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

合集下载

乌托邦精神的意蕴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乌托邦精神的意蕴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
现存事实的消极默认 , 为人和社会走 向新境界提 供新的可能性。它启示人们不要放弃这样一种希 望—— 去寻找一 个 先 前 不 曾有 过 的世 界 , 那 里 在 ‘ 最有可能找到正义 ’ 。因此, 乌托邦精神总是涉 及人之 为人 、 社会 之 为社 会 的 最基 本 的原 则 和 律 令的追问, 所要探究 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可能性 , 即‘ 人的价值 ’ 这一根本性的大问题。 ” 在中国历史上 , 乌托邦精神体现为: 或是对社 会理想秩序的“ 构建” 如先秦诸子各家及宋儒群 , 体; 或是对残酷现实 的逃避, 如老庄、 释氏及魏晋
概 而言之 , 判 的 内涵 包 括 : 一 , 判 是 一 批 第 批
理性难以形成超越精神。而乌托邦思想家们 , 却 能在批 判 现实 的基 础上 , 出现 实 的狭隘 眼界 , 跳 着 眼于人类全 面 自由发展的永恒意向, 为人们构建

个当下不可 即却 可望的理想精神家园, 引领人
们朝着希望之鹄迈进 。贺来认为: 乌托邦精神的 “ 大使命 不 在 于对 未 来世 界 作 出面 面俱 到 的 细 重 节上 的设计 与 规划 , 而在 于 克 服 人 的 自然 惰性 对
对 它 的前 提 、 据 、 理 性及 存 在 的意 义 等进 行 审 根 合
大, 而遭至世人诟病, 而其 内涵的批判与超越精神 以及 “ 荒野 中看 到乐 园 ” 在 的对 未 来 的坚 定 信 念 ,
则被 遮蔽 了 , 由此 导致 了现实 中物 质 主义 、 费 主 消
义 的盛行 和理 想 主义 的失 落 。 因此 , 必 要 探 究 有
浊与 邪恶 , 除 了不幸 与 痛苦 , 满正 义 、 祛 充 公平 、 和
谐 、 乐 而臻 于 完美 的 “ 在 ” 只要 现 实 生 活 世 快 所 。 界还 不是 完 美 的 , 们 就 不 会 停 止 对 乌 托 邦 的 向 人

乌托邦精神与现实的人道主义——布洛赫道德哲学的历程及其启示

乌托邦精神与现实的人道主义——布洛赫道德哲学的历程及其启示

乌托邦精神与现实的人道主义——布洛赫道德哲学的历程及其启示晏扩明【期刊名称】《现代哲学》【年(卷),期】2022()3【摘要】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以来德国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

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希望的哲学、一种具有乌托邦主义色彩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在实践中改变这个非正义的世界,才是未来乌托邦得以实现的现实路径。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弥赛亚”的变革及其对现实的否定性批判,还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来从事乌托邦式的人道主义的现实化,抑或是在追溯天赋人权时对尊严、道德和自然法的人道主义阐明,无一不彰显了布洛赫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所持有的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以及他对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信念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在伦理价值问题上的固有论述方式,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将人道主义理想视为超越现实意识形态的道德形式,并将之置于希望的乌托邦之中,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导引作用。

