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特殊的气候事件
世界的气候案例式

世界的气候案例式首先是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
这种气候常见于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和非洲的刚果盆地等地区。
这里一年四季温暖,气温平均在摄氏25度以上,且相对稳定。
降水量非常丰富,一年可达2000毫米以上,常伴有持续的降雨或雷雨。
由于年降水充足,这些地区的植被丰富多样,生态环境独特。
其次是属于温带的大陆性气候。
东亚地区的东北部、美国中部和欧洲东部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地区。
这里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且干湿季节变化明显。
冬季气温可以下降到零下20度甚至更低,而夏季气温常常超过摄氏30度。
降水量较少,一年平均约500毫米至1000毫米,且集中在夏季。
这一气候类型的地区常常遭受干旱和高温的气候极端事件。
再次是亚热带地区的地中海气候。
欧洲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州和非洲的摩洛哥等地属于这一气候类型。
这里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气温常常超过30度,冬季平均气温约在零下10度至10度之间。
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一年平均约400毫米至800毫米。
这一地区以橄榄树、葡萄等农作物为主要农作物,也有独特的海岸线风光。
最后是位于北极和南极地区的极地气候。
这些地区很少有植被,气温极低,一年四季冰雪覆盖。
北极地区的极地气候还有一个特点是夏季会有一段时间的24小时日照,而冬季则有一段时间的极夜。
降水少得可怜,一年几乎没有雨水,主要是雪或冰雹。
由于气候极端,这些地区只适宜极少数生物的生存。
综上所述,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因地理位置、地形和海洋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多样性。
这些不同的气候类型对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都有着深远影响。
理解世界的气候类型,可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环境资源。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

关于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研究的综述一、概述ENSO事件,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是太平洋赤道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它主要表现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的异常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调整。
这一气候现象不仅影响太平洋地区的气候,而且通过大气环流的调整,对全球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气候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ENSO事件的影响尤为显著。
ENSO事件通过改变中国上空的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对中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能源供应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气候系统变化规律的认识,而且对于提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内外学者对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研究内容涵盖了ENSO事件的成因、发展机制、预测预报,以及对中国降水、温度等气候要素的影响等方面。
同时,随着观测手段和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对ENSO事件及其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ENSO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如何全面评估其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ENSO事件及其对中国气候影响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未来,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和人们对气候系统认识的不断深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1. ENSO事件简介ENSO,即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是热带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与大气环流之间相互作用引发的一系列气候现象。
这一现象的显著特征表现为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两种异常状态。
厄尔尼诺期间,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拉尼娜期间则相反,该海域的海水温度异常降低。
《2024年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范文

《内蒙古地区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地区作为我国的重要区域,其天气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气候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内蒙古地区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出频繁发生的态势。
本文将就内蒙古地区近43年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本研究选取内蒙古地区近43年的气象数据,包括降水量、气温、风速等,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进行定量分析。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实地考察和统计分析等。
三、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现状1. 暴雨洪涝近年来,内蒙古地区暴雨洪涝事件频繁发生,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特别是在夏季,由于气温高、湿度大,极易引发暴雨洪涝灾害。
2. 干旱内蒙古地区干旱灾害频发,特别是春季和夏季,由于降水不足,导致土地干旱、草原退化等问题。
