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慢行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发展思考

城市慢行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发展思考

摘要:高品质的慢行系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体现,通过步行系统和非

机动车系统的精细化塑造,可以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本文通过对慢行系统概念与

特性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优秀城市的慢行系统案例借鉴,提出非机动车系统和步

行系统的发展战略,以指导各大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关键词:慢行系统;步行;非机动车

1

1 慢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构成。非机动车具体

对象为自行车、电动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步行具体对象为行人。

1.1步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步行空间以步行行为为主要交通运作方式,步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目的在

于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一套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对于步行系统,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理解:

对交通规划而言,城市步行系统是承担着上下班出行交通以及生活出行的功

能要求,在城市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

空间,把城市的各种商业服务、文体休憩、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居住区联系起来。

从景观设计的层面而言,步行系统是由空地、公园、广场、喷泉、瀑布、步

行林荫路、散步道、车道和休息场所等组成的线性序列,它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和

其它各区之间起着联系组织作用。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可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庭院、地下步行街及庭院,二层平台街道,车辆停车站场等,以及联系以上部分的联结体如天桥、过街楼、地道以及交通信号、绿化、街道公共设施等[1]。

根据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就是由城市中与步行行为方式、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如上段所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

通过步行方式可以联系不同地点的路径和网络,围绕或分布在路径和网络上的各种设施和环境。

1.2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由非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网、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构成。

非机动车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构成。非机动车道路网由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专用路、城市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人非混行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保证非机动车连续交通的网络。非机动车专用路是与机动车道路严格分离,且不允许行人或骑车者以外的其它使用者进入。专用路通常不设置在城市繁华区域,主要为区域出行和休闲出行服务。

路侧非机动车道是通过分隔或施划标线,在道路上为非机动车规定专用通行区域的设施。路侧非机动车道通常设置在非机动车流量较大,满足设置机非分隔条件的城市道路上,通常设置在道路左右两侧,单向通行。人非混行路与非机动车专用路一样,是与机动车道路严格分离的路外设施。然而,人非混行路是对所有非机动化出行方式开放的,包括行人,滑板,轮椅,溜冰者等。与非机动

车专用路类似,人非混行路是为区域服务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出行的场所,在居

住区、大学校园等限制机动车交通和停车的区域较为常见。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由单独设置的配建或公共非机动车停车场(库)、沿街非

机动车停车带等组成。

2 慢行交通系统的特性

(1)生态性

慢行交通是绿色、生态的交通方式[2]。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能够做到零

能耗、零排放,更节约城市空间,停放一辆小汽车的空间足够停放10辆自行车,而每辆小汽车的平均载客人数不超过2人。慢行又是健康的交通方式,坚持步行

和骑自行车有益于改善身体状况,这虽然是个常识,但在过去的10年中却逐渐

被人淡忘。

(2)连续性

慢行交通占用较少的道路空间,出行路线灵活,基本不会受到道路机动车拥

堵的影响,在道路路权有保障的情况下,基本能够保持一定的行程速度。步行交

通在几百米的出行距离、自行车在6公里以内的中短距离比其他交通方式更有出

行优势。在道路交通日益拥堵的今天,慢行系统良好的连续性不仅提高了慢行交

通出行的效率,同时也证明了慢行≠慢速前行。

(3)延续性

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向城市生活系统的延续,没有其他任何一种交

通方式像慢行交通方式一样把触角延伸到城市和居民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慢行

交通也起到了衔接其他机动化交通方式的作用,尤其是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

难题的关键。

慢行系统示意

3 国内外城市慢行系统发展案例启示总结

(1)公共自行车和“微公交”系统的推广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公交两端的衔

接问题,同时也引导人们形成“公交 + 慢行”新型绿色出行理念。

(2)在城市CBD或商贸集中的局部去看,结合高密度或高强度的综合开发

以及远景轨道交通的建设,构筑“地面+地上+地下”立体化分层步行系统,可以

大大提升地区品质。

(3)河道慢行系统的建设为慢行系统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城市道

路慢行系统的补充,提供更舒适的休闲、健身、游憩空间。

(4)与自然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紧密结合的绿道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大力提

升环境品质,它将给市民群众提供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5)构建完善的自行车交通系统,不仅要从宏观的战略和政策上引导,更

重要的是在微观的自行车车道、标识标线、停车场、信号灯的结合等细节设计上,处处体现出自行车交通的优先、便利,实现低碳出行。

(6)多样的、丰富的特色步行街道可以为市民及游客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休闲、购物场所。

4 城市慢行系统发展战略思考

慢行系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各个阶层市民多层次的出行需求。确

定慢行交通系统的发展区域,在城市内营造绿化、行人、自行车三位一体的生态型、人性化交通空间。“交通设计”、“环境设计”和“城市设计”三位一体,

“生理环境”、“生态环境”、“心理环境”和“视觉环境”和谐统一,打造高品质的、宜居型城市[3]。

高品质慢行系统

4.1非机动车系统发展战略

(1)以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为基础,建立非机动车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良好的换乘。

(2)以城市道路为依托,建立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的非机动车廊道。

(3)以慢行区划分为依据,优化、整合区内非机动车网络。

(4)建立、完善自行车租赁系统。

(5)建立、完善非机动车管理体制和公共政策。

4.2 步行系统发展战略

(1)提高步行系统的可达性与可识别性。促使更多的人短距离出行采用步行作为其首选方式,并促使更多的长距离出行采用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组合的方式。

(2)使步行活动成为一种愉悦身心而又具有审美情趣的体验。在日常的城市生活中和不同的区域内,步行经历变成一种有价值并且是具有享受意义的活动,这样既有益于人们的健康,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3)塑造场所归属感,维护公共环境,提高公共空间的安全性和活力。营造社区氛围,构筑邻里关系。

(4)最大可能地照顾弱势群体——老年人、残疾人与儿童。提高他们自主活动的能力与范围。

(5)体现城市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成为体现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元素。

(6)维护社会公平,保证步行系统串联的一系列公共空间能被城市中的每一员分享。

(7)使步行系统成为城市更新和吸引二次投资的动力。

[1] 蒋寅,芮晓丽,梅荣利,等. 天津滨海新区海港城绿色交通规划探索[J]. 城市交通, 2018,18(06):18-25.

