治、社会基础和国际关系诸因素以外,国际共运与民族解放研究成果对决策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苏联解体后,昔日在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方面有突出优势的中国 学界和苏东学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研究低潮。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研究之所以进 入低潮,一方面是因为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社会主义运动发生转向,现实世界的根 本性变化,对长期以来被奉为圭臬的斯大林释义下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严重挑战;另一 方面表明,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过去的路子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需要另辟蹊 径,从现有的所有文明成果和学术资源中汲取新鲜养分。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国际关 系思想研究形势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一是系统性不强,人们往往基本上是选择其语 录,了解马克思主义对待国际事务的出发点,运用原著中有关论述来指导国际关系研究 ;二是虽然对马克思国际关系理论做了深入的研究,但未对全面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 进行具体的阐述;三是相关研究成果偏少,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 理论研究发表的论文篇数仅占国际关系理论论文量的5%弱。与此相反,近年来,国外特 别是西方学者的研究颇有成效,出现了一批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问题的有影响的著 作,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科克斯的《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他们 受葛兰西、卢卡奇等人及法兰克福学派影响较深,独特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 想在当代条件下的嬗变。

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研究形成了若干观念,其中两个尤为突 出:一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缺乏体系性,认为马克思没有专门地研究过国际政治 ,也无意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透视国际政治的思想体系。二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 想仅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或扩大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于有中国特 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及20世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没有给予足够 的学术关注。如果第一个观念暂且成立的话,那么第二个观念似乎有失褊狭。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体系。它至少有以下四个子系统(见表 1),即:以世界交往、国际阶级斗争与世界革命为主要视野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 思想;以帝国主义战争、民族解放为主要视野的苏联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 霸权、批判精神和资本主义世界为主要视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以及以和 平与发展、国家崛起与融入世界为主要视野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附图

(1)以世界交往、国际阶级斗争与世界革命为主要视野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主要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以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等哲学理念,来研究国内政治与社会矛盾,进而扩及国际政 治。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交换与社会革命的内 在必然性与外在实现形式。其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概念是:“世界历史”、“世界性场 所”、“世界交往”、“世界市场”、“世界革命”、“殖民制度”、“商业战争”、 “民族压迫”、“被剥削者的兄弟联盟”、“阶级斗争”等,他们的主要结论是:“全 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缔建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用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术语述之,经典 作家的主要国际关系思想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一是国家利益是各阶级对本阶级利益普 遍化和共同体化的社会建构,形式上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二是国际社会是一个世 界体系,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世界结成了一个经济全球化与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而殖民制 度和商业战争则揭开了现代国际关系的第一幕;三是国际冲突、国际合作和国际格局等 国际关系,根本上是“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四是“国际政治的秘密” 是大国之间的霸权政治与侵略战争,要“根绝一切战争”和结束霸权政治的最根本道路 是无产阶级革命,其目标是创造一个以和平作为国际原则的新社会;五是世界生产力与 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将逐步消灭地域性共产主义,最终导致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同时 实现共产主义。

(2)以帝国主义战争、民族解放为主要视野的苏联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主要 代表是列宁、斯大林等,他们主要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角度,探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 内在必然性与外在可能性,基本上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概念体系,如“阶级斗 争”、“殖民制度”、“殖民战争”、“世界革命”、“民族解放”、“民族压迫”、 “世界市场”等,同时对于“世界革命”概念的含义进行了重新界定,以此为基础,有 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新概念,如“帝国主义”、“被压迫民族”、“一国革命”、“和 平共处”、“帝国主义和平”、“时代”、“战争正义性”;也有了一些新的判断,如 “民主的和平”只是“前后两次战争之间的‘喘息’”、“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 “世界上存在两个平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力量包含总危机”、“战争引起革 命,革命制止战争”等,提出了世界革命的新思路。具体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研究时代是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人类进入“帝国 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二是这个时代国际关系主要特点是,帝国主义“对世界 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强者公然掠夺弱者”,世界体系变成了 垄断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三是帝国主义把世界分为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民族压迫 国际化、全球化,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四

是国 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战争和不断重新划分殖民帝国;五是战争与和平 都是政治的继续,“战争是和平时期政治的继续,和平是战争时期政治的继续”,帝国 主义战争与“民主的和平”是帝国主义政治的继续;六是和平共处是处理过渡时期国际 关系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 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等等。(注:参见王沪宁主编:《 政治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8~668页;梁守德、洪银娴: 《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8页。)

