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记
梁遇春 个人简介

梁遇春梁遇春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
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
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
中文名梁遇春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福建闽侯出生日期1906逝世日期1932职业语言学家,散文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英文系人物生平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1]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人物评价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象。
竹林斤澜阅读理解

竹林斤澜阅读理解1.【问题】竹林斤澜阅读理解【答案】竹林斤澜阅读理解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斤澜妈妈: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
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
可是,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
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香味儿。
我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望听到您的好讯儿。
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全都告诉给您。
我到了公社。
主任问我:回老家来干什么?我说上竹山。
不想他“嗤”地一乐,什么也不言语。
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妈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记得您的模样儿。
见了我,抢着拉我到家里做客,竹子长竹子短地问个没完,真跟一盆火似的。
公社在街上,就是您常说的九节街。
有楼的、没楼的木头房子,挤得不漏缝儿了,中间是一条竹竿般细长的街道。
不多几步,不是一个石头牌坊,就是一个砖砌的门楼,好像竹竿上的一个个节。
站在街上抬头一看:迎面是山,山上是齐簇簇的竹林。
九节街呀,一节一节都映着青绿,青的山,绿的竹;一节一节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
要不是您早告诉过我那声音的来由,我准会当作小溪满街跑了。
青青竹色,淙淙水声,在您的记忆里,九节街是一首诗。
在我看来,诗许是诗,不过还要慢慢体会。
溪当然是有的。
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桥,有一个个石头墩子。
我早知道:这叫“丁步”。
哪怕淘气的溪水扑上墩子,翻着跟斗,哪怕挑着两座山似的柴草,人们还是一步步踩着它走过溪去,跟走平地一样。
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
非常可能:小溪瞧出了“老杆”模样。
起先,龇牙咧嘴地逗我,走到中间长劲了,往我脚脖子上缠,还推我的脚丫呢!妈妈,这时,我听见多少年前,你预先存在我耳朵里的话了:“管它做什么?你走你的。
”我走我的。
青年诗人李子的简介和作品

青年诗人李子的简介和作品西江月秋雨三千白箭,春花十万红唇。
流年旧事候车人,背对山间小镇。
楼午夜风尘。
繁华似梦似青春,似你回眸一瞬。
酒肆阑珊灯火,歌临江仙小山娃十面青山围土屋,天生我是山娃。
腰间刀把掌间叉。
竹敲应辟鬼,草响莫言蛇。
瘴烟人不见,绳悬百丈危崖。
半筐酸果半筐花。
一支张口调,几抹印腮霞。
日日“竹敲”两句系赣南山区孩子的小迷信。
长相思拟儿歌推太阳,滚太阳,有个神仙屎壳郎,天天干活忙。
从东方,到西方,路好宽呀路好长,云来歇歇凉。
鹧鸪天生活原来亦简单,非关梦远与灯阑。
驱驰地铁东西线,俯仰薪金上下班。
三餐,足堪亲友报平安。
偏生滋味还斟酌,为择言辞久默然。