【总页数】6页(P56-61)【作者】晏扩明【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516.7【相关文献】1.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2.乌托邦与我们——论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现实意义3.“希望精神”与“具体乌托邦”的牵手——论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阐释4.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的精神》解读--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创新意识5.现实社会视域下论布洛赫乌托邦哲学的现实意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乌托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乌托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化解 这场 精神 危机 的方法 ,并试 图对 资本 主义 社会 展开深 ( 一) 布洛赫 的乌托邦 “ 本体论 ” 刻 的批 判 。纵 观 人类 思 想 发展 史 ,乌托 邦 思 想 贯穿 其 中。 第 一 次世 界大 战 带给 欧 洲 一片 兵荒 马乱 、哀鸿 遍野 , 乌托 邦 思想代 表 当时苦 难 下的人 民对 美好 生活 与理 想社会 整个 欧洲 弥漫 着一 股绝 望 的气 息 。 以布 洛特 为代表 的知 识 状态 的~种 追 求 。 分 子对 当时 资本 主 义社 会进 行 批判 ,在 布 洛特 看 来 ,“ 乌 关键 词 :乌托邦 理论 ; 当代 意义 托邦 ”是 指一 种完 美 的社会状 态 ,是可 以超越 世 界上任 何 种 现存 社会 的理 想社会 。人 类对 这种理 想社 会充满 憧 憬 乌托 邦理 论的 起源 与发展 与幻 想 ,却无 法达 成现 实 。布 洛特认 为 资本主 义社会 把 一 ( 一 )“ 鸟托 邦 理论的起 源 切都 商 品化 ,只注 重利益 上 的满足 ,而 忽略 了人类精 神 世 1 . “ 乌托邦 ”一 词的 定义 界 的充实 。1 9 1 8 年 ,布洛 赫在他 发表 的 《 乌 托邦精 神》 一 古乌 托 邦 ( u t o p i a ) 一 词来 源 于 希 腊语 ,本 意 是 “ 没有 书 中说 :“ 我 们 已经 沦 为最 可怜 的脊椎 动 物 ;我们 中的所 的地 方 ” ,延伸 意 思是 指 一种 人 类 空想 的 、不可 能 实 现 的 有人 要么 崇拜 自己的肚子 ,要 么崇拜 国家 ; 除此之 外 ,一 完 美 世 界 。“ 乌 ”是 没 有 , “ 托 ”指 寄托 ,“ 邦 ”则是 国家 切 都 降 到 了笑 话或 娱 乐 的水 平 。 ”人类 被 利益 所束 缚 、 陷 的意思 。 入精神缺失的艰难困境。想要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唤醒 2 . “ 乌托 邦 ”理论 的起源 人 们 的乌托 邦精 神 、重新找 回 自我 。布洛赫 试 图通过人 类 追 溯 乌 托 邦 理 论 的 起 源 ,早 在 柏 拉 图的 著 作 《 理 想 主 观 的想象和 希 望去 激发 社会发 展的潜 能 ,将乌 托邦精 神 国》 中就 构造 了乌 托邦 这 一思 想的基 本形 态 ,这一 构造 展 作 为社会 发展 的决定 性力 量 。 现 了柏 拉 图对 当 时社 会 现状 及 人类 精 神 世界 的浓 厚 关怀 , ( 二) 马尔库塞的鸟托邦 “ 终结论 对乌 托邦 思想 的产生 起到 了至 关重要 的作 用。 1 9 6 7 年 , 马 尔 库 塞 在 柏 林 自 由 大 学 作 出 一 篇 名 为 ( 二 )“ 乌托 邦 ”理 论 的发展 《 乌 托 邦 的终 结 》的演 讲 。这 篇演 讲 的 内容 并非 题 目字 面 人类 对美 好生 活 的追求 与期待 是 推动 历史 车轮滚 滚 向 上所 示 的终结 乌托 邦 ,而是 想要终 结纯 粹空想 、不 可能 实 前 的原动 力 ,很多 愿景 虽如 雾里看 花 不缺 实际 ,却是 很 多 现 的乌托 邦思 想 。马尔库 塞认 为应 到 回到马 克思早 起的 人 人们 在 绝 望 中赖 以生 存 的精 神 寄托 。 “ 乌 托 邦 ”一 词 在英 道主 义思 想 中,强调 对人 的本 性和 需求 的注重 , 只有这样 国 的空 想社 会主 义创 始 人托 马 斯 . 莫 尔撰 写 的名 著 《 乌托 才能 真正 消除 人类 的异化 ,也 只有人 道 主义 的乌托 邦才有 邦 》中被 首 次正 式提 出。托 马斯 . 莫 尔在 书 中虚 构 了一个 实现 的现 实可 能性 。正如 他所 说 的 :“ 我们 必 须面 对这 样 航 海 家 航行 到 一个 叫 “ 乌 托 邦 ”的 美好 的、和 平 的 国度 。 种 可 能性 , 即通 向社 会 主义 的道 路 是从 科 学到 鸟托 邦 , 在 那里 ,人们有 衣 同穿 、有饭 同食 ,没 有压 迫与 剥削 、没 而不 是从乌 托邦 到科学 。 ” 有 等 级与 奴役 ,人人 自由、人 人平 等 。托 马斯 . 莫 尔认 为 ( 三) 哈 贝马斯 的 乌 托 邦 “ 替代论” 私 有制 是 万恶之 源 ,人们 必须 消灭 它 。“ 如不 废除 私有 制 , 德 国哲 学家 哈 贝马斯 是法兰 克福 学派 的代表 人物 ,他 产 品不 可 能公平 分配 ,人 类不 可能 获得 幸福 。 ” ,在 经济 方 认 为 ,传 统 意 义 上 的乌 托 邦 思 想 在 现代 社 会 已经 日渐 衰 面 ,他 坚 持按 需分 配 的原 则 ,让每 一 个 人都 过上 有 衣 穿 、 落 ,人们 对 于美 好生活 的追 求 的热情 也在慢 慢减 退 。哈 贝 有 饭吃 的理 想生 活 ;在教 育方面 ,他 坚持 每一 个儿 童都 享 马斯认 为不 能将劳 动生 产和 交往 行动这 人类 活动 的两大 领 有 受教 育 的权 利 ,书本 上 的知识 应 当与具 体社 会实 践相 结 域 混为 一谈 ,人 与人 的社会 关系 除 了生 产关 系,还 应 当有 合 ,并且 注重 公 民的道 德培 养 :在政 治制度 方 面 ,他 提 出 道 德 、文 化等 方面 的关 系 。在当代 资本 主义 社会 ,只有形 了一种 与当 时专制 制度 截然 相反 的 民主制度 : 官员 由全部 成全 社会 普遍 认 同和遵 守的道 德和 规则 , 以 “ 交往 范式 的 公 民选 举产 生 。托 马斯 . 莫 尔刻 画 了共产 主 义 的雏形 ,为 乌 托邦 ”替代 “ 劳 动 社会 模式 的 乌托 邦 ” ,人 类才 能建立 后期 的社 会主 义思 想奠 定 了基 础 。在 西方 资本主 义早 期发 个 平等 、 自由解 放 的美好社 会 。 展的 l 6 世纪到 l 7 世 纪 , 出现 了很 多乌 托邦 式 的著作 ,其 三 、乌托 邦理 论的意 义 中 包括 温 斯 坦 莱 的 《 自 由法 》 和 康 帕 内拉 的 《 太 阳城 》 , ( 一) 鸟托邦理论对 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这 些 著 作 通 过 深深 浅浅 的文 字 描 绘 出 一个 美 好 而理 想 的 西方 马克 思主义 者们 通过乌 托邦 理 论对 资 本主 义社会 社 会 ,并 对后 期 的政 治 学说 产生 了重要 的影 响 。l 8世纪 , 进行 了深 刻 的批 判 ,并揭 露 了当时 人类 的变态 心理 。他们 梅 叶 、摩 莱里等 人通 过法 律条 文 的形 式使 “ 乌托 邦 ”思想 认为 资本 主义社 会是 一个 完全 异化 了的社 会 。资本主 义社 走 向理论 论证 。到 1 9世 纪 ,乌 托邦 思想 发展 到 高潮阶 段 。 会 的 商品化 束缚 了人 的本 性 ,过 度追 求经济 上 的利 益,而 圣 西 门、傅 立 叶、欧 文这 三大 空想 社会 主义 者详细 地论 证 完全 忽视 了人与 人之 间 的关系 、人与 社会 之间 的关 系、人 了资本 主义 社会 的不 合理 性并 提 出人类应 该 打破 旧的社 会 下转 ( 第1 7 3页 )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摘要: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以“尚未存在的存在论”为基础,让人们在乌托邦精神的指导下去摆脱困境,追求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但它不是抽象的乌托邦主义,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改造的历史过程,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的实践;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探讨和反思,根据历史经验对这一理论进行解读,希望哲学坚定了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布洛赫;希望哲学;尚未存在;具体的乌托邦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有独创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还被称为“希望哲学家”,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门博大的哲学人类学,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审视和解读,本文将探讨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分析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一、“尚未”与超越——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希望哲学研究开始于布洛赫1918年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他在另一部鸿篇巨著《希望的原理》中明确提出了希望哲学命题。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门新的形而上学学说,之所以称其为新的形而上学学说,是因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把万事万物的本质看做是“存在”,并不断追问存在到底是什么,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不同,不是追问世界的本原存在是什么,而是探究未来的存在是什么,是在物质运动过程中,动态地考究未来人的生活状态,其立论基础即是“尚未存在的存在论”。

