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高分子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微粒制剂的研究进展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微粒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微粒给药系统是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传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将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制成微粒制剂可以达到缓释、控释以及靶向等作用。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微粒制剂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摘要】; 微粒给药系统是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传输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将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制成微粒制剂可以达到缓释、控释以及靶向等作用。
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微粒制剂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多肽蛋白质微粒制剂世界各国将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作为一个重点,生物制药企业也日益全球化。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断涌现,这类药物具有活性高、疗效稳定、毒副作用小、用量少等突出优点,但是多肽、蛋白质类药物还具有分子量大,在体内外的稳定性差,容易受体内酶、微生物、体液所降解,生物膜通透性差,半衰期短等缺点,使得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大受限制。
;;;基于以上特点,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在临床上常用的剂型为注射用溶液剂和冻干粉针剂,给药途径单一,且必须频繁给药,患者的依从性差。
因此,研制开发多肽、蛋白质类药物新剂型和制剂新技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膜透过性,增加其半衰期,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现代药剂学的热点。
而将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制成微粒系统给药,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药物在体内的很快降解,还能将药物缓慢释放并靶向送达体内的作用部位,从而达到长效缓释靶向目的。
本文着重对国内外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微粒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介绍。
1; 微球(microspheres)制剂;;;微球系药物与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实体。
通常微球的粒径范围为1~250 μm,常用的制备微球的骨架材料大多数为可生物降解材料如:明胶、葡聚糖、白蛋白、壳聚糖等天然聚合物和聚乳酸、聚丙交酯、聚乳酸羟乙酸(PLGA)、聚丙交酯乙交酯(PLCG)、聚乙内酯、聚羟丁酸等合成聚合物。
80蛋白质类药物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架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多肽、蛋白质 体(cflexosome)的包封率好于中性柔性脂质体(cflexosome)和
类药物的口服给药系统中得到广泛成功的应用。但是这种疏 阴离子柔性脂质体(aFlexosome),同时皮肤渗透率和深层皮
水的聚合体系药物包封率低,突释、包载亲水性的蛋白质不稳 肤的药物浓度也明显优于其他2种脂质体和游离药物,提出
生素Bt:内吞作用作为增加胰岛素纳米粒的吸收。研究表明, 0.5、1.5、3.5、24h尾静脉采血,测定胰岛素浓度和血糖浓度。
低交联度的维生素B-zNP粒径大,胰岛素包封率较高,释药 口服包封胰岛素的脂质体.血浆中免疫反应胰岛素的浓度在
快。这可解释为粒径较大的维生素B。:NP由于有较大的表面 1.5h达到峰值,该相对高浓度能维持在3.5h以内,同时血糖
Kawashima等[63以降钙索为模型药物制备壳聚糖包衣 PI。GA纳米粒来评价黏膜黏附纳米粒对肽类药物吸收的影响。 体外实验表明,壳聚糖包衣PI。GA纳米粒对十二指肠、空肠和 回肠的黏膜黏附效应无部位特异性,且壳聚糖的黏附特性要强 于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药物的释放特性与未包衣纳米粒相 比没有变化。大鼠口服给予包衣和未包衣的纳米粒后,测定其 血浆中钙的浓度降低值来评价生理效应。口服壳聚糖包衣纳 米粒,其降血钙效应可提高1倍以上。这主要是由于壳聚糖纳 米粒具有黏膜黏附特性,并可渗透到黏膜层,延长了载药纳米 粒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基于此特点,这种以黏膜黏附材料 包农的PLGA纳米粒可用于肽类药物的口服给药。Bilati 等[73以D,L_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为囊材,通过w(I)/ o/w(2)复乳法制备了异硫氰酸荧光索标记的牛皿清清蛋白 (FITC-BSA)纳米粒,声裂法用在2次乳化过程中,BSA的包 封率大于80%,药物的包封率不依赖于混合持续的时间和强 度,却与D,L.乙醇酸共聚物固有的特性如高分子质量、强亲水 性、游离的末端羧基有关。实验已经证实,加人大量的w(1)水 相并以二氯甲烷作为有机溶剂制得的纳米粒包封率高达 100%,但同时有机溶剂的加入增大了聚合物的浓度,导致纳米 粒平均粒径增大很多。利用此方法制备的牛血清清蛋白纳米 粒,增加了药物的包封率,提高了靶区的药物浓度,同时药物的 生物利用度增加,不良反应降低。Chalasani等[81以琥珀酸葡 聚糖为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胰岛素纳米粒,然后以维生
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制剂学技术研究进展_NormalPdf

Journal of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2020,51(4):433-440学报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制剂学技术研究进展丁源1,陈新2,涂家生1*,孙春萌1**(1中国药科大学药用辅料及仿创药物研发评价中心,南京210009;2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北京100022)摘要蛋白及多肽类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之中,然而,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通常需要注射给药且缺乏长效剂型,给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带来困扰。
本文综述了通过制剂学手段对蛋白及多肽类药物进行长效化改造的策略,包括缓释注射剂、植入剂、口服制剂以及经皮给药系统,并总结其缓释机制、研究进展和优缺点,以期为此类药物的剂型改良提供研究思路及理论参考。
