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主讲中医妇科经验方

陈明主讲中医妇科经验方
陈明主讲中医妇科经验方

【经方治疗妇科病】第18期

妇人与“三脏”、“四经”,三脏:肾、肝、脾。四经:冲、任、督、带

(1)肾藏精、主生殖及生长发育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肾精充盛:天癸应时而至、冲任协调。

《女科经论》:“月水全赖肾水施化。”《傅青主女科》:“经水出诸肾。”

肾精亏损:月经后期、量少、闭经、不孕、胎漏、胎动不安、堕胎等;

肾阴不足:月经先期、量少、闭经、不孕、更年期综合征等;

肾阳不足: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带下、不孕、性冷淡等。

(2)肝藏血、主疏泄

女子以肝为先天,乃因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调节血量。肝主疏泄,调达气机,令冲任畅通,经血如常。

肝血不足:月经后期、量少、闭经;

肝气郁结:月经先后无定期、经行乳胀、经行腹痛;

肝郁化火:月经先期、量多、经行吐衄、崩漏、产后乳汁自出;

肝阳上亢:经行眩晕、偏头痛、子晕(妊娠高血压);

肝风内动:子痫、产后痉症

(3)脾统血、主运化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无论男女,皆赖脾胃水谷精微以生。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冲任满溢,经血如常。脾统血,是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以防其溢出脉外,保证经血以时循户而下。

《女科经论》:“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

脾失健运,气血不足:月经后期、量少、月经稀发、闭经、不孕、胎萎不长等;

脾失健运,痰湿内停:经行泄泻、经性水肿、带下、子肿、闭经、不孕、癥瘕;脾不统血,血溢脉外:月经量多、崩漏、倒经、胎漏等。

《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月:阳明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失调为病临床多见月经病,如月经先期、后期,量多、量少,痛经、闭经、崩漏等。张锡纯专设理冲汤、理冲丸、安冲汤、固冲汤、温冲汤等以调经病。

任脉:主胞胎。任脉失调为病,多见带下、癥瘕、妊娠疾患等。

督脉:阳脉之海。督脉失调为病,多见月经后期,量少,痛经,闭经,宫寒不孕,产后身痛,恶寒等。

带脉:约束诸脉。带脉为病,多见带下诸疾。

《妇科病常用辨治方药》

1、虚热——清经散:地骨皮、丹皮、青蒿、白芍、黄柏、茯苓、熟地。

两地汤:生地、玄参、麦冬、阿胶、地骨皮、白芍。

2、实热——芩连四物汤:黄芩、黄连、当归、白芍、生地、川芎

3、郁热——加味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

生姜、炙甘草

4、瘀热——清热调经汤:丹皮、丹参、生蒲黄、川牛膝、黄柏、黄芩、赤芍、

生地

5、虚寒——温经汤:桂枝、吴茱萸、当归、白芍、川芎、生姜、半夏、丹皮、

麦冬、党参、阿胶、炙甘草

温冲汤:炮附子、肉桂、当归、紫石英、破故纸、核桃仁、鹿角

胶、山药、小茴香

6、实寒——乌药散:乌药、青皮、陈皮、吴茱萸、肉桂、当归、香附、元胡

7、气血双亏—归脾汤: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茯神、远志、枣仁、木香、

桂圆、炙甘草、生姜、大枣

圣愈汤: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

8、脾肾双亏——安冲汤:黄芪、白术、续断、生地、龙骨、牡蛎、白芍、乌贼

骨、茜草

固冲汤:黄芪、白术、山萸肉、龙骨、牡蛎、白芍、乌贼骨、茜

草、五倍子、棕边炭

9、气郁——定经汤:柴胡、当归、白芍、茯苓、山药、芥穗、熟地、菟丝子

10、血瘀——少腹逐淤汤:官桂、元胡、干姜、小茴香、五灵脂、蒲黄、当归

赤芍、川芎。失笑散:五灵脂、蒲黄(止痛化瘀效果很好)11、痰湿——苍附导痰汤:苍术、香附、陈皮、半夏、茯苓、制南星、枳壳、

炙甘草

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妇科肿瘤用活血药、

化痰除湿药)

