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各种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精)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发光特性的研究进展

历经十多年的研 究, 国内 外专家已经 在稀土发光 纳米 材料中揭示出很多不同于体相 材料的特殊属性 [ 5]。特 别是 近两年, 对稀土发光纳米晶的发 光特性研 究掀起了一 个新 的 高潮, 本 文将 以掺杂 Eu3+ 离 子的 稀土发 光纳 米材料 为 例, 着重介绍近几年来取得 的研究进展, 同时对未来 的发 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1 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的发光特性 1 1电荷迁移 带的移动 光谱峰 值向短 波长方 向移动 的现
1 3发光效率和发光强 度变化 通常纳 米晶中 稀土发 光强 度都低于体相材料, 这是因为纳 米晶表面 缺陷形成无 辐射 猝灭中心, 另外纳米微粒对紫外 激发光的 强散射也会 导致 激发效率的下降。近几 年, 人们通过包 覆、钝化、掺 杂等 修饰手段, 取 得了 很好 的效 果。王 静慧 等 [ 21] 发现 他们 用 纳米包覆法制备的 BaM gA l10O17! Eu2+ 荧光粉比相应体材料 发光强度大 1倍多。 陈宝玖 等 [ 22] 用 燃烧法 制备 纳米 Y2O3 ! Eu3+ 时引入少量 A g+ 离子, 发现量 子效率提高 12% , 荧 光强度可增大 50% , 并认为是大粒 径的 A g+ 离子可能与纳 米晶表面 O2- 结 合, 部分 消除了纳米晶 表面无 辐射猝 灭中 心, 使量子效率提高, 另外还使 激发光更 有效地到达 发光 中心, 提高了激发效 率。顾牡 等 [ 23] 在 G d2 O3 !Eu3+ 纳米荧 光粉中掺杂 L i+ , Zn2+ 离子, 发现 Eu3+ 的 611nm 处的发光 强度可达到未掺杂时 的 2 5倍, 原因 可归结为 使晶粒 由单 斜相向更利于 发光 的立方 相转 变、氧空 位的 敏化剂 作用、
近红外长余辉发光材料

2021/6/16
➢实验的可重复性不好
2021/6/16
10
时间安排
任务起止时间 2014.05-2014.06
2014.09-2014.10
2014.10 2014.11-2015.03 2015.04-2015.07 2015.08-2015.12 2016.
2021/6/16
任务内容
收集国内外研究现状资料,拟定思路,编写 开题报告 查阅文献资料,掌握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 方法,发光性能表征方法。了解文献中解释 的发光机理。 开题
2021/6/16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目前,关于可见光区长余辉材料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尤其 是蓝光和绿光材料的余辉亮度和持续时间均满足实际需求, 已经被商业应用于夜间交通指示、消防应急以及工艺美术等 领域。
近年来,利用近红外波段的光辐射进行荧光免疫分析成为研 究热点。近红外发光在激光和光纤通讯、医学诊断等热门领 域也有潜在应用。
目前研究的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还比较弱,如何提高 发光强度还需进一步研究。
就长余辉材料发光机理而言,一些发光现象还不能用现有模 型和机理加以很好的解释,需要进一步探讨。
2021/6/16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研ere 等研究发现,Zn空位对尖晶石型材料ZnGa2O4: Cr3 +的余辉性能起关键作用。
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结构特点

技术应用与研究2017·0854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元素为的角度,考察分析了其对松木屑与褐煤共气化特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褐煤的气化终温要高于松木屑和脱灰松木屑,松木屑单独气化的TG-DTG曲线与脱灰松木屑的曲线大部分重合。
(2)通过对松木屑酸洗脱灰处理可以发现,松木屑灰成分中的碱金属成分在共气化过程中的焦炭气化阶段良好具有催化效果。
(3)通过负载高浓度碱金属K催化剂可以大幅提高反应速率,降低反应终温。
(4)松木屑与褐煤共气化实验进行动力学分析可以发现,木屑灰成分的存在可以降低气化段反应活化能,添加5%浓度的碱金属催化剂相当于增加了灰分量,催化效果更佳明显。
•【参考文献】[1]唐炼.世界能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 2005,13(1):30-33.[2]朱成章.中外非化石能源的统计分析[J].低碳世界,2011, (2):24-26.[3]刘伟延.论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趋同化[J].市场研究, 2015,(5):49-50.[4]许金新.我国煤炭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同化现象分析[J].中国煤炭,2009,35(5):24-26.[5]闫海平.浅谈创新在煤炭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煤,2011, 20(4):67-68.[6]孙云娟.生物质与煤共热解气化行为特性及动力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7]宋新朝,李克忠,王锦凤等.流化床生物质与煤共气化特性的初步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6,34(3):303-308.[8]徐春霞,徐振刚,步学朋等.生物质气化及生物质与煤共气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J].洁净煤技术,2008,14(2):37-40.