[2] 张纯. 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定位下的交通规划探索与实践[J]. 交通与港航, 2018,(01):49-54.

[3] Butler W Richard. Tourism,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1991,18(3):201-209.

1

城市慢行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发展思考

城市慢行系统的特性分析与发展思考 摘要:高品质的慢行系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体现,通过步行系统和非 机动车系统的精细化塑造,可以提升城市交通环境。本文通过对慢行系统概念与 特性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优秀城市的慢行系统案例借鉴,提出非机动车系统和步 行系统的发展战略,以指导各大城市慢行系统建设。 关键词:慢行系统;步行;非机动车 1 1 慢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慢行交通系统由步行系统与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两大部分构成。非机动车具体 对象为自行车、电动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步行具体对象为行人。 1.1步行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步行空间以步行行为为主要交通运作方式,步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目的在 于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一套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对于步行系统,存在着不同层面的理解: 对交通规划而言,城市步行系统是承担着上下班出行交通以及生活出行的功 能要求,在城市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多功能的、环境宜人的、连续的步行 空间,把城市的各种商业服务、文体休憩、交通(枢纽)设施以及居住区联系起来。 从景观设计的层面而言,步行系统是由空地、公园、广场、喷泉、瀑布、步 行林荫路、散步道、车道和休息场所等组成的线性序列,它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和 其它各区之间起着联系组织作用。

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可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庭院、地下步行街及庭院,二层平台街道,车辆停车站场等,以及联系以上部分的联结体如天桥、过街楼、地道以及交通信号、绿化、街道公共设施等[1]。 根据对系统概念的理解,城市步行系统就是由城市中与步行行为方式、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形态构成要素(如上段所述)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总和。 通过步行方式可以联系不同地点的路径和网络,围绕或分布在路径和网络上的各种设施和环境。 1.2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系统构成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由非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网、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构成。 非机动车由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构成。非机动车道路网由单独设置的非机动车专用路、城市道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人非混行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保证非机动车连续交通的网络。非机动车专用路是与机动车道路严格分离,且不允许行人或骑车者以外的其它使用者进入。专用路通常不设置在城市繁华区域,主要为区域出行和休闲出行服务。 路侧非机动车道是通过分隔或施划标线,在道路上为非机动车规定专用通行区域的设施。路侧非机动车道通常设置在非机动车流量较大,满足设置机非分隔条件的城市道路上,通常设置在道路左右两侧,单向通行。人非混行路与非机动车专用路一样,是与机动车道路严格分离的路外设施。然而,人非混行路是对所有非机动化出行方式开放的,包括行人,滑板,轮椅,溜冰者等。与非机动

探讨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规划设计

探讨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规划设计 摘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的交通规划是能够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前提。但在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不单单需要考虑汽车交通,还应考虑慢速交通(如骑 自行车与步行),以免给人们增添出行的困扰。在城市慢行系统规划过程中,应 在相关证据的基础上使其应用在设计过程中,并且对相应的项目设计进行审查。 只有这样,市民才能更加多样化地出行。本文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进行了 简要的分析,以期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规划设计;策略 0引言 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慢行交通系 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交通 形式,也是环保、低碳、节能的出行方式。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能够提升道路 资源的利用率,缓解交通拥堵并降低汽车尾气排放,进而会创造出一个舒适安宁,整洁美好的城市环境。近年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已成为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的规 划和建设方向。比如北京,上海,杭州与济南等大中城市已经开始陆续建设慢行 交通系统,随之而来的就是倡导低碳环保的理念,该系统的建立已越来越多地渗 透到市民的生活中。建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目的是有效地将机动车交通与非机 动车交通有效区分开来,并且尽量避免相互干扰,使出行者能够享受高效,舒适 和便捷的交通环境。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一种新型的慢行交通系统, 该系统与城市发展兼容并且与城市公共交通完美结合,它将引导公民形成一个全 新的出行概念。 1慢行交通的概述 1.1慢行交通的特征

慢行交通指的是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慢行交通系 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交通 形式,也是环保、低碳、节能的出行方式。相比与机动车交通,慢行系统在出行 效率与交通安全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灵活的机动性,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广 泛存在。(2)距离较短的优势显而易见。(3)节约土地。(4)提高效率。(5)在城市交通安全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 1.2慢行交通的定位 任何交通工具、任何目的的出行,起终点均离不开慢行交通,慢行交通设施 能增进中心城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脚步慢下来,才能真 正增进彼此交流。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绿色出行理念的普及和城市出 行方式的改变,人们对慢行交通系统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 交通体系中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当今提倡创建和谐社会,建设适宜人 居环境的背景之下,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体现人文关怀,研究基于人本位 的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是必要而迫切的。 因其城市慢行交通的特点,决定了慢行交通的定位。在步行与骑行的交通中,它属于无污染,零消耗的绿色交通方式。具有高效,方便与适应性强的特点,这 在短途出行的过程中最为理想,在城市的交通系统中所占比例也很大。在城市交 通中,慢速交通具有两个主要功能:(1)短途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2)接驳 公共交通。作为公共交通的延伸,缓慢的交通可以大大改善公共交通网络的覆盖 范围,有效地弥补了公共交通网络的不足,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结构。 2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原则 2.1以人文本 当前,在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人们常重视汽车的关注度而忽略了自身的价值。在这样的概念下,城市交通设计将集中在机动车辆上,而不注重慢行系统的 规划。同时,在道路交通建设过程中,只注重机动车的建设,不注重步行与骑行 的交通方式。因此,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有必要调整人员和车辆的位置,坚持 以人员安全为重点,使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更加合理与科学。

