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专利现状分析
油气井井下测量控制技术专利分析

” 卜 测 量柠制 技术 领域 ,目前 尚处在关 键技 术突破 和
较 为迅 速 。
1 . 1 . 2 生长 曲线
初 步 成J 、 用 阶段 ,在研 究攻 关和进行 技术 升级改 造
} j l f ,也 需 要对 竞争 对手在 该领域 的知识 产权状 况有 充
分的 r 解, 已知 彼 ,百 战不殆 。
生长 曲线 ,又名 S形 曲线 ,呵反映经 济 、技 术发 展 ,人 口增长变化 的一 般特征 。因为很 多技术 、经 济 、
基金项 目:中国石油化 工股份有 限公 司科技项 目 “ 井下智能控制技术专利战略研 究”( 编号:y k 5 1 2 0 1 7)部分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 :王敏生 ,1 9 7 3 年 生,1 9 9 5年 毕业 于江汉石 油学院钻 井A 2 . 程 专业,2 0 0 9年 获中国石 油大学 ( 华东 )油气井工程
期 。国 内要加 强主要 竞争对手的研发动 态和 专利信 息的监测利用 ,通 过专利 热点技 术的研发 ,形成 自主知识产权 ,强化存 在较大专利空 白技 术领域的针对性研发 ,逐 步扩大技术领地 ,超前部署前 瞻技术领域的研发 ,抢 占技 术制 高点。
关键词 :油 气井 井下 测量 控制 专利
油气 井井下测量控制 技术专 利分析 冰
I 王敏生 李 婧 I中国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工 程技术 研究院 。. 摘 要: 油 气 井 井 下 测 量 控 制 技 术 是井 筒 工 程 技 术 的 核 心 技术, j 其内 容 括井 丁 量 带 j 相 关 譬 论 和 5 s " 法 、 控制 信
一
。
我国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及装备发展探

209油气资源能否稳定供应,无疑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因此,为了增加油气资源的供应量,除了要加大油气资源的进口规模外,还要从增加油气资源规模入手,提升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力度,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可以拥有充足的能源作为支撑。
现阶段,我国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及装配发展已经出具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接下来还将下大力气,针对海洋石油钻井技术及发展进行不断探索。
1 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特点1.1 工作寿命长,可靠性更好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可靠性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需要在海上工作,钻井设备要经常性地承载大风、海浪等荷载,而且还要兼顾地震、台风等恶劣灾害环境下的作用,所以相关技术装备的强度更高。
(2)由于海洋环境存在极强的腐蚀能力,所以海洋石油钻井技术与装备要更加耐腐蚀性,加之对焊接工艺要求更高,所以有助于提升疲劳寿命,延长设备工作时间。
(3)海洋工程使用钢材为特殊制造,并且强度要求高,对设计与制作工艺的要求更加严格。
(4)海洋工程作业环境复杂,为了降低安全事故,需要对生产管理提出严格的要求,保证生产管理环节可以万无一失。
1.2 安全性要求严格在海洋石油工程中,如果发生事故,则事故的影响会加剧。
现阶段,为了提升油气开发效率,我国加快了对深海区域的油气资源探索,所以相应的安全与技术规范要求也处于变化之中。
此外,为了保证海洋油气资源可以顺利得到开发,往往会对开发技术与装备的安全性提出严格要求,务必要以海洋作业为基准,科学地完成石油钻井装备的安全设计,避免安全事故在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中出现。
1.3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技术复杂在海洋石油钻井技术中,存在大量与之相关的学科,例如,流体动力学、结构力学与船舶技术等。
所以,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洋石油钻井技术的应用水平,还需要将现代技术应用其中,例如,卫星定位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机电与液压技术等紧贴时代前沿的技术,有助于提升海洋定位的准确性,为后续海上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保障,解决油气资源的海上输送、存储等关键问题。