3. 大风和沙尘暴内蒙古地区风力资源丰富,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风和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还对周边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四、近43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分析1. 暴雨洪涝事件频率与强度变化近43年来,内蒙古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近十年来,暴雨洪涝事件更加频繁,给当地防灾减灾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2. 干旱事件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的干旱事件也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干旱周期延长,干旱程度加重,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 大风和沙尘暴事件变化近43年来,内蒙古地区大风和沙尘暴事件的频率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这些事件对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五、影响因素分析1. 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内蒙古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的主要因素。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
2. 自然因素内蒙古地区地处内陆,气候干燥,加之地形地貌复杂,容易导致局部气候异常,从而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因天气原因延误的航班例子

因天气原因延误的航班例子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异常天气现象增多,航班延误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难题。
以下是一些因天气原因而导致航班延误的真实案例。
第一个例子是2024年的“台风天魔”。
当时,台风天魔正好横扫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由于强风和暴雨,许多航空公司不得不取消或延误当地的航班。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是其中一个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机场之一、由于台风导致飞行环境恶劣,该机场在短时间内取消了300多个航班,数千名旅客被困在机场。
与此同时,其他阻止了务航空飞行的天气条件如雷暴和低能见度等也导致了其他机场的航班延误。
第二个例子是2024年的“冰雪风暴”的严重天气。
当时,美国中西部遭到了一场罕见的冰雪风暴袭击。
大雪和结冰的天气条件导致了众多航班的取消和延误。
堪萨斯城国际机场和芝加哥奥黑尔国际机场是其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两个机场之一、在芝加哥,这场冰雪风暴导致了超过1500个航班的取消。
由于建筑物,机场设施和跑道上的冰雪覆盖,航班无法正常起飞和降落,导致大量旅客被迫滞留。
第三个例子是2024年的“云倒塌”事件。
这是一个在中国南方地区非常少见的天气现象,被形容为云层倒塌或坍塌。
这种天气现象主要由强风、暴雨和冰雹引起,对航班运营造成了重大影响。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是其中一个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机场之一、在这个特殊的天气事件中,机场能见度降低到几百米,许多航班无法正常起降,导致数百个航班被取消或延误。
由于这个突发事件没有先例,在应对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难,航空公司和机场不得不立即采取措施确保旅客的安全。
以上只是许多天气引起的航班延误的一些例子。
由于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种情况可能变得更加普遍。
航空公司和机场需要与气象部门合作,加强天气预警系统,以便能提前预知即将到来的恶劣天气,并做好相应的准备。
此外,航空公司还需要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计划,以便能够处理突发情况,并与旅客进行及时的沟通。
只有这样,航班延误的问题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气候学中的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异

气候学中的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异气候学是一门涉及地球上大气、海洋和陆地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其中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异是气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异也越来越频繁和突出,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各种影响和挑战。
一、极端气候事件的定义和种类极端气候事件是指在一个地区和一段时间内出现的异常天气现象,包括高温、低温、干旱、洪涝、暴雨、风暴、沙尘暴等多种形式。
这些事件通常超出了该地区长期气候条件的正常范围,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以高温事件为例,近年来全球许多地区都出现了极端高温天气。
2019年,欧洲多个国家发生了高温潮,法国巴黎市短暂出现了创纪录的45.9摄氏度高温,挪威则首次出现了超过35摄氏度的高温。
而在中国,2013年和2018年,分别发生了“北方极端高温天气”和“南方高温少雨天气”,给百姓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气候变异的概念和影响气候变异是指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一般包括几十年、百年和千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
气候变异表现为气温、降水、风向、风速、湿度等多种气象要素在长时间范围内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如今,全球气候变异越来越显著,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带来了多种影响。