12、湿热——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柴胡、黄芩、栀子、生地、车前子、泽泻、

木通、当归、甘草

易黄汤:黄柏、芡实、山药、车前子、白果

13、癥瘕——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桃仁、赤芍、丹皮

消瘰丸:玄参、浙贝、生牡蛎

理冲汤:黄芪、知母、当归、三棱、莪术、桃仁、水蛭

14、其他——完带汤:苍术、白术、车前子、白芍、柴胡、人参、山药、陈皮、

黑芥穗、炙甘草

宽带汤:人参、白术、熟地、当归、白芍、麦冬、杜仲、巴戟天、

补骨脂、肉苁蓉、莲子、五味子

通乳汤:人参、黄芪、当归、麦冬、木通、桔梗、猪蹄

月经病

月经不调(月经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月经量多、量少)、痛经、闭经、崩漏辩证要点:期、量、色、质

一、月经先期:一般提前1周以上,甚至1月2行,或伴有量多、量少。血热、气虚为多。血分有热,迫血妄行;或气虚不摄,冲任不固,均可导致月经先期。

1、热伏冲任

(1)水火皆旺:月经提前,量多,色正赤。可伴:目赤、口糜、烦渴、鼻衄、舌红,脉数。此为血热(水火皆旺)所致。

清经散加味:地骨皮15g,丹皮10g,青蒿9g,白芍10g,赤芍10g,熟地10g,茯苓9g,黄柏6g。

青蒿、银柴胡、鳖甲、龟板等清阴分热;柴胡、连翘,石膏、银花等清阳分热。

丹皮、地骨皮、黄柏——清血热;青蒿——透血热;

熟地、白芍——补血分(火热耗血);茯苓——安神志

热象大者,加栀子、黄芩、玄参等;血量大者,加侧柏叶、仙鹤草等。

病例:王某某,女20岁,2007年11月15日就诊。素月经一月两行,有血块,月经来潮腹痛。此时正值经期,量偏多,色鲜红,别无不适。舌尖红,脉细。辨为肾虚血热,清经散加减:地骨皮10g,丹皮10g,白芍10g,女贞子15g,旱莲草30g,益母草15g,茜草10g,三七粉3g(冲),桑寄生10g,川续断10g,红花10g,生山楂15g。7剂。2007年11月22日复诊:上方服第二剂经止,大便稍溏。舌红,脉细。仍以清经散加味巩固:地骨皮15g,丹皮10g,白芍15g,黄柏10g,生地15g,茯苓15g,知母10g,益母草10g,女贞子15g,旱莲草30g,桑寄生10g,续断10g。6剂。

患者2008年1月8日陪其母亲看诊,告知月经12月20日来潮,量可无痛经。(2)火旺水亏:月经提前,量少,甚至点滴而过,色鲜红。可伴:手足心热,心烦,少寐,烘热汗出,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为血热(火旺水亏)所致。

两地汤加味:地骨皮18g,生地30g,玄参15g,麦冬18g,白芍10g,阿胶9g |女贞子15g,旱莲草15-30g。

腰膝酸软明显者,加菟丝子、续断等;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等.

病例:王某某,女36岁,2006年12月5日就诊。月经不调,每次经期延长约20天,周期45天,偶有排卵期出血。西医诊为功血、子宫内膜炎、排卵期出血。末次月经11月1-20日,昨日又见红。素月经量少,有血块,恶寒,腰酸。舌苔薄黄,脉细。先以凉血消瘀为法,处方(宫血灵,后述):红花10g,生地榆15g,

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山楂15g,茜草10g,益母草15g,荆芥炭10g,侧柏炭10g,三七粉3g(冲)。7剂。

2006年12月12日二诊:月经仍未止,量少,舌苔薄黄,脉细。改用清经散加减:地骨皮15g,丹皮10g,青蒿10g,白芍10g,黄柏10g,生地15g,茯苓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侧柏炭10g,三七粉3g,桑寄生10g,川续断10g(治出血性疾病效佳)。

2006年12月19日三诊:上方服3剂经止(12月16日),本次月经来潮12天,比之前缩短8天。舌苔黄略腻,脉细。患者小便浑浊,带下色黄,处二妙散合萆薢分清饮治之。

