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骨骨折临床表现
颌面部骨折分类

颌面部骨折分类
颌面部骨折是指面部或颌部骨骼结构的损伤或断裂。
这些骨折可
以根据损伤的位置、类型和程度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颌面部骨折分类:
1.眶下裂骨折(Orbital(Floor(Fracture):(发生在眼眶骨的底部,通常由于面部创伤而引起,可能会导致眼球下垂(视觉问题)或眼眶肿胀等症状。
2.颌下裂骨折 Mandibular(Fracture):(即下颌骨骨折,下颌骨是颌面部最大的骨骼。
这种骨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角部骨折、颏部骨折、颞部骨折等,每种类型的骨折可能导致不同的症状和并发症。
3.颅底骨折(Basilar(Skull(Fracture):(这种骨折发生在颅底部,可能伴随着严重的头部创伤,症状包括出血、耳部或鼻部漏液、面部瘀伤等。
4.颧骨骨折( Zygomatic(Fracture):(发生在颧骨( 颧弓)部位,可能会导致面部疼痛、颧弓移位或压迫。
5.上颌骨骨折( Maxillary(Fracture):(这种骨折发生在上颌骨,可能涉及上颌突、上颌骨体、颧弓等部位,可能会引起面部畸形或功能受损。
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法取决于骨折的类型、位置和程度。
诊断和治疗颌面部骨折通常需要医生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X射线、CT 扫描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可能包括保守治疗或手术干预。
早期的适当治疗可以帮助避免并发症,并
促进骨折愈合。
1/ 1。
下颌间隙的名词解释

下颌间隙的名词解释
下颌间隙是指下颌骨(也称为下颌骨骨折)在受到外力作用或
其他原因导致骨折后,骨折断端之间形成的间隙或缝隙。
下颌间隙
通常发生在下颌骨的身体部分或角部分,可能导致下颌骨的不稳定
性和功能障碍。
下颌间隙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下颌部肿胀、疼痛、咬合困难、
口腔开合受限以及牙齿不对齐等症状。
诊断下颌间隙通常需要进行
口腔检查、X射线、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骨折的类型和程度。
治疗下颌间隙的方法取决于骨折的性质和程度。
对于较小的间隙,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固定下颌骨通过牙合板或外固定器来促
进骨折愈合。
对于较大的间隙或不稳定的骨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
干预,如内固定术或骨移植术来恢复下颌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如避免咬硬食物、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复诊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
总之,下颌间隙是指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断端之间形成的间隙或
缝隙,可能导致下颌骨的不稳定性和功能障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干预,具体方法需根据骨折的性质和程度来确定。
口腔颌面外科-颌骨骨折

饱满OR塌陷骨折的感受是啥?是疼,是骨折部位或突出或塌陷,尤其是面部的骨折,更是关系到个人的颜面,研究表明颌骨骨折的病因主要为交通事故,所以提醒小伙伴们“交规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今天就到各位小伙伴来了解下颌骨骨折的表现和带来的影响。
牙槽突骨折特点:外力所致,好发上颌前部危害:唇、牙龈撕裂、肿胀、牙松动、牙折或脱落、骨折片移位、咬合错乱。
正中联合部骨折特点:单侧:骨折线常无明显移位。
有时可见骨折线两侧的牙高低不一。
两侧:骨折段向下后方退缩。
粉碎性骨折(骨质缺损):两侧骨折段向中线移位,下颌牙弓变窄。
危害:舌后坠,呼吸困难,窒息。
颏孔区骨折特点:一侧骨折:前骨折段向下方移位,稍偏向外侧;后骨折段向上前方移位,稍偏向内侧。
双侧颏骨折:两侧骨折段向上前方移位。
危害:颏部后缩及舌后坠,引起窒息。
下颌角部骨折特点:骨折线位于下颌角,骨折段可不发生移位;骨折线位于肌附着前,前部骨折段向下内移位,后部骨折段向上前移位。
危害:损伤神经,口唇麻木。
髁突骨折特点:多发髁突颈部。
位于关节窝内:折断向前、内移位。
位于关节窝外:向内、向前、向后或向外移位。
危害:关节囊撕裂,髁突进入颅中窝。
单侧髁突颈部骨折特点:患侧下颌向外后方移位,不能作对侧向运动。
危害: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
双侧髁颈部骨折者特点:下颌不能前伸;下颌支向后上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开(牙合),侧向运动受限。
危害:单侧受损严重可引起脑震荡。
Le Fort Ⅰ型骨折特点:骨折线从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至上颌翼突缝。
危害:咬合错乱。
Le Fort Ⅱ型骨折特点: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内侧壁、眶底、额上颌缝,再沿上颌骨侧壁至翼突。
危害:脑脊液鼻漏,复视。
Le Fort Ⅲ型骨折特点: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横过鼻梁、眶部,经额缝向后达翼突,形成颅面分离。
危害:面中部凹陷、变长,颅底骨折,颅脑损伤,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复视。
最后很重要的是当颌面部发生损伤时,应紧急就医,尤其是发生骨折,不可自行处置,及时的就医会带来较好的治疗效果。
下颌骨骨折诊断标准(一)