石油工业专利现状及竞争态势分析

.7 4
维普资讯
ov A1l o
随 着 经济 全 球 化 进 程 的 不 断加 快 ,各 国 政 府 研 究和 创造 性活 动成 果的知 识产 权保 护和利 用 ,创
都 更 加 重 视 专 利 制 度 的应 用 ,把 以 专 利 为 主 要 内 造具有高附加值的无形资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
维普资讯
编者 按 :胡锦 涛 总书记 在 党的十 七 大报 告 中明确提 出要 “ 实施知 识 产权 战略 ” 。今年 4月 9日,国务院
总理 温 家宝主持 召 开 国务 院常 务会议 ,审议 并原 则通过 了 《 国家知 识 产权 战略 纲要 》 。这标 志 着 国家知识 产权 战略将 由 “ 定”转 入 “ 施” 制 实 ,中国知 识 产权 工作 将进 入一 个新 的历 史 发展 阶段 。中 国加 快 步伐建 设创新 型 国 家 , 这对 中国石 油工业 科技 创新 、 识 产权 保护 、 高企业运 用知 识产权 制度 参 与 竞争的 能 力 知 提
定知识 产权发 展战 略 ,积极推 行知识 产权 制度 国际 家 知识 产权 战 略 。 化 ,强化美 国 国内外知识 产权 保护 ,维 护世界 技术
2 全球专利活动空前活跃 , . 专利制度的应用 日
19 95~ 20 年 ,全球 专利 申请 量 以 4 % 的年 05 . 7
万件 ,比 2 0 0 4年增 加 了 7 %。全球专 利 申请量 的稳
霸主地 位 。2 0 年 ,美 国专利 商标 局 ( P O)先 趋 国 际化 02 US T 后制定 了一 系列 中长期 发展 战略 计划 : 2 世 纪战 1
略 计 划 、 2 0 0 2年 一 2 0 0 6年 专 利 战 略 计 划 、 均增长率攀升 ,2 0 年全球专利 申请总量接近 16 05 6
LWD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

LWD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在对随钻测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随钻测井技术的发展过程,重点介绍了HL-MWD+伽马和FEWD随钻地质评价测井技术的应用现状,简单介绍了贝克休斯AutoTrak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对于今后可能形成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认为旋转地质导向钻井技术将成为中长期发展方向,加大国内旋转导向研发力度,培养技术人才,缩小与国外技术差距,才能立于竞争制高点。
标签:LWDHL-MWD+伽马;FEWD;旋转导向发展现状;技术展望1 随钻测井发展关键阶段1.1 随钻测井简介随钻测井英文简称LWD(logging while drilling),是在随钻测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更齐全、结构更复杂的随钻测量系统,主要是在常规基础上增加电阻率、孔隙度、中子、密度和声波等测量短节,用以获取测井信息。
与随钻测量系统相比,传输的信息更多,采用井下存储(起钻后回放)和部分信息实时上传方式处理所需测井信息,无导向决策功能。
1.2 随钻测井技术发展阶段1.2.1随钻测井技术发展早期第一个随钻测井的专利是在1929年由Jakosky提出的,用的就是钻井液脉冲遥测系统。
1940年David G.Hawthon和John E.owen公布第一条随钻电阻率曲线,此时的随钻测量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测量电极和导电钻杆绝缘,测量井底电极附近的地层电阻率;二是信息传输,在钻杆中埋电缆。
但由于在钻杆和钻杆连接部位很难保证绝缘,以上方法均告失败。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随钻测井进展缓慢,仅有的几个专利文献表明,研究单位和个人继续致力于实时、可靠的随钻测井系统研究,注意力从地面设备和井下设备的硬联结转向用电磁波或无线电波通过地层传输到地面或是用声信号通过地层或钻杆传输信息。
遗憾的是,传输技术发展缓慢,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
1950年J.J.Arps发明正向泥浆脉冲系统,1960年利用正向泥浆脉冲的机械测斜仪出现,并应用至今;1964年第一个机械脉冲遥测系统研究成功。
全金属螺杆钻具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

全金属螺杆钻具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摘要:螺杆钻具是一种以钻井液为动力源,将液体压力转换为机械能的井下动力工具,但在耐热性、持久性上还有待于开发,国内国外多位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可以在原有的构件中去除橡胶部件,将金属定子与转子结合实现钻井作业。