(3)以霸权、批判精神和资本主义世界为主要视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其 

代表人物是葛兰西、科克斯、吉尔、沃勒斯坦等人。这里所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 是指受到卢卡奇、葛兰西等影响下的重视社会本体论、市民社会建设和社会批判精神同 时又兼顾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思想方法,它显然是一种思想庞杂、不乏矛盾的思想体 系,有时也称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二战之后的各种思潮与传统马克思主义 方法融合和碰撞的产物,它试图发掘和弥补马克思在非经济领域的思想潜能,光大马克 思的社会本体论哲学取向,同时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应用于晚期资本主义统治研究。西 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借鉴了许多新的学科,其术语也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例如 :“国家”、“市民社会”、“世界体系”、“中心”、“边缘化”、“社会批判”、 “依附”、“文化领导权”、“霸权”、“公共领域”、“生产国际化”、“历史结构 ”、“优势竞赛”、“文化重建”、“文化殖民”、“实践旨趣”、“意识形态”、“ 晚期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等等。其内容较为广泛:第一,霸权是权力、观念与 制度的统一体,不仅是物质力量,还是文化领导权,摧毁霸权不但表现为暴力冲突,还 表现为文化领域的斗争;第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发达的核心与欠发达的边缘之间存 在着剥削交换关系,并对应着不同的劳动控制形式;第三,社会、国家与秩序具有辩证 关系,生产组织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力量,新的社会力量反过来又塑造了国家结构, 而这种国家结构若在不少国家范围内发生同样的变化和“溢出效应”,则会改变世界秩 序;(注:[美]罗伯特·J.科克斯:《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 》,载罗伯特·O.基欧汉编,郭树勇译,秦亚青校:《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232页。)第四,国际关系研究应该重视历史社会 学方法,把当今的国际现象和国际实体置于特定的历史时段、文明环境和国际国内因素 互动背景之下考察,其中生产关系、社会力量与政府合法性等因素发挥了重大作用,( 注:王逸舟:《西方国际

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160~168页。)等等。

(4)以和平与发展、国家崛起与融入世界为主要视野的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 

思想。其代表人物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半个世纪以来,三代领导集体所代表的 国际关系思想,一方面继承了经典作家的思想,如“全球化”、“世界交往”、“和平 共处”等,也创造了一些独特的概念如“一边倒”、“三个世界”、“武装共处”、“ 反帝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国家利益”、“一国两制”、“韬光养晦战略”、 “国际关系多极化”、“世界新秩序”、“和平与发展”、“国际关系民主化”、“新 安全观念”、“战略机遇期”等。另外,一些新的命题也令人耳目一新,如“美帝国主 义是纸老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发展是硬道理”、“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 来”、“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国家利益至上”、“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至今一个也 没有解决”、“人权高于主权是站不住脚的”等。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转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世界大战可能避免,维护 和平是有希望的。二是广大殖民地纷纷独立后,世界“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 际社会出现了两大阵营、两个中间地带以及三个世界,即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 ,亚非拉经济落后国家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两个中间地带,“美国、苏联是第一世 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除日本之外的亚洲、整个非洲 以及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注: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949—1979)》,郑州:河 南人

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43页。)三是发展中大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后,要始终坚 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要真正做到不结盟,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又要发展与西方大国 的正常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对国际问题,按事件本身是非曲直作判断;四是社 会主义国家要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提高世界交往 力,坚持改革开放,逐渐融入国际社会,为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迈进打下 基础。五是国家根本利益高于政治制度利益,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可以 采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形式。六是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一个正在崛起的 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要理性地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其中包括联合 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但坚决不当第三世界的领袖,冲破意识形态障碍,扩 大党际交往对象,尊重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在政治制度变迁上的选择,在地区冲突问 题上持相对超脱态度,反对超级大国对我制裁干涉同时又要发展友好关系,从而开创睦 邻友好的周边环境新局面。(注:颜声毅等:《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概论》,北京:长 征出版社,2002年版。)七是以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国际关系多极化和民主化,建立公正合理的 国际新秩序,等等。

上述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四个子系统,是从思想体系来分类的,若将之抽象化 和简单化,纳入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分析,则可以视为三个形态的外化。这个三个形态即 为经典形态、发展形态和当代形态(见表2):

附图

从图表可以看出,四子系统的分类是相对的,形态分类是对系统分类的补充。不同的 系统之间有交叉性,如苏联子系统内的马克思主义者如托洛茨基虽然生活在苏俄时代, 却坚持不断革命的理论,实际更像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又如毛泽东与邓小平虽都 有其中国特色思想,但却对时代判定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毛泽东的思想只能是发展形 态与当代形态之间的过渡形态。另外,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 国际关系思想的重要部分,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但从形态分类上看,西马的葛兰西- 沃勒斯坦-科克斯不能构成独立的发展阶段,只能勉强地归入发展形态。从这个意义上 看,形态分类也是相对的。