“尚未”并不是绝对的“无”,而是指目前尚未存在或尚未生成,未来正在生成,或应该存在的东西。

历史是面向未来,在发展的进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形式,正是在各种可能性中,我们才有了希望。

究竟何为希望?“在布洛赫那里,广义上,希望是指人的意识特性,是指内在于客观现实总体中的根本结构。

狭义上,希望是辩证地已知的希望,即尚未意识到的、尚未到来的真正的家乡。

”[1](P.34)希望哲学不是建立在不着边际的妄想和猜测之中,而是植根于尚未实现的未来,并内在于客观的存在,正是对这个未完成的实在的不满,开始对未来进行勾画和猜想,布洛赫称之为“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希望的原理”。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

095[摘 要] “美好生活”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以“尚未存在的本体论”和“具体的乌托邦”为核心范畴,旨在实现人的解放,实现大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关 键 词] 希望哲学;乌托邦;美好生活;现实启示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陈艳霜 何雅迪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人民大众将目光聚焦于生活质量的提升,聚焦于美好生活的实现。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希望通过哲学激发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旨在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充满希望和人道的美好世界。

基于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背景下,重新审视并阐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极为必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大众克服心中的恐惧、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有助于人类化希望为行动,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一、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背景(一)时代背景布洛赫是一位关心社会变化和人民疾苦的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为人类绘制出一幅充满希望同时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宏伟蓝图。

布洛赫的思想始终受其所处时代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因此其希望哲学具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关心人民、憧憬社会变革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世界爆发了两次全球范围的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参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病痛折磨和心理创伤。

同时,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使人成为机器的工具和奴隶。

布洛赫认为人类已经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亟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改变社会现状。

也正因为如此,他常常站在风口浪尖上表达自己的理论观点,对于政治问题直言不讳,遭受了当权的责难与驱逐,经历了数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希望”一词是布洛赫一生的写照,是布洛赫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人是来自自然的乌托邦生物——论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人类学思想

人是来自自然的乌托邦生物——论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人类学思想

人是来自自然的乌托邦生物——论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人类
学思想
金寿铁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12
【摘要】与传统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不同,布洛赫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基础是新的存在论,即"尚未存在的存在论".根据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11条命题,布洛赫把人的本质规定的两方面,即人的本质的可能性、任务与人的本质的隐匿性、鸟
托邦特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揭示了人类生活关系的规范一实践取向以及历史过
程和世界过程在人与世界的本质形成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总页数】10页(P101-110)
【作者】金寿铁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3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是具体的乌托邦”——论恩斯特·布洛赫的哲学命题“乌托邦” [J], 金寿铁
2.马克思哲学-政治思想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恩斯特·布洛赫报告:《马克思,直路,具体的乌托邦》解读 [J], 金寿铁
3.略论恩斯特・布洛赫“希望”哲学对乌托邦精神的弘扬 [J], 顾博
4.乌托邦与我们——论恩斯特·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的现实意义 [J], 张双利;
5.内在化乌托邦之灵的自我相遇——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研究 [J], 陈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析布洛赫弥赛亚色彩的希望哲学思想

探析布洛赫弥赛亚色彩的希望哲学思想

探析布洛赫弥赛亚色彩的希望哲学思想布洛赫的希望原理的理论逻辑由弥赛亚主义的末世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等思想构成。

布洛赫基于传统犹太文化精神的研究,提出希望之乡需要人的自我拯救,描绘了人类最终要到达的哲学世界的未来图景。

他的希望哲学从乌托邦哲学发展而来,却摒弃了乌托邦中空想的成分。

从希望哲学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变革关系;由人道主义的乌托邦、具体的乌托邦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来理解具体的希望是基于现实的客观趋势,面向未来的唯物主义是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定位。

标签:希望的原理;弥赛亚文化精神;乌托邦精神;马克思主义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 - 1977)的著作跨越人类学、生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域。

布洛赫认为在西方哲学史上都有乌托邦精神的痕迹:柏拉图的理想国愿景是“轻浮和狂热的抽象的乌托邦”,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建构是“空洞的愿望”,康德倡导的是自由意志的至善,当然这也是布洛赫所批判的,后来汉娜·阿伦特对于人的境况提出了生命至善的论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至善原则对于人的重要性。