无一病,有鹧鸪天三十余年走过来,空茫剩得旧形骸。
徘徊有涉安危界,坎坷无关上下台。
双鞋,走山走水走长街。
肩头着尽风和雨,偏是人寰走不开。
千万里,一踏莎行黑洞猫瞳,恒星豆火,周天寒彻人寰坐。
我来何处去何方,茫茫幻像云中舸。
盐,荒垓化卵,时空旋转晶光堕。
小堆原子碳和氢,匆匆一个今生我。
沧海沉绮罗香死死生生,生生死死,自古轮回如磨。
你到人间,你要看些什么。
苍穹下、肉体含盐;黄土里、魂灵加锁。
数不清、城市村庄,那些粮食与饥饿。
鞋跟敲响之路,只见苍茫远去,阵风吹过。
聚会天堂,谈笑依然不妥。
是谁在、跋涉长河;是谁在、投奔大火。
太阳呵、操纵时钟,时钟操纵我。
临江仙今天俺上学了下地回来爹喝酒,娘亲没再嘟囔。
今天俺是读书郎。
拨烟柴火灶,写字土灰墙。
门前端大碗,夕阳红上腮帮。
远山更远那南方。
俺哥和俺姐,一去一年长。
小凳临江仙你到世间来一趟,他们不说原因。
一方屋顶一张门。
门前有条路,比脚更延伸。
石头三不管,你来安下腰身。
远离青史与良辰。
公元年月日,你是某行人。
一块临江仙童话或者其它你在桃花怀孕后,请来燕子伤怀。
河流为你不穿鞋。
因为你存在,老虎渡河来。
皇宫拿去了,改成柏木棺材。
你留明月让人猜。
因为你存在,我是笨婴孩。
你把风入松南风吹动岭头云,春色若红唇 .草虫晴野鸣空寂,在西郊,独坐黄昏 .种子推翻泥土,溪流洗亮星辰.等闲有泪眼中温,往事那般真.等闲往事模糊了,这余生,我已沉沦.杨柳数行青涩,桃花一树绯闻 .菩萨蛮楼梯岭下清溪畔,柔条舞得东风暖。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
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
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
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
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
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
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
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
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
曹林时评中国3读书笔记

曹林时评中国3读书笔记
在越来越充满着不确*性的当下,面对舆论场的喧嚣、变幻与混乱,挑战、扭曲着那些被我们视为常识的价值时,需要时事评论来扮演公共价值和常识的守望者的角色,用理智与不妥协,用温和的坚*,匡正一个社会的正直与良知的水位。
这也是知名时事评论员曹林通过本书所精选的时评文章,尝试向读者传达的关于一名评论人正直与正义的言论努力。
本书分为“抗疫观察”“不同观点”“不平则鸣”“媒介素养”“冰点暖
评”“读书杂记”六辑,继续关注社会焦点、民生热点、舆论沸点,以作者一直以来秉持的理性耐心讲理,用犀利且不乏温暖的文字,介入社会的良性运行与舆论的正向引导。
随着时评写作近年来在高考等晋升性考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时评中国》系列升级版,本书在每辑新增“时评这样写”,为时评写作学习者提供具有实操性的写作指导,例如,如何“把握大事件的舆论水温”,如何“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多思考五分钟”,如何“在锚*靶子中让评论写作‘热启动’”,如何“借助比喻和意向的延伸去拓展思维”,如何“善于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如何“多读书,积累写作问题意识和对话资本”。
十三、古代文体、流派

十三、古代文体、流派(一)古代文体集释1.赋。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2.骈。
骈文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其以四字六句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
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3.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4.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5.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