关键词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缓控释;剂型改良;进展中图分类号R9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048(2020)04-0433-08doi:10.11665/j.issn.1000-5048.20200407引用本文丁源,陈新,涂家生,等.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制剂学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20,51(4):433–440.Cite this article as:DING Yuan,CHEN Xin,TU Jiasheng,et al.Progress in technology of long-acting preparations of protein and peptide drugs[J].J China Pharm Univ,2020,51(4):433–440.Progress in technology of long-acting preparations of protein and peptide drugsDING Yuan1,CHEN Xin2,TU Jiasheng1*,SUN Chunmeng1**1Center for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for Pharmaceutical Excipients and Generic Drugs,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Nanjing210009;2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Beijing100022,China Abstract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iological drugs,protein and peptide drug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used in the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However,most of them need to be injected and lack of long-acting formulations,which brings many troubles to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disease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strategies for engineering long-acting formulations for proteins and peptides via preparation means,including extended-release injection,implant,oral preparations and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and analyzed their release mechanisms,research advances,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thereby providing potential approaches for promoting the formulation improvement of these drugs.Key words protein and peptide drugs;long-acting performance;extended-and controlled-release;formulation improvement;advances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81972894,No.81673364),the Chinese Pharma⁃copoeia Commission"Reform of the Review and Approval System for Drugs and Medical Devices"Project(No.ZG2017-5-03)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Project for Drug Innovation(No.2017ZX0910*******)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通常具有特定的三维结构和作用位点,从而能够在体内发挥特异性的治疗作用,与传统药物相比有更好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天烽

多肽、蛋白质类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进展作者:陈庆华瞿…文章来源:Internet 点击数:3201 更新时间:2004-7-13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断涌现。
目前已有35种重要治疗药物上市,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也日益全球化。
生物技术药物研究的重点是应用DNA重组技术开发可应用于临床的多肽、蛋白、酶、激素、疫苗、细胞生长因子及单克隆抗体等。
据Parexl's Pharmaceutical R&D Statistical Source Book报道,目前已有723种生物技术药物正在接受FDA审评(包括Ⅰ~Ⅲ期临床及FDA评估),700种药物处于早期研究阶段(研究与临床前),还有200种以上药物已进入最后批准阶段(Ⅲ期临床与FDA评估)[1]。
生物技术药物的基本剂型是冻干剂。
常规制剂尽管其疗效早为临床所证实,但由于半衰期短,需要长期频繁注射给药,从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角度看,这些都是难以接受的问题。
为此,各国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着手研究开发方便合理的给药途径和新制剂:①埋植剂和缓释注射剂。
②非注射剂型,如呼吸道吸入、直肠给药、鼻腔、口服和透皮给药等[2]。
缓释生物技术药物的注射制剂,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新剂型,有一些品种如能缓释1至3个月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类似物微球注射剂已经上市[3],本文着重介绍这类制剂。
1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主要类型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从发展过程及剂型看,主要分埋植剂和微球注射剂两类。
1.1埋植剂(implant)1.1.1细棒型埋植剂[4]埋植剂外形为一空心微型细棒,一头封闭,另一头开口,棒材为聚四氟乙烯等非生物降解聚合物。
腔内灌入药物与硅胶(silastic,聚二甲基硅氧烷)混合物。
埋植剂埋入人体皮下,药物通过硅胶基质开口处缓慢释放。
美国内科医生手册(PDR)上收载了商品名为Norplant?的埋植剂,药物为左旋-18乙基炔诺酮,用于计划生育。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研究进展

在研究方法上,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口服吸收机制及策略的分析主要依赖于体 外实验、体内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手段。体外实验包括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分析、药 物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稳定性评估等;体内实验包括药代动力学分析、药物分 布和排泄等;数学模型则可以对药物吸收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有助 于深入理解吸收机制。