[9]徐朝芬.煤与生物质水蒸气共气化反应特性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10]袁帅.煤、生物质及其混合物的快速热解及过程中氮的迁移[D].华东理工大学,2012.[11]Vladimir V.A Theory of The Irreversible Electrical Resistance Changes of Metallic Films Evaporated in Vacuum[J].Proceedings of the Physical Society,2004,55(3):222-246.[12]Gómez-Barea A,Ollero P.An Approximate Method for Solving Gas –solid Non-catalytic Reactions[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6,61(11):3725-3735.[13]向银花,王洋,张建民等.煤气化动力学模型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2,30(1):21-26.[14]鲁许鳌.生物质和煤共气化共燃的实验和机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15]杨小芹,刘雪景,刘海雄等.白松木屑半焦与褐煤共气化过程中的协同效应[J].物理化学学报,2014,30(10):1794-1800.[16]严帆帆.生物质与煤共气化的热重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10.[17]李少华,王艳鹏,车德勇等.松木屑与褐煤催化共气化特性实验研究[J].热力发电,2015,44(1):44-48.[18]王黎,张占涛,陶铁托.煤焦催化气化活性位扩展模型的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6,34(3):275-279.[19]许凯.K/Ca/Fe化合物的煤催化气化反应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20]张科达,步学朋,王鹏等.生物质在CO 2气氛下气化过程碱金属的初步研究[J].煤炭转化,2009,32(3):9-12.[21]韩旭,张岩丰,姚丁丁等.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析出特性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4,42(7):792-798.•【作者简介】王艳鹏(1985-),男,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研究方向:火电厂环保检测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稀土离子掺杂钒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Abs r t tac :Ree rh O1rr—at—o e a a aelmie c n trash sb c me o e o h o p t rc nl e sac 1 aee r d p d v n d t u n s e tmaeil a e o n fteh ts os ee t b . ' h y
邵 鑫
Re e r h St t n o r s fVa da e s a c a us a d Pr g e s 0 na t
Lum i s e tM a e i l pe ih R a e Ea t o ne c n t ra s Do d w t r . r h I ns
上转换发光材料

1966年, 法国科学家Auzel在研究钨酸镱 钠玻璃时,意外发现,当基质材料中掺入 Yb3+ 离子时,Er 3+、 Ho3+和 Tm3+离子 在红外光激发时,可见发光几乎提高了两 个数量级,由此正式提出了“上转换发光” 的概念
发展 历程
1968年,制出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上 转换材料LaF3,一时间Yb,Er 成为研 究热点; 20世纪 90年代初: 在低温下(液氮温 度)在掺Er3+:CaF2晶体中上转换发光 效率高达25%
• 其中就上转换发光效率而言,一般认为氯化物>氟化物> 氧化物,这是单纯从材料的声子能量方面来考虑的,这个 顺序恰与材料的结构稳定性顺序相反。
• NaYF4是目前上转换发光效率最高的基质材料
发展历程
1959年,Bloeberge用960nm的红外 光激发多晶ZnS ,观察到 525nm的 绿色发光。 1962年,此种现象又在硒化物中得 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分类
• 根据掺杂离子分类可将上转换材料可分为单掺和双掺两种
• 单掺材料利用稀土离子f-f禁戒跃迁,效率不高。 • 双掺稀土离子则是以高浓度掺入一个敏化离子,其激发态
高于激活离子激发亚稳态,因此可将吸收的红外光子能量 传递给这些激活离子,发生双光子或多光子加和,从而实 现上转换过程。
分类
• 根据基质材料可分为5类,包括氟化物、氧化物、氟氧化 物、卤化物和含硫化合物。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应用(一)
• 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上转换发光的活体成像技术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应用(一)
• 上转化纳米材料料在 肿瘤靶向成像中的应用
上转换发光材料的应用
• 生物成像 • 防伪技术 • 红外探测 • 显示技术
热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热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热致发光,也称为热致发光效应,是指在晶体或材料被热量激发后,即可产生发光现象的物理现象。
热致发光材料对于无线电、光电
子学、计算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其研究也十分重要。
热致发光的发光机理是基于固体物体在热激发下,能量电子跃迁