采用全金属螺杆钻具,可更好提升耐热性,降低其破坏性,还可以有效地增加其使用寿命,本文主要阐述国内外针对该设备的研究情况,并分析现代关键技术,希望可以为读者进行帮助。
关键词:间隙取值;耐受度;机械效率引言:全金属螺杆钻具目前在国内国外都还处于研究阶段,但已经取得不错成果,开始部分投入应用。
研发技术上,水力设计、定子制造、表面强化、长寿轴承等技术方面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开发了一种全新的、集成了多个部件的螺杆式定子,将各部件进行铣削和焊接,增强了定子的加工效率。
为使得研究有新突破,在研究全金属螺杆钻具的同时,应从实际钻井情况出发以差异化的形式设计其他钻井设备,多学科合作,充分发挥全金属螺杆钻具最大工作效率。
1全金属螺杆钻具研究现状1.1国内研究现状由金属材料制作成的定子,能有效解决钻具设备工作时出现的高温问题,其外壁具有螺旋凹槽,外壁主要作用是将供钻井液返回,全金属定子的研发既确保了马达工作的稳定性和流畅性,又进一步增强其密封性能。
采取技术革新,将原有的螺杆钻具的位置调整至适当的水平,以增加其对于高频振荡的抵御能力,不仅能大大降低其破坏性,还能有效地增加其使用寿命,最终实现一种全新的全金属螺杆钻具。
为了有效抑制螺杆钻具内部高温问题,即通过改变内啮合齿轮的位置,来使定子和转子之间的距离变小,从而避免温度的高峰,减缓由于内部定子和转子由于挤压而产生内部高温问题。
在降低成本环保方面,研究人员利用液压成形、自蔓延反应等技术,使得壳体和金属衬套能够完美结合,此项技术的制作更为便捷,且适宜于大规模的制造。
通过将多个定子的短节相互联系,并将其中的键槽和外部的螺杆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全新的、集成了多个部件的螺杆式定子,其不仅拥有极高的精度,还非常容易进行加工。
竖井反向开挖专利技术分析

竖井反向开挖专利技术分析作者:王海林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竖井反向开挖的基本概念和各种反井施工方法进行分析,检索、整理国内外相关专利文献,总结归纳出了重点申请人的研发方向,为反井施工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竖井;反向开挖;专利技术一、竖井反向开挖基本概念通常我们也将竖井反向开挖称为反井法,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从下往上向竖井内开挖,有时也采用大倾角斜井的方式。
传统的反井法包括普通法、吊罐法和爬罐法。
不同的领域,其采用的反井方法不同,例如煤炭行业,在反井过程中主要使用木垛法;对于冶金领域,则普遍使用吊罐法;在水电领域,使用爬罐法较为常见。
不论是以上哪种行业,工作面都存在塌方、落石等安全隐患,工人的人身安全很难得到保障,出现工程事故屡见不鲜。
基于此,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对此加大了重视,试图使用机械方法进行反井,在人们不懈的努力下,终于研制出反井钻机。
该操作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伤亡率,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控制,为反井施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
二、反井施工方法1.普通反井法普通反井法在井深较浅或一些特定条件下,至今仍被采用。
作为临时支架的木井框,将反井断面分成矸石间、吊桶提升间和梯子间。
矸石间用作储存爆破下来的矸石;提升间用于吊桶升降材料;梯子间用于上下人员和敷设气水管、风筒和电缆等。
施工人员站在顶部临时工作平台上,进行打眼、装药和支护作业;当掘进到接近上水平巷道时,停止掘进,待下部井筒刷砌和安装完毕后,破除岩柱。
其断面形状多为矩形,一般采用压入式通风。
普通反井法的优点:辅助工程量小,不需要大型提绞设备,对其他作业影响小,适用于水平巷道尚未形成、井深较浅的井筒施工;缺点:人员爬梯子上下困难,劳动强度大,材料运输不方便,木材消耗量大,工作面易集聚有害气体,安全性差。
2.吊罐反井法吊罐反井法施工工艺:先自上水平巷道钻提升钻孔;然后在上水平巷道安设提升机,提升钢丝绳穿过钻孔至下水平巷道,与吊罐连接。
国内外水平井技术综述

可视化
套管钻井 可膨胀管
自动垂直钻井
钻
旋转闭环导向
井 技
互联网
地质导向 连续管钻井
术
欠平衡钻井
进 步 趋 势
卫星 通讯
计算机 技术
小井眼 多分支井 大位移井
LWD
顶部驱动系统 导向泥浆马达
我国 目前位置
水平井
MWD
TSP钻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DC钻头
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前5年
➢国际上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已经由传统的建立油气通道 发展到采用钻井手段来实现勘探开发地质目的,提高单井 产量和最终采收率.