(1)调节细胞功能:多肽类药物可以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过程,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抑制酶活性:一些多肽类药物可以抑制特定酶的活性,从而降低疾病 的发生和发展。
(3)调节免疫反应:多肽类药物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从而达到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目的。
3、多肽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在吸收机制分析方面,研究者们已明确了多种吸收途径,如淋巴途径、细胞 旁路途径和跨细胞途径等。这些途径在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上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淋巴途径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细胞旁路途径则可以迅速地将药 物分布到组织中。对于跨细胞途径,研究者们正在深入探讨其具体机制,以便为 药物设计和优化提供更多指导。
为确保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的稳定性,需在制剂制备过程中建立严格的 质量控制体系。一方面,要原料药的选取,保证原料药的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 面,要采用合适的制剂工艺和稳定剂,以延缓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降解。 同时,应重视杂质的排除,防止其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临床试验是评价口服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疗效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应遵循 国际通用的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设立合理的试验方案,明 确评价标准,并采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在试验过程中,要确保受试者 的权益和安全,同时密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便对药物进行全面评估。
多肽类药物可根据其来源、功能和结构进行分类。根据来源,多肽类药物可 分为天然多肽、合成多肽和重组多肽。根据功能,多肽类药物可分为细胞因子抑 制剂、神经递质抑制剂、酶抑制剂等。根据结构,多肽类药物可分为环状多肽、 线状多肽和嵌合多肽。
蛋白多肽类药物和单抗药物免疫原性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673-713X.2021.03.009·综述·蛋白多肽类药物和单抗药物免疫原性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王慧敏,闻镍,王晓霞,刘丽,刘会芳免疫原性是指药物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1]。
许多生物药物在体内都具有免疫原性,对动物或人给予蛋白多肽类药物或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药物后可能会引起机体产生抗药物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
ADA 会对药物暴露、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药效、药物毒性作用等造成影响,主要包括:ADA 与药物结合,可能增加或减少药物的清除、影响血浆半衰期和组织分布、改变药物的暴露水平和药代动力学特征;ADA 降低药物暴露水平可能使非临床毒理研究中药物毒性作用被部分掩盖,影响对药物毒性作用的评价及对临床研究中起始剂量的评估;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b)会中和药物的活性,降低药物的药效作用;ADA 与药物及内源性同系蛋白结合后,可能会导致该蛋白缺陷综合征,引起相应毒性作用;对药物的免疫应答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等,ADA-药物免疫复合物沉积可能引起免疫病理变化和相关不良反应。
因此,在非临床药代动力学、药理和毒理研究中评价免疫原性有助于对研究结果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释,是生物药申报临床试验的重要内容。
同样,免疫原性评价也是蛋白多肽类药物和单抗药物临床研究中重要的评价项目,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内容。
在生物类似药物研发中,也是进行相似性比对的主要指标之一。
EMA、FDA、NMPA 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中都要求检测此类药物的免疫原性,检测的要求越来越严。
蛋白多肽类和单抗药物免疫原性评价主要包括判定ADA 的存在与否、ADA 水平(抗体滴度)、是否具有中和能力、抗体产生比例和发展变化情况等。
有多种方法和技术可用于ADA 检测。
蛋白多肽类和单抗药物由于给药剂量大、半衰期长,循环中的高浓度药物给免疫原性的评估带来了很大挑战。
白蛋白在靶向给药以及长效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白蛋白在靶向给药以及长效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摘要:由于白蛋白材料具有安全无毒、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使其在药物输送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同时白蛋白含有许多表面活性氨基可供结构修饰,大大有利于载药白蛋白微粒在体内实现主动靶向性,近年来白蛋白在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另外白蛋白的半衰期长、稳定性高等特征能有效延长蛋白类药物半衰期,与PEG修饰这种常用的延长药物半衰期的方法相比,更加有效,且通过白蛋白融合技术构建的蛋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从而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关键词:白蛋白,载体,靶向,半衰期白蛋白为含585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多肽,是分子量为6.65×104的血浆蛋白,分子中含1 7个二硫键和1个游离的巯基,不含糖组分。
肝脏的合成速率约为0.7 mg/( h·克肝脏) -3(即10~15 g/d) ,平均半衰期为1 9d。
白蛋白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血液总渗透压的主要调节物质,分解成氨基酸后能向周缘组织提供养分;可结合多种物质,如代谢物、调节物、维生素、金属离子及药物等,是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的仓储及转运的工具。
许多难溶性物质进入血管后可通过与白蛋白的结合而被运输。
研究中常用的白蛋白包括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AS)和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