气候变异会引起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发生,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影响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三、气候学对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异的研究气候学家们通过大量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模式计算,对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异的原因和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全球气候变化是引起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地球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气候变异趋势加剧。
同时,人类活动也对气候变异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异,气候学家们正在开展一系列工作。
他们通过开展气象观测、模式模拟和数据处理,不断增强对气候事件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预测和预报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异,为社会和个人做好防范和应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报告

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报告
近年来,气候变化研究报告表明,地球的气候正出现显著的变化,并且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研究发现:
1. 全球变暖:多个科学机构和机构的报告都确认,地球的平均气温正在上升。
自工业化以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强,这进一步导致了地球气温的上升。
2. 气候极端事件: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热浪、暴雨、干旱和飓风。
这些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风险,还对生态系统、农业和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3. 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和海水温度上升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越来越多的报告显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平均海平面每年上升约3毫米,这对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构成了威胁。
4. 生物多样性丧失:报告还指出,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极端天气事件、栖息地破坏和物种迁移的变化都导致了物种灭绝风险的增加。
总结起来,这些研究报告强调了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严重威胁。
它们呼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适应变化,并加强国际合作来解决这一全球性挑战。
延边州气候特征及主要极端气象事件变化规律浅析

延边州气候特征及主要极端气象事件变化规律浅析延边州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域。
其气候特征主要包括四季分明、温差大、降水充沛和风力强大等。
首先,延边州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
由于地处东经124°30′-130°45′,纬度较高,受到季风的影响较大,使得四季变化明显。
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湿润,春季和秋季温暖宜人。
其次,延边州的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日较差指的是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差距,而年较差是指一年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间的差距。
延边州的夏季白天气温较高,常常在30℃以上,而夜间气温相对较低,通常在15℃以下。
冬季白天气温极低,常常在零下10℃以下,夜间更低,可以达到零下20℃以上。
年较差较大,夏季和冬季的温差明显。
另外,延边州的降水充沛。
由于受到季风的影响,延边州降雨频繁,年平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其中6月和7月是降水最多的月份。
同时,延边州也会受到台风的影响,一些转向北部的台风可能会带来较大的降水量。
最后,延边州的风力较大。
主要是由于冷暖空气的对流引起的,冬季是由于东西气压的差异,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南下;夏季则是由于高温背景下的对流作用较强。
风力的增大会对气温、降水和湿度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延边州的气象事件中,主要的极端气候事件包括寒潮、干旱和暴雨等。
由于延边州的冬季寒冷,寒潮在该地区较为常见,会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并可能造成冻害。
干旱主要出现在春季或秋季,由于气温升高和降水较少,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暴雨主要发生在夏季,由于暴雨持续时间较短,降雨量大,容易引发洪水和山洪等自然灾害。
总结来说,延边州的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温差大,降水充沛和风力强大。
在极端气象事件方面,寒潮、干旱和暴雨是延边州主要面临的问题。
了解延边州的气候特征和极端气象事件变化规律,有助于人们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主要气候事件

主要气候事件主要气候事件冰期与间冰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Heinrich事件,Dansgaard-Oeschger旋回,新仙女木事件,冰后期及全新世冷事件,小冰期,米兰柯维奇假说1.冰期与间冰期(1)定义:冰期是地质历史上出现大规模冰川的时期;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的时期。
冰期时,冰川大规模扩张或前进;间冰期时,冰川消融后退。
一个冰期与相邻的间冰期组合一个冰川周期/气候旋回。
(2)地球历史上的三次大冰期①震旦纪大冰期:发生于8.5~5.7亿年前的震旦纪,冰川最盛时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地区,有的地方冰层厚达千米。
我国宜昌的南沱冰碛层,是这次大冰期的典型剖面。
②晚古生代大冰期:发生于3.5~2.3亿年前的石炭一二叠纪,南半球的广大地区,包括大洋洲的大部、南美洲巴西与阿根廷的大部、现在赤道非洲的民主刚果与乌干达以及热带的安哥拉与莫桑比克等,都为冰川所覆盖。
巴西圣保罗的冰川沉积的厚度超过了千米。
处在北半球的印度,在这次大冰期中,也有1/3的面积被冰川覆盖。
③第四纪大冰期:又称第四纪冰期,发生在最近的300万年期间。