2006年12月26日四诊:24日月经又潮,量少,腰酸,舌苔薄黄,脉细。以清经散合两地汤加减:地骨皮15g,丹皮10g,白芍15g,黄柏10g,茯苓30g,熟地15g,桑寄生10g,续断10g,生黄芪15g,太子参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生薏苡仁15g,菟丝子10g。

2007年2月5日五诊:服上方后月经1月9日止,现已28天月经未潮,中药巩固。刻下:胃不适,恶心,口苦,舌苔薄黄,脉沉细。小柴胡加减:柴胡10g,黄芩10g,法半夏10g,生薏苡仁30g,当归10g,香附10g,白豆蔻10g,陈皮10g,菖蒲10g,茯苓15g,炒杜仲10g,炙甘草4g,7剂。后患者3月6日来诊,月经昨日来潮(3月5日),再予清经、两地加减调理善后。

2、热郁于肝

(1)肝气郁热: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正赤,经前紧张、乳胀,经下不畅。可伴: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少寐多梦,口苦口干,面上痤疮,舌红,脉弦数。此为肝郁化热,迫血妄行所致

丹栀逍遥加减:丹皮10g,栀子9-15g,柴胡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茯苓10g,炒扁豆10g,薄荷6g,醋香附10g,益母草15g。

逍遥散是柴胡+白芍相配,取法于《伤寒论》四逆散方。

栀子,导热下行,“能引三焦之热屈曲下行”。栀子花香,解郁散热。后世运用栀子治疗郁证:加味逍遥丸治肝郁化热;越鞠丸治疗六郁,其中栀子针对热郁。

黄。初用小柴胡汤,服两周效不佳。后虑病人心烦不安,情绪不稳,有郁火不得发泄之象,改用栀子豉汤合小柴胡加减:栀子12g,淡豆豉10g,柴胡15g,黄芩10g,薄荷6g,神曲10g。7剂服完,口苦心烦愈其大半,继服7剂而愈。(2)肝阴不足

月经提前,量少,色红而稠,经前肝区隐痛,胸胁乳胀或疼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弦或细数。此为肝阴不足,肝气横逆所致,(肝阴不足,阴不敛阳,肝气上逆)。

阴亏甚者,加石斛。心烦少寐,加酸枣仁、柏子仁(酸枣仁血虚阴虚寐差用,酸枣仁养肝血,柏子仁养心血,舌苔厚的用菖蒲、远志,心肾不交的用黄连、肉桂、夜交藤,梦多的用龙骨、牡蛎、珍珠母等)。烘热汗出者,加黄柏、地骨皮;大便干结者,加瓜蒌仁。

病例:李某某,32岁女。慢性乙肝病史,服药数百剂,肝功仍不正常。ALT76,AST83,TBIL27,血白蛋白略低。胸胁胀满,肝区隐隐作痛,月经提前10天而下,量少,乳房增生,经前乳房胀痛,时有呃逆,饮食衰少,夜晚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大便头干,脱发,小腿经常抽筋。既往服药多是疏肝理气或清热解毒。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此为肝阴不足,肝气逆乱之证。此为过服理气之品,劫伤肝阴所致,方用加味一贯煎:生地30g,沙参10g,枸杞15g,麦冬15g,当归10g,川楝子6g,生牡蛎30g,醋鳖甲15g,白芍10g,女贞子15g,石斛10g,木瓜30g。服药7剂,诸症明显好转,大便转稀溏。又于上方加山药30g,前后服用2月余,除有轻微脱发外,诸症消失,月经亦按时而下,化验肝功基本正常。

3、气虚不固

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乏力,纳呆,心悸,眠差,多梦,大便不成形或下坠感,舌淡齿痕,脉细弱。此为心脾两虚,气虚不固所致。

归脾汤加减:生黄芪15-30g,党参30g,炒白术1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5g,茯神10g,炒枣仁30g,桂圆10g,五味子9g,木香6g,炙甘草6g 如无心悸、失眠、多梦,可用补中益气汤。