”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6。
论。
论是一种议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日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7.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
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
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日章,以谢恩,二日奏,以按劾;三日表,以陈情;四日议,以执议。
古代文体知识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札记的意思是什么

札记的意思是什么札记的意思是什么札记,指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及见闻的单篇文章。
汇集多篇成文(书),乃称“札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札记的意思是什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札记拼音zhá jì词义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体会,或见闻记录。
汇集多篇成书,也可称"札记"。
基本解释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及所写的心得。
详细解释1、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心得或随笔记事等语言文字。
古称小木简为札,条记于札,故称札记。
章炳麟《国故论衡·文学总略》:"是故绳线联贯谓之经,簿书记事谓之专,比竹成册谓之仑,各从其质以为之名,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矣。
"如:清姜宸英有《湛园札记》、卢文弨有《钟山札记》等。
2、指记录读书时的心得,体会。
清王筠《菉友肊说》:"或学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辄札记之。
"概述札记简介包括:教学札记、读书札记、心情札记、家访札记。
经济生活札记、廿二史札记,凡是用于生活,工作,学习,事务方面的材料都叫札记。
胡适关于他的札记,他是这么说的:一九一三年十月至一九一七年回到上海,有【札记】十五卷。
这些札记本来只是预备给兄弟朋友们看的,其实最初只是为自己记忆的帮助的,后来因为我的好朋友许怡荪要看,我记完了一册就寄给他看,请他带我收存。
到了最后的三年,我自己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用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
我自己发现这种思想草稿很有益处,就不肯寄给怡荪,留作我自己省察的参考。
杂记包括:(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
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
《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写作方式读书札记就是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杂记 六字真言咒 指的是唵、嘛、呢、叭、咪和哞,这六字真言咒有不同的代表意义,唵是能消除天界的生死苦;嘛是能消除非天斗争的苦;呢是能消除人间生老病死之苦;叭是能消除畜生牲役之苦;咪是能消除饿鬼饥渴之苦;哞是能消除冷热地狱之苦。另外,这六字真言是有颜色的,分别代表白、绿、黄、蓝、红和黑。
佛珠数代表的含义