白蛋白因其自身具有诸多优点,如安全无毒、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使其在药物输送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近年来白蛋白在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另外白蛋白半衰期长、稳定性高、表达水平高等特征也使得其大力应用于蛋白融合技术以延长药物半衰期。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白蛋白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本文将对其在提高药物靶向性和延长药物半衰期方面的应用加以综述。
1.白蛋白提高药物靶向性作用的研究进展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一般是指经某种途径给药后,药物通过特殊载体的作用特异性地浓集于靶部位的给药系统。
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微球的载体材料、制备以及突释现象

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微球的载体材料、制备以及突释现象中国组织]:程研究与l临床康复第,2眷,D2008—03—04出版JournalofClinicalRehabilitativeTissueEngineeringResearchMarch4.2008V o1.12,No.10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微球的载体材料,制备以及突释现象★lf丹Cardermaterials,preparationandfastreleaseofpolypeptideandproteinmicrospheres WangDanAbstract:Polypeptideandproteinmicrospherescanelevatedrugavailability,butdrugdevita lizationanddrugfastreleasecan resultinsideeffectsduringmicrospherepreparation.Fastreleaseinthebodyisaburningquest ionfactinginvestigatorswho studyingmicrospherecontrolledreleasesystem.Relativemolecularmass,concentration,str uctureanddrugcontentofthepolymercangreatlyaffectdrugfastrelease.Fastreleasecanbecontrolledbystructuralmodification,us ingadditives,controllingparticle diameterofmicrospheresanddecreasingdrugcontent.WangD.Carriermaterials,preparationandfastreleaseofpolypeptideandproteinmicrospher es.ZhongguoZuzhiGongchengY anjiuyuLinchuangKangfu2008;12(10):1931-1934(China)[/zglckf/ejournal/upfiles/08-10/10k-193l(ps).pdf]摘要: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微球在提高药物的利用度的同时,存在的主要要问题足微球制备过程中药物失活及药物突释而产生的毒副作用.微球进入体内后的突释现象已成为微球控释系统研究背面ll 备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聚合物的_村I对分子质鼍,浓度,结构及载药量,药物含量对药物突释产生重要的影响.采用结构修饰,聚合物联用,选用添加剂,控制微球粒径,降低微球载药量等方法控制突释程度取得一定效果.关键词:多肽及蛋白类药物:缓释微球:载体材料:制备工艺:药物突释王丹.多肽及蛋白类药物微球的载体材料,制备以及突释现象[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0):1931.1934[WWW.zglckf.conv'zglckffejournal/upfiles/08-l0/1Ok-l93l(ps).pdf]0学术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多肽蛋白质类药物不断涌现,体现出了确切的药用价值.然而由于蛋白,多肽类物质分子大,普遍具有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体内生物半衰期短,极易被生物体内的酶分解等缺点,使它们在治疗学领域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如将大分子药物通过可生物降解微球系统给药,不仅能有效防止药物在体内很快降解,还可能靶向送达体内有效部位,达到缓释长效目的.近年来,人们对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控制释放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通过适当的载体材料对药物进行微囊化而提高其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本文对多肽及蛋白质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材料,制备方法,药物突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了解多肽及蛋白质药物微球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问题的提出问题1:在长期的缓释过程中,如何保持多肽/蛋白类药物的生物活性?}ssNl673.8225CN2i.i539,RCODEN:ZLKHAH目前,多/tk/蛋白类药物的缓控释制剂尤其是生物可降解微球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微球制剂新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已逐渐成熟,然而在制备多肽蛋白质药物微球给药系统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药物载体是药物释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药效的主要因素,选择哪些药物载体材料对这类物质进行微囊化可提高其稳定性?聚乳酸微球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I陛已成为重要的组织工程载体形式,但制成的蛋白载药微球使蛋白质药物容易部分失活或完全失活导致有效药物的利用率大大降低,临床应用不理想.影响多肽/蛋白类药物活性降低的因素有哪些?不同的制备工艺是否可以造成蛋白质天然结构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应该如何提高载体材料的制备工艺?问题2:如何降低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的突释室?包封率和突释率是评价微球制剂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突释问题是限制多肽及蛋白类微球广泛应用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制剂在进入体内的第一天前后会迅速大量地释放药物,这种现象被称为"突释".