下颌骨骨折诊断标准(一)下颌骨骨折诊断标准引言下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损伤,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准确的诊断是确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下颌骨骨折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下颌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患者描述的外伤史,如车祸、摔倒等。
–症状的出现时间,是否与外伤有关。
–患者是否有其他伤情,如头部外伤、颅脑损伤等。
2.体格检查–面部和下颌的肿胀、淤血、皮肤破损等外观表现。
–下颌骨的位移、畸形、压痛等局部体征。
–牙齿的松动、脱位、缺损等口腔检查结果。
3.影像学检查–X线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分为正位、侧位、斜位等,用于确定骨折的位置、类型和程度。
–有条件的情况下,CT扫描可以进一步明确骨折的详细情况,对复杂骨折有更好的显示效果。
4.临床表现–下颌骨骨折常伴随着咬合疼痛、开口受限、牙齿不正常接触等症状。
–下颌骨骨折导致的面部畸形和功能障碍,如唇部裂开、嘴唇无法闭合等。
诊断要点1.注意患者的病史和外伤史,结合体格检查结果以及口腔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下颌骨骨折的可能性。
2.进一步进行X线片检查,特别是侧位片,确定骨折的位置和类型。
3.对复杂骨折或者疑似骨折的情况,建议进行CT扫描,以获取更详细的骨折信息。
4.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做出准确的下颌骨骨折诊断。
结论下颌骨骨折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
准确的诊断有助于明确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进行诊断时,医务人员需综合各项指标,判断是否存在下颌骨骨折,并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注:本文仅为学术分享,不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如有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
下颌骨骨折的护理

护理措施
• 5、营养支持 由于下颌骨损伤常伴有颌骨连续性中断、咬合 关系紊乱及术后的牵引固定等,患者常发生张口受限、进 食困难,为防止水、电解质紊乱,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术前、术后应加强营养支持。 (1)饮食种类:食物应能提供足够的热量,富含蛋白质和维
生素,易消化。为了便于进食,减少咀嚼,可选用流质或稀 软食品,如牛奶、豆浆、鱼汤、肉汤、蔬菜汤、匀浆、泥合 奶、果计等;半流质饮食中可选用豆腐、肉松、粥和面条等; 软食可选用软饭、馒头等。
概述
颌骨解剖结构图(正面观)
概述
临床表现
● 1、一般症状:局部有肿胀、疼痛、麻木、出血及淤斑等。 ● 2、骨折段移位及异常动度。下颌骨骨折后,由于肌肉的牵拉,易发生移位。 ● 3、咬合错乱。咬合错乱是颌骨骨折中最常见和最有特点的体征。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多有移位,
有时即使只有轻度移位,也可出现咬合错乱。自觉症状是牙咬不上,咬合无力或咬合疼痛。此为 诊断颌骨骨折的重要依据。
• 10、术前测量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或女患者月经来潮,及 时通知医生。
• 11、取下活动义齿、眼镜、发夹、手表和首饰等。患者如 有贵重物品,可交其家属代管,若无家属者,由两名护士 清点后交由护士长代管。
• 12、送患者入手术室后,整理病人床单位,按全麻准备床 单元,备齐抢救用品和器械,如监护仪、氧气、吸引器、 气管切开包、钢丝钳等。
临床表现
• 4、面部畸形。骨折发生移位后,可造成面部畸形,其中 以下颌偏斜畸形较为常见。
• 5、下唇麻木。因损伤牙槽神经和颏神经所致。 • 6、张口受限。生理张口度范围为37~45mm,小于
37mm即为张口受限。 • 7、牙龈撕裂和牙齿损伤。口内骨折线周围的牙龈撕裂和
口腔颌面外科学:下颌骨骨折