佛珠有不同的长度,而不同的长度有不同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一百零八颗,用来求证百八三昧; 一千零八十颗的,这是因为十界分别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等等。 十四粒的佛珠是用来象征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可以让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
昭武九姓 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计有康、安、曹、米、王、何、穆、毕、纳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
日期及生辰八字数卦法
以年月日的加数之和除八,取上卦。又以年月日加时辰数的和除八,取下卦;除六,取动爻。 例如,子年视为一数,丑年视为二数,依此类推到亥年视为十二数,又如正月视为一数,至十二月视为十二数。日数的算法也是一样的。例如,初一视为一数,至三十日为三十数。将年月日数相加,除八,以所得余数为上卦。把年月日数的和加时辰数,除八,以所得余数为下卦。时辰数的算法同前,如子时视为一数,类推至亥时十二数。又以年月日时数的和除六,以所得余数取动爻。 乾一,艮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比如:1989年农历十月初一是蛇年,数6。酉时,数10。 上卦=(年+月+日)÷8取余数,即上卦=(6+10+1)÷8=17÷8=2余1。 1为乾卦; 下卦=(年+月+日+时)÷8取余数,即上卦=(6+10+1+10)÷8=27÷8=3余3。 3为离卦; 动爻=(年+月+日+时)÷6取余数,即上卦=(6+10+1+10)÷6=27÷6=4余3。 3爻动。 得卦上乾下离,为“天火同人”卦,三爻动。 变卦为天雷无妄。
治疝方
《倦游录》载:“辛稼轩患疝疾,一道人教以薏苡米,用东壁黄土炒过,水煮为膏,服数服即消。程沙随病此,稼轩以方授之,亦效。”
六如 《般若心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治水肿方
用田螺、大蒜、车前草和研为膏,作大饼,覆脐上,水从便出即愈。 异名
鸱夷,河豚也。樗蒲,海蜇也。西施舌,海蛤也。 治偏头痛方
用新萝卜取自然汁,入生龙脑(中医学上称“冰片”)少许,调匀,昂头滴入鼻窍,左痛则灌右鼻,右即反之。
不倒翁
或见而笑之曰:“此翁木强犹昔,宜为世所戏弄,然终身不一失足,惟其脚跟定也。”此语可味。
得一妙联
矮墙收远景,老树挂斜阳。 十惑
晚明大儒陈石斋先生云:“言学,则止知有人,不知有己;言仕,则止知有己,不知有人;居官,则止知有上官,不知有百姓;论事,则止见己之是,不见己之非,止见人之非,不见人之是;涉世,则不求己之可以取信,惟欲人之见信,动辄致疑于人,不喜人致疑于己;处境,则常以己为不足,不以己为有余;值患难,则觉人之有负于己,不觉己之有负于人;值富贵,则恐人有所干求于己,不思己有所利济于人;亲友交际,则止觉人之缺情于己,不觉己缺情于人;僚属共事,则乐人顺从于己,不乐己顺从于人。此十惑也。”
八宜家训
所谓八宜者,持己宜谨、待人宜厚、居家宜俭、处世宜谦、当官宜畏、临民宜敬、御下宜体、用人宜信(清人泾阳张治堂语)。
留人地步
与人共事,议论当婉转商量,与人留地步。不可恃气直争,恐致触忤人忌。 居官之要
李石渠抚闽时言,居官者,“要济事,勿喜事;要惜名,勿沽名;要任怨,勿敛怨;要近情,勿徇情”。
金石著录总览
《西清古鉴》四十卷 乾隆十四年,梁诗正等奉敕编 《西清续鉴甲编》二十卷,附录一卷 乾隆五十八年敕编 《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 乾隆三十四年,金简奉敕编 《积古斋藏器目》一卷 阮元撰 《清仪阁藏器目一卷 张廷济撰 《竹崦盦藏器目》一卷 赵魏撰 《嘉廕簃藏器目》一卷 刘喜海撰 《平安馆藏器目》一卷 叶志诜撰 《双虞壶馆藏器目》一卷 吴式芬撰 《怀米山房藏器目》一卷 曹载奎撰 《簠斋藏器目》一卷 陈介祺撰 《木庵藏器目》一卷 程振甲撰 《梅花草盦藏器目》一卷 丁彦忠撰 《选青阁藏器目》一卷 王锡棨撰 《爱吾鼎斋藏器目》一卷 李璋煜撰 《石泉书屋藏器目》一卷 李佐贤撰 《两罍轩藏器目》一卷 吴云撰 《斋藏器目》一卷 吴大澂撰 《天壤阁藏器目》一卷 王懿荣撰 《斋集古录二》十六卷 吴大澂撰 《恆轩吉金录》不分卷 吴大澂撰 《度量权衡实验说》不分卷 吴大澂撰 《匋斋吉金录》八卷,续二卷 端方撰 《焦山鼎铭考》一卷 翁方纲撰 《周无专鼎铭考》一卷 罗士琳撰 《齐侯罍铭通释》二卷 陈庆镛撰 《盘亭小录》一卷 刘铭传撰 《京畿金石考》二卷 孙星衍撰 《畿辅金石记残稿》不分卷 沈涛撰 《畿辅碑目》二卷 樊彬撰 《常山贞石志》二十四卷 沈涛撰 《赵州石刻录》一卷 陈锺祥撰 《江宁金石记》八卷 严观撰 《待访录》二卷 严观撰 