若月经过多者,去当归,重用参、芪益气固摄。

经行期间去当归,酌加艾叶、阿胶、乌贼骨止血。

便溏者,酌加山药、砂仁、薏苡仁以扶脾止泻。

病例:姜某某,42岁女。2007年9月23日就诊。患者素月经量多,8月30来潮,淋漓不尽至今,某医院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经色开始鲜红,后变淡红,质稀,夹有小血块。伴头晕乏力,查血色素102%,心慌气短,腰酸腿沉,口干,大便软。舌淡,齿痕,苔薄白,脉细。辨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少夹瘀血为患。处以归脾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30g,当归10g,白芍10g,熟地15g,茯神10g,炒枣仁30g,桂圆10g,麦冬15g,五味子9g,陈皮10g,益母草15g,三七粉3g(冲)。服7剂,血量明显减少,血块无,头晕、心悸等症大减,睡眠佳。上方去益母草、三七粉,又服7剂,经止人安,查血色素129%,再予归脾丸两周善后。

若见经期提前,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脉沉细。此为脾肾两亏,肾气不固。

乌贼骨、茜草这两位药不可缺,腰酸痛甚者,加杜仲、狗脊;小便频甚者,加桑螵蛸、金樱子;经血不止,酌加侧柏炭、仙鹤草等。

病例:周某某,女36岁。2014年12月6日就诊。宫腔息肉。月经提前,经期往往持续12日,基本1月2行,量大,导致贫血。上次月经11月24日,于昨日方止,11月25日血常规:HB65%,RBC3.1,经潮时腰酸,腹凉。经后腹痛,白带多。平素入睡困难,尿频量少,口干。舌苔黄,脉沉弦。患者欲服中药以期月经按时,鉴于其贫血、腹痛、肚凉、苔黄等,辨为血虚不揉,寒热错杂,予当

归芍药散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茯苓15g,泽泻10g,炒白术10g,生薏苡仁30g,炮附子10g,败酱草15g,续断15g,三七粉3g(冲),侧柏炭10g。2014年12月13日二诊:昨日又经行(只间隔7天),色深红,夹血块,小腹凉,腰酸胀,白带多。舌淡苔白,脉弦细。以止血为要,辨为脾肾气虚不固,处以张锡纯“安冲汤加味”:生黄芪30g,知母10g,川续断18g,炒白术10g,生地30g,白芍10g,乌贼骨15g,茜草10g,侧柏炭10g,三七粉3g(冲),仙鹤草15g,益母草15g。2014年12月20日,其母反馈,患者出差,无法复诊。述上方服至4剂经止,继服7剂。

二、月经后期

一般指经期推迟1周以上,甚至数月1行,多伴有量少,质淡。

责之于血寒、肝郁、痰浊为多。血分有寒,凝滞不行;肝气郁滞,冲任不畅,或痰浊堵塞,冲任不通,均可导致月经后期而行。但若血热煎熬者,亦可冲脉堵塞,而致月经后期。总以脉证为是。(月经味大,瘀热互结)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月经稀发,月经后期如伴经量过少,常可发展为闭经。

1、冲任虚寒

身体瘦弱,气血不足,卵巢机能衰退。月经错后,量少色淡,带下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气短乏力,小腹发凉或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沉迟。

此为冲任虚寒、肾气亏虚所致,方用虚寒后期饮。

虚寒后期饮(加减温经汤):熟地15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桂枝10g,吴茱萸6g,杜仲15g,巴戟天15g,鹿角霜10g,香附12g

PS:桂枝+吴茱萸,入肝,用于冲任有寒,作用于经络寒,妇科良药。

巴戟天+鹿角霜,作用于脏寒。

本方为温经汤变化而来,补血活血,温经通脉。

加减:气不足者,加人参;腰酸乏力者,加川续断;小腹凉甚,加乌药、小茴香;经行腹痛者,重用芍药,并加玄胡。

病例:贺某某,女25岁。2008年1月12日就诊。乳腺增生病史,平时少言少语,郁郁寡欢,经行后期,45-90天1次,量少,有时点滴即过,质淡。经行小腹发凉如扇,大便时溏时结,余无不适。lmp2017、11、15日,勉强3天,量极少。查妇科激素六项、B超等,均正常。舌淡齿痕,苔薄黄,舌下瘀络明显,脉沉细。初以抑郁寡欢状按肝气郁结论治,用逍遥散加香附、泽兰、益母草、川续断之属,服两周,月经仍未至。更法为温补冲任,处以虚寒后期饮加减: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桂枝10g,吴茱萸6g,巴戟天15g,鹿角霜10g,香附12g,泽兰10g,益母草15g,阿胶9g(烊化),小茴香9g。10剂。服用6剂,月经至,行经3天余,量明显增多,小腹凉大减。仍以上方去泽兰、益母草服之调养,至经前1周再服上方。如此周期性调理4个月,月经基本按时来潮,行经5天,量中。