由于给药初期的突释有可能导致血药浓度接近或超过中毒水平,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如何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如WangDan,Pharmacist—in-charge,DepartmentofPharmacy.ShenyangSeventhPeople'sHospita1.Shenyang110003,LiaoningProvince,China*************Received:2o07-Il一26Accepted:2008—0I一20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药剂科,辽宁省沈阳市l1OOO3王丹,女,1963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汉族,2000年吉林大学毕业,主管药师,主要从事药学工作.**************『}]嘲分类~J-:R692艾献标kB史鳊:1673—8225f20081f0—0f93f一04收稿日期:2OO8—1f一26修日日期:20084)I一20(07—50-『1—6570/LYHQ)l93l7wwzgfc.王丹.多聩及蛋白类药物微球的载体料,锄备以致突释现象何减少微球的突释率,控制突释程度?突释控制技术易受哪些因素影响?已成为微球控释系统研究者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上述问题才有可能实现精确控制释放和靶向定点释放.2问题的讨论2.1多肽和蛋白质药物控制释放载体材料用作多肽和蛋白质药物制剂的载体材料一般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包括壳聚糖,海藻酸及其盐类,明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主要为聚酯类,如聚乳酸,乳酸/羟基乳酸共聚物等.2.1.1壳聚糖壳聚糖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毒性低,可生物降解的多糖,由于粘附性高,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无副作用,能够有效促进生物大分子渗透,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载体和医用辅助材料.有研究…采用基于壳聚糖与聚阴离子(多聚磷酸纳)间静电作用的离子凝胶化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在室温下制备了包载蛋白质的亲水性壳聚糖纳米颗粒.研究显示这种壳聚糖纳米颗粒对丙种球蛋白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有研究[2-31将低分子量壳聚糖和三聚磷酸钠以一定的浓度和体积配比在室温下搅拌,制得了壳聚糖和经聚乙二醇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并利用牛血清蛋白作蛋白质模型药物,增加牛血清白蛋白的初始浓度可提高纳米粒子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包封率,体外释放实验在初期的突释量明显减小,载药纳米粒子突释之后均呈现缓慢而持续的释放.2.1.2海藻酸钠海藻酸钠又称海藻胶,褐藻酸钠或海带胶,从褐藻或细菌中提取出的天然多糖,由O【一L一古洛糖醛酸(G段)与其立体异构体D—D一甘露糖醛酸(M段)2种结构单元,以3种方式(MM段,GG段和MG段)通过(卜4)糖苷键链接而成的一种无支链的线性阴离子共聚物.海藻酸钠是无毒,生物相容性好,无免疫原性,可降解的天然生物高分子材料.当遇到二价或三价阳离子时,形成水凝胶,海藻酸钠的这种良好的成型和成膜特性, 使其适于作为释放或包埋药物,蛋白与细胞的微囊.贾云等【4应用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海藻酸钠(Alg)为包埋材料制备微囊,结果显示,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材料具有良好的包埋率,微囊在制备过程中,牛血清白蛋白没有受到破坏,保持了结构的完整性;用海藻酸钠作为包埋材料对蛋白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突释效应也并不十分明显.2.1-3海藻酸钠/壳聚糖共混药物载体材料海藻酸钠和壳聚糖都是天然多糖,具有生物相容和生物降解的特点.海藻酸钠与多价阳离子(如钙离子)接触时瞬时凝胶l932化,从而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对蛋白质药物的包埋【51.这一简单的制备过程避免了高温,有机溶剂及其它有害的条件,有助于保持蛋白质的生物活性.壳聚糖具有独特的阳离子特性,可以与海藻酸钠(聚阴离子)通过正,负电荷吸引作用,在海藻酸钠微囊表面复合一层聚电解质半透膜.从而提高微囊的稳定性和载药量,并可调节药物释放速度.所以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应用于多肽蛋白质的给药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近年来已引起相当重视.目前,在多肽蛋白药物控释研究方面,壳聚糖一海藻酸钠微囊主要被用作1:2服控释制剂.有研究【6】采用乳化法制备了可注射用壳聚糖一海藻酸钠微囊,其粒径小于200um,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型药物在微囊中的包埋率可超过50%.通过壳聚糖在海藻酸钠微囊表面的复合,牛血清白蛋白从微囊中的持续释放时间从几个小时延长到半个月以上.付加雷等l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原料,制备干扰素2-tau微囊,结果显示其制备简单快速,干扰素2-tau包封率很高,并且具有肠溶缓释作用.李军等隅采用乳化凝胶法研制壳聚糖一海藻酸钠包被的猪血红蛋白微囊,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一海藻酸钠一血红蛋白微囊具有较佳的形态和较小的粒径,平均粒径1um,血红蛋白在微囊中包埋率超过90%,从微囊中持续释放时间达1个月以上.壳聚糖一海藻酸钠微囊具有PH的敏感性,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调节壳聚糖和海藻酸钠的浓度,使其在不同pH值膨胀释放药物,以达到药物的最佳吸4t-ff,l用. 壳聚糖一海藻酸钠微囊制备条件温和,不需要有机溶剂, 适合于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类药物,且其来源丰富,成本低廉,是很有前途的缓控释给药载体.石晓丽等l用壳聚糖与海藻酸钠通过聚电解质络合反应制备成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以干扰素为模型药物,结果显示微囊的粒径为1mm左右.其干扰素的包封率达90%以上,微囊在模拟胃液(pH1.0)中,3h药物释放不到5%;在模拟肠液(pH7,4)中,3h药物释放近100%.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有可能成为蛋白质类药物1:2服控释制剂的载体.2.1.3聚乳酸类近年来人工合成的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作为蛋白质和多肽的输送载体,受到了高度重视, 并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目前最常用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为聚乳酸和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因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不会引起明显炎性反应,免疫反应和细胞毒性反应,并且降解速度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从而成为可缓释微球的首选壁材Il"J.由英才等¨1用具有生物降解性和血液相容性的聚乳酸为载体材料,以牛血清白蛋白为多肽,蛋白质药物的模P.O.Box1200,**********************************王丹多甑及蛋8类药物微球的载体材料铂备以及突释现象www.zglckf.co 型化合物,分别用相分离法和溶剂萃取法制备出了聚乳耐牛血清白蛋白微球,结果表明用上述两种方法制备的聚乳酸/牛血清白蛋白微球均具有可控释放牛血清白蛋白的功能,含明胶的聚乳耐牛血清白蛋白微球具有更长的牛血清白蛋白释放周期.