在这次大冰期冰川最盛时,极地与高纬度地区的冰盖、中低纬度的山岳冰川都大规模扩张,以致地球上32%的陆地面积为冰川覆盖(现代冰川面积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不仅西北欧平原、东欧平原与北美平原被大面积冰川所占据,就是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也下降到比现在雪线低1500米的地方,我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也有冰川分布。
2.末次间冰期(1)定义:关于末次间冰期的定义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5期,跨越时段约为130-74 ka BP ;另一种是只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5e 期,其时段约为127-116 ka BP(Larsen et al., 1995)。
不过在纬度较高地区,只有5e段表现出明显的气候变暖,所以末次间冰期在欧洲指Eemian,在北美为Sangamon,而将5a-5d划为早Weichsel ,即末次冰期早期(Dansgaard et al., 199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更新世以来北京平原区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2.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摘要:沉积物中的总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已经在重建和恢复古环境领域得到十分广泛应用。
本论文通过对北京平原区昌平钻孔总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分析,就其揭示的晚更新世以来北京平原区古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
该剖面δ13C org变化范围为-17.10‰至-26.18‰,间冰期偏高,冰期偏低。
δ13C org数值波动间接地反映古气候冷暖的波动,根据δ13C org变化范围对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划分出四个沉积旋回:末次间冰期(最好标定此阶段的时间范围)、末次冰期早冰阶(最好标定此阶段的时间范围)、末次冰期间冰阶(最好标定此阶段的时间范围)、末次冰期盛冰阶(最好标定此阶段的时间范围),对应海洋同位素(这里是指的什么同位素海水的?还是海洋沉积物的?请指明)的MIS5-2阶段,δ13C org值偏负阶段出现了对应格陵兰冰芯的6个Heinrich事件,代表了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以来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介绍一下怎么波动的,写摘要的核心就是通过读你的摘要就能看出整篇文章的结论,摘要就是文章的缩写)。
关键词: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总有机碳同位素;末次冰期-间冰期;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目前关于千年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尤其是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一直是第四纪古气候演化研究关注的热点。
大量的古气候记录揭示,末次冰期以来存在着千年尺度的叠加于地球轨道周期之上的亚米兰科维奇准周期波动(汪品先和剪知湣,1999),北大西洋、格陵兰地区及青藏高原古里雅高分辨率冰芯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期气候在千年尺度上表现为明显的不稳定性(Dansgaard et a1.,1993;Bond et a1.,1993;Heinrich,1998;姚檀栋等,1997;姚檀栋,1999),如北大西洋Heinrich气候变冷事件(间隔7-10ka)(Heinrich,1988;Broecker,1994);格陵兰冰芯快速变暖的Dansgaard/Oeschger事件(千年级准周期)以及几次D-O事件之后发生一次Heinrich事件所组成的Bond旋回(Bond et a1.,1993)。
欧洲、北美、太平洋地区(Thouveny et a1.,1988;Grimm et a1.,1993;Thunell et a1.,1995)以及中国的黄土高原(Porter and Mortyn,1995;丁仲礼等,1996;郭正堂等,1996;鹿化煜和周杰,1996)对这种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均有记录,南海深海沉积物的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期存在这种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Wang et a1.,1999;罗运利和孙湘君,1999);Stott et a1.(2002)对赤道西太平洋MD98-2181站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Mg/Ca比值的分析研究表明存在类似于现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热带海洋-大气系统的变化。
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全球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方面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陈仕涛等,2006),但对于千年尺度的气候事件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其空间变化与规律至今不甚明确(吕连清等,2004)。
稳定碳同位素作为良好的气候指标在反映在古植被和古气候演化中得到广泛应用(Stuiver,1975,Cerling et al.,1989;Ambrose et al.,1991;Meyers et al.,1993;杨桂芳等,2005)。
研究表明根据植物的固碳方式可以将植物分为:C3型、C4型和CAM型(Smith and Epatein,1971;吴乃琴等,1992),且C3、C4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有不同的δ13C org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2‰~-34‰和-9‰~-19‰,平均值约为-27‰和-13‰(何勇等,2004),C3植物一般生长在凉爽湿润的环境中,C4生长在温暖半干旱环境中,CAM植物δ13C org值变化范围较宽,介于C3、C4植物之间,且随环境不同而变化。
因此利用土壤有机质δ13C org值的变化可以判断植被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历史,有利于恢复和重建古环境变化过程(Deines,1980;Nordt et a1.,1994;柏松等,2006;何勇等,2004)。
综合前人研究认为:暖期沉积物中δ13C org值偏正,冷期则δ13C org值偏负。
这是由于有机质碳同位素值主要与C4植物、C3植物的比例或者湖泊水生生物光合作用的碳源有关,在暖期C4类植物繁盛,C3植物数量降低,有机质δ13C org偏重。