7 9963
10995 ExxonMobil
8 9243
10183 ExxonMobil
9 8937
9557
BP
中石化20XX完成397口,占完井口数的9.37%
中石化的水平井钻井技术以胜利油田为典型代表 20XX胜利油区共完钻各类水平井217口
完井方式
井数 百分比
固井射孔完井
79
36.98
筛管完井
13
5.94
裸眼完井
1
0.46
裸眼防砂完井
124
56.62
固井射孔完井36.98%
打孔筛管完井5.94%
裸眼防砂完井56.62%
到20XX底全球已完钻水平井超过30000口,遍布 美国、加拿大、前苏联等70余个国家
据国外13 家石油公司在世 界多个地区的统计资料,水平 井对直井的日产量增长比率平 均为5倍,在XX达6~20倍
一、国内外水平井技术应用现状
•水平井应用类型不断扩大
"八五"
国内外钻井新技术

钻头
连续管钻井技术
4、连续管钻井底部钻具组合的重大突破
2)电动底部钻具组合 由为了最终实现连续管的智能闭环钻井,美 国XL技术公司、TSL技术公司等近年来开发出一 种电动连续管钻井系统,该系统的底部钻具组 合用电潜泵马达取代了原来的容积式马达。
由于电动马达可实现完全直接控制,速度 的变化可由操纵杆控制或由键盘指令设定。通 过设定与极限钻压相关的极限电流,马达的失 速问题几乎可以完全避免。
3)Hydril 500系列楔形套管螺纹接头
特制的可钻掉钻头
新型张开式钻头
三、国外创新钻井技术
(一)自动化(闭环)钻井技术
(二)套管钻井技术
(三)连续管钻井技术
(四)实体膨胀管技术
(五)三维可视化钻井技术
(六)反循环钻井技术
连续管钻井技术
1、概况
1) 连续管钻井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连 续管钻井的应用领域和技术优势不断增加; 2) 美国目前是应用连续管钻井最多且技术领先的国家,世界 上主要连续管及连续管作业机制造公司均集中在美国;
MWD WLMWD
革命性 进步
30' 40' 50' 60' 70' 80' 90' 2000'
年代
滑动导向
旋转导向代替了传
统的滑动导向
提高机械钻速 增强井眼净化效果 克服极限位移限制
井下闭环自动导向, 与地质导向结合,可大大提高轨迹控制精度
旋导闭环系统可不起下钻自动调整钻具导向性能
提高钻井效率和轨迹控制的灵活性
• 解决漏失和复杂地层的封隔问题;
• 延长常规套管长度,减少井眼锥度; • 提高油井产能,将探井升级为生产井; • 可为不同钻井环境提供成本低廉的应急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钻井专利现状分析 本文利用TDA软件对美国石油文摘(PA)专利库内的钻井专利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钻井专利格局、研发特点、专业领域概况、重点研发技术及研发方向进行深入的探讨,结合钻井行业研发现状及特点,提出了钻井领域技术研发方向。
一、钻井专利概况
1、专利数量不断增加,2006年后数量显著增多
图1 2001~2009年钻井专利数量 钻井专利整体数量逐年增加,见图1(2009年专利统计至2009年11月26日)。专利总数方面,从2001年开始,钻井专利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增速明显加快,从2005年的478增加到2008年的764,增加了60%。随着研发经费的不断增加,公司专利数量呈均匀增加态势。而个人专利方面,2006~2009年较以往有较大提高,2001~2005年年均专利数仅为50,而2006~2009年均专利数量为提高到180个。 专利数量的不断增加与整个石油工业的研发投入密切相关,各国不断重视自主创新,纷纷制定提高自主创新的战略或计划,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动公司、大学及个人进行创新活动。图2为1997~2007年美国、加拿大和挪威的油气研发投资。 2