城市住区慢行系统构建研究共3篇

城市住区慢行系统构建研究共3篇 城市住区慢行系统构建研究1 城市住区慢行系统构建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汽车等机动车辆的使用量增加不仅带来了交通拥堵,还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噪音污染等问题。在此情况下,城市慢行系统成为了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的重要途径。 城市住区是城市中人口密集居住的区域,是慢行系统的重点建设区域。慢行系统是指为行人和非机动车(如自行车)提供便利和安全的出行环境,包括步行街、自行车道、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和公共广场等空间。 慢行系统的构建需要考虑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因素。首先,在道路方面,要划分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在有序的交通中行驶。同时,在车道两侧设置停车位,引导车辆停靠,缓解汽车停放难的问题。其次,在建筑方面,要建设楼下商铺、院内花园等公共空间,增加居民的社交交流频率。还可以在建筑立面设置绿色植物、艺术装饰等,提升建筑的美观度和文化氛围。最后,在绿地方面,要加强植被绿化,提升空气质量和环境整体风貌。 慢行系统应该是全面、连续的系统,将住区内的所有交通空间、建筑空间和绿地空间统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因此,在

设计慢行系统时,需要考虑系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不断完善系统的各项功能,并且注重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形成更为完善的城市交通系统。 在建设过程中,慢行系统的很多关键细节需要精心设计和施工。例如,在公共广场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广场的大小、形状、坡度等因素。另外,需要考虑广场里的冷热水、照明等配套设施,以便在夜晚和冬季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在自行车道的设计中,要考虑交通、废物、建筑等因素,为自行车行驶提供便利和安全。在人行天桥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步数、坡道、直径等因素,确保行人的安全行驶。 在慢行系统的使用中,社会各界的参与也至关重要。政府、市民、设计师、技术人员等人员应该充分参与,共同制定、实施慢行系统建设方案,并且定期进行调查和评估,以检测系统的使用性能和改进方案。政府应该负责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市民使用慢行系统;市民应该充分利用慢行系统,积极参与和反馈使用情况和意见;设计师和技术人员应该探索和推广最新的慢行系统建设技术和策略。 总之,城市住区慢行系统构建的研究非常必要,是城市交通和环境改善的重要手段。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住区内的道路、建筑、绿地等因素,并且注重系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在使用中,需要政府、市民、设计师、技术人员等各方的积极参与,共同制定、实施慢行系统建设方案,推动慢行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城市慢行空间优秀案例

城市慢行空间优秀案例 1.慢行交通系统概述1.1慢行系统的基本特点 1、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 2、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慢行交通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行进速度低,步行速度在0.5—2.16 m/s,非机动车速度一般在10 km/h左右,电动非机动车速度一般在15--20 km/h 左右;出行距离较短,一般小于3—-6km; 3、绿色环保健康,不带米环境污染,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效; 4、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 1.2城市慢行系统构成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主要由步行与Ⅱ机动车交通系统构成。 非机动车主要为电动非机动车、自行车、残疾人车、人力三轮车等;步行具体对象为行人和残疾人。 1、非机动车系统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由非机动乍、非机动车道路网、非机动年停乍设施构成。 非机动乍道路网:由巾独设置的非机动乍专用路、城市道路两侧的非机动年道、人非混行的道路共同组成一个能保证非机动车连续交通的网络。 2、步行系统 步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目的在于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的一套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步行路径与网络:通过步行方式可以联系不同地点的路径与网络,步行街、公园景点内的步行专用路及依附于城市道路两侧的人行道。 步行设施与环境:围绕或分布在步行路径和网络上的各种设施与环境。步行

设施为人行道、过街设施(平面过街、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等; 步行环境为人行道地面铺装、交通设施、街道家具、标识系统、夜间照明系统等。2.相关规划理念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 慢速交通意味着有活力的城市,当所有交通放慢后,街头生活就会由此而兴起,与汽车城市中的景象形成对比,汽车停放的离家门越远,就会有越多的活动产生,因为慢速交通意味着富于活力的城市。 2.1新都市主义 新都市主义是在美国城市大规模郊区化、传统城市中心衰落、城市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激增、公共空间衰败的背景下提出的,目的是创建一个充满活力、多样性与社区感的以公共交通和步行为 主导的城市。 提出“公共交通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TOD)。 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发达的步行系统,增加人之间的交往,把多样性、社区感、人性尺度带回城市。 2.2交通安宁政策 该政策旨在通过慢行系统的硬设施(如物理措施)及软设施(政策、立法、技术标准等)降低机动车对居民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负效应,改变鲁莽驾驶为人性化驾驶行为,改变行人及非机动车出行环境,以期达到交通安全性、可居住性及可行走性。 2.3以行人、非机动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POD、BOD)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城市交通拥堵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慢行系统逐渐被引入到城市交通设计中。本文将探讨慢行系统的应用与优化。 一、什么是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是指为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提供便利和安全的交通设施以及相应 的政策措施。慢行系统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鼓励和保护可持续交通方式的发展。慢行系统的设计应该考虑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三者之间的协调,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安全,并且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二、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 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在城市规划中,慢行系统可以被纳入道路网络规划中。例如,在城市地 标建筑周围设置步行街,优先规划自行车道,以及对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便利出行的需求。 其次,慢行系统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协调发展。例如,对于自行车道与机动车 道之间的交叉口设计,需要设立相应的交通信号系统,确保自行车和行人的安全通行。同时,公共交通与步行者之间的衔接也需要考虑,合理设置公交站点和步行路径。 另外,慢行系统的应用还可以体现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例如,在城市广 场和公园的规划中,应留出足够的空间供人们休闲和娱乐。同时,还可以将绿化带和景观设计纳入慢行系统的范畴,提供美观的环境和舒适的行走体验。 三、慢行系统的优化