《江左石刻文编》四卷 韩崇撰 《江宁金石待访录》四卷 孙彤撰 《吴郡金石目》一卷 程祖庆撰 《吴中金石记》一卷 顾沅撰 《徐州金石记》一卷 方骏谟撰 《崇川金石志》一卷 冯云鹏撰 《安徽金石略》十卷 赵绍祖撰 《泾川金石记》一卷 赵绍祖撰 《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 毕沅、阮元同撰 《山左访碑录》十三卷 法伟堂撰 《山左碑目》四卷 段赤苓撰 《山左南北朝石刻存目》一卷 尹彭寿撰 《至圣林庙碑》六卷 孔昭薰撰 《孔林汉碑考》一卷 顾仲清撰 《济州金石志》八卷 徐宗幹撰 《济州学碑释文》一卷 张弨撰 《济南金石记》四卷 冯云鹓撰 《历城金石考》二卷 周永年撰 《诸城金石略》二卷 李文藻撰 《益都金石记》四卷 段赤苓撰 《山右金石志》一卷 夏宝晋撰 《山右金石记》八卷 杨笃撰 《山右石刻丛编四》十卷 胡聘之撰 《中州金石记》五卷 毕沅撰 《中州金石考》八卷 黄叔璥撰 《中州金石目》四卷,补遗一卷 姚晏撰 《中州金石目录》八卷 杨铎撰 《安阳金石录》十三卷 武亿、赵希璜同撰 《河阳金石记》三卷 冯敏昌撰 《河内金石记》二卷,补遗一卷 方履籛撰 《嵩洛访碑日记》一卷 黄易撰 《嵩阳石刻集记》二卷 叶封撰 《登封县金石志》一卷 洪亮吉撰 《偃师金石记》四卷 武亿撰 《偃师金石遗文补录》二卷 武亿撰 《郏县金石志》一卷 武亿撰 《宝丰金石志》五卷 武亿撰 《鲁山金石志》三卷 武亿撰 《孟县金石志》三卷 冯敏昌撰 《濬县金石录》二卷 熊象阶撰 《关中金石记》八卷 毕沅撰 《雍州金石记》十卷 硃枫撰 《关中金石附记》一卷 蔡汝霖撰 《陕西得碑目》二卷 刘喜海撰 《长安获古编》二卷,补遗一卷 刘喜海撰 《关中金石文字存佚考》十二卷 毛凤枝撰 《唐昭陵石迹考》五卷 林侗撰 《昭陵六骏赞辨》一卷 张弨撰 《昭陵碑考》十三卷 孙三锡撰 《扶风金石录》二卷 张员撰 《郿县金石遗文录》二卷 张员撰 《兴平金石志》一卷 张员撰 《宝鸡县金石志》一卷 邓梦琴撰 《武林金石刻记》十卷 倪涛撰 《武林金石记残稿》不分卷 丁敬撰 《两浙金石志》十八卷,补遗一卷 阮元撰 《吴兴金石志》十六卷 陆心源撰 《墨妙亭碑目》二卷 张鉴撰 《越中金石记》十二卷 杜春生撰 《东瓯金石录》十二卷 戴咸弼撰 《台州金石录》十三卷 黄瑞撰 《阙访》二卷 黄瑞撰 《括苍金石志》十二卷,续四卷 李遇孙撰 《括苍金石志补遗〉四卷 邹柏森撰 《湖北金石存佚考》二十二卷 陈诗撰 《湖北金石诗》二卷 严观撰 《永州金石略》一卷 宗稷辰撰 《三巴瞀古志〉不分卷 刘喜海撰 《蜀碑补记》十卷 李调元撰 《粤东金石略》十八卷 阮元撰 《高要金石略》四卷 彭泰来撰 《粤西金石略》十五卷 谢启昆撰 《粤西得碑记》一卷 杨翰撰 《滇南古金石录》一卷 阮福撰 《和林金石录》一卷 李文田撰 《高丽碑全文》八卷 叶志诜撰 《海东金石苑》四卷 刘喜海撰 《海东金石考存》一卷 刘喜海撰 《日本金石志》二卷 傅云龙撰 《两汉金石记二》十二卷 翁方纲撰 《隋唐石刻拾遗》二卷 黄本骥撰 《南汉金石志》二卷 吴兰修撰 《元刻偶存》一卷 陆增祥撰 《元碑存目》一卷 黄本骥撰 《清仪阁题跋》一卷 张廷济撰 《枕经堂金石题跋》三卷 方朔撰 《求是斋金石跋尾》四卷 丁绍基撰 《宜禄堂金石记》六卷 硃士端撰 《簠斋金石文字考释》一卷,笔记一卷 陈介祺撰 《开有益斋金石文字记》一卷 硃绪曾撰 《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十八卷 汪鋆撰 《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 王昶撰 《金石萃编补目》三卷 黄本骥撰 《金石续编》二十一卷,目一卷 陆耀遹撰 《金石萃编补略》二卷 王言撰 《金石萃编补正》四卷 方履籛撰 《八琼室金石补正》一百三十卷 陆增祥撰 《匋斋藏石记四》十四卷 端方撰 《金石表》一卷 曹溶撰 《金石存》十六卷 吴玉搢撰 《金石索》十二卷 冯云鹏、冯云鹓撰 《寰宇访碑录》十二卷 孙星衍、邢澍同撰 《访碑续录》一卷 严可均撰 《访碑后录》三卷 黄本骥撰 《补寰宇访碑录》五卷 赵之谦撰 《攟古录》二十卷 吴式芬撰 《天一阁碑目》一卷 钱大昕撰 《潜研堂金石文字目录》八卷 钱大昕撰 《小蓬莱阁金石目》一卷 黄易撰 《平安馆碑目》八卷 叶志诜撰 《玉雨堂碑目》四册 韩泰华撰 《式训堂碑目》三卷 章寿康撰 《求古录》一卷 顾炎武撰 《金石文字记》六卷 顾炎武撰 《来斋金石考》三卷 林侗撰 《观妙斋金石文考略》十六卷 李光暎撰 《金石续录》四卷 刘青藜撰 《金石经眼录》一卷 褚峻摹图,牛运震补说 《金石录补》二十七卷,续七卷 叶奕苞撰 《金石小笺》一卷 叶奕苞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