三、借鉴西方国关理论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关思想研究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流派(现实主义、新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均为美国产 物。严格地讲,除了美国学派之外,北欧学派、法国学派特别是英国学派都占有相当重 要的地位。囿于篇幅,我们主要阐述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兼顾英国学派的一些成果。美 国理论所以成为国际学界的主流,除了美国本身是超级大国,“拳头大,声调高”,大 力推广其意识形态、话语霸权外,客观上美国学派的理论针对性强、研究方法创新、现 实功能明显。表3可粗略说明这几个特点。

附图

然而,具体到我们的研究与美国理论如何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个问题上,学界往往 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可能有几个原因:第一,马克思主义解决的是长时段的大问题。即 两类制度如何斗争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而西方学说主要解决具体小时段的问题, 两个学说的层次和高度不一样,难以平等对话。第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基本 立足点是世界主义的,而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都是国家主义的,为了国家崛起要求马 克思主义向西方理论借鉴,似乎有实用主义与机会主义之嫌。第三,马克思主义与资产 阶级学说在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上是根本对立的,具体上谈相互借鉴有难度。

对这些观点,我们逐次分析。第一个观点。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从宏观出 发的,而美国理论多是中观或微观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种现象与大陆哲学和 英美哲学之间的视野差别有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大多起源于大陆国家,反实证 主义倾向明显,思辨性较强,往往是从原则和立场出发,对经验特别是具体情况下的经 验规定得不甚详细;而美国理论多半受实证主义影响较大,即使是原本辩证性很强的建 构主义理论,也逐渐接受了结构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方法。这种差别在很多学科与马克思 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都存在,却没有影响交叉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从来就是一 个开放的体系。马克思的阶级斗争思想受到柏拉图、李嘉图等人的影响,恩格斯的国家 起源思想受到摩尔根《古代社会》的

启发,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借鉴了霍布森的《帝国 主义》,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与法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索维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 处,江泽民的“新安全观”与1982年帕尔梅委员会的合作安全概念也有某种重合。近20 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霸权、世界秩序、世界体系等问题上的开创性研究表明,马克 思主义完全可以借鉴西方理论中的有用成果。

第二个观点。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就其本源而言是世界主义的,它关 注的是全球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高度发达和危机的程度下,如何进行世界性的社会主义 革命,但是它并不排斥对一些民族问题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从经典形态向 发展形态、当代形态的转换过程,就是不断正视和接纳民族主义的过程。我们认为,至 少有四个因素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从经典形态向当代形态转换,它们分别是 时代主题因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角因素、全球化进程因素以及民族主义因素。前三 个因素是重要的:时代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形态转换的一把钥匙,一战前后 、二战前后以及冷战结束前后的时代变迁,意味着国际关系实践体系的变迁,时代主题 变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必须发展变化;德国社会民主党、苏俄(联)以及中国先 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角,各个政治实体在国际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在国际社会主 义运动中的不同地位以及本民族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导致了理论形态建构方向和特色 的不同;全球化向世界的展开程度和范围,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生成,15 0年来全球化从欧洲向世界范围转换,从经济领域向非经济领域转换,并且逐渐为国际 关系行为体所接受。与上述三个因素相比,民族主义似乎更为重要。

民族主义是与国际主义或世界主义相对立且远较后者更为强大的政治社会文化思潮, 是任何社会学说都不能低估的力量,是现代世界的规定性。在现代性尚未完全丧失其合 理性和现实性的历史条件下,任何学说都试图假其名而行之,或者至少不能完全排斥它 ,否则就不能成为一种实践性政治学说。从历史上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发展 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却又接纳民族主义的过程。最初,马克思并不否定民族主义,认为 民族国家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最好政治形式,但是随着全球化与世界交往的扩大,国家被 国家间相互依赖所代替。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的普及、自由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拓展、 新康德主义对黑格尔主义的取代、工人运动的国际化,均表明了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大 陆的民族主义出现了弱化,而正是这种弱化是形成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经典形态的 基本因素。但是这种趋势没有一直发展下去,“工人没有祖国”论断和“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的号召,在20世纪初期遇到了严重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一次显示 了民族主义的强大力量,各国工人都站在本国的战壕里殊死保卫自己的祖国。20世纪初 民族主义在欧洲的再度兴起,是导致发展形态的主要缘由。列宁抓住了这个机遇和挑战 ,果断而天才地提出了“一国革命论”,把建设共产主义的视角从世界范围转移到一国 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民族主义的又一次演示,它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也把 列宁与威尔逊共同倡议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向新的高度,雨后春笋般的民族国家带动了叠 又一波的世界性民族主义浪潮,苏联、东欧、越南、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关系虽 然坚持了国际主义原则,但这种原则往往是“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苏联入侵 捷克斯洛伐克、中苏论战与珍宝岛冲突、中越边境冲突等再一次彰显了民族主义对于国 际主义的巨大影响力。