郑彩虹等¨3J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采用修饰的乳化,醇洗法制备小粒径海藻酸微囊,再以壳聚糖孵育制得海藻酸一壳聚糖双层微囊,并进一步用聚乳酸包裹制得复合微球.提高了蛋白药物的包封率,同时通过减少牛血清白蛋白的泄漏,减少了药物的突释,并可通过调节聚乳酸比例调节药物的释放.2.2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微球制备方法成功开发一种蛋白质药物的微球给药系统,不仅要求有适宜的载药量,合适的粒径分布范围,而且要求所包封的蛋白质药物稳定,可控制释药速率,突释小.微球的制备方法对微球上述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微球制备中常用的方法有溶剂挥发法,喷雾干燥法,相分离法和乳化交联法,近年又发展了新的微球制备技术,如采用低温喷雾提取法和超临界流体技术.2.2.1溶剂挥发法溶剂挥发法包括水/油/水复乳溶剂挥发法,固体/,do/水乳剂溶剂挥发法和油/,do乳剂溶剂挥发法三种.水/油/水复乳溶剂挥发法是制备载蛋白质微球最常用的方法.蛋白质为亲水性药物,先将其溶于水或磷酸盐缓冲液,另将载体材料溶于有机溶剂(多用二氯甲烷,有时也采用毒性较小的乙酸乙酯),将二者混合,超声乳化形成水/油初乳,将初乳转移到另一含有乳化剂的水相中制成水/油/水型复乳,不断搅拌萃取挥发有机溶剂,使高分子材料固化成球,最后收集微球,洗涤,干燥.该法广泛适用于许多高分子材料,最为常用的是聚乳酸和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李玲玲等[141以乙酸乙酯与二氯甲烷的混合溶液为有机溶剂,以单甲氧基聚L,.s-醇一取DL一乳酸为膜材的水/ 油/水复乳分步固化法制务蛋白质药物控释微球,结果表明,当外水相盐浓度增大至1.5%时可将释放率由22%提升至45%,是一种较好的加快微球释药速率的途径,通过选择适当的外水相盐浓度,可达到所期望的药物释药速率. 这一方法的优点在于蛋白质溶液以水溶液的形式被包封,使工艺放大成为可能,并且可以得到较高的包封率.但该法在保持蛋白质的稳定性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即在制备,贮存,释药过程中蛋白质结构,构象的改变和蛋白质完整性的丢失.固体/,do/水乳剂溶剂挥发法是将固体蛋白质分散于含高分子材料的油相,再加入连续相水相制备固体/油/水型乳剂,蒸发除去高分子材料的溶剂,分离干燥即得微球.为了有效地包裹蛋白质,需要将蛋白质材料jssNi673.8225CN2i—i539/RCODEN:ZLKHAH微粉化.这种方法在保持蛋白质的完整性上比水/,do/水法优越,因为避免了蛋白质溶解于水相并与有机溶剂接触所造成的不稳定.为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在初始的冻干过程中常加入稳定剂.油/油乳剂溶剂挥发法乳剂的外相为油相,内相为有机溶剂.将蛋白质药物分散于含成囊材料的第一油相,与第二油相乳化形成油/油型乳剂,连续蒸发除去材料的溶剂,分离可得到微球.2I2I2喷雾干燥法喷雾干燥技术则是一种快速的一步微囊化过程,药物以固体粉末形式通过高速匀质机分散到高分子材料的有机溶液中,再用喷雾法将此混合物喷入热气流使溶剂迅速挥发,得到固化微球,真空干燥除去残留溶剂[15-161o分为溶液/喷雾干燥,乳剂/喷雾干燥,喷雾冷冻干燥,喷雾液中冷冻及低温喷雾提取等制备工艺.有研究【1用喷雾干燥工艺制备出壳聚糖微球,制得的壳聚糖微球呈规则的球形,粒径小,形态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喷雾干燥工艺制备微球是一个物理过程,参数易控,操作简单,节省时间,且条件温和,条件温和,制得的微球具有包封率高,微球粒径大小均匀,可控制粒径范围和释药速率等特点.其缺点是仪器设备投资较大,蛋白质药物在均匀分散到高分子材料有机溶液前需雾化冻干成粉末,以减小蛋白质颗粒的大小,制备过程中也有可能造成微球粘连以及敏感蛋白质药物的变性失活.2.2.3相分离法相分离又称凝聚作用,是制备微球的主要工艺之一,其工艺基本步骤为在高分子材料溶液中将药物溶解或分散成混悬液或乳状液,通过降低温度,调节pH值或加入脱水剂,非溶剂等方法,使高分子材料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最后固化成球.相分离过程主要用于水溶性药物,如蛋白质,多肽,疫苗等.相分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虽然该方法能成功地制备微球,但需要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而且容易导致蛋白质失活,除去微球中的残留有机溶剂也存在困难.这些都阻碍了相分离技术的应用.2.2.4超临界流体技术采用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微粒制剂能尽可能少用有机溶剂,并在制备过程中能控制微粒性质.通常使用超临界流体制备微球的方法有超临界溶液快速膨胀,气体抗溶剂以及超临界抗溶剂等3种.然而,对该技术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目前尚未见到比较理想的包封率和回收率,体外和体内药物释放的数据也不多.2,3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释放过程中突释的影响因素多肽及蛋白质药物微球突释的原因,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首先是因为药物分子和聚合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太弱,导致药物很容易从微球进入释放介质中.其次药物在微球中的分布导致了突释,多肽及蛋白质疏松地吸附在微球表层,或包埋在微球的表层,在微球释放初期,药物从微球中的孔洞和缝隙中释放出来导致突释现l933wwmzglc…l壬丹多驮及蛋白类筠物微球的载体秘料锄冬匕土硬突释现象象的发生.23.1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微球表面的孔隙率和内部的致密度与突释效应直接相关,而这两者又与聚合物分子量直接相关.就材料本身而言,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结构排列越整齐,生物降解速度越慢.也就是说分子量越高,吸水能力越弱,水解速率越慢.突释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但具体如何影响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低,蛋白质的突释越高,一方面是因为相对分子质量低的聚合物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比较大,导致固化变慢,制得微球的表面孔隙较多;另一方面,是因为相对分子质量低的聚合物制得的微球粒径较小,药物扩散的表面积相应较大.另一种说法是在一定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弱,则微球突释程度越严重,这是因为聚合物分子和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2.3.2聚合物的浓度分散相的浓度越低,会导致更多的水从连续相和内水相进入,在分散相固化之前形成水性的孔隙和通道,一旦微球干燥后,水性通道会变得中空,药物便从中扩散导致突释,提高聚合物浓度可以提高微球的包封率.233聚合物的结构聚合物的化学结构不同,水解的速率不同.一般多聚物的亲水性越强,突释越大,释放速度越快.例如聚合物中羟基乙酸的含量越高,聚合物的亲水性越强,从释放介质中吸收的水分越多,突释就越明显,反之亦然.2.3.4载药量/药物含量聚合物中的药物含量与释放速率密切相关,载药量增加,突释增加.当微球处于释放介质中时,表面吸附的蛋白形成了充满水的通道,使得微球中相应部位蛋白质得到充分的溶解.由于这些通道的大量形成,高的蛋白质含量导致了高的突释效应. 3小结通过对各影响因素加以适当优化与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球的突释率.