布洛赫提出的概念比较零散又颇具诗意,他的思想是基于乌托邦原型的至善原则,为了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我们以至善原则和弥赛亚主义的乌托邦精神来源进行分析,再从希望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联系等方面进行类比分析,进而来判定布洛赫希望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性质。

一、基于至善原则的希望哲学建构布洛赫“乌托邦原型”的至善是对康德“自由意志”的至善进行了总体的扬弃,康德认为至善是幸福和德行的综合体,意志自由产生于寻求幸福的人和遵循道德的人。

自由意志至善是最高準则,人们不得不去追求它。

“通过意志自由产生至善,这在道德上是先天必然的”,可以说布洛赫是位哲学家也是位感性的诗人,他不侧重于经验的实证知识,而是从内在原则汲取知识,倡导人们从感性世界中寻求自我满足。

《希望的原理》的内容丰富了康德至善原则,使其更加形象化或者说图像化,唯一的区别是康德认为舍与得,行善与回报在现实世界不可能发生的,只有期待灵魂转世来完成圆满的至善。

乌托邦美学内涵管窥

乌托邦美学内涵管窥

‘‘乌托邦"美学内涵管窥彭沈莉(I匹U l i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四川绵阳620000)摘要:文章从重新界定鸟托邦入手.勾勒出一些文学作品的鸟托邦背景,最后以美学层面结束。

从而显现“乌托邦”对于文学艺术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鸟托邦文学作品荚学一、乌托邦的重新界定乌托邦(ut opi a),本义指没有的地方。

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指出,乌托邦具有双关性:即“ut opi a”(no-pl ace)乌有之乡和“eut opi a”(good—pl ace)美好之乡。

列宁在《两种乌托邦》中说它是一个没有的地方,一种空想、虚构和童话。

【-】∞乌托邦在现代社会的种种论述中。

往往包括有社会乌托邦、宗教乌托邦、科学乌托邦、审美乌托邦等不同的形式。

宗教神学家蒂里希在对乌托邦一词的来源进行追溯时说:“英语乌托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010(无)O D qTo s(场所)这两个词,即无场所的事物,并且对它来说,从未有过且今后也不会有一个现实的场所,即使人们走到天涯海角也不可能找到它。

……如果某个事物没有场所,那它也就没有在场,因为‘在场’(pr es en ce)就是空间和时间合一的一个点。

只有具有空间的事物,只有具有一个场所的事物。

才是真正在场的。

”[2](P120’他继续阐释道:一在场’(C,enge n.w ar t)即‘站在对面’(genge nuber s t eht)的事物.明确地表现了空间和时间的这种统一。

所以如果我们谈论乌托邦。

那我们就是在谈论其名称已经表现其特征的某种事物.即它没有空间。

没有时间,没有在场;它产生于作为回忆的过去,但同时又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事物的一种预期。

”[2]t Pl20)乌托邦并非虚妄之物,而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一种超越具体在场的召示。

蒂里希把乌托邦的积极意义归纳为i点:1.真实性。

乌托邦表现了人的本质,是人生存的深层目的。

2.有效性。

它展现了如果没有乌托邦的预示就仍然是隐蔽着的种种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
本文从乌托邦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出发,对乌托邦精神展开全面论述,探究德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充斥着生命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实现“乌托邦预期”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更强调面向现实的实践性,布洛赫则侧重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但就其终极价值追求而言它们是一致的。

标签:乌托邦精神;希望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
一、乌托邦精神产生的背景
1、一战的罪恶性质以及战后文化危机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布洛赫在其《乌托邦精神》的开篇就写道:“谁被保卫了?是那些肮脏、可恶的谋取暴利者。

年轻人不得不倒下,不得不献出生命,只为那些和精神毫不相干或恰好相反的目标,但那些卑鄙的谋取暴利者却获救了。

”[1]由此可见,布洛赫认为一战是一次没有价值的“愚蠢的胜利”——它和人的根本精神相悖。

一战维护了那些在精神上匮乏的牟利者的利益,却使大多数人的生命遭受践踏、精神遭受摧残。

长此以往,带来的必定是全人类精神的衰亡。

所以布洛赫认为,亟需一个先导性的东西来使世界进行精神重建,让人们对战后的发展树立信心。

这就为乌托邦精神的产生埋下了一个伏笔。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逐步暴露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心态也逐渐由激进变为理性对待。