临床特点-双侧髁突骨折
– 颏下皮肤裂伤 – 下颌骨后移位 – 张口受限 – 下颌前伸和侧向运动
受限
临床特点-双侧髁突骨折
• 后牙早接触 • 下颌后缩,伴前牙开合
临床特点-单侧髁突骨折
• 张口受限 • 下颌前伸时偏向伤侧 • 张口时下颌偏向伤侧 • 向健侧侧向运动受限
影像学检查
• 曲面体层 • 下颌开口后前位 • CT
髁突骨折的治疗 Treatment of condylar fractures
概述
• 髁突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下颌骨骨折 • 占成人下颌骨骨折的9-45% ,儿童下颌骨
骨折的50% • 髁突骨折的治疗具有争议性
临床特点
• 侧向打击力: 单侧髁颈或髁颈 下骨折
• 正中打击力: 双侧高位髁突骨 折,常联合颏部骨折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复位
手法复位 (manual reduction) 牵引复位 (traction reduction) 切开复位 (open reduction) 截骨复位 (osteotomy reduction)
下颌骨骨折的治疗-颅颌固定
• 颅颌固定(Cranio-maxillary suspension fixation) • 颌间固定(intermaxillary fixation,IMF) • 坚固内固定(internal rigid fixation, IRF)
下颌骨骨折的固定-坚固内固定
颏及颏旁骨折 mandibular symphysis/parasymphysis fractures
下颌体骨折 mandibular symphysis/parasymphysis fractures
下颌骨骨折的固定-坚固内固定
下颌角骨折 mandibular angle fractures
脸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

脸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交通事故、工地事故等各种意外事件依然层出不穷,导致了许多人的身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其中,脸部骨折伤残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伤害类型,对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心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需要制定一套科学的脸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
一、脸部骨折的分类脸部骨折是指面部骨骼的断裂或破碎,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颧骨骨折:指颧骨的断裂或破碎,主要表现为面部肿胀、疼痛、眼球下垂等症状。
2、上颌骨骨折:指上颌骨的断裂或破碎,主要表现为口腔出血、牙齿松动、咬合不齐等症状。
3、下颌骨骨折:指下颌骨的断裂或破碎,主要表现为下巴麻木、咬合不齐、口腔开合受限等症状。
4、眶骨骨折:指眶骨的断裂或破碎,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眼睑下垂等症状。
5、鼻骨骨折:指鼻骨的断裂或破碎,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血、鼻部肿胀等症状。
二、脸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1、颧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颧骨骨折的伤残等级分为五级,具体标准如下:一级:颧骨骨折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疤痕、畸形、色素沉着等,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二级:颧骨骨折后留下少量疤痕或色素沉着,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级:颧骨骨折后留下较明显的疤痕、色素沉着或轻度畸形,影响外貌美观,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四级:颧骨骨折后留下明显的畸形或疤痕,影响外貌美观,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五级:颧骨骨折后留下严重的畸形或疤痕,影响外貌美观,且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2、上颌骨骨折伤残鉴定标准:上颌骨骨折的伤残等级分为五级,具体标准如下:一级:上颌骨骨折后恢复良好,无明显疤痕、畸形、口腔功能障碍等,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二级:上颌骨骨折后留下少量疤痕或口腔功能障碍,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三级:上颌骨骨折后留下较明显的疤痕、口腔功能障碍或轻度畸形,影响口腔功能,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四级:上颌骨骨折后留下明显的畸形或口腔功能障碍,影响口腔功能,但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下颌骨骨折的门诊病历