多肽蛋白类药物的亲水性较强,因此突释效应较严重.采用化学手段进行结构修饰, 制成亲水性较弱的前药,可减少因水溶性较大引起的突l934释.将聚乳酸和聚乳酸一羟基乙酸共聚物等多种聚合物材料以适当的比例混合,利用药物与聚合物亲和力的差异,控制药物在微球中的分布,可起到降低微球突释量的作用.采用复乳一溶剂挥发法制备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时,在内,外水相或油相中加入合适的添加剂,可有效控制微球突释水平.多肽蛋白质类药物微球给药系统是一项很有前景的技术,然而国内外对突释机制及控制突释措施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蛋白质多肤类药物微球的包封率和突释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4参考文献吴萍,何晓晓,王柯敏,等,基于壳聚糖载体的蛋白质药物纳米颗粒制备研究【J1瑚南大学(f1然科学版),2007,34(9):7l一73徐咏梅,杜予民.低分子量壳聚糖纳米粒子缓释蛋白质药物性能的研究….武汉大学(理学版),2003,49(4):470.474徐淑芳,徐咏梅,陈建钢.壳聚糖季铵盐纳米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其缓释蛋白质药物性能….武汉大学:理学版,2004,50(6):721-725贾云,戴传云,赵宏伟,等.海藻酸钠微囊对蛋白质控制释放的分析IJ1.重庆大学:自然科学版,2008,28(10):108.1l0 EffectofCa",Ba",andSronalginatemicrobeads.Biomacromolecules.2006;7(5):1471—1480舒晓正.朱康杰.壳聚糖一海藻酸钠微囊对蛋白质控制释放的研究『J1rI力能高分子,1999,l2(4):423.430付加雷,宋长征,张更林.壳聚糖一海藻酸钠微囊对干扰素.tau的控释作用【J】.中国海洋药物杂志,2006,25(5):28.30李军,张继娟,赵兴娟,等.壳聚糖海藻酸钠包被猪血红蛋白微囊的制备IJ1.海南大学:自然科学版,2006,24(3):239—242石晓丽,徐军,张雪梅,等.干扰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控释制剂载体的初步研究IJ1.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7,20(2):ll7.1l8 WangJ,WangBM,SchwendemanSECharacterizationofthe initialburstreleaseofamodelpeptidefrompoly(D,L—lactide—CO—glycolide)microspheres_JControl Release,2002;82(2-3):289—307SinghL,KumarRatnerBD,Generationofporousmicrocellular85/15poly(DL—lactide—CO—glycolide)foamsforbiomedical applications.Biomaterials.2004;25fl3):26l1—2617由英才,伍国琳,李鑫.生物降解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控制释放研究IJ1.南开大学:自然科学,2002,35(1):99—103郑彩虹,梁文权,虞和永.海藻酸.壳聚糖.聚乳酸羟乙醇酸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对蛋白释放的调节『J】.药学,2005,40(2):l82一l86李玲玲,盂凡涛,夏新,等.改善蛋白质药物PELA控释微球释放性能的研究【J1.中国生物1程杂志,2005,25(2):25.30 CostantinoHR,FirouzabadiahL,HogelandK,eta1.Protein spray—freezedrying.Effectofatomizationconditionsonparticle sizeandstability.PharmRes,2000;l7(11):1374—1383 WebbSD,GolledgeSL,ClelandJL,eta1.Surfaceadsorptionof recombinanthumaninterferon-gammainlyophilizedandspray.1yophilizedformulations-JPharmSci,2002:9l(6):1474-87白洁,何应.喷雾干燥技术在蛋白,多肽类药物微球制备中的应用『J】.药学进展,2007,3l(7):298.302P.O.Box1200,**********************************●23456789●¨B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被组织中大量存在的蛋白酶水解, 使蛋白质活性丧失。同 时由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和肝脏的协助作用, 使得蛋白质 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很短, 影响了此类药物的应用范 围, 降低了治疗效果
[3-4 ]
。为了维持治疗效果只能频繁给药,
增加病人身心痛苦的同时, 易引发免疫反应等一系列副作 用。因此, 将此类药物制成缓释药物传递系统延长在体内的 作用时间已成为药剂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1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特殊性质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是指能影响和调节机体生理、 生化 和病理过程, 用以诊断、 预防和治疗的功能蛋白质以及天然 或合成的功能多肽, 主要包括酶、 细胞因子、 治疗性抗体等。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共价键和非共价键的破坏都会导致 其稳定性的破坏, 从而影响其生物活性。 例如酸、 碱、 酶的 水解作用, 氧化剂的氧化作用, 加热使二硫键断裂或交换 , pH 值、 辅料的应用、 机械应力、 光照、 热源微生物的污染等 都可能导致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变 性
, 其长效降解机制相比于其它聚酯如 PLA 和
PLGA 更适合 于 长 效 递 送 系 统 , 这 种 缓 慢 降 解 与 PLA 和
丁婷婷, 等: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高分子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PLGA 降解 产 生 的 酸 性 环 境 相 比 也 是 微 不 足 道 的 。 Shenoy[27] 等利用微滴技术, 将 PCL 与胰岛素制成微滴, 将胰岛 素微滴和胰岛素溶液分别皮下注射到糖尿病模型小鼠体 内, 结果发现微滴组的控制药物释放和血糖水平的能力都 比溶液组要好, 血浆中的胰岛素浓度可以保持在平稳水平 , 表明 PCL 可以作为胰岛素注射给药缓释系统的优良载体 。 2. 6 PCLPEG 嵌段共聚物 由于 PCL 具有结晶度高、 疏水性强及降解速率慢的特 点, 一般仅适用于长效药物的载体 , 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可 通过共聚和引入多种生物相容性单体的方法实现对其的改 性, 控制共聚产物的降解速度 , 以满足不同需求。 如引入 PEG 亲水性嵌段可降低 PCL 结晶度, 使其亲水性和降解速 率大 大 提 高, 再 加 上 PCL 本 身 具 有 的 良 好 药 物 透 过 性 , PCLPEG 嵌段共聚物可用作蛋白质类药物 释 放 载 体[28] 。 Li[29]等研究发现, 纳米颗粒和细胞或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常常是由吸附到纳米颗粒的表面不同的生物分子介导的 。 他们 用 几 种 不 同 比 例 的 mPEG / PCL 制 备 了 3 种 类 型 的 mPEGPCL 纳米粒, 以胎牛血清 ( FBS ) 为模型蛋白药物, 研 究了纳米粒的蛋白吸附 、 细胞摄取和血液清除, 结果表明, 纳米粒 能 够 调 节 FBS 在 体 外 的 细 胞 摄 取, 粒径小的和 mPEG / PCL 摩尔比高的纳米粒在血液循环的持续时间比较 长。Erdemli
