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传》读后感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马克思传》读后感

读罢《马克思传》说实话,里面的很多内容我都没有看懂,可见我是一个多么浅薄的人。对于哲学,我知道的少得可怜。

提到马克思,自然先想到其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之前接触到的马克思,无非就是高中政治课上所学的一些皮毛。作为一个理科生,对其了解并不深入,只是依稀记得他是在大英图书馆,读了成百上千本书,花了四十年左右的时间,写出了《资本论》这一鸿篇巨制。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这只是从书本上总结提炼出来的东西,未免太过笼统,纸上谈兵。经过对《马克思传》的研读,我对马克思本人及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得以一一修正。

《马克思传》很厚很厚,以至于一开始我也被“知识的力量”吓到了。不过为了全面地了解一位伟人,吃苦啃读其传记是理所当然的。《马克思传》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马克思坎坷的一生,特别是他如何一步步摸索,最终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篇章很多很多,下面,请允许我用一种比较随意的方式,写下我对这本著作的读后感。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不错的,记得马克思在幼年时期,就有着鲜明的个性。大概因为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自然而然的在孩子们中间处于领导地位,有着一种领导者的高高在上。书中写到,在马克思的姐妹的回忆中,马克思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总是欺负她们,这也证实了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有着强势的作风。当然,这样的马克思与平时政治中宣传的形象不同,是我们平时不为了解的一面。这样一来,我立马觉得在“伟人”光环下的马克思,当年不过也是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真实起来。

与所有伟人一样,马克思在青年时期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更为宽广的眼界。他17岁中学毕业那年,就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漠漠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令我印象极为深刻。想想我17岁的时候,还只是沉浸在高二繁重的学习课业中的一个准高三学生,根本没怎么花时间去思考过如此深刻的问题。就算现在,我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大学,是一个大二的学生。没有了高中时父母、老师的管束,有着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然而,这样安逸的生活,轻松自由的氛围,使人渐渐变得懒惰。许多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逃课,不想学习。我跟很多同学一样,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迷茫,但又不得不努力地学习,为的是不让自己混日子。马克思的这段话,使我对他产生了无比的崇敬,真不愧是无产阶级的导师!在17岁时,就有了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想法,我猜想,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原因之一吧。那时候马克思所在的高度,已经超越了一般人,这样的思考深度,也决定了马克思之后会走上哲学的道路。

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

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人生的道路上,少不了挚友的陪伴。马克思多姿多彩的一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但与他道路相同并一直陪伴他左右的,大概也只有恩格斯了。有人说:“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不错的,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马克思从事的政治思想运动,与当时的主流十分不合,所以由于政界的排挤,频繁地被驱逐、流亡。加上经济来源有限,马克思一家常常陷入困境。在这种时候,恩格斯总会伸出援手,不仅在物质上支援马克思,精神上也给予他鼓励、支持。记得马克思与恩格斯同住伦敦时,恩格斯每天都要到马克思家去,一起讨论各种政治、科学问题,一聊就是好几小时,有时还会有激烈的争论。后来他们不住一起了,就经常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1883年,马克思逝世,这使恩格斯悲痛万分。但他一想到马克思生前用毕生精力所著作的《资本论》还没有完成,是老朋友的一大遗憾,恩格斯放弃了悲伤,放下自己的研究工作,投入到《资本论》的整理中。从1883马克思逝世时起,恩格斯日以继夜地抄写、整理、补充、编排,几次累得生病。他总共花费了整整十一年,才使《资本论》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问世。恩格斯说:“这是我喜欢的劳动,因为这时我又和我的老朋友在一起了。”《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完全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好朋友们,在我困难、迷茫、无助的时候,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我身边陪伴我,无怨无悔。当我有事找他们帮忙时,总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回想从小学到现在,我收获了一份份难得可贵的友谊,这些感情,经过时间的沉淀,散发着永恒的光和热——这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他的妻子燕妮,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燕妮本是出身于富贵人家的大小姐,迷人的外表和显赫的家世,其不乏追求者。但她相信爱情,敢于追求爱情,不惜一切的嫁给了她心爱的马克思。燕妮在精神上给予马克思支持,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在生活当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将马克思亲切地称为“我的大孩子”,在经历了穷困潦倒之后,仍然对他不离不弃。马克思写给燕妮的情书,也十分美丽。在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那绵绵不尽的温柔。燕妮一直都支持马克思的事业,与他同甘共苦,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样的爱情,是多么的难得可贵,令人感动!

马克斯思想到了每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应用,这也是他晚年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批判一切.在马克思全集最后几部中很多人得出一个结论,是最后马克思自己都在怀疑社会主义构想,我想怀疑才是对的,怀疑才会让思想不断前进.而这个无关他是否能够预料到今天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也无关于他是否受到历史的限制.但是马克思思想的伟大的地方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