慢行系统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了解慢行系统的运行 状况。通过实时监测人流、自行车流和公交车流的数据,可以对慢行系统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次,在慢行系统的建设中,要注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根据城市的规模和 特点,制定相应的慢行系统发展策略。对于已建成的城市,可以通过改造和更新既有的交通设施,来逐步实现慢行系统。 另外,需要注重宣传与教育。慢行系统的成功实施需要得到公众的支持和理解。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慢行系统的认识和了解,促使更多的人选择慢行方式出行。 最后,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慢行系统的应用和优化提供支持。例如,通过加大对慢行交通的投资力度,建设更多的自行车道和步行街,同时加强交通管理力度,提高城市交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设计中的应用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合 理规划和布局,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加强宣传与教育,以及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人们的出行体验。慢行系统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实现人和交通的和谐共生。

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

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 慢行系统是指通过改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提高城市 居民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的一种城市交通规划和设计理念。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慢行系统规划的意义、设计原则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慢行系统规划的意义 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城市交通规划主要 以机动车为中心,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而慢行系统规划则以人为本,强调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能够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可以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城市形象。通过建设人行道、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为行人和骑行者提供更加安全、便利的交通环境,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和景观设施,使城市更加宜居。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步行和骑行是一种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活动量,促进新陈代谢,降低患病风险。同时,步行和骑行也有助于减轻城市交通压力,提高交通效率。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社交互动。步行和骑行是一种缓慢的交 通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欣赏周围的环境,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促进社区的凝聚力。 二、慢行系统规划的设计原则 慢行系统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以确保其实施效果的有效性。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整体交通网络。慢行系统应与公共交通系 统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方便居民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出行。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差异化设计。城市的不同区 域有不同的交通需求和空间特点,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设计,以满足不同区域的需求。 再次,慢行系统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步行和骑行是相对较为脆弱的交通 方式,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交通安全,设置合理的交通信号、人行道隔离设施等,确保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需要考虑环境保护。慢行系统的建设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土地占用、减少水泥混凝土的使用,增加绿化覆盖,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慢行系统规划的实施效果 慢行系统规划的实施可以带来一系列的效益。 首先,慢行系统规划可以减少交通拥堵。通过提供更多的步行和骑行便利设施,鼓励居民选择非机动交通方式,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从而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其次,慢行系统规划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可以降低尾气排放,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浓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再次,慢行系统规划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步行和骑行是一种低碳出行方式,可 以减少石油消耗,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慢行系统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形象。通过建设美观的人行道、自行车道等 交通设施,增加城市的绿化率和景观设施,提升城市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总之,慢行系统规划与城市设计方案在当今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 善城市交通环境,促进非机动交通方式的发展,可以减少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更加重视慢行系统规划的实施,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安全、环保的交通方式,打造宜居城市。

慢行空间系统构建调研报告

慢行空间系统构建调研报告 慢行空间系统构建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交通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而且也给城市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因此,构建一个更加便捷、绿色、舒适的交通系统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调研目的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慢行空间系统构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通过对不同城市的慢行空间系统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四、调研结果 1. 慢行空间系统建设现状 根据调研数据,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慢行空间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政府投资、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手段,积极推动慢行空间的建设,以提升城市交通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2. 慢行空间系统的主要特点 慢行空间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多样性、可持续性和智能化。多

样性是指慢行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通道,更是一个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休闲、社交等多种活动方式。可持续性是指慢行空间系统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兼顾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智能化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智能化的交通管理和服务,提升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3. 慢行空间系统的建设策略 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慢行空间系统的建设策略。首先,需要统筹规划,将慢行空间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形成有机的交通网络。其次,要注重设计和建设的多样性,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合理划分慢行空间的功能和使用方式。此外,需要加强政府和市民的参与,形成共同建设的合力。最后,要注重技术创新,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和管理手段。 五、调研结论 本次调研结果表明,慢行空间系统的建设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慢行空间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统筹规划、多样性设计、政府与市民的参与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慢行空间建设经验和成功案例,避免重复劳动,提升建设效率。 六、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和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加强城市规划中对慢行空间的整合和规划; 2. 鼓励政府投资和引导商业资源,促进慢行空间系统的建设; 3. 提供良好的设计和建设指南,引导慢行空间系统的规划和建