第三个观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学说确实有着巨大的差别,但是,并不能说两者之间 没有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两者都是开始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强 调人类社会进步向前的观点,与美国学派中的理想主义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列宁与 威尔逊总统共同倡议“民族自决”原则。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与现实主义也有相似 的地方,比如两者都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冲突的,只不过后者认为是人性之恶造成了 国际冲突,而前者则强调国内国际的阶级斗争与阶级冲突是国际冲突的基本来源。马克 思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相似

“现点在于,两者都认为世界是某种力量的建构,而这种力量不独 是物质力量,用马克思的话说,

实不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律令,而且是由意识影 响的”,“人创造自己的历史”,列宁也说,“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 世界”。关于美国主要流派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我们可以用表4来简单图示。

附图

从表中不难看出,美国主要流派与马克思主义有着许多的联系,就本体论而言,马克 思主义与新制度主义特别是建构主义更近一些,三者都认为,国际关系学面对的对象世 界,根本上讲不全是物质的,而是社会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论点 更加支持了这种看法,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研究马克思主义借鉴新制度主义和建构 主义的成果是可行的。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以及目前大行其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研究,都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加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独特贡献,似乎从其政 治经济学到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符合逻辑的发展。从认识论上看,四大流派都全部或部分 地坚持可知论,承认世界是客观的,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之处在于,建构主义(实际 上也包括怀特、布尔代表的英国学派及其他传统现实主义者)坚持不能完全用实证主义 的态度对待主体建构的世界。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主义与建构主义更接近一些,都坚 持社会学方法论。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完全可以借鉴现实主义的国家利 益概念和新制度主义的权力与制度关系的角度,也需要从建构主义那里汲取理论资源。

建构主义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论。建构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社会学方法,尽 管释义学、符号学方法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国际政治的历史很长,但 真正促使国际政治社会学(IPS)成为一门学科,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待国际政治,则是20 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的兴起。不能把建构主义的兴起简单地等同于IPS的兴起,后者的 意义更为广泛。IPS与IPE一样,从大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国际政治,不过前者侧重于从 社会性和国际政治文化,后者注重从利益、成本角度来进行研究。马克思既是政治经济 学大师,又是“政治社会学之父”。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显示出了他独特的社会实 践本体论思想。我们从建构主义和IPS的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世界交往” 思想,并进而把握马克思的IPS 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世界交 往”的概念,从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高度对世界前景做出科学的判断。世界交往不是 纯粹的物质概念,包含精神交往的成分,类似于世界性生产关系,但这种生产关系中有 文化认同的内容。马克思把世界交往看成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动力,“因交往而自然 形成的不时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版,第51页。)在马克思IPS思想 中,世界交往概念是“世界生产力”、“经济全球化”、“战争”、“世界革命”等概 念的基础,同时,世界交往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共产主义“是以 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 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页。)可见,由建构主义研究进入 IPS研究,由IPS进入马克思的IPS思想,从而深化了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的研究。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木右梁

浙江天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来源集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CSSCI来源集刊) 征订函 尊敬的_____________: 您好!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而编辑出版的国内唯一一份专门发表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刊物,由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主办,其鲜明特色是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的学深度解读、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热点、注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展专题性研究。自2001年创刊以来,该刊荟萃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美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以色列等国家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中青年学者的力作。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设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东方社会理论探讨”、“文化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哲学新书评价”等专栏。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自2001年创刊以来按年度出版,目前已出版了9卷,发表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学术论文300余篇,共400多万字,充分反映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成果、新动向,已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前沿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自2007年起,该刊已成为CSSCI来源集刊。 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现面向全国高校的相关院系、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及个人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征订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共8卷(2002年卷至2009年卷),原价252元,优惠价格为230元,免收邮费。 贵单位如拟订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请填好随信所附订单并加盖公章邮至我处,同时将订购费用汇至我处,我们收到订单和订费后立即邮寄刊物。 北京雷速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5月20日

做一名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做一名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青马头雁工程培训有感 这次的参加的青马头雁工程培训,对我有很大的触动。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也更加坚定了我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无论是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需要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或者价值观,作为凝聚全社会成员意志和力量的旗帜。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思想优秀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为了无产积极解放与发展提供指导的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无产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 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吗,它的生命就在于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从历史发展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今天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生动体现。也正是指导思想上的不断与时俱进,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得以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马克思主义一直指引着我们,她的中国化的理论也一直是中国最先进的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民族的解放,中国人民站了起来,真正当家作主。接着我们又完成了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了起来,我们的生活真正好了起来。现在,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市场经济下各种思潮的冲击,让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全面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更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坚持马克思主义,适应党和国家发展的新形式新要求,才能坚持把爱国主义,爱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并且不断学习探索马克思主义,以此为指导,努力学习,刻苦工作,开拓创新,争当模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国际政治的秘密_对马克思国际政治观的政治社会学重读