的过程。
具体来说,材料中存在着能量能够被收集和发射的自由载流子,其能量水平与自由电子接近,也称为活性中心。
当材料受到加热时,其温度升高,自由载流子受到激发,进入到高能态的激发态,此
时具有足够的能量来跃迁到低能态中,而在跃迁的过程中放出物质辐
射能,即可实现热致发光。
通常在材料中,存在着多种活性中心,由于其能量水平的不同,
因此在发光的时候也会分别产生不同波长的光谱。
例如氧化锌、镓砷
化物等热致发光材料,在受到热激发的时候,其活性中心之间的能量
损失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发光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不同波长的光谱。
总的来说,热致发光材料在受到外界的热激发后,通过能级跃迁
放出辐射能,从而实现发光的过程。
它具有响应速度快、发光亮度高、
发光波长区间广等特点,并且其发光效率与材料的晶格结构中的缺陷、禁带宽度等参数有关,因此热致发光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也需要通过优
化材料晶体结构等来提高其发光效率。
硼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硼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黄宏升(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陕西安康725000)摘要:近年来,硼酸盐发光材料研究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学者们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本文对国内外硼酸盐发光材料的总体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述,并着重从无水硼酸盐及水合硼酸盐两大体系介绍了纳米硼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同时对硼酸盐发光材料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硼酸盐;发光材料;研究进展;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TQ1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92(2011)03-0092-032011年6月第23卷第3期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 June.2011Vol.23No.3收稿日期:2011-03-13基金项目:安康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07AKXY018);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经费项目(AYQDZR 200707)作者简介:黄宏升,男,湖南怀化人,安康学院化学化工系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无机合成及性质研究。
硼酸盐种类繁多,其中许多硼酸盐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能,近来年发现一些硼酸盐具有特殊的发光性能,其在显示、光源、光电子学、医学等不同领域中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如一些稀土硼酸盐LnBO3:M(Ln=La,Gd,Lu,Y,Sc;M=Eu3+,Tb3+等)在真空紫外光(VUV)激发下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被认为是一类重要VUV荧光材料,其中(Y,Gd)BO3:Eu3+(YGB)已被广泛应用作为PDP的红色荧光粉及无汞荧光灯[1];LiSrBO3:M(M=Eu3+,Sm3+,Tb3+,Ce3+,Dy3+)可作为LED发光材料[2];SrB407:Eu3+作为一种优良的紫外荧光体,可作为防伪的荧光灯[3];在医学光线疗法中,GdBO3:Pr3+或(La,Gd)B3O6:Bi3+[4]可以作为医疗灯用荧光粉来治疗皮肤病等等。
但硼酸盐发光材料总体应用不多,就国内而言,三基色荧光粉中,铝酸盐体系占全部产量的90%以上,其次是磷酸盐体系,再次是硼酸盐体系。
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近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的研究不断深入,纳米发光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光材料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纳米发光材料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下制备的材料,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量子效应,可用于生物荧光成像、LED照明、量子点显示等领域。
本文将从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应用两个方面入手,详细介绍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
一、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1.1 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是制备纳米发光材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可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pH 值、溶剂种类等)来调节纳米颗粒的大小、形貌和光学性质。
例如,利用水热法可制备出具有优异荧光性能的锌氧化物(ZnO)纳米晶体,其荧光发射波长可在紫外到绿光范围内可调。