图2 1997~2007年一些国家在油气领域的研发投资 从2001年开始,各国加大了技术创新的激励,不断通过政策来激励自主创新,加大对个人创新的支持,极大地刺激了个人的创新能力。比如德国政府在2004年1月正式启动“主动创新”战略,其核心内容是联合经济界和科学界的力量,在研发领域缔结“创新伙伴”,开发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为此,联邦政府提出要使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3%。“创新伙伴”各方也承诺,加大研发投入。在2005年6月发布“顶尖科研资助项目”以及《研究和创新协定》,推动了各种创新活动持续进行。
2、服务公司是研发重要力量,大服务公司拥有专利数量较多
图3 钻井专利所有者格局 至2009年11月26日统计,2001~2009年钻井行业专利数量为4567(非重复专利)。其中公司和大学共839家,拥有3884件,占85%。个人拥有683件,占15%。大学共54家,拥有专利数量为54件。 大服务公司拥有数量较多(见图3),专利数量位于前8的公司分别是贝克休斯、史密斯国际、哈里伯顿、斯伦贝谢、国民油井华高、M-I SWACO公司(史密斯国际和斯伦贝谢合资公司,出资比例分别为60%和40%)、壳牌、威德福公司,共拥有专利数量为1744,占整个钻井行业专利数量的38%,如贝克休斯和史密斯国际公司都拥有数量都在300件以上。 四大服务公司(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和威德福公司)在油气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见图4),自2005年起增幅加大。 3
图4 2001~2009年4大服务公司专利数量及研发投入 石油工业专业技术的研发经历了由石油公司向技术服务公司和研发机构的转移,目前专业技术主要集中在服务公司手中,服务公司通过强调技术领先战略和完善科研体系,在突破性的研究领域进行一些长期的研究项目,不断提高其在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的竞争力。
3、申请专利以世界专利和美国居多,专利语言集中在英语
图5 钻井专利地区分布 4 图6 地区与年度专利分布三维示意图 专利申请大部分是通过美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申请,特别是从2005年以后专利数量大幅提升,数量增加很多,美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局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到2008年,所占份额已经达到95%(图5和6)。 专利语言绝大多数为英语,有4388件,占96%;其他语种如法语为94件,德语39件,俄语23件,中文仅为12件,见表1。 表1 专利语言统计 专利语言 数量 英语 4388 法语 94 德语 39 俄语 23 中文 12 日语 9 总计 4565
4、个人人均专利数量最多,服务公司次之 5
图7 研发能力对比图 从图7中专利及研发人数的对比来看,个人人均研发专利数量最多,为人均专利1.1件,其次是大型服务公司为0.80件,小型服务公司人均研发0.75件,石油公司人均研发0.66件,而人均研发专利数量最低的为大学(0.62件)和研发机构(0.51件)。
5、常用技术装备领域专利较多,流体、钻头和钻机领域数量增长最快
图8 各领域的专利分布 从服务公司专利面看,常用技术装备专利数量较多,流体、钻头专利远远多于其他专利,定向井、海上、套管、测试方面专利次之。流体、钻头、钻机领域专利数量增幅较快,特别是2006年以后,增幅都在50%以上(图8、9和10)。 6
图 9 2001~2009年钻机等领域专利数量变化情况 图 10 2001~2009年流体等领域专利数量变化情况 二、公司研发重点分析
1、服务公司方面,重视钻头等技术产品研发,注重服务安全,研发井下、随钻测量等提高服务公司技术竞争力 7