国际政治与国际法 “国际政治的秘密”: 对马克思国际政治观的政治社会学重读 郭树勇 【内容提要】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是理解其国际关系思想的一把钥匙。用霸权与侵略战争来简洁地解读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无疑方向是正确的,它深刻地指出了国际政治欺骗性的一面,然而却未全面阐述国际政治复杂性的一面。关于后者,有必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马克思的国际关系思想总体框架,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外交史及霸权构成的各种观点尤为有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国际政治 秘密 国际政治社会学 马克思从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视野所提出的一系列国际关系思想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一方面,马克思研究的对象是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不断扩展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国际社会,而这个对象目前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的人”的说法并非没有理由;另一方面,我们囿于种种局限未能穷尽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包括世界政治哲学的认识,随着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后者作重新的解读。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包含了他的主要国际政治观,是理解马克思国际关系思想的一把钥匙,本文试图用国际政治社会学对此加以重新解释。 一、“国际政治的秘密”说法的由来及其一般解释 1848年革命以后的十多年里,欧洲工人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遭受了重大挫折,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将理论视角转向了国际政治。要掀起工人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人类解放事业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必须建立一种工人阶级的国际政治斗争的联盟。为此,他于1864年领导并成功促进了第一国际的成立。为了明确地表明第一国际的宗旨,以理论与知识加强对工人阶级运动的指导,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撰写了《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就是在这个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工人要了解国际政治的知识,要“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 (一)马克思提出“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在宣言中指出了三点:一是尽管英国工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增长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作者简介:郭树勇,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习心得(3篇)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习心得(3篇)作为一名班干部,很荣幸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的时间,但是这次培训让告诉我们要解放思想,从落后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学会舍得,有舍有得,作为一名班干部我们要用心为同学做贡献;树立我们自己独特的“品牌”;在班级日常工作中注重合作,积极配合辅导员和班长开展班级管理;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同时还要树立竞争意识,在比较中不断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毛主席曾说过,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当前世界仍很不安宁。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这些挑战,也正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把握和创造机遇,进而把握和创造未来。我们应确立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生!学习,完善自我通过本次讲座我对大学生骨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骨干我们需要做到严于律己、节俭、作为同学们的桥梁作用与旗帜作用!同时指出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充分完成学习基础上的我们的根本任务还是学习!这使我颇有些力,但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要尽量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通过此次讲座我也知道了自己为一名班干部自身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如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创新能力也不够。今后我将对照自身存在的缺陷,努力改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合格的大学生骨干,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建设好阵地。 记得高尔基曾这样说过:“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限的,以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再者,我们青年大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发奋学习,注重锻炼自己的品德,不断开拓我们的视野,发扬“延安精神”,做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最后,我想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青马人”,自己的努力看成是充分条件的话,那么同时我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必要条件去辅佐我。我们这些学员们至少要有过人之处,只是相信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青马人”的前提我们还必须是一名出色的大学生,这样才是学校、学院开办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真题(1996-2018)

一、简释题 1.里根主义 2.钢铁盟约 3.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4.中非经济关系四原则 5.诺曼底战役 6.戴高乐对未来欧洲的构想 7.协约国集团 8.美国独立战争 二、论述题 1、试论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地位 2、评八十年代上半期的美苏关系 3、试论新技术革命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4、试分析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

一、简释题 1.洛美协定 2.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 3.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特征 4.(日本)综合安全保障战略 5.美英战争 6.三国同盟 7.第三帝国 8.大东亚共荣圈 二、论述题 1、评冷战结束后,美俄对外战略的调整; 2、试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意义; 3、评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4、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简释题 1."小协约国" 2.钢铁盟约 3.苏联东方战线 4.新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 5.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6.新日美安保条约 7.埃以"和平协定" 8.经济互相依赖理论 二、论述题 1、试析北约东扩的背景和影响 2、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苏英德战略三角关系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一、简释题 1.日美安保体系 2.改革开放后中国新型党际关系准则 3.冷战后的新安全观 4.罗斯福总统的隔离演讲 5.相互依存的敏感性 6.大国伙伴关系热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应具备的条件 二、论述题 1、试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际关系的的变化 2、试论"一国两制"与香港回归的意义 3、新科技革命对21世纪国际关系有何影响

一、名词解释 1.布列斯特和约 2.远东慕尼黑阴谋 3.霸王战役 4.哈尔斯坦主义 5.拿骚协议 6.美国战略防御计划 二、简答题 1、"东方战线"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冷战后北约战略新概念 三、论述题 1、分析希特勒在二战前的外交战略 2、试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的内容和作用 3、试论全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和认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