慢行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慢行系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慢行系统是指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交通模式。与传统的高速 交通相比,慢行系统注重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便捷的交通方式,鼓励人们步行、骑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电动车等低速交通工具。本文将对慢行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慢行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许多城市通过改造道路、新建自行车道、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等方式,积极推动慢行系统的发展。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交通流量,减轻城市交通拥堵,还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例如,丹麦的哥本哈根是慢行系统的杰出代表,其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方式,鼓励人们步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城市交通效率高,空气质量好。 慢行系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智能交通、物联网、无人驾驶技术等的迅 猛发展为慢行系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智能公共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系统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此外,通过使用智能手机APP 应用程序,人们可以轻松规划行程、查询交通信息,提供了更好的出行体验。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供了方便的出行方式,同时也为慢行系统在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方面提供了更科学的工具。 未来,慢行系统将继续向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首先,随着自动驾 驶技术的发展,慢行系统将更加安全和舒适。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的引入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提供更高效、低碳的交通选择。其次,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进一步完善,慢行系统将更加高效和便捷。智能公共自行车和电动车共享系统的推广将减少私家车使用,改善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智能交通信号灯的应用将提高交通流量管控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另外,慢行系统的发展还将与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城市规划需要考 虑慢行系统的需求,新建或改造街道、步道和自行车道,提供更好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道路网络。此外,慢行系统的发展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减少废气排放。

慢行系统调研报告

慢行系统调研报告 慢行系统调研报告 一、引言 慢行系统是一种新兴的城市交通概念,旨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出行体验。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慢行系统在城市中的应用现状、优势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慢行系统的定义与优势 慢行系统是一种鼓励人们步行和骑行的城市交通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汽车主导交通模式,慢行系统的优势包括:1)环境友好:步行和骑行对环境污染更少,减少汽车尾气和噪音污染;2)健康推广:慢行系统可以促进居民的身体活动,改善健康 状况;3)社交互动:步行和骑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与他人互动,增加社交联系;4)流动性提升:慢行系统可以减少拥堵,提高城市交通的流动性。 三、现有的慢行系统实践 调研表明,许多城市已经开始在市区内部或特定区域建设慢行系统。例如,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和波尔图等城市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和公共广场等设施,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行。这些城市的慢行系统在改善交通状况、减少空气污染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慢行系统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然而,慢行系统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慢行系统需要足够的基础设施支持,包括自行车道、人行道和停车设

施等。其次,慢行系统需要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和意识,尤其是对于汽车文化比较盛行的城市来说。此外,慢行系统的安全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城市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加大投 资力度:增加对慢行系统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修建更多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2)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改 变居民出行习惯和意识;3)加强执法和安全措施:加强对慢 行交通的执法管理,提高行人和骑行者的安全。 五、未来的发展前景 调研报告显示,慢行系统在城市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首先,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慢行系统的重要性,并投资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其次,随着慢行系统的发展,城市交通将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续。最后,慢行系统的推广可以改善居民的出行体验和城市的空气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六、结论 慢行系统是一种新兴的城市交通概念,具有环境友好、健康推广、社交互动和流动性提升等优势。尽管慢行系统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加大投资、宣传教育和加强安全措施等方式,可以克服这些问题。未来,慢行系统有望在城市中得到广泛应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对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本文以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切入点,针对城市慢行交 通规划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相应的探究,并提出了优化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相 应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发展;交通系统;慢行交通 前言在机动车普及之前,慢行交通是我国的主要出行方式,但是随着人均汽 车占有量的不断提升,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慢行交通方式已经逐渐淡 出了人们的视线。近些年,随着交通拥堵情况的出现,以及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 再加上自然环境的破坏低碳出行以及绿色生活和模式又成为城市生活和交通的主 要发展目标,为此我们必须对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进行相应的思考。 1城市慢行交通规划面临的问题 1.1安全问题 慢行交通包括步行以及自行车出行等出行方式,并且是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但是城市在进行交通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并没有将慢行交通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系统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相应的考量,或者没有认识到慢行交 通以及慢行交通者的特殊需求,这就导致了在机动车主导的交通系统中存在着一 定的弊端,影响着慢性交通的发展。 我国交通安全事故死亡率居高不下,死亡人员很多是行人以及非机动车驾驶 人员,而且行人以及非机动车驾驶人员的死亡率正比远超世界其他国家。在城市 交通体系中,机动车道会大量地占用非机动车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进行混合 交通的情况大量存在,再加上机动车自身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所以当行人与非机 动车同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碰撞时,自行车使用者和行人往往是受害的一方,这 就导致如果没有对行人以及非机动车行驶者进行特别的保护措施,就会导致慢行