妇人阴寒外用药:蛇床子30g,肉桂10g,吴茱萸6g。研末,拇指般大小入阴2、血室实寒

经行之际,误服生冷,或冷水而浴、游泳等,经血因寒而凝。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小腹冷痛,脉多弦紧,舌苔白腻。此为寒入血室,凝滞冲任,气血不畅所致,方用加味乌药散。

加味乌药散:乌药10g,小茴香10g,青皮10g,陈皮10g,吴茱萸6g,桂枝10g,当归15g,香附12g,玄胡10g

3、肝气郁结

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月经后期,量少不畅,色暗。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遇事紧张,少寐多梦,脉弦,舌苔薄白。

此为肝气郁结,疏泄不及,冲任不畅所致,方用逍遥散加味。

病例:卞某,女,33岁。2020年3月19日远程视频就诊。原患感冒,后遗咳嗽咳痰一月余,挟脾胃不和腹胀,经服荆防宣肺止咳汤合二陈三子养亲等,咳嗽减,腹胀除。患者要求调月经。月经推迟,一个半月至两月一行,追溯最近两次经行时间:2019、12、25;2020、2、5(行经7天,量少),至今又45天未潮。手足干燥,脱发,大便正常,仍有轻微咳嗽,痰少。舌苔薄白。按肝气郁、肺阴虚论治,仿逍遥散加减:柴胡10g,当归15g,赤芍15g,制香附12g,泽兰12g,益母草20g,川牛膝20g,川续断15g,丹参15g,阿胶9g(烊化),百合30g,炙百部15g,制首乌15g,炙紫菀10g,桔梗10g,14剂。

2020年4月2日二诊:服药后3剂月经来潮,行经6天,量增多,无腹痛及腹凉,皮肤干、脱发等症明显好转,咳嗽续减,大便正常,舌如前。上方去活血药加养阴之品,再服14剂。

2020年4月16日三诊:脱发及手足、皮肤干燥几愈。此次看诊意欲经前调方,促月经按时来潮。最近大便有不成形,舌淡齿痕,显露脾虚之象。仍以逍遥散加减,白术壅滞,改为炒扁豆、山药代替。柴胡10g,当归15g,赤芍15g,制香附12g,炒扁豆10g,怀山药20g,泽兰10g,益母草20g,丹参15g,怀牛膝30g,百合30g,阿胶9g,炙甘草3g。7剂以观后效。

2020年4月23日四诊:上方服1剂经潮(4月18日),量正常,无任何不适,本次月经周期27天。脱发止,手足及皮肤已润,最近指甲小月牙重新长出,大

便一周有2次便溏。舌淡齿痕,患者要求调脾胃及齿痕舌,期待多吃些肉。仍从肝脾肾入手,疏肝健脾滋肾。处方: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5g,醋香附10g,怀山药30g,炒扁豆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阿胶9g(烊化),益母草15g,黄精10g,葛根15g,12剂善后。

4、血热煎熬

月经后期,量少,色正赤,质稠。伴心烦失眠,口干不欲饮,夜晚发热,或手足烦热,鼻衄,舌红绛或暗红,脉细数。此为热伏冲任,煎熬血液,经脉不畅所致。加减芩连四物汤:黄芩10g,黄连10g,生地30g,赤芍15g,当归10g,玄参15-30g,丹皮10g,泽泻10g,滑石20g,茯苓10g,川楝子6g。

生四物去川芎:补血活血凉血;芩、连、玄、丹:气血两清;

滑石、泽泻:清热通便,热随下泄;少佐川楝子:行气通经,防止瘀堵。

(这里川楝子比香附好,川楝子属凉性)