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便利生活,同时也有许多令人始料未及的弊端——人的理性和深层次的精神发展正在被制约,商品拜物教的发展、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也使人的生存面临新的困境。

正如布洛赫所言,“我们已经沦为最可怜的脊椎动物:我们中的所有的人要么崇拜自己的肚子,要么崇拜国家;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降到了娱乐的水平。

”[2]布洛赫所说的“崇拜自己的肚子”指的是那些看重金钱和物质的自利之人;“崇拜国家”指的是那些被帝国主义专制意识形态所奴役,几近丧失独立意志的人,即认为科技在带来外在便利的同时侵犯了人的内在本质,哲学一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能释放巨大的力量由内而外地发动人的精神,从而改变人和整个人类社会。

二、乌托邦的精神内涵
1、“乌托邦”概念之维度
虽然布洛赫没有对乌托邦的具体概念进行规定,但是纵观布洛赫的全部思想,可以从三层含义来理解乌托邦:
一是从实证主义的角度来看。

从实证主义角度看待乌托邦精神,只能看到其最浅层的表象含义。

因为实证主义只相信经验事实,拒斥一切带有“空想”性质的对象。

它由实证的科学精神出发,从否定的意义上对乌托邦进行概括,即认为乌托邦是不切实际的空想,那些相信乌托邦的人也都是狂妄自大的异端分子。

二是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

社会学和历史学角度的乌托邦精神,首先承认了希望哲学在历史发展演进中的作用。

无论是时代的兴衰更替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都体现着一种上升和前进的总趋势,这也正是乌托邦精神的动力所在。

然而人们又能够从历史中看到,各个时期人们都在追求的一种完善的社会制度其实从未实现过。

乌托邦究竟何以可能?为何仍要坚持这种乌托邦精神?这两个问题也长期困扰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所以在这种层面上,乌托邦一方面推进社会发展,一方面又对社会造成困扰。

换句话说,社会在前进,但是却总无法企及乌托邦为其设立的标准。

三是人学价值论层面上的乌托邦。

从人自身出发,乌托邦才真正成为一种内化于人的存在的精神动力,成为使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学价值论层面上的乌托邦,从人的本质来深层次发掘希望哲学的本质,它从一种积极且动态的层面上对乌托邦的合理性和终极价值进行阐释和证明。

布洛赫所言的乌托邦,其意味很明显是在人学价值这一层。

2、乌托邦的涵盖领域:对生命全过程的“乌托邦预期”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并不是他所强加于现实社会的理论,而是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所固有的内在维度,他本人只是发现并指出了其:“作为总体的生命,充满了乌托邦设计、折射的理想、梦幻加工厂和目不暇接的风景。

”[3]可以看出,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充斥着生命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实现“乌托邦预期”的过程。

虽然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只在于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但人的现实需要却是人人各异、多层次且多领域的。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4]来看,“自我实现”是人最高级的需要。

而“自我实现”首先就要对自我设立预期目标,这种目标就是人的“乌托邦预期”。

人从小接受教育、被灌输道德观念等等是对其长大后进入社会、遵纪守法的乌托邦预期;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创造是为满足人的多元发展需要的乌托邦预期。

3、乌托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
总的来说,乌托邦哲学是一门研究“梦想”的哲学。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和马克思主义是相背离的——梦想是纯主观的产物,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是唯物论的。

但事实上乌托邦精神已然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代表。

究其原因,这主要源于乌托邦的第三层维度,即它在人学价值论中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也追求的是人作为价值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乌托邦冲动和乌托邦热情。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布洛赫的希望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们都服从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这一根本主题。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更强调面向现实的实践性,布洛赫则侧重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但就其终极价值追求而言它们是一致的。

三、小结
乌托邦精神论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科学发展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发展的前提和动力,更是发展的最终落脚点,这恰恰和人学层面上的乌托邦异曲同工;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对“梦想”的强调也为我国的“中国梦”思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乌托邦精神论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它是内化于历史发展和人的自我发展全过程的精神维度。

因此,乌托邦精神不仅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内涵。

【注释】
[1][2] Ernst Bloch,The spirit of Utopia,trans. Anthony Nassar,Meridian,2000.P3/P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