特色小镇慢行交通系统评价体系探析

特色小镇慢行交通系统评价体系探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特色小镇的建设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慢行交通系统是特色 小镇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本文将探讨特色小镇慢行交通系统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分析。 一、特色小镇慢行交通的特点 慢行交通是指城市公共交通中非机动车和行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包括骑行、步行、 轮滑等等。而特色小镇中的慢行交通更显得与众不同,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文化特色。特色小镇慢行交通系统必须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比如江南水乡的水 上小船、岭南水乡的龙船、西南土司的独木桥等。 2.注重情趣体验。特色小镇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必须注重情趣体验,比如在湖边设置 吊桥、在山间设置漫步道、在村落中设置仿古步道等等。 3.融入新科技。特色小镇慢行交通系统也需要融入新科技,比如智能公共自行车系统、无人驾驶电动车等等。 建设特色小镇慢行交通系统不仅要符合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和建设要求,还要保证交 通系统的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等多个方面。因此,特色小镇慢行交通系统的评价体系 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1.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是衡量特色小镇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指标之一,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道路安全评价。包括交通标志、路面标线、路面状况等等。 (2)行人安全评价。包括人行道宽窄、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隔离带等。 (3)非机动车交通安全评价。包括非机动车道、交通信号灯等等。 2.便捷性评价 (1)交通网络。需考虑交通网络是否覆盖广、互通性如何等。 (2)出行距离。需考虑出行距离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换乘等。 (3)交通工具。需考虑交通工具是否多样化且便捷,如是否提供电动自行车、互联网共享单车等。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设计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进程,人们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交通拥堵、燃油 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发展慢 行交通系统成为了近年来城市规划的一个热点。本文旨在研究城市慢行交通体系优化的设 计方法。 1. 慢行交通体系的定义 慢行交通体系是指非机动车、步行者、儿童、老年人等非机动化交通方式和道路网络 的总和。慢行交通体系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道路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各种交通工具、 城市产业、城市规划等。 慢行交通体系优点很明显,它可以提供可持续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减少空气污染:慢行交通体系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排放的尾气减少,大大减 少了空气污染的程度。 (3)节省能源:慢行交通体系可以利用人力,减少燃油消耗,从而提高城市资源利 用的效率。 (4)增加城市人口的活动空间:慢行交通体系可以让步行者和非机动车辆都能够在 城市道路上行驶,从而增加城市人口的活动空间,提升了城市的可达度。 (1)网络优化:建设合理的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网络,构建便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 交通系统。步行和自行车道路网络的设计应根据交通流量,多元化的需求,以及地形和建 筑特点等因素进行考虑。 (2)整合公共交通:整合公共交通系统,让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与本地出行相融合,打造更多的出行选择。 (3)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市政基础设施,如人行道,路灯,地铁出口, 停车场等。这些基础设施的优化可以提升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4)加强沟通:交通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等需要密切沟通,制定适合当地路 况和环境特点的政策和措施,在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和优化过程中保障各方利益。 4. 结论 慢行交通体系的优化与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在慢行交通体系的优化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其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并建立起标准化的市政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相 关的政策和管理措施,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和发展。

基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几点思考

基于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几点思考 摘要:我们常说的“慢行系统”就是慢行交通,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 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慢行交通 既是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的一类独立出行方式,也是其它机动化出行方式不可或 缺的衔接组成。不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到何种水平,它均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中鼓励与支持的。慢行交通具有灵活 便捷、环保健康、可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中短距离交通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 的常见交通方式,更是彰显城市活力、凸显城市软实力、践行低碳生活、可持续 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城市慢行交通;可持续发展;精细化设计;接驳系统 一、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总体原则 (1)因地施策、契合城市空间发展。针对老旧城区,应积极探索现有人行 空间价值,充分挖掘可利用空间,并结合城市更新等手段,同步优化完善慢行系统。针对新建城区,规划应着眼于未来,分区施策、统筹谋划。对于地形条件好 的片区,以及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站点、密集商业办公区,应着重考虑构建 高效便捷和功能全面的慢行交通综合体系。新区规划时,慢行交通系统应加强与 土地开发利用、公共服务设施、交通附属设施以及景观绿化设施的空间和功能的 衔接。 (2)关注需求、重点解决。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应将以人文本贯穿始终, 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均应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使用需求。规划应提出平顺缓和 的步行系统、无障碍坡道、儿童友好型街道等设计要求,打造全年龄层慢行友好、充满活力、品质舒适的慢行空间。再此基础上,充分探索智慧感知、智慧道路, 深度挖掘慢行交通大数据,体现城市发展科技感。

可持续发展知识:开发慢行区域,建立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

可持续发展知识:开发慢行区域,建立城市 可持续交通体系 开发慢行区域,建立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交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城市交通模式不仅会导致道路拥堵、空气污染、噪音和交通事故等问题的出现,而且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进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并开发慢行区域,以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一、慢行区域的定义及其作用 慢行区域是指城市区域内将车辆交通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为鼓励行人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出行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的区域。这种区域的建设旨在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创造宜居城市环境。

慢行区域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慢行区域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安全性。车辆限制区域内的 道路限速更低,慢行区的设立对于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性至 关重要,并能减少车辆和行人相撞的事故。 其次,慢行区域的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的交通环境,减轻车流和 交通压力。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拥堵,提高通行效率,而且还能减少尾 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健康的居住环境。 最后,慢行区域的建设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慢行区可以鼓 励人们选择更为环保的通勤方式,如步行、自行车等。这种方式可以 减少车辆的使用,并可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更为可持续的 城市交通环境。 二、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的建设 城市可持续交通体系的建设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它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以保障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为基础,通过交通规划与设计、软硬件设施建设与管理、交通运输服务与管理 等多方面的手段,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例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例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1.引言 随着我国近年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城市道路不断加宽、立交桥、高架桥越来越多;大多以这种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图缓解拥堵的城市交通。但是,这种以汽车通行作为优先考虑的车本主义,不仅没有收到预期的缓解效果,还导致城市交通堵塞现象更加严峻,慢行交通环境恶化。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出行质量的追求越发难以满足。 因此,为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绿色出行理念和未来生活品质的要求,普及城市出行方式的改善,研究以人为本,体现人文为主的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显得更为重要。本人从以人为本,人性化,便捷化,舒适化,安全化为重点思路设计出发,并列举实例分析说明,对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进行研究和规划。 2.关于慢行交通概述 2.1慢行交通的概念 以非机动车或是步行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而采取的动力方式出行的交通方式,一般指定为慢行交通。同时,慢行交通还具有出行速度不得超过15 km/h 的特点。 由于现时,许多居民主要使用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因而也让慢行交通在城市发展与生活中的位置越发显得重要。而目前,由于汽车产品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城市的交通规划发展只以汽车通行作为规划重点,而忽略了合理规划慢行交通,而使非机动车和步行等慢行交通实施实间越来越少,交通越来越堵。 2.2关于慢行交通的特点 慢行交通,不仅是其他交通方式的最佳补充方式和重要辅助形式,还是一种环保无污染的绿色交通系统中的基本交通方式。(例如:慢行交通可以成为快速公交、城市轨道交通等方式不能解决的末端交通问题的有力补充。)当然,慢行交通同样具备不同的优劣势,对于机动车来说,慢行交通具有很大的劣势。首先,在与机动车进行对比的情况下,重视安全性,是采用慢行交通