鉴于此本文选取北京平原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刚好包括了最后一次冰期—间冰期旋回,通过对昌平钻孔高分辨率密集取样,辨析有机碳同位素的气候指示意义,结合粒度及区域对比,建立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以来及古环境变化序列,初步探讨其变化的驱动机制,剖析北京平原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应,揭示一些千年尺度的特殊气候事件及其与沙尘暴等气候灾害的联系,为研究全球气候环境不稳定性提供良好的条件,对未来的气候变化作出科学的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1.昌平钻孔概况北京平原区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灵敏区域,(叙述气候环境:冬夏季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能更好感应气候的变化,不但反映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历史,甚至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为此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吴锡浩,1977;Zhao et al.,1984;周昆叔,1984;刘清泗,1985;李长安,1993;李华章,1995;Zhang,1998;Sun et al.,1999;姚轶峰等,2007;赵淑君等,2008;Yang et al.,2009)。
魏兰英等(1997)对北京地区末次冰消期气候环境变化进行了研究;卢演俦等(2003)也通过孢粉指标曾对北京西山清水河流域进行了研究;袁宝印等(2002)通过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相对北京平原区做了相关研究。
但以往的研究主要运用光释光法、ESR(电子自旋共振)法、粒度、磁化率、孢粉组合以及地球化学指标等(李华章,1995;文启忠等,1996 ;Zhang,1998),对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变运用有机碳同位素的研究较少,此外前人研究的很少与千年尺度的极端气候和生物事件联系起来。
北京平原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属于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年均降雨量约为641mm,属于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区域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及草原植物成分(霍亚贞等,1989)。
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对气候变化反映非常敏感,是中国季风气候和全球变化的敏感区之一。
钻孔位于昌平区马池口(钻孔名:CHZK1),坐标为40°10′59.94"N,116°12′55.98"E(图1),开孔标高49m,终孔深100m,本文样品取自CHZK1钻孔31m以上部分。
图1 北京昌平CHZK1钻孔的位置钻孔位于马池口—沙河坳陷,接近平原区的边缘,洪积扇顶部地区多为全新世新近沉积土,受南口—孙河断裂活动的影响,沉积物厚度大但粒径较粗。
CHZK1孔上段(孔深0~53.35m)岩性主要为青灰色、灰黄色黏土层、粉砂质黏土层,夹细、粗沙层;下段(孔深53.35~98.20m)岩性主要为黄色、灰黄色沙砾层和细沙层、中粗沙层,夹有灰黄色黏土层。
钻孔沉积物具有比较明显的二元结构,以冲积相沉积为主,夹有洪积相和湖相沉积,本文研究的为CHZK1钻孔31m以上部分,岩性主要为钻孔上段部分,地层跨全新世和晚更新世沉积地层(图2)。
2.样品的采集与实验方法在野外对钻孔岩心进行高密度采集有机碳同位素样品。
本选题样品取自100m长的CHZK1钻孔31m以上部分,取样间隔为5-10cm ,共收集383个有机碳同位素样品。
测试前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先将样品研磨成粉末状,加入6mol/L的过量的HCL搅拌,充分反应24h后用蒸馏水冲洗至中性,低温(60-80℃)下烘干研磨。
称取1g样品放入石英管中,再加入0.4g氧化剂,同时加入铂金丝作为催化剂,将反应装置接到真空系统,通过机械泵缓慢抽除系统中的杂气,电炉加热至850℃充分反应,再用液氮将反应产生的CO2收集并纯化,最后将收集的CO2气体在MA T-251型质谱仪上测定碳同位素的值。
δ13C数值分析误差<0.1‰。
每8-10个样加入1个国家标准(GBW-04407 δ13C=-22.46‰)。
同时制备重复样和随机样来避免在制备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测试数据均有较好的重现性。
(同位素偏差超过0.5是不能使用的)δ13C的计算公式为:Δ13C (‰)=[ (13C /12C)样品/(13C /12C)标准-1]×1000‰样品碳同位素测试结果均为相对于V-PDB标准,样品碳同位素分析精度≤0.1‰(与前面的对应,千万不要出现前后矛盾)。
所有样品的δ13C org测试均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分别在CHZK1钻孔的3.2 m、8.32 m、8.95 m、12 m、14.82 m、17.8 m、28.05 m、31.45m处采集8块样品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进行OSL测年,对应的年代分别为13.4±0.4 kaB.P.、22.5±0.6 kaB.P.、25.2±0.3 kaB.P.、41.9±2.0 kaB.P.、53.1±0.5 kaB.P.、57.4±1.2 kaB.P.、96.6±3.2 kaB.P.、107.9±13.6 kaB.P.,YANG et a1.(2009)对该剖面OSL测年进行了阐述,测试数据与钻孔深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5),表明了过去110kaB.P.以来均匀的沉积速率(图2)。
图8 CHZK1钻孔上部31m岩性特征及基于年代-深度的模式据(YANG et a1.,2009)3.结果图3显示了昌平CHZK1钻孔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有机物碳同位素组成与采样深度的关系。
CHZK1钻孔δ13C org值变化范围在-17.10‰至-26.18‰之间,平均值为-22.15‰,介于C3植物的平均值-27‰和C4植物的平均值-13‰之间,说明研究区植物类型可能为混合型(单一指标说明的结果,不要太绝对),显示了当时草本和木本植物同时存在。
根据CHZK1钻孔上部31m有机碳同位素(δ13C org)的变化特征,结合岩性和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将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剖面划分如下,分别对应不同的δ13C org值及气候变化特征:(1)73 ka B.P.以前的末次间冰期(MIS5;30.15-22.09m)沉积物δ13C org值总体值偏重(-17.10‰至-24.02‰),平均值为-21.64‰,偏正于末次冰期,整体为暖型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