下颌骨骨折的门诊病历
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内受到暴力外伤所致疾病。
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
临床症状:因骨折部位不同而有不同骨折层的移位情况。
治疗:急救时,应首先处理休克、失血、颅脑损伤、防止窒息,作简单复位后,待病人全身情况稳定后应尽早作骨折层复位固定。
复位同时应注意抗感染,加强营养补充,食物由软逐渐加硬,一般两个月内不应吃过硬食物。
注意口腔卫生。
疾病描述:
1、正中联合胚胎发育时两侧下颌突连接处,并处于面部突出部位。
2、颏孔区:位于下颌牙弓弯曲部。
3、下颌角:下颌骨体和下颌支交界处。
4、髁突颈部:此处较细脆,无论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有可能在此处产生骨折。
诊断检查:常拍摄下颌骨侧位片、后前位片和全景片。
髁突骨折的伤员应拍摄颞下颌关节片,必要时拍摄颞下颌关节断层片和CT片,从而明确骨折类型、范围和性质以及有无邻近骨骼的损伤。
下颌骨骨折,诊断并不困难,但应注意骨折后的一些并发症,如骼突区受到严重创伤,可同时伴有颞骨古板的损伤,致使此区肿胀明显,外耳道流血;如合并颅中窝骨折时,可出现脑脊液耳雷,应注意鉴别。
治疗方案:尽早进行复位和固定,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和面形的对称和运匀称,同时使用防止感染、镇痛、合理营养、增强全身抵抗力等方法,为骨创的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必须紧密注意有无全身其他部位合并症的发生,一定要在全身情况稳定后,再进行局部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骨折段移位
正中联 合部
髁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骨折段 移位
颏孔区
下颌角
正中联合部骨折
(1)单发骨折
常无明显移位——骨折线两侧肌群牵拉力相等; 有时仅见骨折线两侧的牙高低不一致;
正中联合部骨折
(2)两侧双发骨折
正中骨折段向后下方退缩——降颌肌群牵拉;
(3)粉碎性骨折或有骨质缺损
两侧骨折段向中线移位,下牙弓变窄——两侧骨折段受 下颌舌骨肌牵拉
骨折时均伴有局部出血,血液从面部伤口或口内牙龈 撕裂处流出,也可积聚在组织中形成血肿,下牙槽血管若发 生断裂,血液可渗至口底组织内,形成口底血肿。
谢 谢
(2)骨折线位于肌肉附着前
前骨折段下后移位——降颌肌群牵拉; 后骨折段向上前移位——升颌肌群牵拉;
髁突骨折
(1)单侧骨折
骨折后的髁突因翼外肌的牵拉向前内方移位 同时下颌升支部受咬肌、翼内肌、颞肌的牵拉向上移位 不能做侧牙合运动,后牙早接触,前牙及对侧牙可出现 开牙合
髁突骨折
(2)双侧髁突骨折 下颌不能做前伸运动 由于升颌肌群牵拉,下颌支向后上移位,至后牙早 接触,前牙开牙合更明显,侧颌运动受限 局部肿痛及功能障碍程度较单侧髁突颈部骨折为重, 还可能合并不同程度脑震荡。
颏孔区骨折
注意:若骨折线方向与肌牵拉方向相抵触,则骨折段移 位受阻,而不发生移位。 (2)双侧颏孔区骨折 后骨折段向上方移位——升颌肌群牵拉; 前骨折段向下后方移位——降颌肌群牵拉,可使颏 部明显后缩及舌后坠
下颌角骨折
(1)骨折线正位于下颌角或下颌角稍上方;
骨折段不移位——骨折线两侧均有咬肌与翼内肌附丽;
(2)(3)两种骨折可使舌后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2)
(3)
颏孔区骨折(下颌骨体部骨折)
(1)单侧颏孔区骨折 前骨折段向下移位、并稍偏向外侧——降颌肌群、对侧 翼外肌牵拉? 后骨折段向上方移位、稍偏向内侧——升颌肌群、翼外 肌牵拉;若上下都有牙,则向上移位至上下牙接触为止,导 致咬合错乱,两骨折段可有错位。
下颌骨骨折临床表现
二、咬合错乱
颌骨骨折最常见的体征,可能有早接触、开牙合、反 牙合及跨牙合等
三、牙龈及粘膜撕裂 四、骨折段异常动度
骨折后可出现分段的不协调的异常动度
五、感觉异常
骨折后,因骨折断端活动或摩擦,会发生疼痛;若伴 有下牙槽神经损伤或断裂,则出现同侧下唇麻木。
下颌骨骨折临床表现
六、功能障碍 • 张口受限 • 疼痛、骨折段移位、咬合错乱 • 局部水肿、血肿、涎液增多 均会影响咀嚼、吞咽、呼吸等功能 七、骨折附近软组织出血或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