我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看法

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机器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时间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诸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耀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中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很多人都认为马克思主义非常深奥,而且没有什么用,因此没有兴趣去学习。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用心,就会发现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或多或少启着指导的作用。我发现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时会不自觉的应用一些马克思主义原理,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我相信别人也会有同样的经历,扩大化来说整个社会因该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但就是不统一,有很多价值观相差很大的地方。正是这样,我们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来认识我们自身和这个社会,以便我们可以更好的和他人交流相处,更默契的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梦做贡献。我相信当我们踏上社会就会明显的感觉到这种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之大,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

我觉得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让我更深刻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这么精彩的课程如果没有用心学的话直接来说就是白上大学,白交学费了,因为我们没有学到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优秀的思想品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个人觉得当代大学生使命感应该是很强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一二十年后的国家领导人,制定政策,法律,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一代人。即使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的也就仅仅是中央那么几个人,但是余下的却也担负着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责任。看一看现在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每每在新闻出现让人出现一些让人惋惜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我看有很大比率的素质问题。如果说大学生这个群体都不能带动国民素质的进步的话,哪到底哪个群体,哪个组织有如此庞大的数量,还有如此良好的理论基础来提高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问题及未来走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这20多年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属于思想解放后提出问题的阶段,主要是围绕真理标准、人道主义与异化等问题进行的,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找到了突破口,扩展了视野,确定了基本的问题域。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属于问题走向凝练,逐渐形成鲜明的理论增长点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人学、社会发展哲学等都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三个阶段就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本文旨在对第三阶段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做一个宏观的描述,并试图揭明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预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 文革时期全民学哲学、全民研究哲学的狂热使得哲学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代矫枉过正式地倍受冷落。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人们开始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与品位;一些棘手的现实问题也呼唤着哲学的出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动向,多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在世纪之初的中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哲学研究并非一如既往的贫困,而是进入了初步繁荣的阶段。我们可以从研究格局、研究路径、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等方面来描述当前初步繁荣的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 从研究格局来看。现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形成了多元、分散的格局。以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少数几个重点大学,论题也比较集中,往往形成全国一起讨论某个问题的态势。目前这种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群体来看,出现了高等学校(包括综合性大学、专科性院校、军队院校) 、各级社会科学院、党校,甚至还有民间学术组织的多层次体系。高等学校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导力量,其目前格局可以成为全国研究格局的说明和缩影。就高校而言,一是从地理格局上比以往更趋分散。全国不同高校已经拥有7个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学科、19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成为各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心,很多大学之间的水平已在伯仲之间,以往一两所大学号令天下的时代结束了。二是理工科院校异军突起。在过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话语权主要把握在综合性大学或文科型院校手中,理工科院校更多是上好哲学公共课。现在许多理工科院校已经成长为足以与老牌院校抗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例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三是许多大学都形成了自己比较集中的兴趣点和相对稳定的学术共同体,围绕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持续的研究。例如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的研究、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价值与文化的研究、复旦大学的西方马克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习心得 (3篇) 作为一名班干部,很荣幸参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半的时间,但是这次培训让告诉我们要解放思想,从落后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要学会舍得,有舍有得,作为一名班干部我们要用心为同学做贡献;树立我们自己独特的"品牌";在班级日常工作中注重合作,积极配合辅导员和班长开展班级管理;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同时还要树立竞争意识,在比较中不断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一是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毛主席曾说过,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当前世界仍很不安宁。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这些挑战,也正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要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把握和创造机遇,进而把握和创造未来。我们应确立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一生!学习,完善自我通过本次讲座我对大学生骨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名大学生骨干我们需要做到严于律己、节俭、作为同学们的桥梁作用与旗帜作用!同时指