5、瘀热互结

月经后期,经行不利,色紫黑而味臭秽,或暗红而量少,血块多。伴经来小腹疼痛,心中烦热,口渴喜饮,二便不畅。舌绛,或舌边尖起刺,苔黄,脉沉弦而数。月经后期寒为多,然亦有因瘀热互结者。血因热灼,煎熬干枯,瘀而不行。

瘀热互结致月经迟发有三种表现:瘀热互结热象重者——清热调经饮;瘀热互结瘀象重者——清瘀调经饮;瘀热互结瘀热并重者——加减三合汤。

清热调经饮:生地黄30g,赤芍15g,玄参15g,黄芩10g,黄柏10g,滑石24g,泽泻10g,赤茯苓15g,川楝子6g,玄胡索9g,丹皮10g,丹参15g,益母草15g,吴茱萸5g。

玄参、赤芍、丹皮、生地——清热凉血(清血分热);清血热要加清气分药

黄芩、黄柏——清热于里(清气分无形热);滑石、泽泻、赤苓——清热于下(泻气分热);丹参、益母草、玄胡——凉血祛瘀;吴茱萸——反佐药。(入肝经)清瘀调经饮:丹皮12g,丹参15g,生蒲黄10g,川牛膝15g,黄柏10g,黄芩10g,赤芍15g,生地15-30g。

丹皮、赤芍、生地——清热凉血;黄芩、黄柏——清热燥湿;

丹参、蒲黄、牛膝——活血祛瘀

加味三和汤:生地15g,当归10g,赤芍15g,川芎10g,黄芩10g,连翘10g,栀子15g,竹叶10g,薄荷6g,大黄3-6g,芒硝9g,炙甘草6g,桃仁9g,桂枝10g。

本方为四物汤、凉膈散、桃核承气汤三方相合而成。大便不实者,去硝黄。用于瘀热互结、血滞经阻之月经后期、闭经。

病例:唐某某,32岁女,2008年3月17日诊。月经2月未行,曾服温经汤、桃红四物汤不效。患者素喜欢酒,刻下口臭,大便偏干,小腹略有胀痛,舌边尖红。按瘀热互结,胞脉闭阻治之。处以三和汤加减:熟地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桃仁10g,桂枝10g,生大黄6g,连翘10g,薄荷6g,黄芩10g,栀子10g,炙甘草3g,3剂水煎服。2008年3月20日二诊:上方服2剂经潮,但量不多,大便偏干,上方去连翘,大黄改熟大黄,以经期不可过凉之故。2剂梳理善后。

6、痰湿阻滞

月经后期,量少,或所下为水,或所下为粘絮状物,或夹有白带状物。舌胖大,苔白腻,脉软而滑,或沉而缓。

形体肥胖,膏粱厚味,消化不及,积滞于内,滋生痰湿浊邪,阻塞冲任。

加减香砂六君子:陈皮12g,法半夏9g,茯苓15g,党参15g,炒白术10g,炙甘草6g,制香附12g,砂仁6g,生薏苡仁30g,泽泻12g,益母草15g。本方为香砂六君子汤以香附易木香,加薏苡仁、泽泻、益母草而成。白带量多者,酌加苍术、车前子。有多囊卵巢综合征者,改用苍附导痰汤(后述)。

三、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成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本病相当于西医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引起的月经过多,或子宫肌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起的月经过多。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亦可按本病治疗。

月经量多辨治基本同月经先期,即多责之于气虚、血热:

1、行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伴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缓弱——方用安冲汤或固冲汤。

2、行经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伴口渴饮冷,心烦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方用清经散、两地汤等。

3、临床上常见还有血瘀一型:经行量多,色紫暗,质稠有血块。常伴有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加减少腹逐瘀汤:当归10g,赤芍15g,川芎6g,蒲黄9g,五灵脂9g,肉桂5g(后下),小茴香9g,干姜6g,茜草10g,三七粉3g(冲服)。

此为少腹逐瘀汤去延胡索、没药,加茜草、三七粉而成。如果有腹痛者,保留延胡索、没药。温经祛瘀,活血止血。适用于瘀血阻于少腹胞宫,经来量多,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连续不断,断而又来,甚至崩漏,经