图11 服务公司专利领域情况 流体、钻头、定向井、海上、测试、套管等领域仍是大型服务公司研发及服务的主要领域(图11),但相对于全部专利情况看,钻头已经成为服务公司的首要研发对象,定向井相关专利、套管和测试领域专利数量也超越了海上专利数量,成为排在第三位的服务公司研发对象,另外井下钻具、套管钻井、水平井钻井相关技术也是服务公司研发重点。
2、石油公司方面,重视油层增产相关的钻完井流体、水平井和海上作业等技术领域
图12 石油公司专利分布情况 石油公司的研发对象主要针对于油层上产方面相关的技术,比如与油气层密切相关的钻井流体、海上钻井和完井相关技术,都是石油公司的主要研发领域(图12)。另外从图12看出,石油公司正不断重视套管钻井和膨胀管技术。
3、机构研发方面,重视海上相关技术研发,同时注重试油、井下等领域研发 从整体看,机构主要以专业的研发机构为研发主体,研发方向也集中在定向井、测试、 8
井下、随钻测量、水平井等钻井主要领域(图13)。对比钻井领域的专利分布,机构研发更加重视定向井、钻头和流体、井下等技术,而大学更重视流体、钻头和海上相关技术的研发。 海上、水平井和试油方面,重视井下、随钻测量、大位移井等重要技术领域。
图13 研究机构专利研发情况 三、公司间研发合作特点
1、服务公司间专利创新鲜有合作 服务公司专利很少合作,前7家大型服务公司仅有2例关于钻井泥浆的专利,合作双方分别是贝克休斯和斯伦贝谢、史密斯国际,见表2。 表2 大服务公司间合作专利表 公司 专利数量合作对象及数量
斯伦贝谢 239 贝克休斯(1) 史密斯国际(1) 贝克休斯 345 斯伦贝谢(1) 史密斯国际 300 斯伦贝谢(M-I SWACO)(1)哈里伯顿 263 / 国民油井华高 224 / 威德福 94 / 2、大服务公司与小型服务公司间合作较少 大型服务公司与小型服务公司间合作也较少,合作的公司中,与专业公司的合作居多。贝克休斯、史密斯国际、哈里伯顿、贝克休斯等四家公司专利数量中,共计与小型服务公司合作次数仅20次,专利数量仅有20件,仅占全部专利的2%,说明专有技术研究方面,大型服务公司还是以自主创新为主要方式。 表3 大服务公司与小型服务公司合作
服务公司 本身专利数 合作公司数量 合作总量 合作/总量 最大合作公司 9
贝克休斯 345 3 3 1%
斯伦贝谢 2(M-I SWACO 1)
TDY工业公司 1
史密斯国际 300 2 3 1%
埃尼 2
斯伦贝谢 1
哈里伯顿 263 6 6 2.3%
COGNIS DEUTSCHLAND GABH 1 CSIRO. 1 WALKER (J) & CO LTD 1 NEWCOMER 产品公司 1 RELOCATION系统公司 1 US SYNTHETICS 公司 1
斯伦贝谢 241 5 8 3.3%
LOGINED BV 4 贝克休斯 1 NETWORK技术有限公司 1 SERVICIOS PERFILAJES ELECT 1 GECO TECHNOLOGY BV 1 3、服务公司与石油公司合作较少 大服务公司仅有4件专利与石油公司合作,斯伦贝谢方面主要是下属公司MI-SWACO公司,合作公司分别是StatoilHydro(2)和BP公司(2),合作领域分别是添加剂和完井方法。另外2件来自于史密斯国际服务公司与埃尼石油公司关于工艺方法的研发合作。 小型服务公司与石油公司合作也较少。统计320家小型服务公司中,仅有7例与石油
公司专利合作,其中与BP公司合作4例,分别来自于井下、工艺方法和地面工具;与埃尼公司合作1例,来自于数据传输;与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合作2例,来自于安全和井下领域。 表4 服务公司与石油公司合作研发专利统计 服务公司 数量 合作石油公司
斯伦贝谢 2
StatoilHydro(添加剂)
BP(完井方法) 史密斯国际 2 埃尼(工艺方法)
小服务公司 7
BP(4)(井下、工艺方法、地面工具) 埃尼(1)(数据传输)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2)(安全、井下)
四、重点领域专利研发分析
1、流体、钻头专利数量增长速度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