此外,利用高温或微波加热等方法也可制备出形貌和尺寸不同的纳米颗粒。
1.2 生物还原法生物还原法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内还原酶的效应来制备纳米颗粒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生物体内还原酶对反应物的还原作用使其析出成纳米颗粒。
生物还原法具有成本低、环保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制备生物医学应用的纳米颗粒。
例如,通过金属还原酶的还原作用可制备出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金属纳米粒子,用于生物荧光成像和微观观察中。
1.3 其他制备方法除了上述常见的化学合成法和生物还原法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法用于制备纳米发光材料。
如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沉积法、微乳液法等等。
这些方法各具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二、纳米发光材料的应用2.1 生物医学领域纳米发光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由于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量子效应,因此可用于制备生物标记物和生物成像剂。
如在药物输送中,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疗效。
同时,利用纳米发光材料作为荧光探针,可实现在体内定位、成像、监测等处理。
2.2 照明领域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和高质量因子,纳米发光材料在照明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LED为例,利用纳米发光材料作为发光材料,可实现高效、低功率消耗的照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各种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罗志勇20042401143摘要:发光材料种类繁多,自然界中很多物质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发光现象。
本文通过按照不同的发光机理,将现在常见的发光物质进行分类,并介绍他们的发展与研究进展。
关键词:发光材料发光机理进展1.前言物质的发光可由多种外界作用引起,如电磁辐射作用、电场或电流的作用、化学反应、生物过程等等。
根据不同的发光原因,可以将发光材料分为光致发光材料、电致发光材料、化学发光材料等等。
发光材料涉及了无机和有机功能材料和固、液、气三种聚集状态,所以又可以将发光材料分为无机固体发光材料和有机发光材料等等。
现在人们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光致发光材料、有机偏振发光材料、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无机电致发光材料、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等等。
不同的发光材料可以应用于各种光源、显示器等现代显示技术之中。
2.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2.1光致发光材料发光机理光致发光材料是指在一定波长的光照射,材料分子中基态电子(主要是π电子和f、d电子)被激发到高能态,电子从高能态回到激发态时,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散发出来,达到发光的目的。
这种发光材料称为荧光材料,大部分的稀土发光材料均以这种方式发光,原因是稀土元素基本都具有f电子,并且f电子的跃迁方式多样,因此稀土元素是一个丰富的发光材料宝库。
2.2电致发光材料发光机理电致发光是在直流或交流电场的作用下,依靠电流和电场的激发使材料发光的现象,也称场致发光。
电致发光的机理有本征式和注入式两种。
本征式场致发光是用交变电场激励物质,使产生正空穴和电子。
当电场反向时,那些因碰撞离化而被激发的电子,又与空穴复合而发光。
注入式场致发光是指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接触时,在界面上形成p-n结。
由于电子和空穴的扩散作用,在p-n结接触面的两侧形成空间电荷区,形成一个势垒,阻碍电子和空穴的扩散。
n区电子要到达p区,必须越过势垒;反之亦然。
当对p-n结施加电压时会使势垒降低。
这样能量较大的电子和空穴分别进入p区和n区,分别同p区的空穴和n区的电子复合。
同时以光的形式辐射出多余的能量。
2.3化学发光材料发光机理化学发光是指把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变成光。
也就是通过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使物质达到激发态后,进而再通过辐射失活回到基态并同时发光。
化学发光的量子效率较低,通常不超过20%。
常见的化学发光物质就是含有邻二氧杂环丁烷、邻二氧杂环丁酮或其他过氧桥环结构的化合物。
2.4等离子体发光材料发光机理等离子体是含有足够数量的带电粒子,有较大的电导率,其运动主要受电磁力支配的物质状态。
当气体的电子得到足够的能量之后,可完全脱离原子,产生的高速电子又会撞击中性粒子使之电离。
相反的过程则是两种带电粒子的复合,在复合过程中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等离子体发光材料主要是稀有气体,基本是以氖气为基质,另外掺一些其他气体如氦和氩。
3发光材料的应用与研究进展3.1稀土发光材料发光材料中的基质或者激活剂是稀土元素,一般都统称为稀土发光材料或者稀土荧光材料。
在人们开发的各种发光材料中,稀土发光材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已经开发出了稀土长余晖发光材料、稀土纳米发光材料、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稀土激活发光材料等等。