出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充分完成学习基础上的我们的根本任务还是学习!这使我颇有些力,但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们要尽量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通过此次讲座我也知道了自己为一名班干部自身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如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创新能力也不够。今后我将对照自身存在的缺陷,努力改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优秀合格的大学生骨干,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建设好阵地。 记得高尔基曾这样说过:"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限的,以短暂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再者,我们青年大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所以,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发奋学习,注重锻炼自己的品德,不断开拓我们的视野,发扬"延安精神",做一名合格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最后,我想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青马人",自己的努力看成是充分条件的话,那么同时我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样的必要条件去辅佐我。我们这些学员们至少要有过人之处,只是相信马克思主义是不够的,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青马人"的前提我们还必须是一名出色的大学生,这样才是学校、学院开办世纪英才学校的初衷。 我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青马人",同时也确认自子,我们的未来也要依托人文的日益壮大!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习心得(3篇)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复习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布鲁塞尔草拟的一份笔记。产生背景:无产阶级的世界革命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如何超越旧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恩格斯考虑的重点。 地位:批判性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背景:1845年秋至1846年5月,马克思很恩格斯共同撰写。产生背景:适应当时无产阶级实践革命的需要而写作,也是他们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地位:对唯物史观的第一次全面阐述;对德国思辨哲学的批判;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 3.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出自:《共产党宣言》。时间:1847年12月-1848年1月。作用: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战斗口号;这一口号公开宣布了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性质和国际主义性质。 4.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出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宗教观的观点。 人民以宗教为精神抚慰从而创造了一个颠倒的世界,这与鸦片对人的荼毒一样。马克思此言意在指出宗教对于人民的害处,从而得出对宗教的批判的必要性。 5. 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指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第一次从整体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 6. 灌输理论出自:列宁的《怎么办?》无产阶级的自觉,社会主义意识的形成,只能靠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工作,把社会主义理论首先灌输给才智出众的先进工人,使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然后经过把他们科学社会主义灌输给工人群众以指导工人运动。所以,灌输就是教育,从外面灌输就是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工人阶级,克服自发性,提高自觉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革命运动。 7. 马克思主义对于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及其价值(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生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阶级问题的基本理论出发点。(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阐明了全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最重要的结论,是整个人类阶级斗争史、特别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阐明了无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历史使命,指明了阶级斗争的最终归属。 三点贡献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学习、领会、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主要之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真善美_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终极追求