[22 ]
。
普朗尼克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 等以聚乳酸-
( PLAP85PLA) 为 载 体, 通过透析法制备了包封率为 28. 2% 、 平均粒径 178 nm 的胰岛素纳米囊, 体外释放结果表 明, 纳米囊中的胰岛素约 7. 5 h 释放完毕, 而胰岛素溶液组 2. 5 h 内即释放完毕。PLAP85PLA 纳米囊 ( 图 1 ) 对糖尿病 模型小鼠具有持续降糖的效果, 是有前途的胰岛素口服给药 载体系统。
Fig 2 Fig 1 The possible schematic microstructure of PLAP85PLA vesicles 2. 4
PLAPEG block copolymer microsphere
PLGAPEG PLGA 和 PEG 都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
亲水性差降低了 聚乳酸结构中含有大量疏水的酯键 , 其生物相容性; 降解周期不好控制; 韧性差, 抗冲击性差; 功 能性单一, 这些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聚乳酸的改性进行深入 的研究。 2. 2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 PLGA 是由 LA 和羟基乙酸( GA) 按一定比例聚合而成 的。PLGA 比 PLA 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和生物降解性 , 克服 了 PLA 降解速度不可控的缺点 , 且易于合成、 无毒、 具有良 好可塑性, 已被广泛用作多肽、 蛋白质类生物活性药物缓控 释材料、 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等
Pharmaceutical Biotechnology 2016 , 23 ( 5 ) : 417 ~ 421
药
物
生
物
技
术
417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高分子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丁婷婷, 范 洋, 林贵梅
*
( 山东大学 药学院 药物制剂研究所 , 山东 济南 250012 ) 摘 要 蛋白多肽类药物是指能影响和调节机体生理 、 生化和病理过程, 用以诊断、 预防和治疗的内源性生
[9 ]
中图分类号
生物工程技术的高速发展 , 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 蛋白质与多肽类药物 , 这类药物相对于一般化学合成药物 来说, 具有原料简单易得、 药理作用机制明确、 特异性强、 使 用剂量少、 毒性低、 生物功能明确、 治疗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 广泛等优点
[12 ]
。但是这类药物的稳定性差, 进入人体内后,
418
药
物
生
物
技
术
第 23 卷第 4 期
合两种方法制备而得 , 其结晶速率和分子量可改变以调节 其力学性能, 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性 , 其降 解产物能参与人体正常代谢 , 无毒无免疫刺激性, 已被美国 FDA 许可用于医疗植入、 医用手术缝合线、 组织再生、 注射 用微囊、 微球等多个方面 Xiong
[6-8 ] [5 ]
。
; 无机物质, 如硫酸盐、 羟基磷灰石、 金属等; 人工
[1011 ]
合成可生物降解聚合物 , 如聚乳酸、 聚己内酯、 聚乳酸羟基 乙酸共聚物等 。 合成高分子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且不易产生免 疫性; 在合成过程中, 可根据不同的用药目的 , 通过控制单 体比率、 温度等条件得到具有不同性能的产物 ; 通过化学或 物理方法改性得到需要的机械性能等 , 这些都是普通的天 然高分子材料和无机物无法比拟的 2. 1 聚乳酸( PLA) PLA 是研究最早最受重视的聚酯类可生物降解高分子 材料之一, 是以乳酸( LA) 为原料通过缩聚或丙交酯开环聚
[1213 ]
。
。这些因素可能发生在处方制剂 、 生产制造、 储存运
23 收稿日期: 2016-03-
12 修回日期: 2016-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基金) ( No. 21203112 ) 。 ), Tel: 17865159118 , Email: ding山东枣庄人, 研究方向: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作者简介: 丁婷婷( 1992女,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 tingting2016@ 163. com。 ), Email: * 通讯作者 : 林贵梅 ( 1979山 东 大 学 药 学 院 研 究 生 导 师, 研 究 方 向: 物 理 药 学, 药 剂 学。 Tel: 0531-88382007 , 女, 副教 授, guimeilin@ sdu. edu. cn。
[20 ] [19 ]
。
肽链型疗法可能诱导抗体的形成 , 引发免疫反应, 为了 等将醋酸艾塞那肽 ( 治疗 2 型糖尿 病) 制成 PLGA 微球, 并研究多肽从 PLGA 微球中的释放和 PLGA 聚合物酰化降解产物 , 结果显示 PLGA 微球降低了多 肽在体内的免疫原性 , 可作为不引起排斥反应的蛋白质多 肽类药物的载体系统 。 2. 3 PLAPEG 嵌段共聚物( PELA) 聚乙二醇 ( PEG) 是一种聚醚高分子物质 , 具有良好的
[16 ] [1415 ]
PEG 嵌 生物相容性和血液兼容性 , 安全性能好 。 用 PLA段共聚物制备微球 , 内部 PEG 亲水囊可包载蛋白多肽等
[21 ] 水溶性药物 , 表面 PEG 片段使得微球亲水性显著增强
( 图 2 ) 。 引入 PEG 后还可以有效调节材料的物理机械性 能和表面性能, 如减少体内蛋白质和细胞对材料表面的粘 附, 从而减少免疫系统对改性后的 PLA 的破坏。 通过调节 PLA 和 PEG 的比例或分子质量大小 , 可对其亲疏水性、 药 物释放速率和载药量等进行灵活的调节
[1718 ]
PLGAPEG 微球中, PEG 本身的快速水合作用可以使微 性, 球骨架基质膨胀, 从而改变 PLGA 微球的吸水性、 通透性和 骨架 结 构, 比 单 纯 的 PLGA 微 球 具 有 更 好 的 载 药 性 和 稳 定性。 Buske[24] 等制备了 3 种不同骨架结构的 BSA 微球, 分 PEG 混合物、 PLGAPEG 二嵌段共聚物和 PL别是 PLGA、 GAPEGPLGA 三嵌段共聚物微球, BSA 从前两种微球中的 释放都出现较明显的突释现象 , 而从三嵌段共聚物微球的 释放过程则是缓慢而持续的 。可能是因为三嵌段共聚物中 PEG 可以更快水合, 使微球基质形成亲水凝胶样结构 , 从而 使蛋白质药物从中扩散出来的比较缓慢 。 Tran[25] 等 通 过 对 不 同 分 子 质 量 的 PLGA ( 20 000 、 30 000 、 40 000 ) 和 PEG( 4 000 、 12 000 、 20 000 ) 嵌段共聚物 微球 的 研 究 发 现, 高 分 子 质 量 PLGA 与 低 分 子 质 量 PEG ( PLGA40 000 PEG4 000 ) 嵌段共聚物表现出最佳的亲水亲油平 衡和最佳的包封率 ( 77% ) , 药物可以持 同时突释量最少, 续释放达 36 d 之久。 这项研究为其他的载蛋白微球在组 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 2. 5 聚己内酯( PCL) PCL 是由 εCL ) 开环聚合所得的线性脂肪 己内酯 ( ε族聚酯, 可生物降解, 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药物透过性 和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