色紫黑,有瘀块。

病例:詹某某,37岁女。月经不调半年余,周期尚且正常,但每次经潮量多,需8、9天方干净,经来时小腹发凉。曾服归脾丸服之,始有效果,经量减少,后又经量反多。后一次外出突然腹痛,月经时下,量大色紫黑,先下几乎都是血块,次日就诊,患者以手捂腹,面容痛苦,面色苍白,手脚发凉,舌暗脉弦。辨为瘀阻冲任胞宫,处以少腹逐瘀汤加减,此为瘀阻于内,新血不归,瘀去则血方归经。患者服3剂经止,且次月经行如常,五日净。

四、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少于既往,经期不足两天,甚则点滴即净,称“月经过少”。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性腺功能低下、子宫内膜结核、炎症或刮宫过深等引起的月经过少。月经过少伴月经后期者,可发展为闭经。本病往往病程较长,临床疗效较差。

月经量少辨治当抓住虚、郁(瘀)两大方面。

1、虚者,多责之于肾虚、脾虚。

(1)肾虚: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久病,损伤肾气;或屡次堕胎,伤精耗气,肾精亏损,肾气不足,冲任气血亏虚,遂致月经量少。

(2)脾虚: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虚化源不足;或数伤于血,大病久病,营血亏虚,冲任气血亏虚,致经行量少。

2、郁(瘀)者,多为肝气郁滞、血寒而凝。

(1)郁(瘀):经期或产后,余血未净之际,七情内伤,气滞血瘀,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致经行量少。

(2)血寒: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伏冲任,血为寒滞,运行不畅,

致经行量少。

1、肾精亏损

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暗,质稀。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当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当归地黄饮加味:当归15g,熟地15-30g,山茱萸15-30g,山药30g,炒杜仲15g,怀牛膝15-30g,紫河车3g,丹参15g,炙甘草6g。(砂仁解熟地滋腻)2、脾气亏虚

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红,质稀。伴倦怠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细无力。治当健脾益气,养血调经,方用圣愈汤(此方为四物汤加人参、黄芪,即参芪四物汤)

3、血虚寒凝

经行量少,色暗红,伴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细或脉细欲绝。治当温经散寒,养血通经。

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0g,细辛3-6g,通草6g,大枣30g,炙甘草6g,丹参15g,鸡血藤15g。(张仲景方中通草为木通)

寒气内盛者,加吴茱萸、生姜等,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病机:营血不足,寒凝经脉(血虚+寒凝)

病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虚、冷、痛)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当归四逆汤,当归、大枣、芍药——养血通脉;

桂枝、细辛、通草——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为厥阴肝经寒凝之代表方,因肝经过小腹,循阴器,如果经常小腹发

冷、疼痛,或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本方亦当运用。

病例:35岁女。患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全身不适,定期中药调理已三年有余。一次化疗后导致闭经三个月,小腹发凉,腰酸腿疼,会阴部发凉,舌淡脉细。血虚寒凝之象,用当归四逆汤加泽兰、益母草、丹参、鸡血藤,服四剂后月经即来。一年后又闭经两月,后用此方取效。

当归四逆汤药性平和,但补力很强,临床治疗手足冷痛麻木的病症,使用率极高。若加上鸡血藤、丹参、桑枝、牛膝,效果更好。还可治血寒痛经。

病例:一年轻女子,患手脚发凉,以手凉为甚,自觉两手没有温度,入冬尤甚。两手下垂时间稍长即感麻木。脉细欲绝,伴月经稀少。此为典型血虚寒凝之症。用当归四逆汤加鸡血藤、丹参、生姜、桑枝。连服半月,手凉麻显减,当月经量有所增加。

冻疮病例:18岁女,福建人。其双手至冬则长冻疮,疼痛,见热又瘙痒难忍,左手曾因长冻疮留下一疤痕。于2007年1月份就诊,刻下见患者双手长满冻疮,皮肤发紫,冻疮高于皮面。为抵御风寒,患者自行以白纱布包缠双手,外戴手套,即使如此,仍觉凉气直入手骨。平素月经迟发、量少。舌淡,脉细。辨证为血虚寒凝,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g,白芍10g,桂枝10g,细辛5g,通草6g,鸡血藤30g,红花10g,丹参15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并嘱:用药渣外敷或煎水外洗。服完7剂,冻疮即消失大半。仍舌淡脉细,二诊时于上方加入艾叶10g,白芥子6g,以加强温经通脉之功。又服14剂,冻疮几愈。虑其“肿坚之处必有伏阳”,所以三诊时加金银花10g,7剂善后。