2012年1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34卷第6期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34No.6 真善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终极追求 胡杰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真善美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人们在真善美的历史生成和现代契合中实现对它的理解和追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也必须实现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形成“真人”、“至善”和“人美”的终极目标和价值。“真人”,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事实认知;“至善”,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价值追求;“人美”,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审美人格。 关键词:真善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追求 中图分类号: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12)06-0011-05 收稿日期:2012-09-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机制研究”(09BKS054) 作者简介:胡杰(1989—),男,安徽庐江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真善美的历史生成与现代契合 人类在不断进行劳动和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在不断发现自身不足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可逆转的情形下,在不断进行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以及社会分工的情况下,在不断要求内在所属的崇高性和卓越性的标准下,他们不断地要求开展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追求真,把握客观的事实认知和规律判断,以进行科学知识、哲学以及相关真理的追求;追求善,把握基于血缘联合系的动物合群性的事实认知,以相关符合社会规范的伦理价值体系、宗教活动以及价值观念来维系和凝聚社会关系,保障统治阶级利益的最大实现;追求美,把握事实判断、价值认知以及道德规范,遵循人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体,把握人的创造性的本质属性以及体现生物快感的表达,实现自身的审美体验。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并不仅仅是自发性的精神和道德追求,其实现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它是在历史的抉择中逐渐形成,在不断剔除糟粕、呐槽吐新的选择中,在不断争论与启蒙中实现的。同样,真善美在不同的年代所具有的精神内涵以及相关评判标准也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法关系以及社会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其所具有和发挥出来的价值效益也是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认同和宣扬,这也导致对真善美的追求一直都是人类所共同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虽然,不同的年代真善美有着不同的蕴意和效益,但是,它们对于社会的凝聚、道德规范的弘扬、人与自然的和谐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作为类属性的必然选择,在不断社会发展和实践过程中达成,并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时代课题。从先秦哲学中的“道”、“善”、“美”的追求到汉至唐代佛教哲学的兴起再到宋明理学的发展;从孔子的“仁”、老子的“道”以及庄子的“理想人格”到慧远的“轮回说”、僧肇的“体用一如、立处求真”、竺道生的“顿悟说”再到二程的“天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朱熹的“理气论”、“心性论”、王守仁的“心即理说”、“知行合一”;从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到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再到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很好的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对真善美的理念和价值追求上实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道儒佛也很好地融入到了真善美的价值选择中去,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模式,即道家主真、儒家主善、佛家求美。道家主真,其全部文化精髓 11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33170462.html,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宋朝龙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04期 〔作者简介〕宋朝龙,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北京 100871。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于2018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120多名国外学者和国内知名学者等共1100余人参加了大会。大会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十个分论坛和四个高端论坛。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专职副主任夏伟东、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徐光春以及厉以宁、欧阳淞、于鸿君、顾海良、李慎明、林毅夫等国内著名学者,第三世界论坛主席萨米尔·阿明、意大利前总理马西莫·达莱玛以及哈维、科兹、比岱、卡弗、布兹加林、阿尔卡利布、迈弗路德斯、奥尔汉加济、安德森、达莱玛、塞耶斯、胡比耶夫、赛义德、米尔勒、迦凯、奥伊蒂宁、吉乌拉斯、布伦特、舍甫琴科、考普夫、施拉潘托克、哈夫纳维、哈利勒、希梅内斯、德雷等、考普夫等国际学者参加了各论坛的活动。在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中,如下五个议题成为学者们热烈讨论的焦点: 第一,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概括学者们的发言,可以发现学者们实际上是在金融资本悖论逻辑的框架下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原因和诊断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所谓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是指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不可避免地遇到危机时,金融资本试图以非生产性积累的扩张来解决生产性积累的困境,结果却是饮鸩止渴,导致更为严重的金融、经济、社会和政治危机。所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是指金融资本作为职能资本的集中表现,是推动生产革命、流通革命和信用革命的引擎;所谓金融资本的非生产积累,是指金融资本通过价格的垄断操作、证券投机、信用欺诈、地产投机、国债和主权信用操弄等一系列手段而实现的圈钱机制。当金融资本的生产性积累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而陷入困境时,金融资本试图以非生产性积累的扩张解决生产性积累的危机,结果不但不能解决反而加深和扩大了危机,这就是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所造成的经济危机又必然向社会危机、政治危机和国际关系危机转化。在过去五六百年的世界历史中,每当世界体系中的核心国家处于上升时期时,自由贸易和国际合作就成为主流;每当核心国家处于下降期时,就会出现矛盾激化、积累中心转移、保护主义不断上升以及国际矛盾尖锐化等问题。从荷兰到英国再到美国,积累中心和霸权更替都经历了相当大的社会动荡,甚至伴随着世界大战。从1970年代起,资本主义就已进入到第二波衰退中。资本主义现在面临的危机,不是局部性危机,而是资本主义自身的危机。当下的资本主义制度,意味着资本主义体系已经进入长期衰退之中。未来二三十年乃至五六十年,我们将处于一个大动荡、大改组时期。现在美国在全球挑起矛盾的政策,就是美国霸权处于下降期的表现。特朗普政权则是美国垄断资本主义趋于衰败的表现。此次资本主义自身危机的真正答案是如何逐步走出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人类如何跨越资本主义。马西莫·达莱玛、迈弗路德斯、欧兹·奥尔汉加济、阿明、如姆鲁·图阿松、大卫·施瓦茨曼教授、许建康研究员、李慎明研究员、丁晓钦教授、宋朝龙研究员等国内外学者对金融资本的悖论逻辑及其所引起的结构性危机、对金融资本引领全球化的限度做了发言和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论文篇一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超越 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马克思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本文立足于文本,具体分析了马克思通过博士论文究竟在哪些方面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哲学,又在哪些层面实现了对黑格尔超越。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自我意识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我意识哲学的提出 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评价并不高,称其为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不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这种观点的理由在于,虽然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下开始用个别自我意识来冲破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闪现了一些零星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比如提出了“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是哲学的世界化”来说明哲学的世界批判意义,但是这种尝试仍然是在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总的说来这时马克思还是一个彻底的黑格尔主义者。 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在《博士论文》中,对黑格尔哲学及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展开了批判的考察。所以,与其说《博士论文》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的不成熟著作,不如把他看成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次尝试性突破,这对于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史前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博士论文》开始就讨论了关于伊壁鸠鲁主义、斯多亚主义、怀疑主义三大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定位,在马克思眼中,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 马克思认为,这样一种理解显然割裂了罗马哲学与希腊哲学的内在关联。这正是他要区别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伊壁鸠鲁原子论差别的一个重要动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是外在的,只是量上的相互组合和凝聚,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势必会得出上述的结论。而伊壁鸠鲁的原子则是原子自身的各种变化,是原子的本质与存在的关系,是内在的关系,以这种眼光看待希腊哲学与罗马哲学,结论很显然,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新的形式。所以,希腊哲学的死亡就如英雄之死:英雄之死与太阳落山相似,而和青蛙因胀破肚皮而死不同。太阳的落山不过意味着新的旭日东升,希腊哲学死亡之处,正是新哲学重生之地。 《博士论文》中对自我意识哲学的肯定,这一点是和青年黑格尔派一致的。在第一部分中,马克思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基本差别,即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对待学问的态度和实践上,以及对反思的形式上。 在对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方面 马克思认为,在对人的知识的真理性和确定性上。德谟克利特采取怀疑的、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态度,伊壁鸠鲁则采取独断的态度,坚持一切感性直觉都具有客观真实性,感性知觉是唯一客观的现象,“一切感官都是真理的报道者”。①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怀疑感性世界,伊壁鸠鲁则肯定感性世界,“哲人比大家高明之处,正在于他对自己的认识深信不疑”②。也就是说,对伊壁鸠鲁来说,唯一真实的东西就是人的感性知觉,这是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