3.1.1稀土长余晖发光材料稀土长余晖发光材料主要有稀土硫化物发光材料、稀土铝酸盐发光材料、稀土长余晖发光玻璃和稀土长余晖发光涂料等等。
稀土硫化物发光材料主要集中在以碱土金属硫化物为基质,Eu3+为主要激活剂,添加Dy3+、Er3+等为辅助激活剂。
这种体系的最大优点是体色鲜艳,弱光下吸光速度快,可覆盖从蓝色到红色的发光区域。
稀土硫氧化物长余晖发光材料是另一类稀土硫化物长余晖发光材料。
该发光材料以稀土代替碱金属,余晖有很大的提高。
例如Y2O2S:Eu中掺杂Mg、Ti等获得了余晖时间达5h的红色稀土长余晖发光材料。
稀土硫化物体系的应用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例如体系稳定性差,在空气中易于水反应放出H2S气体;发光强度低;余晖时间较短等等。
3.1.2稀土纳米发光材料稀土纳米发光材料是指颗粒尺寸在1-100nm的发光材料,它包括纯的和掺杂离子的纳米半导体复合发光材料和具有分立发光中心的掺杂稀土或过渡金属离子的纳米发光材料。
稀土纳米发光粒子的研究重点是表面界面效应和小尺寸效应对光谱结构及其性质的影响,因为与体相材料相比,稀土纳米发光材料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电荷迁移带红移、发射峰谱线宽化、猝灭浓度升高、荧光寿命和量子效率改变等等。
3.1.3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稀土高分子泛指稀土金属掺杂或键合于高分子中的聚合物。
高分子材料本身具有稳定性好及来源广、成型加工容易等特点,而将稀土元素引入到高分子基质中制成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其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有很多种:如光致发光、电致发光以及其它一些功能高分子材料。
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的合成方法主要有:(1)稀土小分子配合物直接与高分子混合得到的掺杂高分子发光材料;(2)高分子配体和小分子配体协同作用,通过共聚或均聚得到化学键合的高分子发光材料;(3)稀土配合物通过共价键嫁接于无机基质中,得到稀土高分子杂化发光材料。
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在农用发光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生物等领域有重要的应用。
在农业中,稀土发光材料可以有效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成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的红橙光,从而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利于农业生产。
已经研制出有效的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有镧系(Eu3+,Tb3+)-β二酮-醋酸纤维素荧光膜等。
稀土高分子可以用于彩色显示材料,含稀土Ln3+、Tb3+和Eu3+的高分子配合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别发出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荧光,可以代替现在彩色显示器件中的无机材料。
稀土高分子还可以用于湿敏发光材料,它是将稀土-β-二酮螯合物掺入聚合反应体系中,利用湿度的变化对发光强度或波长的影响来对反应进行动态监察观测,据报导已用于监测高速阳离子光致聚合反应。
3.1.4稀土激活剂发光材料稀土激活剂发光材料是指在发光材料中掺入Eu等稀土金属离子作为激活剂,激发发光材料的发光性能。
稀土激活剂发光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人们主要在研究其激活机理。
其中较为人所接受的有晶体场理论和J-O理论等。
晶体场理论认为,稀土离子渗入晶体中,受到周围晶格离子的影响,在固体中形成典型的分立发光中心。
在分立中心发光中,参与发光跃迁的电子是形成中心离子本身的电子,电子的跃迁发生在离子本身的能级之间。
中心的发光性质主要取决于离子本身,而基质晶格的影响是次要的。
而J-O理论的基本思想则是利用可测量的基态到激发态跃迁的吸收峰的积分强度,计算出电偶极跃迁和电多极跃迁的振子强度。
3.2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发现得比较晚,但是有机发光材料还是可以按照无机发光材料的分类方法分为光致发光材料、电致发光材料等等。
有机光致发光的机理与无机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略有不同,光致发光中大多数有机物具有偶数电子,基态时电子成对的存在于各分子轨道.根据泡林不相容原理,同一轨道上的两个电子自旋相反,所以分子中总的电子自旋为零,这个分子所处的电子能态称为单重态(2S+1=0).当分子中的一个电子吸收光能量被激发时,通常它的自旋不变,则激发态是单重态.如果激发过程中电子发生自旋反转,则激发态为三重态.三重态的能量常常较单重态低。
当有机分子在光能(光子)激发下被激发到激发单重态(S),经振动能级驰豫到最低激发单重态(S 1),最后由S 1回到基态S 0。
,此时产生荧光,或者经由最低激发三重态(T 1),(S 1-T 1),最后产生T 1-S 0的电子跃迁,此时辐射出磷光。
而由于其特殊的发光机理,一般有机发光材料均具有平面刚性结构和π电子共轭体系。
所以有机光致发光材料中主要含有咔唑、恶二唑、噻唑、吡嗪等基团。
人们研究的比较深入的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除应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和较好的载流子传输特性外,还应容易真空升华成膜并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热稳定性。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较其他发光材料还有如下的突出特点,如功耗低、易弯曲、响应速度快等。