4、气滞血瘀

经行涩少,色紫黑有块。小腹刺拒按,血块下后痛减,或胸胁胀痛,舌紫暗或有

瘀斑紫点,脉涩有力。活血化瘀,养血通经。

胶艾四物汤合失笑散: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0g,地黄15g,阿胶9g,艾叶10g,生蒲黄10g,五灵脂10g,炙甘草10g

腹痛者,芍药加至30g,再加没药10g,玄胡10g。失笑散治肝经瘀血效佳,蒲黄破血,五灵脂活血

五、经行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2周者,经量多少不定。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或沉默寡言,经行不畅,或腰酸腿沉。肝郁+肾虚

本病又称“月经愆期”,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月经不规则。青春期初潮后1年内及更年期月经先后不定期者,无其它症候可不予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若伴有经量增多及经期紊乱,常可发展为崩漏。

经行或前或后,主责肝郁,夹肾有虚。

傅氏定经汤: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0g,黑荆芥10g,怀山药15g,熟地15g,菟丝子30g(经量少可不加黑荆芥,止血)

有热者,加丹皮、栀子;经量大者,加侧柏炭、川断;经量小而不畅者,加山萸肉、香附;逢外感者,加苏叶;逢伤食者,加神曲、山楂。

病例:杨某某,女40岁。2018年11月3日就诊:乳腺增生史,近大半年月经紊乱,经潮时间:5月19、7月6、7月25、9月30、10月13、11月1.本次行经已2天,量少不畅,经色发暗,平素小腹时痛和腰酸,大便2-3日一行,纳可。舌薄,脉细略弦。此经行先后不定,辨为肝气郁结,脾气不行,肾气虚弱。用傅氏定经汤加减:柴胡10g,当归15g,白芍15g,茯苓15g,制香附10g,菟丝子15g,熟地15g,川续断15g,益母草15g,生白术30g,枳壳10g,炙

甘草3g。14剂,经后服用。(生白术+枳壳治疗肝硬化腹水、大便不干但几天一行,患者量少不畅遂不用山药)2018年12月1日二诊:11月28日经潮,较前通畅,量中,腰酸及小腹痛除,大便日一行。上方加丹参15g、炒杜仲15g,14剂。2019年1月13日三诊:患者12月29日经潮,行经6天,量中,经行通畅,二便正常。舌淡薄,脉细弦。月经周期已基本稳定,再处以定经汤加减巩固: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茯苓15g,制香附10g,生白术30g,益母草15g,丹参15g,川断15g,菟丝子15g,炙甘草6g,12剂。

六、月经时断时续

量少色淡质稀,多伴神疲肢软,面色少华,脉来虚细。多以脾虚为论,此脾不统血之象,亦夹有肾虚。主以圣愈汤或归脾汤加减。(舌苔看寒热,脉象看虚实)加减圣愈汤:黄芪15-30g,党参15-30g(虚甚用人参10g),熟地15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炙甘草6g,山萸肉15g,川续断15g,黑荆芥6g。本方为圣愈汤去川芎,加山萸肉、川续断、白术、甘草等健脾补肾之品而成,经量不多者,可去黑荆芥。

七、月经逆而上行(倒经)

经前或行经之时鼻衄、吐血或齿衄,甚至月经点滴不下,血皆从口、鼻而出。血色鲜红,量多或量少。可伴经前紧张,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脉弦等。此为倒经,多是肝血不足,肝气上逆所致。治以顺气平肝,引血归经为法。

傅氏顺经汤:生地30g,当归10g,白芍15g,茯苓10g,丹皮15g,沙参10g,黑荆芥10g,茜草10g,川牛膝15g。

可加肉桂3g引血归元。肉桂可引血,引火,引气。亦可根据病症加入白茅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