对中心城区慢行环境系统性设计的一些思考——以东莞中心区核心地段慢行系统建设为例

对中心城区慢行环境系统性设计的一 些思考——以东莞中心区核心地段慢行 系统建设为例 摘要:东莞作为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近三年来通过高品质的中心城区环境提升,着力实现从“中间城市”向“中心城市”蝶变。文章从城市愿景、系统性设计和实施机制三个方面梳理了在东莞“强心“战略下中心区慢行环境提升的建设内容,并通过总结与反思为其他城市中心高品质建设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心城区;慢行环境;高品质;系统性 一、“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城市愿景 伴随粤港澳湾区的建设,极致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环境成为大湾区城市持续吸引创新人才的重要要素。城市品质成为东莞在深度竞争合作中的“主战场”,于2017年提出“强心”战略,对中心城区的城市品质与内涵进行不断强化和提升,以“湾区都市、品质东莞”为城市愿景,展现东莞的区域魅力和文化磁力。 “一心两轴片区”是东莞中心城区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山、水、城“特色的空间格局,同时聚集了城市级的公共服务和开放空间。在2019年,东莞成立了高规格、超常规的中心城区建设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1】,以公共活动链接引导城市空间整体品质提升,作为对未来高品质中心城区的前瞻探索和示范带动。 二、东莞中心城区慢行环境系统性设计 东莞大道-鸿福路”路口是中心城区最核心、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汇聚了市民服务中心、国贸中心、“台商-农商”商业办公集群、第一国际商住集群等重

要城市公共与商办服务空间,同时承载着市域轨道1、2号线交汇换乘的重要功能。 根据专业设计团队对东莞大道-鸿福路路口及周边248 公顷范围的大数据分 析显示,每天有约100 万人次活动在该范围,人群量大、密度高,人群年龄段以 年轻人为主,活动范围大,但活动轨迹被东莞大道和鸿福路打断。人车冲突情况 严重,亟需增设立体过街设施连接最具人气的商业办公和绿地公园,以缓解行人 过街压力。现有的地铁地下出入口及地面过街设施,明显不能满足慢行需求。地 铁地下设施依赖引导标识系统引导人行进方向,而地下空间存在无方向感、环境 舒适性欠佳、心理影响、运营管理与安全等负面问题。 针对中心城区现状的慢行环境问题,设计首先研究了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 保护协会《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和英国交通研究实验室《行人环境评 价体系》等国内外慢行环境评价体系,结合香港和上海的慢行系统规划案例,以 杨盖尔的PSPL研究法,同时为了应对城市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慢行环境 评价体系的六大因子:便捷性、舒适度、愉悦度、安全性、可持续、创新性。 在慢行环境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248公顷范围提供了动态的设计服务,包括了系统的协同和局部的设计,涵盖了东莞大道等16条街道公共空间品质提 升的、3.5公里的二层连桥系统、东莞大道及鸿福路路口核心景观风貌等多个建 设项目。通过建立高质量的公共活动链接,来整体提升中心城区的空间品质和活力。 街道公共空间 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市民的日常出行、运动、休憩、社会 交往等多元活动诉求,以及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营造有温度、有记忆、可传 承的高品质街道空间氛围,改善出行和活动体验,不仅事关每一位市民的安全、 健康和幸福,也是提升城市创造力、竞争力的关键【2】。 设计提出五维策略梳理了中心区的空间结构和体系,通过门户地标彰显城市 脊梁,编织品质慢行网络构建美丽街区,利用主题锚点激发城市活力,延续自然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交通问题也愈发凸显出来,尤其是在山地城市中, 道路狭窄、车辆频繁、沿途景观优美等特点使得山地城市的交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为了 解决这些问题,慢行交通系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选择方案。本文着重探讨山地城市慢行交 通系统规划策略的研究。 一、慢行交通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慢行交通系统是指同时兼顾人行和非机动车通行的交通系统。它提供了一种舒适、便捷、环保的交通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降低车辆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优化。 慢行交通系统主要由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组成。步行系统主要包括 公共步行道、长廊、天桥地下通道等,用于行人出行,可以缩短步行距离,提高行人出行 的效率和安全性。自行车系统主要包括单车道、自行车停车位等,既可以满足出行需要, 也可以促进城市健康骑行活动的开展。轨道交通系统则是整个慢行交通系统的骨干和重要 组成部分,在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 (一)交通环路的设置 在山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交通环路的设置。由于山地城 市地形起伏较大,经过长期的城市发展,城市内的道路网络并不规则,交通流系列也不平衡。因此,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初期,需要通过进行城市交通规划、道路调整等,以环 路为主导,按照城市的规划目标,将现有的交通流分散,形成环形的道路网络,缓解交通 压力。 (二)合理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路和停车区 为了让慢行交通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必须合理设置步行和自行车道路和停车区。步行道路的宽度应不少于3米以上,适当设置休息区、景观区等,充分体现城市的美丽风景,让行人更加舒适自在的行走。自行车道路的宽度应不少于2.5米以上,注重满足行车 安全、舒适性等要求,同时要与步行道路联通起来,构建自行车道路的网格系统,方便自 行车出行的需求。此外,停车区的设置也非常重要,需要切实满足市民的需求,以免出现 车辆乱停的现象,影响道路交通秩序。 (三)合理设置轨道交通的站点和线路 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过程中,轨道交通系统是整个系统的骨干,站点和线路的设置对 于整个系统的运行也非常重要。首先需要确定车站的数量和位置,根据城市的规模和客流量,合理规划轨道交通线路的覆盖范围。其次,在路线规划过程中,应考虑与城市其他交