因此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已经广泛被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阴极射线管和发光二极管等技术之中。
现在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热点是金属有机配合物,如AlQ3、Gaq3、Bebq 、ZnPBT 和ZnPBO 等。
有机发光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缺点,如蓝光材料和红光材料的性能不够理想;各种颜色的色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还不够理想;使用寿命比无机发光材料短;最佳的全色显示方案与驱动方式尚无定论。
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机发光材料将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
4结束语发光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材料,已经被广泛的使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其中稀土元素发光材料因其特殊的电子构造,在发光领域中有着巨大的潜力,也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稀土元素发光材料有着优越的性能,颜色鲜艳,余晖时间较长,所以各个领域中有着可观的应用前景。
另一种具有巨大开发潜能的发光材料就是有机发光材料,但是其中的缺点也是不可忽视的,近期内改善有机发光材料的缺点因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所在。
另外,更具不同的发光机理可以发现和找出性能更优越的发光材料和复合发光材料。
NOH N O H N OH Al AlQ 3NOH N O H N O H Ga Gaq 3N OH N O H BeBebq参考文献:[1]张建成等.现代光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姜月顺等.光化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欧得华等.长余辉发光材料研究进展.江苏化工,2005,33(4):10-14[4]李群等.稀土场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稀土,2005,26(4):62-68[5]张吉林等.稀土纳米发光材料研究进展.发光学报,2005,26(3):285-293[6]张瑞军等.稀土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中国陶瓷工业,2006,13(4):37-40[7]李建宇.稀土聚合物发光材料.中国照明电器,2005,5:11-14[8]袁秋华等.稀土激活剂在发光材料中作用机理的研究.稀土,2005,26(3):73-75[9]杨华明等.稀土激活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材料导报,2005,19(6):1-4[10]张明等.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研究的现状和展望.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1-5[11]陈仲清等.稀土高分子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南华大学学报,2004,18(4):49-52[12]汪玉芳等.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与发展.浙江化工,2005,39(9):28-29[13]蒋智强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工程塑料应用,2007,35(2):65-69[14]赵海莹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科技通报,2005,21(3):347-355[15]骆开均等.有机偏振发光材料及其成膜技术研究进展.化学研究与应用,2005,17(3):287-292[16]于凯等.有机光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6,22(3):70-73[17]程晓红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研究新进展.云南化工,2005,32(4):1-6[18]赵洪池等.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信息记录材料,2005,6(1):17-21[19]刘贤豪等.光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信息记录材料,2005,6(4):26-30[20]肖田等.无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技术研究进展.光电子技术,2006,26(3):156-164[21]朱小平等.无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与研究现状.中国陶瓷,2006,42(10):19-23[22]王澜等.塑料发光材料的研究.上海塑料,2005,3(1):22-26[23]杨应国等.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与展望.矿产保护与利用,2005,5:44-47[24]郭立华.纳米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江西化工,2005,3: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