慢行交通与城市规划的若干思考

慢行交通与城市规划的若干思考 1、概述 1.1、慢行交通概念 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内容包括:慢行空间、慢行主体以及慢行行为这三个部分慢行交通系统涉及到市民生活和城市交通的多个方面,除了承担部分市民交通责任外,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体闲、锻炼、娱乐等生活功能在城市道路中街道和人行道是市民进行慢行交通的主要地点,特别是人行道是市民出行安全的重要保障,为老人和孩子躲避车辆威胁发挥着作用。慢行交通系统是市民充分享受城市生活,发挥自身创造性的依靠手段,发展慢行交通系统对于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1.2、慢行交通系统的主要特征 1.2.1、尚未形成完整的慢行交通系统网络 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汇中,往往非常重视机动车道的网络建设,对于慢行交通系统却没有留出足够的空间,没有设计慢行专用路,在城市的主干道、街道支路和居民小区里没有形成慢行交通系统的基本网络。不能满足市民慢行交通的连续性需求。另外,在很多的城市中用于慢行交通的道路很少,即使有规模也是非常小,仅仅是限定在商业小区、居民住宅区或公园周边等,缺乏一个市政建设的整体安排和统筹规划,所以,目前我国慢行交通系统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完善过程。 1.2.2、慢行交通系统的设计与土地使用不相符 慢行交通系统主要存在与社区公共空间、公园的周边绿地、商业区和城市主干道的人行道等,但是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虽然为市政公共设施和居民出行留有了一定的空间但是却限定了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空间,使得城市慢行交通没有足够的发展土地并且各个慢行车道之间缺少连贯性,密度偏低,群众出行的选择性不大,这就限制了慢行交通系统本身优势的发挥。 1.2.3、慢行交通的服务设施不完善 目前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不但受到空间的限制,而且在服务设施的完善、服务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这种服务上的不足有很多表现比如:现在有很多人喜欢骑自行车出行既方便又能锻炼身体,但是城市道路中自行车道却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路权分配的困境与优化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路权分配的困境与优化 摘要:随着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深入实施,当下政府逐步认识到“以车为本”治堵 思路的实施只会进一步刺激小汽车的增长和使用,并逐渐向“以人为本”治堵思路 转变,努力打造“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并重”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倡导绿色、低 碳出行,调整市民出行结构。 关键词:慢行交通;路权分配;困境;优化 一、城市慢行交通的特性 1、生态性:低能耗,低排放和节省空间。与汽车运输相比,公共交通具有 能耗低,排放低的优点,而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可实现零能耗和零排放。另一方面,慢行交通不仅可以节省能源,减少排放,还可以比汽车交通节省更多的城市空间。有足够的空间让汽车停放10辆自行车,每辆车的平均乘客数不超过2个。慢行 也是一种健康的交通方式。坚持步行和骑自行车有益于改善健康。虽然这是常识,但在过去的30年里它已逐渐被遗忘。 2、连续性:外出路线灵活,不受交通拥堵的影响。慢行交通占用较少的道 路空间,并拥有灵活的出行路线。它基本上不受道路交通拥堵的影响。在道路权 利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它基本上可以保持一定的行驶速度。同时,慢行交通模式 在短途和中程出行中具有明显的速度优势。在几百米的距离和五公里以内的自行 车距离内,行人交通方式比其他交通方式更具优势。在当今日益拥挤的道路交通中,慢行移动系统的良好连续性不仅提高了慢行移动的交通效率,而且事实也证 明了慢行前进的慢行移动。 3、延续性:将城市交通与生活和其他机动交通方式联系起来。任何其他交 通方式都可以将其界限扩展到城市和住宅生活的每个角落。慢行交通也起到联系 其他机动交通方式的作用,尤其是非机动交通是解决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的 关键。慢行交通可以增加公共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弥补公共交通网络的不足。 它可以增加公交客流量,改善交通结构。它还可以通过减少稀缺的公交线路来降 低公共交通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成本。 二、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通过对光明新区慢行交通的现状及设施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现状慢行交通 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为几个方面: 1、慢行通道不足,部分路段由于违规建设及路边停放车辆,慢行空间不足,各个路段慢行通道衔接不畅; 2、人车混行严重,交通安全隐患较大; 3、相应的慢行设施(停车设施、过街天桥、慢行标识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4、新老区之间慢行通道(步行通道、非机动车道)景观风貌不协调。 三、城市慢行交通发展的优势分析 相比光明新区慢行交通的不足,同样,光明新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自身优势; 1、光明新区作为深圳市未来建设的重点开发区,在施工初期实施了较高的 规划标准,确保了项目的前瞻性建设。光明新区新建区域的道路网络建设可以充 分考虑到未来发展缓慢的需要。自行车道和行人专用道均已设置,以确保未来慢 速交通系统的完整性,减少重复施工的浪费。 2、目前光明新区建设面积仅占规划建设用地的64.33%,仍有大规模建设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